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传》读后感.docx
- 文档编号:11749949
- 上传时间:2023-03-31
- 格式:DOCX
- 页数:44
- 大小:61.02KB
《苏东坡传》读后感.docx
《《苏东坡传》读后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东坡传》读后感.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东坡传》读后感
一
蓑
烟
雨
任
平
生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选编
一蓑烟雨任平生
高一(17)班沙智勇
腾达也好,困顿也罢,每个人都该寻找自己生活中的“东坡”。
他,具有蟒蛇的智慧,兼有鸽子的温厚敦柔。
他,是中国历史上当之无愧、极令大众倾心仰慕的伟大文人,这不仅是基于他的诗歌和散文的魔力,更基于他总是英勇的坚持自己的原则和主张的满腔正气,在苦难中寻找乐趣的罕见本领,以及由此形成的明亮的人格魅力。
苏东坡一生都卷在漩涡之中,却始终超然物外。
无论是对立派当权,还是同党人得势,他都过的很失败。
虽然皇上私下里很重视他,可他却不断遭到贬官、逮捕,从未有过安定的居所,如柳絮般四处飘荡,生活在屈辱中。
然而他以天真无邪的心灵,到处捕捉这难以忍受的屈辱生活中诗意的片刻,化作永恒,充实了历史的画卷。
少年时,他才高八斗,博览群书。
与李白相比,他年纪轻轻便凭自己一身才学登上了政治生涯的高峰;与杜甫相比,他没写太多的干竭诗就获得了当朝权臣的赞许与认可;和柳永相比,他没有“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的诸多感慨,年纪轻轻就走到了人生的制高点,天地万物尽在脚下。
因为与大政治家王安石政见的不和,他的仕途注定不能一帆风顺。
在辗转升迁中,他来到了黄州,在这里写下了《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等不朽的诗作。
那两篇对赤壁精炼的描写,道出了人在宇宙中的渺小以及大自然给人提供的一生盛宴。
不管何时何地,这些作品都能给我们以大的感悟。
晚年他甚至得到了移居海南岛的命令,对于一个老人,面对“食无肉,病无药”的折磨,他实在是难以承受。
但是他不屈的灵魂和人生观使他从来失去生活的乐趣,他曾经对弟弟说:
“我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田院乞儿。
在我眼中天下没有一个不是好人。
”那种绝对醇美,完全成熟的人生态度,那种光辉、温暖、亲切、宽容的幽默感深深感染了我。
他秉承儒家传统和分子的正道,却又吸收道家、佛家的营养;得意时,他儒道并济,挥洒人生;失意时他遁入佛法,顿悟人生。
他的身上发生过种种逸闻趣事,他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引领了一代又一代莘莘学子。
对他的一生,他曾有自嘲的口吻这样说: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虽显得沉重,但却是对他一生最好的概括。
或许,在风云变幻的人生路上,我们应学会苏轼胜败两志的处世哲学和人生态度。
大呼一声:
“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
《苏东坡传》读后感
高一2班沙璐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
历史在时光的沙漏中一点一点溜走,渐渐被掩埋,当我们回首时已经了无痕迹。
然而当我们真正去聆听和抚摸这尘封的记忆时,却总有那么一个名字在浩瀚的历史天空中响彻回荡。
往事如烟,似水流年,却带不走这样一个熟悉的名字,一个为人所传诵,为人所敬仰,为人所品味的名字——苏轼。
苏东坡永远是一个谜。
他是一个政治家,一个大文豪,一个月夜徘徊者,而这并不足以道出他的全部。
苏东坡一生坎坷,纵然历“乌台诗案”宦海沉浮,然直面挫折,化解苦痛,“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这是何等洒脱。
“一蓑烟雨任平生!
