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专业免费师范生简doc.docx
- 文档编号:11667641
- 上传时间:2023-03-30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38.07KB
小学教育专业免费师范生简doc.docx
《小学教育专业免费师范生简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教育专业免费师范生简doc.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教育专业免费师范生简doc
小学教育专业(免费师范生)简介
本专业培养具有现代教育理念,把握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具有较高的科学素养、人文素养、信息素养和健康的审美情趣,能够胜任小学各主要学科和综合实践课程的教育教学;具有创新精神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能力;顺利从事农村小学各科教学、教育教学研究和教育管理工作的一专多能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本专业形成了三大类、六大模块、必修选修结合的课程体系,其中主要课程模块有通识教育课程、专业理论课程、专业实践课程,专业课程中又分专业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专业实践课程,课程体系体现小学教育专业“全科联合培养、全程强化实践、突出教研科研、强化艺术素养、培养核心能力”的培养特色.
本专业学制4年,修业年限3-6年。
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
小学教育专业剖析报告
1专业基本情况
小学教育专业于2005年开始招生,进行本科和专科一体化培养.2011年开始招收小学教育的专升本学生,建立山东省小学教育专升本教育基地,并于2011年融入教师教育基地,成立教师教育学院,建立山东省首批教师教育培养基地.2013年成为学校首批应用型特色专业。
从2014年开始建立多所伙伴学校,省政府首期投入300万元对教师教育基地建设。
与潍坊市教育行政部门合作建立教育实习基地。
从2016年秋季开学开始,潍坊学院小学教育专业被批准为首批招收免费师范生专业,开始招收免费师范生196人。
目前在校生597人(截止到2016学年),毕业生七届共460余人人,办学经验丰富,基础实力雄厚。
办学水平和办学特色受到全省其它同级院校的认可和好评,已经成为潍坊学院的亮点专业.在2011年全省高校19个教育学类学科专业评估中,我校小学教育专业列第5位.在《2013年山东省普通高校招生专业填报指导手册》中被作为特色专业介绍。
同年,被学校遴选为省应用型特色名校重点建设专业。
在2013-2014年中国大学本科专业排行榜中,潍坊学院的小学教育专业在全国146个高校中排第12名。
在2014-2015年中国大学本科专业排行榜中,潍坊学院的小学教育专业在全国166个高校中排第17名。
本专业建有心理学实验室、教育技术实验室、电钢琴、钢琴教室、舞蹈练功厅、美术教室等实践实训场所,教学设施完备先进,设备总值累计高达200余万元.现有教育实习定点学校已经达到91所。
并在市区建立了11所较高水平的小学教学实践基地.与潍坊市教育局合作,建立了潍坊市中小学生成长导航站。
与潍坊市教育局合作,负责省市骨干教师人员及潍坊市后备校长、心理健康教师等培训工作.2013年以来,与诸城舜王街道凤凰联小、坊子北海双语学校、潍坊新华中学、潍坊北海学校、潍坊广文中学、潍城实验小学等6所基础教育学校签订协议,结为伙伴学校广泛展开“伙伴学校”合作计划.选派8人次教师到基础教育进行挂职锻炼活动。
与潍坊市县区教育部门及寿光市洛城街道中心校8所小学展开教学科研合作。
在长期办学过程中,通过不断积累探索,小学教育专业初步形成了“全科联合培养、全程强化实践、突出教研科研、强化艺术素养、培养核心能力"的培养特色,并进一步突出教师技能及艺术素养教育特色.2006年始,与鲁东大学开展教育硕士联合培养,目前,共有教育硕士毕业生300余人。
目前,已有五名教授、副教授担任了兼职硕士生导师,为取得硕士学位授予权打下了良好基础。
小学教育专业共有专任教师31人.在职称结构上,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8人,讲师28人,职称结构优良。
在专业知识结构方面:
现有博士6人,硕士25人;所学专业包括教育原理、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史、心理学、教育技术学、音乐学、舞蹈表演等,知识结构优良;年龄结构上,中青年教师比例高,年龄结构合理,教师队伍充满生机和活力;学缘结构方面,本团队教学人员分别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等高校等16所高校,具有很大的“异质性”,毕业院校层次高,所学专业交叉互补性强,学缘结构合理,便于学术互补.专兼教师比例:
专兼教师比例3:
1,完全胜任课程教学和科研任务。
小学教育专业在办学条件上进行专项经费投入,在实验室建设中经费资金投入152.5万元,其他专项建设经费45余万元,随着教育部重点项目特教大楼的使用将会有几百万的配套设备投入使用.学校建有教学技能训练实验室、微格教学训练实验室、教与学行为分析室、“三字一画”实验室、心理学实验室、教育技术专业实验室和微格教室、多媒体实验室、计算机教室、影像媒体实验室、演播室、录音室。
同时配备了高配置电脑以及数码摄像机、照相机、视频展台卫星接收系统、微格自动录播系统、电视转播接收系统。
小学教育专业教师专业教师近三年承担校级以上科研项目34项,其中省部级12项,厅级6项;获得校级以上科研成果奖32项,其中省级8项,市级16项。
该专业教师近三年共承担校级以上教研项目9项,其中“国培计划”(2015)一项,省级项目3项;近五年获得校级以上教学成果奖4项,其中省级1项。
该专业教师近三年在国内外公开发表科研论文50篇,其中被检索收录的4篇,专著6部。
该专业教师近三年共发表教研论文79篇,人均0。
98篇,主编出版规划教材4部。
该专业教师近三年共承担省级以上质量工程项目1项。
