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自主创新能力.docx
- 文档编号:11748807
- 上传时间:2023-03-31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18.03KB
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自主创新能力.docx
《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自主创新能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自主创新能力.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自主创新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及自主创新能力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学生对学习知识不感兴趣,智力情感就会缺乏,就会对新知识、新事物变得迟钝。
而在多年的教学中,我发现数学教学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既抽象又枯燥,传统的教学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教师讲学生听,填鸭式,学习方法单一,学生没有自主性,课堂效率低。
而新一轮课程改革却要求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在主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得到培养的,而兴趣则是学习的营养剂。
儿童一旦失去兴趣,教学就会发出红色信号,要提高学生的兴趣,重视教学的趣味性、艺术性,实质也是提高教师教学艺术性,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便开始主动起来,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艺术是多方面的。
因此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前提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充分调动他们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作为一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怎样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我认为我们每个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实践和探索:
一、创设生活情境教学,激发学习热情。
数学来源于现实,生活需要数学,也离不开数学。
俗话说: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如何巧妙的导入新知识的学习是诱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好时机。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创设贴近实际的生活情境,把学生带到一个和自己的生活相通的情境,“动态生成”数学问题,能有效激活学生已有的学习、生活经验,使学生学起来感到亲切、真实。
如:
在认识厘米这节课中,教材安排学生用不同的测量工具量书本、桌椅、笔盒,从而认识测量工具。
这样一来学生觉得很枯燥,大大降低了学习的积极性也影响到后面的教学。
针对这种情况,我创设了一个以蚂蚁王国为主题的童话故事贯穿整个课堂,通过帮助小蚂蚁修断桥引入厘米知识。
让学生利用手头的资源,如回形针、硬币、小棒作为测量工具指导学生去量扶手的长,得到数量不同的多种结果,从而引发知识冲突,“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会多种多样呢”?
以此引起悬念,从而引导学生自己探索知识,产生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迫切需要,这比单一的让学生来说更生动有趣,学生也乐于接受而且印象深刻,同时鼓励他们参与新奇、有趣的探索性学习活动,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
让每个学生都处于惊奇、探索和发现的学习过程中,既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智慧,体验成功的快乐。
对于数学的兴趣是在学生自身的学习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当学生通过努力获得某种成功时,就会表示强烈的学习兴趣,老师的责任就在于鼓励诱导点拔,帮助学生获得成功。
儿童的年龄特征,决定了小学生具有好奇心、好问、好动、好学的特点,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让学生主动地学习,引发成功意识,使他们始终处于积极的探索和思维的最佳状态中。
例如:
低年级的孩子的抽象概括水平极低,主要还停留在“直观形象水平”上。
那么教学时就让学生亲自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掂一掂、试一试,对实际事物进行实践操作。
在进行“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时,把准备好的一千克沙、一千克米、一千克豆、一千克油等等给每个学生掂一掂,让他们感知一千克到底有多重。
并让学生每个学生掂一掂,让他们感知一千克到底有多重。
并让学生分成小组,把带来的香蕉、梨、黄豆、米等称一称,满一千克掂一掂。
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动手能力,达到教学的目标。
又例如:
学生学了“元 角分”之后,可以举办一次小商店买卖活动。
也来当一回合格的售货元员和文明的顾客,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乐趣,在数数、称称、算算的过程中都运用了数学知识。
又如:
学习了“乘加应用题”后,设计一个“春游活动方案”实践活动。
活动中要求学生以老师的身份来组织春游,设想应从哪些方面来考虑活动的组织。
学生们积极主动地探讨起来,考虑了如何租车才既省钱又合理、安全;如何购票最合算等,设计出了很多春游方案。
这样学生学会综合运用数学知识、数学思维方式、生活经验等去解决问题,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数学的优越性以及数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提高学生真正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并从中获得自我成功的满足和喜悦,进而形成新的学习动机和愿望,得到一种心理上的满足,就会在探索成功的喜悦之中,对数学产生极大的兴趣。
这样做才能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生在参与中体念到成功的喜悦,学生的聪明才智得到发挥,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
三、营造和谐的师生氛围,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创设良好教学环境的关键。
