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建筑史自学测验复习资料.docx
- 文档编号:11695944
- 上传时间:2023-03-30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28.05KB
中外建筑史自学测验复习资料.docx
《中外建筑史自学测验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外建筑史自学测验复习资料.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外建筑史自学测验复习资料
中外建筑史自学测验复习资料
————————————————————————————————作者:
————————————————————————————————日期:
自学考试中外建筑史复习资料
梁架与拱券是建筑最基本的结构方式。
在西方人的建筑观念中,Architecture是指首要的工作。
中国建筑上最早的祖宗之法是《周礼·冬官》
古埃及金字塔的黄金时代是埃及第四王朝
古埃及柱式的材料常取自生活中的莲蕾、芦苇、纸草、棕榈等。
陵墓和太阳神庙是埃及最重要的两类建筑。
第一座石头的金字塔是昭赛尔金字塔,塔高146.6米,边长230.35米。
古埃及新王国时期石窟墓的杰出代表是阿布辛贝勒大石窟庙。
亚述帝国时期建筑上的代表作是萨尔贡二世的王宫.
被古希腊人列为世界七大奇观之一的“空中花园”是新巴比伦城的骄傲。
古希腊的三种古典柱式——多立克式、爱奥尼亚式、科林斯式。
1、多立克柱式(DoricOrder)是古典建筑的三种柱式中出现最早的一种(公元前7世纪)。
在希腊,多利克柱式一般都建在阶座之上,特点是柱头是个倒圆锥台,没有柱础.柱身有20条凹槽,柱头没有装饰。
多立克柱又被称为男性柱。
著名的雅典卫城(AthenAcropolis)的帕提农神庙(Parthenon)即采用的是多立克柱式。
2、爱奥尼柱式(IonicOrder)
源于古希腊,是希腊古典建筑的三种柱式之一.特点是比较纤细秀美,又被称为女性柱,柱身有24条凹槽,柱头有一对向下的涡卷装饰。
爱奥尼柱由于其优雅高贵的气质,广泛出现在古希腊的大量建筑中,如雅典卫城的胜利女神神庙(TempleofAthenaNike)和俄瑞克忒翁神庙(Erechtheum)。
3、科林斯柱式〔CorinthianOrder〕是希腊古典建筑的第三种类型,公元前五世纪由建筑师卡利漫裘斯发明于科林斯,此亦为其名称之由来。
它实际上是受奥尼亚柱式的一个变体,两者各个部位都很相似,只是柱头以毛茛叶纹装饰,而不用爱奥尼亚式的涡卷纹。
毛茛叶层叠交错环绕,并以卷须花蕾夹杂其间,看起来像是一个花枝招展的筐篮被置于圆柱顶端,其风格也由爱奥尼亚式的秀美转为豪华富丽。
其优点是,在华丽美观之余还可置于建筑物的任何部位,柱头图案呈环绕状,因而适应各种观赏角度,从而在日后的希腊化时期和罗马时期倍受欢迎,成为三大柱式之一。
雅典卫城达到了古希腊圣地建筑群、柱式和雕刻的最高成就。
罗马人继承了希腊柱式﹐根据新的审美要求和技术条件加以改造和发展。
他们完善了科林斯柱式﹐广泛用来建造规模宏大﹑装饰华丽的建筑物﹐并且创造了一种在科林斯柱头上加上爱奥尼柱头的混合式柱式﹐更加华丽。
他们改造了希腊多立克柱式﹐并参照伊特鲁里亚人传统发展出塔司干柱式。
这两种柱式差别不大﹐前者檐部保留了希腊多立克柱式的三陇板﹐而后者柱身没有凹槽。
爱奥尼柱式变化较小﹐只把柱础改为一个圆盘和一块方板。
塔斯干﹑多立克﹑爱奥尼﹑科林斯和混合式﹐被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师称为罗马的五种柱式。
奥古斯都军事工程师维特鲁威于公元前1世纪写的《建筑十书》是迄今为止最早的建筑理论著作。
成为后世复兴古典建筑的蓝本。
拱券是一种建筑结构。
简称拱,或券,又称券洞、法圈、法券。
它除了竖向荷重时具有良好的承重特性外,还起着装饰美化的作用。
其外形为圆弧状,由于各种建筑类型的不同,拱券的形式略有变化。
半圆形的拱券为古罗马建筑的重要特征,尖形拱券则为哥特式建筑的明显特征,拱券结构是罗马最大成就之一
万神庙是古罗马宗教信仰者顶礼膜拜诸神的庙宇,曾是现代结构出现之前世界上跨度最大的建筑。
