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单元文言文知识点复习韦群珍.docx
- 文档编号:11679362
- 上传时间:2023-03-30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27.19KB
46单元文言文知识点复习韦群珍.docx
《46单元文言文知识点复习韦群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46单元文言文知识点复习韦群珍.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46单元文言文知识点复习韦群珍
港北五中2015年秋季期七年级语文期末复习资料
命题者:
韦群珍
虽有嘉肴知识点梳理
一、注音
嘉肴(yáo )自强( qiǎng ) 兑命(yuè ) 学学半(xiào )
二、划分节奏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
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
“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三、重点翻译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即使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
2、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也不知道它的好处。
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也有不懂得地方。
4、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
5、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
6、故曰:
教学相长也。
所以所“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
7、《兑命》曰:
“学学半。
” 其此之谓乎?
《兑命》说:
“教人是学习的一半。
”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四、重点字词解释:
【虽】即使。
【嘉】好、美。
【肴】用鱼、肉做的菜。
【食】吃。
【旨】甘美。
【至道】最好的道理。
【善】好处。
【是故】所以。
【困】不通,理解不了。
【反】反省。
【自强(qiǎng)】自我勉励。
【长】促进 推测语气。
【学(xiào)学半】教学
1、通假字
《兑命》曰 兑,通“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
2、古今异义
A、虽有至道 古义:
即使。
今义:
虽然
B、不能知其旨也 古义:
甘美。
今义:
意义
C、教然后知困 古义:
不通,理解不了。
今义:
困难
D、教学相长也 古义:
促进。
今义:
增长
3、词类活用
A、不知其旨也 名词作形容词,甘美。
B、不知其善也 形容词作名词,好,好处
4、一词多义
学学半 音xiào,教
学学半 向别人学习
其此之谓乎 表推测。
大概,恐怕
不知其旨也 它的
五、简答题:
1、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文章运用“类比手法”引出要阐述的观点,讲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即教人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告诉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2、 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
答:
讲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二者相辅相成。
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
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3、作者是怎么论述的?
(论证思路)
答:
以类比论证的方法,文章首先以“嘉肴,弗食,不知其旨”引出“至道,弗学,不知其善”的道理,强调要学习,要实践。
然后说到教和学中存在的“不足”和“困”等问题,进而提出解决的方法“自反”“自强”,最后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
为了增强这一结论的说服力,又引用《兑命》中的名言加以强调说明。
全文论证严密,结构浑然一体。
4、 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
类比论证。
引出“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的道理。
由“嘉肴”、“至道” 作比喻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有“嘉肴”、“至道” ,教与学的关系就浅显易懂了。
5、 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谈谈“教学相长” 给你怎样的启示?
答:
①教学相长原则阐述了教与学的辩证关系,教学本身是一个双边活动,没有教师的引导,学生不可能高效迅速地获取知识,没有学生的而积极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便得不到施展,事倍功半。
②一方面,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
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
另一方面,“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
有时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
比如尝试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同桌听,看看他的反应。
如果他能明白,可能表明你确实理解透彻了;如果他仍有疑惑,可能表明你的理解中存在漏洞或缺陷,这时就可以“知困”而“自强”。
6、读了这篇短文,结合你的学习实际,谈一点你的学习体会
答:
教别人的同时自己也会理解得更深刻。
在学习中,当别的同学遇到问题的时候,要学会去教别的同学,这样也能明白自己的不足的地方,同时提升自我。
7、请写出一句同本文意思相近的诗句。
答: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8、艺术特色:
①运用类比,引出论点,层层递进论证论点。
开篇举出嘉肴不食而不知其味,引出至道不学不知其善,进而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层层推进,最终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教学相长。
使得论证严谨、有条理。
②引用论证,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文章在总结出中心论点——教学相长后,又引用《兑命》中的话,以增强对中心论点的阐述且作为有力证据。
河中石兽知识点复习
一、文学常识:
1.体裁:
文言笔记小说
2.作者:
纪昀,字晓岚,清代著名学者,生性诙谐风趣,任《四库全书》
总纂官,著有《阅微草堂笔记》,本文选自其中。
