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含答案.docx
- 文档编号:11650419
- 上传时间:2023-03-29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31.29KB
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含答案.docx
《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含答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含答案
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含答案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出警
弋舟
那天在所里做笔录,报案人是个姑娘,说是“心爱的”电动车被盗了。
刚写好,又接到社区的电话,说他们晚上有个群众活动,可能参与的人比较多,需要我们帮助维持秩序。
那天晚上社区的活动就是广场舞表演,实际上围观的人并没有那么多,他们高估了自己的风头。
过去看了看情况,安排几个保安维持秩序,我独自去人员密集的场所巡逻,而同事小吕去了片区。
因为又有人报警说邻居在家里制毒,我没怎么考虑就把这案子交给了小吕。
在小吕心目中,警察就该是神探,破大案,捕顽凶,除暴安良。
这情绪我也有过。
直到今天,我也不太跟妻子说我每天都忙活些什么。
我不做英雄梦了,但希望我妻子还接着做,那样回了家,我才可以心安理得地喊累。
所以有时候遇着邻里纠纷之类的事儿,我都不忍心让小吕去处理。
开始小吕挺兴奋的,像是张网以待,翘望已久,终于来了条大鱼。
涉案的小区是教师新村,里面住的都是教师。
报案人是位退休多年的小学校长,信誓旦旦地说,以他所掌握的丰富的化学知识,完全能够通过阳台上飘来的怪味儿做出判断。
他的邻居也是一对教师,两口子带着个十多岁的孩子,女主人倒还真是个教化学的。
可查来查去,一点儿证据都没有。
小吕不太甘心,加上老校长半年报了五十多次警,这个案子就成了小吕的心事。
他不觉得我们就只能维持秩序、追回一辆“心爱的”电动车。
回来后小吕眉头不展,说他又趴在老校长家的阳台上闻了半天,隔壁飘来的只有红烧肉味儿。
我想的却是正值炎夏,这会儿的阳台上怕是得有五十度的高温。
那天算得上是平安无事,我们本来可以在宿舍睡个好觉,假如我没有说起老查的事。
老查七十多岁,老伴十几年前过世了,他一直独自过活。
膝下只有一个女儿,她早年外出打工后,就一去不返。
老查经济状况还过得去,有两套房子,住一套,租出去一套。
如今这一片的房价可不低。
先是他突然失踪,发了协查函,一城里寻不到,以为他可能不在人世了。
半个月后的一天夜里,他却突然打来电话报警,说是自己在家摔倒了,现在根本爬不起来。
等我们赶到时,他正坐在屋子中间的矮凳上,根本不曾摔倒,更不会爬不起来。
我们哭笑不得。
撤警的时候,他突然抓住了我的手,一刹那,我有着突然被什么抓牢了的感觉。
几天后老查又报假警了。
还是说他摔得起不来了。
等我赶到的时候,老查照旧坐在小板凳上,臊眉耷眼,像个坐在黑暗舞台中央的老猿猴。
这回,老查主动说他之前是去找打工的闺女了。
走的时候,老查送了送我。
他颤巍巍地踅到门前替我开门。
手伸出去,捞一把,又捞一把,第三把才捞到门把手上。
又过了几天,还是在半夜,老查的求助电话又来了。
我让一个协警过去看看。
小伙子回来跟我说,老查点名要我去。
这我的气就不打一处来了。
问明白他没什么事儿后,干脆就置之不理了,谁知第二天一大早老查竟然找上门来。
他一拐到我前面坐下,第一句话就是:
“我要自首。
”我按接警程序示意他进来说时,他的脸上竟然有一种掩藏不住的幸福感。
