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B.docx
- 文档编号:11675851
- 上传时间:2023-03-30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33.77KB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B.docx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B.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B.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B
研究生课程进修班试卷封面
姓名:
单 位:
专业:
课程与教学论(物理)
考试科目: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
考试分数:
2013年9月25日
东北师大学研究生课程进修班考试试卷评分表
课程名称《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
姓名
单 位
专业课程与教学论(物理)
2013年9月25日
题号
分数
签名
1
2
3
4
5
6
7
8
9
10
总分
评阅教师签字:
年月日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
考试试卷(B卷)
特别提醒:
全卷共10道小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一、简答题(每小题7分,共28分)
1.新课程的实施对人们的教育观念和课堂教学的影响
答:
新课程的实施对人们的教育观念和课堂教学的影响有:
(1).教育观念得以更新:
在与教师和校长的座谈中,大家都谈到这次参与改革实验的一个最大的收获就是教育观念的更新。
《纲要》和相关的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课程改革理念开始被他们所接受,并被尝试着融入他们的教学中。
校长们说,现在的改革给学生和教师提供了更大的空间,教师在课堂中鼓励学生探索和思考,校长也鼓励教师结合自己的情况进行调整和创新。
教师们说教材非改不可,以前的容偏难、偏旧,没用的东西不少,现在用价值的有容的多了,并且在教学中给学生留有更多的空间,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2).教师角色发生转变:
新课程将教师吸纳到课程编制体系之中,教师在课程编制中具有了一定的话语权,教师不但是课堂教学的实施者,也是研究者,教师对课程体系建立的参与使教师对课程有深刻的理解,进而有利于课堂教学中对各方面的把握。
另外,新课程使教师自己在教学中所扮演的角色发生了转变,教师不再是单纯的“传授者”、“管理者”,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教师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协调者、合作者、促进者,要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去,放开学生,让学生去思考,去实践、探究,注重课堂生成。
(3).教学方式发生转变:
人们对于由传统教学方式向现代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学方式的优化等方面,都进行了系统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至2007年6月,于东北师大学图书馆中国期刊网,查及的相关文章就达873篇。
现在,教师对于自主、合作、探究这些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方式的使用方面已经步入了轨道,课堂上不失这些教学方式的踪影。
而且人们对于教学方式的研究也早以同时步入了具体学科教学方式的研究畴。
(4).教材走向多样化:
新课程提倡一纲多本,在此鼓励下,不同版本的教材纷纷出现,一方面,在市场竞争中,各家都竭尽所能,对教材进行了精心的设计,目前小学各版本的教材可以很好的说明这点。
另一方面,为学校对教材的选择提供了可能,针对地区和学校特点选用教材,能够很好的提高教学效果。
(5).教育评价发生变化:
新课程较之传统课程更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评定。
对于各科教学都从知识技能、情感太度价值观和过程方法三维目标的达成进行评定,这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2.新课程中的评价观的基本涵
答:
新课程提出发展性评价,其基本涵表现为:
⑴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
淡化原有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关注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发展中的需要,突出评价的激励与调控的功能,激发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在发展动力,促进其不断进步,实现自身价值。
⑵与课程功能的转变相适应。
体现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保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⑶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的趋势。
关注全人的发展,强调评价的化和人性化的发展,重视被评价者的主体性与评价对个体发展的建构作用。
⑷评价容综合化,重视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尤其是创新、探究、合作与实践等能力的发展,以适应人才发展多样化的要求;评价标准分层化,关注被评价者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求,促进其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和发展的独特性。
⑸评价方式多样化,将量化评价方法与质性评价方法相结合,适应综合评价的需要,丰富评价与考试的方法,如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情景测验、行为观察和开放性考试等,追求科学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⑹评价主体多元化,从单向转为多向,增强评价主体间的互动,强调被评价者成为评价主体中的一员,建立学生、教师、家长、管理者、社区和专家等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制度,以多渠道的反馈信息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
⑺关注发展过程,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而终结性的评价结果随着改进计划的确定亦成为下一次评价的起点,进入被评价者发展的进程之中。
3.案例的基本要素
答:
案例是课堂中真实的故事,是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的困惑,是足以引发教师思考和讨论的事件,是蕴含着教育理论的典型事例。
案例包括四个要素:
要素一:
教学背景的交待。
任何一个案例都有它特殊的背景(教师、学生、教学、环境),对象不确定性,过程不可预见,方法不可复制,结论不可照搬。
要素二:
好的“故事”,必然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需要凸现教师决策与选择的困惑,可以从中发现或挖掘有典型意义的教育问题。
要素三:
有研究价值的案例,往往都有一定的结构框架,依托恰当的理论为支撑。
要素四:
围绕一个主题,注重过程,细节真实、形象的描绘。
详细描述事例发生、发展、解决过程中的冲突和情景。
4.学生全面发展的涵义
答:
国家教育方针提出的“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明确了我们学校培养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应是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全面提高。
《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提出的“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素质”,又从素质教育养成角度提出学生全面发展的主要容。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的“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面向全体学生,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注人了时代活力。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则进一步揭示了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基本涵。
“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法制、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康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由此,我们得到的启示是:
学生的全面发展意味着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是学生身体、智慧、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社会适应性的全面提高与和谐发展。
二、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
1.我国基础教育在20世纪末主要存在哪些问题?
