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docx
- 文档编号:11685635
- 上传时间:2023-03-30
- 格式:DOCX
- 页数:33
- 大小:41.70KB
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docx
《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
第四单元教材分析
单元主题
13、夜莺的歌声14、小英雄雨来15、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16、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语文园地四
需用课时
14
教
材
解
析
本组教材围绕以“战争与和平”这个专题,选编了几篇适合四年级学生特点的课文。
《夜莺的歌声》《小英雄雨来》都是讲的战争中机智勇敢的小英雄的故事。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通过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的信,呼吁国际社会一致行动,维护和平,制止战争。
儿童诗歌《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是孩子们呼唤和平的共同心声。
每篇课文都紧紧围绕专题,给学生越来越鲜明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战争打破了多少童年的幻想,击碎了多少美丽的憧憬。
人类不需要战争,让我们共同祈祷未来的世界永远和平,让“和平之花”永远绚丽绽放。
由于现在的学生似乎离战争比较遥远,炮火纷飞的镜头只在电视剧电影中见到过,那是遥远的彼时的回忆了。
电视新闻中的战争场面虽然发生在此时,但是在遥远的彼地。
因此学习本组课文时,不能仅仅局限于文章中的几篇课文,那样学生是难以真正体会到编写本单元的主旨“了解战争,呼吁和平,为世界和平做点事情”的。
应该从学生现有的经验出发,给学生比较广阔的视野,比较详实的资料,比较感性的材料。
让学生真正走近战争,更多地了解战争中孩子的生活,了解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危害,进而从内心深出发出和平的呼唤。
教学课题
13、夜莺的歌声
课时数
3
教学内容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苏联卫国战争中少年儿童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苏联卫国战争中少年儿童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2、体会课文首尾呼应的写法。
3、学习生字新词。
会用“宛转”、“兴致勃勃”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了解被称为“夜莺”的孩子是怎样帮助游击队歼灭一伙德国法西斯强盗的。
2、了解开头三个自然段和最后两个自然段之间相互照应的关系。
教学难点
1、了解被称为“夜莺”的孩子是怎样帮助游击队歼灭一伙德国法西斯强盗的。
2、了解开头三个自然段和最后两个自然段之间相互照应的关系。
课型
精读
教法学法
教具
课件
板书设计
13夜莺的歌声
敌人吸引、麻痹、传递情报小夜莺
(语言、神态)(动作、神态、语言)
凶恶、残忍、狡猾全歼沉着、机智、勇敢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中,我为了体现本课的教学重点,抓住课文中描写体现“夜莺勇敢机智的句子”一条主线,抓这些句子展开教学,力求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何引导学生以读为主,以读促悟,重点深究你是从哪里体会到小夜莺的机智勇敢成为本课教学的重中之重。
我从以下三个环节引导学生深究。
1、找句子,先让学生找体现小夜莺勇敢机智的句子,自己读一读,体会体会。
特别是是关于小夜莺一些言行的句子,印象深刻,学生应该能够把他找出来。
教学下来,大部分同学能够找出小夜莺语言的句子,但是对于他的行动的句子相对来说要困难一点。
特别是关于夜莺的歌声的句子,学生没能把它联想到是小夜莺机智勇敢的表现。
2、说句子,让学生把自己找到的句子说一说,说说是怎样感受到他的勇敢机智的。
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基本能表达出来了,我再根据一定的情况进行补充和引导。
这里,我要达到的目标是学生能说到哪一个程度就到哪个程度,不要求学生更深的去理解,因为这些句子的理解对他们来说本身就有一定的难度。
但是每一句的教学都会有一个重点,比如教学“刚刚一开火,村子就着火了,大家都喊:
‘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
”这句话,我要让学生感悟的重点是小夜莺借野兽来骂敌人,体会他的机智,理解不慌不忙体会小夜莺的勇敢。
教学下来,学生基本上都能顺利的阐述到这些点上,因此这一句教学比较顺利。
总起来说,本课的教学目标还是一一落实了。
教学过程
备注及修改
一、简介时代背景,导入
1941年6月,德国法西斯在已经占领了欧洲许多国家之后,突然进攻苏联。
苏联人民开始了卫国战争。
在奋起保卫祖国的战斗中,苏联的敌后游击队非常活跃,积极配合红军奋勇作战,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
本文记述的就是这无数事例中的生动一例。
二、揭题、审题
1、板书课题,齐读
2、通过预习,请问:
课文中真的是指夜莺鸟的叫声吗?