3.作品:
《阅微草堂笔记》:
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全书主要记叙妖怪鬼狐故事,其中也有不少关于考据的文字,另外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在书中也有记述。
《四库全书》:
分古今图书为经、史、子、集四档。
二、字词分析:
1.注音:
pĭyèzhàofèiyānsù
圮曳棹杮湮溯
2、常规词语
【临】靠近。
【干】水边。
【圮(pǐ)】倒塌。
【求】寻找。
【竟】终于。
【设帐】讲学,教书。
【尔辈】你们。
【究】推究。
【杮(fèi)】削下的木片。
【岂】怎么。
【暴】突然;急,大。
【携】带。
【性】性质。
【湮(yān)】埋没。
【沿】顺着。
【服】信服。
【确论】确切的言论。
【凡】凡是,大凡。
【盖】因为,由于。
【倒掷】倾倒。
【啮(niè)】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坎穴】坑洞。
【遂】于是,就。
【溯(sù)流】逆流。
溯,逆流而上。
【如】依照。
【果】果然。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臆断】主观地判断。
3.【颠】通“癫”,疯狂。
4.古今异义
【并】古义:
一起。
今义:
并列。
【阅】古义:
经历。
今义:
阅读。
【岁】古义:
年。
今义:
年龄。
【物理】古义:
事物的道理、规律。
今义:
指物理学,一门学科。
【是】古义:
代词,“这”。
今义:
一般为判断动词。
【耳】古义:
罢了。
今义:
耳朵。
【已】古义:
停止。
今义:
已经。
【固】古义:
本来。
今义:
坚固。
【下流】古义:
河的下游。
今义:
卑鄙,龌龊。
【但】古义:
只。
今义:
但是。
闻之笑曰代词,代顺流而下寻找石兽这件事
沿河求之代词,代石兽.
一老河兵闻之代词,代讲学家的话
当求之于上流代词,代石头
其反激之力的
至石之半的
求之下流、求之地中代词,代石兽
然则天下之事的
5、一词多义:
6、词类活用
【棹(zhào)】本义“船桨”;这里为名词活用为动词,“划船”。
【暴涨】本义“急涨”。
这里为动词活用为名词,“洪水”。
7、文言句式
.被动句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为……,表被动,可译为“……被……”)
.倒装句
当求之于上流
(“当于上流求之”的倒装)
三、原文与译文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 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译文:
沧州南边有一座寺庙靠近河边,寺庙的大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沉入水中。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译文:
过了十多年,僧人募集资金重新修缮寺庙,在水中寻找石兽,最终无法找到,就认为石兽顺着河水流到下游去了。
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译文:
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耙,往下游找了十几里地,不见石兽的踪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尔辈不能究 物理。
译文:
一位讲学家在寺中开设学馆教学,听了这件事笑着说:
“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客观事物的道理。
是非木杮(f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译文:
这两尊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够被洪水携带走呢?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 众服为确论。
译文:
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子的性质疏松漂浮,石兽埋没在沙中,越沉越深罢了。
顺着河水寻找石兽,不是很疯狂吗?
”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译文:
一位年老的守河的河兵听到了这件事,又笑着说:
“凡是落入水中的石头,应当到上游去寻找它们。
”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译文:
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子的性质松软浮动,河水不能冲走石头,但水流的反冲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走沙子形成坑洞。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译文:
越冲刷坑越深,等到冲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倒在洞坑中。
像这样再次冲刷,石头又会向前翻转。
转转不已, 遂反溯(sù)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 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
译文:
不停地翻转,石头于是反而逆流而上了。
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固然荒唐;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加荒唐吗?
如其言, 果得于数里外。
译文:
按照他说的那样去找,果然在上游几里外找到了石兽。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译文: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其中根本原因的多了,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四、简答题:
1、本文的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寻找掉在河里的石兽的故事,说明任何事物都不能根据主观臆断,实践出真知。
2、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水中” 、“顺流下矣” ;讲学家判断其在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 ;老河兵则判断其在 ________________,是因为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3分)
答案:
“湮于沙下上,渐沉渐深”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求之于上流”
3、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2分)
答案:
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作出主观的判断,而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判断。
4、文章结尾说“天下之事,但只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这句话应该如何理解?
