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三四五单元检测含答案.docx
- 文档编号:11693145
- 上传时间:2023-03-30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24.12KB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三四五单元检测含答案.docx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三四五单元检测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三四五单元检测含答案.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三四五单元检测含答案
第三、四、五单元检测
(时间:
120分钟 满分:
120分)
一、基础知识(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砍斫(zhuó) 畜积(xù)
殆(tài)舐痔(shìzhì)
B.龟裂(guī)庖厨(páo)
鬻(yù)卜筮(shì)
C.潦水(liáo)两涘(sì)
籴(dí)棺椁(guǒ)
D.不肖(xiào)草屦(jù)
怛(dá)曲偻(lóu)
解析A项,“殆”应读“dài”;B项,“龟”应读“jūn”;C项,“潦”应读“lǎo”。
答案D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听而斫之 听:
任意。
引之盈贯引:
拉开弓。
B.齐谐者,志怪者也志:
记。
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劝:
劝说。
C.孰与骋能而化之骋:
施展,发挥。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从事:
做事。
D.夫轻诺必寡信寡:
少,缺少。
其死也坚强坚强:
僵硬。
解析B项,劝:
勤勉、努力。
答案B
3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D.
解析A项,第一个“焉”是语气助词,放在句中表停顿;第二个“焉”是疑问代词,当作“怎么、哪里”讲。
B项,第一个“于”是介词,表被动;第二个“于”是介词,表比较。
C项,第一个“而”是连词,表并列关系;第二个“而”是连词,表转折关系。
D项中“已”都译为“停止”。
答案D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政令不明,举错不时,本事不理
B.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C.尝与汝登高山
D.卫有恶人焉
解析A项,“本事”古义指“农事”;今义指“文学作品主题所根据的故事情节”或“本领”。
B项,“不行”古义指“走不远”;今义指“不可以,不被允许”。
D项,“恶人”古义指“相貌丑陋的人”;今义指“品质恶劣的人,心肠恶毒的人”。
答案C
5下列句子的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在天者莫明于日月 B.繁启、蕃长于春夏
C.我之谓也D.日夜相代乎前
解析A、B、D三项均为介词结构后置,C项为宾语前置。
答案C
二、阅读理解(37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9题。
(17分)
雩而雨,何也?
曰:
无何也,犹不雩而雨也。
日月食而救之,天旱而雩,卜筮然后决大事,非以为得求也,以文之也。
故君子以为文,而百姓以为神。
以为文则吉,以为神则凶也。
在天者莫明于日月,在地者莫明于水火,在物者莫明于珠玉,在人者莫明于礼义。
故日月不高,则光晖不赫;水火不积,则晖润不博;珠玉不睹乎外,则王公不以为宝;礼义不加于国家,则功名不白。
故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
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权谋、倾覆、幽险而亡矣。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
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
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
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
愿于物之所以生,孰与有物之所以成!
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
(《荀子·天论》)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卜筮然后决大事 决:
决定。
B.日月不高,则光晖不赫赫:
光明、显耀。
C.孰与物畜而制之畜:
畜养。
D.孰与应时而使之应:
响应。
解析D项,应:
顺应。
答案D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而百姓以为神 以为无益而舍之者
B.无何也夫子何哂由也
C.则失万物之情德之不修,学之不讲
D.日月食而救之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
解析A项,认为。
B项,代词,什么/代词,怎么、为什么。
C项,助词,“的”/助词,提示宾语前置。
D项,连词,表承接,就/连词,表转折,但是。
答案A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荀子认为,下雨、日食等纯属自然现象,与人的活动没有必然的关系,也不会因人的期望而发生或消亡。
B.人们祭神求雨有时下雨,这和没有祭神有时也下雨完全一样,而老百姓却认为很灵验。
这正是百姓愚昧之处,需要君子开启心智。
C.荀子指出,礼义是立国之本。
作为一个国君只有尊崇礼义、对百姓仁爱、重贤尚能才能治国安邦称王称霸。
D.在天道面前,尊崇、思慕固然必要,但是掌握天道运行的规律加以控制利用则更为重要。
解析B项,“这正是百姓愚昧之处,需要君子开启心智”错,原文中无依据。
答案B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每小题4分)
(1)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2)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
参考答案
(1)顺从天而歌颂它,哪里比得上掌握它的规律而利用它呢!
(2)所以放弃了人的努力而思慕天,就违背了万物的实情。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0~13题。
(20分)
昔赵文王喜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人,日夜相击于前,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
如是三年,国衰,诸侯谋之。
太子悝患之,募左右曰:
“孰能说王之意,止剑士者,赐之千金。
”左右曰:
“庄子当能。
”
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奉庄子。
庄子弗受,与使者俱往见太子,曰:
“太子何以教周,赐周千金?
