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知识点归纳总结精选.docx
- 文档编号:11766724
- 上传时间:2023-04-01
- 格式:DOCX
- 页数:86
- 大小:342.96KB
初中化学知识点归纳总结精选.docx
《初中化学知识点归纳总结精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化学知识点归纳总结精选.docx(8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化学知识点归纳总结精选
初中化学总复习——化学实验综合
【知识点精析】
1.常见物质的名称、化学式、俗称及主要物理性质
名称
化学式
俗称
主要物理性质
硫
S
硫磺
黄色固体,不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
二氧化碳
CO2
固体俗称干冰
无色气体、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固体干冰易升华。
一氧化碳
CO
煤气
无色、无味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小,有毒性。
甲烷
CH4
沼气、坑气
无色、无味气体,极难溶于水,密度小于空气。
乙醇
C2H5OH
酒精
无色透明,具有特殊气味的易挥发的液体,可与水任意互溶。
乙酸
CH3COOH
醋酸、冰醋酸
无色有刺激性酸味的液体,易溶于水,固体称冰醋酸。
氧化钙
CaO
生石灰
白色固体,易吸水,有腐蚀性。
氧化铁
Fe2O3
铁锈、赤铁矿
红色固体,不溶于水。
四氧化三铁
Fe3O4
磁铁矿
黑色固体,不溶于水。
氢氧化钠
NaOH
火碱、烧碱、苛性钠
白色固体,极易溶于水,易潮解,有强腐蚀性。
氢氧化钙
Ca(OH)2
熟石灰、消石灰、石灰水
白色粉末状固体,微溶于水,有腐蚀性。
碳酸钠
Na2CO3
纯碱、口碱、苏打
白色粉末状固体,易溶于水且吸湿结块。
碳酸钠晶体
Na2CO3·10H2O
无色晶体,易失水风化。
碳酸氢钠
NaHCO3
小苏打
白色晶体,易溶于水,但溶解度比Na2CO3小。
氯化钠
NaCl
食盐
碳酸钙
CaCO3
石灰石、大理石
白色固体,不溶于水。
硫酸铜
CuSO4
白色粉末状固体,溶于水,其水溶液为蓝色。
硫酸铜晶体
CuSO4·5H2O
蓝矾、胆矾
蓝色晶体。
高锰酸钾
KMnO4
灰锰氧
紫色有光泽晶体,溶于水,其水溶液为紫色。
碱式碳酸铜
Cu2(OH)2CO3
铜绿
绿色粉末状固体,不溶于水。
氯化银
AgCl
新制得为白色凝乳状沉淀,不溶于稀硝酸。
硫酸钡
BaSO4
天然产称重晶石
白色固体,不溶于水,不溶于稀硝酸。
氢氧化铁
Fe(OH)3
新制得为红褐色沉淀。
氢氧化铜
Cu(OH)2
新制得为蓝色沉淀。
2.几种常见药品的存放
药品
性质
保存方法
白磷
着火点低,易自燃,不跟水反应
放入冷水中
浓硫酸
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吸水性)
放入玻璃瓶内,瓶塞要严
浓盐酸
易挥发
放入玻璃瓶内,瓶塞要严
浓硝酸
易挥发
放入玻璃瓶内,瓶塞要严
氧化钙
易吸水,易与空气中二氧化碳反应而变质
密封于干燥试剂瓶中
固体氢氧化钠
易潮解,易与空气中二氧化碳反应而变质
密封于干燥试剂瓶中
碱溶液的玻璃瓶应用橡胶塞密封。
3.物质的检验
(1)常见气体的检验
物质
检验的方法、步骤
现象
化学反应原理
备注
氧气
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中
木条复燃
C+O2
CO2
氢气
⑴点燃
⑵火焰上方罩一冷而干燥的烧杯。
⑴产生淡蓝色火焰。
⑵烧杯壁上有水雾或水珠生成。
2H2+O2
2H2O
不纯时有爆鸣声
二氧化碳
⑴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
⑵加入澄清石灰水
⑴木条熄灭;
⑵石灰水变浑浊。
Ca(OH)2+CO2=CaCO3↓+H2O
一氧化碳
⑴点燃;
⑵火焰上方罩一干燥烧杯;
⑶烧杯中注入澄清石灰水。
⑴产生蓝色火焰;
⑵烧杯壁无水珠;
⑶石灰水变浑浊。
2CO+O2
CO2
Ca(OH)2+CO2=CaCO3↓+H2O
不纯时有爆鸣声
甲烷
⑴点燃;
⑵火焰上方罩一干燥烧杯;
⑶烧杯中注入澄清石灰水。
⑴产生明亮的蓝色火焰;
⑵烧杯壁有水珠;
⑶石灰水变浑浊。
CH4+2O2
CO2+2H2O
Ca(OH)2+CO2=CaCO3↓+H2O
不纯时有爆鸣声
氯化氢
⑴有刺激性气味
⑵用润湿的蓝色石蕊试纸
⑶在空气中有白雾