“夜莺”指的是谁?
(小男孩)
“夜莺的歌声”什么意思?
(小男孩模仿夜莺的叫声,给游击队传送情报。
)
三、整体感知
1、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找出课文中写到夜莺歌声的句子。
2、出示句子。
读句子,思考夜莺的歌声有什么作用?
四、理解课文
(一)1、读“夜莺的歌声打破了夏日的沉寂。
”歌声有什么作用?
2、从哪儿可看出小男孩是有意让敌人发现的呢?
读第2、3自然段。
3、指名分角色读军官和孩子的对话,思考:
小夜莺是个怎样的孩子?
从哪儿体会到的?
理解“刚刚一开火,……就都跑了。
”“野兽”实际指什么?
4、再分角色齐读对话。
(二)过渡:
由于孩子巧妙的回答了德国兵的盘问,德国兵觉得他只不过是个不懂事的孩子,相信了他的话,并且让他带路。
路上,小男孩又唱起了夜莺的歌。
1、指名读句子“他有时候学……”,此时,他学夜莺唱是为了什么?
(为了麻痹敌人,以便他后来用鸟叫向游击队传送情报时不引起敌人的怀疑。
)
2、他还用了哪些办法麻痹敌人?
小组读第二部分。
(一甩一甩……答非所问……故意装做不懂事、天真贪玩,其目的是为了迷惑敌人,取得敌人的信任。
)
3、齐读第二部分。
(三)夜莺是怎样向游击队传递情报的呢?
1、小声自由地读课文第三部分,边读边思考,用自己的话来回答。
2、读“夜莺的歌声越来越响了。
”歌声的作用是什么?
(传递情报)
3、从“如果我们……不要忘了……”这句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说明小夜莺的重要作用,他不止一次用这种方式同游击队联系,还说明游击队对他安全的关心。
)
4、分角色齐读课文,体会歌声的作用。
(适时加入口技鸟叫)
5、孩子的举动,以及巧妙地对付德国军官的问话,都体现了小男孩的机智勇敢。
孩子面对凶恶的敌人,难道他不害怕吗?
出示题目:
为什么小男孩能如此沉着、机智、勇敢呢?
用上以下词语,说一段话来回答这个问题。
憎恨临危不惧热爱应变自如祖国敌人毫无惧色坦然自若
(四)1、指名读最后两部分。
2、德国兵被消灭后,小孩为什么又坐在原来的地方,他在望什么?
(执行新的任务)
3、齐读“从孩子的嘴里……”,这歌声有什么作用?
与哪里相照应?
读。
五、巩固,总结
1、找出文中其他相照应的地方。
2、文章为什么以“夜莺的歌声”为题?
