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初中中考 语文 文化常识练习题含答案.docx
- 文档编号:11751806
- 上传时间:2023-03-31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27.53KB
精品初中中考 语文 文化常识练习题含答案.docx
《精品初中中考 语文 文化常识练习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初中中考 语文 文化常识练习题含答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品初中中考语文文化常识练习题含答案
【精品】初中中考语文文化常识练习题含答案
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
文化常识
1.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六书”是古人解说汉字结构和使用方法归纳出来的条例,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种。
B. 《桃花源记》中“黄发”指老人,“垂髫”指小孩,这是借用人的特征来指一类人的手法,例如“布衣”指平民。
C. 明清的科举制度分为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院试取中者即为秀才,乡试考中者称为举人。
小说《范进中举》中范进参加的应是会试。
D. 《送东阳马生序》是一篇赠序,作者宋濂,宋代文学家,赠序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体。
【答案】D
【解析】【分析】D“宋濂,宋代文学家”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
宋濂是明代文学家。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文化常识的辨析能力。
一般考查经典篇目的出处及重要作家的资料和作品的相关内容。
考生要在平时注意课本内的注释,注意平时的积累。
2.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古代科举制中有“连中三元”的说法,“三元”分别指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即“解元”“会元”“状元”,接连在乡试、会试、殿试考第一名,称为“连中三元”。
B“迁谪”是贬官的意思。
“迁”是指官职的变化,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左迁”指的是降职流放,那么“右迁”指的就是升官。
C“唐宋八大家”的作品至今为人所称颂,如韩愈的《马说》、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等。
D《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历史演义小说,着重叙述魏、蜀、吴三国的兴衰过程;《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讲述了以贾家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兴衰史,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广阔的社会现实。
【答案】C
【解析】【分析】ABD表述正确。
C范仲淹不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考查有文学和文化常识,这些常识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如:
作家作品、文体知识、姓名称谓、天文地理等,非常容易记混,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多记多练,才能在考试的时候正确答题。
3.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傅雷家书》中收录了1954年到1966年间傅雷及其夫人写给两个儿子的100多封家信。
这本书信集出版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B.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称“诗三百”,它与《中庸》、《孟子》、《大学》合称“四书”。
C. 古人的年龄常用特定称谓来表达,如垂髫、始龀、加冠、不惑、古稀、耄耋等。
D.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答案】B
【解析】【分析】ACD表述不正确。
B四书:
《论语》、《中庸》、《孟子》、《大学》。
故答案为:
B
【点评】此题考查对文学和文化常识掌握的能力。
考查时一般会涉及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的基本知识以及称谓、历法、职官、地理、礼俗、文化典籍等。
解答这类题目,要求学生熟记学过的名家名篇的介绍和有关的文化常识。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莅临:
来到,来临(多指贵宾)。
多用于书面。
B. 古人礼貌地称呼别人的女儿一般用“令爱”“令嫒”,称呼别人的儿子则用“令郎”。
C. 驿路:
又叫“驿道”,古时传递政府文书等用的道路,沿途设有换马或休息的驿站。
D. 《红楼梦》中的潇湘馆是小说中荣国府里大观园院落之一,薛宝钗的住所。
【答案】D
【解析】【分析】“莅临”“令爱”“令嫒”“令郎”都是古语词,到今天仍在使用。
“驿路”“驿道”也是古语词,是在古代社会的专有名词。
《红楼梦》、薛宝钗、潇湘馆则是重点掌握的文学常识。
故答案为:
D
【点评】古代文化常识是指古代称谓习惯、历法、节气、职官定位、地理、礼仪、古代音律、科举制度、宗法等文化内容的统称,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在日常学习和阅读中,我们要注意积累和记忆。
5.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中国移动启动的‘5G上珠峰’专项行动取得实质性进展。
”一句的主干是“行动取得进展”。
B. “雄伟壮丽”“热爱祖国”“干得很好”“樱花盛开”的短语类型依次为并列短语、动宾短语、偏正短语和主谓短语。
C. 在古代,博士是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如《孙权劝学》中“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这句话中的“经”指的是《易》《书》《诗》《礼》《春秋》等儒家经典。
D. “社”是土地神,“稷”是谷神,古代文化中,常用社稷作为国家的代称。
这样的代称还有很多,比如:
桑梓代指家乡,庙堂代指朝廷,汗青代指史册。
【答案】B
【解析】【分析】ACD正确。
B“干得很好”不是偏正短语,而是动补短语。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化常识的积累及语法知识。
