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县规划解读.docx
- 文档编号:11724608
- 上传时间:2023-03-31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23.55KB
芜湖县规划解读.docx
《芜湖县规划解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芜湖县规划解读.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芜湖县规划解读
一、《芜湖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
1.规划要点
(1)城市性质:
长江中下游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先进的制造业基地,滨江特色旅游城市。
(2)城市规模:
规划到2020年,芜湖市域人口规模357万人,城镇化水平80%,城镇人口286万人左右。
中心城区人口195万,城镇建设用地195平方公里。
(3)城市规划区:
城市规划区范围包括市区行政辖域(720平方公里),以及方村镇域全部用地(63平方公里),面积共计783平方公里。
(4)市域城乡结构:
分为中心城区——次中心城区——中心镇——新型农村社区居民点(1000个左右)四级。
(5)中心城区空间结构:
中心城区的城市建设用地布局拟采用组团式结构,将规划建成区按区位划分为城市中部综合服务区、北部产业区、南部高教高新技术园区、城东及城西南(三山)两个新兴综合性城市组团。
形成“五大组团”的城市总体空间结构。
2.对芜湖县的要求
(1)城镇职能:
湾址镇(包括花桥)为综合服务型,六郎镇为工贸型,陶辛镇为旅游服务型,红杨镇为农业型。
(2)市域城乡空间结构:
湾址镇(包括花桥)作为次中心城区,六郎镇、陶辛镇作为重点镇,花桥镇为一般镇。
(3)城镇规模:
湾址镇(包括花桥)20—25万人,六郎镇3—4万人,陶辛镇2.5—3万人,红杨镇1—1.5万人。
(4)行政区划调整建议:
在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中,建议将位于芜湖市近郊区范围以内、位于城市主导风向上风向的方村镇域全部划入中心城区,与其北侧的镜湖区荆山片区统筹安排。
将位于芜湖县城东侧的花桥镇并入湾沚镇,满足以芜湖机械工业开发区为主体的东部新城区发展需求。
(5)芜湖市域各级城镇建设标准与人均建设用地标准
二、《芜湖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1.规划要点
芜湖县“十一五”规划首先分析了芜湖县的内在优势。
主要有:
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捷;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具备了一定比较优势的产业基础;建立了以机械制造加工为特色的芜湖机械工业开发区,承载吸纳能力不断增强等。
同时也分析了发展面临的各种问题。
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工作重点和主要任务,主要包括:
(1)以芜湖机械工业开发区为核心,加速推进工业化进程按照“相对集中、发挥特色、提高工业集中度”的原则,基本建成以芜湖机械工业开发区为核心,具备条件的中心镇发展工业集中区为补充,形成特色鲜明、科学合理的工业布局;发展壮大机械制造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我县工业化进程。
力争2010年全县第二产业增加值61亿元,年均增长37.4%;其中工业增加值53亿元,年均增长43.1%。
(2)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坚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技改造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发展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指导农业,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不断优化农业结构,大力发展现代设施农业、优质高效农业、绿色生态农业、都市观光农业,继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产品核心竞争力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努力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到2010年,全县农业增加值达10亿元,年均增长5.7%。
(3)培育壮大旅游产业,大力发展服务业。
按照“扩大总量、优化结构、拓宽领域、提高水平、增加就业”的方针,提升传统行业,培育新兴行业,发展特色行业,尽快形成与我县经济快速发展和现代制造业基地建设相适应、相促进的服务业。