”这是何等坦然。
苏东坡昂然挺立,捋须而笑,他的心灵完全向自然敞开,承受灵性的诱惑,以心灵的真实来体验生命的过程。
但正像林语堂称其为乐天派一样,似乎是没有什么是可以真正使苏东坡止步不前,有所畏惧的,他敢于说:
“我做华堂上,不该鹿姿。
”他敢于向帝王直言陈述:
“苛政猛于虎。
”林语堂评价苏东坡说:
“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
”正是因为苏东坡人格中那豁达乐观的一面,他的诗词奔放灵动,豪放不羁。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背后,是诗人广褒千里的豁达胸襟。
他至情至性。
一生交友无数,知己遍天下,兄弟对他情深厚重,妻子对他关爱有加。
“十年生死两茫茫”,悼念亡妻凄婉哀伤。
他热爱生活,仅在美食方面,就有轶事、传说数桩。
他自己研究烹饪之法,更是留下了“东坡肉”以传后世。
他的一生似一阵清风。
苏东坡一生都在追求浩然正气,他不偏执,不狭隘,在王安石一党掌权时,在各地都积极推行法新时,东坡和他的一干朋友,站出来指责新政,结果被贬。
而在新法被废时,他依旧没有严格执行,他留下了他认为对百姓有利的新法,被京中新贵所不容。
但是一代大师终于还是走了,走在北归途中,但即是面对死亡,他走得依然坦然,可以不念西天,不念来生。
此心安处是吾乡。
东坡先生为文人留下了千古标杆,他为世人留下了至情至性的灵魂。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东坡传》读后感
高一12班李倩倩
林语堂说:
“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
而苏东坡留给我们的,是那些千古绝唱的名篇,是那些为人所赞扬的辉煌故事,更是那些令人钦佩的精神气概。
忘不了他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从而我们从小就明白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事物的认识也就不同,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总想起他的“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诗中有画格外生动;回忆到他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将西湖之美借示于人,西施之美尽展西湖之美;又想到他的: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希望天下百姓生活地幸福安乐也是他最大的愿望;惊叹到他的“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不愿服老,永远希望为国效力,为国奉献出自己的努力!
苏轼的一生并非是风平浪静,不平的人生经历铸就了他精彩的人生!
乌台诗案这一事件的发生让苏轼被加上了莫虚有的罪名。
苏轼被指控说他在诗文中歪曲事实诽谤朝廷,被人说是玩弄朝廷,讥嘲国家大事,讥讽皇上和宰相,罪大恶极,心知难逃一死,却能蒙皇宗的恩赐被判流放黄州。
诗案之后,虽然有一段时间官至翰林学士,但其作品中却少有致君尧舜的豪放超逸,一相及却越来越转向大自然,转向人生体悟。
这一段经历成就了苏轼不同的生活的态度。
面对坎坷的人生经历,苏轼以豁达的心态面对,看淡一切浮云。
晚年谪君居惠州儋州,其淡泊旷达的心境就更加显露出来,达到了豁然恬淡之境。
而乌台诗案后的他,讥讽苛酷,笔锋失锐、紧张、愤怒已然不在,出现了一种光辉温暖、亲切宽和的识谐,醇甜而成熟,透彻而深入。
他不再执著于“奋力有当时志世”而“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游赤壁所作《赤壁赋》中“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天地之间,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也能让人心领神会了。
正如他自己所说:
“浩然不气,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矣。
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狱,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
此理之常,无足怪者。
”
《苏东坡传》读书心得
高一(13)班蔡文倩
老早就想静下心来读林语堂《苏东坡传》,却一直没有实现,终于在这个寒假,品读了这本书,感悟颇深。
在古代的诗人词人中,我唯独最爱苏东波,喜爱的原因却无从说起,也许就像林语堂先生所说:
“ 谈及东坡居士,恐不喜其者少矣。
其诗词书画,造诣少有人能及;其幽默达观,即便身处逆境,亦不以为意;其关心百姓疾苦,至一处为官,必竭力造福当地;其至情至性,念念不忘亡妻;其不畏权贵,每每对之戏谑不已;其平易近人,即令引车卖浆者,亦可成为知己。
”
有人说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非简单之流水帐,更非采用“春秋笔法”,而是林语堂先生阅读大量资料,包括苏东坡的札记、诗词、私人书简等后所著的传记。
苏轼,这个千年不朽的文豪在林语堂先生的笔下鲜活了。
我猜想,也许林先生与苏东坡有诸多相似之处,不然又怎能将《苏东坡传》写得如此色彩鲜明、感情丰富。
苏东坡异常坎坷的一生,也是豁达乐观的一生。
苏东坡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急进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马光尽废新法,而是主张稳健行事,凡事皆从是否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实际效果出发,不去阿附迎合,不为“新法”或“旧制”所囿,因而在新旧两党间均受排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
一直卷在政治漩涡之中,但是他却风光霁月,高高超越于蝇营狗苟的政治勾当之上。
他不伎不求,随时随地吟诗作赋,批评臧否,纯然表达心之所感,至于会招致何等后果,与自己有何利害,则一概置之度外了。
苏东坡以儒家思想为本,又能博采佛道之长,奉儒而不迂执,好道而不厌世,参禅而不虚佞。
处顺境时不骄惰逸乐,在逆境中能随遇而安,用乐观、洒脱的态度坚持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因此他得以实现从现实人生到艺术人生的转化,使他的坎坷境遇化作充满艺术审美情趣的人生,并体现在他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创作中。
苏东坡虽然饱经忧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趋温和厚道,并没变成尖酸刻薄。
这正是我们太多的读者喜欢他的缘故。
万古不朽的美名,历代人人爱读。
每个人的喜好都与自己的经历与感受密切相关,现在我欣赏的是那真纯且有无尽趣味的《定风波途中遇雨》: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我没有苏东坡大度与乐观,但是,这种在困境中的人生态度却是珍贵的。
也许这才是生命最高的境界,这是用充满洞察力目光蔑视困境时才能拥有的真纯和趣味!
