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基础笔记详细版1王浦劬.docx
- 文档编号:11773966
- 上传时间:2023-04-01
- 格式:DOCX
- 页数:29
- 大小:34.77KB
政治学基础笔记详细版1王浦劬.docx
《政治学基础笔记详细版1王浦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学基础笔记详细版1王浦劬.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政治学基础笔记详细版1王浦劬
第一篇政治与政治学
第一章政治
第一节政治的涵义
一、若干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分析
具有代表性的政治观主要有:
1.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道德。
从道德和价值出发解释政治,强调了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价值取向,指出了人们对于政治的期望和价值要求,显示了对于社会政治生活目的的把握,并且体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社会成员对于政治生活和活动的道德衡量标准。
但其从哲学思辨出发而不是从社会显示出发分析政治,仅仅从应然的层次和角度解释政治,不能现实的反映社会政治生活。
2.政治是对于权力的追求和运用。
从实然的层次上对政治的解释,但他忽视了政治生活中确实存在着特定的价值和道德,因而不能解释政治活动中价值和道德的作用,也没有正确解释政治生活的社会目的和追求。
3.政治是公众事务的管理活动。
把握了政治的公众性和管理性特征。
但这一政治观并没有深刻说明政治的公众性的本质含义,同时忽略了政治除了管理性之外,还有统治性的一面。
4.政治是对于社会价值物权威性分配的决策活动。
政治活动的基本对象是社会价值物,政治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是分配社会价值物的决策活动,这种分配是权威性即合法强制性的分配。
但他没有揭示社会价值权威性分配及其方式形成的深层动因,同时,把政治活动仅仅限定于分配性决策,有片面性。
5.政治是一种超自然、超社会力量的体现或外化。
这种政治观典型地具有客观唯心主义性质。
其它还有一些别的政治观。
这些政治观都没有能够深刻的全面地确定政治的涵义。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1.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
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解释政治的基本角度是社会关系,其确定政治关系的基本依据是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
同时,在不同的社会背景和经济基础上,政治关系有不同的内容。
阶级社会中,政治内容主要是相互对抗的阶级之间的关系,在消灭了剥削阶级以后,政治内容则主要成为人民内部的关系。
2.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社会经济关系在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中具有基础性的决定作用,政治关系的建立和实际运行,根本上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政治关系以围绕特定权力活动的集中方式,体现和反映着经济关系的根本要求,并且对于经济关系起着反作用。
在阶级社会中,社会经济关系在社会群体的形态上体现为阶级关系。
3.政治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在政治生活中,一切政治现象都与国家政权有着密切的关系。
而社会生活中的社会经济利益和要求,通过国家政权可以得到特定方式的集中而充分的反映、实现和保证。
在阶级社会中,国家政权关系到政治的主要的和根本的问题,实际上是指社会中的公共权力问题。
4.政治是一种有规律的社会现象。
政治现象和其他一切社会现象一样,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矛盾运动,其产生、发展、变化乃至消失,都遵循着特定因果联系的规定性,都有其客观内容,是一门科学。
在具体的政治活动过程中,政治又表现出千差万别的特点,要求人们从实际出发,具体地、现实地把握政治,在把握政治生活规律的基础上,切实掌握其方法和尺度,政治又是一门艺术。
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是阶级性、实践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三、政治的定义
确定政治的内涵应满足三个必要条件:
一是政治这一范畴的周延性:
二是政治这一范畴的确定性;三是政治这一范畴的本质性。
政治定义是在特定社会经济关系及其所表现的利益关系上,社会成员通过社会公共权力确认和保障其权利并实现其利益的一种社会关系。
这一定义有三基本点:
其一,强调社会政治关系是围绕着一切特定利益,通过社会公共权力形成的,力图概括一切政治现象的特征;其二,强调一切通过社会公共权力确认和保障的权利和利益要求才具有政治性,区分了政治现象与非政治现象;其三,指出了政治的本质内容是政治关系。
一方面它是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一种社会关系,另一方面它包括了利益、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三个基本方面。
第二节政治的历史发展和社会地位
一、政治的起源和发展
政治起源于人类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阶段。
在原始氏族社会中,存在着氏族、胞族、部落和部落联盟四级组织。
在这四组织内部,存在着利益的差别和共同的利益。
为了维护和协调氏族社会活动,氏族社会的公共权力及其机关应运而生。
氏族组织内的权力带着道德强制性,在特定情况下也具有暴力强制性。
原始社会中的这种政治,被称为氏族民主制。
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利益的对立和政治统治是这些社会政治关系的基本特征,同时社会公共权力也有协调和管理的另一面。
社会主义社会公有制的建立,消除了阶级利益对立的基础,但社会利益差别仍然存在。
社会政治以非阶级性的利益差别的协调和公共利益的维护及实现为主要特征,但社会公共权力仍然有统治的性质。
