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真题1.docx
- 文档编号:11756962
- 上传时间:2023-03-31
- 格式:DOCX
- 页数:44
- 大小:70.52KB
华东师范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真题1.docx
《华东师范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真题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华东师范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真题1.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华东师范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真题1
环境科学2000年
一、填空题(30分)
1、酸雨是指(pH值小于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大气降水),我国酸雨组成以(硫酸型)为主。
2、微波对生物体造成的伤害和生理影响,主要是所谓的(电磁辐射)作用的结果。
3、生物多样性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4、《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理公约》又叫(巴塞尔)公约。
5、用铬法和锰法测定的化学需氧量之间的关系为CODCr(>)CODMn。
6、八大公害事件中,水俣病是由于(甲基汞)引起的,骨痛病是由于(重金属镉)引起的。
7、生态金字塔主要有(能量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和数量金字塔)三种类型。
8、按照处置对象及技术要求上的差异,土地填埋主要分为(卫生土地填埋和安全土地填埋)两类。
二、名词解释(20分)
海岸逆温可持续发展演替环境本底值生物质能
三、问答题(50分)
1、污染物质进入海洋有哪些主要途径?
试举例说明。
答:
1、船舶造成的污染。
船舶造成的污染,是指因船舶操纵、海上事故及经由船舶进行海上倾倒致使各类有害物质进入海洋,海洋生态系统平衡遭到破坏。
主要表现为:
(1)船舶操作污染源,主要是船舶工作人员的故意或过失造成的。
(2)海上事故污染源,船舶由于发生海上事故,如船舶碰撞,触礁等。
(3)船舶倾倒污染源;这种污染源的产生,主要表现在,经由船舶故意的将陆地工厂生产所产生的生产废料、生活垃圾、清理被污染的航道河道所产生的带有污染物质的污泥污水,倾倒入海洋。
2、海洋石油开发对海洋造成的污染
我国海域石油蕴藏量十分丰富,目前多数开发者集中在近海海域勘探开发。
随着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的飞速发展,有的钻井船和采油平台,人为的将大量的废弃物和含油污水不断地排入海洋,因此,海洋石油开发也是目前造成海洋污染的原因之一。
主要表现:
1)生活废弃物、生产(工作)废弃物和含油污水排入海洋。
(2)意外漏油、溢油、井喷等事故的发生。
(3)人为过程中和自然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和含油污水流入海洋中。
3、工厂对海洋的污染。
除气侯因素外,再就是人为因素所造成的。
除前面所述的两种原因以外,还有一种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陆地工厂对海洋的污染。
陆地工厂对海洋的污染主要表现在,
(1)与海相通的河流两岸的造纸厂、化工厂等利用河道排放污水而流入海洋。
(2)含有污染物质的工业垃圾、生活垃圾倾倒河岸或河道,随河水或涨落潮流入海洋。
2、伦敦型烟雾与洛杉矶型烟雾的区别。
答:
表2-3-1伦敦型烟雾与洛杉矶烟雾的比较
项目
伦敦型(硫酸烟雾)
洛杉矶型(光化学烟雾)
概况
发生较早(1873年),至今已多次出现
发生较晚(1943年),发生光化学反应
污染物
颗粒物、SO2、硫酸雾等
碳氢化合物、NOX、O3、PAN、醛类
燃料
煤
汽油、煤气、石油
气象条件
风速
静风
22m/s以下
季节
冬
秋、夏
气温
低(4℃以下)
高(24℃以上)
湿度(%)
85以上
70以下
日光
弱
强
臭氧浓度
低
高
出现时间
白天夜间连续
白天
毒性
对呼吸道有刺激作用,严重时导致死亡
对眼和呼吸道有强刺激作用。
O3等氧化剂有强氧化破坏作用,严重时可导致死亡。
3、海洋污染的特点有哪些?
