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培养方案版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docx
- 文档编号:11733916
- 上传时间:2023-03-31
- 格式:DOCX
- 页数:18
- 大小:26.39KB
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培养方案版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docx
《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培养方案版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培养方案版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培养方案版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
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培养方案(总纲)
——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含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简称“两室一院”)
一、“两室一院”研究生培养的学科与目标
(一)培养学科及专业方向
(二)培养目标
(三)学习年限
二、“两室一院”研究生课程设置原则和学分要求
(一)研究生分类学分要求
(二)“两室一院”学位课程设置原则
三、“两室一院”研究生的培养与考核方式
(一)硕士生培养与中期考核
(二)博士生培养与考核的基本要求
(三)硕博连读研究生资格考试的基本要求
四、学位论文与论文答辩
(一)硕士学位论文与申请答辩需满足的条件
(二)博士学位论文申请答辩需满足的基本条件
(三)博士生预答辩
(四)硕士、博士学位论文评阅和答辩委员会组成的要求
五、各专业培养方案
(一)自然地理学
(二)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三)自然资源
(四)全球环境变化
(五)自然灾害学
(六)生态系统生态学
(七)微生物生态学
(七)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
(九)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
6、说明
减灾与研究管理研究院研究生招生专业
(按照国务院1997年修订后的学科目录)
一级学科
二级学科
专业代码
招生类别
地理学
自然地理学
070501
硕士、博士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070503
硕士、博士
自然资源
070520
硕士、博士
全球环境变化
070521
硕士、博士
自然灾害学
070522
硕士、博士
生物学
生态学
071012
硕士、博士
测绘科学与技术
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
081603
硕士
土木工程学
防灾减灾工程与防护工程
081405
硕士
(按照国务院2011年修订后的学科目录)
一级学科及代码
二级学科和专业
招生类别
地理学(0705)
自然地理学
硕士、博士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硕士、博士
自然资源
硕士、博士
全球环境变化
硕士、博士
自然灾害学
硕士、博士
生态学(0713)
生态系统生态学
硕士、博士
微生物生态学
硕士(申请博士点)
测绘科学与技术(0816)
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
硕士(申请博士点)
安全科学与工程(0837)
防灾减灾工程与防护工程
硕士(申请博士点)
1、
“两室一院”研究生培养的学科与目标
(一)培养学科及专业方向
“两室一院”包括减灾与研究管理研究院,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研究生培养由减灾与研究管理研究院统一负责。
“两室一院”以地理学(学科代码0705)和生态学(新学科代码0713)为依托学科,主要在自然地理、自然资源、自然灾害、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等学科方向建设学科和培养学生;同时,积极培育发展工科门类中测绘科学与技术(学科代码0816)中的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新学科代码0837)中的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旧属土木工程0814),实现理工结合,整体提升的长远学科发展目标。
“两室一院”研究生培养的专业方向主要是自然灾害风险防范和防灾减灾工程、自然资源高效利用、全球环境变化与适应等。
其中除两个工学学科——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目前只培养硕士生外,均可培养博士生。
具体研究方向设置如下表。
减灾与研究管理研究院硕士研究生招生学科和专业
一级学科
二级学科
培养方向
导师(暂定)
地理学
自然地理学
环境演变
