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管理学.docx
- 文档编号:11729569
- 上传时间:2023-03-31
- 格式:DOCX
- 页数:47
- 大小:83.88KB
环境管理学.docx
《环境管理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管理学.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环境管理学
环境管理学
名词解释
环境问题:
在人类活动或自然因素干扰下引起环境质量下降或环境系统结构损毁从而对人类及其它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影响和破坏的问题环境科学:
是一门以交叉为特点的综合科学,它以环境学为核心,包括环境自然科学,环境工程科学,环境社会科学,环境人文科学,环境管理科学等主要分支学科。
环境学:
是研究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最基本规律的学科,是环境科学的核心学科。
环境自然科学:
着重研究人类社会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基本关系,规律及改善途径。
环境工程科学:
着重从工程技术角度研究预防,控制和治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环境管理科学:
着重通过管理手段调整人类社会的经济,社会,生活等行为和活动达到预防环境问题的目标。
环境社会科学:
着重从经济,社会等角度研究产生环境问题的经济社会原因及其解决途径。
环境人为科学:
着重研究涉及环境问题及其解决过程中的哲学,历史,文化等问题。
现代管理科学:
以管理活动为研究对象,是一门研究人类管理活动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是一门交叉学科。
政府行为:
是总的国家的管理行为,诸如制定政策,法律,法令,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等。
企业行为:
是指各种市场主体包括企业和生产者个人在市场规律的支配下,进行商品生产和交换的行为。
公众行为:
是指公众在日常生活中诸如消费,居家休闲,旅游等方面的行为。
社会行为:
行为的调整时低层次的但却是具体的直接的调整,可以通过三种行为的调整来实现,通过行政,法律,教育,经济,科技手段来进行。
狭义的环境管理:
主要指采取各种控制污染的行为,例如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和标准,实施各种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控制各种污染物的排放。
广义的环境管理:
运用经济,法律,技术,行政,教育等手段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活动,通过全面规划使经济发展与环境相协调,达到既要满足人类的基本需要又不超过环境容许极限。
它的核心是实施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管理领域:
是指环境管理行动要落实到得地方,是指在自然环境中的什么地方,人类活动中的什么方面。
环境管理学:
是以环境管理的实践为基础,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指导,以研究环境管理的一般规律,特点和方法学为基本内容的科学,它着重研究管理人类作用于环境的社会行为的理论和方法,以为环境管理提供理论和方法上的指导。
可持续发展:
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既要满足当代人的各种需求,个人得到全面的发展,又要保护生态环境,使其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危害。
代内公平:
指世界各国按其本国的环境与发展政策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活动,不应损害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环境,给世界各国以公平的发展权和资源使用权,在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消除贫困,消除人类社会存在的贫富悬殊,两级分化状况。
代际公平:
指在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存量有限的前提下,要给后代人以公平利用自然资源的权利,当代人不能因为自己的发展和需求而损害后代人发展所必须得资源和环境条件。
生产:
是指有输入,输出的物质转变活动的全过程。
物质生产:
指人类从环境中索取生产资源并接受人口生产环节产生的消费再生物,并将它们转化为生活资料的总过程。
人口生产:
指人类生存和繁衍的总过程。
环境生产:
是指在自然力和人力共同作用下环境对其自然结构,功能和状态的维持与改善,包括消纳污染和产生资源。