答:
我国基础教育在20世纪末主要存在这些问题:
(1)在课程实施方面:
①忽视兴趣的培养
在课程目标的实际实施中呈现偏重于基础知识与基本技倾向。
思想品德、健康劳动态度与技能、美的感受与表现以及学会学习的态度与能力等目标在实际关注与实施中都明显不力(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
数学已经成为最不受欢迎的学科之一,数学与“枯燥、紧、考试、失败、淘汰、没有信心”等联系,如果不是要考试,很少有学生愿意学习数学。
振宁选学生的两个标准首先是兴趣。
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的原因主要在于:
容远离学生实际,繁、难、偏、旧。
容呈现过于形式化。
学习方式单一,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机会。
评价形式单一,对评价结果的处理简单。
缺少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个体差异的关注。
②忽视学生的经验
没有应用的意识,缺乏动手实验的能力(美国学生自制核反应堆),学外语不能会话,学中文阅读和作文能力不强,不会唱歌。
与现代社会发展脱离:
语文文章,物理、化学上新的进展,新的数学思想。
③忽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传统的学习方式是学生忘了自己,质疑与提出问题的能力不强。
质疑是创新的突破口,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有质疑的权利比实际质疑更为重要。
不会合作,缺乏团队精神。
例如,一条船上有75头牛、34只羊,问船长多大岁数?
45名被试学生中,只有5人认为此题不能做,多数答案是41,其次是109,再次是(75+34)=54。
5。
(2)在课程容方面,课程容“繁、难、偏、旧”,过于重视书本知识。
(3)在课程评价方面,忽视对学生纵向发展的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改进与激励的功能;评价容过于注重学业成绩,而忽视全面发展和学生个体差异,评价方法单一;过分关注结果而忽视过程,同时尚未形成健全的教师、学校评价制度,严重地制约了素质教育的推进,影响着亿万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
(4)在课程结构方面,课程结构过于学科本位,科目过多,缺乏整合。
(5)课程管理方面,课程管理过于集中。
(6)课程计划基本统一,课程目标(所有学生的数学学习都指向同一个目标)、课程设置(基本上都是必修课,很少有选修课)、课程容(所有的学生学同样的数学。
1982年,由柯克克罗夫特(W.H.Cockcroft、博士为首的英国国家教学委员会发表了题为《数学算数》的报告,这是英国数学教学改革的纲领性文件—《Cockcroft报告》(后面简称《报告》)的问世标志着英国乃至世界数学教育研究的重要进展。
这个报告表明:
学生对“用字母表示数”的理解相差7个年级。
长期以来,我国地域广阔,彼此之间差异较大。
但是,全国实行统一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教材也是人教版统一天下,这与我国的国情很不相符。
在教师素质方面,教师从师任教的基本功有明显缺陷。
特别是,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更新极其缓慢,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匮乏。
教育教学观念得不到及时的转变,尤其不能和数学学科等具体的学科教学实际结合起来,思想观念停留在“教材中心、教师中心和课堂中心”的层面;不能很好地将“教育理论”物化为“课堂教学行为”。
教师的学科专业能力不健全;缺少合作教学的组织能力以及现代化教学手段使用能力等等教师专业能力的新成分。
课程是必须不断改革、不断建设、不断创新的。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时期,面对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的发展,现行基础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弊端明显地突现出来:
教育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目标同时代发展的需求不能完全适应;
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
课程容“繁、难、偏、旧”的状况仍然存在;
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容,脱离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
学生死记硬背、题海训练的状况普遍存在;
课程评价过于强调学业成绩和甄别与选拔的功能;
课程管理强调统一,致使课程难以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多样发展的需求等。
这些问题的存在,以及它们对实施素质教育的制约和不良影响,正说明了推进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2.如何理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三级课程管理模式?
