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史学复习提纲考试必备.docx
- 文档编号:11649510
- 上传时间:2023-03-29
- 格式:DOCX
- 页数:19
- 大小:26.16KB
地史学复习提纲考试必备.docx
《地史学复习提纲考试必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史学复习提纲考试必备.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地史学复习提纲考试必备
(一)总论(沉积古地理学+地层学+大地构造学)
A,沉积古地理学
沉积古地理学是地史学研究的基础,对于地层的沉积相的相分析是进行大地构造学的研究以及地层学的研究的基石。
本节内容的概要,本人分为三节---基本概念、相标志、几种沉积相的介绍。
A-1基本概念:
沉积相:
沉积于特定的古环境的具有一定的岩石、化学特征的地层。
相变:
沉积相在横向上的变化,反映了空间上的变化。
瓦尔特定律:
在连续沉积的前提下,空间上相邻的沉积相在纵向上亦是相邻的。
相分析:
依据不同地层的岩石、化学、生物特点分析其形成环境。
相标志:
反映地层形成环境的原生沉积特征。
A-2,相标志:
A-2-1,物理标志:
①层理构造:
分为水平层理、平行层理、交错层理、递变层理、脉状层理、透镜状层理、块状层理;
水平层理多由细粒的泥或者粉砂质组成,纹层极薄,反映低能的水环境。
平行层理由较粗的砂质组成,由较高的水动力产生。
交错层理,又分为板状交错层理、楔状交错层理、槽状交错层理。
板状交错层理的层系面为平面且相互平行;楔状交错层理的层系面为平面但是彼此相交;槽状交错层理的层系面为曲面且彼此相交。
从板状交错层理到槽状交错层理大致上反映了一个水动力递增的变化。
此外交错层理具有示顶底及定流向的作用。
递变层理,由重力流产生,形成的没有纹层面的粒度由下至上由粗到细或者由细到粗的层理构造。
脉状层理、透镜状层理:
脉状层理为砂包泥式的泥沙质互层,而透镜状层理为泥包砂式的泥沙质互层。
前者反映水动力较强的环境,后者反映水动力较弱的环境。
②层面构造:
波痕、泥裂、雨痕等
波痕是由于水流的流动造成的,可以指示水流的流向,也可以指示地层的顶底。
而泥裂以及雨痕等暴露构造可以指示干旱的环境。
③软沉积构造,由于地层的扰动产生的构造,可以反映地震等古地质事件。
A-2-2,化学标志
地层中的一些自生矿物(如海绿石)与沉积环境的特定的地球化学条件有关。
A-2-3,生物特征
不同的生物具有不同的生物习性,通过研究地层中的一些特殊的指相化石,可以判断其沉积相。
A-3,几种沉积相
进行合理而且正确的相分析的前提是对几种特别典型常见的沉积相的基本情
况有所了解乃至比较精通。
接下来介绍几种典型的沉积相—滨浅海(碎屑型、碳酸盐型)、半深海、深海、海陆交互相、河流相。
重点介绍其沉积岩的岩性以及构造类型。
沉积环境
岩性特点
构造
曲流河
上粗下细,上部泥岩粉砂岩,下部砂岩
二元结构;可见交错层理、平行层理等
碎屑型滨海
潮上带,泥、粉砂、砂质沉积为主;
潮下高能带,石英砂岩;
潮下低能带,粉砂、泥岩为主
潮上带,暴露标志发育
潮间带,双向交错层理,破碎的生物介壳
潮下高能带,交错层理
