公共政策学知识点.docx
- 文档编号:11778950
- 上传时间:2023-04-01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20.80KB
公共政策学知识点.docx
《公共政策学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共政策学知识点.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公共政策学知识点
公共政策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
1、公共政策的研究途径
(1)政治学的研究途径
系统途径、过程途径、团体途径、精英途径、制度途径
(2)经济学研究途径
福利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新制度主义
2、公共政策的研究对象:
公共政策
3、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是利益
4、公共政策的规范性和指导性的具体表现
(1)规范了具体的客体、指向目标、制定程序,对人或包括政党在内的组织都具有约束力。
(2)政策对党和国家的工作人员及人们的行为予以指导
(3)分为宏观指导和微观指导,总指导或具体指导,指令性指导或一般性指导。
(4)与法律不同,公共政策的指导性只具有一般性约束力。
5、公共政策的时代性的具体表现
(1)在与公共政策同时期的历史条件下,政策自身为适应时代所显示的特征。
(2)公共政策的内容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政府职能转变不断丰富。
(3)政策理论和政策分析方法的多元化
(4)政策问题的复杂性问题体现了时代性。
第二章
1、公共政策的客体:
指的是政策所发生的作用的对象,包括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事)和所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人)两个方面。
政策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充当人们处理问题,进行社会控制以及调整人们之间关系特别是利益关系的工具或手段。
公共政策的目标团体:
从人的角度看,政策所发生作用的对象是社会成员,这些受规范、制约的社会成员称为目标团体。
政策所要调整或规范的是人的行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利益关系。
2、政策环境的定义:
是指影响政策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
3、社会问题的定义:
社会正常发展过程中出现偏差或现实状况与社会期望状况之间的差距。
偏差和差距导致了社会的紧张状态,涉及较为广泛的社会关系。
4、社会经济状况对公共政策系统及其过程的影响:
(1)首先,经济状况是一国或地区的政府制定政策的基本出发点。
(2)其次,经济实力是政策制定和实施的资本物质条件。
(3)最后,社会物质经济利益的分配调节,是一定历史时期政策体系,特别是大量经济社会政策得以确定的主要根据。
5、制度或体制条件对公共政策系统及其过程的影响:
(1)首先,体制在政策制定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其次,一项政策的决策,往往是在多个方案中选择的,选择的结果与体制密切相关。
(3)在次,体制的习惯势力的大小和所占优势的程度,影响着人们对各种社会利益和社会问题的认识和表达以及这些利益和问题得到正确解决的机会。
(4)最后,体制制约着政策的执行。
第三章
1、官方政策主体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执政党、司法机关。
2、非官方政策主体包括利益团体、公民(选民)、大众传播媒介(是与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并列的“第四种权力。
)
3、行政机关在政策规划中起主导作用。
4、公共选择理论如何分析立法机关(或立法者)的行为的?
该理论分析了西方代议民主制条件下立法或政治家的行为特征及模式,并指出,政治家或立法者在政策过程中是以“经济人”的面目出现的—即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这种最大化的利益表现为在选举中当选或再次当选。
所以政治家的行为是为了在选举中获得更多的选票或支持率。
而为了回的选民的支持就必须许诺制定并执行某些能够给选民带来利益的政策或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
5、公共选择理论如何分析利益团体的行为的?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利益团体的行为动机及原则也是按照“经济人”假设行事的,即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而公共政策制定,实际上是对社会价值和资源(利益)的调整和重新分配。