教育的过程是师生之间不断交流的过程,既有各种信息的发出和反馈,又有情感的相互交流。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转变角色,要放下尊严,要由知识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变为“平等中的首席”。
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课堂中的主人,老师和学生是平等的。
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相互作用,合作探究的过程,教学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
这样才能真正构建起一种平等和谐、相互尊重、共同学习的良好气氛,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才能在这种氛围中得以发挥。
教师应热爱自己的学生,尊重学生,每一位学生如果感受到教师对他的爱,对他的个性的尊重,便会激发出健康的情感,变得生气勃勃,产生积极的学习动机,对学习数学的能力更加自信。
所谓“爱其师,信其道”,学生总是喜欢态度和善的老师,充满师爱的老师上课,如果教师对学生充满了爱和尊重,学生会产生一种“学不好”会对不起老师的情感,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和自觉性。
教师一定要使学生处于愉快的学习情境中,用激励的语言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
如:
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做得很出色;这次我们比一比,看谁能得第一;看谁做得又对又快……教师要善于运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让学生感到老师时刻在关注着他;对那些差生,教师应把握难易程度,并常用肯定鼓励与赞扬,以树立学生自信心,增强他们积极回答问题的信心,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
教师要特别重视对富有创新的东西给予热情的肯定;对学生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要加以保护;尽量在学生中间创造一种和谐的气氛与情感。
平时对学生多一分关怀少一分训斥;多一点鼓励少一些批评;对学生点点滴滴的创新都要给予重视。
老师肯定的评价,对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他们的创新信心,有着不可估量的力量。
四、精心设计开放题,拓宽创新渠道
新课标指出:
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加强求异思维和思维灵活性的培养。
求异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
求异思维是指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想别人设想不到的,去找别人没有找到的方法和窍门。
这就要求学生具有富于联想,好于假设、怀疑、幻想,追求尽可能新、尽可能独特,即与众不同的求异的精神。
如:
一年级《找规律》这一教学内容主要是让学生会发现简单的图形规律并在此基础上自己会设计简单的规律。
在设计规律的时候,思维的角度不同,方向不同,结果也是完全不一样的。
所以在让学生会发现规律之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题开放题:
给学生一些正正方形和三角形让学生把这些图形按一定的规律摆放(要求:
你可以选择一种图形,也可以选择两种图形)。
一般思维的小朋友是把两种图形按不同的个数间隔摆放,再有的小朋友把同一种图形按不同的个数间隔摆放,还有的小朋友还根据三角形角的不同朝向来摆放规律。
在摆放的过程中学生不拘泥于一种方法,一种思维,体现了学生思维的不同程度不同深度不同广度,开放题的创设就给学生这种求异的意识提供了舞台。
总之,只有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数学学习的自信心,才能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从而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及自主创新能力。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学生对学习知识不感兴趣,智力情感就会缺乏,就会对新知识、新事物变得迟钝。
而在多年的教学中,我发现数学教学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既抽象又枯燥,传统的教学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教师讲学生听,填鸭式,学习方法单一,学生没有自主性,课堂效率低。
而新一轮课程改革却要求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在主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得到培养的,而兴趣则是学习的营养剂。
儿童一旦失去兴趣,教学就会发出红色信号,要提高学生的兴趣,重视教学的趣味性、艺术性,实质也是提高教师教学艺术性,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便开始主动起来,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艺术是多方面的。
因此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前提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充分调动他们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作为一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怎样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我认为我们每个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实践和探索:
一、创设生活情境教学,激发学习热情。
数学来源于现实,生活需要数学,也离不开数学。
俗话说: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如何巧妙的导入新知识的学习是诱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好时机。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创设贴近实际的生活情境,把学生带到一个和自己的生活相通的情境,“动态生成”数学问题,能有效激活学生已有的学习、生活经验,使学生学起来感到亲切、真实。
如:
在认识厘米这节课中,教材安排学生用不同的测量工具量书本、桌椅、笔盒,从而认识测量工具。
这样一来学生觉得很枯燥,大大降低了学习的积极性也影响到后面的教学。
针对这种情况,我创设了一个以蚂蚁王国为主题的童话故事贯穿整个课堂,通过帮助小蚂蚁修断桥引入厘米知识。
让学生利用手头的资源,如回形针、硬币、小棒作为测量工具指导学生去量扶手的长,得到数量不同的多种结果,从而引发知识冲突,“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会多种多样呢”?
