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散文之文本探究精编学案.docx
- 文档编号:11748088
- 上传时间:2023-03-31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24.05KB
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散文之文本探究精编学案.docx
《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散文之文本探究精编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散文之文本探究精编学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散文之文本探究精编学案
2018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
散文之文本探究
看考向、依考题、各个击破(六)——文本探究
1.考点内容有三项:
①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②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③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这其实是要求从作品、作者和读者三个角度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发掘、探讨、质疑,进行个性化理解。
2.命题基于文本自身,探究点可归纳为散文的内容与形式两大方面,无论是对词语、句子、意象、标题的探究,还是对主旨情感、选材组材、艺术手法的探究,都是作品的关键处和丰厚处。
3.考生复习时要突破解答探究题的瓶颈,掌握解答不同类型探究题的规律,能够有层次地写出有分量的答案。
题型 意蕴探究
散文所表现出的意蕴,有社会的、政治的、道德的意义,有现实的、历史的意义,有民族心理、人文精神的意义,也有心理的、情感的、审美的意义。
从作者主体方面来说,作品中的意蕴,是其思想、意识、情感的综合体。
思想意蕴侧重于反映社会、自然、人生等方面的思想意义或所蕴含的道理,情感意蕴侧重于表现文本所蕴含的歌颂、赞美或否定、反对等情感态度。
[2015•山东省卷]文中的五个问句,意蕴丰富,设置巧妙。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认识。
[2015•江苏省卷]请探究文章最后一段中画线句的意蕴。
[2014•福建省卷]请根据文本,探析“她也经常思念过去”这句话的含义。
其他设问方式:
(1)请结合文意,联系自身实际,谈谈你对×××(句、段)内涵的理解。
(2)请探究文本中的某一事物包含了哪几层深意。
(3)×××在作者心中有怎样的意义(价值、地位)?
(一)“分角度”“分层面”解答意蕴式探究题
1.从不同角度探究
探究视角作者角度作者的思想观点、生平经历、写作背景等,都可能对写作产生极大的影响,从而影响作品主题的表现。
作品角度对作品中的形象、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的研究探讨,有助于更好地把握作品主题。
读者角度主要是读者的阅读感受。
方向转换主动与被动的转换。
历史与现实的转换。
批判与希望的转换。
正面与反面的转换。
2.从不同层面发掘
就是要求考生对文本作出深浅度不同的认知解读,一般可从情感、哲学和审美三个层面分析发掘。
表层意蕴文本中所涉及的基本内容,如文中的人、事、物、景等材料所蕴含的不同意义以及所体现出的作者的情感倾向。
深层
意蕴民族心理①精忠报国;②崇尚自然;③中庸,稳重;④追求大一统;⑤安土重迁,叶落归根;⑥爱好和平,厌恶战争;⑦知足常乐,吃亏是福;等等。
人文精神主要指人的意义和价值、社会责任、个人尊严、人生理想等方面,核心是人的价值追求;另一方面指人性的关怀,如对生命的关怀,众生平等,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对苦难的悲悯情怀等。
学科认知主要指哲学道理(哲理)、美学文学原理、文化历史规律等。
(二)从“探究文中重要句子的丰富含义”与“分析文中重要句子的丰富含义”的联系中寻找探究方向
探究文中重要句子的丰富含义与分析文中重要句子的丰富含义在答题方法上是相同的,都要抓住句中关键词语、结构层次、表达特色并联系上下文,只是前者在选取句子上不同,它一般选取最能涵盖全文主旨、情感或关涉文章多数内容的句子作探究,不像后者可以选取一些关涉局部文字的句子。
前者之所以叫探究,是因为它强调由浅入深、由表层到深层。
一般而言,第一个点是该句的表层意思,第二个点是背后的意思,第三个点是与主旨、情感相关的意思,第四个点可能是结合背景或联系现实得出的意思。
例1 [2015•山东省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四堡雕版
冯骥才
①心里一团如花似锦的猜想,在四堡灰飞烟灭。
②在宋代四大雕版印刷基地中,福建的建阳一直承担着那片大地上文明的传播。
其他几个雕版中心如汴梁、杭州等,总是随着战乱与京都变迁或兴或衰,唯有这“天高皇帝远”的建阳从中古一直走到近代。
我喜欢建安【注】图书的民间感。
它自始就服务于平民大众,也就将先民们的阅读兴趣与审美观念融入坊间。
明代以来,杭州、苏州,以及相继崛起的金陵派和徽派刻印的图书,一窝蜂地趋向文人之雅致,建安图书却始终执拗地固守着它的平民性。
大众日常消遣的故事、笑话、野史,农家应用的医书、药书、占卜以及专供孩童启蒙的读物,都是建安版常年热销的图书。
今天看来,这种由民间印坊养育出来的纯朴的气质便是建安版特有的审美品格了。
③然而,建安图书真正的福气,是它至今还保存着一个雕版印刷之乡——四堡。
中国古代雕版基地大都空无一物,只剩下建安的这个“活化石”。
它犹然散发着书香墨香文明之香吗?