果然,这又是他的恶作剧,案情很快排除。
就这样他反反复复地闹了有小半年,我们都被折腾得够呛。
这一年的除夕,为了防止他再“闹事”,我们主动邀请他来所里参加新年聚会。
他好像被一种氛围感染了。
突然挨近我,嘀咕了一句:
“就是孤单么,想跟人说话。
”
老查的事讲完了,半天都没听到声音。
我以为小吕已经睡着了。
“孤单。
”他突然发出了一声叹息般的回味。
我探出头,看到小吕的头枕在自己胳膊上,一脸若有所思的样子。
又过了一会儿,小吕跳了起来。
临出门他还没忘记戴上帽子。
天边露出鱼肚白的时候小吕才回来。
我迷迷糊糊地被他吵醒,看见他兴奋地坐在我床沿上,腋窝下全是汗渍。
“没错,老校长承认是报假案了。
”他说,“本来问清楚我就打算回来,可老头硬是拽着我说了一宿的话。
他儿子去美国三年了,平时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
”小吕的眼睛里布满血丝,着实像一只兔子。
“他那是诬陷,”我说,“涉嫌犯罪了。
”
“算了,我教育过他了。
”他说,“老头就是见不得邻居家三口其乐融融,说是看了堵心。
”我想,我没看错人,这小伙子能当个好警察。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两段既交代了“我”的身份,也表现了当今部分警察的职业现实,在看似平静的叙述中,其实弥漫着“我”壮志难酬的愤懑情感。
B.“我”不忍心让小吕去处理芝麻蒜皮的小事,是因为“我”虽然不做英雄梦了,但还是想托举别人的英雄梦,这个细节表现了“我”的善意。
C.“老查的故事”告诉读者,人的幸福不是靠物质充裕就能得来的,情感的交流和心灵的慰藉也特别重要,尤其对于年迈孤独的老人来说。
D.“我”比小吕有工作经验,告诉他“老查的故事”以及说老校长“涉嫌犯罪”,本身可能都包含一点试探小吕的成分,结果都让“我”很满意。
8.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我”认为小吕能“当个好警察”的主要原因。
9.小说在叙述“老校长的故事”时,又穿插了“老查的故事”。
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
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
7.A“壮志难酬的愤懑情感”曲解文意,文中的“我”对于普通的警察生活已经习惯,且看清了人世间种种凄凉情状,因此并没有“壮志难酬的愤懑”。
8.①有远大的职业理想。
小吕当警察是为了破大案,捕顽凶,除暴安良。
②有较强的职业素养。
夜里冒着高温处理警情,并能触类旁通,悟出老校长报警的真实原因。
③有情融于法的善良心地。
不顾奔波劳累,同情谎报警情的老校长并替他说情。
9.①“老查的故事”穿插其中,既避免对“老校长的故事”平铺直叙,又为小吕破解案情提供契机,使情节更曲折有致;②两则故事相互映衬,既表现老查和老校长的孤寂,也表现“我”和小吕认真工作的态度,使人物形象更鲜明突出;③两则故事悲喜交织,既引发读者对空巢老人生存状态的思考,更赞颂公安民警热心为民的精神,使主题更丰富深刻。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一双鞋
叶骑
这是雪后的第三天。
天空已经没有纷飞的雪花,地上的积雪也开始融化,这儿一块白,那儿一块白,四周成了家里的棉花地。
我出门的时候很早,天才刚刚蒙蒙亮。
走出家门那瞬间,自己不经意打了个哆嗦,天气很冷,比下雪的那天更冷,融雪需要吸收空气中的热量,这是我从书本上学到的知识。
我走在重重群山里,山很大,一直蔓延到你眼睛能看到的最远的地方,然后像一扇门一样,紧紧地关上,让你永远不知道山后的世界是什么样子。
所以,从走进校门那天起,“走出大山”就成了老师们灌输给我的第一个人生信条,而现在,我正走在这条人生道路上,去乡里的小学上学。
