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散文第三四五单元检测.docx
- 文档编号:11745846
- 上传时间:2023-03-31
- 格式:DOCX
- 页数:18
- 大小:30.36KB
高一语文散文第三四五单元检测.docx
《高一语文散文第三四五单元检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散文第三四五单元检测.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语文散文第三四五单元检测
高一语文散文第三、四、五单元检测
(时间:
120分钟,满分:
100分)
一、知识积累。
(每空1分,10分)
1、“,半瓣花上说人情”,这是谈中国现代散文时作的一个比喻性的总结。
2、“以小见大”是指散文中一个常使用的角度:
、
,这充分体现了散文“、
”的特点。
3、我们阅读现代散文,常常遇到“实”和“虚”的问题。
一般来说,“实”指,
“虚”指
。
4、散文写作要遵循“疏”与“密”的设置规则,俄国文艺理论家马卡连柯曾拟定关于散文密度的规则,请你诠释以下两则:
(1)不能在密度很大的散文里表现次要人物。
。
(2)不能让读者在较长时间里老是读同样密度的东西。
。
二、课内阅读(14分)
合欢树
史铁生
十岁那年,我在一次作文比赛中得了第一。
母亲那时候还年轻,急着跟我说她自己,说她小时候的作文作得还要好,老师甚至不相信那么好的文章会是她写的。
“老师找到家来问,是不是家里的大人帮了忙。
我那时可能还不到十岁呢。
”我听得扫兴,故意笑:
“可能?
什么叫可能还不到?
”她就解释。
我装作根本不在意她的话,对着墙打乒乓球,把她气得够呛。
不过我承认她聪明,承认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地白花的裙子。
二十岁时,我的两条腿残废了。
除去给人家画彩蛋,我想我还应该再干点别的事,先后改变了几次主意,最后想学写作。
母亲那时已不年轻,为了我的腿,她头上开始有了白发。
医院已明确表示,我的病目前没法治。
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很多钱。
她倒总能找来些稀奇古怪的药,让我吃,让我喝,或是洗、敷、熏、灸。
“别浪赛时间啦!
根本没用!
”我说,我一心只想着写小说,仿佛那东西能把残废人救出困境。
“再试一回,不试你怎么知道会没用?
”她说,每一回都虔诚地抱着希望。
然而对我的腿,有多少回希望就有多少回失望。
最后一回,我的胯上被熏成烫伤。
医院的大夫说,这实在太悬了,对于瘫痪病人,这差不多是要命的事,我倒没太害怕,心想死了也好,死了倒痛快。
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一换药就说:
“怎么会烫了呢?
我还直留神呀!
”幸亏伤口好起来,不然她非疯了不可。
后来她发现我在写小说。
她跟我说:
“那就好好写吧。
”我听出来,她对治好我的腿也终于绝望。
“我年轻的时候也最喜欢文学,”她说。
“跟你现在差不多大的时候,我也想过搞写作,”她说。
“你小时候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
”她提醒我说。
我们俩都尽力把我的腿忘掉。
她到处去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偏方那样,抱了希望。
三十岁时,我的第一篇小说发表了,母亲却已不在人世。
过了几年,我的另一篇小说又侥幸获奖,母亲已经离开我整整7年。
获奖之后,登门来访的记者很多,大家都好心好意,认为我不容易。
但是我只准备了一套话,说来说去就觉得心烦。
我摇着车躲了出去,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想:
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
迷迷糊糊的,我听见回答:
“她心里太苦了。
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
”我的心得到一点安慰,睁开眼晴,看见风正在树林里吹过。
我摇车离开那儿,在街上瞎逛,不想回家。
母亲去世后,我们搬了家。
我很少再到母亲住过的那个小院子去,小院在一个大院的尽里头,我偶尔摇车到大院儿去坐坐,但不愿意去那个小院子,推说手摇车进去不方便。
院子里的老太太还都把我当儿孙看,尤其想到我又没了母亲,但都不说,光扯些闲话,怪我不常去。
我坐在院子当中,喝东家的茶,吃西家的瓜。
有一年,人们终于又提到母亲:
“到小院子去看看吧,你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
”我心里一阵抖,还是推说手摇车进出太不易,大伙就不再说,忙扯些别的,说起我们原来住的房子里现在住了小两口,女的刚生了个儿子,孩子不哭不闹,光是瞪着眼睛看窗户上的树影儿。
我没料到那棵树还活着。
那年,母亲到劳动局去给我找工作,回来时在路边挖了一棵刚出土的“含羞草”,以为是含羞草,种在花盆里,竟是一棵合欢树,母亲从来喜欢那些东西,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
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回,还不舍得扔掉,依然让它留在瓦盆里。
第三年,合欢树不但长出了叶子,而且茂盛了。
母亲高兴了很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常去侍弄它,不敢再大意。
又过了一年,她把合欢树移出盆,栽在窗前的地上,有时念叨,不知道这树几年才开花。
再过一年,我们搬了家,悲痛弄得我们都把那棵小树忘记了。
与其在街上瞎逛,我想,不如去看看那棵树吧。
我也想再看看母亲住过的那间房,我老记着,那儿还有个刚来世上的孩子,不哭不闹,瞪着眼睛看树影儿。
是那棵合欢树的影子吗?