政策不是针对一个人的,而是针对社会全体成员,或是针对一类人、一群人(某一社会阶级、阶层、集团、群体等).然而,社会却没有完全一致的价值和利益的存在,只有团体与个人的价值和利益存在。
第四章
1、按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将公共决策体制分为分权制和集权制。
2、公共决策体制类型中独裁制包括宗教领袖型、君主亲政型、军人独裁型、法西斯制。
最高决策权归属于神的决策体制是神权制或君权制。
3、孔多赛标准的概念:
选出在运用过半数规则的成对比较选择中击败所有人的候选人。
4、投票规则
(1)全体一致规则
定义:
是指所有投票人都对某项表决的方案投赞成票,一致同意的规则。
在现实中,我们不难见到全体一致规则的例子,如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形成决议时,一个基本条件就是要中、美、俄、英、法五国同意。
特征:
●一票否决
●“帕累托最优”
缺点:
●决策成本过高
●鼓励“策略行为”
两种形式:
讨价还价和弃权
(2)过半数规则
定义:
是指对一项表决方案,需要超过二分之一的投票人赞同方才能通过的规则。
特征:
●决策效率高
●“少数服从多数”
缺陷:
●“多数剥削少数”
●决策结果未必可靠
●投票悖论
第五章
1、自愿型工具:
家庭与社区、自愿型组织、市场
强制型工具:
规制、公共企业、直接提供
混合型工具:
信息与劝诫、补贴、产权拍卖、征税和用户收费
2、影响政策工具选择的因素
(1)政策目标
(2)工具的特性
(3)工具应用的背景
(4)以前的工具选择
(5)意识形态
第六章
1、政策议程是指将政策问题提上政府议事日程,纳入决策领域的过程。
政策议程实际上也就是政治组织尤其是党政机关确定政策问题的轻重缓急。
政策议程的形成过程也就是问题有望得到解决的过程。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公共政策的形式是立法。
3、“摸石头过河”属于渐进政策模型
4、建立政策议程的模型——动员模型
政策议程的动员模型所描述的主要是政治领袖自己提出政策问题,并把它列入政策议程的过程。
5、立法机关(人民代表大会)所制定的政策工具有这样两个基本特征:
(1)权威性——它们是经过法定的程序制定的,是一般的大政方针,因而具有权威性;
(2)强制性——它们以国家强制力作为后盾,必须得到坚决执行。
6、行政机关(政府)不仅是政策执行的主要机构,而且它有权根据基本国策制定出具体的政策法规。
政府部门制定的政策具有如下两个特征:
(1)具体性——行政机关制定的政策绝大部分是党和国家权力机关政策的具体化,它们要体现党和国家权力机关所制定出的政策的基本精神;
(2)补充性——对党和国家权力机关政策所没有涉及的领域,行政机关有权制定出一些补充性的政策规定,以防止出现政策空白。
7、方案规划的定义:
对政策问题的分析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或方案的活动过程,它包括问题界定、目标确立、方案设计、后果预测、方案抉择五个环节。
8、政策合法化的定义:
是指法定主体为使政策方案获得合法地位而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所实施的一系列审查、通过、批准、签署和颁布政策的行为过程。
9、中国政策制定的模式的特点:
在中国,社会结构分化程度较低,社会利益的表达与综合并非由各种社会结构来承担,而是有政治系统内部权力精英通过分析、研究、和调查而将他们所认定的社会利益输入到公共政策中去。
因此,中国政策制定过程呈现出一种“内输入”的特点。
“内输入”特点的具体表现是:
实事求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没有调查权就没有发言权。
第七章
1、“执行运动”的倡导者和追随者们提出了各种执行理论。
(1)交易理论——认为政策执行是一个政治上讨价还价的过程。
(2)系统理论——将政策执行理解为政策行动者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2、政策执行的基本手段
(1)行政手段:
是指依靠行政组织的权威,采用行政命令、指示、规定及规章制度等行政方式,按照行政系统、行政层次和行政区划来实施政策的方法。
(2)法律手段:
是指通过各种法律、法令、法规、司法、仲裁工作,特别是通过行政立法和司法方式来调整政策执行活动中各种关系的方法。
(3)经济手段
(4)思想诱导手段
3、“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的主要表现:
(1)“你有政策,我有对策”——替换性执行。
(2)“曲解政策,为我所用”——选择性执行。
(3)“软托硬抗,拒不执行”——象征性执行。
(4)“搞土政策”——附加性执行。
4、“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的成因: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无非是“利益”的驱动。
(1)中央利益与地方利益间的矛盾。
(2)政策本身的缺陷。
(3)政策执行主体的本位主义和地方利益的驱使。
(4)政策执行的监控不力。