④四堡身在闽西,肩倚武夷山脉,地远天偏,这种地方正是历史的藏身之处。
但现代化法力无边,近几年古镇也热闹起来了。
不过令我吃惊的是,这里居然还完整地保留着二百年来声震闽西的印书世家邹氏的坊间与宅第。
大大小小一百四十间房子,组成客家人典型的民居——“九厅十八井”。
在四堡,这种房子都是一半用于生活,一半用于印书。
可是,无论陪同我的主人怎样指指点点地讲述,我也无法想象出往日那种奇异又儒雅的景象来。
⑤倘若留意,那又细又弯高高翘起的檐角,鸟儿一样轻灵的木雕斗拱,敷彩的砖雕,带着画痕的粉墙,还残存一些历史的优雅。
但挤在这老宅子里生活的人们,对此早已视而不见。
历史走得太远了,连背影也看不到。
高大的墙体全都糟朽,表面剥落,砖块粉化;地面的砖板至少在半个世纪前就全被踩碎了;门窗支离破碎,或者早已不伦不类地更换一新;杂物堆满所有角落,荒草野蔓纠缠其间。
唯一可以见证这里曾是印坊的,是一些院子中央摆着的一种沉重的石缸。
它是由整块青石雕出,岁月把它磨光。
当年的印房用它来贮墨,如今里边堆着煤块或菜,上边盖着木板;有的弃而不用,积着半缸发黑和泛臭的雨水。
⑥生活在这拥挤的黏湿的腐朽的空间里,是一种煎熬。
特别是电视屏幕上闪现着各种华屋和豪宅的时候,人们会巴望着逃脱出去,切盼现代化早日来到,把它们作为垃圾处理掉。
这就是发明了印刷术的古国最后一个“活化石”必然的命运么?
⑦应该说当地还是有些有心人的。
他们将邹氏家族的祠堂改造为一座小型博物馆,展示着从四堡收集来的古版古书,以及裁纸、印书、切书、装订等种种工具。
还将此地雕版的源起、沿革、历代作坊与相关人物,都做了调查和梳理,并在这小展馆中略述大概。
可是当我问及现存书版的状况时,回答竟使我十分震惊——只有一套完整的书版!
难道这块生育出千千万万图书的沃土已然资源耗尽,贫瘠得连几套书版也找不出来?
⑧其实并非如此。
直到今天,无孔不入的古董贩子还在闽北和闽西各地进村入乡、走街串巷去搜罗古书古版。
四堡人穷,自然就拿它们换钱。
文化受到自己主人的轻视才是真正的悲哀。
⑨四堡的雕版印刷肇始何时,仍是一个谜。
但它作为建安版的一个产地,自然属于中华雕版印刷史源头的范畴。
特别是宋代汴京沦落,文化中心南移,印刷业便在福建西北这一片南国纸张的产地如鱼得水地遍地开花。
明清两代,建安图书覆盖江南大地,这也正是四堡的极盛时代。
可是到了19世纪,西方的石印与铅印技术相继传入,四堡的雕版便走向衰落。
从大文明的系统上说,中华文明传承未断;但在许许多多具体的文化脉络上,我们却常常感受到一种失落!