然而,在今天的路途中,我却遇到了一点麻烦,我的胶鞋上有一条缝。
如果没有记错的话,这双胶鞋应该是三年前買的,能穿到今天,我跟家人都很满意。
但现在它的使用年限到了,鞋底也已经裂开了,这让我有些手足无措。
融雪打湿了路面,没多久,混合着雨雪和黄土的泥水,通过裂缝渗进鞋里,我的噩梦就此开始。
起初,我觉得有很多蚂蚁在我的脚板和脚趾头上叮咬,接着,这种感觉成了用母亲纳鞋底的锥子在脚上戳,再然后,这些感觉全部消失了,自己的脚跟鞋融为了一体,鞋即是脚,脚即是鞋。
当然,这种感觉并不好受,所以我在中途停下来,在路边找到一些干燥的枯草放进鞋底。
一开始,我觉得自己似乎踩在了家里的棉被上,但没多久,这些枯草也放肆起来,跟我的身体套起近乎,成了我脚掌的一部分。
我不知道自己是怎么“走”到学校的,像是走,也像是飘。
但不管如何,当站在校门口的时候,我感觉自己的承受力已经到了极限,于是,我决定脱下鞋,光着脚走进教室,开始一天的学习。
就在这时,我的眼前闪过一道白光,一个我并不认识的人对着我拍了一张照。
后来,我才知道,这是我们市里一家报社的记者,那天,他正好到学校采风,报道乡下学校在雪后坚持学习的情况。
一个乡村小孩,背着书包,赤着脚,提着胶鞋,走进校门,身后是一片茫茫白雪。
据说,这张照片一发布,就在网上引发了大轰动,很多人在新闻下面留言,说自己很感动,有的还打电话到报社,问这是哪所学校?
这个孩子现在怎么样了?
要捐款救助。
没几天,大批的新闻记者赶到我的学校,有这个社,那个社;有这个报,那个报。
他们要采访我、报道我,问我那天上学遇到了什么情况,以后长大了有什么梦想。
我的老师,还拿来一张报纸,对我说,这是全国很知名的报刊,上面发了我的照片,还配了一篇评论,评论说:
孩子,你吃的苦,将会照亮你未来的路。
我迷迷糊糊的,脑袋有些发胀,每天还要面对很多不认识的记者,人更加糊涂了。
“来,小朋友,你提着胶鞋上学的照片,在全国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大家很关注你,也很关心你,你有什么话想跟大家说吗?
”
我抬起脑袋,看着眼前大大小小的镜头。
我更紧张了,战战兢兢、一字一顿地说:
“苦难是人生的一笔财富,它让我学会坚韧、学会坚强,以后我一定好好学习,走出大山,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
这段话,是董老师写给我的,据说他给我前,还让校长看过。
记者们满意地离开了。
放学时,我逃一般跑出了学校。
一路上,我一直想着那天上学的情景,想着蚂蚁,想着锥子,想着那些放肆的枯草,它们让我不寒而栗。
我不喜欢它们,我不愿意赞美它们。
“其实,我想要一双鞋。
”
因为,我走在重重群山里,山很大,一直蔓延到你眼睛能看到的最远的地方。
(原载《北京文学》2019年第9期)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用第一人称的叙述角度,叙事亲切,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感,便于抒情。
B.小说运用几处细节描写,让读者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到主人公穿着开裂的胶鞋走在泥雪地里的痛苦。
C.从“我迷迷糊糊的,脑袋有些发涨,每天还要面对很多不认识的记者,人更加糊涂了。
”可以看出“我”并不理解“我'的照片被刊登出来以及记者们来采访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
D.小说中用“苦难是人生的一笔财富”与“我不愿意赞美它们”对比,揭示本文主旨是苦难对于人生意义的思考。
8、文中划线的句子在小说中出现了两次,它们分别有何含义和作用?
