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在顶层设计心得体会.docx
- 文档编号:11644517
- 上传时间:2023-03-29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25.81KB
赢在顶层设计心得体会.docx
《赢在顶层设计心得体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赢在顶层设计心得体会.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赢在顶层设计心得体会
赢在顶层设计心得体会
赢在顶层设计心得体会
【篇一:
赢在顶层设计读后感】
《赢在顶层设计》读后感
全员参与系统规划
看了高建华老师的《赢在顶层设计》,结合和远自控的销售方针,对于个人销售思路,销售计划,方案制定有了一定提升。
结合个人工作,将自己读后领略的几个共鸣点予以分享。
一、现状分析
目前我个人的情况是,比较乱,比较杂,没有系统的规划,比如出差前本周打算开发广饶工业项目,但实际工作起来,还是围绕着东营市开展。
这对于我来说是很严重的,缺乏规划性和战略性;对于项目没有前瞻性,前期投入精力和财力,突然停工等人为因素导致投资失败等。
二、如何解决
1、转型,用马老师的话来说“顶层设计就是为了企业长远发展,寻找一套可操作的系统性发难的过程”。
虽然个人不比企业,但是转型,就是将自己去掉,认为自己就是企业家,统筹布局,系统规划;
2、顶层设计的6个宏观要素:
①前瞻性预判④方法论支撑②从后往前看⑤数据化分析③系统化思考⑥科学化分解。
这六点结合到销售过程中,正是一套完整的项目销售流程。
比如,我跟客户接触,说出这句话他会有哪些反应,对他这些反应我要怎么回答。
跟客户接触用到哪些方法和技巧,哪一个最适用于该客户,
投其所好要比投入重金让对方更好接受,更容易拉近感情;成功倒推,如果我成交这个项目,需要的资金,精力,人力等物质方面的因素,另外竞争对手会有哪些,价格如何报价,利润分析等。
这些问题在开始项目前就应该做好准备。
三、个人领悟
1、战略性布局;全书说明的是中国的企业欠缺的问题,如何生存下去等问题,作为企业家需要有战略有布局有规划,我作为一名员工,也同时要有企业家的思维,打个比方,这个项目操作中,需要预算处支出多少费用。
投入多少精力。
成交价格多少才能和前期的投入支出比上实现利润的最大化。
这只是一个简单的结合工作的例子。
真正的战略性布局,个人认为就是一个全盘操作。
博弈最少要看到三步远才能落棋子,而战略性要从迈进工地的大门那一步看到成交。
我感觉这是一种信心,一种推算,一种智慧。
【篇二:
赢在顶层设计】
危机:
中国企业的顶层设计严重缺失
对环境变化不敏感,缺乏危机意识
十几年前,一本《谁动了我的奶酪》曾经风行世界,成为超级畅销书,可惜那本书流行的时机不对,那时整个世界经济一派繁荣,没有人担心自己的“奶酪”会真的不见。
十几年过去了,柯达的“奶酪”不见了,摩托罗拉和诺基亚的“奶酪”不见了,惠普的“奶酪”也正在面临挑战。
这些曾经称霸世界的行业巨头为什么会走下坡路?
这是值得中国的企业家和高级经理人思考和警醒的一个严肃话题。
我们千万不要幸灾乐祸地看人家的笑话,以为这些挑战离我们很远,要知道这些问题早晚有一天也会发生在中国企业身上,只是有一个“时间差”而已。
我坚信美国的今天就是中国的明天,中国与美国之间的差距在缩小,发生问题的时间差也在缩短。
当初我们曾经嘲笑过美国的“黄、赌、毒”,以为我们不会受侵蚀,可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好的、坏的,苍蝇、蚊子都进来了,现在这些问题我们并不比美国好多少,有些方面甚至更严重。
其实,出现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们对问题视而不见,或者认为别人的问题与自己无关,要知道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那个阶段所特有的问题,这里面是有其必然性的,是绕不过去的,所以我们必须有充足的思想准备。
◎越成功的企业,往往越固执
奶酪为什么会不见了呢?