位于意大利首都罗马圆形广场的北部,是罗马最古老的建筑之一,也是古罗马建筑的代表作。
万神庙采用了穹顶覆盖的集中式形制,重建后的万神庙是单一空间、集中式构图的建筑物的代表,它也是罗马穹顶技术的最高代表。
15-16世纪的意大利艺术史学家想用“哥特”这个概念来说明当时西欧建筑艺术上,相对于文艺复兴而言如同“一幕野蛮的序曲”。
从18世纪起,人们开始对中世纪艺术进行重新评价,认为哥特式建筑是中世纪建筑史中最为绚丽的一朵奇葩。
哥特式建筑是一种兴盛于中世纪高峰与末期的建筑风格。
它由罗曼式建筑发展而来,为文艺复兴建筑所继承。
发源于十二世纪的法国,持续至十六世纪,哥特式建筑在当代普遍被称作“法国式”(OpusFrancigenum),“哥特式”一词则于文艺复兴后期出现,带有贬意。
哥特式建筑的特色包括尖形拱门、肋状拱顶与飞扶壁、束柱、尖塔、花窗玻璃等形成了瘦骨嶙峋、玲珑剔透的外观,产生了向上升腾、超尘脱俗的幻觉。
由于上帝的形象是虚无飘渺的,所以哥特教堂弥漫着一种神秘又欢快的气氛,闪烁着永恒的光芒。
中世纪时期,被称之为“上帝的光荣”的东正教中心教堂——君士坦丁堡的索非亚大教堂,它是中世纪拜占庭建筑风格的代表作。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三杰”是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
洛可可风格是17~18世纪在法国宫廷和贵族沙龙中盛行的一种室内装饰风格,它追求柔媚温情的性格与琐碎、纤巧的图形。
文艺复兴建筑是在公元14世纪在意大利随着文艺复兴这个文化运动而诞生的建筑风格。
基于对中世纪神权至上的批判和对人道主义的肯定,建筑师希望借助古典的比例来重新塑造理想中古典社会的协调秩序。
所以一般而言文艺复兴的建筑是讲究秩序和比例的,拥有严谨的立面和平面构图以及从古典建筑中继承下来的柱式系统。
学习以古希腊、古罗马为代表古典风格,并且发展了‘柱式’的概念。
巴洛克建筑是17~18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
巴洛克一词源于西班牙语及葡萄牙语的“畸形的珍珠”,有“俗丽凌乱”之意。
其建筑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强调光线。
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
代表作品有罗马耶稣会教堂和罗马的圣卡罗教堂等。
斗栱是中国建筑特有的一种结构。
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从柱顶上的一层层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结构叫拱,拱与拱之间垫的方形木块叫斗。
两者合称斗拱。
中国木结构体系四种:
抬梁式、干阑式、穿斗式、井干式。
抬梁式是在立柱上架梁,梁上又抬梁,也称叠梁式。
使用范围广,在宫殿、庙宇、寺院等大型建筑中普遍采用,更为皇家建筑群所选,是我国木构架建筑的代表。
干阑式多用于我国南方多雨地区和云南贵州等少数民族地区,一般采用底层架空,它具有通风、防潮、防兽等优点,对于气候炎热、潮湿多雨的中国西南部亚热带地区非常适用.这类民居规模不大,一般三至五间,无院落,日常生活及生产活动皆在一幢房子内解决,对于平坎少,地形复杂的地区,尤能显露出其优越性。
穿斗式(或称“串逗”式)木构架的特点是:
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榀榀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在沿檩条方向,再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
从而形成了一个整体框架。
这种木构架广泛地用于江西、湖南、四川等南方地区。
井干式是一种不用立柱和大梁的房屋结构。
这种结构以圆木或矩形、六角形木料平行向上层层叠置,在转角处木料端部交叉咬合,形成房屋四壁,形如古代井上的木围栏,再在左右两侧壁上立矮柱承脊檩构成房屋。
多出现于东北林区,开间和进深小,利于保暖。