到2010年,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29亿元,年均增长25.2%。
(4)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市化进程。
按照“注重规划,拉开框架,疏通出口,建成精品,加强管理,体现功能”的总体要求,统筹城乡交通道路、公共服务、信息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城市化进程。
到2010年,城市化水平达50%以上。
(5)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增强创新能力。
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建立健全县域科技创新体系、现代教育体系和人才支撑体系,增强综合创新能力。
(6)全面发展各项社会事业。
加快文化事业发展,建设区域文化中心。
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以县、镇、村(社区)三级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建立具有综合功能的区域卫生服务网络。
加快发展体育、民政、档案等各项社会事业。
认真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兴建芜湖县体育中心。
(7)坚持可持续发展,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芜湖县城镇体系规划(2004—2020年)》
1.规划要点
(1)县域总人口预测:
近期到2010年,芜湖县域总人口:
56万人;远期到2020年,芜湖县域总人口:
58万人。
(2)城镇化水平目标:
到2010年,全县城镇人口达到25万人,城镇化水平达45%,平均每年提高1.4个百分点;到2020年,全县城镇人口达到35万人,城镇化水平达60%,平均每年提高1.5百分点。
(3)到2020年,逐步建立起以芜宣快速通道、湾石-东湾公路构成的“十字”型发展轴为依托,以县城湾沚为核心,5个建制镇为骨干,一般集镇为支撑的“一核两轴”的县域城镇体系。
其中,“一核”即以湾沚为核心,打造芜湖新市区增长核。
“两轴”指以芜宣快速为依托的,由六郎、湾沚、红杨等城镇组成的城镇化密集带,它是芜湖县城镇化加快发展的主轴;另一个轴带是指以湾石—东湾公路为依托由陶辛、湾沚、花桥组成的城镇发展轴,它是一条次轴。
表芜湖县城镇等级结构规划表
级别
个数
城镇人口(万人,2010年)
城镇人口(万人,2020年)
Ⅰ
1
湾沚镇(15)
湾沚镇(23)
Ⅱ
3
六郎镇(2.0)、方村(1.0)、陶辛镇(1.0)
六郎镇(3.0)、方村镇(1.5)、陶辛镇(1.5)
Ⅲ
2
花桥(0.5)、红杨(0.5)
花桥镇(0.5)、红杨镇(0.5)
其它一般集镇
5.0
5.0
合计
25万
35万
表芜湖县城镇职能结构规划表
名称
城镇类型
城镇职能及主导产业
湾沚镇
综合服务型
县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芜湖市的卫星城市,以机械制造、农副产品深加工、综合服务为主。
六郎镇
商贸型
以商贸物流、城郊农业为主导产业
方村镇
工贸型
以轻工业、水产品、瓜果蔬菜为主导产业
花桥镇、红杨镇
“三农”服务型
以蔬菜瓜果种植、畜禽生产为主导产业
陶辛镇
旅游型
以水上观光、蔬菜瓜果、特种水产品为主导产业
(1)规划确定芜湖县城城市性质为:
芜湖市域副中心城市;皖江城镇带机械制造和加工业基地;滨水园林城市。
(2)规划确定近期(2010年)15万人,远期(2020年)23万人;近期2010年城市建设用地15.0平方公里,远期2020年城市建设用地22.5,平方公里远景(2020年以后)城市建设用地达到30—40平方公里。
(3)城市发展总目标:
把芜湖县城建设成为经济繁荣、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工贸城市。
(4)城市发展方向为:
城市主要向东发展,其次向南、向北发展,工业东进沿高速公路发展,实施“东跨、南拓、北进”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形成“中优、东兴、南新”的城市格局。
(5)城市空间结构形成“一心五区”的用地布局形态:
城市中心、老城区、东北工业区、城东工业区、城南科教文化区、城南居住区。
二、《芜湖县交通发展规划(2006—2020年)》
(1)规划分为5个部分,包括:
公路网规划、水运网规划、公路运输场站规划、物流发展规划、交通运输发展规划。
(2)公路网规划:
分县、乡(镇)、村三个层次进行划分,骨架公路贯穿全县,干线公路连接乡镇,乡村公路行政村。
(3)水运网规划:
基本保持现有航道走向,局部调整。
主要航道包括:
芜申运河、青弋江、水阳江、漳河等。
规划湾址港和黄池港。
(4)公路运输场站规划:
分为客运系统和货运系统进行规划。
(5)物流发展规划:
规划横岗物流园区和湾址镇物流园区。
(6)交通运输发展规划:
包括县域交通发展的宏观布局以及农村公交线网的布局。
