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出阳关无故人教学设计.docx
- 文档编号:11778098
- 上传时间:2023-04-01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21.66KB
西出阳关无故人教学设计.docx
《西出阳关无故人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出阳关无故人教学设计.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出阳关无故人教学设计
《西出阳关无故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通过《阳关三叠》等作品的欣赏与学习,了解中国古代诗词与音乐的关系,引导学生在不同的艺术形式中挖掘和发现中国古代诗词,体会中国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激发学生热爱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在教学活动中了解中国古代诗词与音乐关系,和体会中国古代诗词所表现出的艺术魅力。
教学难点:
启发学生在不同的艺术形式中挖掘和发现中国古代诗词与音乐在不同层面上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课前播放《但愿人长久》(流行歌曲)
二、上课,师生问好。
三、提问:
1、你能说出刚才听到这首歌曲的歌名吗?
2、你能说出整首歌的歌词吗?
3、请一位同学为大家演唱这首歌。
(这是宋朝苏轼的一首词,词牌为《水调歌头》,其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 婵娟”更是千古佳句。
这首歌作为一首流行歌曲,为大部分学生所熟悉,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
四、导入课题。
《西出阳关无故人》
——感受中国古代诗词的音乐魅力。
五、感受《阳关三叠》的艺术魅力。
1、请一位同学朗诵诗作品《送元二使安西》。
2、请同学介绍诗作品的意境及作者。
3、老师范唱《阳关三叠》,提示学生注意诗词的节奏与歌曲节奏的关系。
4、小声跟录音学唱。
5、讨论:
诗歌《送元二使安西》与歌曲《阳关三叠》的节奏有没有内在的联系,试说明。
(感受《阳关三叠》艺术魅力这一环节,学生能参与并调动起来,通过读、说、唱、议等活动,初步了解诗词与音乐的关系。
)
六、交流与分享。
1、展示学生在课前收集的有关中国古代诗词的各种艺术形式的资料。
2、展示老师收集的资料:
《滚滚长江东逝水》,提示学生注意诗词中的韵律与音乐旋律的关系。
《相思意》李之仪,提示学生注意诗词中的意境与音乐意境的关系。
《踏歌》(舞蹈);
《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
《虞美人》李煜。
3、讨论:
你怎么看诗歌中“诗”和“歌”的关系?
(这一环节主要是要充分挖掘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主动的发现素材,主动的感受资料,主动的探讨问题;
教师资料展示可视现场情况而定,如学生所带资料不多,教师的资料可多播放一些,反之则少播放一些。
)
七、布置课外探索及总结:
l、课外探索:
在高一语文教材中,选择一首你感兴趣的诗词,试着为它谱曲。
2、介绍谱曲的有关知识。
(简单)
3、总结:
(1)学生总结;(略)
(2)老师总结:
a、诗词中的节奏与音乐节奏的关系。
b、诗词中的韵律与音乐旋律的关系。
c、诗词与音乐的关系。
我们常说:
诗歌诗歌,可见诗和歌是有联系的,《诗经》里的诗歌都是古代的唱词,古人谱上动听的曲子,唱着学,学着唱,也就容易学了。
我们学宋词的时候,注意到了,有词牌名、曲牌名之分。
宋词的词牌,其实也就是乐曲。
是倚声而作,就是先有调,再按其所奏乐曲配词吟唱。
元曲和宋词一样,都是有曲谱的,一个词牌或曲牌,框架是不动的,剧作家或依声填词,或依字行腔,从而产生了千变万化的戏曲。
但令人遗憾的是只留下了文字剧本而没有留下音乐。
然而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能从一些零散的古籍看出一点音乐的足迹和端倪。
通过今天的课程,我们可以获悉:
音乐与各类艺术有着密切的联系。
尤其在歌曲中,诗词是音乐的核心,而音乐则是诗词的灵魂。
我们在学习中国古代诗词时,可以借助音乐来感受其韵律和情感;在学习音乐时,则可以通过诗词和其他文学艺术来感受其意境。
因此,学习音乐不能只专一门而忽略其他,艺术是相通的。
只有掌握广博的知识,才能使音乐步入更高的境地。
4、齐唱《但愿人长久》结束课程。
西北中学教学设计
任课教师
任教学科
任教班级
课题
课型
语文
2013级
(2)
《爱莲说》
研究课
教学任务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清文章的思想内容,学习莲花的高洁品格;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3、了解作者以及“说”这种文学体裁。
朗读、背诵《爱莲说》,并把握词、语句,疏通文意。
过程与方法
在朗读赏析的过程中,通过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疏通文意,把握主旨,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激发学生对我国古典文化的热爱之情。
