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表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1638415
- 上传时间:2023-03-29
- 格式:DOCX
- 页数:34
- 大小:228.16KB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表格式.docx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表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表格式.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表格式
个人初备案
二次备课
课时
第1课时
课题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一)
授课类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比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2.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
重难点
重点:
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例放大或缩小。
难点:
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方法
1.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提倡学法的多样性,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
3.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切实掌握好这些基础知识。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情境演示:
呈现例1图片,在电脑上拖动鼠标并把长方形图片放大的情境。
师:
把放大前后的两幅画相比,你能发现什么?
揭示课题:
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原来相比,其中变化有什么规律?
这就是(板书课题: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二、探索新知
教学例1
1.认识图形的放大
分析题意,出示例1中两幅图片长和宽的数据。
图1长是8厘米、宽是5厘米
图2长是16厘米、宽是10厘米
数据比较:
两幅图的长有什么关系?
宽呢?
把图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就是把图形按2:
1的比放大。
刚才我们在电脑上操作时,把原来的一幅长方形按怎样的比放大了?
2.认识图形的缩小。
我们能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先独立思考这样才能把一个图形按一定比缩小。
尝试练习:
把第一幅图按1:
2的比缩小,缩小后的长和宽应是原来的几分之几?
各是多少厘米?
教学例2
1.出示例2
引导尝试:
如果要把第一幅图按3:
1放大是什么意思?
放大后的长、宽各是原来的几倍?
各应画几格?
再按1:
2的比缩小,缩小后的长与宽各应是原来的几分之几?
各是多少厘米?
2.探索规律:
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你有什么发现?
3.教学“试一试”
师:
量一量,斜边的长也是原来的2倍吗?
你发现什么?
三、练习提高
做“练一练”
做练习九第1、2题。
第1题要引导学生具体分析相关图形边的长度,并完成填空,再组织交流。
4、总结评价
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有什么关系?
你还有什么疑问?
作业布置
做练习九第1、2题。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个人初备案
二次备课
课时
第2课时
课题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二)
授课类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理解比例的意义。
2.能根据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3.在自主探究、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
重难点
重点:
理解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难点:
在学生观察、交流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精神。
教学方法
1.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提倡学法的多样性,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
3.课堂训练形式的多样化,重视一题多解,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
4.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切实掌握好这些基础知识。
教学手段
两张照片、多媒体课件
教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昨天学习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有什么关系?
2.关于比你有哪些了解?
3.化简比:
12:
48:
18
4.求下面比的比值:
12:
48:
185.4:
0.94.4:
4
二、教学比例的意义
1.教学例3
(1)观察、分析:
呈现放大请后的两张长方形照片及相关的数据。
图2是图1放大后得到的。
师:
你能分别写出每张照片长和宽的比吗?
(2)比较、发现:
比较写出的两个比,说说这两个比有什么关系?
师:
你是怎样发现的?
(3)明确概念,揭示:
像这样的式子就叫做比例。
(4)你能说说什么叫比例吗?
(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在此基础上概括出比例的意义)
(5)学生读一读。
2.学以致用
(1)学习比例的意义有什么用呢?
(2)分别写出照片放大后和放大前的长的比和宽的比,这两个比也能组成比例吗?
学生独立完成,再说说是怎样想的?
由此可以使学生对比例意义的丰富感知。
(3)你能根据以上照片提供的数据,再写出两个比,并将它们组成比例吗?
3.活学活用
你能根据以上的理解,再写出两个比,并将它们组成比例吗?
说出为什么能组成比例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学生独立完成,再逐题说说判断的思考过程。
2.做练习九第3题。
3.做练习九第4题,独立审题,说说解题步骤,在独立完成。
同时找两个同学板演。
4.做练习九第7题
四、全课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你理解比例的哪些有关知识?
能和同学做个交流吗?
作业布置
补充练习:
从12的因数中任意选出4个数,再组成两个比例式:
():
()=():
()
():
()=():
()
板书设计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比例: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
教后反思
个人初备案
二次备课
课时
第3课时
课题
比例的基本性质
授课类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比例的“项”以及“内项”和“外项”。
2.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3.通过自主学习,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
重难点
重点:
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难点:
引导观察,自主探究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方法
1.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提倡学法的多样性,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
3.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切实掌握好这些基础知识。
教学手段
小黑板、多媒体
教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教学比例的基本知识。
1.复习:
师:
什么叫比例?
下面每组中的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出示:
1/3∶1/4和12∶9;1∶5和0.8∶4;
7∶4和5∶3;80∶2和200∶5
学生根据比例的意义进行判断,教师结合回答板书:
1/3∶1/4=12∶97∶4≠5∶3
1∶5=0.8∶480∶2=200∶5
2.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1)介绍“项”:
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
(2)3 :
5 = 18 :
30学生尝试起名。
(3)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你还能指出它的内、外项吗?
