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第一课读后感精选5篇.docx
- 文档编号:11673947
- 上传时间:2023-03-30
- 格式:DOCX
- 页数:6
- 大小:23.16KB
教师第一课读后感精选5篇.docx
《教师第一课读后感精选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第一课读后感精选5篇.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第一课读后感精选5篇
教师第一课读后感精选5篇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教师第一课》读后感
(一)
初看《和教师的谈话》这本书,就知道这是一本教育理论书籍,我觉得很枯燥,没兴趣看。
可这是作业,作业总该完成。
于是我耐着性子认真地看了一遍,没想到还有些收获和启发。
看完这本书,我不得不惊叹苏联的教育如此先进,如此科学。
虽然距今已有几十年了,但就站在现代的教育角度来看,苏联的有些教育思想还是有一定的先进性。
苏联的教育为社会主义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经验,特别是对中国教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在苏联教育界涌现了一批著名的教育家,赞科夫就是其中一位。
赞科夫对传统教学思想进行挑战,并指出其重大缺点,我们不能不说他是一位大胆、有创造性的革新家。
严格来说,他的教育思想在更大的程度上是对传统教育思想的修正、补充和发展。
我特别欣赏赞科夫实验教学体系的教学原则,他的实验教学的主要思想就是:
“以最好的教学效果来达到学生最理想的发展水平。
”体现这一主导思想并指导各科教学工作的五条“教学原则”是:
(1)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
(2)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3)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的原则:
(4)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5)使全班学生包括“后进生”都得到发展的原则。
在这,我主要谈一谈第二条原则——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
在现实的教学工作中,经常强调复习,而且是多次的单调的重复。
上学年,我任教一年级。
每上一项新内容,几乎要花半节课复习,教学进度很慢,慢得让我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
说真的,复习多了,我自己都觉得没劲,更何况学生,那些优秀的学生早就掌握了,可是后进生恐怕还是一知半解。
然而,一年级毕竟是学习的起始阶段,多次复习还是有必要的。
但是高年级呢?
教师一遍又一遍地反复讲同一个材料,学生则必须一遍又一遍地听教师讲解。
比如一篇语文课文,单是讲新课的时候就以各种名目读四五遍,课后还要求学生熟练,复习时又要读。
用两节课可以讲完的课文,却要用三四节课。
其实,有些课文是浅近的,只要教师有表情地朗读一遍,学生就懂了。
读第一遍,学生还喜欢听。
再读,学生就不要听了。
学生知道你以后还要读许多遍,索性连第一遍也不注意听。
赞科夫说:
“这里我想起条件反射论的创始人巴甫洛夫的话。
如果刺激集中在大脑皮层的一个地方,或者像巴甫洛夫实验室里常说的那样,老是叮在一个细胞上,就会使它进入无兴奋状态,于是出现睡眠——完全的或局部的睡眠。
”所以,学生在课堂上打瞌睡,半睡半醒,提问他时表现出那种惘然若失的样子,并不奇怪。
据观察,采用这种教学法,到一个学习日结束时,儿童神经系统的抑制现象很严重。
上述的例子说明:
单调的重复、烦琐的哲学和形式主义,不仅浪费了大量的教学时间,把教学进度拖得很慢,而且更严重的是阻碍了学生的发展。
《教师第一课》读后感
(二)
“阅读教育大师”一章引领大家走进人类一流伟大教育家的心灵。
周国平说:
“阅读是与历史上的伟大灵魂交谈,借此把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占为己有。
”《道德经》有云: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意思是道德厚重的人,比得上婴儿。
也许,走进和阅读一流教育大师的目的,不是让我们更丰富更成熟,而是能让我们如大师一样,对教育、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永葆一颗赤子之心。
在学习了众多的教育家的教育理念后,我深切地感到,要想当好教师,首先要学会做人,教师本身就要好好的修炼自身,我们是不可能教给学生自己没有的东西,教育就是潜移默化的影响,教育就是言传身教的结果,教育就是人与人之间不断影响的'结果。
所以,教育者身上具备的一切都会影响到自己的学生的。
孔子一生谦虚好学,他在教育自己的弟子的时候,也总是身体力行,用自己的言行来教育和影响他的弟子的。
陶行知主张的“生活教育”以及“教学做合一”的理论,其核心都是在强调要在道德修养方面下功夫,认为道德理论和伦理观念只有落实在行动上,才具有真正的价值。
可见,如果教师没有一个高尚的品行,没有一个健全的人格,又怎会带给学生健康的教育呢?