高尚玉、伍永秋、马玉贞、鲁瑞洁
荒漠化防治
邹学勇、刘连友、严平、张登山、张春来、程宏、亢力强、胡霞、刘刚
自然资源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利用
顾卫,许映军,陶军,张国明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灾害遥感与空间信息系统
李京、武建军、于德永、蒋卫国、宫阿都
资源环境遥感监测与模拟
“3S”集成与应用
全球环境变化
全球气候变化
龚道溢、周涛、杨静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自然灾害学
自然灾害
史培军、黄崇福、李宁、张朝、徐伟、叶涛、陈实
风险管理
安全科学与工程
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
灾害评估与风险分析技术
汪明、方伟华、孟耀斌、杨赛霓、刘吉夫、赵晗萍
灾害应急响应技术
生态环境风险分析技术
测绘科学与技术
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地表参数遥感提取理论与方法
吴立新、陈晋、唐宏、王瑛、崔喜红、曹鑫
空间信息获取与处理
数字减灾工程与应用
生态学
生态系统生态学
生态系统生态学
高琼、刘颖慧、徐霞、田玉强
微生物生态学
微生物生态学
张全国
减灾与研究管理研究院博士研究生招生学科和专业
一级学科
二级学科
培养方向
导师
地理学
自然地理学
环境演变
高尚玉、伍永秋、马玉贞
荒漠化防治
邹学勇、刘连友、严平、张登山、张春来、程宏
自然资源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利用
顾卫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灾害遥感与空间信息系统
李京、武建军、于德永、吴立新、陈晋、唐宏
资源环境遥感监测与模拟
“3S”集成与应用
全球环境变化
全球气候变化
龚道溢、周涛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自然灾害学
自然灾害
史培军、黄崇福、李宁、张朝、汪明、方伟华、杨赛霓
风险管理
生态学
生态系统生态学
高琼
(二)培养目标
(1)硕士生
“两室一院”的学术型硕士生,应当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科学精神和道德品质,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健康的体魄,具有在工作和生活中应用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两室一院”的学术型硕士生分别以科研后备人才和理工应用人才为目标进行培养。
作为科研后备人才的硕士生,毕业去向主要是博士生阶段学习或相当的科研岗位。
这类硕士生应当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掌握常用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分析方法,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性学习能力,具有运用一两门外语进行获取和交流专业知识和科研,为进入博士生阶段的科学研究打下良好的知识储备和科研能力基础。
作为理工应用人才的硕士生,应当在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技术方法和实用工具基础上上,具有创新意识和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应用外语进行交流的能力。
毕业后应该能胜任环境、生态、资源、灾害等相关领域的实际工作,具有灵活应用多学科知识和外语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类硕士生的工作去向主要在国土规划、灾害保险、环境评价、测绘、城市规划等专业管理部门、教育单位或企业单位等。
(2)博士生
“两室一院”博士生以培养自然地理、自然灾害、全球环境变化等地理学和生态学领域的高级教学科研专门人才。
“两室一院”博士生应德、智、体全面发展,要求良好的科学精神和道德水平,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健康的体魄和心理素质,具有高效把握科研和生活节奏的掌控意识和能力。
“两室一院”博士生应具有一级学科范围内的扎实、系统的基础理论和通用技术方法,在相关研究方向上具有洞察学科发展趋势的学术敏感性,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具有把科学概念和设想转化为具体科学问题的学术思维习惯和能力,能够根据专业知趣平衡知识广度和深度的关系;具有独立工作的专门技术水平;具有在科研工作中熟练使用外语和开展国际交流的能力;具有撰写和报告较高水平外文科研论文的能力。
“两室一院”博士生毕业后应能胜任灾害风险、资源生态、地球系统科学等相关专业领域的科研工作和教学工作。
(三)学习年限
“两室一院”的学术型硕士生,学习年限为2.5-3年,按规定修满学分、成绩合格,通过学位论文答辩的硕士生可以在2.5年内完成学业。
“两室一院”的普通博士生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
硕博连读生、本科直博生学习年限一般为5年。