(6分)
9、请结合文本简述小说以“一双鞋”为标题的好处。
(6分)
答案:
7.【答案】D【解析】理解偏差,小说主旨不是讨论苦难对于人生的意义,而是表达相比于大量的宣传报道,感人的豪言壮语,解决实际问题才更直接,更有效,更有意义。
8.【答案】第一处:
①说明我生活于大山之中,环境艰苦,求学不易。
(1分)②引出下文,为我上学途中的那次经历做铺垫。
(2分)第二处:
①交代“我”想要一双鞋的实际原因:
山很大,山路难走,而“我”还要走很长的山路。
(1分)②“重重大山”既是指实际的大山,又是指阻挡在我面前的重重困难。
(1分)③照应前文,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令人回味。
(1分)(第一点为下文写老师给我们灌输走出大山的人生信条做铺垫。
第二点写引发读者的共鸣,深化文章主旨,可酌情给分。
)
9.【答案】①结构上:
“一双鞋”是本文的行文线索,贯穿全文。
小说由一双裂了缝的胶鞋开始到“我”想要一双鞋而终。
②情节上:
推动了情节发展。
正是由于胶鞋裂开了,我在泥雪里赶路很痛苦,才不得已脱下鞋,才会有被记者拍照、上报纸、被采访的情节。
③人物形象上:
在上学赶路途中,一双穿了三年的胶鞋开裂了,“我”承受的刻骨铭心痛苦却从没有放弃上学的想法,刻画了以“我”为代表的大山里的孩子们物质生活的贫乏和坚毅的意志品质。
④主旨上:
有揭示主题,深化主旨的作用。
小说结尾处“我”最想要的是“一双鞋”,相比于大量的宣传报道,感人的豪言壮语,解决实际问题才更直接,更有效,更有意义。
(每点2分,作用1分,结合文本分析1分。
答满3点即给满分)
(三)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9题。
水心
王鼎钧
你为什么说,人是一个月亮,每天尽心竭力想画成一个圆,无奈天不由人,立即又缺一个边儿?
你能说出这句话来,除了智慧,必定还得加上了不起的沧桑阅历。
我敢预料这句话将要流传下去,成为格言。
多年以来,我完全不知道你经历了一些什么样的境况,从你这句话里,我有一些感触和领悟。
我从水成岩的皱折里想见千百年惊涛拍岸。
哦,皱折,年轮;年轮,画不圆的圈圈;带缺的圆,月亮;月亮,磨损了的古币;古币,模糊而又沉重的往事。
三十九年往事知多少,有多少是可与人言的呢,中天明月,万古千秋,被流星陨石撞出多少伤痕,人们还不是只看见她的从容光洁?
我们只有默诵自己用血写成的经文,天知地知,不求任何人的了解。
你提起故乡。
你问我归期。
这个问题教我怎样答覆你呢?
你怎能了解我念的经文呢。
没有故乡,哪有归期,三十九年来故乡只在柳条细、柳条长的歌词里。
……我们在祖国大地上流亡,一路唱“哪里有我们的家乡”,唱“我们再也无从流浪也无处逃亡”,唱得浪浪漫漫雄雄壮壮,竟唱出源源不竭的勇气来。
那时候,我们都知道,祖国的幅员和青天同其辽阔,我们的草鞋势不能踏遍,我们也知道,青山老屋高堂白发也都在那儿等待游子。
但是而今,我这样的人竟是真的没有家乡也没有流浪的余地了,旧曲重听,竟是只有悲伤,不免恐惧!
你说还乡,是的,还乡,为了努力画成一个圆。
还乡,我在梦中做过一千次,我在金黄色的麦浪上滑行而归,不折断一根芒尖。
月光下,危楼蹒跚迎我,一路上洒着碎砖。
柳林全飘着黑亮的细丝,有似秀发……
但是,后来,做梦回家,梦中找不到回家的巷路,一进城门就陷入迷宫,任你流泪流汗也不能脱身。
梦醒了,仔细想想,也果然紊乱了巷弄。
我知道我离家太久了、太久了。
不要瞒我,我知道,我早已知道,故乡已没有一间老屋(可是为什么?
)没有一棵老树(为什么?
)没有一座老坟(为什么?
)老成凋谢,访旧为鬼。
如环如带的城墙,容得下一群孩子在上面追逐玩耍的,也早已夷为平地。
光天化日,那是一个完全陌生的村庄,是我从未见过的地方。
故乡只在传说里,只在心上纸上。
故乡要你离它越远它才越真实,你闭目不看见最清楚……光天化日,只要我走近它,睁开眼,轰的一声,我的故乡就粉碎了,那称为记忆的底片,就曝光成为白版,麻醉消褪,新的痛楚占领神经,那时,我才是真的成为没有故乡的人了。
“还乡”对我能有什么意义呢?