到共产主义社会,旧式分工和三大差别消灭,人类社会的政治关系不复存在,人类再回到无政治社会。
二、政治的社会地位
政治的社会地位,是在政治与其他社会现象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中体现出来的。
1.政治与经济的关系。
一方面,政治是由社会经济决定的,是社会经济的集中反映。
另一方面,政治对于社会经济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它保护着特定的阶级和政治力量,进而推动或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政治与法律的关系。
政治与法律都属于社会的上层建筑,他们都建立在特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
一方面,政治是法律产生和发挥作用的前提。
另一方面,法律对于政治又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3.政治与宗教的关系。
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宗教会与作为上层建筑的政治发生极其密切的联系,从而形成政教合
一的局面,宗教在维护剥削阶级统治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在资本主义社会,宗教与政治逐渐分离。
在社会主义社会,宗教已不再支配社会政治生活。
4.政治与道德。
两者之间有区别又有联系。
政治对道德具有巨大的影响和制约力,道德对政治也有积极作用。
第二章政治学
第一节政治学的含义和内容构成
一、政治学的含义
由于人们对政治学研究对象的看法不同,因而对于政治学的定义各不相同。
政治学的定义是与政治的定义联系在一起的。
政治定义是在特定社会经济关系及其所表现的利益关系上,社会成员通过社会公共权力确认和保障其权利并实现其利益的一种社会关系。
政治学就是研究这种特定社会关系即政治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政治学这一定义表明:
政治学以政治关系作为研究对象;政治学以探求政治关系的发展规律作为自己的目标和任务;政治学是一门科学。
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政治学与哲学、经济学、法学、科学社会主义、社会学等学科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二、政治学的内容构成
1、按政治学研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划分,可以划分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和非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两大类。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以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理论研究,或是以这些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指导对政治进行的研究。
非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即马克思主义以外的各种政治学理论观点和方法
2、按政治学的功能划分,可以划分为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两大类。
理论研究的作用在于为人们全面,深入认识政治及其发展规律提供理论,观点,原则和方法,并且为政治学的应用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政治原则。
包括政治哲学,政治学原理
应用研究的作用主要是指导和规范实际政治活动。
包括政治管理学,行政法学等
3、按照政治学研究的角度和层次来划分,可以划分为宏观政治学和微观政治学。
宏观政治学从政治群体以上的政治现象入手做政治研究,包括政治社会学,政治人类学等
微观政治学以个体政治人为研究对象,包括政治心理学,政治人格研究等
4、按照政治学研究学对象的状况来划分,以划分为静态研究和动态研究。
静态研究主要指对政治组织和政治制度的研究。
包括国家,政党,政治制度的研究
动态研究主要是指对政治行为,政治过程及社会政治发展变化的研究,包括政治革命,政治参与,政治权力运行和运行机制,决策和政策实施过程的研究
5、按照政治学的研究方法来划分,把政治学划分为规范的政治学和实证的政治学。
规范的政治学,即以哲学和规范研究的方法,以逻辑的解释,思辨和证明说明特定政治价值含义的政治学研究。
实证的政治学,是按照政治学研究和实际政治生活的需要,提出研究的假设和命题,以科学方法就这些假设和命题进行调查分析,以证明或者证伪这些假设和命题。
6、按照政治学的研究领域来划分,把政治学研究划分为若干内容结构
我国政治学研究与教学中,政治学基本内容分为政治学基本理论、政治思想、政治制度、行政管理、国际政治等五大类。
其中政治学原理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政治学原理就内容来看、具有抽象性、一般性、基础性等特性。
第二节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一、西方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1.奴隶社会的政治学说。
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的《理想国》和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为西方政治学开了先河,其理论以古希腊的城邦国家为分析对象。
共同特征在于:
维护奴隶主统治和奴隶制国家;强调政治的目的和最高取向在于特定的伦理价值,因此,政治学与伦理学合二为一;以古希腊的城邦国家作为研究背景或分析对象,因此,可以认为西方政治学始于对国家问题的研究。
2.封建社会的政治学说。
欧洲封建社会完全处于神权的统治与支配下,政治学成了神学的分支,神权政治学的代表人物是A·奥古斯汀和托马斯·阿奎那。
基本特征是:
鼓吹神创等级制,以维护封建政治秩序;强调君权神授,以证明教权高于王权,同时给王权加上神圣的光环;主张宗教信仰高于理性,以宗教教义为判别是非的标准。
他们的学说是蒙昧主义、禁锢主义的政治学说。
3.自由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时期的政治学。