他那种身处逆境却始终保持“成固欣然,败亦可喜”的超然达观,像他的诗词文章一样千载有余情!
经万古流不尽!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去品味苏东坡,体会人生的苦难与幸福,相信一定会从中受益匪浅的。
保持着一颗赤子之心
高一(9)段嘉昕
回想我对苏轼的记忆,从小学开始就开始接触他,中学时期更多的诗词,说起来人人会唱的《但愿人长久》……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是宋代的着名书法家、画家。
看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颇有感触。
为东坡潇洒之诗词所倾倒,为东坡人生之坎坷而叹息,为东坡不羁之情怀而钦佩,为东坡之真性情而感动。
苏诗不少见,但书中引用的诗文都结合了诗人的生活情景,每一句都是在某种特定的场景下借诗人之口自然吟咏而出,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读来更觉鲜活可感。
东坡先生生性豁达,喜好交游,常人也有机会和他举杯共饮,寻幽探胜,当他在月夜孤舟上发出“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慨叹时,孰能不神往?
这是和东坡先生同时代人的幸运,但他们也是不幸的,苏东坡所在的时代正是宋朝由盛转衰的几十年,对黎民百姓来说这就意味着动荡和灾难。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就苏东坡个人而言,急剧变革的时代和积极入世的他相互成就,但其坎坷的命运从一开始也就已经注定。
数十年宦海浮沉,陷于流俗与通变之争,苏东坡历经颠沛流离,妻离子散,一度穷困到无炊米度日。
作为元佑党人的精神领袖,他为民请命,忠言直谏,抗争不息,却未曾有丝毫妥协与退却。
自始至终,苏东坡都保持着一颗赤子之心,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以超凡的智慧在出世与入世的钢丝上行走得游刃有余。
他又是至情至性之人,对亲人、爱人、友人的厚重感情浩浩汤汤,充盈在胸,随意喷涌即是锦绣文章,一曲“十年生死两茫茫”更成千古绝唱。
面对多面的、立体的苏东坡,细数其功无疑是徒劳的,往往挂一而漏万——从这点也可以看出,天才可以感知却无法琢磨。
读苏传,其实是在追随观察一个具有伟大思想和心灵的伟人生活,即便诗人已作古,但他留给我们的心灵的喜悦和思想的快乐却如江风明月,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回到题目,不得不提另外一个才子——林语堂。
老实说,这本书和现下主流文学风格相去甚远,缺乏足以引爆眼球的元素,但它的吸引力恰恰来自于它的纯粹。
诚如作者所言,他写这本书只是“以此为乐”,当然也是源于他对苏东坡的喜爱。
在这样一种创作动机下,写出的作品自然格外隽永耐读。
作者不是隔岸观火,读者就容易置身其中,着了迷的人好像和这本书订立了某种盟约,只要一翻开书就身不由己地紧随内容的铺陈或喜或悲,及至读到苏东坡去世一节,终于忍不住掩卷长叹。
叹息未已,忍不住又翻开继续往下读,再翻页,书行此处戛然而止--读者肯定会嫌不过瘾--书也许可以续写,但人生没有续集,世上断不会再有第二个苏东坡式的人物了。
不过,又何必拘泥于此呢?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诗人在千年前就已经给我们留下了答案。
从今天起: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予生”。
淡然以对
高一(19)班顾子涵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题记
漫漫人生路上,有晴也有雨,往往是风雨忽至,而后雨歇风住,只看你是否在风雨后放下,然后看到彩虹。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一生命运多舛。
他就像一颗宝贵的奇石,被顽童无赖丢弃抛掷,黄州、汝州、颍州、海南……身有大能,弃而不以补荒天,命运一次次磨损着他,却最终雕琢出一块璞玉,一颗文坛上永不陨落的明星!
