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汉民西南政权与广东实力派19321936.docx
- 文档编号:11683577
- 上传时间:2023-03-30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33.09KB
胡汉民西南政权与广东实力派19321936.docx
《胡汉民西南政权与广东实力派19321936.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胡汉民西南政权与广东实力派19321936.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胡汉民西南政权与广东实力派19321936
胡汉民·西南政权与广东实力派(1932—1936)
陈红民
(浙江大学历史系,杭州310028)
[摘要]“西南—南京”的对抗模式,是1930年代“地方—中央”对抗中最具典型意义的,而西南政权内部又是一个充满着矛盾的联合体:
一方面因政治取向基本相同、利益上有互相依赖关系而结合,另一方面又因政治目标与策略的不同而相互争斗。
这种既联合又斗争的复杂关系在国民党派系斗争中彼具普遍性。
新史料的发掘为深入考察西南内部的结构提供了可能性。
相关的分析能深化对国民党派系史的认识,并进而推动民国史的研究。
[关键词]胡汉民;西南政权;广东实力派;陈济棠
一、引言
国民党于1928年底统一了中国,然而,1928至1937年间“地方—中央”的关系远未达到国民政府的制度设计,地方对抗中央的事件频频发生,不仅政局时常呈现出动荡的局面,也大大削弱了国家的统合能力,延缓了国民国家形成的进程。
在一系列“地方—中央”对抗的模式中,以1931—1936年间“西南—南京”的对抗持续时间较长,对抗是全方位的,包括了党务、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层面,对时局影响也大,因而较受研究者关注。
日本大阪外国语大学教授西村成雄在其研究中,“通过把国民党西南党部及国民政府西南政务委员会的设立,和两者同南京中央的政治关系相互对照,来把握1930年代前半期中国中央和地方政治关系的实际状态。
由此阐明中国国民国家形成的特质。
”他注意到曾经设立“政务委员会”的东北、华北、华南等地区都有了一定资本主义积累,但与上海为中心的的长江下游相比较,仍是“后发达地区”,因而提出了如下观点:
“‘政务委员会模型’反映了以‘后发达地区的资本主义发展’为基盘的当地权力的地方政权化过程的制度”。
[1](p1535)他撇开繁琐的细节,从国民国家形成的高度,宏观论述“西南—南京”的对抗,角度极其新颖,将“西南”归为“后发达地区”,也有一定的启发性,惟对于说明“西南—南京”对抗的复杂性并无太大的帮助。
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所研究员吕芳上则以蒋介石与陈济棠的关系为例,以实证方式研究“西南—南京”的对抗关系,他的论文较多运用了台湾的“蒋中正总统档案”,使在史料运用方面具有权威性。
[2]上述二文研究重点在“地方—中央”关系,将西南政权视为整体,未论及其内部的分歧与复杂性。
周聿峨、陈红民在研究胡汉民时,最早揭示出西南政权内部的复杂性,并指出胡晚年政治主张不能取得大的进展,“陈济棠的阻挠是重要的客观原因之一”。
[3](p301)肖自力在对陈济棠的研究中,详细分析了作为广东实力派首领的陈济棠与其政治盟友既合作又斗争的复杂关系,指出西南政权内部存在着“军阀与政客同床异梦的现象”,“结盟的反蒋地方实力派之间同样存在同床异梦的现象。
”[4](p212)以上两书重点在人物研究,有关西南内部关系的论述较为分散,未能系统地加以梳理。
此外,邓正兵在研究广东地方实力派时,也曾涉及到西南政权内部的关系。
[5]罗敏的研究是此方面最新的成果,她侧重于福建事变前后西南与中央的关系,在时间上更集中,并充分到注意西南内部的分歧对于其与南京打交道时的牵制作用。
[6]
本课题研究的复杂性在于,西南政权的界定——究竟“西南”是指什么?
“西南政权”的基础是什么,核心又是什么?
谁是“西南政权”的真正代表?