①这句话清楚地表明了作者的写作意图:
对讲学家之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的人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②指明了认识事物方法的途径:
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以及与之有关的其他事物之间的互相联系。
③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
5、探究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
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方法?
(4分)
庙僧只考虑流水,没有考虑石兽、泥沙的关系,讲学家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却忽略了流水,他们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
老河兵而“老河兵”则根据石性、沙性和流水反激力等物理属性,以及三者之问的关系,作出正确的判断。
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三者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因此能提出正确看法。
6、 课文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
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
同时也诠释了生活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
7、分析寺僧、讲学家、老河兵性格特征。
寺僧: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求石兽于水中”,“以为顺流下矣”,说明他办事意志坚定,毅力坚强,但经验不足。
讲学家:
“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足显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骄傲自满,轻视他人。
老河兵:
有实际经验,沾沾自喜,充满自信。
8、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那种表达方式,有什么启发意义?
议论。
由此可以看出,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 不知其二,不能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做出推想,要根据实践情况做出判断。
(或是事物的变化是很多
的,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
9、分析讲学家和老河兵“笑”的含义。
答:
.讲学家的“笑 ”是嘲笑顺流而下寻找石兽的做法,说明讲学家自以为是,空有理论,是可笑的。
老河兵的“笑”是嘲笑讲学家的认识错误,众人轻信讲学家的糊涂,说明老河兵阅历深广,有实践经验。
10、文中讲到了寻找石兽的哪四种方法?
他们各自的根据是什么?
答:
四种:
一在河中原地寻找两个石兽,理由原地是石兽沉落的地点;二到河下游找, 理由是认为石兽会顺流而下;三是就在原地沙下找,理由是石重沙轻,石兽会渐沉 渐深。
四是到河的上游去找,理由是由于河水冲激,石兽反而会溯流而上。
11、寺僧为什么先后两次采用不同的方法都寻找不到落入河中的石兽?
这对我们有何启示?
因为第一次在原地找,只考虑到石兽沉没的位置,没有考虑到流水、石兽、泥沙之间的关系。
第二次到下游找,只考虑到流水,没有考虑到石兽、泥沙关系。
对我们的启示是:
生活中,我们不能总是以固有的思维方式单方面去思考问题,要懂得变通,懂得从事物的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中去分析考虑问题。
《智子疑邻》《塞翁失马》知识点复习
一、文学知识:
1.分别选自?
《智子疑邻》选自《韩非子•说难》。
韩非,战国末著名思想家。
其著作收在《韩非子》里,共有20卷,55篇,常用寓言故事阐明道理,富有说服力。
其中许多寓言故事一直流传于世。
《塞翁失马》选自《淮南子•人间训》。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时淮南王刘安召集其门客集体编著的。
以道家思想为主,论理时常常引述古代神话、传说,因而保存了一部分珍贵的神话资料,内容丰富,文笔优美。
二、字词分析
1.一词多义
而:
①连词,表修饰。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丁壮者引弦而战”《塞翁失马》
②连词,表转折。
“而疑邻人之父”
③连词,表顺承。
“马无故亡而入胡”、“堕而折其髀”
其:
①(人称)代词,他,他的
②(指示)代词,这,那,这个,那个。
“其家甚智其子”《智子疑邻》
③“其父曰”《塞翁失马》
父:
①fǔ 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邻人之父”《智子疑邻》;“其父曰”《塞翁失马》
②fù 父亲。
“父子相保”《塞翁失马》
故:
①缘故,原因。
“马无故亡而入胡”“此独以跛之故”
②旧的。
“温故而知新”(《论语》十二则)
2.词类活用
①智子疑邻;其家甚智其子(形容词作动词,聪明,以……为聪明,认为……聪明)
②天雨墙坏(名词作动词,下雨。
)
③近塞上之人(形容词作动词,靠近。
)
④善术者(形容词作动词,擅长。
)
3.古今异义
亡:
古:
丢失。
“暮而果大亡其财” 逃跑。
“马无故亡而入胡” 今:
死亡。
居:
古:
经过 今:
居住
十九:
古:
十分之九,指绝大部分。
“死者十九” 今:
数字十九。
三、重点字词解释:
1、 天雨墙坏 雨:
下雨 坏:
毁坏
2、 不筑,必将有盗 筑:
修补 盗:
盗贼
3、其邻人之父亦云父:
(fǔ)老头 亦云:
也这样说
4、 暮而果大亡其财暮:
晚上 果:
果然 亡:
丢失
5、 其家甚智其子 智:
认为……聪明
四、简答题
1、寓意归纳:
听意见只应听正确的,而不要看这意见是什么人提出,对人不能持偏见。
(告诉人们不能凭空随意猜疑或赞赏别人,要实事求是。
)
2、对于“天雨墙坏”这件事,富人之子和其邻人之父都说:
“不筑,必将有盗。
”而富人“大亡其财”后,为什么“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这家富人这样看问题是否正确?