然而,文坛上的明星自古以来千千万万,为何苏轼能流芳千古、独占鳌头?
我想,是他那豁达洒脱的胸襟和面对风雨时的淡然深深感染了人们。
东坡空有一身抱负与才学,却报国无门,“乌台诗案”犹如一记惊堂木,让苏东坡看透了政治的倾轧,看透了同僚的惺惺作态,在大喜大悲间,懂得了平淡,学会了淡然以对。
岭南也好,黄州也罢,都不过是人生路上的一段低谷,爬出低谷,自有山峰等着你去攀援,而将这些看淡,一切不过是过眼云烟。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顺其自然,人生处处柳暗花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敞开胸襟,世间常常欢乐驻足。
在月白风清的晚上,漫游承天寺,或是荡舟赤壁,或是“日啖荔枝三百颗”,苏轼的平淡,让无情的风雨也淡出了美感,淡出了惬意。
“淡然以对”,这在如今喧嚣浮华的社会中是多么弥足珍贵呀!
近年来,学生遭受批评后自杀的不在少数,对生活心灰意冷纵身一跳的成年人亦是屡见不鲜,让人扼腕叹息。
其实仔细想想,人生难免会有风雨,何必搭上自己的性命?
那些让人气愤悲怨的事,往往都不是事儿。
当我们焦急等待时,不妨淡然以对;当我们遭受重创时,不妨淡然以对;当我们急功近利时,不妨淡然以对……
“淡然”不仅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它让人们理解自己的内心,追求自然本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好比成熟的麦穗总低垂着头,苏轼总是泰然面对风风雨雨。
这颗不落的明星,将一直指引人们在精神之路上前行。
人生路上本就有风有雨,关键是乌云来时要坦然面对,大雨倾盆时处之泰然。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高山仰止
高一(14)班史伟业
很小的时候,就知道苏东坡了。
不过,真正认识他,还是在读了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之后。
作为诗人,“大江东去浪淘尽”他文采飞扬,谈笑风生;作为官吏,“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他嫉恶如仇,爱民如子;作为自己,“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他乐观豁达,清逸旷远。
我敬仰苏东坡,因为他乐观豁达的性格。
“成也其诗,败也其诗”用在东坡身上再恰当不过了。
“乌台诗案”让人不禁感叹:
天才往往是被人嫉妒的,要不是苏东坡太有才华,锋芒太露,原来与之为友的同道们也不会转而排挤他,他也不会落得几度外放他乡的结果。
好在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他没有郁郁寡欢,而是随遇而安,创作才情与此同时也越发充沛。
在密州,他写出了公认为最好的中秋词《水调歌头》,那动人的词句和凄美的意境至今长盛不衰。
而在他晚年身处的岭南蛮荒之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也正是苏东坡明朗豁达心境的写照。
我敬仰苏东坡,因为他的浩然正气。
当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出现了种种弊端,苏东坡等人立刻提出反对,苏东坡利用他最擅长的武器——笔,写出了上神皇帝万言书,其中包含了他自己的政治哲学,也表现了其个人之气质与风格,其机智学识与大无畏精神,都显然可见。
随后东坡被贬至杭州,于是,他远离了喧嚣,回归于清纯空灵,他习惯了淡泊,才情更加俊逸洒脱,他明白了如何应对困难,才能做到宠辱不惊。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苏东坡这一豪气干云的惊世骇俗之语昭告世人:
一个人只要具备了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就能超凡脱俗,刚直不阿,坦然自适,在任何境遇中,都能处之泰然,享受到使人感到无穷快意的千里雄风。
如林语堂先生所言,苏东坡“像一阵清风过了一生”。
苏东坡一生清贫但一世为人坦荡。
回看那些群吏,即使能保自己一世荣华富贵,却也不可能有苏东坡半分的安逸。
他们的生活充斥着算计与仇恨。
其实所谓权力,所谓地位不过过眼烟云,转眼不见,又何必太为权财所用,落得一世骂名。
在《苏东坡传》的序中,林语堂先生自己写到“我写《苏东坡传》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理由,只是以此为乐而已”,如果林语堂先生写苏东坡传是以此为乐,那么读《苏东坡传》也是一种快乐。
可以从字里行间读出人物的个性,品尝人物的喜怒哀乐,并从他的事迹中得到可受益一生的启示。
清微之风化养世间
高一(14)班杨岚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
历史在时光的沙漏中一点一点溜走,渐渐被掩埋,当我们回首时,已经了无痕迹。
然而当我们真正去聆听和抚摸这尘封的记忆时,却总有那么一个名字在浩瀚的历史天空中响彻回荡。
往事如烟,似水流年,却带不走这样一个熟悉的名字,一个为人所传诵,为人所敬仰,为人所品味的名字——苏东坡。
苏东坡永远是一个谜。
他是一个政治家,一个大文豪,一个月夜徘徊者……而这并不足以道出他的全部。
苏东坡一生坎坷,纵然历“乌台诗案”,宦海沉浮,然直面挫折,化解苦痛,“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这是何等洒脱。
“一蓑烟雨任平生!
