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医疗平台设计方案.docx
- 文档编号:11636519
- 上传时间:2023-03-29
- 格式:DOCX
- 页数:72
- 大小:2.29MB
智慧医疗平台设计方案.docx
《智慧医疗平台设计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智慧医疗平台设计方案.docx(7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智慧医疗平台设计方案
智慧医疗平台规划设计方案
1概述
智慧医疗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以居民为根本”和“以行政为支撑”的医疗卫生理念,通过更深入的智能化、更全面的互联互通、更透彻的感知,实现居民与医务人员、医疗机构、医疗设备之间的互动,构建基于无所不在的全生命周期医疗服务与公共卫生服务的国民健康体系。
智慧医疗通过建设基于大数据的云医疗信息平台,利用最先进的物联网技术,整合现有卫生信息资源、覆盖卫生系统,形成信息高度集成的医疗卫生指挥、应急、管理、监督信息网络系统。
智慧医疗卫生解决居民“看病难、就医贵”和“三长一短”的医疗问题,使居民获得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完整详实的健康门户和全生命周期的自我健康医疗管理,形成“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健康进家庭”的新型就诊观念;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辅助公共卫生防疫部门有效开展慢病管控、急救管理、卫生防疫管理、突发事件及应急灾情的快速反应管理、妇幼医疗保健管理、血液管理、健康教育与综合行政管理等工作;提升卫生行政部门服务质量、事务效率,强化绩效考核,加强监管力度。
实现与社保、药监、计生、公安、民政、应急等部门的快速协作和智慧决策。
推动医疗卫生事业的繁荣发展。
2现状分析
2.1医疗卫生行业现状
经过几十年的改革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建立遍及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医疗供给能力全面提高,医疗保障体系初步建立,市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
在医疗供给能力方面。
2.2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现状
目前,各级医院基本上采用边积累建设的模式,HIS系统已经建立起来,但
由于建设的目标只是围绕满足医院自身需求立起来,各级医院并没有按统一的标准进行建设,下步将无法接入市级平台。
乡镇卫生院基本无医疗信息化系统。
少数大医院已经建起了住院电子病历、PACS系统等系统,但大部分医院仍停留在以医院信息管理为核心的第一代系统阶段,各下步需要投入成本仍非常大,而且没有按统一标准建设下步无法接入省级、市平台。
2.2.1市在建医疗系统
一、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
在总体框架下建设“631”工程,力求让人体亿万数据、详尽诊疗规范、众多经典案例互联互通,在基层就可以享受海量信息资源,更大程度地满足人民群众健康保障需求。
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建设覆盖全市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的1张信
息网络。
建立全员人口信息、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3个基础数据库。
建
设覆盖公共卫生、计划生育、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管理和综合管理6项业务系统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平台,简称“631工程”。
二、广东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信息系统
2016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信息系统基本覆盖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有条件的村卫生室,并鼓励非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用该系统;在基层医务人员服务过程中为城乡居民建立动态更新的电子健康档案,并与电子病历信息互通共享;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在区域内互联互通。
项目的建设内容如下:
(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信息系统应用软件开发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业务管理信息系统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业务管理应用软件,具有基本医疗服务、公共卫生服务、城乡医保、绩效考核和监督管理功能。