建于隋大业年间的赵州桥是世界上出现最早的的敞肩拱桥,从侧面显示出了中国隋朝建筑技术和艺术达到的水平。
两汉时期是中国建筑发展的第一个高峰,主要表现在:
1.城市的兴起。
西汉长安城成为公元前世界罕见的大城市;东汉邺城出现功能分区和规则的严整布局。
2.形成了中国建筑的基本类型。
包括皇家建筑、礼制建筑、居住建筑和佛教建筑等。
3.木构架的两种主要形式——抬梁式和穿斗式都已出现,斗拱的悬挑机能正在迅速发展。
4.多层重楼的兴起和盛行。
5.制砖和拱券技术取得了巨大进步,石阙很有特色。
6.建筑组群已达到庞大的规模。
所有这些,显示出中国木构架建筑在两汉时期已经进入体系的形成期。
中国礼制建筑的种类分三种:
第一,膜拜祖先的宗庙;第二,行祭天地之礼的坛庙;第三,宣扬“礼”、“乐”思想的文化教育建筑。
中国的佛塔建筑中,大体分为两类:
一类是为基本汉化了的塔,如墓塔、木构的楼阁式塔、
砖石构筑的仿楼阁式塔和密檐式塔,另一类则表现出较强的异国情调,它们主要是元代以后
开始流行的,表现出较强的异国情调的,喇嘛塔和金刚宝座塔。
密檐式塔为中国佛塔主要类型之一。
它始于东汉或南北朝时期,盛于隋、唐,成熟于辽、
金,它是由楼阁式的木塔向砖石结构发展时演变而来的。
这种塔的第一层很高大,而
第一层以上每层的层高却特别小,各层的塔檐紧密重叠着。
密檐式塔在发展中形成了自
己独特的风格,成为唐代、辽代塔的主要类型,而且多为四角形、六角形和八角形。
密檐式塔由于多是实心的,所以,一般都将佛像雕塑在塔身的外面。
著名的密檐宝塔有河南登封县的嵩岳寺塔,西安的小雁塔,云南大理崇圣寺三塔中的千寻塔等。
紫禁城前半部(南半部)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为中心,东西辅以文华、武英二殿,统称为“外朝”,是明、清两代皇帝办理政务、举行朝会及其他重要庆典的场所。
邺城曹魏三台建筑精美,风格独特,是邺城的景中之景,也是建安文学的发祥地。
包括第一,金凤台原名金虎台;第二,铜雀台;第三,冰井台。
随着唐代空前强盛时期的到来,中国木构建筑迈入了体系发展的生暑期,表现出以下特点:
1.建造规模宏大。
唐都长安是世界古代历史上最大的城市,还影响到日本的城市规划。
2.建筑布局水平提高。
唐代加强了城市的总体规划,宫殿、寺院等建筑都注意突出主体建筑的空间组合;帝陵型制“因山为陵”,以长长的神道作为前导空间,突出组群的纵深轴线;自然式山水园林也得到发展。
3.砖石建筑取得进一步发展。
主要体现为砖石塔型制的演进,并有仿木构的趋势。
4.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和成熟。
长安城、大明宫和含元殿等一系列遗址可以证实。
中国古典园林产生于公元前11世纪,也就是奴隶社会后期的殷末周初。
表现为“囿”与“台”的结合,狩猎和通神是中国园林最早具备的两个功能。
借景是中国园林艺术的传统手法。
园林中的借景有收无限于有限之中的妙用。
借景分近借、远借、邻借、互借、仰借、俯借、应时借7类。
其方法通常有开辟赏景透视线,去除障碍物;提升视景点的高度,突破园林的界限;借虚景等。
借景内容包括:
借山水、动植物、建筑等景物;借人为景物;借天文气象景物等。
中国古典园林的基本特征:
(一)源于自然,高于自然。
(二)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合。
(三)诗画的情趣;(四)意境的蕴涵。
枯山水是源于日本本土的缩微式园林景观,多见于小巧、静谧、深邃的禅宗寺院。
这种园林发展臻与及至——乔灌木、小桥、岛屿甚至园林不可缺少的水体等造园惯用要素均被一一剔除,仅留下岩石、耙制的沙砾和自发生长与荫蔽处的一块块苔地,这便是典型的、流行至今的日本枯山水庭园的主要构成要素。
但这种枯山水庭园对人精神的震撼力也是惊人的,它能对人的心境产生神奇的力量。
意大利古典园林是西方造园史上一个影响深远、有高度艺术成就的重要派别,留存至今的代表作包括罗马三大名园:
兰特庄园(VillaLante)、法尔耐斯庄园(VillaFarnese)、埃斯特庄园(Villad’Este,Tivoli),它们充分展示了文艺复兴时期西方造园的最高成就。
其中兰特庄园地处高爽干燥的丘陵地带,1547年由著名的建筑家、造园大师维尼奥拉设计,修筑于美丽的风景如画的巴涅亚小镇,历时近二十年,是一座堪称巴洛克典范的意大利台地花园。
