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古诗分类.docx
- 文档编号:11764173
- 上传时间:2023-04-01
- 格式:DOCX
- 页数:28
- 大小:39.40KB
语文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古诗分类.docx
《语文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古诗分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古诗分类.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古诗分类
读懂、会答古代诗歌鉴赏题
一、如何读懂古典诗词
《考试说明》中对古诗词鉴赏的二点要求(投影):
①鉴赏诗歌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诗歌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据此,我们的古诗词复习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读懂
1、理解意象(特定含义、情感关键词)
2、理解意境(把文字还原为画面)
3、理解主题(特别关注末两句)
第二阶段:
鉴赏
1、鉴赏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第三阶段:
会表述
1、要点准确
2、符合规范
“读懂”的八项方法
1、关注题目(解释:
包含了时间、地点、题材、情感等)
2、关注首尾句(联)(解释:
首句:
点题目;尾句:
显主旨)
3、关注表情、表意关键词
4、关注意象
5、关注文题间的注释
6、关注题干提供的信息
7、关注熟悉的作者的概况(解释:
经历、思想、风格)
8、关注常用典故的特定含义
《考试说明》中对古诗词鉴赏有二点要求:
①鉴赏诗歌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诗歌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据此,我将古诗词的复习分为三个阶段:
读懂(理解意象、意境和主题)、鉴赏(鉴赏语言和表达技巧)、会表述(准确、符合规范)。
本文只探讨如何读懂古典诗词。
1、关注题目
题目的内涵往往丰富,它可包含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情感、题材类型等诸多重要信息。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山居”明示了诗的题材属归隐一类;“秋”点明季节;“暝”点明具体的时间。
“秋”与“暝”在古人的笔下往往流淌着悲愁,如“万里悲秋常作客”、“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但“山居”那欲隐而难藏的惬意与满足就使“秋暝”的感情亮丽畅快起来了。
2、关注首尾句(联)
首句(联)经常开篇扣题、奠定情感基调,而尾句(联)则经常会隐含或点化主题。
如李白的《峨眉山月歌》,首句“峨眉山月半轮秋”是对题目的具体描述和和延展,月是秋之月,月半轮喻人之别,秋半轮指秋未深,月与秋给人“多情自古伤别离,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的寒意。
尾句“思君不见下渝州”是对主题的点化,君即月,月即故里和亲人,因别而思,思而不见更显其情深意切。
3、关注表情、表意的关键词
古诗词最擅长写景中之情和情中之景。
情藏之于景因而含蓄,但作者经常有意无意地将景的一角撩起,让情显出山形水貌。
如李煜的《浪淘沙》中的“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着一“寒”字,亡国之悲痛尽从心底泛起。
古诗词最讲究的是炼字,“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是炼字的最高境界,而“奇、险、新、色”皆因诗文炼出了情、炼出了意,字淡而味浓、文浅而情深。
如温庭筠的《菩萨蛮》中的“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懒”表慵懒哀怨,“弄”表心绪不宁,“迟”表迟缓惆怅。
4、关注意象
意象即寄情藏意的物象。
在经年累月的磨合之后,意与象的关系早已约定俗成。
如冰雪喻忠贞高洁,杨柳寓离愁别绪,流水喻绵绵愁思,琴瑟寓切切情意……。
当然,诗人用意象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如子规的常意为孤寂哀愁,而在“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王令《送春》)中,子规却是一个对美好事物留恋、热爱和执著不懈地追求的形象。
5、关注文题间的注释
注释有对写作背景的必要交代,有对典故逸事的阐述,有对难于理解或易于误解的词语的解释,在理解时能起拨云见月的作用。
如读“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元稹《离思》)时,骤观题目即知本诗写的是离别之思,但细看诗文却又似云遮雾盖,难明其意。
于是命题者在诗后题前附加两点注释:
①此诗为悼念亡妻韦丛而作;②取次:
任意,随便。
注释②直言“取次”之意,使原本隐晦的诗意顿然明白晓畅;而注释①则如萤般轻掠过全诗的每一个字,使每一处暗喻都影影绰绰地明出情意,我们终于因注而释了:
原来“离思”为夫妻的生离死别之思,字里行间满溢着恩爱、忠贞与怀念之情,温情脉脉、盟山誓海,感人至深。
6、关注题干提供的信息
题干多是直截了当地提出具体的问题,但有时也会在提问之前有所提示。
这些提示既是对诗文的注释,也是对答题的导向。
如“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节选自张九龄《感遇》)的题干是这样的:
“《论语》‘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请联系这句话,说一说你对‘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一句的理解。
”本来初读时对“自有岁寒心”一句颇费躇踌,但《论语》之语让我们恍然顿悟:
丹橘之所以经冬犹绿,并非缘于气候暖和,而是因为它具有像松柏一样耐寒的节操。
7、关注常用典故的特定含义
为了融千情万绪于片言之中,为了纳沧海桑田于方寸之内,诗词往往用典。
但若不知典故的来龙去脉,我们实难报以会心的一笑,更遑论拍案惊奇了。
如读李商隐的《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如果懂得中间两联所用四个典故的含义,那么我们就会因那天衣无缝的衔接、哀怨迷离的意境而由衷叹服诗人用典时出神入化的艺术功力了。
高考仅要求我们读懂浅易的诗词,所以对于常用典故的特定含义我们应能如数家珍般熟稔于胸。
若是罕见的典故,题目中通常会给出注释,为我们的阅读廓清障碍。
8、关注熟悉的作家的概况
时代在变迁,思想在传承,大凡杰出的诗人,其诗心总与时代之脉一起博动。
因而要读懂作为思想载体的诗文,就必须能勾勒出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生命轨迹及其思想流变,了解其为何喜极而泣又因何痛彻心肺,才能更真切地感受其诗风诗意、诗情诗魂。
教材所选的篇目都是历代大诗人的代表作,以此为窗可以洞悉诗人沉浮悲喜的人生,感悟其诗词中的徬惶与呐喊。
如陆游在《书愤》中以“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明志:
恢复中原之志至死不渝;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以“凭谁问: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剖心:
忧愤之情深如江海,忠义之心耿如日月。
当此二人的其它同类诗作奔赴眼底时,我们便可据此联读而悟。
9、关注常见题材的常见主题
古诗词中,常见的题材有常见的主题。
如闺怨诗多写闺中少妇与丈夫的分离之痛和相思之苦以及对命运无常的怨叹。
诗如唐朝李端的《闺情》:
“月落星稀天欲明,孤灯未灭梦难成。
披衣更向门前望,不忿朝来鹊喜声。
”无限的痴恋,殷殷的期盼,陡转的喜悲让人深寄同情。
如送别诗多写至情至性的诗人与挚爱的亲友惜别时的悲切凄苦、黯然神伤。
诗如唐朝王勃的《别薛华》:
“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
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
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
”遭际的不幸,别离的痛苦溢于言表。
羁旅诗多写游客浪子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至爱亲人的思念,对温馨家庭的憧憬。
诗如唐朝韦应物的《寒食寄京师诸弟》:
“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
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手足之情,故园之思,出自肺腑,发自胸臆,蕴藉深厚。
迁谪诗多写迁客谪臣因敢言直谏或受同僚排挤而被皇帝疏远、流放的痛苦经历,对尔虞我诈的官场丑恶现象的不满,对君主亲贤臣远小人重振朝邦的厚望,对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叹,对最终能一展抱负为国尽忠的希冀,或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诗如唐朝张九龄的《归燕诗》:
“海燕虽微眇,乘春亦暂来。
岂知泥滓贱,只见玉堂开。
绣户时双入,华堂日几回。
无心与物竞,鹰隼莫相猜。
”诗人朝中为相,日夜辛劳,惨淡经营,无辜被贬,心灰意冷,令人为之悲,为之愤,为之掩泣。
二、古代诗歌鉴赏复习目标:
(一)通过综合复习,落实《教学大纲》中要求的“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切实提高学生鉴赏和评价我国古代诗歌的能力;
(二)高考中提高得分率。
下面是我的具体实践总结。
第一步:
明确《考纲》要求,指出做题难点,复习有的放矢。
《考纲》要求: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黑体字为考题命题点)
做题难点:
读不懂诗,审不清题,表述无层次,关键用语不准确。
解决办法:
读懂,会答。
这一步中,命题点的设置和做题难点的指出,一下子吸引了学生,因为他们对考什么和怎么考这两个重点问题是最关心的。
紧接此指出古代诗歌常见类型和表达的思想感情,并举例说明,使学生在第一堂复习课上就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附:
古代诗歌常见类型
送别诗(不舍、思念、劝勉)
咏物诗(借物喻人、托物言志、抒情)
咏史诗(吊古伤今、借古讽今、昔盛今衰、世事沧桑、怀才不遇)
边塞诗(厌战思乡、建功立业、奋勇报国)
羁旅诗(绵绵乡愁、抑郁不得志)
闺怨诗(思远怀人、控诉战争)
写景诗(寄情山水、归隐田园、寓理于景)
例:
2004年高考湖南考题(填空,写出对第四句的鉴赏)
听邻家吹笙郎士元
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
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
这是一首颇具特色的听笙诗。
笙是—种由多根簧管组成的乐器,其形参差如凤翼,其声清亮如凤鸣,故有“凤吹”之称。
传说仙人王子乔亦好吹笙作凤鸣,此诗有以此相喻的意思。
第一句,写宛如凤鸣的笙曲似从天而降,极言其超凡绝俗。
(写了什么,就是形象及其特点)“隔彩霞”三字,不直接描摹笙声,而说笙声来自彩霞之上,通过想象中的奏乐环境之美,(怎么写的,即表达技巧)烘托出笙乐的明丽绚烂。
(为什么写,即表达效果。
)
第二句,紧承上句,写诗人对笙声实际来源的悬想揣问。
笙声奇妙,引得诗人寻声暗问。
(写了什么)这一句不仅点了题,同时也间接地表现了笙乐的吸引力。
(为什么写)
第三句,承第二句而来,但诗情产生了跌宕。
一墙之隔,竟无法逾越,咫尺天涯,(写了什么)顿生“天上人间”的怅惘和更加强烈的憧憬,从而激发更为绚丽的幻想。
(为什么写)
第四句,写诗人寻访不得后的想象,与前句呼应,仍然从音乐环境着笔,通过花的繁盛烂漫,写出乐声的明丽、热烈、欢快;(写了什么)一个“疑”字,写出似真似幻的感觉,以视觉意象写听觉意象(通感)(怎么写的)别具一格(为什么写)。
特别要指出的是,这第一次复习课后,学生读鉴赏文成为复习阶段“课前五分钟”的内容。
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诗歌鉴赏不仅是认知活动,更是一种体验活动。
这种体验,常常需要涵咏玩味。
高三时间紧,学生自己动手试写赏析性文字困难大,但阅读整合后的鉴赏文,可以从根本上提高艺术修养和审美水平。
让学生具体感知中进行量的积累,潜移默化中迈向质的飞跃。
具体操作中注意两点:
一是教师给出诗词篇目,学生人手一份,讲到哪首看哪首,听得有目的,有效果。
二是限时,目的是让学生根据《考纲》要求对鉴赏词典上的内容重新整合,切己体验,大致按照解题(诗歌类型、题中人和事、写作背景)→逐字解说诗句(仿照上例)→总结,表述为:
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
表现手法)技巧,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思想感情或观点态度。
第二步:
如何读懂一首古诗?
1、总体上:
从形象入手,找出意象,感受意境,体会感情。
注:
把握意象、意境与形象的关系
如:
《过香积寺》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形象:
深山古寺环境景色
意象:
古木、云峰、渺无人迹的山径、被危石阻遏的幽咽泉声、照在苍苍松柏上的凄冷月色、空寂曲折的潭岸。
意境:
萧瑟暗淡、幽冷阒寂。
感情:
是作者本身禅寂心境的写照。
2、具体步骤:
看题目和作者→默读两遍诗歌,整体感知→找出写景、写物、写人的名词(有时还得注意名词前的修饰语)弄清它写了什么→找出反映诗人感情的动词或形容词,弄清诗人所表达的感情→看注解并反观诗歌题目,作总体思考。
例如:
2006年高考全国1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
题竹石牧牛并引黄庭坚
予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①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野次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
阿童三尺棰③,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
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注]①伯时:
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字。
②野次:
郊野。
③棰:
鞭子。
(1)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
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你认为这幅“竹石牧牛”图在作者心目中的含意是什么?
有人认为作者在诗中“厚于竹而薄于石”,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请说明。
从题目看,这是一首题画诗。
既为一首题画诗,一般是首两联描写画作的内容,后两联抒发自己的感受。
作者黄庭坚,“苏门四学士”之一,小引中“子瞻”即是苏东坡。
联系注解,谁画的,画面内容是什么,就一清二楚了。
诗中“小峥嵘”、“幽篁”“绿”、“老觳觫”等既用以代指事物,有写出了“石”“竹”“牛”的特点,活灵活现,诙谐有趣,。
小引中“戏咏”的“戏”字,也就是作者是一种调侃轻松的心态描摹这幅画。
所以,竹石牧牛就是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写照
“爱”是表感情的词语,前加“甚”表程度。
特别爱什么?