(4)已经知道了比例各部分名称,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研究比例是否也有什么规律或者性质,有兴趣吗?
师:
刚才,你们是根据比例的意义先求出比值再作出判断的。
老师不是这样想的,可很快就判断好了,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吗?
告诉你们,老师是运用了比例的基本性质进行判断的。
二、教学例4
1.提问:
你能根据图中的数据写出比例吗?
2.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探究规律。
3.验证:
是不是任意一个比例都有这样的规律?
①显示复习题(4组):
1/3∶1/4和12∶9;1∶5和0.8∶4;
7∶4和5∶3;80∶2和200∶5
学生验证。
②学生任意写一个比例并验证。
教师将学生所举比例故意写成分数形式。
追问:
哪两个是内项,哪两个是外项?
让学生算出积并结合回答板书。
通过交叉连线使学生明确。
师:
老师也写了一个比例(板书:
3∶2=5∶4),怎么两个外项的积不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你们发现的规律可能是有问题的。
引导学生得出:
你举的例子从反面证明了我们发现的规律是正确的。
因为3∶2和5∶4这两个比是不能组成比例的。
只有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师:
很有道理!
同学们很会观察,很会猜想,很会验证,自己发现了比例的基本性质。
③如果用字母表示比例的四项,即a:
b=c:
d,那么这个规律可以表示成什么。
④完整板书,读书P44页,勾画。
4.小结:
刚才我们是怎样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的?
(写了一些比例式,观察比较,发现规律,再验证)
5.比例的基本性质的应用
(1)比例的基本性质有什么应用?
(2)做“试一试”:
出示“3.6:
1.8和0.5:
0.25”。
a.先假设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让学生自己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如果能组成比例就写出这个比例式。
提问:
3.6:
1.8和0.5:
0.25能组成比例吗?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能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吗?
b.说出写出的比例的内项和外项分别是几,再分别算出外项和内项的积。
C.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组成的比例是否正确。
三、综合练习
1.完成练一练。
2.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1.5:
3=():
412:
()=():
5
先让学生尝试填写,再交流明确思考方法。
3.补充一组灵活训练题:
A.如果让你根据“2×9=3×6”写出比例,你行吗?
你能写出多少个呢?
B.你能用“3、4、5、8”这四个数组成比例吗?
若能,请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C.你能从3、4、5、8中换掉一个数,使之能组成比例吗?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上,同学们不仅探索发现了比例的基本性质,还能自觉地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去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去求比例中的未知项。
能告诉我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吗?
你觉得学了它有什么用处?
作业布置
1.集体练习:
做练习十第1、3题
2.独立完成2、4题。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个人初备案
二次备课
课时
第4课时
课题
解比例
授课类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解比例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2.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比例的基本性质在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
重难点
重点:
学会解比例。
难点:
掌握解比例的书写格式。
教学方法
1.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提倡学法的多样性,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
3.课堂训练形式的多样化,重视一题多解,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
4.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切实掌握好这些基础知识。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解下列简易方程,并口述过程。
2.什么叫做比例?
什么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3.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一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6∶10和9∶15 20∶5和4∶1 5∶1和6∶2
4.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下列各比例改写成其它等式。
二、教学新课
1.出示例5
(1)审题,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提问:
怎样理解“把照片按比例放大”这句话?
(2)如果把放大后照片的宽设为X厘米,那么,你能写出哪些比例?
引导学生写出含有未知数的比例式。
(3)讨论:
怎样解比例?
根据是什么?
(4)思考: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比例变成什么形式?
”
(5)让学生把解比例的过程完整地写出来。
指名板书。
2.总结解比例的过程。
3.补充练习:
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把下列比例改写成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投影出示,由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
)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
2.做练习十第6、7题。
先说说按比例“缩小或放大“的含义。
再列出相应的比例式并求解。
3.做练习十第8题。
学生独立审题并解题。
讲评时重点指导学生解决第
(2)问。
四、全课小结: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解比例。
想一想,解比例的关键是什么?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比例式转化成已学过的简易方程),然后再解简易方程即可。
作业布置
练习十第5题。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个人初备案
二次备课
课时
第5课时
课题
比例尺
授课类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看懂线段比例尺。
会求一幅图的比例尺,会把数值比例尺与线段比例尺进行转化。
2.使学生在观察、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培养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
重难点
1.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看懂线段比例尺,会求一幅图的比例尺。
2.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会求一幅图的比例尺。
教学方法
1.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提倡学法的多样性,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
3.课堂训练形式的多样化,重视一题多解,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准备练习。
1厘米=( )毫米
1分米=( )厘米
1米=( )分米
1千米=( ) 米
20米=( )厘米
50千米=( )厘米
30厘米=( )分米
60毫米=( )厘米
2.初步感知。
师:
请同学们观察下面这两组图:
(电脑演示)出示一幅中国地图和国旗的平面图。
再依次点击,出现一组大小不同的地图的平面图和国旗的平面图。
让学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什么变了?
