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学临床医学.docx
- 文档编号:11698197
- 上传时间:2023-03-30
- 格式:DOCX
- 页数:22
- 大小:27.62KB
传染病学临床医学.docx
《传染病学临床医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染病学临床医学.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传染病学临床医学
《传染病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传染病学
英文名称:
Lemology
课程编码:
YXZB4210
课程类别:
专业必修
总学时:
39
总学分:
1
适用专业:
临床医学专业
先修课程:
诊断学病理生理
开课院系:
医学院
二、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引起的,可在人与人之间、动物之间、动物与人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组疾病,可单个发病,也可群体发病。
传染病是感染性疾病的一部分,但感染性疾病不一定有传染性。
历史上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对人类造成很大灾害,在新中国成立后,在预防为主的方针指引下,很多传染病和寄生得到控制。
但有些传染病仍然广泛存在,如病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感染性腹泻等。
本课程是为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学生开设的一门临床专业课。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传染病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传染病临床诊疗基本能力;同时为加速控制、消灭某些传染病打下基础,使国民整体健康素质得到提高。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一)理论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第一章:
总论
前言
教学内容:
一、传染病定义。
二、传染病学的范畴,它与其它邻近科学的关系。
三、传染病学的发展和我国的传染病学成就。
知识点:
一、传染病学的定义、任务、范围。
二、传染病与感染性疾病的范畴。
重点:
传染病与感染性疾病的概念。
难点:
传染病与感染性疾病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第一节感染与免疫
教学内容:
一、构成感染的二个基本因素。
病原体(数量、毒力、侵袭力、变异性),人体免疫反应(非特异性、特异性免疫反应)分别在感染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二、感染的形式(首发感染、重复感染、混合感染、重叠感染、继发性感染等)。
三、感染过程的五种表现。
知识点:
一、感染过程中病原体和人体免疫反应的作用。
二、感染过程中的五种表现。
重点:
感染过程中的五种表现。
难点:
病原携带状态、隐性感染的鉴别。
第二节传染病的发病机理
教学内容:
一、一般介绍传染病的发生与发展的共同特征。
二、传染病中导致组织损伤发生的三种的方式。
知识点:
组织损伤的三种方式。
重点:
引起组织损伤三种方式的具体机制。
难点:
免疫机制在组织损伤中的重要意义。
第三节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
教学内容:
一、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
二、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
知识点:
一、传染源包括的4个方面。
二、传染途径的形式。
重点:
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
难点:
传染源包括的4个方面。
第四节传染病的特征
教学内容:
一、传染病的基本特征(病原体、传染性、流行病学特征、感染后免疫)。
二、传染病的临床特征
1、病程发展的阶段性。
2、病情发展中的特殊表现:
发热、发疹、规律性及其在诊断中的作用。
知识点:
一、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二、急性传染病疾病发展过程的阶段。