潮下低能带,水平层理
碎屑型浅海
泥岩、泥页岩、粉砂岩
碳酸盐型滨海
潮上带,白云岩
潮间带,白云岩-白云质灰岩
潮下高能带,鲕状灰岩、生物碎屑灰岩
潮下低能带,泥晶灰岩
潮上带,鸟眼构造、泥裂
潮间带,叠层石、藻纹层
潮下高能带,交错层理
潮下低能带,水平层理
碳酸盐型浅海
泥灰岩
风暴流沉积
海陆交互相
三角州平原,砂纸沉积、泥质泛滥平原沉积,陆生生物化石丰富
三角洲前缘,砂质、粉砂质为主
前三角洲,泥质为主
三角州平原,交错层理
三角洲前缘,大型交错层理
前三角洲,水平层理、块状层理
半深海
浊积岩沉积,发育,常见页岩、泥岩等
鲍马序列
远洋沉积
深海软泥
潮湿湖泊
粉砂-泥质
湖滨-湖心,沉积物粗到细,层理由平行层理-水平层理
干旱湖泊
紫红色的粉砂-泥质沉积物,石膏盐类沉积
泥裂等暴露标志
B,地层学
地层学的研究范畴是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岩石记录。
以下分为地层学基本定律、地层间的接触关系、海侵与海退、地层的划分与对比、岩石地层单位与时间地层单位进行介绍。
B-1,地层学基本定律,如下表:
地层层覆律
原始地层自下而上由老到新
原始水平律
地层的沉积总是连续的
侧向连续律
地层在一定的范围内是连续的
化石层序律
不同时代地层中的化石不同,含相同化石的地层时代相同
B-2,地层间的接触关系
整合接触
上下地层产状相同,时代连续
平行不整合
上下地层产状相同,时代缺失
角度不整合
上下地层产状不同,时代缺失
沉积接触
沉积岩盖在侵入岩上面,沉积岩底部存在侵入岩的底砾岩
侵入接触
侵入岩侵入于围岩,可见烘烤边、冷凝边
B-3,海侵与海退
海侵:
由于海平面上升或者是地壳下降,导致的海岸线向着大陆方面延伸的现象。
超覆:
由于海侵导致的上覆的沉积超过下覆的沉积物沉积在更老的地层上面。
海侵序列:
由于海侵导致的地层上细下粗的沉积序列。
海退:
由于海平面下降或者是地壳上升,导致的海岸线远离大陆的现象。
退覆:
由于海退导致的沉积范围缩小的现象。
海退序列:
由于海退导致的沉积物上粗下细的现象。
B-4,地层对比与地层划分
地层划分:
按照地层的各种属性把地层剖面分为大小不同的单位。
地层对比:
比较地层特征、属性,包括岩性、生物地层单位、年代对比等。
古地层的划分方法:
①古生物化石对比,包括标准化石、指相化石
②同位素时间对比
③古地磁极性对比
④岩石地层岩石、化学特征对比
⑤地质事件对比
B-5,岩石地层单位与时间地层单位
岩石地层单位:
依据地层岩性划分出的单位
时间地层单位:
依据地层形成时间进行划分、对比成的单位
对比:
①岩石地层单位不受等时面控制,与地质年代单位无对应关系。
②年代地层单位不受岩性控制。
③岩石地层单位具有空间上的局限性,而年代地层单位则无空间上的局限性。
地质年代表
C,大地构造学
大地构造学分历史大地构造的分析方法以及威尔逊旋回、古板快的恢复方法来概括。
C-1,历史大地构造的分析方法
A,沉积组合、沉积物组分:
不同构造背景下的沉积区具有不同的岩石矿物成分。
陆壳稳定区:
沉积岩的成熟度高
构造活动区:
沉积迅速,成熟度低
不同构造背景下的沉积组合也有不同:
1磨拉石组合代表碰撞隆升的山麓盆地沉积
②复理石组合代表大陆边缘-大陆坡沉积
③活动大陆边缘的岛弧岩屑杂砂岩-火山岩组合