什么没变?
3.新课引入:
我们可以把地图和国旗画在图纸上,同样也可以把我们的房子缩小后画在图纸上。
老师想购买一套房子,我在售房中心看房时,一位销售员给我推荐了两套住房,可是他只给我看了一下图纸(图纸如下所示),我买房的标准是想要面积大一些,我想请同学们帮帮我这个忙,好吗?
师:
看来同学们的意见不统一了,目前还不能帮老师确定到底购买那一套住房,那么,住房平面图与实际的房屋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
学完今天的内容(板书:
比例尺)我们再来研究一下,到底哪套房子面积大一些。
二、自主探究,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1.出示例6,读题。
发表格,思考:
什么是图上距离?
什么是实际距离?
试着写出图上的长、宽与实际的长、宽的比,并化简。
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
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
长
宽
反馈交流:
2.探索写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的方法。
提问:
你觉得在写比的时候有什么要注意的?
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单位不同,怎样写出它们的比?
引导学生通过交流,明确方法:
学生独立完成后,展示、交流写出的比,强调要把写出的比化简。
3.揭示比例尺的意义以及求比例尺的方法。
提问:
这张长方形草坪平面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启发:
可以怎样求一幅图的比例尺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
三、进一步理解比例尺的实际意义,认识线段比例尺。
1.提问:
我们知道这幅图的比例尺是1:
1000,也可以写成1/1000。
1:
1000的意思是图上1厘米的线段表示实际距离1000厘米的距离,也表示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1/1000,还表示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1000倍。
指出:
为了计算简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是1的最简单整数比。
像1:
1000这样的比例尺,通常叫做数值比例尺。
2.请说出以下地图中数值比例尺的实际意义:
(单项训练:
P49页练一练)
3.教学线段比例尺
4.出示下图:
你能找到下面两幅图中的比例尺在哪里?
你能说出比例尺是多少吗?
比例尺1:
1000还可以用下面这样的形式来表示。
进一步指出:
像这样的比例尺通常叫做线段比例尺。
提问:
从这个线段比例尺来看,图上的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多少米?
图上的2厘米、3厘米分别表示实际距离多少米?
这与1:
1000的含义相同吗?
你能说出下面地图的比例尺的实际意义吗?
四、注重实践,运用比例尺
1.求出照片中的比例尺。
出示自己的照片:
①提问:
你能算出这幅图片的比例尺吗?
要求这幅图的比例尺,我们要知道哪些条件?
(本人身高1.70米,图上身高20厘米)
要求学生自己求出比例尺。
(标上比例尺)
②出示另一张自己的照片
提问:
图上身高11厘米,这幅片的比例尺又是多少呢?
小结:
选用不同的比例尺,图片的大小是不同的。
2.反例渗透。
出示照片一:
讲解:
同学们看这张照片。
我把我的身高缩小了16倍,也就是说我图上身高与实际身高的比是1∶16,我的体宽缩小了24倍
也就是我图上体宽与实际体宽的比是1∶24,同学们看看我现在像什么呢?
是不是有点像豆芽?
!
出示照片二:
讲解:
这张照片,我把我的身高缩小了16倍,也就是说我图上身高与实际身高的比是1∶16,我的体宽缩小了10倍
也就是我图上体宽与实际体宽的比是1∶10,所以我就变成这样了!
五、拓宽视野,认识放大比例尺
1.出示已求出的1∶16的照片。
说明:
这张照片是把真人缩小了,有没有把真人放大了的呢?
2.说明:
刚才,我们所学的都是把实际距离缩小了的比例尺。
其实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放大的比例尺。
3.即时反馈:
谁能说说:
1∶20和20∶1有什么区别呢?
六、课堂小结,回顾比例尺
1.你学会了什么?
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2.在生活中找找,哪些会用到比例尺?