教师不好学习,不思进取,又怎会教出博学上进的学生呢?
所以,教师要先修炼自身,从道德修养到学识素养全方面的丰富自己,为自己能给学生树立榜样而努力。
“口才是教师的第一能力”、“人际交往中的生活智慧”则介绍了教师应该怎样表达、沟通、交往。
教育是创造人生幸福的事业,这种创造往往通过教师的大爱圣心以及由此生成的美丽生动的语言去实现,往往通过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去实现。
一位禅师的话或许能与你产生共鸣:
“当你像佛陀那样慢步行禅时,你把自己的平稳、坚定、解脱与喜悦印在地面上。
你有尽情享受这么做的权力。
你的脚就像一个印章,像皇帝的玉玺一样。
我们看见解脱的印记、幸福的印记,以及生命的印记。
”
这八个篇章是八首教师职业生涯中不可或缺的优美乐章。
八个篇章,八门课程,一所教师幸福人生中有缘相逢的别样学校。
《教师第一课》读后感(三)
教师除了耕耘和忙碌,还应不时地仰望星空,让星光照亮自己实践的智慧。
看到“教师第一课”这一书名,工作近十年的我产生了疑问:
“在教师这岗位上我已度过多少春秋,我还得回到起点,从“教师第一课”开始?
”带着可笑与疑问,我翻开了这本由朱永新、高万祥主编的《教师第一课》,读着朱永新教授“只要一本书就能使我们飞翔”的前言和高万祥校长“给你一所学校”的后语,让我对这本书有了整体的了解,这本书分八个课程“书写教师的生命传奇”“阅读教育大师”“不可或缺的心理学知识”“师德的核心是大爱”“在教改科研中收获幸福和优秀”“写作:
卓越教师和平庸教师的分水岭”“口才是教师的第一能力”“人际交往中的生活智慧”。
对照这八首教师职业生涯中不可或缺的优美篇章,回想着自己的教书历程,可笑的是自己在懵懵懂懂中过了十几年,离真正的教师却是那么的遥远。
现在的我除了每天都在做着重复的工作外,剩下的就是倦怠,毫无挑战,又怎能往更高的境界走?
我该如何摆脱这种倦怠,拥有梦想呢?
还得像朱永新教授所说,在我们抱怨日子陈旧黯淡时,其实我们可以用阅读去无限拓展心灵的领空,只要有一本书,我们就可以飞翔。
当我们的精神摆脱束缚时,就是我们真正强壮的时刻;当教师的心灵开始飞翔时,就是教育翱翔长空的时刻!