B,沉积厚度分析:
补偿:
基盘沉降速度大于沉积速率,沉积厚度等于盆地下降速度,水深、沉积相不变。
非补偿:
基盘沉降速度大于沉积速率,发育海进序列
超补偿:
基盘沉降速度小于沉积速率,发育海退序列
C,古板块的恢复方法
1地质学方法:
a,蛇绿岩套;b,混杂堆积;c,沉积组合分析;d,火成岩组合
2古地磁方法
3生物古地理方法
(二)断代史
1,全球古构造
早古生代
存在冈瓦纳大陆、北美、俄罗斯、西伯利亚、哈萨克斯坦、华北、华南大陆;
早古生代末,加里东运动影响,扬子板块和华夏板块拼合;古大西洋闭合,劳伦大陆与古俄罗斯大陆碰撞拼合形成劳俄大陆
晚古生代
存在北方大陆群(劳俄大陆、西伯利亚大陆、哈萨克斯坦大陆)、冈瓦纳大陆以及夹在其中的华夏陆块群;
晚古生代末,海西运动影响,古亚洲洋闭合,北亚大陆形成;C-P之交:
劳亚大陆形成;P末,劳亚大陆和冈瓦纳大陆碰撞形成联合古陆;
中生代
印支运动影响,三叠纪末期联合古陆开始分解,古特提斯洋闭合以及新特提斯洋扩张;使华南大陆和劳亚大陆拼合;
燕山运动影响,形成环太平洋构造-岩浆带和能源盆地的形成;
新生代
始新世晚期印度洋板块和古亚洲板块对接碰撞,新特提斯洋闭合,而后印度洋板块向亚洲板块俯冲,导致古近纪以来的青藏高原急剧抬升;
古太平洋板块的运动方向从NNE变为NWW,形成新的太平洋沟-弧-盆体系;
2,中国古构造
阜平运动(2500Ma)
华北陆核形成
吕梁运动(1800Ma)
华北板块形成似盖层沉积
芹裕运动(1000Ma)
华北板块形成稳定的盖层沉积
晋宁运动(800Ma)
扬子板块稳定陆壳形成
广西运动(早古生代末)
扬子板块和华夏板块碰撞形成东南造山带,华北主体成陆,形成南海北陆格局
印支运动(P2-T)
中三叠纪末,扬子板块和华北板块碰撞,秦岭-桐柏残余海槽封闭,华南大规模海退(印支运动1);
三叠纪末期,形成印支褶皱带,古特提斯洋关闭、新特提斯洋扩张;
印支运动使中国的古地理格局由南海北陆过渡为以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为限以东为断陷盆地及海陆交互相沉积盆地,以西为稳定盆地。
燕山运动(J-K)
使以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西的稳定盆地消亡,以东的断陷盆地消亡;
形成松辽、华北、江汉等能源盆地;
东部的构造-岩浆带东移;
环太平洋火环形成;
喜马拉雅运动(E\N\Q)
Ⅰ古近纪,特提斯洋关闭;
Ⅱ新近纪,构造活动加剧
Ⅲ第四纪,青藏高原迅速隆起
3,华北板块形成
晚太古代
硅铝壳已初具规模
阜平运动(2500Ma)
陆核形成
吕梁运动(1800Ma)
似盖层沉积形成
芹峪运动(1000Ma)
稳定的盖层沉积形成,华北板块形成
4,扬子板块形成
下太古界-下元古界形成扬子板块初始的变质基底
中新元古界发育似盖层沉积
晋宁运动后扬子板块发育稳定的盖层沉积
5,华北板块古地理
一,古生代地层典型剖面汇总
山东张夏剖面
岩性
剖面分析
早寒武世,馒头组
钙质泥岩、泥灰岩
浅海
中寒武世,毛庄组
紫色砂页岩
热带滨海
徐庄组
砂页岩、鲕状灰岩
滨浅海
张夏组
鲕状灰岩
浅海
晚寒武世,崮山组
竹叶状灰岩、灰岩
浅海
长山组
凤山组
河北唐山剖面
早奥陶世,冶里组
竹叶状灰岩、灰岩
浅海