答: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不断增长,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也越来越多。
这些废弃物的绝大部分最终直接或间接地进入海洋。
当这些废物和污水的排放量达到一定的限度,海洋便受到了污染。
由于海洋的特殊性,海洋污染与大气、陆地污染有很多不同,其突出的特点:
(一)是污染源广,不仅人类在海洋的活动可以污染海洋,而且人类在陆地和其他活动方面所产生的污染物,也将通过江河径流、大气扩散和雨雪等降水形式,最终都将汇入海洋。
(二)是持续性强,海洋是地球上地势最低的区域,不可能像大气和江河那样,通过一次暴雨或一个汛期,使污染物转移或消除;一旦污染物进入海洋后,很难再转移出去,不能溶解和不易分解的物质在海洋中越积越多,往往通过生物的浓缩作用和食物链传递,对人类造成潜在威胁。
(三)是扩散范围广,全球海洋是相互连通的一个整体,一个海域污染了,往往会扩散到周边,甚至有的后期效应还会波及全球。
(四)是防治难、危害大。
海洋污染有很长和积累过程,不易及时发现,一旦形成污染,需要长期治理才能消除影响,且治理费用大,造成的危害会影响到各方面,特别是对人体产生的毒害,更是难以彻底清除干净。
4、简述固体废弃物管理的“三化”。
(环境工程学)
答:
固体废物发三化原则:
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减量化是指减少固体废物的产生量和排放量;资源化是指采取管理和工艺措施从固体废物中回收物质和能源,加速物质和能源的循环,创造经济价值的广泛的技术方法;无害化是指对已产生又无法或暂时尚不能综合利用的固体废物,经过物理化学或生物方法,进行对环境无害或低危害的安全处理、处置,达到废物的消毒、解毒或稳定化,以防止并减少固体废物的污染危害。
其中以城市垃圾为主体的固体废物管理系统的六个功能环节可涵盖上述三化原则:
1、固体废物产源地管理。
2、分散堆存3、收集系统4、转运材料回收5、加工处理6最终处置
5、
计算相应于强度为120分贝的噪声的声压。
答:
因为公式:
——对应于声压p的声压级,dB;
——基准声压,
所以P=20Pa
环境科学2001年
一、名词解释(15分)
温室效应富营养化酸雨噪光光化学烟雾
二、简答题(40分)
1、简述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和原则。
(来源书《环保》)
答: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它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及自然环境的综合概念。
它是一种立足于环境和自然资源角度提出的关于人类长期发展的战略和模式。
这并不是一般意义上所指的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连续,而是特别强调环境承载能力和资源的永续利用对发展进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它的基本思想包括三个方面:
1、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
它强调经济发展包括数量增长和质量提高两部分。
2、可持续发展的标志是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
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是自然的耗竭速率低于资源的再生速率,必须通过转变资源发展模式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
3、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
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系统中,经济发展是基础,自然生态保护是条件,社会进步才是目的。
基本原则:
一、公平性原则。
一是本代人的公平即代内之间的横向公平;二是代际间的公平即代际间的纵向公平。
2、持续性原则。
主要限制因素是资源与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3、共同性原则。
不同国家历史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不同,可持续发展的具体目标、政策和实施步骤也有差异,但公平性和可持续性是一致的,实现可持续发展总目标,必须争取全球共同的配合行动。
2、简述大气污染预报的依据。
(REMAIN)
答:
大气污染预报分为大气污染潜势预报和城市大气污染浓度预报。
了解城市上空污染物稀弹与扩散的规律对确切预报城市大气污染十分重要。
其方法有如下三种。
(1)扩散计算法:
这是一种利用电子计算机进行理论性间接推导预测的方法。
这种方法是以平地没有建筑物为前提计算的,因此误差较大。
但此方法最简便,故可作为核算的方法。
(2)风洞实验法:
过去多用来检验飞机、汽车和建筑物的风压,近年各国把此法用到大气污染实验。
此法是按实际地形和工厂排烟的情况作成与实际情况接近的模型,拜以实际成此例的排烟和常风向的风洞气流进行模拟。
这种方法可定量判断出实际地面浓度。
(3)现场扩散实验法:
这是在现场实地进行定性与定量的调查检测方法主要是通过扩散物质的观测取样进行实验,扩散物质多用二氯二氟甲烷、蟹光物质和铀等放射性物质。
这种实地观测需要预先掌握气象资料,这主要是通过气象局获得。
对大气污染关系很大的逆温层资料需要专月进行,主要是通过铁塔、气球和直升飞机上的热敏电阻温度针进行测量,观测的高度一般是在一百到五百米的高度范围。
上述三种方法各有优缺点,通常是以一种方法为主,其它两种方法为辅进行校核修正,最后制成污染浓度分布图作为大气污染防治与大气污染预报的依据。
各地区出现逆温的频率、生消过程以及高度、厚度、强度、持续时间都与当地的气象条件、下垫面情况有密切的关系。
因此,应该了解本地区低空逆温的气象规律,进一步分析逆温产生的天气条件,有助于摸清大气污染的气象情况,为开展大气污染预报提供依据。
3、什么是食物链?