这些都是有争议性的问题。
导致研究难以深入的一个原因是相关史料的缺乏。
随着藏于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胡汉民资料的公开,使深入研究西南政权内部的复杂性成为可能。
在研究方法上,本文倾向于从国民党派系斗争的角度,通过新的史料研究一个反蒋派系的内部构成——在何种基础上联合,又有何种的利益冲突?
矛盾是如何调适的?
并进而试图归纳出1928—1937年间国民党内派系斗争中,何种的派系(集团)构成模式更有力量,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二、西南政权的构成
1932—1936年间的“西南”,通常是一个政治概念,而非地理概念,有时,它用来指称广东与广西这两个“华南”省份,而非云南、贵州、四川等在地理上真正处于中国西南部的省份。
但有时,“西南”的概念更大,除了上述省份外,还包括了福建与湖南。
这个概念与“西南政权”——西南执行部、西南政务委员会的合法权限与实际权限间的差别密切相关。
1931年初,蒋介石因“约法之争”扣押了立法院长胡汉民。
以此为契机,国民党内反蒋派聚集广州,于5月底成立“国民党中央执监委员会非常会议”和“国民政府”两个党政组织,以“推翻蒋介石之独裁,完成国民革命”为号召[7](p80),全面与南京对抗,即所谓“宁粤之争”。
不久,九一八事变发生,剑拔弩张的双方不得不休兵议和,举行上海和会。
根据协议,宁粤双方各自召开了国民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
在广州的“四全大会”上,通过了议案:
为修明政治,防止独裁起见,在若干省府之上设政务委员会,在国府指导之下监督各省行政;在中央执行委员会下设执行部于重要地点,监督各省市党部。
依双方约定,此提案为国民党四届一中全会接受,此为西南两机关的法源依据。
[7](p228)1932年元旦,统一国民政府在南京成立,广州方面宣布取消“非常会议中央党部”与“国民政府”,同时在广州分别建立“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西南执行部”、“国民政府西南政务委员会”,一般合称为“西南两机关”。
非常明显,新建的西南两机关从党政两方面继承了“非常会议”与“国民政府”的基本职责。
西南两机关建立的背景显示,它们基本上是国民党内派系斗争中妥协的产物,是一种权力分配,看不出与西村成雄教授所说的“后发达地区资本主义发展”有多少直接关系。
也许最多只能说是广东地区的资本主义发展,对“西南—南京”的对抗提供了一定的经济基础。
按照设计,西南两机关管辖权限应该可以到达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福建五省,这只反映了胡汉民等人的一种理想,但实际上只有广西、广东两省服从其领导。
两机关领导层的构成如下:
西南执行部设常委6人,胡汉民、陈济棠、白崇禧、刘纪文、陈策、李扬敬;西南政务委员会有委员27人,5位常委是唐绍仪、萧佛成、邓泽如、陈济棠、李宗仁。
他们分别属于胡汉民的元老派与两广实力派,两机关由胡汉民“主持一切”,[8](p666)陈济棠则是唯一兼任两机关常委的人。
至于真正地理上的“西南地区”——云南、贵州、四川诸省,各省此时并未受到南京的实际控制。
胡汉民晚年的往来函电稿,他曾努力与以上三省的实力派联络,在当地发展“新国民党”的组织,希望三省加入,实现所谓“西南联合”,壮大反蒋声势。
然而贵州、四川陷入省内军阀混战,自顾不暇,云南的龙云另有算盘,他们最终也未实际参与西南两机关领导的反蒋运动。
湖南是进出两广的必经之地,无论是从两广出兵讨蒋,还是防止南京军队的进攻,湖南都是战略要地,胡汉民等人与何键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虽然未能将其发展为盟友,至少也使其在一段时间内保持了“善意的中立”。