三、常见发疹性疾病发热与出疹的时间。
重点:
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难点:
急性传染病疾病发展过程的阶段。
第五节、第六节、第七节传染病的诊断、治疗及预防
教学内容:
一、传染病诊断的三个方面的资料(临床资料、流行病学资料、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资料)
二、传染病的治疗原则(综合治疗,即治疗与护理、隔离与消毒并重;一般治疗、对症治疗与病原治疗并重)。
三、传染病的预防。
知识点:
一、传染病诊断的三个方面的资料。
二、我国法定传染病包括的疾病。
三、隔离的种类。
重点:
我国法定传染病包括的疾病。
难点:
隔离的种类。
第二章:
病毒性肝炎
教学内容:
一、概述:
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组传染病。
二、病原学:
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病毒特点;抗原抗体系统。
简要介绍庚、TTV型病毒。
三、流行病学。
分别介绍各型病毒肝炎的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流行特征,分布及季节性等。
四、预防:
各型的综合预防措施及主导措施。
五、发病机理:
甲、乙两型病毒性肝炎各自的发病机理。
免疫反应所起的作用。
简介丙、丁、戊型发病机理。
六、病理变化:
共同特点;各临床型的特点。
七、临床表现:
潜伏期(甲、乙、丙、戊型)临床分型。
各临床型的主要表现。
实验室检查:
肝功能、甲胎蛋白测定及判断。
病原学检测及其意义。
其他检测评价。
八、诊断及鉴别诊断:
综合诊断的依据。
血清免疫学检测在诊断中的应用及其重要性。
主要与其他原因引起的肝胆系统疾患进行鉴别。
九、治疗:
休息、饮食营养的掌握原则,“保肝”药物,抗病毒治疗,免疫调节,改善微循环,抗纤维化及中医中药疗法等的应用及评价。
避免乱用药物。
重型肝炎的治疗要点。
知识点:
一、病毒分型及临床分型,各型的特点。
二、各型病毒的抗原抗体系统。
三、肝功能中常用检测项目的意义。
四、病毒性肝炎的诊断:
病原诊断、病理学诊断及临床诊断。
五、病毒性肝炎的治疗原则,重型肝炎的治疗要点,慢乙肝、丙肝抗病毒治疗要点。
重点:
一、病毒分型及临床分型,各型的特点。
二、各型病毒的抗原抗体系统。
三、病毒性肝炎的治疗原则及重型肝炎的治疗要点。
难点:
各型病毒的抗原抗体系统。
第三章:
肾综合征出血热
教学内容:
一、病原学、流行病学(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流行特征)。
二、发病机理与病理解剖:
病毒学说、免疫学说。
免疫复合物广泛沉积于组织,引起免疫病理损伤,导致低血压、休克、出血、肾功能衰竭、播散性血管内凝血。
基本病理变化是全身小血管广泛性损伤引起组织、器官的充血、出血、变性甚至坏死。
三、临床表现:
潜伏期、病程各期(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的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
可两期交叉重叠。
临床分型(轻、中、重、极重)、并发症。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常规检查及特异性实验室检查),本病应与急性发热性疾病、出血性疾病及肾脏疾病相鉴别。
五、治疗:
发热期的治疗(抗病毒、减轻外渗、改善中毒症状、预防DIC);低血压期的治疗(补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改善中毒症状);少尿期的治疗(稳定内环境、促进利尿、导泻和透析治疗);多尿期的治疗(补充液体及纠正电解质紊乱和预防继发感染)。
六、预防:
灭鼠是防止本病流行的关键措施。
知识点:
一、典型肾综合征出血热的临床表现、诊断依据、鉴别诊断、治疗原则。
二、肾综合征出血热的流行病学特点。
三、熟悉肾综合征出血热的发病机制。
四、典型肾综合征出血热各期的诊治原则。
重点:
一、发病机理与病理解剖。
二、典型肾综合征出血热五期临床表现。
三、典型肾综合征出血热各期的诊治原则。
难点:
发病机理与病理解剖。
第四章:
艾滋病
教学内容:
一、病原学:
HIV属逆转录病毒,形态及基因结构。
二、流行病学:
传染源为病人和无症状病毒携带者;以性传播、血液传播及母婴传播为主要传播途径;人群对HIV普遍易感。
三、发病机制:
CD4+T细胞受损的方式及表现(免疫细胞发生质和量的变化),机会感染及肿瘤。
四、临床表现:
潜伏期,临床分期(急性期、无症状期、艾滋病期)。
机会感染及肿瘤(呼吸、消化、内分泌、中枢神经、血液系统、眼部、皮肤粘膜感染及肿瘤)。