师总结:
文章从开头到结尾都贯穿着“歌声”,它是文章的线索。
机智勇敢的小男孩用歌声把敌人吸引到河边,用歌声麻痹敌人,把敌人带进树林,用歌声把情报传递给游击队。
协助游击队歼灭敌人后,歌声又在河岸边响起。
这歌声,歌唱了小男孩的机智勇敢,也歌唱了小男孩的爱国主义精神。
六、布置作业
1.造句即便……也……
2.学习写人物动态的句子,画在书上并抄写。
教学课题
14、小英雄雨来
课时数
3
教学内容
练习快速、正确地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试着给课文每个部分加上小标题。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8个生字,了解新词的意思。
2.练习快速、正确地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试着给课文每个部分加上小标题。
3.在阅读过程中,运用学过的阅读方法,通过文本和自己的体验,感受雨来热爱祖国、机智勇敢的英雄本色,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1.快速阅读文本,把握课文内容。
2.品读文本,感受雨来热爱祖国、英勇对敌的英雄本色。
3.了解课文三次写景,四次写到识字课本的作用。
教学难点
1.快速阅读文本,把握课文内容。
2.品读文本,感受雨来热爱祖国、英勇对敌的英雄本色。
3.了解课文三次写景,四次写到识字课本的作用。
课型
略读
教法学法
教具
课件
板书设计
14小英雄雨来
游泳本领高上夜校念书机智勇敢
掩护李大叔与鬼子斗争
鬼子杀雨来雨来没有死热爱祖国
教学反思
教学时,我将“英雄”一词贯穿全课,围绕英雄提出两个问题:
第一、从哪些地方体会出雨来的英雄气概?
第二、他小小年纪,为什么会具有这样的英雄气概?
这样,牵一发而动全身,教学内容比较集中,教学思路很清晰。
在讨论第一个问题时,我引导学生注意抓住一些关键句子,让学生想,让学生谈。
如“雨来没理他,脚下像踩着风,一直朝后院跑去”一句,可让学生想象:
雨来此时心里是怎么想的,想象后讨论:
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与日本鬼子做斗争的部分,引导学生找到雨来被敌人四次逼问时的表现的句子,以及敌人引诱不成,恼羞成怒,动手责打雨来部分,边找边读,边读边体会,让学生深入课文了解心目中的小英雄,并结合课文插图,体会他的机智勇敢、爱国精神。
学生的情绪一直被文章精彩的情节所牵引着,他们时而紧张,时而愤怒,不光读得好,体会得也很不错。
讨论第二个问题,则围绕“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这句话,体会雨来的爱国情操,这正是他与敌人斗争的力量源泉。
其次,抓住文章中写景的句子,提示学生从景物的描写体会到:
这如花的家乡,岂能让敌人践踏?
这也是雨来坚定信念的原因。
除此之外,这篇文章中其他几处环境描写的作用也不容小觑,我也引导学生去读,在读中去体会当时人物的心情,并渗透写作方法的指导。
不管学生以后能不能在写作中适当地运用,我想就这节课而言,学生应该是有所收获的,我觉得足矣。
教学过程
备注及修改
一、激情导入理解课题
1.导语:
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北部的芦花村有一个十二岁的小英雄。
他被迫给敌人带路,却把鬼子带进了我们设计的地雷阵,炸得鬼子狼哭鬼嚎。
以后,他和其他的孩子们一起站岗放哨,送鸡毛信,配合八路军与鬼子周旋……你们知道这位年仅十二岁的小英雄是谁吗?
2.放录音。
配乐诗《小英雄啊,雨来!
》
晋察冀边区,有条还乡河。
秋天已来到,雨来上夜校。
河边有个村,名叫芦花村。
在校受教育,学会爱国家。
村里有个娃,名字叫雨来。
鬼子来扫荡,掩护李大叔。
年龄十二岁,游泳本领强。
人小志气高,智斗敌人把命保。
思考:
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想法?
你还了解小英雄雨来的其它事迹吗?
出示图片:
小雨来与鬼子斗争的片断。
3.教师小结:
通过以上的朗诵以及观看图片,我们仿佛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特定的情境中,我们的心中仿佛燃起了一把熊熊的民族反侵略战争之火。
4.出示课题
(1)理解课题:
小——指的是雨来的年龄小,是一个少年。
英雄——指的是雨来的特点。
雨来——课文中的主人公。
课题表现出文章的中心——英雄
(2)引导到学生质疑:
看到课题后,你想知道什么?
(为什么称雨来是小英雄?
)(从课文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雨来是一位小英雄?
)
二、初读课文初识英雄
1.出示预习提纲,思考题:
A.文章通过哪件事表现雨来机智勇敢的优秀品质?
(掩护李大叔、和鬼子斗争)
B.文章的其它部分与表现雨来是一个小英雄有什么关系?