1932年第十九路军进入福建后,福建在抗日反蒋上与西南政权态度一致,双方探讨过合作的可能性,但最终十九路军的激进方针不能为西南政权接受,至“福建事变”发生时,西南政权袖手旁观。
广东广西是实际接受西南两机关领导的省份,但他们的地位与态度也不同。
广西李宗仁等自北伐起就有占据中央、参与全国性事务的企图与经验,与蒋介石矛盾甚深,在抗日反蒋问题上态度坚决,但经济实力有限,其军队又在中原大战中被击败不久,需要广东“协饷”(提供军饷),故其行动不能不受到广东的限制。
广东实力派与西南政权关系最密切,实际资助与支持着西南政权的存在,但对其活动又有所限制。
通过对西南政权实际运作的考察可以发现,西南两机关控制在胡汉民为首的元老派手中,活跃成员是萧佛成、邓泽如、邹鲁等人。
西南政务委员会很少对广东广西两省的行政提供意见,西南执行部也难以插手两广的具体党务。
西南执行部后来变成了“新国民党”的“中央党部”,反而是在海外华侨与华北、长江中下游与其他西南省份发展“党务”,推动抗日反蒋活动。
多数时间,西南政权主要是负责联络、宣传与安插闲散反蒋人士的空虚机构,没有多少实权。
但它在胡汉民与广东实力派的运用中,有其独特作用:
1、胡汉民与两广实力派的联络,基本上是通过西南政权来完成的,双方很少逾越,虽然在时间效率上难免受到影响,但双方有矛盾时也有个缓冲地带;2、由于西南政权在名义上超越省政府,权力来自国民党四全大会,所以在对外进行联络时有一定的便利、权威性与“合法性”,特别是在进行反蒋宣传,发表文告、通电时,比个人或省政府更有力量。
因而,西南两机关并未如制度设计,能够凌驾于西南各省之上,指导各省政务、党务。
它接受胡汉民指导、由元老派控制、受到广东实力派的资助与制约,实际权限很小,更像是个联络机关。
三、同床:
抗日反蒋的基本取向
胡汉民、西南政权与广东实力派是有历史渊源,政治取向基本相同,利益上有互相依赖关系的联合体。
毫无疑问,胡汉民是西南政权的精神领袖。
他在国民党内有光荣的历史与崇高的地位,是最重要的领导人,特别是由于长期追随孙中山而获得的对孙理论的阐释权,无人能匹敌。
胡与蒋介石决裂后,政治生涯受挫,基本的人身安全也无法保证,故其政治目标,最基本的是保证自身安全,进而推倒蒋的统治,重返权力中枢。
西南政权下“西南—南京”的对抗的“独立状态”,是胡为实现其目标争取来的。
在日本入侵日益扩大的当时,南京政府提出“统一”,增强国力,以应付外敌的口号,具有一定的正当性。
胡汉民则借助阐释孙中山的“均权”理论,为西南政权抗拒南京政府提供理论上的保证。
胡汉民依据三民主义,结合时局出的三项政治主张“抗日”、“倒蒋”、“剿共”,被国民党内反蒋派普遍接受,成为西南政权的政治纲领与准则。
对于西南政权与两广实力派来说,胡汉民还有着特殊的“屏障功能”。
国民党有着自己的伦理,通常情况下,蒋介石不愿冒险去进攻党国元老胡汉民支持,并以孙中山理论包装过地方政权。
胡汉民的秘书认为,在保护西南政权方面,胡等于“十万雄兵”。
但是,胡汉民毕竟已是一个失去权位的政客,要实现政治目标,甚至维持体面生活的基本经济来源,都必须有实力派作后盾。
何况,西南政权的起因,是为了营救他。
所以,他与西南政权紧紧地联系到了一起。
广东在国民党历史上有着特别的地位:
孙中山的故乡、革命发源地,国民党就是长期在广东经营,出师北伐,才取得全国政权的。
1927年后,广东的地方实力派首领先是李济深,而陈济棠因为得到胡汉民等占据要津的粤籍元老支持,1929年起逐渐成为新的首领。
反蒋派云集广州召开“非常会议”时,其军事力量主要是粤系军队与桂军,桂军在中原大战中新败,实力不济,这使陈济棠的地位骤然提高。
西南两机关建立后,广东成为国内反蒋的政治中心,陈济棠也成了全国瞩目的“南天王”。
陈济棠所以拥护胡汉民,是时势所迫,既有对粤籍元老感恩的因素,也有借机巩固自己地位考虑。
胡汉民“抗日”、“倒蒋”、“剿共”的政治主张,同样符合陈济棠的政治需要。
在抗日方面,陈济棠有一定的民族主义思想,认识到日本入侵对中国造成的危机,他曾写道:
“吾中华民族数十年来,备受帝国主义者之压迫剥削,至九一八日强侵而危机愈亟”,“凡我族类,孰能不投袂奋起以与帝国主义者作剧烈之搏斗,以存我民族一线之生命乎!