三、《芜湖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6—2020年)》
(1)总体功能定位:
以山水为构架,以文化为底蕴,以生态、文化为主题,以休闲、体验为主体,以陶辛、六郎为龙头、以青弋江为发展轴,以乡村腹地为依托,在规划期内将芜湖县逐步建设成为“一带三区”,彩带串珠,主题突出、功能互补、系统化、网络化,能适应多层次游客需要的皖南旅游新的增长极与华东地区重要的新兴旅游地。
(2)主要功能:
全国水乡示范区、长三角休闲度假地、华东地区新兴旅游地、大皖南重要旅游地、芜湖市旅游增长极。
(3)旅游形象理念:
千年鸠兹,梦里水乡。
(4)旅游总体布局:
以县城湾址为中心依托地,陶辛镇、花桥镇为东西两翼,六郎镇、红杨镇为南北两极的“四星拱月”形布局。
以“陶辛水韵、六郎水乡”为重点和突破口,东西呼应、南北拓展、次第推进、有序展开,形成以青弋江为彩带,几个中心镇为珍珠的“彩带串珠”式旅游发展的空间格局。
第一章现状概况
一、地理位置
芜湖县位于安徽省东南部,长江下游南岸。
地处东经118°17′—118°35′,北纬30°57′—31°24′。
县境东南邻宣城市,西南接南陵、繁昌两县,东北毗邻当涂县,西北连芜湖市区。
全县土地面积730平方公里,其中陆地553.7平方公里,占75.8%;水域172.7平方公里,占24.2%。
2007年末,全县总人口38.36万人,人口密度526人/平方公里。
二、历史沿革
芜湖县历史悠久。
从本县荆山、白马山等地出土的石器和陶器表明,远在四五千年前,境内即有人类居住生息。
春秋时属吴国,作为聚落邑地见于史册,名为“鸠兹”。
宋、元、明、清,先后属江宁府、宣州府、太平府(州、路)。
民国时属安徽省、芜湖道及二、五、九、六行政督察专区、皖南行署。
1949年4月24日芜湖县解放,同年5月市县分治,芜湖县人民政府成立,先后属芜当专区、皖南行署、芜湖专区。
1971年3月芜湖县迁址至湾沚镇。
1980年3月改属芜湖市,至今未变。
三、行政区划
进入2000年以来,芜湖县先后经历了两次行政区划调整。
2003年12月,芜湖县撤乡并镇。
全县由17个镇7个乡合并成为8个镇,分别为:
湾址镇、清水镇、火龙岗镇、六郎镇、陶辛镇、方村镇、红杨镇和花桥镇,县域面积942平方公里。
2006年3月芜湖市进行区划调整,将清水镇、火龙岗镇划入芜湖市区,芜湖县县域面积减少到730平方公里,辖花桥、湾址、红扬、六郎、陶辛、方村6个镇。
四、自然条件
芜湖县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地面高程7—13米,东南部是皖南山地向北延伸的岗丘,西北部是长江下游冲积型平原圩区。
境内江河纵横,水网密布,圩田平展,岗丘起伏。
除长江外,主要河道有青弋江、水阳江、漳河、裘公河、赵家河、荆山河等。
地下水资源丰富。
气候受亚热带湿润季风影响,冬冷夏热、春暖秋爽,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照充足。
全年盛行东北风到偏东风,夏季多西南风。
植被属亚热带落叶与常绿阔叶混交林带。
由于人为影响,天然植被极少,多为次生林和人工林。
主要自然灾害有水灾、旱灾等。
五、社会经济
2007年,芜湖县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68443万元,比上年增加19.8%,比上年增长1.4个百分点。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1531万元,增长5.0%;第二产业增加值240496万元,增长30.9%;第三产业增加值136416万元,增长13.1%。
人均生产总值12224元,比上年增长19.5%。
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由上年的21.7:
47.1:
31.2调整为19.5:
51.4:
29.1。
全年实现全部财政收入111816万元,比上年增长1.39倍。
据抽样调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328元,比上年增长20.2%;人均生活住房面积27.7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7平方米。
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25341元,比上年增长25.3%。
全年新增城镇就业人员5400人。
六、城建环保
2007年末,芜湖县城建成区面积扩大到20.84平方公里。
全县公交运营线路长度500公里,车辆201辆;拥有出租车200辆。
县城日供水综合能力2.5万吨。
全年天燃气供气总量220.4万立方米,用气人口4.5万人;液化气家庭用量0.27万吨,用气人口6万人,城县气化率95%。
全年居民用电9913万千瓦时。
县城绿化覆盖率面积达到7.34平方公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23平方米。
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饮用水源水质符合国家三类标准。
青弋江干流芜湖段水质分别以类三水质为主。
工业废水排放率100%,工业废气二氧化硫排放达标率100%,烟尘排放达标率93.1%。