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在大学考试、普通话考试中通过率、学位获得率为100%;大学英语四级考试通过率为67.7%,考研率为5%,毕业论文优秀率为12。
3%。
近年来,生源质量稳步上升,第一志愿上线考生报考率平均98%,生源质量越来越好.近三年毕业生整体就业形势较好,毕业生就业率分别达97。
2%、97。
4%、97。
6%,毕业生跟踪调查满意度为100%,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明显提升,毕业生在外省就业的比例也呈增长态势。
从中小学和企事业用人单位的反馈情况看,毕业生具有较高的整体素质:
自信乐观、团队意识强、思想道德素质高、专业基础知识扎实、有较强的责任心与敬业精神。
毕业生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肯定,特别是对新课程改革的适应能力有良好表现,一部分毕业生已经成为学校工作骨干。
2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标准
2.1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确定依据
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依据:
一是,教育部2011年颁布的《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二是,《潍坊学院章程》中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更新教育理念,主动适用“蓝黄"两区国家战略对人才的需求,体现“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以学校定位为依据,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核心,以优化课程体系和改革教学内容为重点内容,建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人才培养体系。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富有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和扎实的基础知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强,个性发展与人格健全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三是,以社会需求和先进的教育理念为导向,立足潍坊、服务山东、面向全国,强化品牌意识、特色意识和创新意识;以理论素养培育和技能训练为主线,以“教、研、训、习”教育活动为依托,构建“双向延伸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知能并举、教研兼长"的小学教师,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小学教育专业课程特色.
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
具有现代教育理念,把握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具有较高的科学素养、人文素养、信息素养和健康的审美情趣,能够胜任小学各主要学科和综合实践课程的教育教学;具有创新精神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能力;顺利从事农村小学各科教学、教育教学研究和教育管理工作的一专多能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教育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掌握从事教学以及研究和管理工作的基本技能。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熟悉我国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法规,热爱我国教育事业,具有扎根农村教育事业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具有为人师表和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
2.熟悉我国农村教育的现状,了解农村小学教育特点,能够顺利从事农村小学语文、数学、英语等主要课程教学工作,能够胜任班主任工作,并且能够兼任小学音乐、美术、体育、科学、思想品德等课程的教学。
3.掌握教育学、心理学、教育管理学等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掌握教育研究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具有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具有从事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基本素养,适应教育教学和管理改革的要求.4.具备良好艺术素养,具有健康的审美观念,具备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基本素养,具有运用计算机处理业务的基本技能,熟练制作和使用多媒体教学课件.5.能够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汉语普通话水平应达到二级乙等水平。
基于上述专业目标与定位,本专业培养遵循“厚基础、宽专业、强应用、重能力”的教育理念,在专业建设中坚持渐进式完善课程体系与布局,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持续实践教学改革,使专业建设更具科学性、前瞻性。
将实践和实验课程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如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研习、课程设计、社会调查、微格训练、毕业论文等实践环节。