因为没有预见到环境的变化,缺乏危机意识,躺在成功上面睡大觉,结果必然是“温水煮青蛙”,等感知到威胁的时候往往已经晚了,这是一种正常的“异化”,属于自然规律,否则怎么可能长江后浪推前浪。
换句话说,一个企业越成功,往往就越固执,就不愿意改变自己,结果昨日成功之原因有可能成为明日失败之根源。
毕竟大多数成功者都没有勇气否定自己过去的成功,很难把自己“归零”,很难客观地、理智地看待市场的变化,看待自己的问题,看待未来的趋势。
往更深层次去探究,这个问题源自中国人没有信仰,没有反省的时间和场合,不会去忏悔,不会去检讨自己,所以很容易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我相信大家都认同“失败乃成功之母”这个概念,但是却很少有人认同“成功乃失败之父”。
前者是因为失败而反思,所以有积极意义,后者是因为成功而骄傲,所以有消极影响。
为什么中国人常说“富不过三代”,因为第二代很难有创业家的热情和奋斗精神,在衣食无忧的优越环境中长大,其工作动力会下降。
另外,坐天下本身就比打天下更难,所以不转型的话,就很难超越第一代。
等到了第三代的时候,热情和奋斗精神已经消耗殆尽,企业内部的各种矛盾也积累到一定程度了,一旦处理不当,企业帝国就会轰然倒下。
所以说,一个企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有经常“归零”的心态,要敢于“革自己的命”,即勇于否定自己过去的成功,唯有这样才能战胜自己。
如果市场环境是不变的,那么过去那一套就是可行的,如果环境是不断变化的,那么企业的经营管理体系每隔几年就要有意识地做出调整,与时俱进,否则就可能走向衰败。
俗话说,不进则退。
要想把握住未来,就要从“后知后觉”转变为“先知先觉”。
我坚信一个企业也好,一个人也好,聪明与否其实取决于能够看多远,看得越远,准备时间就越充分,就能更好地把握未来的机遇。
其实,市场环境的演变是大势所趋,是企业无法抗拒与改变的客观事实。
企业唯一能做的就是认识到这种趋势,及时对经营模式进行调整,对管理体系进行升级,这样才能掌握主动权和主导权。
◎管理者忙于低头拉车,忘了抬头看路
过去这些年,很多企业都在谈论“变革管理”,大家都相信“唯一不变的就是变”。
但是面对这样一个错综复杂、瞬息万变的市场,很多企业家和经理人感到很茫然。
虽然知道要变,不变不行,可是却不知道往哪个方向去变,如何去变。
作为企业的管理者,我们每天要面对很多事先没有想到的各种大大小小的“突发事件”,所以各级管理者不得不把大量的时间用于“救火”,总是感到很疲惫。
其实,聪明能干的管理者绝对不是那些整天低头拉车的人,而是善于借力的人,甚至是那些不喜欢努力工作的“懒人”。
正是因为这些人“懒”,他们才会想出“懒办法”“巧办法”,从而以小博大,用最低的成本和代价达到理想的效果。
可以说,一个人在工作中管理的变量越多,压力就会越大。
而要想释放工作压力,就要从减少变量入手,把一些看似没有规律、没有头绪的变量,转换成相对不变的常量。
当然,如果企业家或经理人能借助外部的力量去减少变量,则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术业有专攻,行行出状元”,市场经济讲究的是交换,而不是什么事都自己做。
每个企业、每个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一个人要想出类拔萃,就要把关注点放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去不断发扬光大自己的优势,而在其他方面只要会“借力”就行了,不要指望自
己什么都会。
所以越是成功的企业家往往越不是某些方面的专家,因为他们不是专家型的,所以就善于借力,他们会把专业化的工作交给专业化的人士去做,自己的工作重点就是整合资源,做一个刘备式的人物,创造环境去吸引诸葛亮、赵子龙、关羽、张飞这样的专业人才。
