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行政学行政管理学考研真题汇编附参考答案.docx
- 文档编号:11734956
- 上传时间:2023-03-31
- 格式:DOCX
- 页数:38
- 大小:43.34KB
公共行政学行政管理学考研真题汇编附参考答案.docx
《公共行政学行政管理学考研真题汇编附参考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共行政学行政管理学考研真题汇编附参考答案.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公共行政学行政管理学考研真题汇编附参考答案
公共行政学考研真题
试卷满分:
150分考试时间:
150分钟
一、名词解释(5′×8=40′)
公共行政价值行政授权公共行政生态平衡公共行政职能自我包含的部门结构扩张性预算不确定性决策雷纳评审
二、简答题(8′×5=40′)
1、请简述公共行政权力的结构。
2、请简述公共行政组织的特点。
3、请简述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的特性。
4、请介绍公共行政执行的基本手段。
5、请简述目标管理在公共部门应用的局限性。
三、论述题(20′×2=40′)
1、请论述我国公共行政决策的优化途径。
2、请论述我国公共行政监督体制的缺陷与完善。
四、案例题(30′)
阅读材料: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新时期,与
此相适应,我国公共行政改革也随之展开。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公共行
政分别在1982年、1988年、1993年和1998年进行了四次较大规模的改革。
1982年的公共行政改革,明确规定了各级各部门领导班子的职数、年龄和
文化结构,要求减少副职,提高素质。
通过这次改革,国务院工作部门由100
个减少到61个,同时也精简了大量的领导职数。
此次改革加快了干部队伍的年
轻化,但没有摆脱就机构论机构,就编制论编制的老框框,没有触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没有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
因此,改革后在机构和人员数量上有回潮的现象发生。
1988年的公共行政改革首次提出了转变政府职能的要求,强调政府的经济
管理部门要从直接管理为主转变为间接管理为主,强化宏观管理职能,淡化微观
管理职能。
改革的重点是那些与经济体制改革关系密切的经济管理部门。
通过改
革,国务院部委、直属机构、非常设机构数量、人员编制都有明显减少。
国务院
的部委从原有的45个减为41个,直属机构从原有的22个减少为19个,人员编
制比原来的实有人数减少了9700多人,减少了19.2%。
但由于种种原因,职能
转变没有到位,精简的机构很快又膨胀起来。
1993年的公共行政改革是在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背景下进行的,
它的核心任务是推动经济体制改革,在建立市场经济的同时,建立起有中国特色
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行政管理体制。
不过,由于市场经济刚刚开始
建设,政府职能不可能马上转变到位,因此,1993年机构精简的成就并不显著,
比如,国务院工作部门从1993年86个仅仅减少到59个(其中国务院部委机构
40个),但1997年又膨胀到72个,精简的人员也是如此。
1998年开始的公共行政改革,是历年来力度最大的,也是取得成效较多的
一次改革。
此次改革的目标是:
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政府行政
管理体系,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建设高素质的专业化行政管理队伍,逐步建立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中国特色的政府行政管理体制。
此次改革同以往
公共行政改革相比较其主要特点:
一是精简力度大。
国务院的组成部门由40个
减至29个,减量为11个,减幅为27%;中央各部委办直属局公务员从1997年
3.4万人减少到1.7万人,国务院人员编制总数减少了47.5%。
二是在组织机构设
置上有了一些新突破。
这主要表现为:
(1)设立了由国务院宏观经济调控部门托
管的国家局,即把原国务院工业经济专业管理部门全部降格转换成为国家经济贸