符合国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要求、功能规范和数据标准,并通过卫生部的标准符合性测试。
1、基本医疗服务。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服务业务管理主要包括门(急)诊、住院、医技等基本业务管理。
在上述基本功能的基础上,逐步增加疾病库、临床路径、诊疗导航等,指导和规范基层医务人员诊疗行为。
2、公共卫生服务。
按《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11年版)》要求完
成10类公共卫生服务管理,包括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健康教育服务、预防接种服务、0-6岁儿童健康管理、孕产妇健康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2型糠尿患者健康管理、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服务、卫生监督协管服务等。
可按县、乡镇(社区)、村
(居委会)分类统计、查询方便、数据可导出可打印,数据展现有同比、环比、图形。
3、业务管理。
业务管理包括基本药物管理、业务运营管理、绩效考核管理、统计分析和缩合查询。
4、监督管理。
实现医改、卫生部门对基层卫生机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等相关指标进行实时监测。
包括医疗服务质量控制(含费用指标、药品指标、效率指标等)、公共卫生服务质量监管、合理用药监测,以及其他异常医疗行为自动报警等功能(监督管理模式:
省卫生厅监督管理各地卫计局、各地市卫计局监督各县区卫计局,各县区卫计局监督管理各乡镇卫生院和各社区服务中心,各社区服务中心监督管理各社区卫生站)。
5、省、市、县三级管理系统。
包括公共卫生管理和辅助决策(卫生应急指挥系统、疾病预防控制管理、健康管理、重点人群管理等功能模块)、医疗保障管理和辅助决策(基本医疗保障、审核监督等模块)、综合卫生管理和辅助决策
(卫生资源管理、药物统计分析、卫生财务报表、卫生监督执法等模块)等卫生综合管理应用功能和基本药物监管系统、区域医疗信息共享和业务协作系统建设等内容。
(二)县(区)级基本医疗卫生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建设市、县级基层医疗卫生数据中心和市辖区基层医疗卫生数据中心共同承载全省所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信息系统的运行,为了更好地配合各基层业务部门业务的开展,补充和增加基础设施的建设,包括网络设备、主机存储设备、安全设备、系统软件基础软硬件设备的购置。
(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用终端建设
在本项目中,需要为广东省1967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搭建符合项目建设要求的硬件及网络环境,包括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置台式计算机、读卡器、打印机、联网设备等。
(四)信息标准体系
标准化建设是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工作,也是进行信息交换与共享的基本前提。
标准化的目的在于确保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信息系统与已有的各相关信息系统之间能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
同时也能使投入本项目信息化建设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本项目建设将按照卫生部卫生信息化相关标准、技术规范进行建设,同时将结合项目建设的相关要求,制定适合全省基层医疗卫生信息化的标准体系。
(五)与其他系统的对接
对采用市、县级基层医疗卫生数据中心部署模式的县区,在市、县区域范围内,需要通过市、县级数据交换平台,与市、县级医院信息系统、社保平台、城乡居民医保平台及其他相关信息系统进行交接。
通过市级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数据交换,实现与市级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连接。
对采用市级基层医疗卫生数据中心的市辖区或市辖镇,在地市区域范围内,需要通过市级卫生数据交换平台,与地市级医院信息系统、社保平台、城乡居民医保平台及其他相关信息系统进行对接。
并可直接连接到市级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实现数据交互。
全省15个地市的60个县或县级市选择市、县级基层医疗卫生数据中心和
15个城市的市辖区或市辖镇选择市级基层医疗卫生数据中心相结合的混合部署
方式进行统一实施部署和管理,全省15个地方的1967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系统均部署同一套应用系统。
2.2.2在建系统与智慧医疗平台的差异及协同