于是,我改变了最初可笑的想法,用心阅读从这里出发。
读了这本书,我想这本书向我们推荐的教师专业发展的“三专”模式能作为教师心灵飞翔的导航,引领教师一路前行。
一、专业阅读,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历不知难。
”反观自己,生活中的交谈,教学中的言语表达,教改中的观点陈述,还是写作时的表述,语言贫乏,缺少理论支撑。
究其原因,应是少阅读,即使偶尔读读,也是毫无目的,不曾深入。
这本书对专业阅读的叙述虽然深奥,细细读来还是有所收获。
首先专业阅读的根本任务是构造一个合宜的大脑,它需要在教育教学生活中,对心理学的经典思想,教育哲学基本观点,人类最好的教育经验,所教学科的知识精华,所教学科的成功案例,人类的基本价值,中国文化的精髓等等,有一个丰富的了解,再逐渐上升到透彻的理解。
我想这应该是给我们读什么提供了一些思路。
其次专业阅读的关键,是必须回到对根本书籍的研读中来。
所谓根本书籍,也称原典型书籍,是指奠定教师精神及学术根基,影响和形成其专业思维方式的经典书籍,那些多在童年至青年期出现过的、深刻地影响人的生命以及精神气质的书籍。
但不是所有的经典书籍都能成为某位教师的根本书籍。
成为一个人的根本书籍意味着,你深刻地理解了这本书,而这本书也成为你思考教育教学问题以及阅读其他书籍的原点。
构成一个老师思考原点的根本书籍的高度,往往会影响到这个老师的高度。
从这可看出我们应该有选择的阅读,选择能成为你思考教育教学问题以及阅读其他书籍的原点这本书。
接着是知性阅读。
要进行咀嚼性质的研读,也就是阅读者通过对书籍的聆听、梳理、批判、选择,在反复对话中,将书籍中有价值的东西吸纳、内化到阅读者的认知结构之中,从而使原有结构得到丰富、优化或者重建的过程。
是的,专业阅读是一种吸纳,与其抱怨日子,不如用心阅读,迈开阅读的步子,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
二、专业写作,站在自己的肩膀上前行。
书的第六章对写作的意义说得很明白,“写作,是平庸教师与卓越教师的分水岭!
一个不能写一手好文章的商人,只能算是一台赚钱的机器。
而不能写一手好文章的教师,只能是一个教书匠,一个从事教育的劳动力。
”看来,若不想让自己成为一个教书匠,一个从事教育的劳动力,就必须学会和善于写作。
说到写作,我除了职称晋升迫不得已写下两篇论文,平时不曾用心,至于书中所介绍的几种写作方式,日常的记录(教育日记、个案记录、教学实录)、教育随笔(事理随笔、教学札记、书信小简)、文学作品(诗歌散文、书影评论、教育杂文),我虽有过教学中的思考,写下些教后反思,却是零零散散,没有坚持记录,也未曾认真梳理成文,更不用说进行专业写作。
然而,新教育认为,我们的教育生活是由无数的碎片组成的,这些碎片往往会形成破碎的未经省察的经验,使教育教学在比较低的层面上不断重复。
而通过专业写作,就能有效地对经验进行反思,从碎片中提取有意义的东西并加以理解,形成我们的经验融入教育生活,使之成为我们专业反应的一部分,使我们的教育实践更加富有洞察力。
由此可看出,要养成自觉记录教育、教学的生活习惯,坚持记下教育教学中的点点滴滴,让这些碎片经过提取、理解再拼合成为美丽的图景。
新教育中还提到专业写作具有五个特点,一是强调理解与反思;二是强调与实践相关联;三是强调客观呈现,反对追求修辞;四是主张师生共写随笔;五是注重案例研究。
从书中的个例看,对于普通的我而言,个案式的研究应该更具有实际操作的可能性。
最初的写作应该记录下具体的案例,不一定是为发表而写,只要能把自己每天丰富的生活、奔腾的思绪记录下来就好,相信,只要能坚持写作,十几年过后,这些写给自己看的文字也许能成为教育教学科研最为宝贵的材料。
三、专业发展共同体,站在集体的肩膀上飞翔。
孔子说: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书的第八章讲到,在与人的交往中能增广见闻,促进学习。
是的,每个人的成长都需要高人、榜样的引领和身边人的陪伴。
新教育实验认为:
打破教师之间的隔膜,形成对话的传统,在专业阅读、专业写作的基础上,借助专业发展共同体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是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
教师孤军奋战的时代应该终结,教师应该善于把自己融入一个共同的团体中,主动地和其他教师交流,交流的对象不局限于同一学校的教师,还可与通过网络结识的教师广泛探讨。
当学校内部没有共同体的时候,我们就要寻找创造这个共同体。
幸运的是我们身边有许多的引领者和学习的榜样,就看你的是否积极的、自觉的参与其中。
比如:
每周教研室的集体备课,每月模拟考试后的分析会,每学期的校级专题活动、教学技能大赛,教学评优活动,家长会,读书活动等等都是专业发展之背景。
这里有远方的“高人”引领,有身边的“贵人”的相助,能让渴望成长的你,不在孤军作战,而是站在集体的肩膀上飞翔。
每个教师都会不断地遭遇问题,这些问题你有可能解决不了或者解决得不够好。
阅读这本书,我明白了,要更好地解决遇到的问题,要通过围绕这个问题的阅读来协助解决,需要通过与共同体的成员的对话或者协作来解决,并通过有意识的书写,对问题进行梳理反思。