……对我来说,那还不是由这一个异乡到另一个异乡?
还不是由一个已被人接受的异乡到一个不熟悉不适应的异乡?
我离乡已经四十四年,世上有什么东西,在你放弃了它失落了它四十四年之后,还能真正再属于你?
回去,还不是一个仓皇失措、张口结舌的异乡人?
昨夜,我唤着故乡的名字,像呼唤一个失踪的孩子:
你在哪里?
故乡啊,使我刻骨铭心的故乡,使我捶胸顿足的故乡啊!
故乡,我要跪下去亲吻的圣地,我用大半生想象和乡愁装饰过雕琢过的艺术品,你是我对大地的初恋,注定了终生要为你魂牵梦绕,但是不能希望再有结局。
我已经为了身在异乡、思念故乡而饱受责难,不能为了回到故乡、怀念异乡再受责难。
那夜,我反覆诵念多年前读过的两句诗:
“月魄在天终不死,涧溪赴海料无还!
”好沉重的诗句,我费尽全身力气才把它字字读完,只要读一遍,就是用尽我毕生的岁月,也不能把它忘记。
中秋之夜,我们一群中国人聚集了,看美国月亮,谈自己的老家,我说,我们只有国,没有家,我们只有居所,只有通信地址!
举座愀然,猛灌茅台。
月色如水,再默念几遍“月魄在天终不死,涧溪赴海料无还”,任月光伐毛洗髓,想我那喜欢在新铺的水泥地上踩一个脚印的少年,我那决心把一棵树修剪成某种姿容的青年,我那坐在教堂里构思无神论讲义的中年,以及坐待后院长满野草的老年。
想我看过的瀑布河源。
想那山势无情,流水无主,推着挤着践踏着急忙行去,那进了河流的,就是河水了,那进了湖泊的,就是湖水了,那进了大江的,就是江水了,那蒸发成气的,就是雨水、露水了。
我只是天地间的一瓢水!
我是异乡养大的孤儿,我怀念故乡,但是感激我居过住过的每一个地方。
啊,故乡,
故乡是什么,所有的故乡都从异乡演变而来,故乡是祖先流浪的最后一站!
涧溪赴海料无还!
可是月魄在天终不死,如果我们能在异乡创造价值,则形灭神存,功不唐捐,故乡有一天也会分享的吧。
啊,故乡!
(选自王鼎钧《一方阳光》)
【注】王鼎钧(1925-),散文家,山东兰陵人,1949年去台湾,1978年移居美国。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标题是“水心”,开篇却先写“月亮”,直到结尾部分才形象地写出“水心”的含义,其实“水”“月”都是游子情怀的寄托。
B.文章把“带缺的月亮”比喻为“磨损了的古币”,意在形象表明月亮与古币一样古老,一样从容光洁,一样模糊了沧桑的历史记忆。
C.作者在描绘还乡梦时写到“在金黄色的麦浪上滑行而归”“危楼蹒跚迎我”等句,以不合理的想象展现梦境,同时表达游子的深情。
D.文章形散神聚,散的是关于故乡、关于回乡的种种遥想;聚的是作者对故乡绵延不断的情思:
盼归乡,怕归乡,不归乡,报故乡。
8.作者在文中主要使用“你”“我”两个人称抒写情怀,试举例说明两个人称各自有怎样的抒情效果。
9.“月魄在天终不死,涧溪赴海料无还”两句诗在文中出现三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三次引用所表达的情感内涵有何不同。
(6分)
答案:
7.B(曲解文意,理解浅显。
作者把“带缺的月亮”比喻为“磨损了的古币”意在表明月亮和古币一样承载着“模糊而又沉重的往事”;但月亮也与古币不同,它依然光洁,隐喻游子内心的思乡之苦可能难以从外表上看出来。
)
8.