它在难(不)降解污染物迁移中的作用如何?
答:
食物链:
植物所固定的能量通过一系列的取食和被取食关系在生态系统中的传递,这种生物之间的传递关系称为食物链。
食物链在难(不)降解污染物迁移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生物放大和生物积累。
生物放大,即在同一食物链上的高营养级生物,通过吞食低营养级生物蓄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物质,使其在机体内的浓度随营养级数的提高而增大的现象。
生物积累,即生物从周围环境(水、土壤、大气)和食物链蓄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物质,使其在机体中的浓度超过周围环境中浓度的现象。
生物发生积累与放大关键因素主要至少包括营养级和生物个体大小.两方面
4、试述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环境问题的主要特征与动力的关系?
答:
人类的历史可以划分4个发展阶段──前发展阶段、低发展阶段、高发展阶段、持续发展阶段。
即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
在原始社会人类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主要受洪水、山林大火等自然灾害威胁之外,就是人类是盲目乱采滥捕,导致的森林破坏、猎物缺乏,引起饥荒。
动力水平:
生产力水平低下,发展缓慢,主要靠劳力,改造环境能力微弱。
在农业社会阶段:
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盲目开垦,破坏森林、草原,导致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盐渍化等环境问题。
动力水平:
生产力得到了发展,学会了灌溉和农耕,对土地有着特殊依赖,经济得到增长主要依靠土地,其次是劳动力。
对环境依附减弱,对抗环境趋于恶化。
在工业社会阶段:
由于盲目的攫取自然资源,任意排放有害物质,导致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枯竭等。
人与环境全面不协调,人地矛盾激化,局部地区环境污染演变为公害,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性问题。
动力水平:
大机器生产的出现,生产技术的进步,使生产力突飞猛进的发展;燃烧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做为能源基础,为生活和生产提供了巨大的动力。
在后工业社会阶段:
人口激增,资源欠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环境和发展得到关注,现我们面临的环境问题主要有到目前为止已经威胁人类生存并已被人类认识到的环境问题主要有:
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淡水资源危机、能源短缺、森林资源锐减、土地荒漠化、物种加速灭绝、垃圾成灾、有毒化学品污染等众多方面。
20世纪70以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逐步形成并得到公认,寻求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的相互协调。
动力水平:
随着技术的革新、清洁技术的应用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生产里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人们努力实施综合调控手段,追求自然、社会、经济、技术、环境的协调发展。
三、论述题(45分)
1、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的“零点行动”未达到预期效果,你认为主要原因可能有哪些?
(25分)选自——太湖零点行动前后水质状况对比分析《张 巍1,王学军1》
答:
(背景知识:
为有效地控制太湖富营养化污染的进程,减轻太湖水质污染的危害,国务院于1997年批准了“太湖水污染防治“九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的治理方案,并于1998年底联合流域内二省一市实行了太湖流域污染源达标排放行动(简称“零点”行动).“零点”行动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外源营养盐负荷,对遏制水环境恶化起到了一定作用[9-11].但是,从1999年和2000年太湖水质监测资料来分析,太湖的水环境问题远没有解决.)