五、实验室检查:
HIV抗体检查(常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或免疫荧光法为初筛,蛋白印迹法及固相放射免疫沉淀试验进行确诊);或病毒分离;免疫学检查(T细胞绝对计数、CD4+T细胞计数)。
六、诊断与鉴别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高危因素,血清学和病毒学确诊,目前以血清学确诊为主。
本病应与结核、结缔组织病、血液病相鉴别。
七、治疗:
一般治疗、抗病毒治疗(叠氮脱氧胸苷、双脱氧肌苷、双脱氧胞苷)、中医中药治疗。
八、预防:
宣传教育、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及疫苗研制。
知识点:
一、艾滋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
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形态及基因结构。
三、艾滋病的治疗及预防措施。
重点:
一、艾滋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
二、艾滋病的治疗及预防措施。
难点:
发病机制:
CD4+T细胞受损的方式及表现(免疫细胞发生质和量的变化),机会感染及肿瘤。
第五章:
流行性乙型脑炎
教学内容:
一、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概念。
二、流行病学:
传染源(动物传染源尤其是猪的重要性。
蚊为传播媒介及储存宿主,人为临时储存宿主)。
多见于儿童,隐性感染率高;乙脑呈季节性流行,感染后获持久的免疫力。
三、发病机制及病理:
病毒侵入及中枢神经病变。
四、临床表现:
潜伏期,典型分期:
①初期:
发热,头痛,呕吐,颈项强直及抽搐。
②极期:
发热,意识障碍,惊厥,抽搐,呼吸衰竭,神经系统症状及体征。
③恢复期。
④后遗症期。
五、临床类型:
轻型、普通型、重型、极重型(暴发型)。
六、实验室检查:
血象,脑脊液,血清学检查;病毒分离仅在一周内死亡病例脑组织中可检测。
七、诊断:
流行病学资料:
季节性、儿童常见;典型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
八、鉴别诊断:
中毒性菌痢,结核性脑膜炎,化脓性脑膜炎,其它病毒性脑炎等相鉴别。
九、治疗:
一般治疗:
良好的护理,降温,水电解质平衡和能量供给;对症治疗:
高热,惊厥或抽搐,呼吸衰竭,脑水肿,颅高压的处理;恢复期后遗症的处理。
知识点:
一、掌握乙脑极期的主要表现。
二、治疗原则及病理特点。
重点:
一、传染源、传播途径。
二、极期的主要表现。
难点:
一、发病机制。
二、与中毒型菌痢的鉴别。
第六章:
狂犬病
教学内容:
一、病原学(狂犬病病毒的特性,“野毒株”与“固定毒株”的区别),流行病学(主要传染源是病犬,经病犬咬伤,带毒唾液污染伤口为主要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咬伤后的发病率)。
二、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病毒对神经系统的亲和力,其侵入和排出途径。
恐水、呼吸围难、吞咽困难的发生原理。
脑及脊髓的主要病理变化。
嗜酸性包涵体(内基氏小体)的发现及重要意义。
三、临床表现:
潜伏期,各期(前驱期、兴奋期、麻痹期)的临床特征。
四、实验室检查:
血、尿和脑脊液,免疫学试验,病毒分离,内基小体检查。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被病犬咬伤史和典型症状,病毒分离、内基小体检出、中和抗体效价、动物接种和免疫学检测阳性结果在诊断中的价值。
本病应与破伤风、脊髓灰质炎、病毒性脑炎、狂犬疫苗接种后反应及类狂犬病性癔病等鉴别。
六、治疗:
对症治疗。
维护心血管和呼吸功能的重要性。
水、电解质平衡紊乱的纠正。
七、预防:
正常犬的管理。
病犬及病猫的捕杀。
咬人犬及猫的观察。
伤口合理处理的重要性。
狂犬疫苗及高价免疫血清联合应用的指征。
预防接种的适应证。
知识点:
一、掌握狂犬病咬伤后的处理措施。
二、狂犬病的发病机制、各期临床表现。
三、狂犬病的诊断、鉴别诊断、治疗。
四、狂犬病的病原学、传播途径及流行特征。
重点:
一、掌握狂犬病咬伤后的处理措施。
二、狂犬病的发病机制、各期临床表现。
难点:
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第七章: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教学内容:
一、病原学:
脑膜炎球菌的特点,流行菌株的类型。
二、流行病学:
带菌者和流脑病人是传染源,主要经呼吸道直接传播,普遍易感,有明显季节性流行(3月~4月为高峰)。
三、发病机制和病理解剖:
病原体侵入后是否发病及病情轻重,既与细菌的数量和毒力有关,更主要是与人体免疫状态、防御功能有关。
四、临床表现:
潜伏期一般为2-3天。
1、普通型
①前驱期。
②败血症期:
此期重要体征是皮肤粘膜瘀斑瘀点。
③脑膜炎期:
主要是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④恢复期。
2、暴发型:
起病骤,病凶险,病死率高。
①休克型:
主要表现为DIC、循环衰竭。
②脑膜脑炎型:
主要表现为脑实质损害。
③混合型。
3、轻型流脑病变特点,婴幼儿流脑的特点,老年流脑的特点。
五、实验室检查:
血象(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高)。
脑脊液是明确诊断的重要方法,呈化脓性改变。
细菌学检查(涂片、培养)。
免疫学检查。
六、诊断和鉴别诊断:
流行病学资料,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
应与其他细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鉴别。
七、治疗
1、普通型
①一般治疗:
密切观察病情。
②病原治疗:
青霉素、第三代头孢菌素、氯霉素、磺胺药。
③对症处理:
降温、脱水。
2、暴发型
①休克型:
尽早应用有效抗生素。
迅速纠正休克。
可短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应用肝素抗DIC治疗。
保护重要脏器功能。
②脑膜脑炎型:
尽早应用有效抗生素。
脱水治疗防止脑疝。
肾腺皮质激素。
呼吸兴奋剂、降温和镇静。
八、预防:
隔离及带菌者处理。
切断传播途径。
菌苗注射及药物预防的效果。
知识点:
一、典型病例各期的临床特点。
二、暴发型流脑的治疗原则。
三、脑脊液改变及其与病毒性脑炎的鉴别。
重点:
一、典型病例各期的临床特点。
二、普通型治疗的首选药物;暴发型流脑的治疗。
难点:
脑膜炎球菌的特性、分型、
第八章:
伤寒
教学内容:
一、概述:
简要介绍伤寒的概念、病变性质、病变部位、临床表现。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1、病原体:
伤寒杆菌(沙门氏菌属),属G-。
①致病作用:
菌体裂解时释放的内毒素;②抗原性:
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表面Vi抗原(可产生相应抗体,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2、传染源:
病人/带菌者。
3、发病机制。
三、病变及临床病理联系:
1、基本病变──急性增生性炎伤寒细胞伤寒小结(伤寒肉芽肿):
由伤寒细胞聚集成团,形成小结节
2、肠道病变
①部位:
最常见于回肠下段集合和孤立淋巴小结。
②分期:
髓样肿胀期(病程第1w);坏死期(病程第2w);溃疡期(病程第3w);愈合期(病程第4w)。
③其它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肠系膜淋巴结、肝、脾肿大,骨髓增生,伤寒小结形成,可伴灶性坏死。
④其它脏器。
四、并发症:
1、肠出血:
常见,发生于溃疡期。
2、肠穿孔:
最严重。
五、治疗原则。
知识点:
一、伤寒的病变及临床病理联系。
二、伤寒的结局和并发症。
三、伤寒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重点:
伤寒的病变及临床病理联系。
病变中又以肠道病变为其重点。
难点:
伤寒的发病机制。
第九章:
细菌性痢疾
教学内容:
一、临床表现、分型、诊断及急性菌痢的病原学治疗。
二、各型菌痢的治疗,特别是中毒型菌痢的抢救治疗;急性菌痢及中毒性菌痢的发病机制。
三、本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各型菌痢的基本病理改变、当前流行菌株的耐药情况及预防措施。
知识点:
一、菌痢的概念、流行病学特点、肠道病变与临床表现特征。
二、临床表现,特别是急性和中毒型菌痢的主要临床表现特点,临床分型。
三、实验室检查,其中突出掌握大便常规的特点。
四、菌痢病原治疗的药物。
重点:
一、急性和中毒型菌痢的主要临床表现,临床分型,诊断方法及鉴别诊断的要点。
二、菌痢的治疗、中毒型菌痢高热、惊厥的对症处理,呼吸衰竭和循环衰竭的抢救。
难点:
菌痢的发病机制。
第十章:
呼吸道传染病
第一节:
麻疹
教学内容:
一、概述。
二、病原学:
麻疹病毒的特点、抵抗力及抗体系统。
三、流行病学:
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