14世纪开始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代表着资产阶级思想革命的先声。
15—16世纪的宗教改革运动使政治文化从神圣化向世俗化转变。
马基雅维利和博丹从人出发,并以政治权力为政治研究为核心取向从而创立了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主权理论。
17、18世纪,为了适应资产阶级革命的需要,欧洲一大批思想家纷纷著书立说,形成西方政治学繁荣时期,出现了大批著名的资产阶级政治学家。
共同的特征是:
强烈,全面地批判封建的社会政治制度和观念;强调以理性作为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从所谓的理性的人性论出发创造了自然法学说,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社会契约论,天赋人权论,正义,平等,自由,民主理论;根据其对于政治权力的类别,特性和功能的分析,提出了配置政治权力,构建政体的若干原则,从而形成了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方案。
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中期,资产阶级革命在欧美基本完成,资产阶级成为统治阶级,其与无产阶级的阶级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
资产阶级的主要政治任务变为了维护和实现自己的利益,政治学主题从倡导和阐发资产阶级的民主价值转向论述和分析资产阶级个人利益与政治权力之间的关系,资产阶级利益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了功利主义、自由主义政治思想和社会实证主义,这些政治学说的出现,标志着资产阶级由革命转向保守,标志着西方政治学逐步转向庸俗。
代表无产阶级利益和政治要求的空想社会主义政治学说,成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社会学说的重要思想来源。
4.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政治学说
19世纪70年代开始,西方社会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社会公共权力的作用和地位日益突出,对于国家政权和政治生活的研究,成为垄断资本维护统治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1880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政治研究院创立,标志着西方政治学进入现代时期。
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西方政治学大体上向着两个方向发展。
一是政治理论方向,基本上是17、18世纪以来西方政治思想的延续与发展,不过其作用为地位己不如以前;其特点是:
其一,派别众多,学派林立,思潮纷杂。
其二,方法体系多样。
其三,理论地位下降,理论发展衰微。
另一个方向是行为主义政治学。
其特点是:
其一,主张以政治行为和行为互动作为政治学研究对象;其二,注重定量研究而抛弃定性研究;其三,主张政治研究应该是经验性和描述性的实证性政治研究;其四,政治学研究应该价值中立,以不偏不倚的科学态度和方法得到公正的结论;其五,吸收大量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其六,规定自己的分析任务在于政治的实然,在现实性上,表现从技术角度看,怎样进行统治和权力分配,而不是阐明统治为何合理。
20世纪70年代开始,西方政治学虽然仍然按照实证的政治学和规范的政治学两个方向继续发展,但是,却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状况:
首先在实证政治学和规范政治学范围内,都出现了新的范式和新的思想流派。
其次,政治学研究方法论立场多样化,呈现出科学主义和反科学主义,客观主义和反客观主义并存的状况。
再次,政治分析途经呈现多样和相互融合的特点。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产生及其特点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
它的诞生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又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
在创立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取了前人政治学的合理内容,同时他们进行了艰苦的科学研究活动。
《共产党宣言》的向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完全形成。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基本特点:
1.科学性。
其一,它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从现实的社会关系和利益关系出发,尤其是从人们的经济关系和经济利益出发来考察政治现象,这就使它能够客观,现实地揭示政治的本质;其二它以唯物辩证法作为政治分析的根本指导方法,从政治的内在矛盾和矛盾运动入手,揭示了政治现象发生和发展的内在本质联系及其运动规律,从而实现了政治认识的深刻性
2.阶级性。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从对社会经济关系的分析深入到对阶级的分析,并由此发展开对政治现象的分析,从而构成了其理论体系。
同时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以无产阶级作为自己的物质力量,公开宣称自己是为无产阶级的利益服务的
3.革命性。
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本质上是批判的,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并不满足于解释政治现象,而是着眼于改造社会政治
4.实践性。
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和政治研究的目的在于阐明社会政治现象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为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提供认识社会政治和改造社会政治的理论武器。