⑩在龙岩、泉州和厦门,我都刻意去古董店考查建安书版的流散状况。
在四堡见不到的书版,在这些商店里很容易见到。
不过一位贩子对我说:
“你出大价钱也买不到明代的版子了。
”我相信他的话。
受制于经费的拮据,在这些文化沃土上,到处是古董贩子,反倒很少看到专家的身影。
⑪四堡现有的书坊不会坚持太久,残剩在民间的古版又会很快灭绝。
照此说来,最终的结果是,我们这个曾经发明了印刷术的古国就不再有“活态的见证”可言了?
⑫那么,谁救四堡呢?
(节选自《癸未手记》,有删改)
【注】历史上建安、建阳二县多次分合。
印刷业兴盛时,建阳等地的印坊多沿用建安之名。
文中的五个问句,意蕴丰富,设置巧妙。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认识。
[教你分析]
第一步:
审题干,明题型
题干中“五个问句”“意蕴丰富”“谈谈你的认识”等关键信息,已揭示此题为“意蕴探究”题型。
第二步:
定角度,找对应
可从表层、背后、主旨等角度分析。
思考角度文中对应
第①处表面是问四堡雕版是否存在,背后却表现出作者________________。
第②处表面是哀叹“活化石”的命运,背后是__________________。
第③处表面是说中华大地,资源耗尽,找不到几套书版,背后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④处表面是一个问句,实际是一个感叹句,叹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⑤处表面是问是否有人拯救文化遗产,实际是一种__________________。
设置巧妙(和主旨的关系)五个问句层层推进,是对四堡雕版文化兴衰和未来命运的反思,________。
[尝试答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你分析] 对儒雅景致的期待 作者对雕版印刷术的担忧 作者对四堡雕版即将消失的痛心 传统文化遗产将要绝迹 呼吁 层次清楚
[尝试答题] ①第一个问句,表明作者对四堡雕版儒雅景象的期待和进行实地考察的愿望;中间三个问句,表现作者在面对四堡雕版现实窘境时的痛心、无奈与不甘;最后一个问句,表现作者对四堡雕版前途的担忧,强烈呼吁对这种文化遗产进行拯救。
②五个问句,相互关联,层层推进,表现了作者对四堡雕版文化历史兴衰和未来命运的反复思考与追问,形成文章内在有机的文脉,串起全文。
题型 探究标题艺术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标题艺术也是散文语言艺术的重要方面。
标题类题目在高考中屡屡出现,有的是对标题的艺术及作用的分析,有的是对标题内涵的理解,有的是对标题意蕴的探究,有的是对标题优劣的比较。
[2016•北京市卷]作者在小说《白鹿原》中并没有写到老腔,为什么本文题目却是“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
[2015•福建省卷]请根据文本,分析标题“纸上故乡”的含义。
[2014•天津市卷]本文标题为“枣香醉人”,有人认为也能以“根”为标题,你认可哪一个?
请阐明理由。
其他设问方式:
(1)请探究题目×××蕴含了哪几层深意。
(2)作者以×××为题的意图是什么?
(3)×××题目在全文的结构中有什么作用?