特奥蒂瓦坎以其宏大的中心广场及金字塔庙闻名于世。
其中的“太阳金字塔”和“月亮金字塔”更被奉为美洲第一大古迹。
印度古陵墓,素有大理石的梦境之称,是印度最负盛名的旅游胜地;泰姬陵融合印度、伊斯兰和波斯等建筑风格,优美壮观,被誉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19世纪末,在英国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拉斯金—莫里斯的“美术家与工匠结合才能设计制造出有美学质量的为群众享用的工艺品”的主张影响下,英国出现了许多类似的工艺品生产机构。
1888年英国一批艺术家与技师组成了“英国工艺美术展览协会”,定期举办国际性展览会,并出版了《艺术工作室》杂志。
拉斯金—莫里斯的工艺美术思想广泛传播并影响欧美各国。
这就是所谓的英国工艺美术运动。
工艺美术运动的代表性建筑有:
魏布设计的莫里斯红屋和美国的甘布尔兄弟设计的甘布尔住宅。
工艺美术运动对于设计改革的贡献是重要的,
1、它首先提出了“美与技术结合”的原则,主张美术家从事设计,反对“纯艺术”。
2、工艺美术运动的设计强调“师承自然”、忠实于材料和适应使用目的,从而创造出了一些朴素而适用的作品。
3、但工艺美术运动也有其先天的局限,它将手工艺推向了工业化的对立面,这无疑是违背历史发展潮流的,由此使英国设计走了弯路。
新艺术运动的特点:
1.强调手工艺,反对工业化,
2.反对一切的传统装饰风格,追求新的装饰风格;
3.完全走向自然风格,强调自然中不存在直线,强调自然中没有完全的平面,在装饰上突出表现曲线、有机形态,而装饰的构思基本来源于自然形态。
4.受东方风格影响,特别是日本江户时期的装饰风格的影响和日本浮世绘的影响;
5.探索新材料新技术带来的艺术表现的的可能性。
6.是一种形式主义的运动,而不是一种风格。
新艺术运动在西班牙最极端、最具有宗教气氛的新艺术运动代表就是西班牙,而西班牙重要的设计代表是高迪。
高迪的艺术和建筑风格是很独立的,作品极为大胆、极端、特异。
高迪成熟的设计时期分为:
1、摩尔风格。
此间作品具有强烈的阿拉伯摩尔风格特点,不是机械复古,而是通过折衷处理,特别是材料的混合应用。
这个时期的代表作有其第一个摩尔风格建筑—文森公寓等。
2、新哥特主义风格和新艺术风格的混合。
此期他对哥特风格情有独钟,代表作有圣特蕾萨修道院等。
3、摆脱了哥特式的影响,走出了自己的新风格。
新风格具有有机的特征,同时又带有神秘的、传奇的色彩,不少装饰图案都有很强的象征性。
为卡尔维家族设计的巴塞罗那住宅是其风格转变的转折点。
此转变使他更加具有人性,而不再单纯模仿时尚风格。
代表作有居里公园、圣家族教堂、米拉公寓等。
米拉公寓是他最著名的建筑之一,也是新艺术运动有机形态、曲线风格发展到极端的代表。
高迪在现代设计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风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流水别墅是现代建筑的杰作之一,它位于美国匹兹堡市郊区的熊溪河畔,由F·L·赖特设计。
别墅的室内空间处理也堪称典范,室内空间自由延伸,相互穿插;内外空间互相交融,浑然一体。
流水别墅在空间的处理、体量的组合及与环境的结合上均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为有机建筑理论作了确切的注释,在现代建筑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有机建筑20世纪20年代产生于美国的现代建筑理论及创作思潮。
美国著名建筑师莱特把有机建筑发扬光大,并推动其成为现代建筑创作思潮。
有机建筑特点可概括为四个方面:
1、建筑的整体性与统一性。
特别突出视觉和艺术的统一,常以母题构图贯穿全局;2、空间的自由性、连贯性和一体性。
主张“开放布局”;3、材料的视觉特色和形式美;4、形式与功能的统一。
主张从事物事物的本质出发,提倡由内而外的设计手法。
流水别墅是有机建筑的代表作。
德意志制造联盟:
在穆特修斯的倡导下,1907年德国成立了由企业家、工程技术人员、艺术家参加的全国性的的组织“德意志制造联盟”。