石。
画面的生动,画中之物几乎全要动起来了,以致于诗人不得不出面关嘱:
牛啊,你可不敢在我心爱的石上磨砺你的犄角,以免损坏我甚爱的怪石;磨角是要争斗吧,千万别,那会践踏坏我心爱的丛竹。
看来,甚爱之物还有竹。
弄清这些,就可以答题了。
(1)分为两个层次。
前四句为第一层次,分别写了石、竹、牧童、老牛四个物象,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
后四句为第二层次,写了作者由画面中的内容生发出的感想。
(2)一种自然平和的田园生活。
表面上作者似乎是“厚”竹而“薄”石,但实际上作者对石与竹同样怜爱;因为在作者心目中,竹、石都代表着一种田园生活,无论是牛角砺石还是牛斗残竹,都是作者不愿意看到的。
(此外,根据考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可知,其实竹在传统文化中代表着一种高洁的品行,石可代表坚韧,以此寄托作者的内心追求,发挥出此点亦得满分。
)
第三步:
按照形象、思想感情、语言、表达技巧的专题,以练带讲,逐项训练、落实。
具体知识点不多赘述,复习中有两点效果较好的做法:
1、进行鉴赏实践时,填空式练习是个不错的方法,尤其在复习初期,效果更加明显。
例:
减字木兰花竞渡
黄裳
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渚。
鼓击春雷,直破烟波远远回。
欢声震地,惊退万人争战气。
金碧楼西,衔得锦标第一归。
这首词的风格是。
其中“飞”“破”二字用得极为生动形象。
“飞”,之义,写出诸多竞渡的船只在比赛开始的瞬间,向前竞发的实况。
“破”即“”之义,形象写出了竞渡船只的气势。
此词主要通过描绘、来刻画竞渡夺标的热烈紧张气氛。
的旗帜,的杨柳,的烟波,的楼台,是色彩的热烈;,如雷炸响,,震动大地,是声音的热烈:
龙舟飞驶,鼓击春雷,是写参与竞渡者的行动和气概;欢声震地,是写群众的情绪;衔标而归,是写胜利健儿的形象与心情。
所有这些都真实地再现了当日龙舟竞渡、观者如云的情景。
2、学生绘制“古代诗歌鉴赏常用术语表”,每有新得,积累其中,既可使知识网络化,提高复习效率,又为答题时准确用语做准备。
附:
古代诗歌鉴赏常用术语表
常用词语
诗歌举例
抒发的情感
思乡、怀古…
抒情的方式
直抒胸臆、借景抒情…
运用的修辞手法
通感、设问、对…偶
运用的表现手法
象征、对比反衬、用典…
表达效果
真挚感人、言尽意远、…
语言风格
刚健、沉郁、飘逸…
结构特点
一字领起、逐层推进…
第四步:
怎样做到“会答”?
高考诗歌鉴赏变为主观表述题以来,得分情况不理想的原因,一方面是考生对诗歌的理解有偏差,不能准确把握其意蕴;另一方面是很多考生理解了诗歌的内涵,但不知道如何表述或表述不规范,不符合答题的基本要求。
因此,“回答”成为检验鉴赏能力和得分的关键一环,切不可小视。
怎样做到“会答”呢?
认真读提干,一般情况下问什么,答什么。
但有时问的较概括,如:
鉴赏本诗中的形象、这首诗创设了怎样的意境、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谈谈本诗的语言风格、比较两首诗的异同等,答题时就要全面考虑。
一般用“三步定位法”。
例如
鉴赏诗歌形象的表述思路是:
形象特征——分析形象——表达的思想感情
鉴赏诗歌意境的表述思路是:
画面描述——意境特点——表达的思想感情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表述思路:
表达技巧——具体分析——表达效果(思想感情和篇章结构)
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表述思路:
思想内容——诗句例证——再次强调思想内容
鉴赏语言风格的表述思路是:
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如果是两首诗对照阅读,一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比较:
(1)所写内容的同与异;
(2)所抒感情的同与异;
(3)所用手法的同与异;
(4)语言风格的同与异同。
第五步,学生自命题,自编答案。
这是在全面复习的基础上进行的自主式巩固过程,学生兴趣非常浓,进入了出题人的角色,变被考为主考的兴奋使他们对自己出的题、编的答案以及得分点反复斟酌思考,过程中获得了能力。
教师的任务是表扬,选出典型题从读懂、会答两方面和学生一起讨论、学习。
以上是我复习实践的总结。
周周考中看到此题整体得分率明显提高是一个验证。
今后还需不断改进、完善。
三、古诗词鉴赏的规范答题
从2002年开始,高考古诗词的鉴赏由客观题变为主观题,题型的变化增加了考试的难度,事实上,从近几年高考阅卷反馈的情况看,这道题的得分率很低,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生答题不规范,容易漏掉一些要点,以至于只能“意会”而不能有效地言传。
因此,在平时训练中,指导学生规范答题非常重要。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规范答题呢?