”这是何等坦然。
苏东坡昂然挺立,捋须而笑,他的心灵完全向自然敞开,承受灵性的诱惑,以心灵的真实来体验生命的过程。
但正像林语堂称其为乐天派一样,似乎是没有什么是可以真正使苏东坡止步不前,有所畏惧的,他敢于说:
“我做华堂上,不该麋鹿姿。
”他敢于向帝王直言陈述:
“苛政猛于虎。
”林语堂评价苏东坡说:
“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
”正是因为苏东坡人格中那豁达乐观的一面,他的诗词奔放灵动,豪放不羁。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背后,是诗人广袤千里的豁达胸襟。
他至情至性。
一生交友无数,知己遍天下,兄弟对他情深厚重,妻子对他关爱有加。
“十年生死两茫茫”,悼念亡妻凄婉哀伤。
他热爱生活,仅在美食方面,就有轶事、传说数桩。
他自己研究烹饪之法,更是留下了“东坡肉”以传后世。
林语堂先生说:
“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
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是的,苏东坡为文人留下了千古标杆,他为世人留下了至情至性的灵魂。
他的一生似一阵清风,化养世间。
读《苏东坡传》有感
高一(14)班李静
《苏东坡传》非简单之流水账,更非采用春秋笔法,而是林语堂先生阅读大量资料,包括苏东坡的礼记、诗词、私人书简等后所看的传记。
我心度之,是否林先生与苏东坡有诸多相似之处,不然为何其言已了解、喜爱苏东坡,而又能将《苏东坡传》写得如此色彩鲜明、感情丰富。
观苏东坡一生,无法不对其才智赞叹不已,而其言行,诗词,幽默,无一不是其才智的体现。
苏东坡是幽默的,某次与王安石谈及王之所谓字源学时,引用《诗经》中鸣鸠在桑,其子七合,并父母共九只鸟,以王安石的方式来向其解释为何鸠为九、鸟二字合成,实为嘲讽;后某次更戏谑王安石曰“波”若是“水”之“皮”,则“滑”就是“水”之“骨”了。
即使在被贬至缺医少药的海南之后,对朋友僧人参的关心,他能在回信中说但若无医药,京师用医手里,死议尤多。
以此来告知朋友不必担忧。
苏东坡是热爱生活的。
其余不必说,仅在美食方面,就有轶事,传说数桩。
他已研究烹饪之法、自己酿酒,更是留下了东坡肉、东坡壶以传后世。
他在诗词中,也多次提及美食——无竹令人俗,无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笋焖猪肉,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览笋香,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晗南人,等等,不一而足。
苏东坡是感情丰富的,他的《江城子》一词,十年生死两茫茫,对其亡妻寄以情思,与其大江东去风格迥异,凄婉哀伤。
在朝云因瘟疫早逝后,他在《朝云暮志铭》和《惮朝云》一诗中,均表达了深切情爱与伤痛,后来更在《西江月梅花》一词中,以梅花象征朝云,既似写花,又似写人。
苏东坡是刚直的,尽管有过数次因诗而被捕,受审,但他仍然不改犀利词风。
好友刘罢官出京时,他写诗讽刺群马未可辩雌雄,后又写犹涌表青青,对官场荣耀表示鄙夷之意。
在某此刚刚被释出狱时,却写诗两首,随后自己也掷笔笑道:
我真是不可救药!
如林语堂先生所言,苏东坡像一阵清风过了一生,根本是他本性的自然流落,他的肉体虽然会死,他的精神在下一辈子,则可成为天空的星,地上的河。
谁说不是呢?