短语的类型有主谓短语、偏正短语、动宾短语、动补短语等,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掌握词性及短语的种类及其特征。
由动词和在它后边起补充说明作用的词组成的短语,叫作动补短语。
动补短语的结构:
动词+补语。
起补充说明作用的词是补语,补语分为补充说明动作发生的空间位置(地点、环境)、补充说明动作发生的时间或次数两类。
6.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清代科举的正式考试分三种:
乡试、会试、殿试。
乡试考中后称举人,会试考中后称进士,殿试考中后就是钦定的进士,可以直接做官了。
B.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
”其中“和”是连词,“如”是动词。
C. 律诗每首八句,其中二,四,六,八句要押韵,第一句可押可不押,韵脚可平可仄;颔联、颈联必须是对偶句。
D.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大多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的杂文颇为相似,如《爱莲说》《马说》等。
【答案】C
【解析】【分析】C项“韵脚可平可仄”有误,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律诗通常押平声韵。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考查对语文知识文化常识的掌握和辨析。
答题时应注意,把各个选项对照相应相关的语文知识或文学文化常识,仔细推敲斟酌句子的意思和关键词含义,比照辨析正误。
7.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新闻稿通常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个部分,其中背景和结语是必要部分。
B. 《藤野先生》选自《朝花夕拾》,主要讲述作者在日本留学时与藤野先生之间的故事。
C. 佃农指旧时农村中自己不占有土地,以租种土地为生的农民。
D. 郦道元所著《水经注》是我国古代地理名著,并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答案】A
【解析】【分析】A错误,背景和结语不是必要部分。
故答案为:
A
【点评】文学常识的考查主要集中在中外的作家、作品、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
死记硬背作者名字、书名及书中的重要人物。
8.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中国传统习俗中,正月初一称为“元日”,清明前一天称为“寒食”,九月初九称为“重阳”。
B. 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通常要求每首八句,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依次称为首联、颈联,额联、尾联。
C. 杨绛在《老王》中回忆了老王与我们一家交往的几件事,表达了对他的感恩和深深的愧怍。
D. 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印度诗人泰戈尔,一生创作丰富,他的诗歌格调清新,具有民族风格。
【答案】B
【解析】【分析】ACD表述正确。
B.错在“依次称为首联、颈联,颔联、尾联 ”,正确的表述应为“依次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故答案为:
B
【点评】这道题考查对文学和文化常识的积累能力。
文学常识包括各种常见文体、作家作品、史书体例等。
文化常识包括传统文化中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文化典籍等相关知识。
这些知识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分类识记,答题时能准确地再现这些知识。
9.下列表述无误的一项是( )
A. “垂髫”指小孩,“古稀”指八十岁;“婵娟”指月亮,“芙蕖”指荷花。
B. 《诗经》也称“诗三百”,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分为“赋”“比”“兴”三个部分。
C. 周敦颐的《爱莲说》赞美了莲“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品格;苏轼则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里表达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愿望。
D. 武松是《水浒》中着力塑造的一位英雄好汉,他有仇必报,有恩必报,曾经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大闹桃花村,血溅鸳鸯楼,火烧瓦罐寺。
【答案】C
【解析】【分析】A.有误,“古稀”指七十岁;
B.有误,《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C.正确;
D.有误,大闹桃花村,火烧瓦罐寺的是鲁智深;故选:
C。
故答案为:
C。
【点评】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
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
10.下列选项中对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乡愁》的作者是艾青,台湾诗人、散文家,诗歌表达了对亲人,对故乡,对祖国的思念情怀。
B.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作家,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林家铺子》《春蚕》等。
C. “阴阳割昏晓”一句中“阴阳”二字在古代指的是方位。
古人以山北水南为阴,山南水北为阳。
D. 我国古时儿童不束发,头发下垂,因此用“垂髫”指儿童;而始龀是指小孩七八岁。
【答案】A
【解析】【分析】A.《乡愁》的作者是余光中。
BCD表述正确。
故答案为:
A。
【点评】这道题考查对文学和文化常识的积累能力。
文学常识包括各种常见文体、作家作品、史书体例等。
文化常识包括传统文化中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文化典籍等相关知识。
这些知识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分类识记,答题时能准确地再现这些知识。
11.根据以下材料,回答小题。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
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
欢然酌春酒,摘我园中蔬。
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陶渊明《读山海经》
(1)《读山海经》中“孟夏”是指农历_______月。
( )
A.四
B.五
C.六
D.七
(2)《山海经》属于以下哪一类著作?