通过这些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的教师教育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应用能力,进而培养他们的专业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为有效保障专业建设需求,逐步改善办学环境与条件,通过规范教学管理、增加经费投入、优化师资结构、鼓励申报课题等措施,全方位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2.2专业人才培养标准
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标准:
具有现代教育理念,能敏锐地把握小学教育的发展趋势,掌握素质教育、新课改的基本要求和标准,掌握小学教育的最新科研成果,并能将其体现于教育教学过程之中;能积极主动地探索总结现代小学教育规律及现代小学生的学习及心理特点,把握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能创造性的、富于个性的开展小学教学、管理和研究工作;热爱小学教育工作,充满爱心和童心,具有高超的教学能力与艺术,具有较高的科学素养、人文素养、信息素养和健康的审美情趣,能够胜任小学各主要学科(小学数学、小学语文、小学英语等)和综合实践课程的教育教学与辅导工作,以及相关领域的其它工作,能够分析、研究、解决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中的有关理论与实践问题。
2.3专业人才培养标准的实现
基于专业培养目标,小学教育专业培养方案以培养具有综合教师教育素养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形成了以突出教师教育应用能力和小学课程与教学能力为特点的课程体系.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由4个模块组成,即通识教育课程模块、学科基础课程模块、专业限选课程模块和专业任选课程模块。
“通识教育课程模块"以培养学生基础性综合素质为主要目的;“学科基础课程模块”主要是满足专业学习所需基础理论知识;“专业限选课程模块"以满足岗位群对专业知识的基本需求为出发点,“专业任选课程模块”具体细化为三个(或两个)专题课程模块:
教师职业技能课程模块、心理健康与辅导课程模块和专业拓展课程模块。
通过教师职业技能课程模块的教学,强化锻炼学生的教师职业技术能力;通过心理健康与辅导课程模块的教学,提高小学教师的心理辅导和教育能力;通过专业拓展课程模块的教学,提高学生的教师教育综合素养。
学时分配比例及毕业要求
课程类别
课程模块(类)
学分
设置
学分
比例(%)
课程性质
备注
毕业
要求
通识
课程
(34。
3%)
思想政治理论类
16
9.5
必修课程
169学分
大学英语(1—4)
13.5
8.0
大学体育(1-4)
4
2。
4
大学生信息素养类
4。
5
2.7
国防教育类
4
2。
4
创新创业类
3
1.8
小计
45
26。
6
综合素质类
13
7。
7
选修课程
从全校公选课选修13学分
小计
13
7.7
合计
58
34。
3
专业
课程(48.5%)
1.专业基础课程(13.9%)
23。
5
13。
9
必修课程
小计
23.5
13.9
2。
专业主干课程(22.2%)
语文类
10。
5
6。
2
数学类
9。
5
5.6
英语类
9.5
5.6
学校与班级管理类
8
4.7
小计
37.5
22。
2
3.专业拓展课程(12。
4%)
音乐模块
7
4。
1
限选
在三个模块中任选一个模块后(7个学分),再在剩余的两个模块和两个类的课程内任选4个学分
美术模块
7
4.1
体育模块
7
4。
1
思想品德类
5
3。
0
科学类
5
3.0
小计
11
6。
5
教育素养类
10
5.9
任选课程
从任选课程中选修10学分.
小计
10
5。
9
合计
21
12。
4
总计
82
48.5
专业实践课程(17。
2%)
教育见习
1
0.6
必修课程
课程设计
1
0.6
微格训练
2
1。
2
实习支教与教育研习
17
10。
1
毕业论文与调查
7
4.1
毕业教育
1
0.6
合计
29
17.2
合计
169
100
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教育见习、微格训练、课程设计、教育实习、教育研习、毕业设计等环节,教师技能及艺术素养课程加大琴点、习练、习作等隐性实践环节,目前正在以“教师教育实践教学环节课程化”的省级教研立项为依托,对实践教学环节进行课程化研究,进一步加强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师教育实践技能的综合培养.培养方案注重了基本知识和技能、个性化能力拓展以及教师教育综合素养提升的协同性,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创新性、可操作性,与学生的培养标准相一致,具体实施效果良好.
3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3。
1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小学教育专业适应潍坊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需要,根据中外先进教育理念,探索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
实施高校、基础教育和企事业单位“校地联合培养、双向延伸;弹性方案,分层培养;夯实基础,强化实践,突出应用;强化技能,弘扬艺术,锻造特色”的“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
双向延伸即本科培养阶段,基地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伙伴学校)提前介入培养方案论证、特色(前沿)课程开设、师德培养、实践指导、质量评价、就业指导等培养环节,学生本科毕业后由高校延后2—3年跟踪培训、教研指导等,建立“双向延伸、双师培养”的职前职后培养培训一体化培养模式.