(1)用第二人称“你”抒情,有倾诉的感觉,使情感表达更加强烈,也易于带动读者。
如“你为什么说,人是一个月亮,每天尽心竭力想画成一个圆,无奈天不由人,立即又缺了一个边儿?
”强烈地表达了对离散的伤怀、对团聚的渴望。
(2)用第一人称“我”抒情,有独白的感觉,使情感表达更加直接,也易于打动读者。
如“我是异乡养大的孤儿,我怀念故乡,但是感激我居过住过的每一个地方”,直接表达了对故乡的怀念、对人生经历的感恩之情。
(每点3分,效果、举例、分析各1分)
9.
(1)第一次引用是为了用“月魄在天终不死”表达身在异乡对故乡的无尽思念,用“涧溪赴海料无还”表达不能回乡的痛苦。
(2)第二次引用是为了表达我们一群海外游子在中秋之夜漂泊异国的感伤、思念故乡的苦楚和怀想一生沧桑往事的悲凉感。
(3)第三次引用是为了用“涧溪赴海料无还!
”表达直面游子身份的释然,用“月魄在天终不死”表达回报家国的赤子心。
(每点2分,情感起因或对象,1分;情感类型,1分。
)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玉
陆涛声
晚饭后,老作家舒启正与老伴儿散步,看到一家古玩店,下意识地摸了摸腰上系的古玉佩,便进店请老板鉴定鉴定。
古玩店老板接过去,先双手合着捻摸,又拿出放大镜,细细观察了一会儿,把玉佩托在手心里,以意外的口气说:
“老先生,恭喜你,这是真玉,春秋时的。
”老板还请求给玉佩拍照,一再叮嘱说:
“这可要好好保管呀!
”
其实舒启正也早知道它是古货......
早在十年前,他还在职时,比他小六岁的好友赵自安第一本随笔集出版,是他作的序。
赵自安在把新书遗给他时,从腰里皮带上解下这块古玉佩递给他:
“你看看这东西怎样?
”
玉佩是圆形,如月饼大,有近八毫米厚,中褐色,有深浅差异,中间有个直径一厘米的圆孔,一面刻有粗犷的古代装饰图案,一面是光的。
舒启正平时对玉并没有兴趣,接过来礼貌性地看了看,不过说不出名堂,只说:
“是块古玉。
赵自安问:
“你喜欢不?
”
舒启正生性淡泊,对古玩并没有浓厚兴趣;再说,为朋友作个序,岂能接受回报!
他把玉佩放到对方手里说:
“你家传的,这我可不要。
”
“送给你。
”赵自安再次把玉佩放到舒启正办公桌上。
舒启正知道,赵自安是个十分谨慎的人,万事需经反复琢磨才会决定,送这玉佩是来表达谢意的,可见赵自安对他写的序非常满意,他也感到安慰。
面对赵自安的真诚,舒启正觉得却之不恭,便任赵自安把玉佩留下。
之后,舒启正也像赵自安那样常把玉佩系在皮带上,时间一久就习惯了当成自己的东西。
古玉佩如今被行家这样肯定,在舒启正心里加重了分量。
他觉得挂在腰上委屈了它,就用一个精致的手锔盒装上锁在柜子里。
转眼又过了五年,舒启正年过七十,成了“舒老”。
他参加一次活动,遇上了一个三十年前辅导过的业余作者倪臻。
倪臻告诉他,这些年一直从事古玉研究。
不久,倪臻来看望舒启正,他便从柜子里取出玉佩让倪臻再鉴定一次。
倪臻随身帶着放大镜,拿着玉佩走到窗前最亮处看了一会儿,也说:
“是春秋时的,可值钱呢。
”
舒老好奇,便问:
“值多少钱?
”
倪臻想了想,说:
“二十万。
”
值这么多钱!
大出舒老意料。
他将信将疑:
“值这么多?