第二章发展条件分析
一、区域发展条件分析
芜湖县处于长江三角洲西部,紧邻经济发达的苏浙沪,是芜湖市进出皖东南的门户。
从县城湾址乘车至江苏省南京市95公里,至安徽省合肥市140公里,至浙江省杭州市270公里,至上海市345公里。
在长三角产业梯度转移和安徽省实施“东向战略”的过程中具有良好的区域位置优势。
下面从三个角度分析芜湖县的区域发展条件。
1.从泛长三角的范围分析
2008年8月6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并设立了“到2012年,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服务业比重明显提高”的战略目标,伴随着长三角地区大规模的产业升级,生产要素外溢速度加快,大量富余资金正向外全方位寻找新的发展空间,区域内的纺织、食品、冶金、家电、机械等传统产业在不断向外转移和扩张。
这些都会对周边地区发展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芜湖作为长三角的重要腹地和近邻地区,应抓住机遇与南京、合肥共同构建宁—合—芜联合发展区,打造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的首要承载区域,先进制造业、技术自主创新的主要地区,并通过沿江发展轴、华东第二通道发展轴,发挥其对中西部地区的带动作用。
2.从安徽省的范围分析
《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提出,安徽省空间发展总体战略为“东向发展、奋力崛起”。
要求:
对内整合城乡,“中心积聚、分区调控、点轴推进、网络发展”。
对外融入长三角,“实施东向发展战略,梯度融入长三角”。
积聚、集约、协调,“坚持科学发展观下的健康城镇化道路,首先空间资源利用的积聚、集约”,实现中部率先崛起:
“强抓机遇、乘胜而上、奋力实现安徽省在中部区域的崛起“。
城镇空间发展分为“四大片区“,分区空间发展策略:
“抓沿江、促南部、强中部、带北部”。
其中皖江片区为:
以长江为纽带,由马鞍山、芜湖、铜陵、池州、安庆、宣城、宁国等城市和当涂、和县、无为、芜湖(湾沚)、繁昌、南陵、铜陵、青阳、枞阳、东至、怀宁、望江、宿松、郎溪、广德等县组成,面积约2.60万平方公里。
皖江城镇片区空间发展策略为:
“双核心发展,率先融入长三角”。
具体措施为:
以芜湖和安庆为中心,以马芜铜城市群为先导,全面融入长三角;优先发展马芜铜城市群,率先融入长三角;突出建设重点城镇密集区,壮大区域中心城市实力;加快建设一体化的基础设施,创造区域协调发展的平台。
3.从芜湖市的范围分析
(1)市域区位比较优势
芜湖市下辖四区三县和一个经济开发区,分别为镜湖区、弋江区、鸠江区、三山区、芜湖县、繁昌县、南陵县和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
芜湖县紧依芜湖市区,从县城出发上高速到市区仅需十几分钟车程。
随着芜湖市现代化大城市的加快发展,芜湖县将会更充分地发挥这种“近城优势”,承接到更多的城市辐射。
(2)上位规划定位分析
《芜湖市域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年)》将市域城镇功能片区划分为“一带、一环、一主、一副”,其中“一带”为沿江经济带,为城市重要的产业发展带;“一环”为位于市域中部、南部的岗丘生态廊带与水网生态廊带,属生态优先发展区;“一主”系指位于市域北部、东部与西部,联片发展的主要城镇发展功能片区;“一副”系指位于市域南部,以籍山次中心城区为中心发展的南部城镇发展功能片区。
其中,芜湖县位于城镇发展功能片区的东翼,是芜湖市承接东部、南部产业转移的“桥头堡”,现代装备制造业的基地。
二、资源与环境发展条件分析
1.农业资源
芜湖县农业资源、旅游资源较为丰富。
芜湖县地处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雨热共济,光温同时,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和家禽家畜饲养。
目前,芜湖县是长江中下游重要的粮、油主产区和特种水产品生产基地。
2.旅游资源
芜湖县历史悠久,旅游资源较为丰富。
青弋江悠悠曲折,形态优美;老城区有纵横交错的传统巷陌,尺度宜人;县城东南有连绵起伏的岗丘,城西北外水网纵横,波光粼粼,其间有肥沃的阡陌良田;陶辛水韵、清水苗木观光、湾西大坝、乌凤滩疏林地、南湖森林、和平生态公园、政和水域、西河古镇、东门渡官窑旧址等景点别具一格,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
3.矿产资源
芜湖县是矿产资源比较贫乏的县,已发现并查明有资源储量的矿产只有9种,即煤、水泥配料用砂岩、水泥配料用页岩、水泥配料用粘土、溶剂用灰岩、水泥用灰岩、制灰用灰岩、建筑石料用灰岩及砖瓦用粘土。
矿产地91处,资源储量主要为小型及以下规模。
三、经济与产业发展条件分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芜湖县 规划 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