( )
A.神话故事
B.地理著作
C.人物传记
D.文人随笔
(3)陶渊明是东晋诗人,名潜,字( )
A.彦和
B.子建
C.元亮
D.德施
【答案】
(1)A
(2)B
(3)C
【解析】【分析】
(1)孟夏:
初夏,指农历四月。
农历一年四季中的每个季节都有“孟”、“仲”、“季”的排列。
农历夏季的三个月即四、五、六月,分别对应称为“孟夏”“仲夏”“季夏”。
进入夏季的第一个月,即四月为孟夏,用十二地支中的已表示,所指的月份是阴历。
(2)《山海经》是中国先秦古籍。
一般认为主要记述的是古代神话、地理、物产、巫术、宗教、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
有些学者则认为《山海经》不单是神话,而且是远古地理,包括了一些海外的山川鸟兽。
(3)陶渊明,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汉族,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
故答案为:
(1)A
(2)B
(3)C
【点评】陶渊明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
12.下列关于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古代的交际用语常有敬辞与谦辞之分,比如“惠顾”“垂问”“见教”是敬辞,“舍弟”“愚见”“拙作”是谦辞。
B. “三五步走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咫尺地五湖四海,几更时万古千秋”等都是对中国戏曲现象生动的描述,这种描述反映出中国戏曲场景虚拟化的主要特点。
C. 梅兰竹菊并称为“四君子”,“凌霜自行,不趋炎势”、“筛风弄月,潇洒一生”、“剪雪裁冰,一身傲骨”分别表现的是菊、竹、梅的风骨。
D. 成语“温故知新”“一鼓作气”“熟能生巧”分别出自《论语》、编年体史书《战国策》、欧阳修的《卖油翁》。
【答案】D
【解析】【分析】D项“一鼓作气”出自编年体史书《左传•曹刿论战》,表述有误,故选D。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考查对古代文学文化常识的识记和辨析。
古代文学文化常识是指古代称谓习惯、敬辞谦称、历法、节气、职官定位、地理、习俗礼仪、古代音律、科举制度、宗法等文化内容的统称。
把各个选项对照相应知识和常识,找到关键词句,然后提取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词句,比照辨析正误。
13.品读古典诗词,感受节日文化,将下列诗歌按传统节日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清明时节时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②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③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④樱桃桑甚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
⑤大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A. ③⑤①②④ B. ③⑤①④② C. ⑤③①②④ D. ⑤③①④②
【答案】B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学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
在平时考生要注意对相关的常识进行积累,注意综合性活动的开展,在活动中了解常识,掌握常识。
①句对应的是:
清明节;②句对应的是:
重阳节;③对应的是:
春节;④对应的是端午节⑤对应的是:
元宵节
故答案为:
B
【点评】考生对传统的节日要知晓,对诗句中所涉及的节日要了解,掌握相关的文化文学常识,完成此题不难。
14.下列关于传统文化和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我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中的“秋处露秋寒霜降”一句分别对应的节气为“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B.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关睢》和《蒹葭》是其中歌咏纯真爱情的名篇。
C. 我国古代有许多词语具有特定的代称:
桑梓指故乡,须眉指男子,玉兔指月亮,布衣指平民,汗青指史册。