”他还希望政府与民众团结起来,“遇敌即抗”,“无地不抗,无时不抗。
”[9](pp172—175)广东实力派曾经积极支援在上海抗日的十九路军,对于日本在广东境内的挑衅活动予以制止。
当然,面对南京的巨大军事压力,无论是胡汉民还是陈济棠,都曾有过“联日制蒋”的想法,并与日本人有实际的接触。
在反蒋方面,广东实力派维持现状的需要,与蒋介石的“统一”有严重冲突,广东实力派是靠“反蒋”才赢得“半独立”的状态,唯有继续高举“反蒋”旗帜,才能保住此成果。
陈济棠热衷于捣乱南京的政局,提出“对宁必须设法捣乱,一法不成,再设一法。
”[10](p487)南京的政局越混乱,他的“南天王”地位就越稳定。
在“剿共”方面,陈济棠为巩固其统治,对共产党在广东境内所建立的大南山、海南等根据地进行围剿,至1932年,基本将省内的共产党武装力量消灭。
同时,陈济棠要充分利用元老们的政治资源,所以资助西南两机关,表面上对元老们十分尊重,生活上给以较优厚的待遇。
为了保证与胡汉民的沟通,陈济棠特意请胡汉民妻子的哥哥陈融担任西南政务委员会的秘书长,西南政权的重要事项,均由陈融向胡汉民请示报告。
共同的处境与政治主张,尤其是共同面对南京方面的巨大压力,使胡汉民、西南政权与广东实力派结成了利益共同体。
他们公开对外的主张是如此相近,以致无论是当时,还是后来的研究者,都有许多人将他们作为一个整体。
综观国民党内部派系斗争的历史,不难发现如下的事实:
“政客+军事”的派系(或集团),往往较有力量、有影响。
这是因为近代中国崇尚武力,“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没有军事实力,很难在派系斗争中立足。
如“西山会议派”的参加者多是国民党内有影响力元老,“改组派”的宣传也曾喧嚣一时,但因无武力支撑,都很快烟消云散。
同时,国民党又是一个有主义的近代政党,单凭武力用强,易被人指为“军阀”,也难以获得广泛的支持。
如冯玉祥的西北军一度非常强大,但基本是个单纯的军事集团,所以也难成气候。
蒋介石集团所以能在国民党内保持不败,除去军事强大,还在于他始终保持与有党内有影响的政客(胡汉民,或汪精卫)的结盟。
胡汉民、西南政权、广东实力派之间也结成了“政客+军事”的理想构架,在与蒋介石的斗争中,有实力,有理论,故能抗衡较长的时间。
西村成雄在其新著《20世纪中国的政治空间――“中华民族的国民国家”的凝集力》中提出“合法性”是各种政治力量追求的目标,他将“中华世界的凝集圈”划分为四个层次,随着层次的扩大,“合法性”增强,而凝集力则相对削弱。
他以此“凝集圈”来解释近代以来中国政治的“合法性”与“凝集力”的关系。
[11](p71)在“政客+军事”这一结构中,两个集团的结合扩大了政治上的“合法性”,而“凝集力”虽有削弱,却因为利益交集,也能暂时团结一致。
四、异梦:
如何进行“反蒋”的分歧
胡汉民、元老派与广东实力派之间,在基本利益一致的前提下,还是有分歧的。
萧佛成在给胡汉民的一封信中,曾痛批广东实力派的的各种行径是开倒车,“莫不含有封建社会自私自利之心理,……无非为巩固其地盘。
至于某某两机关之存废,似不甚经意,遑言救国大计?