◎固守抄袭、模仿模式,扼杀了创新的萌动
中国市场从大众化转向小众化,是未来十年的大趋势。
这是市场经济从“初级阶段”进入“中级阶段”的标志,而推动社会往小众化市场转变的原动力有两个:
一是中产阶层的不断扩大;二是“80后”逐渐进入主流消费群体,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对于中国企业来说,不管是营销体系还是研发设计体系,都要随之改变,从过去关注温饱层和小康型消费者逐渐转变到关注中产阶层消费者,否则就很容易被淘汰出局,过去一直在享受的“奶酪”就会不见了。
可以说,小众化市场对于广大的中小企业来说,是天赐良机,也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第二个大机遇。
谁能把握住小众化市场的精髓,谁能及早做好准备,把握先机,谁就是未来市场上的佼佼者。
面对小众化市场的出现,企业的市场营销体系必须做出重大转变,以适应小众化市场的需要。
从产品的角度看,过去是生产大众化的商品,不同的企业生产相同或类似的同质化商品,决定胜负的关键是看哪家企业的成本低;从定价的角度看,过去是一味的低价策略,中国制造成了低档产品的代名词,绝大多数中国品牌都陷入低端定位的误区,无法走向世界;从宣传与沟通的角度看,过去是地毯式轰炸,只要在电视台大做广告,敢忽悠,敢炒作,敢赌博,生意自然就来了,品牌自然就起来了,因为温饱型消费者选择品牌的依据就是广告;从渠道的角度看,过去是比哪家企业的渠道数量多,只要有足够的地域覆盖,有足够的店面,就自然成为知名品牌,所以才有“渠道为王”这一说。
但是,随着小众化市场的出现,企业过去那些行之有效的营销手段和销售方法开始失灵,因为环境变了,主流消费群体变了。
过去是大众化的商品,将来是差异化的产品;过去消费者是价格导向,未来消费者是价值导向,不再是什么便宜买什么;过去企业在策划人的影响下,总是假定消费者无知,可以随便忽悠,未来一定是面对理性的中产阶层消费者,必须以理服人,通过体验营销让消费者自己说服自己;过去是粗狂式地跑马圈地建渠道,未来是精耕细作上台阶,提高单店的亩产,提高单店的效益,让每一个店铺会说话。
俗话说:
没有远虑,必有近忧。
如果中国企业不能预见到市场上将会发生哪些革命性的变革,危机意识与主动转型就无从谈起,只能是被动应对。
很多人都认为预见未来是遥不可及的,好像计划赶不上变化,或者认为自己没有那种前瞻性,根本做不来。
其实,改革开放
三十多年来,我们一直沿着抄袭、模仿、跟随的模式惯性发展,尽管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这种惯性思维也阻止了中国企业的成熟,更无法走向世界,征服世界。
可以说,中国企业要想靠实力在这个竞争激烈的世界上站稳脚跟,一是立足中国,把企业做大做强,二是从抄袭到超越,能够像当年的日本企业和近年的韩国企业那样,全方位超越欧美企业。
而要真正做到这一点,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必须用科学的方法论预知未来,知道未来某个行业、某个产业的走向和发展趋势,从而始终站在潮头,引领消费,而不是一直跟在别人后面走。
◎视线之外的危险:
itv必将再次改变产业格局
当中国市场刚刚开始从大众化消费转向小众化消费的时候,欧美发达国家的企业已经悄然进入到了下一个阶段,那就是推动整个社会从小众化消费转向个性化消费,其领头羊就是苹果公司。
我相信等到苹果的itv问世的时候,大家就会觉得耳目一新,明白到底什么是个性化消费,到那时现有的电视机制造企业和传统的电视台都会受到冲击,而苹果必将带动整个世界从小众化消费走向个性化消费,再一次推动整个产业的转型和升级。
其实,苹果的战略是很清晰的,过去二三十年都在做同一件事,那就是打造一个健康的“生物链”,也就是国人常说的“产业链”,是一个“生态系统”的概念。
这才是苹果的核心竞争力。