”
倪臻随口又问:
“舒老是否有意出手?
如果出手,就让给我。
”
舒老觉得这玉得慎重对待,说:
“朋友送的,哪能卖钱?
”
倪臻做了估价,古玉佩不再是玉,而是金钱,成了一块压在舒老心头的重石:
再留着,岂不是占有朋友之财!
于是,他决定归还赵自安。
可是,赵自安也退休四五年,去上海靠着儿子生活。
他找了好几个人才联系上,便约赵自安再回故地时来他家小聚一次。
他还约另一位老同事老金到时作陪,其实是为还玉时在场做个见证。
在等待赵自安期间,一天黄昏时分,舒老看电视,看到央视《鉴宝》节目展示出一块秦代古玉佩,样子、颜色与他这块非常相似,专家鉴定后估价竟高达千万元,他震惊得目瞪口呆。
《诗经》日:
“言念君子,温其如玉。
”现在“君子”竟成天价商品!
他更加急切地盼着赵自安早日来,于是又打电话催问。
终于,赵自安和老金一同来了。
舒老便把玉佩递给了赵自安,以谐趣的口吻说:
“代你保管了十五年,现在完璧归赵,保管的责任就交给你了。
”
赵自安愣了愣,没有说话,收下了玉佩。
因为老金在场,舒老没有展开关于玉佩的话题,赵自安也没再提。
两人留下吃过饭,便告辞,舒老特意送出小区,直到公交车站。
等老金先上了另一路公交车后,舒老把古玉两次鉴定过程和二十万出价,以及央视《鉴宝》中所见,全对赵自安说了。
回家路上,他觉得一身轻松,也有灵魂洗涤一净的舒爽,还有人格升华的自豪。
过了些日子,有两个早年被舒老辅导过的作者来看他。
他们也都已从报社记者岗位退休,与他最贴心,几乎每月都相约来陪他喝茶聊天。
闲谈时,他把还玉佩的事告诉了他们。
两人都说了敬佩的话。
年纪偏小的一个忽然问:
“你还给他,他推了没有?
”
舒老说:
“没有。
”
年纪偏大的也问:
“他该说些感动话吧?
”
赵自安没有说一句与玉佩有关的话。
不过舒老没有回答。
偏小的为舒老鸣不平:
“对老师这种高尚的举动竞不当回事了。
”
偏大的也说:
“缺点儿礼貌。
”
舒老的心弦也被两人的话拨动,还玉时他也曾觉得赵自安欠点儿礼貌,心里曾隐隐不适,这时这种不适又加重了。
过后舒老冷静下来,又不由反思:
古玉本就是他的,何况是好友,怎还在意这些呢?
他推与不推,与我要归还的心愿又有什么关系呢?
难道我在乎的是那点几客套?
他觉得自己的灵魂还有隐垢,心生惭愧。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第三段承上启下,由现实转入回忆,接下来的几段插叙不仅交代了古玉佩的来历,也使小说的叙述方式富于变化,行文摇曳多姿。
B.“回家路上,他觉得一身轻松,也有灵魂洗涤一净的舒爽,还有人格升华的自豪”的心理描写,生动刻画出舒启正归还古玉后的内心感受。
C.结尾处写到舒启正在两位退休记者挑拨下心里严重不适,这有损于他在读者心目中的美好形象;小说在“人格升华的自豪"处结束会更好。
D.舒启正散步时看到一家古玩店,引出对古玉的初次鉴定;活动时遇到倪臻,引出对古玉的再次鉴定,此情节设置有巧合意味,蕴含了作者的匠心。
8.小说中的舒启正有哪些突出的性格特点?
请简要分析。
(6分)
9.小说以“古玉”为题,有何作用?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案:
7.C[解析]“在两位退休记者的挑拔下心里严重不适"不正确,首先,记者并非“挑援“,小说中只说“舒老的心弦也被两人的话拨动”台严重不适”也不恰当,小说中说“心里曾隐隐不适,这时这种不适又加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语文 文学 文本 阅读 试题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