⑷通入AgNO3溶液中
⑴使蓝色石蕊试纸变红。
⑵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HCl=H++Cl-
AgNO3+HCl=AgCl↓+HNO3
氨气
⑴有特殊刺激性气味;
⑵利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
⑴有氨臭味;
⑵湿润石蕊试纸由红色变蓝色。
NH3·H2O△NH3↑+H2O
NH3·H2O=NH4++OH-
氮气
⑴燃着木条伸入集气瓶;
⑵加入澄清石灰水
⑴木条熄灭;
⑵石灰水依然澄清。
(2)几种重要物质的检验
物质
所用试剂
检验的方法、步骤
现象
化学反应实例
酸(H+)
⑴紫色石蕊试液
取少量酸于试管并加入几滴石蕊试液。
石蕊试剂由紫色变为红色。
⑵无色酚酞试液
取少量酸于试管并加入几滴酚酞试液。
无色酚酞试液不变色。
⑶pH试纸
蘸取少量酸滴在pH试纸上。
pH<7
碱(OH-)
⑴紫色石蕊试液
取少量碱液于试管中并加入几滴石蕊试液。
石蕊试剂由紫色变为蓝色。
⑵无色酚酞试液
取少量碱液于试管中并加入几滴酚酞试液。
无色酚酞试液由无色变为红色。
⑶pH试纸
蘸取少量碱液滴在pH试纸上。
pH>7
盐酸及可溶性氯化物
(Cl-)
AgNO3试剂和稀HNO3
⑴取少量待测液于试管中
⑵滴入几滴AgNO3试剂并滴加稀HNO3
产生不溶于稀HNO3的白色凝乳状沉淀。
HCl+AgNO3=AgCl↓+HNO3
NaCl+AgNO3=AgCl↓+NaNO3
硫酸及可溶性硫酸盐
(SO42-)
BaCl2试剂和稀HNO3
⑴取少量待测液于试管中
⑵滴入几滴BaCl2试剂并滴加稀HNO3
生成不溶于稀HNO3的白色沉淀。
H2SO4+BaCl2=BaSO4↓+2HCl
Na2SO4+BaCl2=BaSO4↓+2NaCl
碳酸盐
(CO32-)
HCl或稀HNO3,澄清石灰水
⑴取少量待测固体或溶液于试管;
⑵加入几滴稀HCl或稀HNO3;
⑶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
冒出气泡,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aCO3+HCl=CaCl2+CO2↑+2H2O
Na2CO3+2HCl=NaCl+CO2↑+H2O
Ca(OH)2+CO2=CaCO3↓+H2O
铵盐
(NH4+)
⑴碱或碱液
⑵红色石蕊试纸
⑴取少量待测固体或溶液于试管;
⑵加入碱或碱液共热;
⑶将产生的气体接触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
⑴有刺激性气体生成;
⑵该气体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NH4NO3+NaOH△NaNO3+NH3↑+H2O
NH3▪H2O=NH4++OH-
4.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取和物质性质的实验
(1)气体的发生装置
(2)气体的收集装置
①排水集气法
②向上排空气集气法
③向下排空气集气法(集气瓶口向下)。
(3)气体验纯与验满方法
(4)实验室制取氧气、氢气和二氧化碳使用的药品及反应原理
气体
药品
反应原理
O2
氯酸钾、二氧化锰或高锰酸钾
↑
↑
H2
锌粒、稀硫酸
Zn+H2SO4(稀)===ZnSO4+H2↑
CO2
大理石或石灰石、稀盐酸
CaCO3+2HCl===CaCl2+H2O+CO2↑
5.常见气体杂质的除法
气体杂质
方法或试剂
H2
通过灼热的氧化铜,然后再除去产生的水蒸气。
CO
通过灼热的氧化铜,然后再除去产生的CO2
O2
通过炽热的铜网。
原理:
2Cu+O2△CuO
CO2
通过澄清石灰水或NaOH溶液。
(后者吸收效果更好)
H2O(g)
通过无水硫酸铜或浓硫酸。
(后者在除水时常用)
HCl
通过AgNO3溶液或NaOH等碱性溶液中(后者吸收效果好)
6.常见物质的分离和提纯
(1)过滤法
(2)蒸发法
(3)结晶法
(4)沉淀法
(5)气化法
(6)转化法
(7)溶解法
(8)吸收法
7.课本上的重点实验
(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2)燃烧的条件
(3)分子的运动
(4)水的组成
(5)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8.要掌握化学实验基本操作,认识基本的化学仪器、了解其用途及使用时注意事项
【解题方法指导】
[例1]下列几项操作中,正确的是()
A.用氢气还原氧化铜时,通入氢气立即给氧化铜加热,实验结束时,撤掉氢气后停止加热。