国人通过iphone、ipad、itunes、app商店已经感受到了其魅力和威力,就算你把它解剖透了,也拿苹果没办法,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竞争优势,即靠“生物链”来制胜,达到不战而胜的境界。
伴随着苹果一起成长的软件开发商,得益于苹果公司的开发商支持部门,使得一些小公司也能在苹果平台上开发软件,只要你有好的创意就行。
这是一个典型的“双边市场”,即苹果平台上的软件越丰富,客户利益就越大,买苹果的人就越多;而买的人越多,软件开发商的利益就越大,就会吸引更多的软件开发商加入,从而形成良性互动,交错上升。
纵观中国的电视机制造企业,很少有企业从产业链的角度看问题,尽管大家已经意识到了智能电视机是未来的趋势,开始研制智能电视机,却没有把个性化消费当做主题,还没有实现内容提供商、播出机构和设备提供商的整合。
苹果的itv将会是什么样呢?
没有人能完全猜得出来,但是循着苹果产品创新的轨迹和思维模式,我们不妨大胆地猜测一下,也许能给大家一些启发,猜错了也请大家原谅。
其实,早在1998年出版我的第一套培训光盘《市场营销与可持续发展》时我就曾经谈过这个话题,那就是“寻找产品创新的源泉”,任何一个改变世界的好产品都是按照这个思路去开发的。
我们不妨问问自己:
现在的电视机存在什么问题?
我们每天看电视的时候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
在我看来,至少有很多显而易见的不足。
一是做不到想看什么就看什么,依赖于电视台播出什么才能看什么,所以是被动地接受,而不是主动地寻找。
二是做不到用户定制,无法根据用户的年龄、爱好、健康状况、生活习惯等要素得到相应的个性化节目和服务。
三是清晰度不够高,就算是全高清的1080p,也跟去电影院看电影有很大的差距,视听效果欠佳。
除了看电视之外,如果是玩游戏,同样有不满意的地方,就拿微软的体感游戏来说吧,目前采用光盘或者硬盘作为媒体,体感游戏的反应速度还有点慢。
我相信苹果也会针对这个问题有所突破,一方面利用app商店或itunes下载软件,用户可以得到物美价廉的软件,另一方面会采用更先进的互动模式。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其他问题,大家不妨想一想,拉出一份清单来,找到了这些不满和困惑就等于找到了产品创新的源泉。
也许苹果的itv诞生后,会给整个电视产业和互联网游戏、视频等领域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第一,传统的制播分离模式也许会被打破,人们想看什么就可以看到。
第二,观看电视的费用低廉,同时不被烦人的广告骚扰。
第三,也许苹果的itv会成为知识管理的平台,人们把自己的有关信息输入进去之后,可以按照个人的特殊需要得到想看的节目,比如有某一种疾病的人不能吃什么,应该吃什么?
鱼香肉丝怎么做?
孩子出现某些症状怎么办?
后台的知识管理系统会根据每一个用户的需求进行加工处理,从而给出最接近的答案,那样的节目也许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
第四,苹果的itv分辨率也许会远远超越现有的1080p标准,从而对蓝光体系造成冲击,再一次拉高人们的期望值和客户体验。
可以说,个性化消费时代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大规模定制”,也可以称为是“个性化定制”或“一对一营销”,即对企业来讲是批量制造,而对每一个消费者而言是定制,这样就解决了大规模生产与个性化的矛盾。
现在互联网上面的信息鱼龙混杂,可信度不高,针对性不强,就算找到了答案人们也不敢轻易相信,不知道哪些网站能信任,换句话说,就是还没有形成类似“支付宝”那样的从事知识管理的中介机构和保障机构,能够撮合互不相信的两方进行交易。
【篇三:
《赢在顶层设计》课件】
赢在顶层设计
1.顶层设计是什么?