(围绕各部分重点问题讨论,教师加以点拨。
)
第一部分:
芦花村的自然环境怎么美?
通过一件什么事说明雨来勇敢机智灵活,游泳本领高?
第二部分:
从哪看出雨来上夜校,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在书中用“_______”划下来。
第五部分:
芦花村的乡亲对雨来不怕牺牲的精神表示怎样的赞叹?
第六部分:
雨来怎样机智脱险?
2.以学生的自学为主(分为若干的学习小组),注意养成边读、边想、边标画的方法。
3.通过勾、画、圈、点、注等各种批注方式,找出文本重点句子、重点段落、重点词语、重点人物、重点细节。
三、汇报预习,交流解疑
1.询问学生在预习中的不解之处。
2.汇报预习的情况。
3.讨论课文的表达顺序,并按顺序概括小标题。
(1)归纳各段的主要意思
第一部分:
雨来家乡的景色优美,他游泳的本领高强。
第二部分:
雨来上夜校读书,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第三部分:
雨来掩护交通员李大叔。
第四部分:
雨来与鬼子展开英勇斗争,始终不说出李大叔的藏身之处。
第五部分:
乡亲们以为雨来牺牲了,都很难过。
第六部分:
雨来没有死。
(2)提问思考:
怎样编写小标题?
可以是句子,也可以是词语。
可以用书上的语句,也可以用自己的话编写。
(3)提炼课文的小标题:
第一部分:
望着妈妈笑(或游泳)
第二部分:
爱自己的祖国(或读书)
第三部分:
掩护李大叔(或掩护)
第四部分:
与鬼子斗争(或斗争)
第五部分:
有志不在年高(或枪声)
第六部分:
雨来没有死(或脱险)
也可以是:
游泳本领高——上夜校读书—— 掩护李大叔——智斗强敌——村民夸奖——机智脱险
4.分角色朗读精彩片段,评价检测学生读的情况。
(1)确定重点段:
哪段最能表现小雨来是一位小英雄,哪段就是重点段。
(第四段写的是雨来与鬼子展开英勇斗争,决不说出李大叔的藏身之处)
(2)分组讨论:
作者是根据哪些情节和词语表现雨来是一个小英雄的?
把有关的词语标画出来。
(敌人的手段是哄、骗、恐吓、毒打,甚至用死来威胁。
而雨来始终说:
“没看见”)
(3)试着读一读,在组内分角色读一读。
(4)指名在班上分角色朗读课文或者表演。
①自愿读或者表演。
②大家评议。
四、用自己的话初步谈谈你心目中的小英雄是什么样子的。
五、品析重点句,感悟人物情感和品质。
雨来为什么如此机智勇敢的和敌人斗争呢?
(出示课件)
(一)“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在课文中的重要作用。
“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在课文中的位置。
文中两次提到。
1.女老师指着黑板上的字念着:
“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
这说明雨来在夜校不仅学了文化,更重要的是接受了思想教育。
这种爱国主义的思想,在他头脑里扎下了根,这是雨来与敌人斗争的力量源泉和思想基础。
2.一滴一滴的血滴下来,溅在课本那几行字上。
敌人的威胁、利诱,软硬兼施,都不能使雨来屈服。
“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鼓舞鞭策着他,使他经受住敌人的毒打。
在严峻的斗争面前,雨来重温这句话,倍感亲切。
“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是他意志、信念、力量和经受各种考验的精神支柱。
(二)用对比读方式,领悟景物描写作用。
(出示课件)
1.“芦花开的时候,远远望去,(黄绿的)芦苇上(好像)盖了(一层厚厚的)白雪。
风一吹,(鹅毛般)苇絮(就飘飘悠悠地)飞起来,(把这几十家)小房屋都罩在(柔软的)芦花里。
”
文章景物描写,既写出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也为我们勾勒出芦花村的美丽景色,点明雨来的家乡美,并为后来雨来的脱险打下伏笔。
正是由于雨来对美丽家乡的热爱,这样美丽的家乡,岂容敌人侵占!