D. 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剧作家和诗人,是欧洲文学史上声誉最高、影响最大的作家之一,课文《威尼斯商人》是一部具有极大社会讽刺性的悲剧。
【答案】D
【解析】【分析】D.有误。
《威尼斯商人》是他的著名的戏剧作品,这是一部喜剧、多幕剧。
故选D。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的辨析能力,考查的是课内篇目的出处、作家作品等有关的内容。
解答此题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
考生要对选项逐项进行审读,仔细辨析其表达,判断正误。
15.下列有关传统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们常用“数九寒天”来指冬天天气最冷的时候。
“数九”是从立冬开始,到立春结束。
B.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要尽量做到用语得体,比如:
初次见面用“久仰”,好久不见用“久违”,中途先走叫“失陪”。
C. 汉语中常用“烽烟”代指战争,一“手足”代指兄弟,“桃李”代指学生,“鸿雁”代指书信。
D. 周敦颐在《爱莲说》中写道:
“莲,花之君子者也。
”但人们常说的“花中四君子”是指梅、兰、竹、菊。
【答案】A
【解析】【分析】这是对文学及名著知识点的考查。
名著填写和选择所涵盖的内容非常多,既有文学文化常识,也有作品主题、故事情节、人物性格、写作特色类,还有对作品的品读、分析等。
A.数九寒天,就是从冬至逢壬日算起,每九天算一"九",一直数到"九九"八十一天;
故答案为:
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于文学、文体常识的识记能力。
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
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文体常识要注意各种文体的特点。
16.下面这段邀请词中的画线部分,不是谦辞的一项是( )
值此新春佳节,愚兄特在寒舍略备薄酒,诚邀贤弟把酒畅聊,共叙情谊。
明晚六时,恭候光临。
A. 愚兄 B. 寒舍 C. 薄酒 D. 贤弟
【答案】D
【解析】【分析】ABC都是谦称,D.属于敬辞,贤弟:
敬称自己或别人的弟弟。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考查辨析词义的能力,题目要求从谦敬方面进行辨析,谦语:
表示谦虚或谦恭的言辞;敬语:
敬辞是指含恭敬口吻的用语,在人们日常交际,特别是书信往来中往往要运用到。
平时学习时要对这两种词语进行积累。
17.在“倾听大自然的语言”系列活动中,你参与其中。
(1)【知识积累】2007年国务院批准,“二十四节气”之一被定为我国法定节假日,这一节气是( )
A.春节
B.清明
C.端午
D.中秋
(2)【追根究底】阅读下面诗句,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探究诗中蕴含的物候现象及其原因。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孟云卿《寒食》)
(3)【心系他人】时值早春,天气仍然较冷,同学们都穿着厚厚的衣服,可小飞只要“风度”,不要温度,宁可冒着感冒的危险,也不愿多穿衣服。
作为小飞的同学,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
【答案】
(1)B
(2)二月时,江南已经鲜花满枝,而其他地方却十分寒冷。
原因:
纬度的差异影响物候。
(3)小飞,现在时值早春,天气还比较冷,穿衣服少了很容易被冻感冒,进而影响到你的学习。
请你多穿点衣服,好吗?
【解析】【分析】⑴考查对古代文化的理解。
“春节”“端午”“中秋”是中国传统文化节日,不是节气。
我国从2008年开始把“清明节”作为法定节假日。
据此,答案为C。
⑵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寒食:
寒食节,在清明前一日或两日,这一天禁火冷食。
这句诗的意思是:
二月时的江南已经鲜花满枝,而其他地方却十分寒冷。
这是由于地理纬度的差异造成气候的不同,即纬度的差异影响物候。
⑶语言表达题,首先要有称谓(小飞同学);其次要交代劝说的理由(早春时节,少穿衣服的影响);第三要注意说话的对象,语言要符合说话者的身份;最后语气要委婉,不可生硬强迫。
做到文明礼貌,语言表达要简明、连贯、得体。
故答案为:
⑴B;⑵二月时,江南已经鲜花满枝,而其他地方却十分寒冷。
⑶小飞,现在时值早春,天气还比较冷,穿衣服少了很容易被冻感冒,进而影响到你的学习。
请你多穿点衣服,好吗?