答:
调整现行课程政策,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以适应不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文化发展的需要
我国人口众多,地域辽阔,各地经济文化发展存在着差异,完全用大一统的课程设计和一刀切的要求,显然不能满足不同地区学生发展的需要。
因此,本次课程改革实行三级课程管理政策,既体现国家对学生的基本要求,又为各地发展留有时间和空间。
在新课程计划中,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的开发被提到日程,逐步将一部分课程开发与管理的权力下放给地方和学校,让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有更多的参与课程开发与管理的机会。
这是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
三级课程管理的基本模式是:
国家制定课程发展总体规划,确定国家课程门类和课时,制定国家课程标准,宏观指导课程实施。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国家对课程的总体设置,规划符合不同地区需要的课程实施方案,包括地方课程的开发与选用;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本次课程改革重新划分了国家、地方、学校课程在整个课程计划中所占的比重,收缩了国家硬性规定的成分,在课程容和课时安排上,体现了一定程度的弹性,让地方和学校真正拥有选择的余地。
⑴国家课程:
我国长期实行由国家统一制定教学大纲、课程计划、统一安排教材的做法,这属于“国家课程”。
国家课程开发的特点,较多反映社会发展需求,强调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不易反映学生个体差异和学生学习需求。
⑵地方课程:
地方课程的特点,是根据国家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精神与要求,充分考虑本地区的发展,强调本地区实际状况和政治、经济、教育发展水平,在体现学科知识完整性和学生个性发展方面欠缺。
⑶校本课程:
以学校为基地,以国家及地方制定的课程纲要基本精神为指导,以满足学生需要体现学校办学理念特色为目的,采取原则和开放手段,由学校成员自愿、自主、独立或与校外团体或个人合作,采用选择、改编、新编教学材料或设计教学活动方式开展的课程开发活动,是一个持续动态的课程改进过程。
“三级课程管理”政策的出台,确立了地方和学校参与基础教育课程管理的权力主体地位,从而为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优势、确保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和适应性提供了制度保证。
3.简要阐述教后记的主要容。
答:
课后记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⑴记成功之处——教学设计的奇思妙想,灵机一动;教学方法的精心安排,巧妙之举;师生交流的精彩发言,火花显现……教学中还往往出现精彩难忘的片段,如新颖有趣的导言,直观形象的演示,生动得体的比喻,教师适时巧妙的设问,突发事件的处理,简洁明了的板书等,这些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学法指导,信息技术方面的独到见解,都是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课后将这些课上发生的点滴花絮记录下来,日后进行整理归纳,经验就会越积累越多,教法会越来越灵活,驾驭课堂的能力和综合素质也会有大的飞跃。
⑵记失败的教训——对教学过程中的节外生枝,要进行系统的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今后在教学上吸取教训,更上一层楼。
⑶记教学中的应变——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种“想法”要比自己平时想的要高明得多。
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后悔莫及。
⑷记学生的见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
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
⑸记教案的修正——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
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
教法上有哪些创新?
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
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
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
启迪是否得当?