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实践性还体现在它主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三、中国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1.奴隶社会的政治思想。
夏、商、西周是中国的奴隶社会时期。
在商代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是神权政治和王权专制的思想。
到西周,则加入了明德慎罚的思想。
当时的政治思想主要是围绕统治的合法性和统治手段展开的,他们反映了奴隶与奴隶主之间的矛盾。
2.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思想。
春秋国时期社会政治的大变动,为政治学说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
这一时期出现了政治学说“百家争鸣”的局面,政治学说主要有儒家、法家、道家、墨家、阴阳家等学派。
这些学说,不仅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后世统治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把中国政治学说从论证统治的合法性为主要内容推进到了以阐述如何进行统治为主要内容。
3.封建社会的政治学说。
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起,儒家政治学说占据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统治地位,同时也大大禁锢了其他政治学说的发展。
儒家政治学说在其长期发展中,逐渐达于精巧和成熟。
4.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政治学。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出现了三大政治学说。
晚清统治者继续以儒家政治学说作为其统治的精神支柱,鸦片战争以后先后引进了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政治主张,但蒋介石建立国民政府后,在三民主义外衣下继续推行儒家封建伦理道德,以维护其极权专制的政治统治。
1917年的俄国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政治观运用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成为指导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进行政治活动的理论指南。
三大政治学说相激相争,斗争的结果,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取得了胜利。
5.社会主义时期的政治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成为中国政治学的主导内容。
其一,在政治学的学科体系方面,我国政治学已经形成了基本的学科体系,并且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
其二,政治学的理论研究取得长足进展。
其三,政治学展开了广泛而具体的应用研究。
同时,政治学的基础研究趋于深化,尤其在中国政治制度研究,西方政治思想研究方面,形成了具有相当份量的成果。
特别是1979年后,政治学在中国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现今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随着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建设,政治学科的研究也在不断的发展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未来它必将获得更大的发展与进步。
第三节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研究的基本方法
1.马克思主义政治研究的基本哲学原则,就是唯物辩论法,它是政治学研究的其他一切方法的基础,因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研究的根本方法。
2.马克思主义政治研究的基本途径,包括历史的、经济的、阶级的和利益的四个角度。
由此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不能学的历史研究方法、经济研究方法、阶级分析方法和利益分析方法。
3.注重客观事实,强调调查研究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研究的重要方法。
科学的调查研究包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三个基本程序。
二、西方政治学主要研究方法
1.传统的政治学研究方法。
它包括哲学研究方法、历史研究方法、机构研究方法和制度研究方法等。
2.现代的政治学研究方法。
主要有社会学分析途径、经济学分析途径、心理学分析途径、政治系统分析模型、政治沟通分析模型、政治实证测量和分析技术等。
上述研究方法都不能不带有唯心主义的胎记。
第二篇政治关系
政治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基于社会利益要求和利益关系而形成的,以政治的强制力量和政治权利分配为特征的社会关系。
政治关系是人类社会政治的一般本质内容,其他政治现象则是政治关系的外化和具体表现,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也必然要表现为人类社会政治的发展和变化。
政治关系内含着三个层面的关系:
第一,利益关系,这是由人们的需求引起的,由特定的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利益关系;第二,人们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要求,在社会利益关系基础上结成特定的社会政治力量,并在这种力量对比关系中形成了政治权力关系;第三,在社会利益关系基础上形成的,政治权力确认和保障的社会成员主张共同利益的法定资格,构成了政治权利关系。
利益的实现要求的主体性和实现途径的社会性,是利益的基本矛盾,它构成了利益的二重性。
利益的这种二重性,形成了利益关系。
第一章利益与政治
第一节利益的含义