小院儿里只有那棵树。
院儿里的老太太们还是那么欢迎我,东屋倒茶,西屋点烟,送到我跟前。
大伙儿都不知道我获奖的事,也许知道,但不觉得那很重要;还是都问我的腿,问我是否有了正式的工作。
这回,想摇车进小院儿真是不能了,家家门前的小厨房都扩大了,过道窄到一个人推自行车进出也要侧身,我问起那棵合欢树。
大伙说,年年都开花,长到房高了。
这么说,我再看不见它了。
我要是求人背我去看,倒也不是不行。
我挺后悔前两年没有自己摇车进去看看。
我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想急着回家。
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呆一会。
悲伤也成享受。
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起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
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
1984年11月
1、“母亲”对“我”的爱表现在那些方面?
(4分)
答:
2、本文描写母亲的文字并不多,作者反而花了很多笔墨写合欢树,这是为什么?
(4分)
答:
3、“母亲是世上最芳香、最伟大、最温暖、最美好、最强大、最光明的同义语。
有人说,母亲是疲惫中的一杯龙井,母亲是烦恼中的一曲古筝。
”
请仿照划线的句子,同样以“母亲”为陈述对象写两个句子。
(6分)
答:
三、课外阅读(36分)
甲(16分,必做)
我与地坛
史铁生
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又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悬的白昼,我只想着一件事:
母亲已经不在了。
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鸟儿归巢的傍晚,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
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
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没,坐起来,心神恍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渐渐浮起月光,心里才有点明白,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
曾有过好多回,我在这园子里呆得太久了,母亲就来找我。
她来找我又不想让我发觉,只要见我还好好地在这园子里,她就悄悄转身回去,我看见过几次她的背影。
我也看见过几回她四处张望的情景,她视力不好,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一条船,她没看见我时我已经看见她了,待我看见她她也看见我了我就不去看她,过一会儿我再抬头看她就又看见她缓缓离去的背影。
我单是无法知道有多少回她没有找到我。
有一回我坐地矮树丛中,树丛很密,我看见她没有找到我;她一个人在园子里走,走过我的身旁,走过我经常呆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
我不知道她已经找了多久还要找多久,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决意不喊她——但这绝不是小时候的捉迷藏,这也许是出于长大了的男孩子的倔强或羞涩?
但这倔强只留给我痛悔,丝毫也没有骄傲。
我真想告诫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不必,我已经懂得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
4、“我”原来就知道“母亲已经不在了”,为什么后来又“才……明白,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
(4分)
答:
5、母亲为什么“来找我又不想让我发觉”?
(4分)
答:
6、“我”为什么明明看见母亲还没有找到自己却决意不喊她,让母亲继续着急地悄悄找下去?
作者说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
你能分析出来吗?
(4分)答:
7、这两节在语言风格上有明显的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
(4分)答:
以下乙、丙两题可选做其中一大题。
(20分)
乙(20分)
春天
丰子恺
春是多么可爱的一个名词!