一、两者建设内容不同
对于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主要是对居民健康档案、公共卫生、医疗监管等宏观方面的管理和把控,而智慧医疗平台主要侧重于提升医院信息化、医院医疗效率,加强政府对医院的监管。
广东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信息系统主要是面向基层卫生院,为基层卫生院的基础医疗服务提供保障。
智慧医疗平台立足于基础医疗服务,在它的基础上
进行升华,提供它所不能提供的比如电子病历系统、OA系统、PACS系统、临床路径系统等等方面的服务。
二、两者相互协同
智慧医疗平台为两大平台提供数据源;两大平台都需要各医院对其进行对接以传输数据,如果每个医院都做接口的话浪费了太多的资源,实施了智慧医疗平台后只需要该平台和外部平台进行对接就可以了。
智慧医疗平台和两大平台所提供的服务是不同的,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为医疗行业服务。
2.3存在的差距和面临的问题
据我们调研情况看到,目前仍没有一家医院启用移动应用。
排队、挂号、取药、收费均采用传统的排队方式或患者自主挂号终端,“三长一短”问题没能解决;医生查房要带一车的病历,护士做一个生命体征监测要半个小时,发药和输液要核对很久,科室有多少资产、放在哪里也能搞不清楚;院长或行政管理人员出个差就不能正常得了解医院的信息和运作。
由于目前各医院的各自为政,将导致拥有良好医疗资源的二级、三级医院无法与各级平台实现信息共享,这就无法形成市医疗信息“一张网”,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将是无源之水。
3智慧医疗平台业务需求分析
3.1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
随着市民健康意识的提高和生活习惯的改变,市民希望得到全方位和全生命周期的健康预防、保健和治疗服务。
市民对预约看病、远程就诊、专家会诊等数字化医疗服务的需求日益突出。
市民是区域医疗卫生服务的服务对象,是区域医疗卫生服务的受益者。
获取方便、廉价的医疗服务以及公共卫生服务是市民的根本需求。
卫生信息化要能够为市民提供个性化健康管理和卫生保健的手段,提高市民满意度,从而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在社区,吸引更多的人前
来看病,为带动区域的发展提供新鲜的血液;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系统要能够为市民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相关信息,为市民提供网络化、信息化的健康服务与健康管理,市民能够获得连续性、综合性、和高质量的医疗保健服务;能够提高卫生服务效率,减少市民看病等待时间;能够支持区域卫生资源的合理利用,有效解决社区与二、三级大医院、预防保健机构间的合理分工、资源分配,重点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看病不及时、看病不放心:
1.看病难
由于医疗机构的资源不均等,大医院人满为患,小医院资源闲置,市民看病难。
本方案中,预约挂号、远程医疗等模块,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
2.看病贵
各医疗机构系统独立,信息不共享,导致了以下的问题:
市民支付重复用药的费用市民支付重复检查的费用,不同医院甚至不同的科室也存在要重复同样的检查,原因就是医院和科室之间资源不能共享,既增加病人负担,又浪费社会资源市民对自我健康状况不了解,导致小病变大病,支出更多费用医疗机构重复购置医技设备,成本均摊到患者看病费用上本方案中,业务协同服务、双向转诊系统、远程医疗等可以有效缓解或解决上述问题。
3.看病不及时
看病不及时,从医患双方角度来看:
患者不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没有自我保健意识,常导致重大突发疾病,无法救治从医生角度来说,由于没有完整健康档案信息,没有社区服务系统,无法有效跟踪病人的健康状况,出现重大疾病,不能快速有效救治,导致伤亡因此,建立全市的居民卫生信息平台系统与社区卫生业务系统,可以有效做到防治结合,解决看病不及时问题。
4.看病不放心
医院用药不安全医疗行为过失、过错严重隐私泄露对患者的身心的伤害本方案中,可以通过,药品管理系统、医院监管等系统解决上述问题。
3.2综合卫生管理的需求
1.是卫生行业进一步深化医疗体制改革的需要
目前,医疗卫生行业利用信息化建设进行卫生体制的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了配合新医改政策,满足更深入的卫生体制改革,需要进一步以建设全县
“市民健康服务”为主线,加强本县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化建设广度和深度,实现以市民健康信息为基础更广泛的共享,充分利用市民健康信息实现医疗卫生管理与服务的需求,同时加强系统的运营维护管理,才能推动进一步的医疗卫生服务体制的深化改革。
2.是卫生行业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需求