分层培养即根据学生学情实际和未来职业取向,实行分类、分层培养。
在进行一般专业教育的基础上,对学生考教、考研、考公以及自我创业等未来职业定向进行摸底,制定分类培养方案,针对学生的特殊需求,开设相应课程,进行分类培养培训;在专业教育内,根据学生的专业水平,实行分层教学。
突出应用能力即围绕新课程改革和教师教育专业化对小学教师素质提出的新要求,结合本科层次小学教育专业特征,设置“通识性、职业性、小学性”三性一体的课程体系。
“通识性课程"即指普通高校的通识课程模块,“职业性课程"包括教师教育理论课程、职业能力课程和实践活动课程模块,“小学性课程”是指体现小学教育之“小”的全科教育课程和素质拓展课程模块.
锻造特色即充分诠系小学教育之“小”,强化教师教育技能和音体美艺术素养。
特幼教师范学院在安顺校区,是一个绿树环绕、百花争艳、湖波荡漾的花园式独立校区,学生沐浴其中时刻感受着美地熏陶,对学生爱心的形成发挥着无可比拟的环境育人作用;特幼教师范学院有着四十多年的中师办学底蕴,近四十年的艺校办学沉淀,专职从事师范教育的教师204人,专职从事艺术教育的教师(音乐、美术、舞蹈、体育教师)89人,有着丰富的教师教育和艺术教育教师资源;拥有专门的艺术楼、实验楼、图书楼、教学楼等齐备的教学场地,拥有多媒体教室32个、计算机教室6个、电钢琴80架、钢琴130台、舞蹈教室12个、美术教室7个、音乐教室12个等丰富的教学资源.从课程方案的修订课入手,在必修课中增加《儿童文学》,在任选课中增加《教育名著选读与写作》、《大学文科数》学等教学论支撑课程;将原来的《美术基础》、《教师书写》、《教师语言》从任选课调到限选课;在限选课中增加《音乐基础》、《舞蹈基础》,在任选模块中增加《美术设计与欣赏》、《舞蹈排练与赏析》、《音乐赏析与合唱指挥》等课程,并对应增加学生课后练琴点、练功点、习练、习作实践教学学时(不统计在培养方案总学时中);增加《教师书写》、《教师语言》、《口语与交际》等教师技能课程;体育教学内容增加健美操、体育游戏等教学内容,利用课外活动、第二课堂开展各种形式的比赛、演出,以赛促练、以演促练,并将社会考级纳入艺术类课程考核,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近年来,学生的教师技能和艺术素养明显提高,充分体现了“小学性”的人才培养特色。
3。
2专业教学改革
课程改革与专业建设,实施负责人制度,负责人在院长直接领导下,全面负责该专业的改革和建设,教学副院长负责从工作层面协调各教研室、各部门的资源、人员等工作,积极支持和配合专业负责人的工作。
小学教育专业改革成效显著,2013年5门课程参与省级精品课程建设,2014年被山东省教育厅评为省级精品课程。
教师教育学院在2012-2013学年度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专项评估中获得优秀。
小教课程体系体现“厚基础、宽专业、强应用、重能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形成了“全科联合培养、全程强化实践、突出教研科研、培养核心能力”的培养特色。
全科培养.围绕新课程改革和教师教育标准对小学教师素质提出的新要求,结合本科层次小学教育专业特征,在课程设置上,突出以能力和应用为主的通识性课程、职业技能型课程和小学教育性课程“三性一体"的课程体系。
“通识性课程”即指普通高校的通识课程模块,注重学生基础知识和人文素养方面的教育;“职业性课程”包括教师教育理论课程、职业能力课程和实践活动课程模块,突出教师职业技能和素养的教育特色,注重教师应用能力的培养;“小学教育性课程”是指体现小学教育之“小”的全科教育课程和素质拓展课程模块,以儿童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注重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知识和能力的培养。
根据小学教育特点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找准专业定位,完善专业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简化学科教育课程,增加全科融合性课程,进行必要的课程整合,避免开设过多、过深的学科课程,构建了小学教育专业五大模块的课程体系:
儿童发展与学习、小学教育基础、小学学科教育与活动指导、心理健康与道德教育、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
注重专业方向的凝聚和提炼,把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小学英语课程与教学、小学学校与班级管理作为专业方向,进一步整合资源,统整课程、构建专业教师队伍,形成更加鲜明的小学教育专业特色;利用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艺术教育等专业的优势与特点,进行幼小衔接、特幼联合、艺教渗透的专业模式建构。
即基于学前教育、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连续教育序列的现实,研究和探索小学教育与学前教育、特殊教育的课程融合,教学资源共享和教育教学一体化渗透,把音乐教育、美术教育、舞蹈教育、书法教育等资源与形式进一步融合到小学教育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中,为学生初步胜任小学艺术类课程教学以及相关的心理健康辅导工作。
学生应用性能力的培养围绕专业目标和课程设置,结合我院的学科优势,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四个方面的能力(“”)培养,即“心理教育能力()、教师职业技能()、教育研究能力()、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在课程设置和日常教学中贯穿四种核心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心理教育能力,是指根据心理学、教育学的一般原理,对学生进行学生心理规律与特点,教育原理与理念的培育和养成教育,奠定其作为教师的专业理论基础;教师专业技能侧重于教师实践技能,如组织课堂、教育教学技能、书写与语言表达、教育机智等能力的培养;教育研究能力,是指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课题意识和行动研究能力,培养“研究型教师”;教育信息技术能力,是指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学科,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能力。