(一)标题式探究五思考
1.思考标题自身含义(表层含义)和在文中的含义(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等)。
2.思考题目是否点明写作对象的特点或写作内容。
有的作品的标题,直接点出了作者写作的对象。
解答时要特别关注其对象的特点,探究作者为何写这一对象。
有的则在对象前添加了修饰性或者限制性词语,组成偏正结构的标题。
解答时,更要注意结合对象前面的修饰语以及文章内容仔细揣摩其内在的含义,明确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3.思考题目是否表达作者主观的感情和态度。
在题目中要特别注意表达感情的词语,这些词语往往是作者对对象的主体特征、内在感情的一种概括,要结合文章内容准确理解其含义。
4.思考题目是否揭示文章的主旨或哲理。
有些题目是以句子为标题的,这些句子常常就是主旨的表达或哲理的启示。
5.思考题目是否是文章的线索和结构思路。
从构思看,写景状物的散文如果以写作对象为标题,这个写作对象常常就是文章的线索,并能够设定全文的结构思路。
(二)看类型、辨角度
1.标题内涵探究
(1)理解标题的本义
标题的本义一般指的是其字典义或常用义,在此基础上,再考虑它的引申义。
(2)明确标题的语境义
要明确标题的语境义必须找到相关的关键句。
(3)探究标题的中心义
标题的比喻义和象征义常常是该文要揭示的中心。
答题前首先要对该文所表达的主题进行推敲,确定该文作者的写作意图。
(4)提炼整合答案
从标题在文中的语境义、中心义中提炼要点,用文中的点题句、中心句、主旨句、结论句,进一步印证标题含义,再按照要求,精炼语言,整合答案。
2.标题设计原因探究
(1)明确标题表面义
标题有时就是一个名词或者短语,理解其表层含义是深入挖掘其中心义的前提。
标题的表面义就是对标题中每个词语的含义的组合。
(2)分析文章结构
考虑文章谋篇布局的匠心所在。
标题常常与文章的选材安排有关,有的就是文章的行文思路——线索。
(3)概括文章内容
找出每一段的中心内容,归纳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因为标题常常就是对文章内容的浓缩。
(4)挖掘标题的中心义
设计这个标题的原因,一定与文章的中心有关,因为文章的标题是不会游离于文章中心的,有的标题本身就有点题的作用。
3.标题好坏替换探究
(1)确认回答题干
回答用语为“好”或“不好”,“行”或“不行”。
(2)联系文章中心
采用抽出关键词句的方法获得信息,找那些能集中体现作者写作意图和文章主旨的语句,含义较深、富含哲理的句子等;看中心与标题的关系,如紧扣中心、点明中心、深化中心、形象地表现中心等。
(3)比较置换者优劣点
比较时主要从语言特点、技巧、风格,中心联系上的紧密与否,结构安排上的合理与否来回答。
当然,回答时不一定面面俱到。
例2 [2016•北京市卷]阅读散文《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原文见本专题学案2[例1]),回答下面问题。
作者在小说《白鹿原》中并没有写到老腔,为什么本文题目却是“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
[教你分析]
第一步:
审题干,明题型
题干中的“为什么本文题目”为关键信息,由此可知此题属于“标题设计原因探究”题型。
第二步:
定角度,找对应
思考角度文中对应
表面义“白鹿原”点明地点,即关中地区,这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章结构及内容本文按________顺序,写了作者从没听过老腔到被老腔征服的过程,表现了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心义作者对《白鹿原》一书中没有关于老腔表演的描写而感到遗憾,后来《白鹿原》的话剧版本中有了老腔的唱法,让作者释怀了,以此来表达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尝试答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你分析] 老腔的生长土壤 时间 对老腔的敬意 老腔艺术魅力的敬意
[尝试答题] 要点一:
文章题目中的“白鹿原”,巧妙借用小说《白鹿原》的书名,暗指关中大地,点明了老腔生长的土壤。
要点二:
作者为小说《白鹿原》中没有写到老腔而感到遗憾,以“白鹿原”为题有弥补之意,也暗含了对老腔的敬意。
题型 探究启示感悟
探究启示感悟是指读者进入文本的内部,感受作者的情绪,理解作品中的人物、事件,欣赏作品的画面,链接曾经有过的生活或阅读经历,从而产生情感共鸣或阅读快感,它是个性化的情感体验。
这类探究题题干多为“从文本中获得哪些启示或感悟”,有的还限定了启示感悟的角度,如从“写法”角度,或就“某某间的关系”,等等。
[2015•湖北省卷]与现实中的旅行相比,“头脑中的旅行”是一种替代性的旅行,它可以满足人们对远方的向往吗?
请结合文章内容和个人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
[2015•四川省卷]文中说:
“近观不如远眺之美,大凡山水之胜,都有这个境界。
”你是否赞同这个说法?
结合本文和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思考。
[2014•安徽省卷]在本文中,“独木舟之道”不仅指独木舟行驶的水路与划独木舟的技巧,更指由荡舟引发的诸多感悟。
请结合文本,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谈谈你所悟到的“独木舟之道”。
续表
其他设问方式:
(1)第×自然段中传达了作者怎样的体验?