”太子曰:
“闻夫子明圣,谨奉千金以币从者。
夫子弗受,悝尚何敢言!
”
庄子曰:
“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
使臣上说大王,而逆王意,下不当太子,则身刑而死,周尚安所事金乎?
使臣上说大王,下当太子,赵国何求而不得也!
”太子曰:
“然。
吾王所见,唯剑士也。
”庄子曰:
“诺。
周善为剑。
”
太子曰:
“然吾王所见剑士,皆蓬头突鬓,垂冠,曼胡之缨,短后之衣,瞋目而语难,王乃说之。
今夫子必儒服而见王,事必大逆。
”庄子曰:
“请治剑服。
”
治剑服三日,乃见太子。
太子乃与见王,王脱白刃待之。
庄子入殿门不趋,见王不拜。
王曰:
“子欲何以教寡人,使太子先?
”曰:
“臣闻大王喜剑,故以剑见王。
”王曰:
“子之剑何能禁制?
”曰:
“臣之剑,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
”王大悦之,曰:
“天下无敌矣!
”
庄子曰:
“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
愿得试之。
”王曰:
“夫子休就舍,待命令设戏请夫子。
”
王乃校剑士七日,死伤者六十余人,得五六人,使奉剑于殿下,乃召庄子。
王曰:
“今日试使士敦剑。
”庄子曰:
“望之久矣。
”王曰:
“夫子所御杖,长短何如?
”曰:
“臣之所奉皆可。
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
”王曰:
“愿闻三剑。
”曰:
“有天子剑,有诸侯剑,有庶人剑。
”
王曰:
“天子之剑何如?
”曰:
“天子之剑,以燕谿石城为锋,齐岱为锷;包以四夷,裹以四时;制以五行,论以刑德;上决浮云,下绝地纪。
此剑一用,匡诸侯,天下服矣。
”文王芒然自失,曰:
“诸侯之剑何如?
”曰:
“诸侯之剑,以知勇士为锋,以清廉士为锷;上法圆天,以顺三光;下法方地,以顺四时;中和民意,以安四乡。
此剑一用,四封之内,无不宾服而听从君命者矣。
”王曰:
“庶人之剑何如?
”曰:
“庶人之剑,蓬头突鬓,垂冠,瞋目而语难。
相击于前,上斩颈领,下决肝肺,无异于斗鸡,一旦命已绝矣,无所用于国事。
今大王有天子之位而好庶人之剑,臣窃为大王薄之。
”
王乃牵而上殿。
宰人上食,王三环之。
庄子曰:
“大王安坐定气,剑事已毕奏矣。
”于是文王不出宫三月,剑士皆服毙其处也。
(选自《庄子·说剑》,有删改)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如是三年,国衰,诸侯谋之 谋:
为……谋划。
B.请治剑服治:
备办。
C.庄子入殿门不趋趋:
小步快走。
D.王乃校剑士七日校:
使……较量。
解析A项,谋:
图谋。
答案A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太子,又称王储、皇储或储君,是中国古代王朝中王位或皇位继承人的称谓。
B.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
五行学说常被视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
C.宰人,现比喻向买东西或接受服务的人索取高价,在文中指负责国君膳食的官员。
D.服毙,中国古代的一种死刑。
文中指剑士被赵文王赐死。
解析D项,“服毙”意为自杀,文中剑士因文王三个月不出宫殿见他们而在原先居所里自杀。
答案D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庄子剑术高超,能做到不出十步击杀一人,奔走千里锐不可当,因此赵文王称之为“天下无敌”。
B.庄子采用比喻、夸张、对比等手法迂回巧妙地劝谏赵文王。
C.庄子说,剑有天子剑、诸侯剑、庶人剑三种,委婉地指出赵文王所好实际是天子之剑,而不是庶人之剑。
D.《说剑》这篇文章,主旨是劝说赵文王不要争斗,反映了庄子清静无为的思想。
解析A项,原文“臣之剑,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说的是庄子的剑而非剑术。
C项,委婉地指出赵文王所好实际是庶人之剑。
D项,主旨是劝说赵文王要在其位,谋其政,做君主应做的事情。
答案B
13翻译文中最后一段话。
(10分)
参考答案(赵文)王就牵他走上宫殿。
主管膳食的人送上食物,文王围着餐桌绕了三圈。
庄子说:
“大王安心坐下稳定心气,关于剑术的事情已经陈述完了。
”于是文王三个月不离开宫殿,剑士都在他们的住处自杀了。
三、表达运用(18分)
1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种强烈的生态意识。
中国传统哲学是“生”的哲学。
中国古代思想家认为,“生”就是“仁”,“生”就是“善”。
中国古代思想家又认为, , , , 。
, 。
①这种意象世界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生态美”
②中国很多古代文学艺术作品中,都创造了“人与万物一体”的意象世界
③大自然是一个生命世界,天地万物都包含活泼的生命和生意
④人们在这种观赏中,体验到人与万物一体的境界
⑤这种生命和生意是最值得观赏的
⑥从而得到极大的精神愉悦
A.③⑤②①④⑥ B.②④③⑤①⑥
C.⑤③④①⑥②D.③⑤④⑥②①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衔接点:
③“生命和生意”;⑤“生命和生意”“观赏”;④“这种观赏”“体验到……”;⑥“得到……”;②“意象世界”;①“这种意象世界”。
答案D
15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
(9分)
《庄子·逍遥游》中有一段似实而虚的描述:
“今子(惠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
惠子有一棵大树,因它长得不合规矩而以为无用。
但在庄子看来,大树既成大树,就让它在“无何有”的土地、“广莫”的旷野自由生长,人徜徉或躺卧树下,可做精神上的“逍遥”,而大树也不会有遭受砍伐的“困苦”。
(1)文中的“大树”指什么?