仅此感怀苏东坡这位旷古奇才吧!
天才的凡心
高一(14)班刘萌
苏东坡,何许人也?
曾几何时,登临赤壁,他言,“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密州出猎,他一时兴起,“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或许这样便是苏轼。
抑或“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样的动情是苏轼。
也可能这些都是苏轼。
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提示了一个与平常人相似的苏东坡。
未读此书之前,如若被问道对于苏东坡的认识,毫不夸张来说,在我眼中的东坡居士,是个天才,不识人间烟火,远离尘土的天才,可原来……
在离别之时,他也会不舍。
东坡在郑州西门外,望着弟弟在雪地上骑瘦马而返,头在低陷的古道上隐现起伏,直到后来再不能望见,才赶程前见。
只不过他多写了一道诗,表达了“风雨对床”之思。
苏东坡一生最难忘的女人之一大抵便是他的堂妹,却不曾想堂妹早逝,提到堂妹的死讯,说他自己“情怀割裂”,在给堂妹儿子的信里,他也说得知此讯后,他“此心如割”。
原来外人看来乐观豁达的苏东坡,也竟会有这般的悲伤。
在与亲人相聚时,原来他也会似常人般的开心。
在前往开封的路上,父亲、妻子与兄弟皆与他相伴,对他而言,这是一次富有兴致的水路旅行,有兴致,有热情,有前途,有信心。
即使后来被贬惠州,但身边有妻子儿女陪伴他依旧愉悦。
还有他一生的几个女人中最称知己的朝云写了两首诗。
原来他也与常人一样容易满足。
我读这本书是出于对苏东坡的喜爱,而林语堂写这本传记也是因为他喜欢苏东坡。
一个近代作家云描绘一个几千年的文人,用林语堂自己的话来说:
“并不困难。
”因为活着的人,他的未来会有许多未知性,而论一个已然去世的诗人如苏东坡,因为读过其诗词书简,多多少少都知道些。
归根结底,我们只能知道自己真正了解的人。
而这种喜欢是因为我们拥有相同的人生价值观,或许正向往着拥有苏东坡这样的处世态度。
这本传记中,我们所感受的不仅是苏东坡“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而更多的是苏东坡——天才,所拥有的凡心。
读《苏东坡传》有感
江苏省兴化中学高一(11)班梁诗琪
历史的长河奔流不息,气势恢宏、恰如万马于一瞬脱缰而奔。
无尽的水雾升腾涌动,世间琐事、红尘纷扰已无声无息地湮没了,惟有记忆浮乱心梢。
纵然岁月无情,时光无痕,这位伟大的诗人肉体已化为丝丝尘埃,但他的人格精神仍涌现在滚滚长河水中。
每一滴水珠都似一面千年古镜折射出他的人格力量;每一波涟漪,恰是他对凡尘俗人的感化;每一阵翻腾,正如他波折坎坷的仕途。
他,就是苏东坡,东坡先生。
简单的说,他是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位才华横溢而又屡遭贬谪的大文豪;一个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下徘徊者。
他满腹豪情,满腔热血,英雄豪迈之感如一缕清新脱俗的风在人间涌动。
他想要吹走官员心头的腐朽,吹散朝廷涌聚的不正之气,吹尽,人间一时阴森的黑暗。
他考中进士,因此而欣喜振奋,他的理智与哲思已被兴奋激动搅乱一团,无法平复。
东坡想凭自己的才干与学识在政治上有番作为,在他眼里,未来的路似不再狭窄,而是宽阔无垠,是他大展身手的天地。
然而,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个有志青年错了,而且错得一败涂地。
苏东坡和他同样智慧聪颖的弟弟都将未来这个未知数想得太过美好了,他们二人都卷入了政治的漩涡之中,上下颠簸,似乎只终结到他们的死。
一切的结局都定格在一个人身上,那个人就是王安石。
他的变法本就不符合当时中国状况,结果非但没能达到富国强兵的效果,反极强地损耗朝廷税收,使得民不聊生,皇帝在百姓心中地位也降了几等。
读了《苏东坡传》,我才真正全面地认识了王安石,对这个人几乎散消了从前的敬仰和赞叹。
也许,新政者真诚的动机很棒,可这一动机削弱了宋朝的财政经济,严重加大百姓双肩的负担,而且,残杀了以东坡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苏东坡传 东坡 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