亮甲山组
灰岩-白云岩
浅海-滨海
下马家沟组
泥灰岩-泥质白云岩
浅海-滨海
上马家沟组
灰岩-灰质白云岩
浅海-滨海
不整合-----------------------
下石炭世,本溪组
砂页岩、灰岩
滨浅海
下石炭世-上二叠世,太原组
三段砂岩-页岩及煤层-灰岩旋回
缓坡陆表海
山西太原剖面
早二叠世,山西组
黑色含煤页岩
热带潮湿三角州平原沼泽
下石盒子组
黄绿色砂页岩
潮湿河湖相沉积
上石盒子组
杂色砂页岩
半干旱河湖相
石千峰组
紫色砂页岩
干旱河湖相
二,华北板块古地理、古构造总貌
寒武纪:
1,主体自晚太古宇、晚元古宇后期抬升后就一直遭受风化剥蚀;
2,∈1晚期开始海侵
3,华北板块内部为稳定的陆表海碳酸盐沉积
4,西南缘早寒武纪未沉积,中寒武纪张裂成裂陷海槽,发育复理石沉积。
5,南缘为秦岭海向北俯冲,形成活动大陆边缘。
6,早中寒武世,北高南低的陆表海;晚寒武世,南高北低的陆表海
7,寒武纪整体为一个大的沉积旋回,张夏期的海侵最为广泛
早寒武纪中国岩相古地理图中晚寒武纪中国岩相古地理图
奥陶纪:
1,O1早期地势南高北低,北部为浅海,南部为潮上带;
2,O1中期南部抬升剥蚀,亮甲山末期,华北大部分为陆地;
3,O1晚期海侵
4,O1晚期到O2岩相稳定,海侵广泛
5,O3抬升,整体形成稳定的古陆剥蚀区
中国早奥陶纪古地理图中国中奥陶纪古地理图
中国晚奥陶纪古地理图
志留纪-泥盆纪,主体为古陆剥蚀区
中国早中志留纪古地理图中国中晚志留纪古地理图
中国泥盆纪古地理图
石炭纪:
1,C2华北板块是东北低西南高的滨浅海;C2末期是北高南低的地形,海岸线逐渐南移
2,本溪组煤层由东北向西南逐渐变薄;太原组以北纬34度30分-37度30分之间煤层最好,为当时的滨海沼泽环境
3,华北板块北缘和西南缘为活动大陆边缘,东南缘为被动大陆边缘;
中国早石炭纪古地理图中国晚石炭纪古地理图
二叠纪:
1,早二叠早期华北普遍聚煤,北部陆相河相沉积,南部近海沼泽;
2,早二叠晚期-晚二叠早期,发育干旱内陆河湖沉积
3,晚二叠晚期,发育干旱河湖沉积;
中国早二叠纪古地理图
中国晚二叠纪古地理图
6,扬子板块古地理
一,古生代扬子板块典型剖面
滇东剖面
岩性
岩相分析
∈1梅树村组
磷块岩,产小壳化石
潮间-潮下环境
平行不整合
筇竹寺组
砂页岩-炭质页岩,澄江动物群
潮下低能带到正常浅海环境
平行不整合
沧浪铺组
砂页岩
滨海
龙王庙组
白云岩
内陆咸化海沉积
∈2陡坡寺组
泥灰岩-粉砂岩
浅海
双龙潭组
灰岩、泥灰岩
浅海
宜昌剖面
∈1水井沱组
黑色页岩夹灰岩
滞留还原环境
石牌组
灰绿色页岩、砂岩、灰岩互层
浅海
天河板组
泥灰岩
浅海
石龙洞组
厚层白云岩
干旱滨海
∈2覃家庙组
薄-中层白云岩
干旱滨海
∈3三游洞组
厚层白云岩
干旱滨海
宜昌三峡剖面
O1西陵峡组
厚层白云岩、白云质灰岩
潮坪
南津关组
灰岩
潮间-潮下高能带
分乡组
生物碎屑灰岩夹页岩
正常浅海
红花园组
灰岩
正常浅海
大湾组
灰岩
正常浅海
牯牛潭组
灰岩
正常浅海
O2庙坡组
黑色页岩夹灰岩
较深浅海,陆棚边缘
宝塔组
灰岩
浅海
O3临湘组
泥灰岩
浅海
五峰组
黑色页岩
半深海
宜昌剖面
S1龙马溪组
黑色页岩
半深海
罗惹坪组
泥页岩、灰岩,产珊瑚
浅海
石屋子组
泥页岩
滨海
S2纱帽组
砂页岩
滨海
不整合
桂中泥盆系剖面