2.“太阳已经落下去。
(蓝色的)天上飘着的浮云像一块一块红绸子,映在还乡河上,(像开了一大朵一大朵鸡冠花)。
苇塘的芦花被风吹起来,(在上面飘飘悠悠地飞着)。
”
引导学生理解这样是烘托雨来宁死不屈的英雄行为。
3.“还乡河静静的,河水(打着旋涡哗哗地)向下流去。
虫子(在草窝里)叫着。
”
引导学生理解侧面烘托乡亲们痛惜失去雨来的悲愤和暂时的沉默心情。
六、品析段与段之间的关系,感悟人物情感和品质。
(一)描写还乡河景色美,点明雨来的家乡美,并为后来雨来脱险打下伏笔。
(二)雨来在夜校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是雨来临危不惧,英勇斗争的思想基础;
(三)鬼子阴险狡诈,能反映出雨来坚强不屈。
(四)众乡亲对雨来的评价,点明雨来是一个好孩子。
(五)乡亲们的赞叹,直接点明雨来的品质。
(六)雨来脱险没有死,不仅与文章开头互相照应,也是小雨来优秀品质的体现。
文章第六部分有一段关于“还乡河静静的”描写,说明了什么?
文章中三次景物描写,都表达了一定的思想情感。
由此看来,成功的景物描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文章的中心。
七、师生总结,主题升华。
学生谈一谈学习本文后的感受。
八、课文链接欣赏英雄
1.利用课外的时间阅读管桦的小说《小英雄雨来》。
2.播放《小英雄雨来》与鬼子作斗争的视频。
3.有机会到区中心还乡河公园《小英雄雨来纪念馆》及其东部的管桦园看一看。
九、作业。
(一)把小英雄雨来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二)利用课外的时间阅读管桦的小说《小英雄雨来》。
(三)收集抗日战争中英雄的故事。
(四)写一篇读后感。
教学课题
15、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课时数
3
教学内容
学习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渴望和平。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渴望和平。
2、结合课文内容激发孩子们热爱和平的情感。
3、学习课文的生字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渴望和平。
2、激发孩子们热爱和平的情感。
教学难点
1、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渴望和平。
2、激发孩子们热爱和平的情感。
课型
精读
教法学法
教具
课件
板书设计
15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要和平!
不要战争!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的一封信,信中饱含着一个孩子渴望世界和平的真挚情感。
由于现在的孩子在和平的环境中长大,较难体会这种情感。
因此教学时我注意联系生活的实际,联系当前世界的局势,通过多幅画面让学生亲身感受战争给世界人民带来的灾难,引导学生体会理解,并在充分的感情朗读的基础上,体会、感悟书中的这种情感,感受和平的可贵,通过多种形式的语文实践来表达自己爱好和平的美好的愿望。
一、悟读交汇,深入文本
在这节课上,不仅有声情并茂的“读”,还有潜心会文的“悟”,学生或“读”中“悟”,或“悟”中“读”;或“读”后“悟”,或“悟”后“读”。
如:
雷利的爸爸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
从文中找到描写他的词句,自己读一读,体会一下。
交流后指导朗读。
又如:
句式训练:
此时此刻,如果我是雷利,面对爸爸的遗体,我会想......。
带着又悲、又痛、又恨的感情,读第三节。
另外还有:
过渡:
是啊,是可恶的战争、残酷的战争、无情的战争,夺去了雷利爸爸的生命,还夺去了许许多多无辜的生命。
此时此刻,我们不禁要和雷利一同呼吁,板书:
要和平,不要战争!
这是谁的呼声?
让我们在文中找到雷利的呼声,一起有感情的朗读。
因为悟读交汇,学生的“读”因“悟”而更动人心弦,学生的“悟”因“读”而更启人心扉。
二、创设情境,激发想象
在教学“痛失父亲”这一环节时,我让学生想象爸爸凯旋的情景,并通过多媒体出示一家人团圆的画面,激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有的说:
“我一下子扑进爸爸的怀抱,在爸爸的脸颊上亲了又亲。
”有的说:
“爸爸,你真棒!