易委员会下设的机构,同时对其职能做出了新的、明确的定位。
(2)设立和加强
了公共服务机构,设立了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国土资源部、信息产业部等新的职
能机构。
尽管如此,此次改革的成本依然很高,中央财政并未因此而节约,反而
为此多支出了20%。
除此之外,一些市场监管机构得到了强化,规格提高了,如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新闻出版总署等成为正部级单位。
而一些部门下面也设
立了很多司局级单位,比如外贸部建立了世界贸易组织司,还成立了中国政府世
贸组织通报咨询局、进出口公平贸易局等。
还成立了一些正部级单位,如国务院
信息化办公室等。
这些部门职能的强化或许是必要的,但并非一定要通过提高机
构的行政级别来运作,这些现象都可以看作是1998年改革之后的回潮。
请联系上述给定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请分析我国历次公共行政改革呈现出的特点。
(2)如何有效推进我国公共行政改革,谈谈你看法
公共行政学真题
一、名词解释
1.政治—行政二分法:
政治是政策的制定,行政是政策的执行,政治与行政泾渭分明,各个政府的政治原则可以不同,但良好的行政原则在任何政府体制中都是相同的。
2.中观公共行政生态:
3.工作分析:
是指通过一系列的程序和方法,找出某个职位的工作性质、任务、责任及完成工作所需的技能和知识的过程。
4.公共行政执行:
是指公共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为实现一定的政策目标,充分调动各种政策资源(人力、物力、财力、政策资源等),采取一系列措施落实已做出或已批准的公共行政决策。
5.审计监督:
审计机关对行政机关涉及财政、财务收支的活动进行审查核算的行为。
二、简答
1.公共行政的重要性。
(1)公共行政是实现政治目标的保证。
在民主国家,没有公共行政的政治生活必将表现为国家意志无法得到有效的执行、政治机构的决策无法有力的贯彻、政府缺乏一个明确的权威,效能低下。
(2)公共行政是管理公共事务的必然选择。
由于外部性、自然垄断、公共产品供给短缺和信息不对称等因素的存在,使得公共行政成为人类管理公共事务的必然选择。
(3)公共行政有利于维护和促进社会公正。
公共行政在理性模式的指导下,运作程序统一、严密,有效阻止了人为的干扰和影响,有助于提供统一的公共服务。
(4)公共行政有力地推动了社会发展与进步。
社会发展与进步的主要基础就是经济基础、人力资源、科技、文明程度等,公共行政恰好是提供和优化这些因素的主要动因之一。
2.新公共管理的共同特征。
(1)新公共管理改变了传统公共行政模式下的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重新对政府职能及其与社会的关系进行定位:
即政府不再是高高在上,自我服务的官僚机构,政府服务应以顾客为导向,增强对社会公众需要的影响力。
(2)与传统公共行政只计投入、不计产出不同,新公共管理更加重视政府活动的产出和结果,即重视提供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由此而重视赋予一线经理和管理人员以职、权、责。
(3)新公共管理反对传统公共行政重遵守既定法律法规、清绩效测定和评估的做法,主张放松严格的行政规制,而实现严明的绩效目标控制,即确定组织、个人的具体目标,并根据绩效示标对目标完成情况进行测量和评估,由此产生所谓的“3E”,即经济、效率和效果。
(4)与传统公共行政排斥私营部门管理方式不同,新公共管理强调政府广泛采用私营部门成功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和竞争机制,取消公共服务供给的垄断性。
3.公职人员职务晋升管理的原则。
(1)必须提倡公正、公开、平等、竞争的职务晋升原则,确立组织良好的人才选拔机制。
(2)以功绩制为本,实行功绩晋升制,坚持任人唯贤的用人路线。
(3)依法进行职务晋升管理,遵循法定的晋升资格条件和晋升程序。
(4)采用逐级晋升的方式,提拔公职人员。
在晋升管理中,一般情况下采用逐级晋升制,而不是越级晋升制。
4.公共部门全面质量管理的构成要素。
(1)顾客导向。
质量就是满足顾客要求的能力和程度。
(2)过程管理。
过程管理是指将公共部门全面质量管理所涉及的相关资源和活动都作为一个过程来进行管理。
(3)持续改进。
持续改进的基本含义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4)全员参与。
全体人员都是影响公共部门质量的重要因素,只有他们的充分参与才能带来良好的组织效能。
(5)领导和战略。
实施全面质量管理要依靠和发挥高层管理层的战略计划作用。