对达标前后同水期太湖水质状况的对比可见,以零点行动为标志的太湖污染源限期治理、达标排放等各项治理措施取得一定成效,但水质改善的效果并不显著,其原因除了一些污染源违规排放和个别地区监管不力外,主要有以下2方面因素。
1 非点源污染是太湖污染的主要来源
太湖的污染物来源可分2大类:
点源,来自沿湖及流域的城镇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染源排放;非点源,来自流域农田径流、畜禽养殖、水产养殖及降水降尘等。
据研究,太湖氮化物的非点源入湖量约是点源的2倍,其产生量主要来自农田土地和大气降水。
污染源达标排放仅能控制点源,而对非点源污染则收效甚微。
2 外源得到基本控制后,内源污染的影响增大
这里的内源污染主要指湖内底泥营养物质的释放造成的污染。
由于长期以来的积累,太湖沉积物中氮磷负荷很高,多些研究表明30多a来,太湖底泥中氮磷和有机质含量呈整体上升趋势,1995年~1996年表层底质TN比1980年上升了44·6%;TP上升趋势略小,1960年~1995年35a间上升了31·8%,最高值间差别明显;有机质1990年~1991年最大值是1980年的5·4倍。
因此虽然零点行动控制了点源污染,但沉积物逐步释放的营养盐,仍能被藻类等水生植物逐步吸收,使水生植物和藻类大量繁殖,使富营养化不断发展。
此外,水温和光照也是影响湖泊富营养化的重要因素。
在营养阈值范围内,藻类生产量出现峰值的时间主要取决于这2个条件,它们的年际变化是造成Chla(叶绿素a)年际波动的主要原因。
通过对太湖零点行动前后2个时期水质状况的比较看出,实施全流域污染源限期治理、污染企业达标排放等措施之后,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污染逐年加重的势头总体上得到了控制,但水质状况并未得到明显改善。
在进一步的治理中,要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清淤工作,使太湖流域的面源和底泥污染得到综合整治,实现2010年太湖富营养化问题基本解决的目标。
2、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0分)选自——《生物多样性丧失原因刍议》
答:
丧失的主要原因有两大类,一是大自然的灾变,二是人类的活动,后者是最根本的原因。
1.不合理的人类活动
随着新技术、新发明的涌现,人们不断地进行野生生物育种选种、野生动物驯养、植物新品种培育和种子改良,为人类自身谋取了极大的经济利益,创造出许多动植物新品种。
同时,人类极端的、以自我为中心的经济活动也给生物多样性带来沉重的负担。
(以“中药之王”甘草为例,我国甘草主要产于内蒙古、新疆、甘肃、宁夏等地,20世纪50年代,甘草产区分布面积约为320万至350万公顷,蕴藏量约为500万吨,而现在甘草较为集中的分布面积仅为110万公顷,减少了70%,总储量只有20世纪50年代的1/5左右,有关专家预测,按照当前的采挖速度,5年后在我国的土地上将很难找到一根生存的野生甘草。
)
2人口压力人类的快速增长,是破坏和改变野生生物栖息地和过度利用生物资源的根源所在。
高速的经济发展对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加之巨大的人口压力、无节制、不合理地利用,特别是掠夺式的资源开发造成的森林破坏、土地荒漠化、水资源枯竭、旱涝灾害频繁、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给生物多样性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
3生境破碎化生境破碎化是将大片的生境分离或隔离成空间独立的小片段的非自然过程,是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及生态系统退化最严重的因素。
破碎的生境由于片段面积太小而不能长期维持物种生存繁衍。
据统计,在濒临灭绝脊椎动物中,有67%的物种遭受生境丧失、退化与破碎化的威胁。
4环境污染 环境污染也是造成当前生物多样性危机的主要原因。
农药、杀虫剂的大量使用,在带来增产增收的同时,也导致了土壤板结和生态系统污染,特别是严重威胁到位于食物链顶端的猛禽的生存。
目前环境污染已经造成全世界2/3的鸟类繁殖能力明显下降,每年至少有10万只水禽死于石油污染。
5生物入侵 有意无意地将一些物种从一个地方带到另一地方,往往会引起生态系统内种类成分的变化,通过改变坏境条件和资源的可利用性而对本地物种产生致命的影响,如松褐天牛携带的松材线虫由日本传入我国后,现在己成为第1大森林病害。