(结合局标准化手册)
为了企业的长远发展,寻找一套可操作的系统性解决方案的过程。
天天做梦解决不了问题,只有知道了实现目标的前提条件和必要条件,能做到逆向思维,根据目标来配置资源、制定计划,才能明确成功的“逻辑”,才有希望从偶然成功走向必然成功。
这个“成功的逻辑”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叫战略,而这种寻找企业“成功的逻辑”的过程就叫做顶层设计。
即按照“以始为终”的原则,基于人性的假设,对目标市场的理解,对用户需求的把握,对竞争格局的认知,通过系统的分析把经营理念、终极目标设定好,把用户心目中理想的完整产品描述清楚,把实现目标的关键要素和主要矛盾罗列出来,把潜在的问题和风险预见到,从而根据目标去配置资源,形成一个通俗易懂的“剧本”,让各个职能的管理者按照“剧本”分工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2.为什么要学习顶层设计?
管理者:
企业的掌舵人,职责不在于“低头拉车”,而在于“抬头看路”,顶层设计是对企业发展做出的前瞻性预判,进而指导企业的前进线路及各阶段的资源配置;
员工:
顶层设计是一套系统工程,从实际出发,到实际中来,从设计构想到评议决策,再到管理、执行、监督、检验,整个过程是一个群策群力的合作过程,需要从高层管理者到基层员工的全员式参与。
危机:
打天下难,坐天下同样难。
企业发展初期最具活力,积极接轨外部环境,调整内部结构;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受惯性影响,忽视外部变化,领导人只顾做好眼前的工作。
案例:
苹果系统、硬件、应用商店、电子书籍、音乐,整个生态系统的建立
3.如何进行顶层设计?
3.1起点:
企业转型从企业家转型入手
企业家是企业的掌舵手,只有掌舵手想清楚了,想透彻了,转型才不会迷失方向。
3.1.1高瞻远瞩:
未来10年的经济环境
a)经济总体增速放缓成为必然:
粗放型到集约式,单一经济指标到科学发展b)市场正从商品经济转向产品经济:
商品经济时代,产品大同小异,可相互替代;产品经济时代,企业意味着品牌,产品有自己的特色、个性,于市场上同类企业存在差异化;
c)小众化消费时代已经来临:
订阅新闻,服装、房子希望独特,与常见的不同d)中产阶级将成为主流消费群体:
纺锤形结构是社会健康发展的必然趋势e)低成本战略难以为继:
材料、人工成本上升,环保、节能要求提高
f)企业员工将以“80后”、“90后”为主体:
不愿重复工作,希望从工作中找到乐趣;
注重生活品质,精神需求提高;不只埋头苦干,学会质疑。
3.1.2企业家转型的10个方面
a)指导思想:
从“后知后觉”到“先知先觉”
b)经营理念:
从“利己主义”到“利他主义”(商人的经营宗旨和目标是为了赚钱,
企业家有理想和追求,希望体现自己价值,为客户创造价值,帮助员工成才,为股东带来回报,服务社会)
c)经营模式:
从“摸着石头过河”到“借力腾飞”(初创期无先例可循)
d)经营策略:
从“微利经营”到“厚利经营”(没有哪个国家靠卖低档货成为发达国
家,欧美、日韩,一个国家要想征服世界,靠的是一流的产品,一流的设计,一流的服务,一流的体验)
e)企业追求:
从“股东利益最大化”到“员工利益最大化”(股东利益源于客户,客
户满意源于员工——惠普之道:
我们相信每一个人都有把工作做好的愿望,只要公司提供一个合适的舞台,员工必定会全力以赴)
f)领导风格:
从“军事化管理”到“人性化管理”(注意区分这里的“军事化管理”
与项目上的“准军事化管理”,前者是高度集权、压服、强制,后者是传承企业文化,吃苦耐劳,团结奋斗。
人性化管理指尊重员工,发挥主人翁的作用)
g)决策机制:
从“感性决策”到“系统化思考”(抓根本矛盾,把目标搞清楚,贯彻