博士生学位论文科研工作因有重大发现和成果而在以上规定年限内无法完成毕业论文的,经院教学与学位委员会提议,学科学术委员会同意后,向研究生院申请延长学习年限1年。
北京地区的定向、委托培养在职博士生的学习年限可以适当延长直至6年。
2、“两室一院”研究生课程设置原则和学分要求
(一)研究生分类学分要求
(1)硕士生
总学分要求:
36分。
各培养环节与学分要求见表1。
表1培养环节与学分设置
课程
设置
课程
类别
课程名称
开设学期
课程
门数
最低学分数
单计
总计
学
位
课
程
公共学位课程
政治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1
1
2
8
自然辩证法概论
1
2
外语
硕士生英语
1
4
专业学位课程
学位基础课
一级学科课程
1-3
5
9
18
学位专业课
专业课程
5
9
非
学
位
课
程
选修课
专业选修课
1-3
5
2
0-7
公共选修课(研究生院开设)
第二外语(英、德、日、俄)
2-3
1
2
计算机类课程
1
2
公共体育
1
1
其他选修课
必修
环节
实践活动
(二选一)
教学实践(>30教日)
1-3
1
1
3
社会实践(>30日)
院平台课程
1-2
1
2
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中期考核时进行)
3
1
0
总计
36
说明:
1:
一外为小语种的学生必修英语二外;鼓励学生多修专业课或跨院系、跨校选课获得学分。
2:
港澳台研究生总学分要求与普通研究生相同,免修公共政治课。
3:
外国留学硕士研究生免修公共政治和外语课,必修“中国概况”(2学分),总学分不低于32学分。
硕士生课程学习一般安排在前三学期完成,但根据导师或导师组意见安排的学习计划前三学期无法完成的,可以在后续学期中继续学习。
学位基础课必须在本专业列出的基础课中至少选修3门,满9学分。
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专业学生和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专业学生,必须选择《工程数学》或《计算方法》之一作为学位基础课,且学位基础课至少选修4门,满12学分。
生态系统生态学专业学生,应选择《数量生态学》或《C语言编程》之一作为学位基础课,且学位基础课至少选修4门,满12学分。
本科土木工程或对等专业背景的学生不应选择《结构工程基础》作为学位基础课。
学位专业课一般应从本专业列出的学位专业课中选修至少5门,满10学分。
“两室一院”研究生指导教师应根据每个学生具体的知识背景、论文方向和科研兴趣等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针对性的设定每个学生所应学习的课程。
导师或导师组认为必要的,经院教学与学位委员会同意,可选择相近专业的学位基础课或学位专业课作为该生的学位专业课。
专业选修课一般应从本专业列出的专业选修课中选修,鼓励学生在导师指导下选修本院相关专业课程,或跨院系所、跨校选修课程。
必修环节包括在读期间必修院平台课程《学科前沿讲座》与《FrontierofEarthSciences》之一(满2学分)和实践活动(1学分)。
实践活动可进行社会实践或教学实践,工作量应不少于30日,并由相关实践单位或负责人出具证明。
(2)博士生
总学分要求:
13学分。
课程和学分要求见下表。
课程类别
科目和门数
最低学分要求
公共课
政治1门、外语1门
7学分
学位基础课
1门
3学分
学位专业课
1门
3学分
(3)本科直博生
总学分要求:
45学分
分硕士课程学习阶段和博士课程学习阶段。
硕士课程学习阶段要求修满36学分,具体规定同硕士生课程和学分说明。
博士生阶段的课程和学分要求见下表。
课程类别
科目和门数
最低学分要求
博士课程
学习阶段
(9学分)
学位基础课
1门
3学分
学位专业课
2门
6学分
(4)港澳台研究生
总学分要求与普通研究生相同,免修公共政治课。
(5)外国留学研究生
免修公共政治和外语课,必修“中国概况”(2学分),硕士生总学分不低于32学分,博士生不低于11学分。
(二)“两室一院”学位课程设置原则
“两室一院”的课程系指除公共学位课程、公共选修课程外的课程,包括学位基础课、学位专业课、专业选修课、院平台课等。
(1)学位基础课
学位基础课应在一级学科范围内设置,是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中必需的课程,因此,为本专业各研究方向共同需要,而且对硕士毕业生攻读博士学位能奠定必要的知识基础或为硕士毕业生在相关领域工作时提供系统的专业知识或知识储备。
(2)专业学位课
专业学位课是与本专业研究方向密切相关的课程,为本专业研究方向共同需要或部分研究方向需要,对硕士毕业生在同方向内深入研究(包括攻读博士学位)奠定重要的知识基础或为硕士毕业生在相关领域工作时提供重要的方法或技能。
(3)专业选修课
专业选修课是虽然不属学位基础课或专业学位课,但与本专业研究方向中某一具体的科学或实际问题密切相关,或者对本专业学生的科研、论文或实际技能有所裨益的课程。
专业选修课可以是相关专业的学位基础课或学位专业课,也可以是数学理论或数学工具等非特定研究方向课程。
(4)院平台课
院平台课是“两室一院”为了培育宽口径培养、促进国际化而设立的各专业共通课程。
院平台课程目前设两门,一门是《学科前沿讲座》,以中文专业讲座为主,围绕灾害、风险、安全、资源等主题展开;一门是《FrontierofEarthSciences》,以英文专业讲座为主,围绕Disastermitigation,GlobalEnvironmentalChange,RiskAnalysis,RiskGovernance等主题展开。