学习莲的高洁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尚情操。
重点
1.疏通文意,理解内容及作者的思想。
2.反复朗读,背诵默写。
3.托物言志、对比衬托的写法。
难点
理解文章的主旨。
学生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出现了两极分化,学习成绩优异的同学对七年级的文言文基础掌握得非常牢固,需要进行拓宽、拓深的练习。
而基础薄弱的学生应在加强基础复习的同时努力提高他们的能力。
这部分同学往往自尊心较强,教师要注意采用合理的教育方法,因材施教。
对于双差生要根据他们的弱点,选准切入点狠抓基础。
大部分学生经过一年的文言学习,已经形成了基本的文言学习基础,通过朗读他们能很快发现短文的独特之处,进而得到阅读的快感激发学习的乐趣。
而对“莲”这种事物,主要是从图画、文学、影视中看到的,因此,对“莲”的外在形象的把握不是很难,但是对莲的具体了解可能存在一些问题:
1.知识障碍,学生对“莲”不甚了解,所以我们从两个方面弥补这方面知识的缺陷;
第一方面:
学生课前收集有关“莲”的知识信息,可以在网上查找下载,也可以从书刊中收集有关“莲”的图片或介绍。
以此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第二方面:
教师制作介绍“莲”的课件,使学生初步了解“莲”并产生美感。
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莲”初步形成感性认识。
2.生理上,这个学段的学生一般13至14岁,欠缺社会经验和历史知识,因此对作者生命观、人生观、价值观及写作目的尚难理解,教师结合现实采取品词评句,畅谈体会的方法,指导学生甄别美丑,使学生在情感上得到升华,思想上受到教育,能力上得到发展。
3.心理上,建立良好的道德准则,把握和谐的人际关系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也是十分困难的。
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莲”的欣赏,通过语句分析,体会作者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自己的做人原则,使学生体会到人际交往的准则与做人的原则是一致的。
(如:
隐逸者——不与人交往;富贵者——交往权贵;君子者——与世交往,坚守节操。
这既是以上三种人做人的原则,也是与人交往的准则。
)
教学方法
根据本文的特点,我采用了朗读法、讨论法、迁移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使用这些教法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又能活跃课堂气氛。
学法指导
我采用创设情境,自主合作,引导探究的教学模式;理论与实际相联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本课教学达到最好效果。
教学流程安排
活动说明
活动目的
(一)导入新课,激发情趣并释题
通过直接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让学生明白“说”是一种文体。
(二)自主学习,完成自主学习任务,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生生问答,生师问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这样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面向全体。
(三)合作探究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理清文章脉络,把握写法
(四)知识迁移,拓展延伸
进一步让同学们领会“托物言志”、“衬托”的写法,深入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五)课堂练习
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六)总结全文
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印象
(七)收获与困惑
可以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存在哪些问题。
有助于教师改进
课前准备
教具
学具
补充材料
多媒体,
课本,作业本,工具书
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与情景
师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激发情趣并释题
1.写“莲”的诗句有哪些?
2.“说”是一种什么文体?
(二)自主学习。
完成自主学习任务,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反复朗读熟读成诵
(三)合作探究
探究文章的内容,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体会文章的思想情感。
(四)知识迁移,拓展延伸
(五)课堂练习
(六)总结全文
(七)收获与困惑
教师通过多媒体配乐展示荷花的图片(引入情景),由学生回忆相关咏“莲”或“荷”的诗句(引入课文),并抽学生介绍作者。
师:
从古到今,有很多人赞美“莲花”,北宋哲学家周敦颐的《爱莲说》就是咏莲作品中的典范。
今天我们就去看看周敦颐是如何赞美莲花的,为什么要赞美莲花?