一.认真审题,符合要求
1.符合题目的要求
解答古代诗歌鉴赏题,一定要符合题目的要求。
先看下面一道高考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2003年全国高考试卷)
过香积寺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①。
[注释]①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
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
为什么?
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就2003年全国高考古诗鉴赏题,有一考生这样作答:
我认为“咽”和“冷”,用拟人化的手法,生动地描写出了泉水从石头上流过的声音,给人一种清幽恬静的感觉,同时表达了诗人对路过香积寺所领悟到的这股自然美景的喜悦的心情。
解题的要求是:
“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
为什么?
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但是,此答案只分析了“咽”,将“冷”置于不顾,又没有结合全诗的意境分析其妙处。
这一解答就不符合题目的要求。
2.符合诗歌鉴赏的要求
诗歌鉴赏虽说是开放型试题,但也要求符合诗歌鉴赏的要求。
请看下面的答案:
答案一:
分别是“危”和“青”字。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说明了香积寺的偏僻,无人知,快没人继承这所寺庙,突出了“危”字。
而“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体现了“青”字,在此环境下,来制“毒龙”,突出了“青”字。
此答案与文本不符。
诗眼错,分析错,无意境。
答案二:
分别是“咽”和“冷”。
作者经过香积寺写了所看到的一派景象,尤其突出第三联中的描写景物的凄惨、阴凉,从中写出了当时一种对世俗欲念的不满情绪,突出世态阴凉、冷漠与无情。
分析欠准确,意境不准确。
答案三:
分别是“咽”和“冷”。
本诗写出了诗人经过香积寺的所见、所闻、所感,“泉声咽危石”,一个“咽”字,突出了香积寺的静,泉声动听;“月色冷青松”,“冷”字用得精妙,显得青松的苍劲、挺拔,从而更突出寺的冷峻。
无意境,分析欠准确。
答案四:
第三联上下两句的诗眼分别是“咽”和“冷”。
作为山水田园诗派,其特点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本诗则向世人描绘一幅幽静恬然过香积寺的游景,全诗突出一个静字,而咽、冷将泉声月色动静结合,同时照应前后联。
诗歌鉴赏,应结合原诗的语言,不能架空分析。
此答案没有结合原诗语言进行具体分析。
答案五:
分别是“咽”和“冷”。
作者借景抒情,通过咽和冷字,深深地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悲凉心境,作者厌恶世俗的繁杂,渴望一种清净、安宁的生活。
没有诗眼的分析,只有分析的结果,没有分析的过程。
二.分清类型,规范作答
《考试说明》关于古诗词鉴赏的要求是:
鉴赏古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古诗词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诗歌鉴赏题,从命题角度看,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分析意境型
提问方式:
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氛围?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问变体:
1。
这首诗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
2.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
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解答分析:
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常见错误:
学生在解答此类问题时常见的失误有两点,一是描摹景物时采用直译的方法,变描摹为翻译;二是学生往往着重于“思于境偕、情景相融”的正衬模式,而忽落了一些诗歌是通过景物来反衬思想感情,造成理解思想感情的错误。
在这种情况下,应多从诗人的生平、抱负或标题来思考,避免出错。
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
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问: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请简要分析。
答:
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
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
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二)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
这首诗采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
1。
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
2。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有何效果?
解答分析:
这类提问,着重的是诗歌整体的艺术表现特色,主要应该从诗歌的整体构思、诗歌整体的艺术技巧方面来解释。
答案一般应从下列词语中选择:
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映衬(又分为正衬和反衬)、象征、联想和想象、用典、对比、动静结合等。
除了这些常见的手法外,还有诸如变换抒情角度、渲染等。
常见错误:
解答这类提问时,很多学生常犯的一个错误是对诗歌某个局部的修辞手法进行阐述。
这是不对的。
但在阐述具体某句诗时,是可以谈及修辞手法的运用的。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早行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问: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有何效果?
答:
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
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
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三)分析语言型
1.风格型
提问方式:
这首诗歌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
①这首诗歌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
②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解答分析:
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
清新自然、朴实无华、沉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语文 北师大 六年级 下册 古诗 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