也就是,通过三专模式——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发展共同体,让你的心灵开始飞翔并一路前行。
《教师第一课》读后感(四)
初看《和教师的谈话》这本书,觉得它很枯燥,没兴趣没什么耐心去看。
但是为了写读书笔记,于是耐着性子认真地看了一遍,没想到还有些收获和启发。
作者首先回想了“教师”这个词,毫无疑问,在纷繁复杂的人生社会大舞台上,每个人都扮演着一定的角色,即在各种各样的社会群体中居于一定的地位,具有相当的身份。
而古今中外有诸多学者对此作过精辟的的论述。
如“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
”
作者还认为,在教育工作中的缺点之一,就在于教师虽然不否认自己有着教育学生的任务,但是常常把它们看成次要的任务。
我很赞同作者的观点:
一、作者只是认为教育工作没有和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但我认为教师有是正常人,也是凡胎肉体,也有自己的家庭和事业不可能把自己全部的心血和精力都投入到教学工作上去。
二、我个人认为教师就是应当在教学时间内上好自己的课,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而不是一天到晚忙着干这个想着干那个,因为论文以及其他活动影响自己,特别是新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三、我觉得每个教师都渴望得到上级领导的重视而不是一味培养自己比较眷顾、看重的人,如果长久下去,势必会严重影响教师的教学进取心。
那么,到底教什么?
如何教?
教师在学生面前如何树立自己的威信?
如何去爱学生?
如何用正确的爱去教育学生?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因为恐惧不敢跟父母倾诉苦恼,日积月累,孩子们缺乏诚心,缺乏安全感。
所以,我一直觉得,教书固然重要,但是育人更重要。
让孩子们形成健康的人格,对孩子终身发展来说,总是有益的。
而通过多途径了解孩子,了解他们的爱好和才能,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了解他们的欢乐和忧愁,恐怕没有比这点更重要的事情了。
《教师第一课》读后感(五)
面对生无所息的职业倦怠,面对教师职业的尊严与价值危机,教师当如何抉择?
是自甘沉沦还是自我救赎?
阅读《教师第一课》,给人以一种理想再次被点燃的感受,并产生通过促进自身的改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期待。
本书的作者既有朱永新、高万祥、朱小蔓等著名学者,也有徐飞、邵统亮等在基础教育一线从事教育和研究的佼佼者。
他们把多年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心得融于本书,将一批教育大家的教育精华高度浓缩,以通俗流畅的讲述,以简明生动且极富启发性的事例,表达了对理想教师及其成长所需的素养、途径的思考和建议。
重塑教师的职业理想。
作者以诚挚的心,怀着理想的热情,站在教育思想家的高度,以充满激情和诗意的语言重申教师职业的使命,重建教师的职业认同,以此激发教师的向上精神。
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
教师应当是真正的读书人,应让写作成为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借助思考和研究抗拒平庸。
书中介绍了孔子、柏拉图、夸美纽斯等9位教育家及其对教育的精彩论述,回答了教育的本质、教育的艺术、教学的艺术、教师的职业生活及儿童的成长等问题,帮助教师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行。
修炼教师的职业技能。
书中概括了为师者不可或缺的心理学知识,学科专业素养的修为、教育科研的方法、如何锻炼口才、如何建立温暧的师生关系,以达到教育教学上得心应手的自由之境。
《教师第一课》,让人走进更为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书写个人的生命传奇,进而书写中国教育的传奇。
阅读了《教师第一课》这本书,从多个视角解读了作为教师应该具备的条件和素质。
也深切地体会到,做教师不容易,做一个优秀的教师更不容易。
教师需要不断地学习,修炼。
在阅读中我最喜欢读的是第一章书写教师的生命传奇,我们每一个人都在抱怨社会对我们有偏见待遇不高,我感觉还是在于我们自身不够强,没有让大家、社会看到老师的教育力量,恰恰相反的是在我们教师群体中却出现了很多不和谐的音符。
教师的工作时间长,要求高、压力大等等因素使我们许多教师产生了对教育的无力感,倦怠感,都认为教师没意思。
而正是这种观点导致我们不愿因进步,从而一步步走进困惑之中。
翻开本书一开头就引用了《论语》《大学》的几句话,作为一个人我们要有一种“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目标,要以此为人生的目标去努力不断实现,而实现的方法就是“皆以修身为本”。
何谓修身?