“两室一院”研究生,必须取得院平台课程的学分,方可毕业。
(5)专业外语课
考虑到“两室一院”研究生课程体系中已有院平台课《FrontierofEarthSciences》,教师队伍中具有海外留学经历、可英语或双语授课的实际情况,“两室一院”不再开设单独的专业外语课,专业外语能力的训练通过各课程中讲授环节、文献阅读环节和论文阶段外语应用环节完成。
3、“两室一院”研究生的培养与考核方式
(一)硕士生培养与中期考核
中期考核是保证硕士生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一般在第三学期进行,确有特殊情况的,报研究生院批准后,可在第四学期进行。
中期考核由“两室一院”对硕士研究生的思想品德、课程学习完成情况、开题报告、科研能力等情况进行考核。
思想品德考核由院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负责人综合导师、班主任等关于学生的平时实际表现的评价写出评语,评定成绩。
课程学习和开题报告等内容的考核方式,由“两室一院”学生工作领导小组会同教学与学位委员会决定。
原则上,考核小组一般应由三名及以上教师组成,且考核过程公开。
开题报告应该包括文献综述、学位论文的选题意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案等内容。
考核方式一般为:
考核小组听取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论文等科研成果或文献综述,审核学位论文的选题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案及进度安排的可行性等,并按优秀、合格、不及格予以成绩评定。
考核的结果作为相关专业硕博连读候选人选拔的重要依据。
考核合格的学生进入以论文撰写为重点的培养阶段;考核不合格者,学生按照规定申请再次考核的,可于第四学期末之前再次考核;仍不合格者,报研究生院审核,经校长批准,中止学习。
(二)博士生培养与考核的基本要求
“两室一院”博士生在完成必修课程基础上,针对选定的学术课题进行研究,从中实现研究能力的训练与培养,并通过撰写科学论文或相当的科研成果进行考核。
博士生在第二学期即可进入课题的研究阶段,通过文献阅读掌握该研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并确定研究方向。
在第三学期前期,应完成文献综合及博士论文的研究计划并进行博士论文的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要由专门的委员会进行审查和认定。
该委员会应由三名及以上在同专业或相近专业具有博士生指导资格的的教师组成,其中至少一人具有正高职称。
博士生在审查通过后方可进入博士论文阶段。
博士生应定期向导师或导师组汇报科研进展情况,并开展研讨,导师或导师组应认真指导。
博士生应按照论文进展安排撰写专业学术论文、参加学术会议或形成专利等。
“两室一院”鼓励博士生向国内外高水平学术期刊投稿,鼓励博士生参加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鼓励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三)硕博连读研究生资格考试的基本要求
硕博连读生的选拔方式由“两室一院”教学与学位委员会根据学校相关规定确定。
但申请硕博连读的学生应达到以下基本要求:
(1)通过中期考核,且考核成绩为“优秀”;
(2)品行优良,身体健康,在校学习期间未受任何纪律处分;
(3)在学期间课程成绩优异,外语水平良好;
(4)综合素质高,对学术研究有浓厚兴趣,有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
(5)硕士生学习期间有学术论文公开发表或接收(以接收函为准)。
4、学位论文与论文答辩
(一)硕士学位论文与申请答辩需满足的条件
硕士学位论文字数一般不超过5万字,中外文摘要不超过1000字,论文类型可以多样化,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既可以是基础研究,也可以是应用研究、开发研究等。
学位论文选题应有学术或实践意义,一般应围绕自然地理学学领域的学术问题或实际需求。
硕士生应了解与论文相关的前沿研究动态,学位论文应主题明确、问题集中、论证严密可靠、有明显的专业特色、有新见解。
学位论文要严格贯彻学术规范要求。
严格界定自己的研究结果与他人的观点、材料、数据等,引用他人的观点、材料、数据等必须注明来源;学生应独立完成论文,在准备和撰写过程中接受导师指导、采纳专家建议、获得他人帮助等应实事求是地表示感谢,未对论文提供帮助的名人等不应列入致谢之列;涉及到的背景知识、引用的资料和数据准确无误,所用概念、术语、符号、公式等符合学术规范,没有严重错误或使用严重错译的译文;对问题的论述完整、系统、逻辑严密,关键词得当;语言精练,语句符合现代汉语规范,错别字、标点符号错误、外文拼写错误、笔误和校对错误等不得超过学校规定的相关阈值。
按学校要求,在《原创性声明》和《版权协议书》上签名,并附在学位论文首页。
在完成学位论文后,本专业硕士生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应满足以下所列条件之一:
(1)与导师合作、或独立地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国内外主要学术会议上(限有同行评审)发表学术论文一篇,本人为第一作者或导师为第一作者时的第二作者;