B.点燃氢气前一定要检验氢气的纯度。
C.制取氧气实验结束时,先移去酒精灯,再把导管从水槽中取出。
D.皮肤上沾上浓硫酸,立即用水冲洗。
解析:
A的操作错误,用氢气还原氧化铜时,应先通入氢气,过一会儿再给氧化铜加热,目的是赶走试管里的空气,避免引起爆炸。
当实验结束时,应先停止加热,继续通入氢气,使铜在氢气流中冷却下来,再停止通入氢气,目的在于防止铜在高温下重新被空气中的氧所氧化。
B的操作正确。
因为氢气为可燃性气体。
实验测定,空气里如果混入氢气的体积达到总体积的4%~74.2%这个范围,点燃时就会爆炸。
因此,我们在使用氢气时,要特别注意安全。
点燃氢气前,一定要检验氢气的纯度。
C的操作错误。
实验室制取氧气结束时,如果先移去酒精灯,再把导管从水槽中取出,会使水槽中的水倒吸回试管,使试管炸裂。
因此,应先把导管从水槽里拿出来,然后再撤酒精灯。
D的操作错误。
浓硫酸溶于水会放出大量的热,因此皮肤上沾上浓硫酸,当接触水时会放热,进一步腐蚀皮肤。
正确的操作是先用布试去,再用大量的水冲洗。
答案:
B
[例2]除去下列物质中的杂质(不要求回收杂质),把适当的试剂,操作方法的序号写在相应的括号中:
A.加适量盐酸,过滤
B.加适量水,过滤,蒸发
C.加适量水,过滤
D.加热(或高温灼烧)
E.加热,加适量水,过滤
F.加适量盐酸,蒸发
①碳酸钙中混有少量的碳酸钠()
②氯化钾粉末中混有少量的碳酸钾()
③氧化钙中混有少量的碳酸钙()
④氢氧化钠粉末中混有少量碳酸钙()
⑤炭粉中混有少量的氧化铜()
解析:
①碳酸钙难溶于水,而碳酸钠能溶于水,根据二者溶解性不同,即采取加适量水、过滤的方法进行除杂和分离。
②本组两种物质均能溶于水,因此不能用上法分离,可设计将碳酸钾转化为氯化钾的方法,采用加适量盐酸、蒸发的方法除去所含有的杂质。
转化的方程式如下:
K2CO3+2HCl=2KCl+CO2↑+H2O
③本题欲除去碳酸钙,往往有人用溶解过滤法分离,这是不妥当的。
因为氧化钙不易溶于水,而且溶于水的部分又会转化成氢氧化钙,这样无法达到除杂的目的。
很显然可以利用高温煅烧的方法使碳酸钙转化为氧化钙。
其反应方程式为:
CaCO3
CaO+CO2↑
④本题可利用二者的溶解性不同来进行分离,但是仅仅采取溶于水,过滤的方法是不够的,还必须经过蒸发得到氢氧化钠固体。
⑤本组若采用高温加热使碳还原氧化铜的方法,虽然能除去氧化铜,但是生成的铜仍混在炭粉里,实际上是除了一种杂质又带入了另一种杂质,这种做法是错误的。
可利用氧化铜能与盐酸反应转化为能溶于水的氯化铜,而炭粉既不溶于水也不溶于盐酸的性质采用加适量盐酸,过滤的方法除去杂质。
其反应方程式为:
CuO+2HCl=CuCl2+H2O
答案:
C、F、D、B、A
启示:
从上述几组除杂题可以看出,除杂的方法可采取物理方法(即①)也可采取化学方法进行转化,使加入的试剂跟杂质反应与原物质不反应,使杂质转化为气体、沉淀或原有的物质,达到除杂的目的,但注意一定不能带入新的杂质。
【考点突破】
【考点指要】
化学实验在中考试卷的比例约占总分的25%,且内容逐年有所增加,重点知识的重现率很高,覆盖率达到40%以上。
我们在化学实验的复习中,不但要掌握常用仪器的使用,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气体的制取、几种有关物质性质的实验装置和物质的检验等基本要求,更要注意提高实验操作、设计和分析解决化学实验问题的能力。
对每个实验要在深刻理解其原理的基础上,弄清操作原理要点、观察方法、思考重点,以及化学实验现象的描述(说理要科学,表达要准确)。
【典型例题分析】
[例1]下列实验设计方案中可行的是()
A.用过滤的方法分离NaCl与NaNO3的混合物
B.向某无色未知溶液中加入BaCl2溶液和稀硝酸产生白色沉淀,证明存在SO42-
C.将H2.O2混合气体通过盛有灼热氧化铜的试管,以除去氢气
D.用盐酸除去混在铜粉中的少量镁粉和铝粉
解析:
A中NaCl与NaNO3均易溶于水,不能通过过滤分离;B中由可能存在Ag+;C加热条件下H2与O2会反应且可能引起爆炸;D因镁粉和铝粉可溶于盐酸并与之反应而除去。
答案:
D
说明:
实验方案设计的综合问题,要求掌握各自的方法和要点。
[例2]向盛有镁、氧化铜和氢氧化钠固体混合物的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硫酸,充分反应后过滤,再向滤液中滴入几滴酚酞试液,酚酞试液变成红色,则滤液中含有的溶质的化学式为_____。
解析:
酚酞试液变成红色说明NaOH溶液剩余,同时有NaOH与H2SO4反应生成的Na2SO4。
答案:
NaOH、Na2SO4
说明:
可忽略反应过程,直接从反应本质来分析问题。
[例3]根据下列给出的实验装置图,回答:
ABCD