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各因素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环环相扣,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
任何一个中间环节的损害,都会引发其他环节的连锁反应。
因此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过程中,需要合理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尽量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系统的干扰,特别是在经济决策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生态优先的原则。
保护生物多样性,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已经成为我国面临的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环境科学2002年
一、填空题(10分)
1、《人类环境宣言》于(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市制订。
2、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中第一类污染物包括:
(汞、镉、铬、铅、砷和苯并(a)芘)。
3、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适用区域有六类,它们分别是:
、、、、和。
4、影响空气污染的气象因素有:
(风、湍流、大气的温度层结和大气稳定度)。
(标注:
前两者是气象动力因素,后者是气象热力因素)
5、生物多样性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二、名词解释(10分)
环境要素最小限值律环境本底值空气二次污染物“三同时”巴塞尔公约
三、简答题(30分)
1、二次能源及其举例
答:
二次能源(secondaryenergy)是指由一次能源经过加工转换以后得到的能源,例如:
电力、蒸汽、煤气、汽油、柴油、重油、液化石油气、酒精、沼气、氢气和焦炭等等。
在生产过程中排出的余能,如高温烟气、高温物料热,排放的可燃气和有压流体等,亦属二次能源。
一次能源无论经过几次转换所得到的另一种能源,统称二次能源。
二次能源又可以分为“过程性能源”和“合能体能源”,电能就是应用最广的过程性能源,而汽油和柴油是目前应用最广的合能体能源。
二次能源亦可解释为自一次能源中,所再被使用的能源,例如将煤燃烧产生蒸气能推动发电机,所产生的电能即可称为二次能源。
或者电能被利用后,经由电风扇,再转化成风能,这时风能亦可称为二次能源,二次能源与一次能源间必定有一定程度的损耗。
2、水体的氧垂曲线和DO的变化过程(《环境工程学》P49)
答:
氧垂曲线上,[DO]变化规律反映河段对有机污染的自净过程。
这一问题的研究,对评价水污染程度,了解污染物对水产资源的危害和利用水体自净能力,都有重要意义。
(水体中的氧气在被消耗的同时,又逐渐得到恢复和补充。
这是水体中的耗氧和复氧过程。
)一般情况下,紧接着排入口的各点溶解氧减少,这是因为废水排入后,河水中有机物较多,在生物氧化中需要较多的氧,它的耗氧速度超过了河流的复氧速度。
随着河水中有机物的逐渐氧化分解,耗氧速度逐渐降低。
在排入口下游某点处终于出现耗氧速度与复氧速度相等的情况。
这时,溶解氧的含量最低,过了这点之后,溶解氧又逐渐回升。
这一点称为最缺点(氧垂点)。
再往下游,复氧速度大于耗氧速度。
如果不另受到新的污染,河水中的溶解氧会逐渐恢复到废水排入口之前的含量。
(图中a为有机物分解的耗氧曲线,b为水体复氧曲线,c为氧垂曲线,最低点Cp为最大缺氧点。
)
3、水体重金属的污染特点及其主要污染事件(来自《环境工程学》上课课件)
答:
重金属污染指由重金属或其化合物造成的环境污染。
重金属污染有如下特点:
(a)毒性以离子状态最大,且不同价态的毒性不同。
如Cr6+>Cr3+,但As3+>As5+;
(b)很难被生物降解,有时还可以被生物富集或转化成毒性更大的物质。
据研究,海水中的汞通过食物链可富集2万倍;
(c)危害时间长,难消除。
(d)有些重金属是人体必须的元素。
主要污染事件:
A、1953年首先在日本水俣镇发生的“水俣病”,属于有机汞的中毒。
B、痛痛病,起源于日本富士县,20世纪初期开始,属于镉中毒。
4、从四种划分类型简介大气污染源(《环境学导论》——何强P186)
答:
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以及污染源的特点,污染源的类型有四种划分方法:
(1)按污染源存在的形式可划分为固定污染源和移动污染源,此划分法适用于进行大气质量评价时绘制污染源分析图。
(2)按污染物排放的方式可划分为高架源、面源、线源,此划分法适用于大气扩散计算。
(3)按污染物排放的时间可划分为连续源、间断源、瞬时源,此划分方法适用于分析大气污染物排放的时间规律。
(4)按污染物产生的类型可划分为生活污染源、工业污染源、交通污染源,此划分法适用于区域大气环境质量评价
5、降温率与排烟类型的关系(《环概》P40)
答:
从烟囱排出的烟流扩散形状与大气的温度层结有密切的关系。
有五种典型的类型。
(1)翻卷型。
一般出现在午后,气温层结处于不稳定状态,即Υ-Υd>0,扩散条件好,污染物落地最大浓度点距烟囱较近,多发生在晴朗的白天,排除的烟流呈波浪状。
(2)锥型。
烟流呈圆锥形,发生在中性条件下,即Υ-Υd≈0。
气温随高度变化不大,故烟气扩散向前推动良好,比翻卷形差。
(3)平展型:
这种烟流垂直方向扩散很小,像一条带子飘向远方。
烟流呈扇形展开,它发生在烟囱出口处于逆温层中即该层大气Υ-Υd<-1.污染情况随高度不同而异,当烟囱很高时,近处地面上不会造成污染,在远方会造成污染;烟囱很低时,会造成近地面上严重污染。
(4)上升型。
这种烟流的下部是稳定的大气,上部是不稳定的大气。
一般在日落前后出现,地面由于有效辐射的发射,低层形成逆温,而高层仍保持递减层结。
它持续时间较短,对近处地面污染较小。
(5)熏蒸型。
常出现在日出后,由于地面增温,低层空气被加热,使逆温从地面向上逐渐消失,即不稳定大气从地面向上逐渐发展,当发展到烟流的下边缘或更高一点时,烟流便发生了向下的强烈扩散,而上边缘任处于逆温层中,熏蒸型烟流便发生了。
这时烟流下部Υ-Υd>0,上部Υ-Υd<-1。
这种烟流多发生在上午8-10时,持续时间很短。
6、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的一般方法(《环境工程学》P588)
答:
固体废物处置是指将固体废物焚烧或用其他改变固体废物的物理、化学、生物特性的方法,达到减少或者清除其危险成分的活动,或者将固体废物最终置于符合环境保护规定要求的场所或者设施并不再回收的活动。
固体废弃物终态处理的目标是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
其处置方法分为以下几种:
(1)海洋处置。
海洋处置主要分海洋倾倒与远洋焚烧两种方法。
海洋倾倒是将固体废弃物直接投入海洋的一种处置方法。
远洋焚烧,是利用焚烧船将固体废弃物进行船上焚烧的处置方法。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保护环境生态重要性认识的加深和总体环境意识的提高,海洋处置已受到越来越多的限制。
(2)陆地处置。
陆地处置包括土地耕作处置、深井灌注处置、土地填埋处置几种。
具有方法简单、操作方便、投入成本低等优点,但是,处置场所总是和人类活动及生物圈循环有关,相对来说其安全感较低,人们总担心会产生二次污染。
四、叙述题(50分)
1、叙述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及其主要作用(来自《环保与可持续发展》P14)
答:
无机物:
包括氮、氧、二氧化碳和各种无机盐等。
有机化合物:
包括蛋白质、糖类、脂类和土壤腐殖质等。
气候因素:
包括温度、湿度、风和降水等来自宇宙的太阳辐射也可归为此类。
生产者:
生产者是指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各种绿色植物、蓝绿藻和某些细菌又称自养生物。
绿色植物的叶片中含有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把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供给自身生长发育的需要,并且成为地球上一切生物和人类食物和能量的来源。
消费者:
指以其他生物为食的各种动物(植食动物、肉食动物、杂食动物和寄生动物等)。
这些消费者都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环节,它们对整个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尤其是对生产者的过度生长、繁殖起着控制作用。
分解者:
指分解动植物残体、粪便和各种有机物的细菌、真菌、原生动物和蚯蚓等食腐动物。
分解者是生态系统的"清洁工",它们把动植物的尸体分解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华东师范大学 环境工程 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