”,后又感叹道:
“吾人日与之共事,真所谓同床异梦矣。
”[12](p467)同床异梦,乃是元老派与广东实力派关系的真实而传神的写照。
从根本上讲,胡汉民与元老派都是“中央型人物”,其历史与志向决定了他们不甘心于长期远离全国权力中枢,故总是想方设法,动用一切力量重回中央执政,大动干戈,拼死一搏而在所不惜。
而广东实力派的代表陈济棠虽因反蒋而声名大振,却自知尚无入主中央,号令天下的资望与能力,满足于将广东经营成“独立王国”。
当时两广的军事、经济实力与南京相关甚远,出兵讨蒋胜算微乎其微,一旦讨蒋不成反被蒋所击败,则广东的地盘肯定丧失。
即令侥幸军事得手,倒蒋成功,只能是他人得利,陈济棠的地位也不会有多大提高。
因此双方都主张“反蒋”,但长远目标却几近相反:
胡汉民等人“反蒋”,是要打破现有“西南—南京”格局,重回中央;陈济棠等的“反蒋”,却是要维持现有“西南—南京”的格局。
一方是胡汉民与元老派不断地催促“出兵讨蒋”,一方是陈济棠敷衍塞责,双方的矛盾就势不可免。
双方的矛盾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是“反蒋”的时间与进程。
胡汉民与元老派反蒋心情急切,不惜一切,规模要大,时间要早。
他们派出代表,四处联络,北方的阎锡山、冯玉祥、张学良、韩复榘、石友三,西南的刘湘、刘文辉、王家烈、龙云,湖南的何键,福建的十九路军等国民党内的一切公开与潜在的反蒋军事势力,都是其争取的对象。
他们建立“新国民党”,壮大组织;创办“仲元学校”,培养人才;通过《三民主义月刊》广泛宣传自己的主张。
试图确立一套“组织—武装—宣传”全面对抗南京的体制,通过由两广揭竿而起,南北呼应,尽早彻底推翻蒋介石的统治。
而广东实力派则自忖其能力不足以全面对抗南京,不愿为元老派火中取栗,故实行高喊“反蒋”口号,而不“出兵讨蒋”的策略,用拖延推诿的方式应付元老派。
财政是陈济棠推脱的一大借口,他曾向胡汉民叫苦:
财政确实办法,现正筹划中,以吾人革命本钱只有此数,牺牲固所不惜,但未至绝望时,仍冀得较为胜算的牺牲,不由衷不负责之言绝不敢说,对于此事,不得不稍为筹给,以收谋定后动之效,想先生当为然也。
[13](p403)
广东实力派更热衷于“地方建设”,1933年起推行“广东省三年施政计划”,它包括政治、经济、教育、社会救济、交通建设、城乡建设等内容,是一个较全面的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大纲。
这个计划的实施,广东的社会经济有所发展,陈济棠“南天王”的地位更稳固,也获得了一定的好评,到1980年邓小平还说,陈济棠治粤八年,“确有建树”。
[14]从长远来讲,这些建设成果增强了反蒋力量。
然而,广东实力派在元老派希望集中财力,尽早发动反蒋战争之际,施行大规模的建设计划,却是不愿将大量物质与人力用于反蒋军事冒险。
日本正金银行明确地观察到,推行三年计划是广东实力派为逃避其盟友要其冲入反蒋第一线而想出的一个“恰到好处的借口”。
[15](p305)
在反蒋问题上,广西桂系与福建十九路军的态度与元老派非常接近,三省曾达成共同抗日反蒋的协议,但陈济棠再三推诿,使协议停留在纸面上。
当时,胡汉民就担心陈总是“劝人硬而己软,而又不肯出力帮人之忙,实启人之疑与怨,而分化政策得乘隙而入,此大可虑。
……然使相见以诚,量力相助,则人犹谅之。
不然,则合作不成,大势先去矣。
”[16](p416)果然,十九路军因对广东实力派的再三推诿深感失望,于1933年底自行发动了“福建事变”。