(3分)
(2)这段文字给你怎样的启示?
请结合“逍遥游”的思想进行探讨。
(6分)
参考答案
(1)指看似无用却堪为大用的事物。
(2)要点:
庄子对于器用的无用之大用的哲学思想,强调的是不求为现世所用,而求“逍遥游”,实现物我的超越;庄子超越物类而追求“逍遥游”的人生态度,是随顺自然而进入一种精神自在境界的表现等。
16仿照下面语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在后面的横线上续写两个句子,使之与画波浪线的部分一起构成排比,语意连贯、顺畅。
(6分)
生命真是一个奇迹。
一枝从污泥里长出的夏荷,竟开出雪一样洁白纯净的花儿;一只细细黑黑的萤火虫,竟能在茫茫黑夜里发出星星般闪亮的光;一株微不足道的小草,竟开出像海洋一样湛蓝的花; , ; , 。
解析应从意义和内容两方面观察例句。
意义:
句子的上半句为“抑”,后半句为“扬”,前后对比,整个句子是赞美自然中的“生命奇迹”。
内容:
都用了数量词,最好使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答案示例一只毫不起眼的鸟儿 竟能在枝头唱出远胜小提琴的夜曲 一条柔软无骨的蚯蚓 居然能在坚实的土地里如鱼在水中自由穿梭
四、写作(50分)
17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按要求作文。
北岛在《走吧》一诗中用异于前辈的歌声,吟唱着自我:
走吧/落叶吹进深谷/歌声却没有归宿
走吧/冰上的月光/已从河面上溢出
走吧/眼睛望着同一片天空/心敲击着暮色的鼓
走吧/我们没有失去记忆/我们去寻找生命的湖
走吧/路呵路/飘满了红罂粟
诗人朝着“生命的湖”一路走去,一路是“落叶”的萧条、“没有归宿”的迷惘、清冷的“月光”、充满诱惑的“红罂粟”……我们每一个人,也许都在同样的一条路上。
请以“在路上”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所写内容必须在规定的话题范围之内;
(2)题目自拟;(3)立意自定;(4)体裁自选(除诗歌外);(5)不得少于800字;(6)不得抄袭。
写法指导“在路上”是一个比喻型话题,有象征意义。
从所给材料来看,这个“路”是人生历程,“在路上”,显然指在人生之路上。
正如引语中所说,人生之路有着“‘落叶’的萧条、‘没有归宿’的迷惘、清冷的‘月光’、充满诱惑的‘红罂粟’”,这些都预示着人生是在挫折和迷茫中前行的,但正如北岛在诗中所言,“走吧/我们没有失去记忆/我们去寻找生命的湖”,即便人生之路崎岖难行,我们也有不灭的梦想和心中的圣地要去追寻。
因此,立意应该与人生、理想、追求、苦难、挫折等有关。
话题是一个介词短语,拟题时可以思考:
谁在路上?
在路上怎么样?
这个“谁”,可以是个体,也可以是一个群体。
这个(或“这些”)人在路上做什么呢?
不论在路上遇到多大挫折,永不放弃自己的追求;在路上,享受着人生的欢乐与痛苦等。
这样,作文的主题就有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 高中语文 选修 先秦 诸子 选读 第三 四五 单元 检测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