污染消纳力:
环境接受从物质生产环节返回的加工废弃物和从人的生产环节返回的消费废弃物,其消解这些废弃物的能力有一个极限。
资源生产力:
环境生产或再生生活资源和生产资源的速度也有极限。
行为:
是生物体的生存方式,主要由生理需要和环境条件决定。
群体:
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组织的集合体。
环境社会系统发展原理:
是指在环境管理中所要面对的系统实质是“环境社会系统”,而这个系统又不断的处于发展变化之中。
系统:
是指由若干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部分组成,在一定环境中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
共赢原理:
是指在制定处理涉及环境利益冲突的双方,多方关系的方案时,必须注意使各方的合理利益都能得到尊重和照顾,而不是牺牲一些方面的利益去保障另外一些方面的利益。
共赢的内部机制:
主要是指共赢的规则,技术和资金,在实现共赢的过程中,规则是最重要的,其次是资金和技术。
理性选择:
是指首先承认人类社会是由各种各种各样不同的个体与群体组成的,同时还要承认这些个体与群体追求利益和选择追求行为是正当的和合理的。
冲突协同理论:
就是指在人类社会理性行为的作用下,通过子系统之间的协同,将冲突控制在一定的程度和范围内,充分发挥冲突的积极作用,限制冲突消极作用的发挥。
政策:
是政府为达到某种特定目的而制定的一种社会行为规则,更具体的说,是一种协调或协同多个行为主体在某一事件中各自行为的规则。
环境管理的政策方法:
是指政府将各种法律,法规,政策,制度,规则,规范,标准,作为环境管理的工具和手段,去调整,控制,引导人类社会各个主体作用于环境的行为,达到环境管理目标的方法。
行政手段:
是行政机构以命令,指示,规定等形式作用于直接管理对象的一种手段。
经济手段:
是指运用价格,税收,补贴,押金,补偿费等货币或金融手段,引导和激励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主动采取有利于保护环境的措施。
环境绩效:
是组织通过一系列环境管理措施或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所获得的环境改善的成效。
企业环境绩效:
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在环境保护方面取得的成效。
广义的环境绩效:
是指政府在区域环境保护和管理中取得的成效。
环境标准:
是有关保护环境,控制环境污染与破坏的各种具有法律效力的指标的总称。
自填问卷法:
是指将调查问卷发送,邮寄给被调查者,由被调查者自己阅读和填写回答,然后由调查者收回的方法,包括个别发送法,邮寄填答法和集中填答法三种。
其优点是节省时间,经费和人力,具有较好的匿名性,并可避免人为因素的影响;缺点是回收数量,问卷回答质量等常常得不到保证。
结构访问法:
是指调查者依据结构式的调查问题,向被调查者逐一的提出问题,并根据调查者的回答在问卷上选择合适答案的方法,包括当面访问法和电话访问法两种,其优点是回答率高,回答质量好,缺点是时间和费用成本较大,匿名性差,受访问者和被调查者的互动影响较大。
参与观察:
指研究者必须深入到研究对象所处的真实社会生活之中,通过看,听,问,想,甚至体验,感受,领悟等进行观察。
环境模拟模型:
是利用定量化的指标和数学模型对环境社会系统中的人类社会行为及其引起环境变化情况进行模拟和模仿,以便科学和准确的描述环境社会系统的运行状况和规律,为环境管理提供技术依据。
预测:
是指预测者依据历史资料对未来所作的推断。
环境评价:
是从人类社会的环境需要出发,按照一定的环境标准和评价方法对环境的优劣及其满足人类需要的程度进行评估,预测环境质量的发展趋势及评价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环境评价模型:
就是通过一些定量化的指标来反映环境的客观属性及其对人类社会需要的满足程度,并将这些定量化的指标利用数字手段构建起相应的数学模型,从而定量评价和反映环境的优劣和满足人类社会需要的程度,并评价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环境规划:
是指为使环境社会系统协调发展,对人类
-1-
环境管理学
社会活动和行为做出的时间和空间上的合理安排,其实质是一种克服人类社会活动和行为的盲目性和主观随意性而进行的科学决策活动。
环境规划模型:
就是在环境模拟,预测和评价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选用一些反映人类社会生活和行为的强度,性质的定量化指标构建的数学模型。
环境管理信息系统:
它是一个以系统论为指导,通过人机结合收集环境信息,通过模型对环境信息进行转换和加工,并据此进行环境评价,预测和控制,最后再通过计算机和网络等技术实现环境管理的计算机模拟系统。
城市:
是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而创造出来的一种高度人工化的地域,是人类经济活动集中,非农业人口大量聚居的地方,城市史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它包括自然生态系统,社会生态系统与地球物理系统。