(1)实验室常用无水醋酸钠和碱石灰混合加热制取甲烷,可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在做甲烷燃烧实验时,点燃前必须要,否则会发生危险。
(2)若用装置C制取CO2,并把CO2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较长时间一直未观察到石灰水变浑浊,其原因是生成的CO2中混有气体。
(3)D是用CO还原CuO的实验装置图。
实验时,①中的现象是;②中的现象是。
尾气应该,以防止和控制尾气中的对空气的污染。
答案:
(1)B;检验甲烷的纯度
(2)氯化氢
(3)黑色的CuO逐渐变为红色;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用气球收集或点燃;一氧化碳
说明:
关于气体制备的知识迁移题应明确所制备气体的特性,反应物的特点等。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
一、基本概念
1.化学变化:
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
2.物理变化:
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3.物理性质:
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
颜色、状态、密度、气味、熔点、沸点、硬度、水溶性等)
4.化学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
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等)
5.纯净物:
由一种物质组成
6.混合物: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纯净物组成,各物质都保持原来的性质
7.元素:
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8.原子:
是在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
9.分子:
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
10.单质: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11.化合物:
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12.氧化物:
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有一种元素是氧元素
13.化学式:
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14.相对原子质量:
以一种碳原子的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比较所得的值
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某原子的质量÷(一种碳原子的质量的1/12)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因为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
15.相对分子质量:
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
16.离子:
带有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17.原子的结构:
原子、离子的关系:
注:
在离子里,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18.四种化学反应基本类型:
(见文末具体总结)
①化合反应: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
如:
A+B=AB
②分解反应:
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如:
AB=A+B
③置换反应:
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起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如:
A+BC=AC+B
④复分解反应:
由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如:
AB+CD=AD+CB
19.还原反应:
在反应中,含氧化合物的氧被夺去的反应(不属于化学的基本反应类型)。
氧化反应:
物质跟氧发生的化学反应(不属于化学的基本反应类型)。
缓慢氧化:
进行得很慢的,甚至不容易察觉的氧化反应。
自燃:
由缓慢氧化而引起的自发燃烧。
20.催化剂:
在化学变化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在化学变化前后都没有变化的物质(注:
2H2O2===2H2O+O2↑此反应MnO2是催化剂)
21.质量守恒定律: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物质的质量总和。
(反应的前后,原子的数目、种类、质量都不变;元素的种类也不变)
22.溶液:
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溶液的组成:
溶剂和溶质。
(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固、气溶于液体时,固、气是溶质,液体是溶剂;两种液体互相溶解时,量多的一种是溶剂,量少的是溶质;当溶液中有水存在时,不论水的量有多少,我们习惯上都把水当成溶剂,其他为溶质。
)
23.固体溶解度:
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就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24.酸:
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都是氢离子的化合物
如:
HCl==H++Cl-
HNO3==H++NO3-
H2SO4==2H++SO42-
碱:
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都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
如:
KOH==K++OH-
NaOH==Na++OH-
Ba(OH)2==Ba2++2OH-
盐:
电离时生成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
如:
KNO3==K++NO3-
Na2SO4==2Na++SO42-
BaCl2==Ba2++2Cl-
25.酸性氧化物(不一定属于非金属氧化物):
凡能跟碱起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碱性氧化物(属于金属氧化物):
凡能跟酸起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26.结晶水合物:
含有结晶水的物质(如:
Na2CO3·10H2O、CuSO4·5H2O)FeSO4·7H2O
27.潮解:
某物质能吸收空气里的水分而变潮的现象。
风化:
结晶水合物在常温下放在干燥的空气里,能逐渐失去结晶水而成为粉末的现象。
28.燃烧:
可燃物跟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燃烧的条件:
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可燃物的温度要达到着火点。
二、基本知识、理论
1.空气的成分
氮气占78%,氧气占21%,稀有气体占0.94%,二氧化碳占0.03%,其他气体与杂质占0.03%。
2.主要的空气污染物
NO2、CO、SO2、.H2S、NO等物质。
3.其他常见气体的化学式
NH3(氨气)、CO(一氧化碳)、CO2(二氧化碳)、CH4(甲烷)、SO2(二氧化硫)、SO3(三氧化硫)、NO(一氧化氮)、NO2(二氧化氮)、H2S(硫化氢)、HCl(氯化氢)。
4.常见的酸根或离子
SO42-(硫酸根)、NO3-(硝酸根)、CO32-(碳酸根)、ClO3-(氯酸根)、MnO4-(高锰酸根)、MnO42-(锰酸根)、PO43-(磷酸根)、Cl-(氯离子)、HCO3-(碳酸氢根)、HSO4-(硫酸氢根)、HPO42-(磷酸氢根)、H2PO4-(磷酸二氢根)、OH-(氢氧根)、HS-(硫氢根)、S2-(硫离子)、NH4+(铵根或铵离子)、K+(钾离子)、Ca2+(钙离子)、Na+(钠离子)、Mg2+(镁离子)、Al3+(铝离子)、Zn2+(锌离子)、Fe2+(亚铁离子)、Fe3+(铁离子)、Cu2+(铜离子)、Ag+(银离子)、Ba2+(钡离子)