自古以来的人都赞美它,希望它长在人间。
诗人,特别是词客,对春爱慕尤深。
试翻词选,差不多每一页上都可以找到一个春字。
后人听惯了这种话,自然地随喜附和,即使实际上没有理解春的可爱的人,一说起春也会觉得欢喜。
这一半是春这个字的音容所暗示的。
“春!
”你听,这个音读起来何等铿锵而惺忪可爱!
这个字的形状何等齐整妥帖而具足对称的美!
这么美的名字所隶属的时节,想起来一定很可爱。
好比听见名叫“丽华”的女子,想来一定是个美人。
然而实际上春不是那么可喜的一个时节。
我积三十六年之经验,深知暮春以前的春天,生活上是很不愉快的。
梅花带雪开了,说道是漏泄春的消息。
但这完全是精神上的春,实际上雨雪霏霏,北风烈烈,与严冬何异?
所谓迎春的人,也只是瑟缩地躲在房栊内,战栗地站在屋檐下,望望枯枝一般的梅花罢了!
再迟个把月罢,就像现在:
惊蛰已过,所谓春将半了。
住在都会里的朋友想象此刻的乡村,足有画图一般美丽.连忙写信来催我写春的随笔。
好像因为我偎傍着春。
惹他们妒忌似的。
其实我们住在乡村间的人,并没有感到快乐,却生受了种种的不舒服:
寒暑表激烈地升降于三十六度至六十二度之间。
一日之内,乍暖乍寒。
暖起来可以想起都会里的冰淇淋,寒起来几乎可见天然冰。
饱尝了所谓“料峭”的滋味。
天气又忽睛忽雨,偶一出门。
干燥的鞋子往往拖泥带水归来。
“一春能有几番睛”是真的;“小楼一夜听春雨”其实没有什么好听,单调得很,远不及你们都会里的无线电的花样繁多呢。
春将半了,但它并没有给我们一点舒服,只教我们天天愁寒,愁暖,愁风,愁雨。
正是“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
”
春的景象,只有乍寒、乍暖、忽晴、忽雨是实际而明确的。
此外虽有春的美景,但都隐约模糊,要仔细探寻,才可依稀仿佛地见到,这就是所谓“寻春”罢?
有的说“春在卖花声里”,有的说“春在梨花”,又有的说“红杏枝头春意闹”,但这种景象在我们这枯寂的乡村里都不易见到。
即使见到了,肉眼也不易认识。
总之,春所带来的美,少而隐;春所带来的不快,多而确。
诗人词客似乎也承认这一点。
春寒、春困、春愁、春怨,不是诗词中的常谈么?
不但现在如此,就是再过个把月,到了清明时节,也不见得一定春光明媚,令人极乐。
倘又是落雨,路上的行人将要“断魂”呢。
可知春徒美其名,在实际生活上是很不愉快的。
实际,一年中最愉快的时节,是从暮春开始的。
就气候上说,暮春以前虽然大体逐渐由寒向暖。
但变化多端,始终是乍寒乍暖,最难将息的时候。
到了暮春,方才冬天的影响完全消灭,而一路向暖。
寒暑表上的水银爬到temperate上,正是气候最temperate的时节。
就景色上说,春色不须寻找,有广大的绿野青山,慰人心目。
古人词云:
“杜宇一声春去,树头无数青出。
”原来山要到春去的时候方才全青,而惹人注目。
我觉得自然景色中,青草与白雪是最伟大的现象。
造物者描写“自然”这幅大画图时.对于春红、秋艳,都只是略蘸些胭脂、朱砂,轻描淡写。
到了描写白雪与青草,他就毫不吝惜颜料,用刷子蘸了铅粉、藤黄和花青而大块地涂抹,使屋屋皆白。
山山皆青。
这仿佛是米派山水的点染法.又好像是cezanne风景画的“色的块”,何等泼辣的画风!
而草色青青,连天遍野,尤为和平可亲,大公无私的春色。
花木有时被关闭在私人的庭园里,吃了园丁的私刑而献媚于绅士淑女之前。
草则到处自生自长,不择贵贱高下。
人都以为花是春的作品,其实春工不在花枝,而在于草。
看花的能有几人?