区域建成后,卫计局可以获得宏观管理所需的数据支持,以辅助其决策,高效开展电子政务、疫情监测、应急联动等;通过互联互通的医疗卫生网络体系将使行政管理部门对卫生业务部门的监督和控制更加的及时和准确,提高对整体卫生资源的调配力度,加强对疾病与疫情的控制,加强卫生监督,提高行业内的应急指挥处理能力。
3.是卫生行业实现跨业务跨系统的数据共享利用的需求
由于过去的卫生信息化建设各自为政,缺乏统一规范和部署,各区、各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网络物理上不联通,业务标准、数据标准不一致,数据无法共享,形成了各单位、各条线的信息孤岛。
首先,各单位对基础与公共信息都要重复采集与存储,由此造成人力、物力与财力的重复投资;其次,由于数据的重复采集与存储,导致数据冗余,影响数据的一致性与唯一性;最后,虽然数据被多处采集与存储,但由于标准不一致,数据还是无法共享。
4.是加强公共卫生服务应急联动的需要
卫生管理部门可以利用是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处置系统,结合社会各方面的资源,加强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和预警;当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可以按照应急预案及其启动程序要求,应对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保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能有力、有效、有序地进行,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和生活秩序。
总之,从上面的分析可以发现,对于,不管是医疗卫生服务、公共卫生服
务、社区卫生服务,还是区域卫生综合管理,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满足全市市民的健康服务。
医疗卫生服务、公共卫生服务、社区卫生服务、区域卫生综合管理都离不开智慧医疗平台系统。
通过智慧医疗平台系统,实现医疗信息在区域内不同卫生机构间共享利用,实现各机构间业务更加协同,以提高医疗卫生业务质量和效率,提高卫生监管与决策能力,逐步缓解和解决“看病难,看病贵”民生问题。
3.3各医疗机构间协同
医疗业务协同是指医疗机构与医疗机构之间通过平台实现业务的协同。
通过医疗业务协同,可以有效利用全县的医疗资源,降低医疗成本,提高医疗质量。
具体而言包括:
可包括远程会诊、双向转诊等。
1.卫生各条线协同
卫生各条线的联动主要体现在区域范围内各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疾控、妇幼保健等业务条线的业务联动。
由于许多卫生服务的信息源头是二、三级医院,例如产妇在产科医院分娩,病人在二、三级医院手术。
产妇出院后,社区可以开展后续的产妇保健工作;同样病人手术出院后,需要康复指导。
2.政府部门间协同
建立智慧医疗平台,一是以新医改政策为指导进行建设,通过为市民建立健康门户,能够充分享受在卫生、医疗保障、社会保障等政府部门协同提供的一体化健康服务,这是政府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
二是本系统为政府管理提供日常监控、疾病预警、决策支持等数字化的信息,能够提升城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联动中,应急指挥、公安、卫生、教育部门、食药监、工商、安监、民政等相关部门之间的协同处置能力。
3.卫生服务协同
建立协同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传染病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建立紧急情况下医疗急救和安全供血统一调度指挥网络,实现资源共享推进医学检验、检
查结果在一定条件下互相通用进一步加强各专业领域的技术交流和合作,加快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促进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
以上是通过智慧医疗平台实现“卫生服务同城”着重考虑的需求。
建设过程通过建立卫生信息的统一数据标准规范、公共卫生信息资源同城共享、电子双向转诊及检验检查结果同城互认三个方面来实现上述惠东医疗卫生事业同城化发展内容。
4建设智慧医疗平台的效益分析
4.1建立统一的医疗资源平台
信息化的医疗模式以病患为中心,使不同层级医院、医疗管理部门以及患者之间能够在信息资源共享的条件下,实现跨组织、高效率的网络交流和协调配合。
通过统一的信息化平台,消费者、医疗服务提供者和政府管理机构可以逐步建立起相互信赖的关系,进而降低成本,优化医疗服务资源配置。
4.2实现信息协作与多方共赢
通过智慧医疗平台,各卫生机构可以更加便利地进行信息共享和分工协作。
对医疗机构而言,方便了医生诊疗,有利于提高医疗质量;对科研机构而言,对医学科学专题研究等提供了有效的信息获取来源;对于卫生管理机构而言,在降低市民医疗支出的同时也减少了大型检查设备重复投资造成的浪费;对公共卫生应急保障机构,由于系统能及时监控到异常及突发病历情况,使得卫生管理机构能对类似情况进行预防与管理。
4.3减少重复投资和建设成本
通过区域医疗信息共享打破了传统的条块分割,为医疗资源共享开辟一条新路。
经过授权的各医院及卫生机构可以从统一的平台提取、更新、保存信息。