(2)完成导师(含合作导师)科研项目报告中的一章,由导师(含合作导师)出具证明;
(3)与导师或他人合作完成专著、专业教材中的一章,由导师(含合作导师)出具证明;
(4)独立完成所参与科研项目获工程项目的调研报告、咨询报告、设计方案,字数不少于1万字,由项目主持单位或项目主持人出具采用证明;
(5)与导师合作、或独立地完成专用软件、发明专利,由导师(含合作导师)出具证明。
(二)博士学位论文申请答辩需满足的基本条件
博士学位论文论文字数一般不少于2万字,中外文摘要不超过3000字;用英文写作的,需附有1~2万字的中文缩写。
“两室一院”博士学位论文应做到:
(1)围绕学科基础研究或应用研究中的科学问题,针对其中的一个或某几个相关方面的问题进行研究,做到基础厚,起点高,有创新;
(2)对所研究的问题的文献有完整的整理和系统的评述,对问题的提出、推演、论证、检验做到承前启后、脉络清晰、科学严谨、实事求是;(3)突出博士论文中创造性的科学发现、技术成果、工程实践等,表述严谨、规范,行文流畅。
博士学位论文要严格贯彻学术规范要求。
严格界定自己的研究结果与他人的观点、材料、数据等,引用他人的观点、材料、数据等必须注明来源;学生应独立完成论文,在准备和撰写过程中接受导师指导、采纳专家建议、获得他人帮助等应实事求是地表示感谢,未对论文提供帮助的名人等不应列入致谢之列;涉及到的背景知识、引用的资料和数据准确无误,所用概念、术语、符号、公式等符合学术规范,没有严重错误或使用严重错译的译文;对问题的论述完整、系统、逻辑严密,关键词得当;语言精练,语句符合现代汉语规范,错别字、标点符号错误、外文拼写错误、笔误和校对错误等不得超过学校规定的相关阈值。
按学校要求,在《原创性声明》和《版权协议书》上签名,并附在学位论文首页。
博士学位论文应反映出博士生具有独立从事本学科专业创造性研究工作和实际应用工作的能力。
博士生在校期间原则上必须发表与学科专业相关的高水平科研成果,具体要求为满足以下条件之一:
(1)在较高水平学术刊物(SCI,SSCI源刊)上发表研究论文(Article,Review,Short-Communication均可)一篇,本人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或导师为第一作者时本人为第二作者,且论文第一完成单位应为“北京师范大学”;
(2)在专业学术刊物(EI源刊、国际性学术团体的英文会刊)或较高水平的学术会议(ISTP检索)上共发表论文两篇,本人排名在前三作者之内,且本人作为第一作者的至少一篇,且论文第一完成单位应为“北京师范大学”;
(3)在CSCI和CSSCI检索系统所收录的的刊物上发表排名在前三名作者之内的研究论文至少三篇,其中必须有一篇是第一作者,且论文第一完成单位应为“北京师范大学”;
(4)以前三名作者身份出版以本人研究成果为基础的学术专著1部(以封面、版权页署名以及前言或后记中明确说明为准),所撰写章节的字数不少于1万字;
(4)以前三名作者身份申请国家发明专利一件,或以第一作者身份申请国家实用专利一件。
专利第一完成单位应为“北京师范大学”;
(5)以前三名作者身份发表专用软件一部,软件第一完成单位应为“北京师范大学”;
(6)提交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鉴定证书、项目验收证书或工程验收证书,本人是成果鉴定证书、项目验收证书或工程验收证书中明确记载的项目组成员之一,同时提交有项目负责人签字的本人在该成果中所做具体贡献的证明材料。
原则上各种科研成果需提交原件或证明材料进行验证。
论文可以提交抽印本或录用通知原件;学术专著须提交出版证明或印刷清样原件,国家发明专利须提交专利证书原件或进入实质性审查的通知原件;国家实用专利须提交专利证书原件或进入实质性审查的通知原件;专用软件须提交著作登记证明原件;科研成果鉴定证书须提交证书原件。
(三)博士生论文进展报告实施办法(试行)
为优化博士生培养过程,提高培养质量,根据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含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两室一院”)院务会决定和“两室一院”研究生培养方案要求,制定“两室一院”博士生论文进展报告实施办法(试行)。
论文进展报告是指博士生在博士论文初稿完成后,经导师同意,博士生面向“两室一院”该专业及相近专业的全体教师就博士论文工作的公开学术报告。
每场论文进展报告均须设论文进展报告委员会,由不少于5名的该专业或相近专业的教授(含具有博士生导师资格的副教授)组成,以校内教师为主,主任须由除导师之外的本专业教授担任。
论文进展报告由论文进展报告委员会主任主持,一般应按如下程序进行:
(1)导师扼要介绍学生的基本情况和博士生课程学习成绩;
(2)博士生汇报博士论文的总体结构、问题的提出、方法、结论、创新点等,对照培养方案中博士生答辩须满足的基本条件,介绍已经取得的科研成果;
(3)所属专业及相近专业的全体教授与博士生的问答,必要时导师可协助说明;
(4)论文进展报告委员会认真审查博士论文主要内容的科学性、创新性和学术规范性,根据论文进展报告过程,提出论文修改意见。
要求博士生应参考论文修改意见,认真补充工作、完善论文。
每场论文进展报告设秘书一名,由论文进展报告人导师聘请,负责记录论文进展报告问答。
论文进展报告中形成的“论文修改意见”一式三份,分发学生本人、指导教师和教务。
此意见将作为论文答辩的必备材料之一,交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北京师范大学 研究生 培养 方案 减灾 应急 管理 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