训练是否到位等等。
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容时应该如何做,若将其记录下来,可以为今后教学的丰富材料养分。
⑹记下学生的课后提问——下课后,学生会提些问题,有些是学生没听懂的,有些是学生的一些误区,有些是学生对容更深层次的思考,这些都记下,可以使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减少偏差。
⑺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⑻课后写日记,随想等——对这些一手的资料及时地整理、思考和研究,可以更好地掌握学生的需要、兴趣和发展现状,客观地评价学生,同时反思也有助于进一步改进教学行为和提高教学水平,为下一步的教学规划提供依据。
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出现哪些问题?
如何看待这些问题?
答: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有成效,也出现一些问题。
例如,
第一,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性认识不够、部分地区教育行政、教研、学校教师介入不到位,把新课改看作是一次常规性教育教学改革。
本次课程改革是一次全面的课程改革,并且新课程实施所带来的结果也不仅仅局限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还包括其他结果。
第二,新的教学观念尚未形成,课堂教学仍处于以教为本的阶段,课堂教学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以教为本位、以本为本的现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着比较严重的支配学生、控制课堂教学的欲望和潜意识。
第三,学习方式的改革出现一些偏差,出现了把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绝对化或形式化的倾向。
在新课改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学习方式的转变流于形式的现象。
第四,评价改革不够完善,师生和家长有一定程度的担心,无法把握评价标准,往往在潜意识中还是不自觉地把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唯一标准。
家长与教育行政部门如何评价学校,学校如何评价教师,教师如何评价学生,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新课程落实的程度。
第五,教师的课程意识不够牢固。
第六,新课程教材问题。
新课程改革倡导教材的多元化,因此,教材编制轰轰烈烈,但质量亦不容乐观。
第七,课程实施中“落差”的产生,主要表现在课程理想与课程实施的现实之间的反差。
自2001年9月正式实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以来,中小学教育发生深刻变化。
新课程带来新活力、新变化,取得新成就,也产生诸多新情况、新问题。
正视新课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面向未来、着眼于发展,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素质教育,成为我们应该持有的基本观点。
对这些问题应采取这样的措施:
(一)建立课改实验体系
在教师层面上,构建了“学习——研究——实践——反思——重建”的课改实验体系。
1、学习:
教师的政治思想素质、业务水平直接关系到教育事业的兴衰。
我们以校本培训为载体,强调教师进行自我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2、研究:
如何开展实验研究,并为此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校的发展,是当前实施课改实验的重要课题。
我们坚持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不断强化学校教育研究涵建设,充分发挥教育研究在培养教师方面方面的重要作用,立足校本,引领教师开展群众性的教育研究活动。
3、实践:
课改的关键在于新课程观念落实到教育实践中。
4、反思:
教学反思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学习,是教师主动成长和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5、重建:
如果说反思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总结,那么,重建则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提升。
(二)建立课改实验机制
在管理层面上,凸显“组织——制度——督查——考评”课改实验机制。
1、加强组织领导。
为了使课改实验沿着有序、有效地运行,学校成立了领导小组。
2、完善制度建设。
3、狠抓督查落实。
学校领导重视课改实验工作,积极转变工作作风,深入课改第一线,对课改进程情况进行督查,狠抓实验工作的落实。
4、健全考评机制。
为了激励广大教师的学习积极性,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5.如何理解教师专业化的基本含义?
答:
教师专业化的基本含义:
第一,是指教师专业包括学科专业性,也包括教育专业性,国家对教师任免既有规定的学历标准,也有必要的教育知识与技能要求。
第二,国家有教师教育的专门机构、专门教育容和措施。
第三,国家有对教师资格和教师教育机构的认定制度和管理制度。
第四,教师专业化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教师专业发展既是一种态度,又是一个持续不断、不断深化的过程。
对于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要做到以下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系统施工”推进保障机制
二、强化专业引领,建立“研培”一体教师专业发展机制
三、探索制度创新,建立学校实施新课程运行机制
四、立足学校基地,建立典型示样本辐射机制
五、广泛深入宣传,建立全社会理解参与支持氛围机制
六、规办学行为,建立依法治教和表彰激励机制
三、案例分析题(每小题22分,共22分)
阅读下面的案例,回答有关的问题:
案例:
蹲下来和孩子“对话”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是当下挺叫响的一句口号,但真正变成我自己的认识,却是在一节课之后……
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时,有一道练习题:
“下面每组图中的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吗?