草则广泛地生长在大地的表面,普遍地受大众的欣赏。
这种美景,是早春所见不到的。
那时候山野中枯草遍地,满目憔悴之色,看了令人不快。
必须到了暮春,枯草尽去,才有真的青山绿野的出现,而天地为之一新。
一年好景,无过于此时。
自然对人的恩宠,也以此时为最深厚了。
讲求实利的西洋人,向来重视这季节,称之为May(五月)。
May是一年中最愉快的时节,人间有种种的娱乐,即所谓May—queen(五月美人)、May—pole(五月彩柱)、May—games(五月游艺)等。
May这一个字,原是“青春”、“盛年”的意思。
可知西洋人视一年中的五月,犹如人生中的青年,为最快乐、最幸福、最精彩的时期。
这确是名符其实的。
但东洋人的看法就与他们不同:
东洋人称这时期为暮春,正是留春、送春、惜春、伤春,而感慨、悲叹、流泪的时候,全然说不到乐。
东洋人之乐,乃在“绿柳才黄半未匀”的新春,便是那忽晴、忽雨、乍暖、乍寒、最难将息的时候。
这时候实际生活上虽然并不舒服。
但默察花柳的萌动,静观天地的回春,在精神上是最愉快的。
故西洋的“May”相当于东洋的“春”。
这两个字读起来声音都很好听,看起来样子都很美丽。
不过May是物质的、实利的,而春是精神的、艺术的。
东西洋文化的判别,在这里也可窥见。
8、作者为什么在开头尽情描写“春”字音容的可爱?
文中引用了“一春能有几番晴”“小楼一夜听春雨”“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等诗句,有何效果?
(4分)
答:
9、“漏泄”一词表达了人们什么思想感情?
“精神上的春”的意思是什么?
联系全文加以说明。
(4分)
答:
10、作者“深知暮春以前的春天,生活上是很不愉快的”,“一年中最愉快的时节,是从暮春开始的”,作者分别从什么角度列举了哪些理由?
(4分)
答:
11、作者为什么要用大量篇幅写“春徒有其名”?
最后一段在写法上有何特点?
(4分)
答:
12、以下对文章的分析解说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诗人,特别是词客,对春爱慕尤深,而丰子恺先生是画家,所以嫌恶春天,因此,本文虽然描绘的是春天,字里行间却有金风黄叶的淡定和幽婉。
B.本文采用夹叙夹议的写法,叙是为行文提供依托,议是增进对实质的认识。
C.这篇散文思路明晰,结构严谨,先写春的名称的可爱。
然后表达自己的感受,最后写了东洋人和西洋人对“五月”的不同的看法及原因。
D.西洋人讲求实利,把五月视为最快乐、最幸福、最精彩的时期;东洋人讲求艺术,把五月叫做暮春,认为这是留春、送春、惜春、伤春的时候。
全文的主旨即在表明东西洋文化的迥异。
E.从对春天的态度,读出东西方文化差异,由此说西方是物质的,东方是艺术的,未免牵强,却可窥见作者的品味和匠心。
丙(20分)
莫高窟
余秋雨
莫高窟可以傲视异邦古迹的地方,就在于它是一千多年的层层累聚。
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
一千年而始终活着,血脉畅通、呼吸匀停,这是一种何等壮阔的生命!