各元素或原子团的化合价与上面离子的电荷数相对应:
一价钾钠氢和银,二价钙镁钡和锌;
一二铜汞二三铁,三价铝来四价硅。
(氧-2,氯化物中的氯为-1,氟-1,溴为-1)
(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0;在化合物里,各元素的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
5.化学式和化合价
(1)化学式的意义
①宏观意义
a.表示一种物质;
b.表示该物质的元素组成;
②微观意义
a.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
b.表示该物质的分子构成;
③量的意义
a.表示物质的一个分子中各原子个数比;
b.表示组成物质的各元素质量比。
(2)单质化学式的读写
①直接用元素符号表示的:
a.金属单质。
如:
钾K铜Cu银Ag等;
b.固态非金属。
如:
碳C硫S磷P等
c.稀有气体。
如:
氦(气)He氖(气)Ne氩(气)Ar等
②多原子构成分子的单质:
其分子由几个同种原子构成的就在元素符号右下角写几。
如:
每个氧气分子是由2个氧原子构成,则氧气的化学式为O2
双原子分子单质化学式:
O2(氧气)、N2(氮气)、H2(氢气)F2(氟气)、Cl2(氯气)、Br2(液态溴)
多原子分子单质化学式:
臭氧O3等
(3)化合物化学式的读写:
先读的后写,后写的先读
①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读成“某化某”,如:
MgO(氧化镁)、NaCl(氯化钠)
②酸根与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读成“某酸某”,如:
KMnO4(高锰酸钾)、K2MnO4(锰酸钾)MgSO4(硫酸镁)、CaCO3(碳酸钙)
(4)根据化学式判断元素化合价,根据元素化合价写出化合物的化学式:
①判断元素化合价的依据是:
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
②根据元素化合价写化学式的步骤:
a.按元素化合价正左负右写出元素符号并标出化合价;
b.看元素化合价是否有约数,并约成最简比;
c.交叉对调把已约成最简比的化合价写在元素符号的右下角。
6.核外电子排布:
1-20号元素(要记住元素的名称及原子结构示意图)
排布规律
①每层最多排2n2个电子(n表示层数)
②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最外层为第一层不超过2个)
③先排满内层再排外层
注:
元素的化学性质取决于最外层电子数
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4,易失电子,化学性质活泼。
非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4,易得电子,化学性质活泼。
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的最外层有8个电子(He有2个),结构稳定,性质稳定。
7.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原则
①以客观事实为依据;②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
“写”、“配”、“注”“等”。
8.酸碱度的表示方法——pH
说明:
(1)pH=7,溶液呈中性;pH<7,溶液呈酸性;pH>7,溶液呈碱性。
(2)pH越接近0,酸性越强;pH越接近14,碱性越强;pH越接近7,溶液的酸、碱性就越弱,越接近中性。
9.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钾、钙、钠、镁、铝、锌、铁、锡、铅、氢、铜、汞、银、铂、金)
说明:
(1)越左金属活动性就越强,左边的金属可以从右边金属的盐溶液中置换出该金属出来;
(2)排在氢左边的金属,可以从酸中置换出氢气;排在氢右边的则不能。
三、物质俗名及其对应的化学式和化学名
⑴金刚石、石墨:
C
⑵水银、汞:
Hg
(3)生石灰、氧化钙:
CaO
(4)干冰(固体二氧化碳):
CO2
(5)盐酸、氢氯酸:
HCl
(6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中化学 知识点 归纳 总结 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