城市环境管理:
是通过调整城市中的物质流和能量流,使城市生态系统得到良性运行。
生态城市:
是指符合生态规律,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和生态关系相协调的城市。
污染物浓度指标管理:
指控制污染源的排放浓度,其控制指标一般分综合指标和单项指标。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
就是把城市环境作为一个整体,运用系统工程和城市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采取多功能,多目标,多层次的措施,对城市环境进行规划,管理和控制,以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
农村环境:
(狭义)指乡村和田园;(广义)则包括小城镇。
流域:
一般以某一水体为主,包括此水体邻近的陆域,它往往分属于多个不同级别和层次的行政单元管辖,如省,市,县直到村。
流域环境管理的定义:
(广义)流域环境管理是运用行政,法律,经济,技术和教育等手段,对流域环境各组成部分的功能进行统一安排,对状态进行及时监测并依据目标和现状的差异进行系统管理。
(狭义)流域环境管理指人们为科学,有效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流域水资源而建立的一系列管理制度。
生态需水:
是指为维持流域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人们在开发利用流域水资源时必须为生态系统的发展与平衡保证其所需的水量。
流域突发水污染事件:
是指由于突发性的各种事故造成短时间内水体污染物大量排放,并造成重大水污染的事件。
区域开发行为:
是指一个确定的区域范围内开展的资源开发,大型工程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等特定的重大发展行为和活动。
废弃物:
或称环境废弃物,是指人类将从自然环境中开采出的自然资源进行加工,流通,消费过程中与过程结束后产生并排放到自然环境中的物质。
一次污染物:
是指直接由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二次污染物:
在大气中一次污染物之间或一次污染物与大气正常成分之间发生化学作用生成的污染物。
水体废弃物管理体系:
是指以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为主,结合有关的工业主管部门和城市建设主管部门,共同对水体废弃物实行管理。
固体废物:
是指人类在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在一定时间和地点无法利用而被丢弃的固体,半固体物质。
工业固体废物:
是指各个工业部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固体与半固体废物,是产生量最大的一类固体废物。
城市固体废物:
指在城市居民生活,商业活动,市政建设,机关办公等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
单位垃圾:
是指机关,学校和第三产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其特点是随产生源不同而变化,但对某个产生源相对稳定2,城建土渣3,商业固体废物4,粪便农业固体废物:
是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农村居民生活产生的废物。
危险废物:
是指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或是根据国家规定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和鉴别方法认定具有危险特性的废物。
废弃物:
是人类从自然环境中开采自然资源,并对其进行加工,转化,流通,消费后产生的并排放到自然环境中去的无用的,有害的物质,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物质流动的重要一环固体废弃物管理的三化原则的含义:
(减量化)是指减少固体废弃物的产生量和排放量;(资源化)是指采取管理和工艺措施从固体废物中回收物质和能源,加速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创造经济价值的方法;(无害化)是指对已产生又无法或暂时尚不能综合利用的固体废物,经过物理,化学或生物方法,进行对环境无害或低危害的安全处理处置,达到废物的消毒,解毒或稳定化,以防止进而减少固体废物的污染危害。
循环经济:
是相对传统的线性经济而言,是一种通过资源和废弃物的循环,高效利用以提高经济效率和效益的经济生产的组织和运行方式第四产业:
废物处置和再生利用产业是循环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的节点产业。
固体废弃物管理体系:
是指以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为主,结合有关的工业主管部门和城市建设主管部门,共同对固体废物实行管理。
产业活动:
是人类社会通过社会组织和劳动开采自然资源,并加以提炼,加工,转化,从而制造出人类所需要的生活和生产资料,形成物质财富的过程。
政府产业环境管理:
是政府运用现代环境科学和政策管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以产业活动中的环境行为为管理对象,综合采用法律的,行政的,经济的,技术的,宣传教育的手段,调整和控制产业活动中资源消耗,废弃物排放以及相关生产技术和设备标准,产业发展方向等的各种管理行动的总称。
环境保护产业:
是以预防和治理环境污染为目的的产业群,包括水处理业,垃圾处理业,大气污染防治业,环保设备制造业,环保服务业等,广义的环保产业还包括从事资源节约,生态建设等工作的行业。
企业环境政策:
是指企业对于涉及资源利用,生产工艺,废弃物排放等与环境保护相关领域的总体的指导方针和基本政策,有时也称为企业环境方针,环境战略,环境理念,环境目标。
环境管理体系:
是一个组织内全面管理体系的组成部分,它包括为制定,实施,实现,评审和保持环境方针所需的组织机构,规划活动,机构职责,惯例,程序,过程和资源,还包括组织的环境方针,目标和指标等管理方面的内容。
绿色设计制造:
是采用生态,环保,节约,循环利用的理念和方法进行产品的设计和生产,以减少产品在生产,流通,消费,废弃等过程产生的资源消耗,废物排放和生态破坏。
清洁生产定义:
“清洁生产是一种新的创造性的思想,它将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中,以增加生态效率和减少人类及环境的风险。
ISO14000的“建立”:
是指组织决定按ISO14001标准要求从环境管理体系开始,到形成这一体系的全过程,包括体系的策划,设计和体系文件的编写,组织机构的配置和人员,资源的安排等“保持”:
是指体系运转过程中实施监督和纠正措施,并通过审核和评审促进环境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
土地:
(广义)是指地球表面陆地和陆内水域,不包括海洋,它是由大气,地貌,岩石,土壤,水文,地质,动植物等要素组成的综合体。
(狭义)是指地球表面陆地部分,不包括水域,它由土壤,岩石及其风化碎屑堆积组成。
土地资源:
是指地球表层土地中,现在和可预见的将来,能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经济价值的部分。
土地沙化:
是指地表在失去植被覆盖后,在干旱和多风的条件下,出现风沙活动和类似沙漠景观的现象。
土地盐渍化:
指土地中易溶盐分含量增高,并且超过作物的耐盐限度时,作物不能生长,土地丧失了生产力的现象。
土壤肥力:
是指土壤供应植物生长所必需的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土地利用率:
指已利用的土地面积与土地总面积之比,土地利用效率单位用地面积所产出的产值或利税或功效水资源:
指自然形成的淡水世界水资源量:
是指全球水量中可为人类生存,发展所利用的水量,主要是逐年可以得到更新的那部分淡水量。
-2-
环境管理学
水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环境问题:
是指水量,水质,水能发生了变化,导致水资源功能的衰减,损坏以至丧失。
海洋资源:
(狭义)是指生存与海水中的生物,溶解于海水中的化学元素和淡水,海水运动所产生的能量,海水中贮藏的热量,深海底蕴藏的矿物资源,以及在深层海水中形成的压力差和海水和淡水之间的浓度差;(广义)除去狭义海洋资源所指的物质和能量之外,还把海洋上空的风,海底的地热,海上航运能力与景观以及各种海上设施的功能等。
森林资源:
是森林,林地及生活和生长在林地上的生物的总称,包括林木,林下植物,野生动物,微生物i,土壤和气候等自然资源草原:
是在温带干旱气候下,以丛生禾草为主的多年生草本植物群落分布的地区。
生物多样性:
是指所有来源的活的生物体中的变异性,这些来源包括陆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态系统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综合体,这包括物种内,物种间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
指在一定区域某一面积内发现的物种的数目及其变异,常用物种丰度表示
间接使用价值:
指能支持和保护社会经济活动及人类生命财产的环境调节功能,有人将其叫做生态功能。
生境:
是一个生物与其他生物共同生存所利用的空间,包括地形,气候,土壤等各种要素的组配,简单的说就是一个动物,植物或微生物正常生活和繁殖的地方。
自然保护区:
1,是指具体的特定的某一保护区2,是指所有具有保护性质的区域的总称。
自然保护区类型的划分依据:
(按保护广度)分为全面保护对象,部分保护对象,特别保护对象(按保护目标)分为:
1,确保可更新的自然资源连续存在2,保护自然历史遗产和文化遗产3,保护水源涵养4,保护野外修养和娱乐场所5,维护环境自然净化能力6,确保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7,保护物种的多样性和基因库的发展8,保护学术研究的对象9,保护宗教信仰的对象10,保护乡土景观11,保护濒危弱者12,保护稀有动植物自然保护区规划:
是指根据自然保护区的资源与环境条件,社会经济状况,保护对象以及保护工程建设的需要,制定有关自然保护区的总体发展方向,规模布局,保护措施的配置和制度等方面的规划。
国策:
是建国之策,治国之策,兴国之策基本政策:
是在中国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和基本方针指导下,制定的下一级的环境保护政策,主要有“三大环境政策”,“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和在技术,经济,产业,能源等领域的环境政策。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
就是在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以城市生态理论为指导,以发挥城市综合功能和整体最佳效益为前提,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从总体上找到制约和影响城市生态系统发展的综合因素,理顺经济建设,城市建设和环境建设的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用综合的对策整治,调控,保护和塑造城市环境,为城市人民群众创建一个适宜的生态环境,使城市生态系统良性发展。
污染集中控制:
是指在一个特定的范围内,为保护环境所建立的集中治理设施和采用的管理措施;所谓污染集中控制,主要以改善流域,区域等控制单元的环境质量为目的,依据污染防治规划,按照废水,废气,固体废物等的性质,种类和所处的地理位置,以集中治理为主,用尽可能小的投入获取尽可能大的环境,经济,社会效益。
环境保护投资:
是指社会各有关投资主体从社会的积累资金和各种补偿金中,拿出一定的数量用于防治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及与其关联的经济活动。
环境保护融资:
是指各有关投资主体为了进行环境保护投资或其他环境保护活动从社会各方得到资金支持的行为。
包括政府融资和企业融资两部分。
直接使用原则:
是指欧盟环境法直接效力于成员国国内法律秩序,欧盟各基础条约中的某些条款和各机关所制定的法令在成员国中直接适用,不必事先采取立法措施优先适用原则:
是指在直接适用原则在成员国内造成欧盟法与国内法两种不同法律秩序并存时,如发生效力竞争或抵触,则适用欧盟法优先于成员国国内法的原则。
无过失责任制度:
指一切污染危害环境的单位或个人,只要对其他单位或个人客观上造成了财产损失,即使主观上没有故意或过失,也应承担赔偿损失的责任用户费:
是对需集中处理的污染物支付的费用,收费标准根据污染物处理量而定
全球环境问题:
是指超越一个以上主权国家的国界和管辖范围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
文字叙述
第一章绪论
全球十大问题:
臭氧空洞,变暖,酸雨,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大气污染,海洋污染,危险废物越境转移,森林锐减。
人类社会实现持续发展的最重要障碍有:
区域环境质量的下降,温室效应引发的全球性生物多样性减少,固体有害废弃物的大量产生和堆弃等。
当今世界的环境状况:
(土地)由于不合理的灌溉导致水涝与土壤的盐碱化,许多地区呈现了人口增长速度与粮食增长速度互相竞赛的局面,引起土壤退化的人类活动包括不合理的农业用地和贫瘠土壤与水管理方式,森林砍伐,自然植被破坏,过度使用重型机械,过度放牧,以及不合理的粮食轮作与农业灌溉等。
(森林)造成森林减少与退化的直接原因有农业用地不断扩大,工业木材,燃料与其他林业产品的国度消耗以及过度放牧,根本原因有贫困,人口增长,林业产品的市场贸易和宏观经济政策等。
(生物多样性)由于土地转化,气候变化,污染,不可持续的开采自然资源以及不断引进外地物种等做法,全球的生物多样性正以比自然灭绝快的多的速度在减少。
人口增长,不可持续的消费模式,垃圾与污染物的大量排放,城市发展与国际武装冲突等都是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的深层原因。
当前全球面临的环境问题:
资源问题,生态问题,污染问题。
环境问题的分类:
(从介质上)大气环境问题,水体环境问题,土壤环境问题和生物污染;游环境污染演化而来的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等二次污染问题,诸如水土流失,森林砍伐,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生态破坏问题,煤炭,石油等矿藏资源的衰竭问题(产生原因)农业环境问题,工业环境问题,生活环境问题。
(地理空间)局地环境问题,区域环境问题,全球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产生根源的寻找分为三个阶段:
1,以治理为主2,采用经济手段意图控制3,从观念的转变—不可持续—可持续。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1,在思想观念层次上的2,在社会行为层次上的3,在人类社会自然与环境系统的物质流动层次上的。
人类文明发展的三个阶段:
1,原始文明阶段:
人与自然密切联系,没有出现人为的环境问题。
2,农业文明阶段:
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完全依靠自然环境,意识到环境问题的产生,但不能准确认识。
3,工业文明: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导致了机械世界观的产生,同时人类的价值开始重视自我的存在,人类的消费观也不再停留在满足温饱的前程,人类的发展走入了一个大的误区。
环境科学的基本任务:
1,探索自然环境演化的规律2,揭示人类活动同自然环境系统的相互作用关系3;探索环境变化对地球生命支持系统的影响4,揭示环境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变迁及其对人体健康与生物的影响5,研究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
-3-
环境管理学
资源循环利用技术6,探索人类与环境和谐共处的途径。
在一次性餐盒污染的防治中,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环境管理各自的研究内容:
(环境科学)研究塑料餐盒化学组分,潜在的有害成分,自然环境降解规律,对土壤,大气,景观的环境影响等;(环境工程)研究制造污染较少的纸质餐盒或更容易降解的塑料餐盒,研究塑料餐盒的工程填埋,处理,焚烧,资源化技术等;(环境管理)通过法规,行政,经济等多种手段,规范,控制和调整一次性塑料餐盒生产,消费,回收,处理,其中涉及一次性塑料餐盒“生命周期”中的各个环节中多个主体的利益和行为关系,形成表现为制度,机制,体系等形式的相关主体的行为规则,从而达到预防和消除污染的目标。
环境管理的目的:
首先必须改变自身一系列的基本思想观念,必须从宏观到微观对人类自身的行为进行管理,控制人与环境系统之间的物质流,以尽可能快的速度逐步恢复被损害了的自然环境,并减少甚至消除新的发展活动对环境的结构,状态,功能造成新的损害,保证人类与环境能够持久的,和谐的协同发展下去环境管理的基本任务:
转变人类社会的一系列关于自然环境的基本观念,调整人类社会直接和间接作用与自然环境的社会行为,控制人与环境系统的物质流动,进而形成和创建一种新的,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生存方式,更好的满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环境需求。
人类的社会行为分为:
行为主体,行为对象和行为本身。
环境管理的主体分为:
政府行为,企业行为和公众行为。
企业:
在社会活动中是以追求利润为中心的独立的经济单位,企业作为环境管理的主体,其行为对一个区域,一个国家乃至全人类的环境保护和管理有着重大的影响。
企业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是创造物质财富的基本单位,因此企业行为是环境管理重要关注对象。
企业行为包括:
1,从事生产,交换,分配,投资,包括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生产经营活动2,通过向社会提供物质性产品或服务获得利润的活动3,以追求利润为中心,对外部变化作出自主反映的活动。
企业行为对资源环境问题的影响表现在:
1,企业是资源,能源的主要消耗者2,企业特别是工业企业是污染物的主要产生者,排放者,也是主要治理者3,企业是经济活动的主体,因此也是保护环境工作的具体承担者,绝大多数的环境保护行动都需要企业的参与才能落实。
要防止或减轻企业行为造成核引发环境问题应考虑以下方面:
1,从企业调控自身行为的角度,应当通过各种途径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推行清洁生产,使用清洁的原材料和能源,尽可能的使用由废弃物转化出的资源,提供绿色产品和服务等2,从政府对企业行为调控的角度,主要有:
一是形成有利于企业加强环境保护的市场竞争环境,在宏观上加强对企业环境保护工作的引导和监督,二是严格执行环境法律法规,制定恰当的环境标准,实行各种有利于提高企业环境保护积极性的政策,创造有利于企业环境保护的法治环境,三是加强对有优异环境表现的企业的嘉奖,与企业携手共创环境友好型的社会。
企业对自身的环境管理的内容包括:
企业制定自身的环境目标,规划,开展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通过和执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实行绿色营销,发展企业绿色安全和健康文化等。
公众作为环境管理主体的主要管理形式是:
参与。
公众行为的重要性表现在:
1,公众和公众行为时社会的基石,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环境 管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