目的在于提高工业产品的质量以开辟国际市场。
提出的指导思想是运用先进的工业技术,经过优良的设计,生产质地优良,美观实用的产品,范围包括从日用品到房屋建筑。
联盟促进了德国建筑领域的创新活动向与工业结合的方向发展,联盟成员的建筑作品如贝伦斯的AEG透平机车间、格罗皮乌斯和梅耶的法古斯工厂都具有了现代建筑的特征。
机器美学其含义有三方面:
其一,建筑应象机器一样符合实际的功用,强调功能和形式之间的逻辑关系,反对附加装饰;其二,建筑象机器那样可以放置在任何地方,强调建筑风格的普遍适应性;其三,建筑应象机器那样高效,强调建筑和经济之间的关系。
柯布什耶的“房屋是居住的机器”就是基于这种思想而提出的。
什么是后现代主义建筑的特征,按照美国建筑师斯特恩的见解是一、采用装饰;二、注重环境文脉;三、讲求象征和隐喻性。
“住宅是居住的机器”是二十世纪建筑大师柯布西耶的经典建筑理论,在当代同样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通过对这一理论的阐述与具体理论应用,来分析我国当代的住宅建筑的发展。
上海的金茂大厦共有88层,高达420.5米,它以古代密檐塔为原型,现今成为上海的新地
包豪斯学院的设计者的代表人物是设计者格罗比乌斯
鸟巢设计者是瑞士建筑大师皮埃尔·德麦隆(PierreDemeuron)和赫尔佐格(Herzong)
奥运“鸟巢”见证了中国人的胸怀。
我国陵墓空前绝后的宏伟巨作,是指的秦始皇骊山陵。
我国保存的最完整的、规模最大、艺术价值最高的皇陵集群是十三陵。
公元11世纪,由圣马可圣陵改建的圣马可大教堂是完全脱胎于风格拜占庭建筑,它是东正教建筑在西欧的代表作。
汉代时期的文人园风格的代表作是艮岳。
《园冶》是我国古代造园领域最完整的书籍,它出自于明朝
《营造法式》是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它出自于宋朝
晋陕窄院形成原因:
1.遮阳避暑2.防阻风沙.3.紧缩占地。
其特征为:
1.一正两厢为基本格局,可分为单进、双进、三进院落。
2.正房位于纵深轴线后部,为带阁楼的一层半或两层高楼房,开间或三或五。
3.厢房一般外3内5或外5内7,常出现3破2的特殊平面。
山西祁县的乔家大院是窄院住宅的代表作。
古罗马城市建设工程分为两大类型:
一类是技术性较强的各项建筑工程,如道路、桥梁、输水道、等,以实用为主;另一类是为帝国政权和城市公众服务的纪念性公共建筑,如凯旋门、会堂、剧场、公共浴场等。
日本回游园的造景手法包括有:
1.巧于裁剪2.曲折3.缩小尺度4.分区设景5.园区体现四季的变化。
中国四大石窟:
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岗石窟、河南龙门石窟、甘肃麦积山石窟。
现代建筑运动“三先锋”:
密斯凡德罗、勒·柯普西耶、格罗比乌斯。
公元前2000年直到欧洲人入侵之前,美洲土著人先后创造玛雅文化、多尔台克文化、阿兹台克文化以及印加文化,形成了古代美洲建筑体系。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建筑艺术的流派大致可分为古风主义、新古典主义、新乡土主义、新民族主义和本土现代主义。
20世纪20年代后期,革新派的队伍迅速扩大,声势日益浩大。
这些建筑师设计思想的共同特点是:
将建筑物的使用功能作为建筑设计的出发点,提高建筑设计的科学性,注重建筑使用时的方便和效率;注意发挥新建筑材料和建筑结构的性能特点;努力用最少的人力、物理、财力早出合用的房屋,注重建筑的经济性;主张创造建筑新风格,坚决反对套用历史上的建筑样式;强调建筑形式与内容的一致性,主张灵活自由地处理建筑造型,突破传统的建筑构图模式;强调建筑的主角是空间,建筑空间比建筑平面或立面重要,产生“空间-时间”的建筑构图理论;认为建筑的基础在于设计的合理性和逻辑性。
这些建筑观点被称为建筑中的“功能主义”有时也叫“理性主义”,他们代表了20世纪20~30年代欧洲进步的现代建筑思想。
中西方建筑在审美和文化观念上的差异
由于中国和西方国家文化背景的不同,因而使中西方的建筑艺术风格存在着重大差异。
一、材料的差异
中国古建筑从历史上的皇家宫殿建筑群到名不见经传的寻常百姓所居,一律都是土木的“世界”。