3.指出练习中的注意点。
作业布置
1.说出下面各比例尺表示的意思。
1∶40000
2.在一幅某乡农作物布局图上,20厘米表示实际距离16千米。
求这幅图的比例尺。
3.判断:
①小华在绘制学校操场平面图时,用20厘米的线段表示地面上40米的距离,这幅图的比例尺为1:
2。
②某机器零件设计图纸所用的比例尺为1:
1,说明了该零件的实际长度与图上是一样的。
③一幅图的比例尺是6:
1,这幅图所表示的实际距离大于图上距离。
4.选择:
①如果某图纸所用的比例尺小于1,那么这幅图所表示的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A.小于B.大于C.等于
②学校操场长100米,宽60米,在练习本上画图,选用()作比例尺较合适。
A.1:
20B.1:
2000C.1:
200
5.现在能帮助老师算算买哪一套住房的面积比较大了吧?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个人初备案
二次备课
课时
第6课时
课题
求实际距离
授课类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线段比例尺含义的基础上,能按给定的比例尺求相应的实际距离或图上距离。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比例以及比例尺的应用价值,感知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增强用数和图形描述现实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
重难点
1.能按给定的比例尺求相应的实际距离或图上距离。
2.感知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增强用数和图形描述现实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方法
1.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提倡学法的多样性,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比例尺的知识,那么,什么是比例尺?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出公式:
今天我们上一节比例尺的练习课。
板书“比例尺的应用”。
比例尺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用途,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选用恰当的条件来解决问题。
2、活动1:
师:
先来看看我家的平面图吧。
这是按1:
200的比例尺画的老师新家的平面图。
这是我的卧室。
(出示卧室平面图)
你们想知道卧室的面积是多少吗?
师:
请大家先想一想,要求卧室的实际面积。
可以分成几个步骤?
汇报交流。
师:
24平方米有多大?
小结:
通过这道题的计算,在比例尺的应用中我们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三、教学例7
1.出示例7,明确题意
找出明华小学到少年宫距离的线段,说出题目告诉了什么,要求什么。
2.分析比例尺1:
8000所表示的意义。
3.独立列式,根据对1:
8000的理解你能尝试列出算式吗?
师:
交流算法,说说为什么这样算?
4.归纳、选择、
教师允许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考选择方法进行解答,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用列比例式求实际距离的方法。
5.练习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根据比例尺的含义,明华小学到少年宫的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一定与哪个比相等?
你能根据这样的相等关系列出比例式?
注意:
最后的单位要换算成“米”作单位的数。
四、做“试一试”。
学生分析题意,明确已知比例尺,已知图上距离,求实际距离。
学生分析1:
8000表示的意义。
五、活动2。
我搬了新家,又买了一些新家具:
组合柜长4米,宽0.8米
床长2米,宽1.5米
电脑桌长0.8米,宽0.5米
衣柜长2米,宽0.5米
写字台长1.2米,宽0.6米
梳妆台长1米,宽0.4米
师:
在居室中,卧室对于我们来说很重要,因为它是我们休息的地方。
只有休息好了,才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去工作和学习。
这么多家具,我只想在卧室中放4件家具就够了,可挑来选去,也没想好到底把谁放进去。
那你们今天能帮我做参谋吗?
今天,我就请在座的各位同学来做我的设计师,帮我设计一套合理的方案。
师:
设计平面图的时候应该考虑哪些因素?
设计要求:
1.以小组为单位,[分工]每人计算一件家具的图上长和宽,
[合作]设计一张图纸;
2.设定合适的比例尺;
3.先在纸上画出卧室的平面图,再设计内部摆设;
4.在图上标出家具的图上距离和名称;
5.合理进行设计。
师:
两个同学之间相互说说这些要求是什么意思?
分小组进行设计,设计完成每组推荐一名同学进行汇报。
学生汇报、学生评价。
六、全课总结、回顾反思。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又掌握了什么新的本领?
有哪些收获?
2.你还有什么疑问,或你能给同学提出什么新问题?
作业布置
1.做“试一试”。
先选择自己合适的方法算出学校到医院的图上距离。
再引导学生讨论怎样把医院的位置在图上表示出来。
2.做练习十一第4、5题。
3.将下列各题做在课堂作业本上。
(1)北京到天津的距离是140千米,在一幅比例尺是1:
2000000的地图上,两地间的距离是多少厘米?
(2)在一幅比例尺是1:
500000的地图上,量得甲、乙两城的距离是12。
5厘米。
甲、乙两城实际相距多少千米?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个人初备案
二次备课
课时
第7课时
课题
面积的变化
授课类型
综合实践活动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经历“猜想-验证”的过程中,自主发现平面图形按比例放大后面积的变化规律。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比例的应用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
重难点
1.面积的变化规律。
2.通过观察、比较,自主发现“把平面图形按n:
1的比放大后,放大后的面积与放大前的面积比是n2:
1。
教学方法
1.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提倡学法的多样性,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
3.课堂训练形式的多样化,重视一题多解,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从判断题引入:
一幅地图的比例尺是1:
1000,那么图上面积与实际面积的比也是1:
1000
学生判断,说说理由。
老师引入课题,板书下来:
面积的变化。
二、探索长方形面积比与边长比的关系
1.出示52页上的两个长方形。
指出:
大长方形是小长方形按比例放大后得到的图形。
2.这两个长方形对应的长的比和宽的比都是3:
1,估计一下,大长方形与小长方形面积的比是几比几?
3.想办法验证一下,看估计得对不对?
问:
你是怎么验证的?
你得到了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苏教版 六年级 下册 第三 单元 教案 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