修身,是指修养身心,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水平。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修的是什么?
正如书中说道:
秉承儒家修身齐家,进而改良社会的传统,以“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为朴素的人生之志。
我相信我们每位老师都有了这种:
提升教育质量,改变社会对我们教育的不良看法这种责任,那么教育的春天就会到来,到那时我们就可以大胆自豪的说我们是天底下最光辉的人。
在阅读、学习、写作、交流中修身养性吧。
“阅读教育大师”一章引领大家走进人类一流伟大教育家的心灵。
周国平说:
“阅读是与历史上的伟大灵魂交谈,借此把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占为己有。
”《道德经》有云: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意思是道德厚重的人,比得上婴儿。
也许,走进和阅读一流教育大师的目的,不是让我们更丰富更成熟,而是能让我们如大师一样,对教育、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永葆一颗赤子之心。
做教师久了,特别是教同一个年级、同一门学科久了,往往觉得每天都在做重复性的工作,由于对本门学科比较熟悉,所以觉得没有挑战性了,除了重复性的工作以外,就是倦怠了。
看了《教师第一课》这本书,我认为这种看法是不对的,有句名言说“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其实,对任何一个学生的教育方法都不可能完全相同,即使教同一课也会有许多不同的方法。
倦怠,其实就是思想停滞的表现。
一旦产生倦怠,必须及时警醒自己。
这个时候我往往会静下心来,认真梳理一下自己的思想,找出存在的问题,并努力寻找解决的办法。
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读一本好书,不断充实自己。
读好书,找出自己与名家的不足,改变自己幼稚的想法,提升自己的理念,不断改善教育教学的方(读书笔记)法。
从而在读书中寻找乐趣,寻找幸福,并依靠不断给予我营养的书驱走弥漫在我思想上的倦怠烟雾。
在学习了众多的教育家的教育理念后,我深切地感到,要想当好教师,首先要学会做人,教师本身就要好好的修炼自身,我们是不可能教给学生自己没有的东西,教育就是潜移默化的影响,教育就是言传身教的结果,教育就是人与人之间不断影响的结果。
所以,教育者身上具备的一切都会影响到自己的学生的。
孔子一生谦虚好学,他在教育自己的弟子的时候,也总是身体力行,用自己的言行来教育和影响他的弟子的。
陶行知主张的“生活教育”以及“教学做合一”的理论,其核心都是在强调要在道德修养方面下功夫,认为道德理论和伦理观念只有落实在行动上,才具有真正的价值。
可见,如果教师没有一个高尚的品行,没有一个健全的人格,又怎会带给学生健康的教育呢?
教师不好学习,不思进取,又怎会教出博学上进的学生呢?
所以,教师要先修炼自身,从道德修养到学识素养全方面的丰富自己,为自己能给学生树立榜样而努力。
“口才是教师的第一能力”、“人际交往中的生活智慧”则介绍了教师应该怎样表达、沟通、交往。
教育是创造人生幸福的事业,这种创造往往通过教师的大爱圣心以及由此生成的美丽生动的语言去实现,往往通过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去实现。
一位禅师的话或许能与你产生共鸣:
“当你像佛陀那样慢步行禅时,你把自己的平稳、坚定、解脱与喜悦印在地面上。
你有尽情享受这么做的权力。
你的脚就像一个印章,像皇帝的玉玺一样。
我们看见解脱的印记、幸福的印记,以及生命的印记。
”
《教师第一课》读后感范文5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师 第一 读后感 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