以此引起悬念,从而引导学生自己探索知识,产生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迫切需要,这比单一的让学生来说更生动有趣,学生也乐于接受而且印象深刻,同时鼓励他们参与新奇、有趣的探索性学习活动,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
让每个学生都处于惊奇、探索和发现的学习过程中,既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智慧,体验成功的快乐。
对于数学的兴趣是在学生自身的学习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当学生通过努力获得某种成功时,就会表示强烈的学习兴趣,老师的责任就在于鼓励诱导点拔,帮助学生获得成功。
儿童的年龄特征,决定了小学生具有好奇心、好问、好动、好学的特点,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让学生主动地学习,引发成功意识,使他们始终处于积极的探索和思维的最佳状态中。
例如:
低年级的孩子的抽象概括水平极低,主要还停留在“直观形象水平”上。
那么教学时就让学生亲自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掂一掂、试一试,对实际事物进行实践操作。
在进行“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时,把准备好的一千克沙、一千克米、一千克豆、一千克油等等给每个学生掂一掂,让他们感知一千克到底有多重。
并让学生每个学生掂一掂,让他们感知一千克到底有多重。
并让学生分成小组,把带来的香蕉、梨、黄豆、米等称一称,满一千克掂一掂。
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动手能力,达到教学的目标。
又例如:
学生学了“元 角分”之后,可以举办一次小商店买卖活动。
也来当一回合格的售货元员和文明的顾客,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乐趣,在数数、称称、算算的过程中都运用了数学知识。
又如:
学习了“乘加应用题”后,设计一个“春游活动方案”实践活动。
活动中要求学生以老师的身份来组织春游,设想应从哪些方面来考虑活动的组织。
学生们积极主动地探讨起来,考虑了如何租车才既省钱又合理、安全;如何购票最合算等,设计出了很多春游方案。
这样学生学会综合运用数学知识、数学思维方式、生活经验等去解决问题,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数学的优越性以及数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提高学生真正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并从中获得自我成功的满足和喜悦,进而形成新的学习动机和愿望,得到一种心理上的满足,就会在探索成功的喜悦之中,对数学产生极大的兴趣。
这样做才能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生在参与中体念到成功的喜悦,学生的聪明才智得到发挥,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
三、营造和谐的师生氛围,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创设良好教学环境的关键。
教育的过程是师生之间不断交流的过程,既有各种信息的发出和反馈,又有情感的相互交流。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转变角色,要放下尊严,要由知识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变为“平等中的首席”。
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课堂中的主人,老师和学生是平等的。
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相互作用,合作探究的过程,教学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
这样才能真正构建起一种平等和谐、相互尊重、共同学习的良好气氛,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才能在这种氛围中得以发挥。
教师应热爱自己的学生,尊重学生,每一位学生如果感受到教师对他的爱,对他的个性的尊重,便会激发出健康的情感,变得生气勃勃,产生积极的学习动机,对学习数学的能力更加自信。
所谓“爱其师,信其道”,学生总是喜欢态度和善的老师,充满师爱的老师上课,如果教师对学生充满了爱和尊重,学生会产生一种“学不好”会对不起老师的情感,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和自觉性。
教师一定要使学生处于愉快的学习情境中,用激励的语言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
如:
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做得很出色;这次我们比一比,看谁能得第一;看谁做得又对又快……教师要善于运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让学生感到老师时刻在关注着他;对那些差生,教师应把握难易程度,并常用肯定鼓励与赞扬,以树立学生自信心,增强他们积极回答问题的信心,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
教师要特别重视对富有创新的东西给予热情的肯定;对学生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要加以保护;尽量在学生中间创造一种和谐的气氛与情感。
平时对学生多一分关怀少一分训斥;多一点鼓励少一些批评;对学生点点滴滴的创新都要给予重视。
老师肯定的评价,对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他们的创新信心,有着不可估量的力量。
四、精心设计开放题,拓宽创新渠道
新课标指出:
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加强求异思维和思维灵活性的培养。
求异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
求异思维是指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想别人设想不到的,去找别人没有找到的方法和窍门。
这就要求学生具有富于联想,好于假设、怀疑、幻想,追求尽可能新、尽可能独特,即与众不同的求异的精神。
如:
一年级《找规律》这一教学内容主要是让学生会发现简单的图形规律并在此基础上自己会设计简单的规律。
在设计规律的时候,思维的角度不同,方向不同,结果也是完全不一样的。
所以在让学生会发现规律之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题开放题:
给学生一些正正方形和三角形让学生把这些图形按一定的规律摆放(要求:
你可以选择一种图形,也可以选择两种图形)。
一般思维的小朋友是把两种图形按不同的个数间隔摆放,再有的小朋友把同一种图形按不同的个数间隔摆放,还有的小朋友还根据三角形角的不同朝向来摆放规律。
在摆放的过程中学生不拘泥于一种方法,一种思维,体现了学生思维的不同程度不同深度不同广度,开放题的创设就给学生这种求异的意识提供了舞台。
总之,只有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数学学习的自信心,才能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从而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及自主创新能力。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如何 培养 学生 创新 意识 自主 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