你真了不起!
”还有的说:
“爸爸,我一定向你学习,长大了也当一名维和战士。
”就在学生饱含激情的赞美声中,我一下子把话题扯到爸爸牺牲,学生的感情从颠峰一下子跌入低谷,这时再配上一段沉重的大提琴音乐,整个教室沉浸在战争的悲哀气氛中,我抓住契机,再次让学生想象此时的情景,其中一个学生还没说完,眼泪就“啪啪”直掉,说不下去了,此时无声胜有声,我发现当时在坐的大部分学生眼圈红红的,这可是我预先没料到的结果,我也被深深地感染了,在沉默了将近一分钟之后,学生们从心底里喷发出对和平的渴望,“和平!
和平!
和平!
”铿锵有力的呼声响彻整个教室,久久回荡在校园上空。
教学过程
备注及修改
课前:
教师为学生讲述两个真实的故事,其中一个是自己小时侯失去父亲的故事。
一、引入。
1、观看央视国际4套上播放的伊拉克专题,加上教师录制的音乐和旁白。
2、抽学生说说自己看了之后自己的感想。
3、教师小结:
战争是无情的,战争是残酷的……今天,让我们一起去聆听一个中国孩子的呐喊吧!
学生齐读课题,再读。
二、按要求自读课文。
多媒体出示自读要求:
思考并勾画句子:
1、作者的爸爸是个怎样的人?
(用横线勾出)
2、当今的和平环境怎样?
(用波浪线勾出)
3、作者为谁呼吁?
(用着重符号标出)
学生自由读课文,勾画相应句子。
这几个问题提得比较好,有利于进一步理解课文,把握了课文的重点。
只是从实际操作来看,学生受前面“哀婉”基调的影响,虽是让自由朗读,学生却都是默默地朗读,不管怎样,只要学生是在“读”,就是可以的,不一定非要出声。
三、交流问题,学习课文。
1、教师:
爸爸是个什么样的人?
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学生:
爸爸是个出色的人。
我们能够从“我的爸爸精通四国语言……”看出来。
教师:
请你再读一读,读出自豪的感情。
学生:
我的爸爸是个热爱和平的人。
我们可以从“两年以前,我亲爱的爸爸作为……”看出来。
教师:
还有什么地方能够看出爸爸是个热爱和平的人。
学生:
“爸爸的嘴张着……”
教师:
还有要补充的吗?
……(略)
教师:
罗老师找到一个句子。
“我至今都忘不了……”。
你能看出爸爸是个什么样的人。
学生:
是个爱妻子,爱孩子的人。
教师:
请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教师:
“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
你体会到什么?
学生:
我能从这里体会到爸爸的尽职尽责。
教师:
请同学们互读互评。
(学生读,较有感情。
)
教师用学生“找”和自己“引”的办法初步让学生掌握了课文的部分内容,“拉”得比较快。
目的显然是为后面“突出重点”——感情朗读做一些准备。
2、教师:
下面我请三个同学分段朗读课文的三至五自然段,要读得好象在和父亲面对面地交流。
学生读,比较好,全体学生自发鼓掌。
教师:
我们把第三自然段读一读,体会低沉、坚定的思想。
(学生读)
教师:
可是当作者看到爸爸的灵柩时,心情怎样?
(由激动到悲伤),请大家再读“现在……浸满了凝固的血。
”(齐读)
教师:
嘴张着,在呼唤什么?
我们该怎样读?
谁来给大家示范一下。
抽读,一学生读得很到位。
教师:
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读出心底的呼唤。
全班再读。
教师:
“我”的爸爸本来还可以作出更大的贡献,因为他是精通四国语言的……(学生回答:
经济学硕士)。
请大家读四自然段。
教师:
自豪的“味儿”不够,请大家再读一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四年级 下册 第四 单元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