(6)公共部门全面质量管理保证体系。
5.行政协调的含义和方法。
行政协调是指对行政管理工作加以调节,引导各行政组织之间、人员之间互相协作,互相配合,以便齐心协力共同实现行政决策目标的活动。
行政协调的方法有:
(1)会议协调:
会议的形式多种多样,有上级组织召开的协调工作会、有关各方面联合召开的联席会议等,会议的内容也各不相同。
采用会议协调,应注意提高会议质量,控制会议的次数和时间。
(2)组织协调:
通过在各机关之间成立组织,由各有关单位派代表组成小组或委员会,并成立联合的办公机构,以加强联系和协调工作步骤。
(3)信息协调:
通过传递资料和信息、传阅通报等方式,促进有关各方及人员了解情况,互相支持,团结合作。
三、论述
1.我国公共行政组织存在的问题和改革策略。
存在的问题:
(1)纵向层次过多,权利过分集中。
纵向分层是现代公共行政组织的共同规律,按照效率、效能的原则,纵向层级要尽可能的适中适宜,不可过多,以缩短领导层与实施层的公共行政距离,便于上下沟通,降低信息的失真失落率,提高工作效率。
(2)横向部门划分过细,职能不明,交叉重复。
我国目前的状况是部门林立,机构庞大,因人设事,因人设岗,这样就不可避免的出现职能交叉、职责不明、互相推诿、效率低下的官僚主义现象。
(3)组织结构不协调,不配套。
在执行部门中,主管部门较强,综合职能部门较为薄弱,这样很不适应组织本身的生存发展的现实需要。
(4)公共行政组织法规不健全。
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工作程序、工作方式均无健全的法律制度规定,以致造成由个别领导人擅自决定,任人唯亲现象泛滥。
(5)机构急剧膨胀,人员严重超编,财政负担沉重。
庞大的组织和人员已越来越妨碍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到了非改不可的境地。
改革策略:
(1)抓好职能转变,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第一,科学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其核心是市场能做的事情交给市场,政府的责任重点放在市场不能做和效益差的地。
一是大力培育市场,主要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搞好生产要素市场。
二是提供公共政策,包括中长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公共政策、产业政策及法律法规。
三是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政策。
第二,科学处理政府与企业的关系。
其核心是政企分开。
一是要按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的要求,科学界定政府职能,真正实现政企分开,使企业改变附庸政府的地位,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
二是打破部门所有条块分割的格局。
三是调整政府对企业的管理手段。
四是根据职能关系管理手段改革机构设置。
(2)把机构改革纳入政治体制改革的总进程中,进一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一是正确处理坚持、改善和加强党的领导与保证公共行政机关相对独立行使公共行政权利的关系。
二是正确处理维护中央权威与进一步下放权力的关系。
三是正确处理机构改革与健全民主制度的关系。
四是正确处理机构改革与加强法制建设的关系。
(3)进一步改革干部人事制度,建设高素质的专业化行政管理干部队伍。
首先,必须正确认识政府机构改革与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公共行政管理干部队伍的内在关系。
其次,要防止和克服把机构精简片面理解为量的减少的观点。
最后,要继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4)着力抓好人员分流工作。
一是转变思想观念,做好分流疏导。
二是实现竞聘上岗。
三是做好定向培训。
四是疏通、扩宽分流渠道。
五是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2.我国公共行政监督体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公共行政监督体制的完善
主要问题:
(1)公共行政监督体系设置不合理,缺乏监督合力。
在监督过程中彼此缺乏沟通和联系,工作中往往各自为政,尚未形成一个严密有序、分工合理、协调互动、运作高效的有机整体。