通过飞沫传播。
病后具持久的免疫力。
发病年龄的后移现象。
四、发病机制与病理改变:
侵入途径及发病过程。
两次病毒血症与临床表现的关系。
特征性组织病变—多核巨细胞形成。
呼吸道及中枢神经系统病变。
五、临床表现:
潜伏期。
典型的临床三期过程。
不典型麻疹的临床表现。
重要的并发症:
支气管肺炎、脑炎及心力衰竭。
六、实验室检查:
早期鼻咽及颊粘膜涂片查多核巨细胞,鼻咽分泌物及血液作病毒分离。
七、诊断与鉴别诊断:
主要依据流行病学资料及临床表现进行诊断。
应与风疹、药疹等鉴别。
八、预后:
单纯麻疹良好。
有并发症者较差。
九、治疗:
一般及支持治疗、防治并发症为主。
十、预防:
呼吸道隔离,麻疹减毒活疫苗的应用。
知识点:
一、麻疹的发病机制与病理改变、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原则。
二、熟悉病原学、重要的并发症、实验室检查特点。
重点:
麻疹传播途径、临床表现、诊断依据及防治方法。
难点:
麻疹早期诊断及出疹期皮疹的鉴别。
第二节:
流行性腮腺炎
教学内容
一、概述。
二、病原学:
病毒的特点。
三、流行病学。
四、发病机制与病理改变:
病毒入侵部位、病毒血症。
病毒在腮腺中的增殖复制。
第二次病毒血症。
累及器官、腮腺非化脓性炎症病理特征。
其它受累器官病变。
五、临床表现:
潜伏期。
全身感染症状。
腮腺肿胀触痛、腮腺管口红肿。
六、并发症:
睾丸炎、脑膜脑炎、胰腺炎等。
七、实验室检查:
血清和尿淀粉酶测定。
血清学检查(补体结合和血凝抑制试验)、病毒分离(唾液、血、脑脊液、尿)。
八、诊断与鉴别诊断:
接触史、腮腺肿大的特征。
与化脓性腮腺炎、颈和耳前淋巴结炎、其他原因所致的腮腺肿大和脑膜脑炎的鉴别。
知识点:
一、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特点。
二、并发症及治疗原则。
重点:
流行性腮腺炎的传播途径、临床表现、诊断依据及防治方法。
难点:
流行性腮腺炎的早期诊断及腮腺炎病毒性脑膜炎诊断——脑脊液检查。
第三节:
水痘和带状疱疹
教学内容:
一、病原学:
病毒的特点。
二、流行病学:
病人为唯一的传染源,经飞沫与接触传播。
三、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首次感染为水痘,潜在性感染的再激活引起带状疱疹,病变部位及特征。
四、临床表现:
潜伏期,水痘皮疹的形态、分布特征及发展过程。
带状疱疹的部位及形态特征。
五、实验室检查:
脑脊液检查疱疹材料直接镜检及电镜检查,病毒分离。
血清学检查和病毒DNA检测。
六、诊断:
流行病学资料,皮疹的特点。
七、治疗:
对症与支持疗法,局部皮损的处理,早期抗病毒治疗。
知识点:
一.水痘和带状疱疹的临床表现及诊断。
二、本病的治疗原则。
重点:
本病传播途径、临床表现、诊断依据及治疗。
难点:
本病与丘疹样荨麻疹、脓疱疹、单纯疱疹、手足口病等的鉴别。
第四节:
猩红热
教学内容
一、病原学:
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的特点及其分型。
二、流行病学:
传染源,飞沫传播为主,流行特点。
三、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中毒性、化脓性和变态反应性病变的发生原理,累及器官的病理变化。
四、临床表现:
潜伏期,典型的临床特征,非典型表现。
五、并发症:
风湿病、急性肾小球肾炎和关节炎等。
六、实验室检查:
血象,细菌培养,尿的检查。
七、诊断与鉴别诊断:
接触史,临床特点,病原学检查。
应与猩红热样皮疹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药疹、风疹及其他咽峡炎鉴别。
八、治疗:
病原治疗,青霉素G为首选,红霉素、复方磺胺甲基异恶唑的适应症。
一般治疗,并发症的治疗。
九、预防:
病人及接触者的管理,药物预防的适应症。
知识点:
猩红热的临床特征、诊断要点、治疗原则。
重点:
传播途径、临床表现、诊断依据及治疗。
难点:
本病与其他咽峡炎及其他发疹性疾病的鉴别。
第十一章:
感染性休克
教学内容:
一、病因:
引起感染性休克的病原微生物:
常见为革兰阴性细菌,革兰阳性菌和病毒也可引起感染性休克。
二、发病机制与病理:
感染性休克的发病机制极为复杂,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的综合结果。
1、微循环障碍:
①缺血缺氧期;②淤血缺氧期;③微循环衰竭期。
2、休克的细胞与分子水平发病机制。
3、休克的代谢改变。
4、主要脏器的病理变化。
三、临床表现:
1、休克早期;
2、休克发展期;
3、休克晚期。
四、实验室检查
1、血象
2、病原学检查
3、尿常规和肾功能检查
4、酸碱平衡的血液生化检查
5、血生化检查
6、血液流变学检查和有关DIC的检查