【点评】⑴考查学生对一般节气与传统节气的掌握程度。
“清明”在“二十四节气”中被定为我国法定节假日。
⑵考查学生对唐诗中蕴含的物候知识的掌握能力。
诗句“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产生的原因:
纬度的差异影响物候。
⑶在劝说时,除了劝说的内容契合对方的想法之外,也要讲求“说”的技巧。
首先,要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假设自己是对方,自己又会怎么想、怎么做,体会他的心情;然后注意说话的方式、语气、态度,尽量做到委婉、谦和、真诚。
如果直接否定对方,对方是很难接受的,劝说注定是失败的,那么就可以在说的时候巧妙地以退为进,比如可以多用这样的句式“我也这么认为,但是后来仔细一想……”“你说得很有道理,但是我们不妨把眼光放远了来看……”通过这样的句子,尽量把对方的观点引导到自己的观点上来。
此外,语言可以生活化一些,因为通俗易懂的语言内容能让这样的沟通更为有效。
18.读下面的民谣,完成问题。
五月五是端阳,
门插艾,香满堂。
吃粽子,洒白糖,
龙舟下水喜洋洋……
(1)端午节是纪念谁的?
是在每年的什么时间?
(2)从课文中可以看出人们纪念他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
(1)屈原;农历五月初五。
(2)他热爱祖国,痛恨黑暗,向往光明,敢于伸张正义。
【解析】【分析】
(1)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是上古先民以龙舟竞渡形式祭祀龙祖的节日。
因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端午节抱石跳汨罗江自尽,后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个别地方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
(2)相传,屈原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
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诗篇。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自尽,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屈原投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
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
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故答案为:
(1)屈原;农历五月初五。
(2)他热爱祖国,痛恨黑暗,向往光明,敢于伸张正义。
【点评】
(1)本题考查对传统节日的掌握。
答题时应注意, 端午节起源于龙图腾祭祀,把端午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附会纪念屈原跳江自尽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最后形成如今端午节文化内涵。
(2)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
答题时应注意,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故事情节、人物的言行举止、文章对人物的各种描写等来整体感知的。
概括时要做到既全面,又要突出重点。
19.根据你对中国传统节日和对联常识的了解,完成下面的填空。
(1)中秋赏月,小明爸爸提议用对对子的方式为节日助兴。
他吟诵了上联“明月映天一轮满”,小明对出下联( )
A.花香千里到门庭
B.冷露无声湿桂花
C.甘露被宇万家明
D.叶脱疏桐秋正半
(2)春节将至,小明家要贴一副对联,最佳的选择是:
上联①________,下联②________。
A.堂前营草舒眉绿
B.绿柳吐絮迎新春
C.爆竹传声又岁除
D.春风送暖入屠苏
E.红梅含苞傲冬雪
(3)根据端午节的习俗,将下面的对联补充完整。
上联:
石榴映红日,千门喜庆
下联:
鼓乐________,万水欢歌
【答案】
(1)C
(2)E;B
(3)催龙舟
【解析】【分析】⑴上联:
明月(名词)映天(动宾)一轮(数量词)满(形容词),“甘露被宇万家明”词性与之相对,对仗工整,主题是明月照万家。
A、B、D没有数量词,意思关联不紧密,故选C。
⑵要求是春节贴的春联,必须符合过年喜庆、祝福的特点,“红梅含苞傲冬雪”写腊梅傲雪,“B.绿柳吐絮迎新春”写绿柳迎春,二联意思相关,对仗严整,符合要求,A、C、D不符合“春节将至”的要求。
⑶端午节习俗:
食粽子、赛龙舟、佩香囊、悬艾叶菖蒲、沐兰汤、栓五色丝线等,下联“鼓乐、万水欢歌”词语提示,这是赛龙舟的活动,因此“催龙舟”对“映红日”。
故答案为:
⑴C;
⑵E;B。
⑶催龙舟
【点评】⑴本题考查拟写补写对联。
答题时应注意,最关键的是字数相等和平仄相拗,这里的字数相等,实质上是“音节”相等,从词性判断C合适。
⑵本题考查对联知识。
答题时应注意,对联最本质的特征是“对仗”。
当它用口头表达时,是语言对仗,当它写出来时,是文字对仗要求字数相等、词性相对、平仄相拗、句法相同这四项。
⑶本题考查补写对联。
答题时应注意,上联的一个短语对应下联的一个短语。
同时对应位置上的字词应具有相同的词性,结合节日习俗判断对出下联。
20.下列文学、文化常识分类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北宋:
欧阳修、范仲淹、苏轼、周敦颐。
B. 年号:
庆历、崇祯、元丰、太元。
C. 泰戈尔:
《飞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精品初中中考 语文 文化常识练习题含答案 精品 初中 中考 文化 常识 练习题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