试结合你的成长记忆或读过的文学作品谈谈自己对这一体验的感受。
(2)请你指出×××话在文中的含义,并结合你的阅读体验或生活经历,说说你的理解。
(3)你认为×××在作者心中有怎样的意义(价值、地位)?
探究启示感悟题答题角度及答题步骤
答题角度文本角度要从文本中抽取语句,提炼认识与启示。
还要借助文本中的相关语句提炼思想,认识体味。
个人角度结合自己的理解去分析。
社会角度作为一个社会人,应当具备的社会意识,就是要为社会做些什么,要敢于承担社会责任。
答题步骤第一步读懂原文,提炼主旨,然后把主旨升华为一种人生哲理;或者把原文中的形象、事件或某一部分等升华为一种为人处世的人生感悟。
第二步明确观点,把总结的人生哲理或人生感悟充当答案的观点。
第三步结合文本,分析观点的体现之处。
例3 [2015•湖北省卷]阅读散文《头脑中的旅行》(文本见本专题学案1[范文阅读示例]),回答问题。
与现实中的旅行相比,“头脑中的旅行”是一种替代性的旅行,它可以满足人们对远方的向往吗?
请结合文章内容和个人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
[教你分析]
第一步:
审题干,明题型
题干中先提问题,后有“谈谈你的看法”,可知此题是“探究启示感悟”题型。
第二步:
定角度,找对应
由题干“结合文章内容和个人生活体验”可知文本和体验都不能少。
“看法”可以见仁见智,下面就“肯定”回答,来看答题思路。
思考角度文中对应
先审题干关键词“头脑中的旅行”指借助想象,在心灵世界中构建“第二自然”,而“对远方的向往”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看文本(文本角度)第②~⑧段,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获得成功。
第⑨~⑩段,写了我们可以向作家学习,借助电脑,就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⑪段,写人生短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合实际(社会角度)现实生活忙碌、节奏快,所以我们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尝试答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你分析] 摆脱平庸的现实,获得别样的生活体验
名人作家借助想象,获得精神满足 足不出户而有身临其境般的体验 真正能踏及的地方很少 借助“头脑中的旅行”来放松身心
[尝试答题] (示例一)头脑中的旅行足以满足我们对远方的向往。
①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束缚不可避免,我们未必有条件、有能力踏遍万水千山。
②头脑中的旅行能超越现实旅行的局限,我们可以凭借丰富的想象力和敏锐的感受力领会旅行的真正精神,领略远方的精彩。
③我们向往远方,实质上是为了摆脱平庸的现实,获得别样的生活体验,精神的漫游可以拓展生活中的诗意空间,令平凡的现实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示例二)现实中的旅行与头脑中的旅行各有优势,不可替代,二者互补,能够更好地满足我们对远方的向往。
①百闻不如一见,条件具备时,我们不妨踏上旅途,去欣赏远方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
②如果不具备实地旅行的条件,大可借助想象,在心灵世界中构建“第二自然”,感受远方的魅力。
③现实有限而想象无限,头脑中的旅行能够使我们超越现实,突破束缚。
真实与想象交融,头脑中的旅行就能为眼前的风景增色添彩,令现实的旅行更加富有意趣,从而更好地满足我们对远方的期待和向往,同时也使我们的想象力得到丰富和提升。
(示例三)头脑中的旅行无法满足人们对远方的向往。
①现实中的旅行能够把我们带到真实的远方,在现场获得直接体验,而头脑中的旅行毕竟是一种替代性的旅行,想象出的远方再美好也不真实。
②一些细腻微妙的感受与体验只有身临其境才能获得,不可能通过头脑中的旅行得到。
远方风景里动人的韵致,不亲眼目睹,不亲身感受,就永远无法真切地体会到。
远方,如果只能想象,不能亲至,将是巨大的遗憾。
③头脑中的旅行能否满足对远方的向往,与人的感受力和想象力密切相关。
如果一个人没有善感的心灵,缺乏想象力,就无法想象充满魅力的远方,也就不能满足他对远方的向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语文 一轮 复习 现代文 阅读 散文 文本 探究 精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