为什么?
”这道题的意图是让学生体验到同底等高的两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
教学进程颇为顺利。
…我看着通过计算得到结论的同学,问:
“下次再碰到这样的题,你还想算一算再回答吗?
“不用了,因为同底等高的两个平行四边形面积肯定相等!
”
晨晨同学却有异议:
“我不通过计算,也能知道图中的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
因为那个图形像影子一样,所以相等。
”
同学们哄堂大笑,我也情不自禁笑了起来。
“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一课,我已教过多遍,还从没有听到过这样的说法。
晨晨显得局促不安。
我觉得自己笑得有些过了,“老师很欣赏晨晨能想出这条理由!
我很好奇,你是怎样想到这样的理由的?
”晨晨挠挠了头,没能说出什么。
也没有同学有要帮助他的意思。
“哦——人的影子确实有和人的身高一样长的时候。
”我若有所悟地说道。
晨晨脸上露出几分自豪。
“不过,人的影子也有比人的身高长的时候。
”一男生抢着高声地说。
“对,还有短的时候呢!
”另一男生应和着。
我不作评价,环顾四周,孩子们都点点头。
“晨晨,现在你觉得能不能根据那个图形像影子,就推断它们面积相等呢?
”晨晨摇摇头。
“晨晨能够想出一条从来没有人想到的理由,并且这一想法对一半,我们为有这样的同学而自豪!
”
自发的掌声响起来,晨晨体面地坐下了。
一波三折的教学片段,带给我深深的反思……
以前上课,我们总是要求学生与老师“相似”。
现在实施新课程,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就要反过来跟学生“相似”。
在教学过程中拥有一颗童心,才能在与孩子交往的过程中找到接触点和共振点,把握住教育的契机。
如果总以成人的眼光看孩子,那么孩子的一切言行都是幼稚的,那些新颖、奇特的想法和行为都可能被否定,那就会扼杀孩子的天性和创造性。
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童年,童年的印象对于一个小学教师来说,是一种十分珍贵的财富。
有了它,在探索儿童心灵世界的时候,可以少走弯路,并能理解学生的纯真童心,把握他们的情感世界。
我们要尽力使自己具备“儿童心灵”——用“儿童的大脑”去思考,用“儿童的眼光”去看待,用“儿童的情感”去体验,用“儿童的兴趣”去爱好……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这对于以前高高地站在讲台上俯视学生的我们无疑是一个进步。
以前的我只是会说这句话,没能真正落实这一理念。
现在,我理解了!
这句话中“蹲下来”的本意主要不是指“肢体的蹲下”而是“心灵的蹲下”,也就是教师要在心灵深处平视学生。
更进一步,我觉得“蹲下来和孩子说话”发展成“蹲下来和孩子对话”更好!
因为“蹲下来和孩子说话”暗含的“还是要听老师说,只是老师不是居高临下了”。
“蹲下来和孩子对话”,首先是要“蹲下来听孩子说话”,然后再顺势引导,互动对话,双向建构,师生共同成长。
(第二实验小学特级教师华XX)
(1)你赞同上面案例中的观点吗?
答:
我赞同上面案例中的观点。
现在实施新课程,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就要反过来跟学生“相似”。
“只有在教师和学生的心灵之间组成一种相似的和谐的振动,才能使学生与所学的知识产生共鸣。
”(《相似论》第227页),而要“组成一种相似的和谐的振动”,教师就要熟悉儿童,理解儿童,与儿童心心相印,息息相通。
在教学过程中拥有一颗童心,才能在与孩子交往的过程中找到接触点和共振点,把握住教育的契机。
(2)如果赞同,请运用所学理论分析上述案例,结合文中事例说明“蹲下来和孩子‘对话’”这一观点的理论依据。
答:
新课程的教学从本质上是以对话、交流、合作等为基础的知识建构活动过程。
因此,要求师生关系应是双向的、平等的、的交流和合作的关系。
双向是对单向而言,不仅是老师对学生发号指令,学生也可以向老师提出建议;平等需要我们把自己和学生放在同一地位。
失去了师生平等、的交流和合作的教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基础教育 新课程 改革 理论 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