这更加深了元老派对陈济棠的不满。
其次,是广东实力派对元老派的限制。
陈济棠对胡汉民等人的方针是:
“尊之如神仙,防之若强盗”,[17](p113)可以允许元老派在西南执行部、西南政务委员会的框架内活动,他是要利用元老派,如胡汉民所说的,“什么人亦要供其利用,殆学门(蒋介石——引者)已具体而微者。
”[18](p443)陈济棠绝对不允许元老派染指广东的实际权力与地盘,尤其是省内的地方政权。
元老派的唐绍仪担任中山县长,广东实力派如鲠在喉,必欲除之,先是组织“罢唐团”等,指责唐截留税收,贪污等,要求罢免唐的职务。
实力派控制的广州《国民日报》刊出“如此模范县长”一文讥讽唐,萧佛成特意给陈济棠去函,表示唐“对外颇负声望,苟一旦去职,与西南两机关脱离关系,不第为雠敌所快,亦且影响于大局不少。
”[19](p404)不意陈济棠决心已定,事件的发展陈融向胡汉民报告如下:
三藏事闻之令人心闷,《民国日报》发表臭文章后,鸣翁本与绅言明,应由本报以告白打消此论,乃翌日绅以此文发表后销纸多逾二千,此告白万不能发,祗可另作一文以为转圜。
乃第二篇发出,竟是多打一拳,并未见有甚转圜之处,佛老懊恼殊甚。
昨日绅与鸣谈,谓此文即是认罪。
鸣乃提及关于三藏种种困难问题,绅无以答,而乃牵连及兄,谓可请兄对三藏解释。
无赖至此,真令人作呕。
[20](p509)
“三藏”代指唐绍仪,“鸣翁”、“佛老”皆指萧佛成,“绅”系陈济棠,“兄”为胡汉民。
可见陈济棠必欲借此打击元老派,不惜将事情“牵连”至胡汉民。
西南政务委员会以“罢唐”理由不充分,遂将相关议案搁置。
陈济棠遂指使一伙县兵包围以“索要军饷”名义包围唐的住处,唐绍仪被迫出走,并辞去本兼各职,闹事者另行推举了县长。
此事招致元老派的抱怨,萧佛成发出了“长此不变,花样无穷,吾人真难与共事矣”的哀叹。
[21](p403)
广东实力派还利用西南政权在财政方面对其的依赖,以停止或提供资助作为手段,迫使元老派就范。
以下是陈融给胡汉民的信:
申记件已商之绅、不,均赞成中记同去。
绅云旅费至少要给三千,但不声明由何处给,大抵欲由会支付。
口惠实不至之先生,向来如此也。
弟意以为如果比三千较少(二千)都可过得去,则索性由会筹给,免至罗唆。
[22](p412)
信中的“绅”即陈济棠,“不”为李宗仁,“中记”是陈中孚,“会”指西南政务委员会。
此信的背景是拟派陈中孚去日本联络。
“口惠实不至之先生,向来如此”,刻划出元老派对陈济棠利用财政手段控制的怨气。
对于广东实力派的做法,元老派十分气愤,他们原本就看不起陈济棠,称他“怯而多贪善猜”,[23](p432)“素狭隘而极势利”,[24](p433)其手将领“毫无知识,但知聚财”。
[25](p123)在“反蒋”局面长久打不开,又屡次抗争无效的情况下,元老派对陈济棠已经无法忍受,抱怨胡汉民“不应捧此‘土军阀’”[25](p124)。
这同当年汪精卫的牢骚十分相似,汪在“非常会议”期间饱受广东实力派欺压,感叹道:
“如果我要受小独裁(指陈济棠——引者)之气,我何不受大独裁(指蒋介石——引者)之气”[26](p227)元老们只能选择不合作的“出走”,甚至不惜与南京方面联络,寻找出路。
西南政权数次面临散伙的危险。
陈融有一向胡汉民报告广东情况的信中提到:
近来鸣翁每咻豹翁谈三谈四,自是谆谆而道,但不满三句则王顾左右,非曰糖厂近如何,则曰三年计划近如何,再咻之,则必曰“到时睇吓囗”。
鸣翁气极,谓弟曰,是殆于大局极有把握者。
弟曰,余辈易地亦不能替他想出把握来。
鸣笑曰,你真痴,投降非把握耶?