莲花山组
紫红色砂泥岩
干旱气候下的河湖滨岸
那高岭组
泥岩、灰岩
浅海
郁江组
白云岩、泥岩→灰岩夹页岩→页岩夹泥灰岩
潮坪→较深浅海
四排组
生物灰岩夹白云岩、灰岩
正常浅海,海退
应塘组
灰岩、泥灰岩、页岩
较深浅海,海进
东岗岭组
泥灰岩、灰岩、白云质灰岩、白云岩
滨浅海
谷闭组
灰岩
浅海
融县组
生物碎屑灰岩、白云质灰岩、白云岩
滨浅海
黔东南剖面
C1汤筢沟组
灰岩、石英砂岩、页岩
潮坪→浅海
旧司组
石英砂岩、黑色页岩→灰岩夹页岩
潮坪→浅海
上司组
泥灰岩、砂岩、页岩→白云岩、灰岩
浅海→滨海
C2威宁组
灰岩、白云质灰岩、白云岩
滨浅海
C2-P1马平组
灰岩
浅海
黔中剖面
不整合
P1梁山组
含煤碎屑沉积
滨海沼泽
栖霞组
灰岩
浅海
茅口组
灰岩
浅海
不整合
龙潭组
黑色页岩、砂岩,含煤层
海陆交互相
长兴组
灰岩
浅海
大隆组
硅质岩
半深海
二,扬子板块古地理特点:
寒武纪:
1,∈1-S4稳定的滨浅海碳酸盐、碎屑岩沉积北缘是南秦岭裂谷;东南缘是被动大陆边缘;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之间为裂谷盆地;
2.寒武纪扬子区海侵广泛,地层具明显两分性:
下统为泥砂质和碳酸盐沉积,化石
丰富;中上统以镁质碳酸盐沉积为主,化石稀少
奥陶纪:
1,奥陶晚期华南发生广西运动;
2,自西向东依然为:
扬子板块内部→江南被动大陆边缘→华南裂谷盆地三个沉积区华南裂谷盆地逐渐萎缩,中奥陶世后萎缩加剧,广西运动(O3)后导致华南的古地理格局明显变化
3,东南被动大陆边缘西部为湘桂次深海(湘中地区奥陶纪是一套深灰至灰黑色含碳质、硅质的笔石页岩,代表一种非补偿滞流还原环境),东部为浙皖次深海(浙西早中奥陶世也为滞流环境的笔石页岩相,晚奥陶世沉积了一套巨厚的浅水浊积岩)
4,华南裂谷盆地早奥陶世古地理格局与寒武纪相似,也由闽粤浅海相和赣粤桂次深海相二个大相带控制,寒武纪末云开和粤东上升成陆,沿着古陆周缘规律地出现滨海、陆棚次级环境分布。
中奥陶世以后,华南盆地加速萎缩,晚奥陶世为厚度较大的浊积岩。
奥陶纪末华南区主体成陆;
5,北部大陆边缘与寒武纪相似,为被动大陆边缘
6,西缘早、中奥陶世是被动大陆边缘砂泥质浊积岩沉积,晚奥陶世转化为浅海碳酸盐台地
志留纪:
1华南裂谷盆地萎缩、消亡
2扬子板块早期海域限于北部,中晚期海退,主体抬升成陆
3志留纪后期的加里东运动使华夏板块与扬子板块拼合统一
4东缘(湘中过渡带)类复理石沉积
5华南裂谷盆地仅在钦防地区残留深水海槽
6北部边缘(南秦岭)裂谷盆地
7西缘构造环境比较复杂,活动性较强
泥盆纪:
1,象州型,地层:
浅水碳酸盐岩为主,厚度较大
生物化石:
底栖生物为主,腕足、珊瑚等
环境:
浅水富氧的碳酸盐台地环境(正常浅海)
2,南丹型,地层:
主要为暗色含浮游、游泳生物的薄层泥岩、泥灰岩、泥晶灰岩和硅质岩
生物化石:
浮游生物(菊石、竹节石及无眼的三叶虫)
环境:
较深水滞流贫氧的微型裂陷槽(台内断槽)沉积
3,1S/D连续沉积区:
滇东、钦防海槽
2D1主要限于滇黔桂海,以碎屑岩及泥灰质沉积为主;晚期开始出现南丹型和象州型岩相分异
3D2-3:
地势平缓,海侵范围扩大,岩相分异加剧:
滇黔桂地区:
南丹型和象州型;
湘粤:
超覆区,亦有岩相分异,”宁乡式”鲕状赤铁矿.