7、心电图、X线以及B超等检查
五、诊断:
必须具备感染和休克综合征这两个条件
1、感染依据:
大多数可找到感染灶。
2、休克的诊断:
①体温骤升或骤降。
②神志的改变。
③皮肤与甲皱微循环的改变。
④血压变化。
六、鉴别诊断:
应与低血容量性休克,心源性休克鉴别。
七、治疗:
休克的治疗应是综合性的,包括抗感染和抗休克两方面:
1、病因治疗:
可根据临床表现,原发病灶等推断最可能的病因,积极迅速控制感染。
抗生素使用原则①选用广谱、高效杀菌剂静脉联合用药。
②在有效抗菌治疗下,可短期大量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以减轻中毒症状。
2、抗休克治疗①补充血容量。
②纠正酸中毒。
③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
④维护重要脏器的功能。
⑤肾上腺皮质激素应用得。
⑥其他。
知识点:
一、感染性休克的病因。
二、感染性休克发病机制与病理。
三、感染性休克三期的临床表现。
四、实验室检查。
五、感染性休克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六、休克的治疗。
重点:
一、感染性休克的定义及病因。
二、感染性休克的临床表现及治疗
难点:
感染性休克的临床表现及治疗。
第十二章:
炭疽
教学内容:
一、流行病学特征。
二、临床表现。
三、实验室检查。
四、治疗。
知识点:
一、临床分型。
二、病原治疗的药物。
重点:
临床表现。
难点:
发病机制及病理解剖。
第十三章:
布氏菌病
教学内容:
一、病原学:
布氏杆菌的致病性及生物学特性。
二、流行病学:
国内流行情况,主要传染源为病畜,传播途径:
接触传播,消化道传播,呼吸道传播,易感人群。
三、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细菌、毒素以及变态反应均不同程度地参与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的过程。
四、临床表现
各期各型(亚临床感染、急性和亚急性感染、慢性感染、复发、局灶性感染)的临床特征。
五、诊断
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血常规、血清学、病原学检查。
六、鉴别诊断:
与伤寒、副伤寒、风湿热、肺结核、疟疾等鉴别。
七、治疗:
急性和亚急性感染采用对症治疗、一般治疗和病原学治疗(不同人群选择不同抗菌药物),慢性感染采用病原治疗、脱敏治疗、对症治疗。
八、预防:
针对三环节的措施。
知识点:
一、布氏菌病的概念
二、病原学、流行病学
三、各期各型的临床表现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五、治疗与预防
重点:
临床特征、诊断要点、治疗原则。
难点:
发病机制及病理解剖。
(二)实验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实验教学内容及要求见《传染病学》实验教学大纲
四、课程教学要求及考核方式
1.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病例分析、临床见习、病例讨论等多样化方式,引导学生提高临床思维能力,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
2.作业及见习环节:
(1)大课讲课中根据内容,可适当的布置课后作业及需要预习的内容。
(2)在见习课的教学中,老师带领学生查看病人,问病史及查体,典型体征让学生体验,比如皮疹、腹水征、脾大等,并针对所学疾病的病案进行分析讨论,以提高学生临床诊治思维能力。
3.考试采用闭卷、平日成绩相结合的形式。
闭卷部分的考试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等多种形式。
考核形式:
平时成绩10%,期末成绩占90%。
五、学时分配
章节
主要内容
各教学学时分配
备注
讲授
习题
见习
讨论
合计
第1章
总论
4
3
7
第2章
病毒性肝炎
6
6
12
第3章
肾综合征出血热
2
3
5
第4章
艾滋病
2
2
第5章
流行性乙型脑炎
1
1
第6章
狂犬病
1
1
第7章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1
1
第8章
伤寒
1
1
第9章
细菌性痢疾
1
1
第10章
呼吸道传染病
2
3
5
第11章
感染性休克
2
2
等12章
炭疽
1
1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传染病 临床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