鸣翁殆决有去志,去后又如何,此真欲哭无泪也。
[27](p447)
其中“鸣翁”系萧佛成,“豹翁”代陈济棠,“弟”乃陈融自谓。
萧佛成是元老派中与陈济棠关系最亲近的,为陈的推三挡四所激愤,也“决有去志”。
陈融曾提到,有次萧佛成、邹鲁、邓泽如、李宗仁曾决定与陈济棠“摊牌”,询问其反蒋的决心,如“果真不干,则吾人以善意之消极,离开广州。
”[28](p457)只是,元老派也不知“去后又如何”,所以数次表示离开,最终却难下决心,“欲哭无泪”反映出其无可奈何的尴尬。
1933年,邹鲁不满广东军事当局“畏首畏尾”,提出要出国远游。
胡汉民则力劝他返回广州:
“无论如何,你要回去,代我主持这个局面。
最要紧的,关于我们西南的政治主张,要维持到和以前的一样。
”[29](p332)胡所担心的是,如果与广东实力派决裂,恐怕西南政权与局面均维持不下去。
不独如此,胡汉民还给陈济棠写信:
伯南我兄伟鉴:
迩来为呃、吓、拆手段者,竟有“长衫佬不满意于某某兄”等之说,虽不值识者一笑,而亦不可不杜其微。
吾人方欲招携怀远,立于同一战线,以御侮救国,岂有同袍共事之人转有不能了解之处,此可不攻而自破也。
外来离间代之以内结精诚,则彼人伎俩不得施,而前途事功益复有望。
请兄为诸兄言之。
上所陈述及弟素性兄所稔也。
专此。
即颂
党祺
弟汉民启六月六日[30](p371)
信中的“呃、吓、拆手段者”,是指南京政府;“长衫佬”指胡汉民等元老派;“某某兄”指陈济棠。
胡汉民向陈表明精诚团结之意,而两者之间互相不满是无法回避的事实。
到后来,连胡汉民也无法忍受了。
1935年国内政治发生变化——蒋介石着手抗日准备,对胡汉民再次表示出善意。
胡汉民在6月“出国养病”,静观形势变化。
年底召开的国民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会上,蒋介石较明确表示了抗日意愿,会议并给胡汉民崇高的地位,推选他为国民党中常会主席。
胡汉民启程回国,南京极力想他北上合作。
广东实力派感到了压力,他们害怕失去胡汉民这个巨大的保护伞,立即派出亲近胡的刘芦隐等远赴新加坡迎接。
陈济棠特意请教将胡汉民留在西南的方法,白崇禧提出“政治上尊重,经济上支持;生活上照顾”。
陈济棠完全接受,并将三条付诸实施。
[3](p314)胡汉民与广东实力派在互相妥协的基础上,维持着一致。
五、结语
1936年5月,胡汉民在对去留两徘徊中突患脑溢血,在广州去世。
胡的去世,使西南政权“政客+军事”的格局骤然失却一翼,南京方面迎来了结束“西南—南京”对抗局面的良机,对西南的态度强硬起来。
国民党中央派出居正、孙科等8人赴广州吊唁胡汉民,同时转达解决西南问题的意见,包括取消西南两机关、改组广东省政府、改组军队等五条。
[31](p77)在南京的步步紧逼之下,广东实力派想维持现状已无可能,只好联合桂系以武力反抗,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汉民 西南 政权 广东 实力派 19321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