一、利益的形成和本质
“利益”是中西方思想史上的古老话题,人们对利益问题作了许多论述,但都没有能科学揭示利益的形成和本质。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论述,人的利益的形成是一个从人的需要到人的劳动再到社会关系的逻辑过程。
1.人的利益首先起源于人的需要。
2.需要是人们对于所需对象的欲求,同时需要必须得到满足,满足需要的途径问题把从事生产和结成社会关系提
上了人类活动的历史日程。
3.人类的生产是联系人类需要与需要对象的中介。
4.在人们的生产活动中,人的需要受到生产力水平的制约,为了提高生产力水平,不断满足自己扩展的需要,人
们在对生产工具进行技术改进的同时,也在改进自己的社会联系和联系方式,产生了各种社会关系,这些关系中,经济关系处于基础的和决定的地位,阶级社会中,人们的经济关系集中体现为阶级关系,制约并影响着其他关系的形成和发展。
利益就是基于一定生产基础上获得了社会内容和特性的需要。
利益的构成因素包括:
第一,利益的心理基础是人的需要;第二,利益反映着一定阶段上人们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水平;第三,利益反映着特定历史阶段上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二、利益的内在矛盾
1.利益实现要求的主体性与实现途径的社会性之间的矛盾,这是利益内包含的第一个,也是最为基本的矛盾。
利益要求的主体实现性是一切利益的天然本性和基本规定,利益的主体实现性源于其需要的主体满足,在人们的生产活动和社会关系中,人的需要转变为利益,人的需要的主体满足也就转变成了利益的主体实现;任何利益必须在社会中形成的,通过特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途径才能实现,这就构成了利益实现途径的社会性
2.利益形成的主观性和利益内容的客观性之间的矛盾。
3.利益的目标性与手段性之间的矛盾。
一方面,利益是人们追求的目标,人们的活动围绕利益展开,为了实现和满足特定的利益和需求进行,有目标意义。
另一方面,人们形成社会关系,参与社会生活,提高自身素质,治理和管理社会和公共生活,推动人类历史的进步和发展来说,利益具有手段意义
4.利益的具体有限性与利益发展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
在社会发展的特定阶段和水平上,就每个社会成员的特定需要和需要层次来说,利益总是具体有限的,但就社会和社会成员的需要的总体发展来说,利益又具有无限发展可能。
第二节利益关系
一、利益关系的含义
利益关系指的是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之间的社会联系。
利益关系包括利益主体之间纵横两个方向上的利益联系。
在纵向上,它包括个人利益与群体利益之间。
不同层次的社会群体之间以及个人利益、群体利益和社会利益之间的联系。
在横向上,它包括个人与个人之间、同一层次的社会群体之间乃至社会与社会之间的利益关系。
利益关系就是这样一个纵横交错的社会联系网络。
利益自身内含的基本矛盾,即利益实现要求的主体性与实现途径的社会性之间的矛盾作用和运动分不开,而正是这一矛盾的作用和运动,促成了利益关系的形成,而利益关系不过是利益主体的利益所包含的基本矛盾和双重特性在社会生活中的外化和展开,是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的基本矛盾和双重特性的相互作用和社会体现。
同时,利益内在的矛盾和双重特性不仅促使利益关系得以形成,而且决定着利益关系的基本内容,使得利益关系具有多重复杂性。
二、共同利益
共同利益首先是同一社会关系,尤其是经济关系和经济地位基础上形成的,是处于同一社会关系和社会地位中的人们的各自利益的相同部分。
共同利益的基础是个人利益,或构成某一群体的各子群体利益。
共同利益具有公共性,非市场实现性,单一性,相对独立支配性,多重价值复合性等基本特性。
1.共同利益具有特定社会关系中的公共性,这种公共性在不同的社会关系和利益关系中具有不同含义,它可以是构成利益关系的利益主体之间利益内容的相同性;它可以是社会集体生活规则和规则认同意义上的相同性;她也可以是社会成员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围绕特定利益和利益矛盾相互达成的让步妥协性;可以说它不仅涉及了利益关系中的不同利益主体的相同方面,而且涉及了利益关系中利益主体的不同方面
2.共同利益的非市场实现性,是指共同利益不可能通过市场方式和机制来实现。
共同利益是通过公共产品的供给来实现的,公共产品具有消费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特点,市场主体不可能投资或供给公共产品,产生了通过合法性强制的公共权力来予以实现
3.共同利益的单一性,是指在特定的利益关系中,共同利益通常是唯一的,而这种唯一性,使得社会生活中,在特定的范围内和特定的利益关系基础上形成的公共政治权力是唯一的
4.共同利益的相对独立性,在于它一经形成,就成为利益关系中的第三种利益,因而取得了独特的利益地位,有些情况下,共同利益还常常对同一利益关系中的不同利益取得支配地位。
5.共同利益的多重价值复合性,是指共同利益通常包含着特定利益关系中相关社会成员的多重价值要求,其中至少包含着生存、安全、秩序、效率、公平、公正、平等、民主、自由等基本价值。
同时,在特定的利益关系及其运行过程中,这些价值对于相关社会成员的重要性相等但彼此却有一定的相互排斥性。
在社会生活中,由于社会关系具有多样性,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利益关系具有各种不同层次和不同范围,从而使得共同利益也表现出各种不同的层次和范围,再次上共同利益主要表现为集体利益、集团利益阶层利益、阶级利益、民族利益及社会利益等。
三、利益矛盾
利益矛盾是利益关系的一个侧面,他指的是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之间以及他们与共同利益之间的差异而形成的矛盾的一面
利益矛盾包含两个方向的矛盾:
一方面,横向利益矛盾,同一层次上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纵向利益矛盾,发生不同层次上的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矛盾
1.横向利益矛盾的发生依赖于两个基本条件:
一是同一利益关系中的两个利益主体之间存在着差别,二是同一利益关系中的两个利益主体对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政治学 基础 笔记 详细 王浦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