湘赣交界、鄂西:
海陆交互碎屑岩沉积为主
闽中:
山前断陷盆地的磨拉石粗碎屑沉积
下扬子地区:
五通组以近海河湖相沉积为主,夹海相层(小腕足化石)
石炭纪:
岩关阶:
滇黔桂地区:
碳酸盐岩为主,岩相分异;湘粤:
陆表海碳酸盐岩及碎屑岩沉积
湘赣交界至广东陆丰:
海相碎屑沉积;
赣东、浙闽:
陆相沉积
大塘阶:
滇黔桂地区:
碳酸盐岩为主;
湘粤:
下部为滨海沼泽,上部为浅水灰岩
湘赣交界:
滨海含煤碎屑沉积;
赣东、浙闽:
陆相含煤沉积
下扬子地区:
滨海碎屑沉积至碳酸盐沉积
晚石炭世:
海侵扩大,陆棚浅水碳酸盐沉积,岩相、厚度稳定
二叠纪:
梁山期:
滨海-湖沼相陆源碎屑沉积限于昆明、贵阳至江南古陆一线以北的上扬子地区;
栖霞期:
最大海侵期,岩相均一
茅口期:
岩相分异明显,湘中、下扬子地区滞留静水环境的硅质、泥质沉积;闽浙赣地区近海碎屑含煤沉积;上扬子地区灰岩;康滇古陆附近,晚期出现玄武岩喷发。
东吴运动:
大规模海退,玄武岩喷发,华夏古陆上升
龙潭组:
岩相分异加剧(自西向东):
玄武岩→陆相火山喷发夹煤→海陆交互含煤沉积→海相碳酸盐岩(吴家坪组)→海陆交互含煤沉积(湘赣地区及粤北)→粗碎屑含煤沉积(粤东及闽中)
(西侧)长兴组\(东侧)大隆组;康滇古陆东侧陆相含煤沉积
7,中新生代华南华北板块特点
三叠纪:
1,空间上具有三分性,以秦岭-昆仑山为界,呈现出南海北陆
以龙门山-康滇古陆为界,东侧为华南稳定浅海,西侧为活动的多岛洋
2,时间上的二分:
以印支运动为转折,早中三叠纪以浅海碳酸盐为主,气候干旱,晚三叠纪以海陆交互相碎屑岩为主,气候潮湿
侏罗纪、白垩纪:
1,印支运动后,由南海北陆转为东西差异
2,东部:
沿海火山活动带及陆相断陷盆地,燕山运动后不断萎缩,最后消亡
西部:
大型稳定陆相盆地(J鼎盛,K2萎缩消亡)发育于印支运动以后,侏罗纪为其全盛期,为大型稳定陆相盆地,罗纪末期(燕山运动)萎缩,白垩纪沉积范围小
3,运动使东西分带随时间逐渐东移
新生代:
沉积史:
生末次冰期(7.5-1万年前);
沉积类型丰富多彩,陆相沉积广泛发育;
E已基本固结成岩,N尚未完全固结
构造史:
基亚超大陆裂解,
环太平洋沟—弧—盆体系形成,大陆裂谷活动发育;
Tethys仅残留地中海;
Alps山和喜马拉雅山形成;
青藏高原强烈隆升
中国第四纪:
青藏高原快速整体抬升;
大西北为高山深盆;
内蒙-晋陕高原风蚀作用显著;
华南中低山丘陵上升剥蚀;
大面积沉降的近海平原:
松辽,华北,江汉,苏北;
大幅度变迁的海岸线;
地势西高东低
8,几次重要的构造运动
1,加里东运动:
早古生代后期,中国表现为广西运动,华北板块与柴达木板块、秦岭微板块拼合;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拼合;
全球构造运动上,古大西洋闭合,劳伦大陆与俄罗斯大陆拼合形成劳俄大陆
2,海西运动:
晚古生代,古亚洲洋闭合,北亚大陆形成(西伯利亚、塔里木、华北、哈萨克斯坦);
石炭二叠纪时,劳俄大陆与西伯利亚大陆拼合,劳亚大陆形成
晚二叠纪,劳亚大陆与冈瓦纳大陆拼合形成联合古陆
3,印支运动:
1发生的时间T2\T3\J12
表现:
a.古地理格局变化,华南、华北T二分性明显,大海退,古气候重大变化b.中国东部由南北对峙转变为东西分异,西部大型稳定盆地开始发育(第3沉降带雏形形成)c.印支褶皱带形成,中国几个大的板块基本拼合d.环太平洋火环开始发育
4,燕山运动:
1分为早(J2/J3)、中(K11/K12)、晚(K22/K23)三期。
2使太行山—雪峰山以西大型稳定盆地(第3沉降带)萎缩消亡,也使东部隆起带上的断陷小盆地逐渐消亡,形成松辽、华北、江汉等能源盆地(第2沉降带)
3岩浆活动东移(辽西→鸡西,浙西→浙东);以陆内俯冲和陆内多向造山为特征
4太平洋板块向东亚的作用加剧与环太平洋火环成型
5,喜马拉雅运动:
使特提斯洋闭合,E-N,特提斯洋闭合,构造加剧,Q,青藏高原隆起
9,生物史
早古生代:
1,海生无脊椎生物空前繁盛
2,动植物登陆
3,早中奥陶纪生物大辐射
4,奥陶纪末生物大灭绝
寒武纪
三叶虫的时代
奥陶纪
笔石繁盛,腕足繁盛
志留纪
笔石为主,次要:
珊瑚、腕足、三叶虫
三叶虫
早寒武:
头大尾小胸节多
中寒武:
头鞍截锥形,小尾,尾刺发育
晚寒武:
头鞍特殊
中晚寒武纪:
浮游球接子出现
奥陶纪:
等尾型,头鞍前叶变大
志留纪:
衰退
笔石
早奥陶早期:
树形笔石
早奥陶中晚期:
正笔石目无轴亚目
中晚奥陶:
正笔石目有轴亚目
腕足
早寒武:
无绞纲为主
奥陶:
高峰期
志留纪:
减少,复杂化
晚古生代:
脊椎动物:
泥盆纪:
鱼类的时代,石炭二叠两栖类的时代。
泥盆纪
石炭纪
二叠纪
鱼类的时代
两栖类的时代
两栖类的大发展
原始爬行类的出现
两栖类的进化
爬行类的初步发展
陆生植物大量繁殖:
陆生植物
泥盆纪
石炭纪
二叠纪
特点
矮小的裸蕨类
高大的蕨类为主
裸子植物为主
海生无脊椎生物:
泥盆纪
石炭纪
二叠纪
四射珊瑚
D2-D31:
双带型和
泡沫型
C1:
三带型单体
P1:
三带型复体
蜓
石燕贝类繁盛,
D3穿孔贝类
长身贝类为主
长身贝类,石燕贝类,
晚期欧姆贝类
腕足类
Pz末期绝灭类别
四射珊瑚、横板珊瑚、蜓、三叶虫、笔石、竹节石、软舌螺和
长身贝类等
中生代
1,陆生植物
T1:
古生代高大石松仅存矮小类型,
T2-K1:
裸子植物苏铁、松柏、银杏繁盛,真蕨类仍繁盛
J3:
被子植物出现
早三叠纪陆生植物的代表分子及分区:
北方区
D.-B.(延长)植物群(拟丹尼蕨—贝尔瑙蕨).
温带潮湿内陆环境
古天山-古秦岭-古大别
南方区
D.-C.植物群(网脉蕨-格子蕨)
热带-亚热带近海环境
早中侏罗纪陆生植物的代表分子及分区:
北方区
C.-P.植物群(锥叶
蕨-拟刺葵)..
温带潮湿内陆环境
古天山-古秦岭-古大别
南方区
C.-Pt.植物群(锥叶
蕨-毛羽叶).
D.-C.植物群仍存在.
热带-亚热带近海环境
2,陆生脊椎动物:
早中三叠纪:
爬行类、两栖类
晚三叠-早白垩:
恐龙、鸟类
中白垩:
哺乳类
3,海生无脊椎生物:
双壳类繁盛;菊石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史学 复习 提纲 考试 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