5、政策评估作为一种对政策的效益、效率、效果及价值进行判断的一种政治行为,是政策运行过程这一有机链条中的重要的一环。
区分效果、效率、效益三种的区别:
效果:
政策的产出、结果、影响
效率:
产出/投入
效益:
有用的产出/投入
第八章
1、政策评估的标准
(1)事实标准
●政策投入与产出、成本与收益间的比例关系
<1>成本消耗——政策主体、目标群体、社会负面影响
<2>政策收益——主体、客体、环境
●政策目标实现的程度和范围
解决问题的程度、满足需求程度、需求被满足人数
●政策对社会影响程度
综合衡量
2、政策评估的类型
(1)从评估组织活动形式上看,政策评估可分为正式评估和非正式评估。
(2)从评估机构的地位看,政策评估可分为内部评估和外部评估。
(3)从政策评估在政策过程所处的阶段来看,政策评估可分为事前评估、执行评估、事后评估。
●事前评估:
在政策执行之前进行的一种带有预测性的评估。
●执行评估:
对在执行过程中的政策实施情况的评估,就是具体分析政策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的情况,以确定政策是否得到严格地贯彻执行。
●事后评估:
政策执行完成之后对政策效果的评估,旨在鉴定人们执行的政策对所确认问题达到的解决程度和影响程度,辨识政策效果成因,以求通过优化政策运行机制的方式,强化和扩大政策的效果。
第九章
1、政策监控的分类
(1)根据政策监控的层次分类
●自我监控
●逐级监控
●越级监控
(2)根据政策监控的内容分类
●目标监控
●关键点监控
2、立法机关(立法者)对政策的监控的具体表现
(1)依靠法律监控公共政策
(2)听取和审议预算、决策、立项等,对公关政策的内容、规模、方向加以监控。
(3)通过对政府的人事任免权、不信任投票来控制公共政策。
(4)以质询和诘问等方式对公共政策加以监控。
(5)通过观察、检查和组成针对特定问题的调查委员会而对政府各部门的政策及其执行情况进行监督。
3、我国政策监控机制弱化的原因:
(1)党政不分。
突出了党纪监督,却将法律监督置于相对次要的地位。
(2)政策监控的具体程序与实施细则的缺失,使得法律上的监控权力因无法进入操作层面而被悬置起来。
(3)政策监控的主体所能得到的有限信息也制约和影响了监控的实际效果。
第十章
1、政策终结的定义和特征
(1)定义:
政策终结是政策决策者通过对政策或项目进行慎重的评估后,采取必要的措施,以中止那些过时的、多余的、不必要的或无效的政策或项目的一种政治(或政策)行为。
(2)特征:
●强制性
●更替性
●灵活性
2、政策分解、政策缩减和政策周期的定义
(1)政策分解:
指的是将旧政策的内容按照一定的原则分解成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各自形成一项新政策。
当原有的政策过于庞杂、目标众多以至于影响该政策的有效执行是,常常采用分解的办法,将原政策的内容按主要的目标分解成几个较小的政策。
这样有利于执行者明确政策目标,提高执行效率。
(2)政策缩减:
指的是采用渐进的方式对政策进行终结,以缓冲政策终结带来的巨大冲击,逐步协调好各方关系,减少损失。
主要表现形式有:
缩小对政策的资源的投入,减小实施范围,放松对政策执行的监控等等。
政策缩减的另一种方式是,把政策中过时的部分废除,而保留原来政策中合理的部分。
(3)政策分解:
政策经过制定——执行——评估——监控——终结这几个阶段后形成后的一个周期;同时它还表明,新的政策往往不是凭空产生,通常是原有政策的延续,是为适应新情况而对原政策加以修改调整,从而形成政策的一个新周期,实现新老政策的交替循环。
第十一章
1、政策问题的性质
(1)政策问题的动态性
(2)政策问题的关联性
(3)政策问题的主观性
2、政策预测的主要作用
(1)预测为政策分析者或决策者提供所必需的未来信息。
为提高未来信息的可靠性与准确;性,必须深入研究获取这些未来信息所使用的各种方法与手段;
(2)描述可自由选择的各种备选方案的状态与数据;
(3)确定备选方案合理的发展速率,并推断和分析能得到这种速率的全部利益;
(4)提出如果希望就可以达到的各种可能性
(5)提供决策的参考标准,减少政策失误。
3、政策分析的步骤
(1)政策问题的界定(逻辑起点)
(2)目标确立
(3)方案搜寻
(4)结果预测
(5)评估方案
4、政策分析回答我们做什么是价值分析
5、政策分析中的理性过程模型的缺陷(局限性):
(1)社会上没有一致公认的价值存在,只有特殊群体与个人的价值,而且许多价值是彼此相互冲突的,这些冲突着的价值难以比较和衡量;
(2)决策者的环境尤其是权力与影响系统使决策者无法观察到或正确衡量各种社会价值,决策者本身的动机和目标往往难以捉摸;
(3)决策者有时并不扩大目标成就,只期待满足进步的要求,他们一旦找到一个可行的方案,就不想据需寻找最佳的途径了;
(4)决策者受个人能力、需求和资料的限制,这妨碍他们进行理性决策;
(5)现行政策的沉积成本(投资)大大减少了决策者考虑其他政策方案的机会;
(6)现行的科学技术尤其是社会科学的预测能力,不足以帮助决策者了解每一政策方案所产生的后果。
所以,若要遵守政策分析的理性模式的话,理性模式与大致正确的决策之间必须妥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公共政策 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