一代又一代艺术家前呼后拥向我们走来,每个艺术家又牵连着喧闹的背景,在这里举行着横跨千年的游行。
纷杂的衣饰使我们眼花缭乱,呼呼的旌旗使我们满耳轰鸣。
白天看了些什么,还是记不大清。
只记得开头看到的是青褐浑厚的色流,那应该是北魏的遗存。
色泽浓厚沉着得如同立体,笔触奔放豪迈得如同剑戟。
那个年代战事频繁,驰骋沙场的又多北方骠壮之士,强悍与苦难汇合,流泻到了石窟的洞壁。
当工匠们正在这洞窟描绘的时候,南方的陶渊明,在破残的家园里喝着闷酒。
陶渊明喝的不知是什么酒.这里流荡着的无疑是烈酒,没有什么芬芳的香味,只是一派力、一股劲,能让人疯了一般,拔剑而起。
这里有点冷、有点野,甚至有点残忍;色流开始畅快柔美了,那一定是到了隋文帝统一中国之后。
衣服和图案都变得华丽,有了香气,有了暖意,有了笑声。
这是自然的,隋炀帝正乐呵呵地坐在御船中南下,新竣的运河碧波荡漾,通向扬州名贵的奇花。
隋炀帝太凶狠,工匠们不会去追随他的笑声,但他们已经变得大气、精细,处处预示着,他们手下将会奔泻出一些更惊人的东西:
色流猛地一下涡漩卷涌,当然是到了唐代。
人世间能有的色彩都喷射出来,但又喷得一点儿也不野,舒舒展展地纳入细密流利的线条,幻化为壮丽无比的交响乐章。
这里不再仅仅是初春的气温,而已是春风浩荡,万物苏醒,人们的每一缕筋肉都想跳腾。
这里连禽鸟都在歌舞,连繁花都裹卷成图案,为这个天地欢呼。
这里的雕塑都有脉搏和呼吸,挂着千年不枯的吟笑和娇嗔。
这里的每一个场面,都非双眼能够看尽,而每一个角落,都够你留连长久。
这里没有重复,真正的欢乐从不重复。
这里不存在刻板,刻板容不下真正的人性。
这里什么也没有,只有人的生命在蒸腾。
一到别的洞窟还能思忖片刻,而这里,一进入就让你燥热,让你失态,让你只想双足腾空。
不管它画的是什么内容,一看就让你在心底惊呼,这才是人,这才是生命。
人世间最有吸引力的,莫过于一群活得很自在的人发出的生命信号。
这种信号是磁,是蜜,是涡卷方圆的魔井。
没有一个人能够摆脱这种涡卷。
没有一个人能够面对着它们而保持平静。
唐代就该这样,这样才算唐代。
我们的民族,总算拥有这么个朝代,总算有过这么一个时刻,驾驭那些瑰丽的色流,而竞能指挥若定;色流更趋精细,这应是五代。
唐代的雄风余威未息,只是由炽热走向温煦,由狂放渐趋沉着。
头顶的蓝天好像小了一点,野外的清风也不再鼓荡胸襟;终于有点灰黯了,舞蹈者仰首到变化了的天色,舞姿也开始变得拘谨。
仍然不乏雅丽,仍然时见妙笔,但欢快的整体气氛,已难于找寻。
洞窟外面,辛弃疾、陆游仍在握剑长歌,美妙的音色已显得孤单,苏东坡则以绝世天才,与陶渊明呼应。
大宋的国土,被下坡的颓势,被理学的层云,被重重的僵持,遮得有点阴沉;色流中很难再找到红色了,那该是到了元代。
夜已深了,莫高窟已经完全沉睡。
就像端详一个壮汉的睡姿一般,看它睡着了,也没有什么奇特,低低的,静静的,荒秃秃的,与别处的小山一样。
(选自《文化苦旅·莫高窟》,有改动)
【注】公元336年,一个云游四海的和尚来到了甘肃敦煌市东南的鸣沙山,挖出他的第一个石窟,后来,由于他在化缘中广为传播自己的奇遇,使远近善男信女也纷纷来朝拜胜景,并把自己的信仰和祝祷,挖出了一个个的洞窟。
天长日久,就形成了后来的敦煌莫高窟。
8、莫高窟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而作者为什么却说“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
(4分)
答:
9、在作者的眼中,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尽相同的色调,请分别加以描述。
(4分)
答:
10、“每个艺术家又牵连着喧闹的背景”中的“喧闹”意在强调什么?
请概括出唐代洞窑艺术创作的特点。
(4分)
答:
11、“这里什么也没有,只有人的生命在蒸腾”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
(4分)
答:
12、请你结合本文,谈谈你对前几年出现的“余秋雨《文化苦旅》热”的认识。
(4分)
答:
四、作文(选做一篇,40分)
1、请以“你听,多美”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
2、阅读下面一则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你发现没有?
在这个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是免费的!
空气是免费的,阳光是免费的,雨露是免费的,春风是免费的,亲情是免费的,友情是免费的。
还有意志,还有信念,还有希望,还有梦想……世间多少滋润心灵的美好风物都是免费的啊!
以上文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或感悟。
请根据材料,自选角度,自定文体,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题目:
700字
800字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测试参考答案
一、知识积累(10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语文 散文 第三 四五 单元 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