因为他们跟主人亲疏关系不同。
不正确,因为这家富人不尊重客观实际,只凭关系亲疏,主观臆断。
3、从“智子疑邻“的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①要虚心听取多方面的正确意见,不能因人废言。
②向别人进言或提意见,要注意自己跟听者的关系,以免产生不必要的麻烦。
③看问题要尊重客观实际,不能持偏见。
五、 课外延伸《韩非子》中的寓言故事
1、滥竽充数:
寓意一那些弄虚作假的人虽能蒙混一时,但是无法蒙混一世,他们经不住时间的考验,终究会露出马脚的。
寓意二只有练就一身过硬的真本领,才能经受得住一切考验。
2、守株待兔:
寓意一:
不劳而获,天上掉馅饼的事情是不可能天天发生的。
寓意二:
把偶然事件当成必然性事件是十分愚蠢的。
《塞翁失马》知识点
三、重点字词解释:
1、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 近:
(形容词用动词)靠近善:
(形容词用动词)擅长、善于
2.、马无故亡而入胡 亡:
逃跑
3.人皆吊之 吊:
对其不幸表示安慰。
4、.此何遽不为福乎 何遽:
怎么就,表示反问此:
这
5.、居数月 居:
这里是经过的意思
6.、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将:
带领归:
回来
7.、死者十九 十九:
十分之九,意思是绝大部分
8、家富良马 富:
(形容词用动词)富有,指很多
9、其子好骑 好:
喜欢
10、堕而折其髀 堕:
掉、落、摔 髀:
大腿
11、此独以跛之故 故:
缘故、原因
四、简答题
1、本文的寓意是什么?
①世上的任何事物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好事也可以变成坏事。
②人们看问题要全面既要看到事物的正面,也要看到事物的反面。
③祸福得失在一定下可以转化。
2、学习了本文,你得到了什么启示呢?
不要孤立、静止地看待得失,事情的好坏可以转化,要辩证地看待得失祸福,要发展的看待事物,以一颗平常心对待生活,不要过分为一时一事之得失而计较。
3、在这则寓意中概括出一个成语是什么?
塞翁失马,焉知祸福
4、关于福祸得失互相转换的辨证关系,中国有许多名言俗语作了精辟的概括,你能说出几句吗?
答: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祸福相倚 因祸得福
2、《塞翁失马》这则寓言故事说明祸福相依的道理,那么这对我们的思想方法和生活态度有什么积极的启示呢?
请同学们联系生活、学习实际谈谈自己的理解。
启示:
(1)祸福可以转化,不要静止地看待;学会在祸中看到福,从祸中考虑到怎样求得转化,不要消极悲观,或者在福中看到祸,加以戒备。
(2)祸福之来,确实有许多偶然性,生死、利害、得失,并不都是可以预料的。
考虑力求周全,处事力求慎重,多一些应付不测之变的准备,少一些不着边际的幻想;一旦面临祸患,可以处变不惊,可以减少后悔。
这也是一种成熟生活态度的养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46 单元 文言文 知识点 复习 韦群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