以土木为材,决定了中国建筑技术、结构的发展方向。
以土木为材,墙只成为划分空间的一种手段,一般不用于承重。
而以木构架为主要结构方式,并创造了与木构架相应的平面与建筑立面外观。
以土木为材的中国建筑质地熟软而自然,可塑性强,质感自然而优美;
西方古代建筑则多以石料砌筑。
古希腊的大量神庙,是石造的;古罗马的大量神庙以及广场等世俗类建筑,是石造的;一直到文艺复兴、17世纪古典主义建筑、18世纪的宫殿及宗教建筑,其主要形式也都是石结构的。
以石为材的欧洲建筑质地坚硬、沉重而可塑性弱,在质地上阳刚气十足。
二、建筑结构的差异
中国古代建筑在建筑结构上的一个特征是“框架式结构”体系,即采用木柱、木梁构成房屋的框架,屋顶与房檐的重量通过梁架传递到立柱上,墙壁只起隔断的作用,而不是承担房屋重量的结构部分。
西方建筑尤其欧洲建筑,并不执着于结构之美,而是追崇一种雕塑般的建筑美。
欧洲建筑尤其是神庙以及其他重要建筑物的立面上,往往设以柱廊。
柱廊与柱式的设立,是为了抽象地表现人体美,这种抽象的“石质人体”是一种关于人体的抽象雕塑的美。
从外表看,欧洲石构建筑的雕塑感尤为强烈。
建筑师们带着强烈的追崇雕塑美的创作冲动与情结,来处理建筑的结构问题。
三、布局方式的差异
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这就是每一处住宅、宫殿、官衙、寺庙等建筑,都是由若干单座建筑和一些围廊、围墙之类环绕成一个个庭院而组成的。
同时,这种庭院式的组群与布局,一般都是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着纵轴线(也称前后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
比较重要的建筑都安置在纵轴线上,次要房屋安置在它左右两侧的横轴线上。
其实中国古代建筑无论大小通常都有这样预定规划,遵循着礼制观念来建设,且以封建政权为其核心。
庭院的内敛性,是中国人自古内敛沉静、含蓄之个性的体现。
欧洲建筑通常是围绕着一座或几座有市民公共活动中心性质的教堂进行发展布局,街道或自由曲折,或作放射状自发的伸展,城市外围形状一般也不规则,商店、作坊满布全城,面向大街。
因此可以说欧洲建筑的布局是“广场式”的。
广场的开放性,是欧洲人活跃、好动个性的体现。
四、文化观念的差异
由于建筑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其巨大的艺术表现力量以及它与人类文化的深刻的同构对应关系,体现着人类的文化思想观念。
简言之,中国古代建筑始终是以现世的君权为核心的,渗透着中国人的伦理观念;而西方古代建筑是宗教的、神权的。
中国传统美学神韵在于重视现实人生,讲究人伦次序,淡化宗教信仰,始终灌注着重生知礼的现世精神,体现着传统儒家重视人的群体生命意识。
故而,中国古代都城尤为强调礼制秩序,并在住宅布局上体现儒家上下、男女之礼的基本思想,从而构成了人际关系的建筑空间模式。
从建筑文化的角度而言,中国古代建筑既体现了重视现实人生具有实用理性的倾向,也融入了中国的人生观与宇宙观。
如果说儒家哲学是统治中国封建社会的总的理论,与此相对,基督教神学则是欧洲封建社会的总的理论,是它包罗万象的纲领。
教会成了社会的中心,从而导致西方的文明对神灵的崇拜、对宗教的敬畏,并深深地影响着他们的建筑艺术,以致突出建筑本体、风格多样变化和直指苍穹的艺术造型等个性特征。
因此说,欧洲古典建筑具有个体“崇高”的美学特征,在文化上,可以看做是张扬个性、崇尚个体形象的表现。
综上所说,中国建筑在气质上更重精神,重意境;西方建筑则重物质,重外观。
前者是群体的统一,内在而含蓄;后者是单体的突出,外在而暴露。
也正如梁思成先生说的:
一般地说,一座欧洲建筑,如同欧洲的画一样,是可以一览无遗的;中国的任何一处建筑,都像一幅中国的手卷画,手卷画必须一端端地逐渐展开过去,不可能同时全部看到。
走进一所中国房屋,也只能从一个庭园走近另一个庭园,必须全部走完,才能全部看完。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外 建筑 自学 测验 复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