(2)公共行政监督法制化程度低,监督缺乏可操作性。
公共行政监督立法是建立和完善公共行政监督体制的前提和保障。
依法监督才是最有效的监督,公共行政监督主体职能的行使,必须有法定的方式和程序,否则就会造成监督机关无法可依,行使监督缺乏标准和依据,易导致监督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甚至产生负向功能。
(3)偏重于追惩性监督,全程性监督尚显乏力。
我国公共行政监督的重点一直放在查办腐败案件上,偏重于事后惩处和堵漏。
因此,事后监督不管如何及时、得法、有效,其功效总是具有某种程度的暂时性和滞后性。
我国公共行政监督体制的完善:
(1)强化人大监督制约机制。
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利制约权力。
因此必须强化人大监督制约机制,确立其核心监督地位。
同时,建立人大监督专员制度。
首先,专员的产生、权力范围、监督程序、监督责任、专员的权利保障等应在立法上进行明确规定。
其次,要规范人大监督专员的行为,提高专员的素质和工作能力。
最后,要改进监督方式,变被动监督为主动监督,抽象监督为具体监督,一般监督为重点监督,尤其要把群众关心的热点或焦点问题作为监督重点。
(2)专门监督机构须具备必要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实行专门监督机构垂直领导体制,改变其对同级行政机关的依附地位,使其具有相对独立性,并给其以较高的地位和权威。
(3)健全监督制约权力的法律体系。
完善公共行政监督机制,必须以健全法律为重心。
第一,完善规范权力主体方面的立法。
第二,抓紧行政程序立法。
真正发挥行政监督的效力,必须以完善的程序来保障,从法定程序上保障监督的渠道畅通。
第三,完善公共伦理方面的法律。
第四,完善监督方面的法律。
(4)完善司法体制,使司法监督具有独立性。
加快司法制度改革,实现司法独立是司法机关监督制约行政权力的必然要求。
(5)提高政府行政行为的公开性和透明性,完善群众和舆论监督机制。
解决公共行政监督深层次的问题,必须以政府行政的公开和透明为基本前提,只有公众和新闻媒体获得更多的知情权和参与权,才能保证行政行为时刻受到上下左右方面的有效监督。
3.我国公共行政改革的难点和趋势
我国公共行政改革的难点:
(1)政府机构和官僚的自身利益问题。
官僚在社会中属于权利和利益的既得阶层,任何改革的大动作无疑会使他们的一部分既得利益丧失,他们产生抵触情绪是必然的。
政府机构出于利益考虑可能会形成对改革的阻力,尤其是当改革的深入进行会触及政府机构的重大利益时。
(2)改革的配套与平衡的问题。
我国的改革之所以难以配套进行、实行平衡发展,政治体制改革滞后、市场经济不够健全以及权利运行机制上的条块分割是主要的因素。
这些因素导致了显性的机构改革进展快,隐性的政府运作成本和人员编制居高不下的不配套、不平衡局面。
(3)人员编制问题。
我国的人员编制仍然是增量型的,政府机构仍然庞大,近年来,由于难以解决人员分流问题,我国的一些政府部门出现了不少编外人员,这无形中增加了政府的人员编制规模,却不在正常的编制之列。
(4)依法行政的制度建设问题。
在我国的公共行政体制建设中,法制建设长期以来是薄弱环节,行政权力和首长意志的力量十分强大,监督机制不够完善而且作用有限,这侵蚀了政府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的依法行政意识。
我国公共行政改革的趋势:
(1)建设有效政府。
政府的规模不在于大小,而在于职能的有效行使。
因此建设有效政府是我国公共行政改革的趋势。
(2)降低政府运作成本。
财政危机是各级政府面临的重要问题,各国政府都在寻求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
政府要达到高效的目的,满足公民日益多样化的要求,必然要在怎样提高公共服务质量上下功夫。
(3)树立民主政府的理念。
尽管在行政体系中,追求效率是当然目标,但是要使公共权力的运作更加有效,离不开民主理念的支持。
(4)迈向法制政府。
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制经济。
在市场经济中,无论是政府组织还是非政府组织,无论是公务人员还是非公务人员,都是平等的法律主体。
(5)适度市场化。
市场化可以减轻政府直接承担的政务压力,让市场具体组织对公共服务的提供,从而缩减政府规模。
(6)重视公众参与,提高政府回应能力。
这种能力体现了政府对公共利益的回应能力和动员能力。
动员公众参与管理,必须了解他们的需求,才能得到他们的支持。
四、案例分析
1.公共行政价值的基本内容。
(此题结合案例分析)理论内容如下:
(1)效率:
一是从宏观上看,公共行政之效率指的是在既定的制度安排下公共行政促进社会的进程和速度的动态状态,它是就公共行政把视野投向外部而言的;二是从微观上看,公共行政之效率指的是公共行政部门内部在为社会和公共服务的过程中所付出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的合理度的高低,它是就公共行政自身将视野投向内部而言的。
(2)公平:
在公共行政学看来,它把公平作为一个工具性的价值追求,其目的在于把公平作为一种手段,更大程度上调动整个社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为构建和谐社会而共同努力。
(3)秩序:
秩序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前提,没有秩序,人类便将进入一种混沌的无序状态。
人类需要秩序,但秩序又时常受到人为因素的破坏,政府的作用就在于利用自身的暴力潜能来构建、引导和维护社会秩序。
2.公共行政决策的相关内容。
(此题要结合案例,根据案例写出相关理论)
我国公共行政决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急功近利型。
这种类型的公共行政决策往往只顾眼前利益而缺乏长远考虑。
这样的公共行政决策尽管在当时可能是正确的,但从长远考虑,乃是一种权宜之计。
(2)长官意志型。
在一个地方或单位,领导者的长官意志往往成为某项决策的依据。
而领导者由于种种原因,或为了作秀,或出于地方、部门利益的考虑,以及受个人素质、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在实际公共行政决策过程中,常常会有先入之见,甚至心中已有某个优选方案或解决方法。
(3)“凭经验、拍脑袋”型。
用老经验解决新问题,不调查、不咨询、闭门造车。
我国改革行政决策问题的原因分析:
(1)行政领导者的工作质量不高是造成决策失误的最直接原因。
第一,许多决策领导者本身素质能力有限。
第二,官本位思想依然在一些领导者头脑中作祟。
第三,有些领导者欠缺为官的职业道德。
(2)参谋咨询系统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首先,参谋咨询人员的素质不高,不能达到应有的要求。
其次,虽然参谋人员水平较高,但是畏于领导权威不敢提出与领导意见相左的意见,在参与决策的过程中只能去附和领导的意见。
最后,决策领导者并没有真正重视参谋咨询机构的重要意义。
(3)公共行政决策体制不健全。
首先,公共行政决策的程序没有严格的法律规定。
其次,公共行政决策的责任没有严格的法律规定。
我国公共行政决策优化:
(1)树立科学决策的意识和观念。
作为决策者,要树立科学决策的意识和观念,既要摒弃决策的主观随意性、盲目性,又要避免机械、僵化的公共行政决策方式,就必须自觉、努力的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水平。
(2)大力推进公共行政决策的民主化、公开化和社会化。
首先,进一步完善公共行政决策听证制度。
其次,加强和完善公示制度。
最后完善公共行政决策体制。
(3)健全公共行政决策责任制。
第一,完善人大审议和追究制度,使各级政府能够切实按照宪政制度要求,做到重大问题必须提交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讨论和审议。
第二,制定公共行政决策程序法,以法律形式规范决策程序,使各级政府决策者能够遵循程序、恪守规则。
第三,建立公共决策违宪违法审查制度,保证各级公共行政决策对国家宪法和法律的有效遵守,以及对违宪违法的决策行为的及时追究。
第四,强化决策主体问责制度,使所有参与决策活动的主体都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第五,实行会议主持人负主责的制度。
第六,健全公共行政决策绩效评估的指标体系、组织方法和操作规则。
第七,改革公共行政决策监督体制,整各级党的纪检和行政监察部门的力量,形成能够真正发挥监督作用的权利制衡机制。
公共行政学真题
一、名词解释
1.公共行政:
是指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行政主体为了解决公共问题,维护与实现公共利益,运用公共权力对社会公共事务与公共部门内部事务施加管理的社会活动。
2.公共行政价值:
是指公共行政(客体)对人类社会(主体)的积极意义或有用性,它是公共行政所追求的一种应然状态,反映了人们关于公共行政的希望和理想、信仰和依托。
3.公共行政权力:
是指各级行政机关执行法律,依法制定和发布行政法规,管理公共事务,解决一系列行政问题的强制力和影响力。
公共行政来源于国家权力机关的授权,属于国家权力中的一种政治权力。
4.职位评价:
是指运用科学的程序对职位进行比较,以确定一个职位相对于另一个职位在工资或薪金等级中的位置。
5.公共行政执行:
是指公共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为实现一定政策目标,充分调动各种政策资源(人力、物力、财力、政策资源等),采取一系列措施落实已做出或已批准的公共行政决策。
6.职能监督:
是政府各职能部门在其职权范围内对其他有关部门进行的监督。
二、简答
1.新公共管理的共同特征。
(1)新公共管理改变了传统公共行政模式下的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重新对政府职能及其与社会的关系进行定位:
即政府不再是高高在上,自我服务的官僚机构,政府服务应以顾客为导向,增强对社会公众需要的影响力。
(2)与传统公共行政只计投入、不计产出不同,新公共管理更加重视政府活动的产出和结果,即重视提供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由此而重视赋予一线经理和管理人员以职、权、责。
(3)新公共管理反对传统公共行政重遵守既定法律法规、清绩效测定和评估的做法,主张放松严格的行政规制,而实现严明的绩效目标控制,即确定组织、个人的具体目标,并根据绩效示标对目标完成情况进行测量和评估,由此产生所谓的“3E”,即经济、效率和效果。
(4)与传统公共行政排斥私营部门管理方式不同,新公共管理强调政府广泛采用私营部门成功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和竞争机制,取消公共服务供给的垄断性。
2.公共行政权力的表现形式。
所谓公共行政权力的表现形式是指国家行政管理的基本方式。
(1)行政法规。
即政府依据立法机关授权而自行制定的,具有法律规范意义的规定和命令。
(2)行政政策。
即政府根据特定的社会状况和具体的行政目标,运用行政权力确定的社会行动方案和行为准则。
(3)行政计划。
即政府为实现一定的社会目标和管理目标,在对历史和现状的科学分析的基础上,依据法律和有关规定制定的未来行动方案。
(4)行政干预。
即政府依据有关法律和法规对一定的社会行为过程或者行为方式的介入、引导、干涉和制止。
3.公共行政职能的特点。
公共行政职能的特点是与行政活动的特殊联系在一起的,它有别于国家其他职能。
(1)阶级性。
公共行政是运用国家赋予的公共权力,管理国家公共事务的活动,它所进行活动的目的是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以使统治阶级的意志得以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
(2)稳定性。
无论何种社会性质的国家,无论处在哪一个发展阶段,公共行政职能都有一些稳定的功能。
(3)执行性。
从行政与立法的关系来看,公共行政职能是一种执行性职能。
(4)动态性。
随着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不断发展,国家形势和任务的不断变化,公共行政职能也要做相应的调整和变化。
(5)多样性。
公共行政的范围涉及国家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公共行政的职能是多种多样的。
4.公共行政组织作为国家组织的特点。
(1)公共性。
公共行政组织是以追求公共利益为价值取向。
(2)政治性。
公共行政组织是代表国家行使公共行政权力,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组织,是实现国家意志的重要工具,具有鲜明的政治性。
(3)社会性。
公共行政组织担负着管理社会一般公共事务的职责,其服务对象是整个社会。
(4)强制性。
公共行政组织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一切活动是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的。
(5)服务性。
公共行政组织作为上层建筑的一个实体,要为其经济基础服务。
5.公共人力资源的基本原理。
(1)要素有用,同素异构原理。
同素异构原理是指,任何要素因在空间上的排列次序或结构的变化,而引起完全不同的组织结果,甚至是要素发生质的变化的过程。
(2)德才素质统一原理。
德才兼备原理是指,在人力资源开发管理活动中,把组织个体乃至群体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公共行政学行政管理学考研真题汇编 附参考答案 公共 行政学 行政 管理学 考研 汇编 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