(出示课题:
爱莲说)
教师交代题目中“说”是一种议论文体,作者通过对莲花的歌咏,说明爱莲花的道理,借以表现自己的人格和操守。
1.学生自读课文:
弄清字、词、节奏。
2.听录音,划出朗读节奏(教师逐段展示课文,速度与录音配套,以莲花为背景)。
3.学生自读(屏幕显示已划分节奏的课文)把握语气和节奏。
4.学生齐读课文,整体感知。
5.分组疏通文意,学生对照注释及提示理解文意。
多媒体(展示疑难词句)
独:
唯独、只自:
从盛:
很、非常
予:
我香远益清:
香气远播,显得更加清芬
谓:
认为鲜:
xiǎn,很少
6.置疑,学生互相解答。
7.学生齐读。
教师展示探究的问题,学生分组讨论,与教师的点拨和学生的合作学习相结合
(多媒体展示)
1.文章开头为什么先写陶渊明和世人的爱好?
2.文中写了哪些花?
重点写什么?
为什么要写其他的花?
3.文章仅仅是写花吗?
采用了什么写法?
花与人有什么关系?
4.哪些地方是写莲的?
从哪些方面写莲的?
5.莲花有什么特点?
作者为什么喜欢莲花?
6.作者为什么发出“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的感叹?
作者的感叹说明了什么?
通过学生的小组讨论、汇报,他们之间对问题的补充,掌握了作者不是为了单纯写莲花,而是借莲花自况抒高洁的品格,这种写法叫“托物言志”同时为了突出莲,又用菊花和牡丹作陪衬,这种写法叫衬托。
1.作者为什么把菊称为隐逸者?
陶渊明为何对菊情有独钟?
(学生合作讨论)
教师明确:
菊花不在春夏与百花争艳,却在万花纷谢后的秋天傲然开放,独吐幽香,菊花的这种“蕊寒香冷蝶难来”的高洁不正是陶渊明“穷则独善其身”的不苟随时俗的人格写照吗?
2.牡丹为何是富贵者的象征?
世人盛爱牡丹反映了人们怎样的人生态度?
(通过多媒体展示描写唐人"盛爱牡丹"的诗句:
“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白居易);唯有牡丹真国色,开花时节动京城。
(刘禹锡);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
(白居易);三条九陌花时节,万马千车看牡丹。
(徐凝)”。
通过这些诗句使学生了解当时由于唐朝统治者的爱好和提倡世人纷纷追求奢华的这一社会背景。
在此基础上学生通过讨论探究完成此题。
)
教师小结:
作者在文中表面是写人们对三种花的喜爱,实质是写人们对三种人生理想的选择。
是在用隐逸者的消极避世和富贵者的趋炎附势来衬托君子的倚世独立、不慕荣利的可敬可赞。
2.写几句关于莲花的话可以是对莲花的描写,学习本文的感受,对生活态度的思考等
1.归纳主题(找出中心句)
本文中,作者除了写莲,还提到了什么花?
几次提到?
作用是什么?
衬托的两种类型——正衬,反衬
我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学到的不只是周敦颐高洁傲岸的人格,也不只是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你们更应该学会以自己独特的视角、诗意的眼光来看待身边的一切,因为只有这样,我们笔底的文章才会芳香四溢。
指名学生归纳概括“你是怎么学的?
从本文中你学到了什么,领会了什么思想内容?
掌握了哪些写法?
”
这个教学环节用5分钟,学生在回忆诗句的过程实际是检查学生的积累。
在交流中,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拓宽知识面,较差的学生可以通过笔记的形式积累诗句获得知识。
同时运用多媒体导入,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这个教学环节用10分钟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教师让学生明白自主学习的内容,师生共同合作加上教师的点拨,共同完成在自主学习阶段不能完成的任务。
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同时又可以培养学生自己思考问题的积极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
这个教学环节用13分钟,帮助学生梳理文章脉络,复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成绩不错的学生更注意知识点的整合和积累,成绩略差的同学加深课文的理解并及时消化与及时整理。
这个环节用3分钟,丰富学生表达能力和分析能力,通过回答进一步让同学们领会“托物言志”、“衬托”的写法,深入探究作者的意图,文章意在托莲花的形而言君子之志,以此突出了本文的重点,并突破了难点。
这个教学环节用5分钟,从课程的设计来看,能体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从课堂来看能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这个环节用2分钟,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印象
这一环节用2分钟,通过学生总结,可以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存在哪些问题。
有助于教师改进
四、作业布置:
你喜欢什么花?
你觉得它有什么可爱之处?
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以花喻人,写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
让学生动笔加深理解,真正掌握托物言志的写法
五.教学反思:
学生自主学习时间不够,对课文不熟,分析问题和表达能力还不强,预习工作做得不够踏实,检查反馈过少,在以后的教学中还要花大力气抓。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西出阳关无故人 教学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