民主制(征求意见不可少,但民主决策不等于少数服从多数,有时候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上),决策过程科学,决策要有方法路(可量化、可操作、可实现))
h)管理模式:
从“粗放式管理”到“精细化管理”(pacr戴明环:
plane计划,action
行动,check检查,result结果)
i)关注重点:
从“看得见的成本”到“看不见的成本”(招聘成本、员工流失成本、
员工出工不出力成本、部门推诿扯皮的成本、复杂绩效考核成本)
3.2核心:
战略转型是企业转型的关键
3.2.1战略转型到底意味着什么
3.2.2战略规划:
清晰定位,系统制胜
a)战略规划的“四项基本原则”:
以利他为基准,以营销为核心,以竞争为导向,以
共识为目的
b)战略规划是一套内外沟通的文件:
清楚表达企业经营管理的逻辑
c)战略规划以提高组织智商为目的:
(p141四幅图)
d)组织架构必须为战略目标服务:
减少管理层级,注意管理幅度
3.2.3中国企业战略转型的7种途径
3.2.4企业战略转型成功的两大标志
3.3配套:
企业转型需要管理体系的全面升级
企业转型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一个一个的点,而是整个链条、整个体系的问题。
3.3.1管理升级必须落实到各个职能部门
人力资源、财务、采购、研发、生产、销售、市场、质量
3.3.2用系统的员工培训体系为转型做支撑
一个企业要想转型成功,就要在提升员工业绩的三要素上做文章:
动力、能力、方法论。
动力来自愿景,知道企业往哪个方向走,让员工看到未来,看到前景;能力来自专业训练,来自培训;方法论一般来自经验的提炼、外脑的咨询,是流程、工具、方法,提高组织智商,减少重复劳动。
警惕“浅思维”培训误导员工心态:
入职时的励志培训,短期内调动激情;
健全适合企业特征的培训体系:
给不同层次的员工提供不同的培训(新员工、老员工、经理培训、主管培训、公共培训等);职能类培训(市场、营销、生产、技术、合约等)
3.4沉淀:
文化转型,打造智慧型企业
当企业战略转型、管理部门职能转型完成后,就需要把很多共识沉淀与固话下来,成为大家日常工作与生活中的一部分,逐步升华为每个人自觉自愿遵守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
3.4.1变口号文化为行为文化
通过绩效考核等方式让价值观念、行为准则深入人心
3.4.2创造激发员工创新热情的宽松环境
创新、跨界学习
从压力式管理到动力式管理(市场经济讲究利益驱动,当然不只是金钱,管理者应当清楚员工关心什么、在乎什么,给员工做好职业规划,让大家看到未来。
用动力式管理取代压力式管理,让员工发自内心地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忠诚)
3.4.3努力摆脱官场文化的深刻影响
不搞一把手政治:
领导有意识地听取不同意见,要做市场调研,通过多种途径听取员工的意见(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得到的将是消极对抗和阳奉阴违);
执行力不等于高压政策:
无条件服从的结果是丧失积极性、主动性、责任心,同时感到压抑、心累、不痛快。
人格上一律平等,不发号施令,出台政策和制度前,要听取大家的意见;
淡化权力意识:
民主集中制(决策前民主,决策后独裁,制度才能以到推行)
避免短期机会导向:
考评不只是业绩,还包括各个方面,长远发展
凡事不能一刀切:
多元化,满足多种要求
允许员工犯错,但不允许撒谎:
责任文化的建立
反对口号文化,根除空谈弊病:
形成真诚、务实的企业文化氛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顶层 设计 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