全程强化实践。
以省级教研项目“教师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课程化研究”为依托,突出实践教学特色,实施实践教学课程化。
实践课程“三多”,即“多形式”、“多平台”和“多样化评价”,将学习与活动、实践与理论、自主与指导有机结合起来,进行了多维度、多形式的教学.一是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强化集中进行的实践环节,如教育实习基地、教育见习基地、微格训练实验室等,将集中进行的实践环节分布于每一学期;二是调整教学计划,增加理论课内的实践教学课时,保证教育实践的有效完成;三是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加大练琴、练功、习作等隐性实践环节课时;四是建设实践教学教师队伍,全面提高在职教师技能素质,适应新的实践教学体系要求,抓好“双师型”实践教学师培养,完善学业导师制度;五是规范实践教学管理.加强实践教学计划管理.严格按照师范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制定实践教学计划,形成组织实践教学工作的指导文件。
突出教研科研。
根据本科培养规格和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需要,小学教师需要具备教研能力,在教学中注重学生教研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如,已经开展的学生对名师成长的研究:
大一播放不少于16位名师的教学视频,大二听取不少于16位小学名师的讲座,大三每生跟踪研究1-2位名师,大四组织全市新教师技能邀请赛,与现任教师竞赛;从大三开始,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实施“未来之星”卓越教师实验班计划(包括“小学生学习能力诊断与训练实验班”、“学科高效教学实验班”“名师研究实验班”等)。
课堂教学改革。
把翻转课堂、混合学习、移动学习、网络学习、微课程等学习模式引进课堂,进行了“构建高效自主课堂”的课堂教学改革,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构建了“以课堂为平台,以资源为中心、以主题和项目为驱动、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新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改善了课堂氛围,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教学方法改革。
课堂教学中,采用多种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混合使用,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果.如“设计+展示+评价”、“翻转课堂”、“自主”和“协商"、“自主学习+课堂讲解+问题学习+个人展示+总结反思”等方式。
教学手段探索.自建教学平台引导学生进行异步学习,培养了学生深入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构建了部分课程资源库。
随着网络虚拟社区在教学中的应用,拟构建基于社会交往的虚拟学习平台,以有效补充课堂教学的不足.
评价方式改革。
根据课程特点,采用设计、作品、平时作业、反思总结、将社会考级纳入学业成绩、报告以及试卷测试等多种形式的测试方式,加强过程性评价,将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
为适应当前小学课堂教学重视合作、自主、探究的教学特点,积极倡导讨论式、研究式、启发式课堂教学,让学生在教师的熏陶下领悟课堂教学的理念与操作。
采取多种考试方式,基本形成了以能力生成为主的考试评价体系.把混合学习、移动学习、网络课程、微课程等学习模式和学习资源引进课堂,进行了“构建高效自主课堂”的课堂教学改革,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构建了“以课堂为平台,以资源为中心、以主题和项目为驱动、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新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改善了课堂氛围,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近几年来有多名学生获得“挑战杯"、“"的立项,30多名学生获得校级及以比赛上奖励,100多个人及集体次获校级及以上表彰。
4师资队伍
4.1专业教师队伍的数量与结构
教师教育学院小学教育专任教师共24人,其中男教师11人,女教师13人,性别比例均衡。
专任教师中年龄50岁以上2人,占8.3%,41至50岁14人,占58.3%,31至40岁7人,占29。
2%,30岁以下1人,占4。
2%,中青年教师比例高,年龄结构合理,教师队伍充满生机和活力.专业教师毕业专业有教育学、课程与教学论、心理学、教育技术学、教师语言等,师资专业结构、素质互相补充融合,教师教育背景与小学专业特点需求符合。
24名专任教师分别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西南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等12所高校,具有很大的“异质性”,学缘结构合理。
职称结构方面:
教授4人,占16。
7%,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教育 专业 免费 师范生 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