这种以“区域政府主导、第三方平台共享式”的医疗协同模式的好处是以区域为中心,直接共享,影响范围大,减少了重复投资和建设成本。
4.4提高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
区域医疗信息信息化的深入人心,必将医疗机构业务流程信息化、医疗机构业务管理信息化、患者服务信息化三条线满足医疗机构业务的发展需求。
第一,提升医疗机构业务的整体性;
第二,开源节流,查漏补缺,实现人、财、物规范化管理;第三,提供辅助决策支持,降低管理成本;
第四,医疗行为得到规范,在加速培养高水平医务人员上起到了极大的作用;第五,使业务更加透明化,从而杜绝许多管理中的“猫腻”现象,减少了医
疗纠纷。
4.5真正解决看病难和贵的问题
远程会诊、远程预约挂号、远程代理检验、远程查询、远程医疗咨询等可为百姓就医大大提供方便,从而缓解“难”的问题;对市民来说,可以对自己的健
康档案进行管理与利用,为市民自我保健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可有效避免重复检查治疗,从而有效缓解“贵”的问题;双向转诊、信息共享给患者带来更多的便利和实惠,把医护人员更多的时间还给了病人。
5建设智慧医疗平台的必要性
5.1智慧医疗是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手段
在医疗信息化方面,通过物联网技术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居民提供健康管理服务,应该说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以下我们全面介绍智慧医疗在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上的主要内容。
(一)就医信息互认
通过建立市卫生信息平台,实现市域内就医“一本通”和医疗保险结算“一卡通”。
改革医保支付方式,提高医疗保险基金使用效率。
(二)现基层医疗卫生服务镇村一体化
通过建立基层医疗信息平台,实现卫生院和村卫生站的统一管理,实行基本药物制度和普通门诊统筹,鼓励和引导参保人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医保基金支付比例不低于在一级医院就医的支付比例。
(三)检查结果共享
各医院及基层医疗机构按照统一的标准建设检验检疫系统、影像信息系统、心电信息系统、体检信息系统、重症监护系统和麻醉临床系统等医疗技术IT系统,可大幅度降低市民的医疗费用和医院的重复工作。
(四)病案信息共享
各医院及基层医疗机构按照统一的标准建设电子病历。
针对某一个病人,就诊医生可轻松看到病人以往在市内任何一个医疗机构的病案,这一方面有利于医生加深对病人的了解,另一方面有利于社区医生医疗水平的大幅度提升和社区关爱工作的推进。
(五)寻医信息共享
构建综合评价系统,病人可轻松获取全市医院和医生的评价,引导病正确寻医。
病人看病后对就诊医生和医院进行评价,引导医院和医生走向市场化,形成
良性竞争。
(六)采购信息透明化
整个已构建的医疗电子监察系统,把药品、耗材和设备采购的流程阳光化,并建立三级监督机制和预警机制,大幅度降低医院的成本和防治管理中猫腻。
(七)医疗服务移动化
各医院按统一标准建立门诊、住院、药房的全移动信息平台,实现病人的挂号、预约和缴费通过手机完成,医生和护士查房通过移动设备完成,取药通过物流完成。
(八)居民健康管理专业化
可由民间资本投资建设和运营,建立健康管理系统。
通过传感器、健康腕表、智能手机,为居民的采集体征数据信息;通过平台与公卫的互通,社区医生可辅助完成慢性病管理、健康档案建档的提醒、随访、健康档案建档等公卫服务;通过智能专家服务系统以及后台医生团队进行健康指导和健康干预;通过健康服务平台,居民可获取健康信息;通过“健康云”平台,政府可或缺区域健康的统计数据;通过后续运营打造无处不在的健康关爱,提升居民的健康幸福感。
5.2智慧医疗是提高区域整体医疗水平的重要策略
智慧医疗不但能大幅度提高整体区域的服务水平,而且能大幅度提高区域的诊疗水平。
大数据,正是解决真一问题的有效手段。
比如,的医生给病人看病,常常用的是医生自己脑袋里的“大数据”,而通过智慧医疗,医生可使用全医生脑里的“大数据”,也可使用全国医生脑里的“大数据”,甚者可以使用全球医生脑里的“大数据”。
我们要的数据是整体,而不是抽样。
这个所谓的“大”是相对的大,不是绝对,可以从区域的医疗数据作为第一个“大”,全省医疗的数据作为第二个
“大”,全国医疗的数据作为第三个“大”,全球医疗的数据作为第四个“大”。
大数据的核心是“预测”,通过使用大数据,不久将来,大型医院医生的诊疗水平就与目前国内大型医院医生的诊疗水平相当,而社区医生的诊疗水平就与目前大型医院医生的诊疗水平相当。
当然,必须把患者的个人信息屏蔽掉。
具体实现办法,主要有三点:
a)实现市全市医疗信息一张网,建立数学模型,对病案等医疗信息进行抽
象分析,得出最佳“预测”,医生可以此做参考。
b)建立市与省内、国内、国外其他医疗机构和医疗科研机构的信息共享,并建立数学模型进行“预测”。
c)与拥有“大数据思维”的公司合作,通过这些公司,不断地给获取信息,并挖掘新的价值。
随之而来的是,医生没有时间也不需要看这些数据,只需要得到“预测”的结果,用于帮助自身医疗水平的提升,智慧医疗将颠覆的医疗。
5.3智慧医疗是医疗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的重要途径
(一)建立统一的医疗资源平台
智慧医疗以病患为中心,使不同层级医院、医疗管理部门以及患者之间能够在信息资源共享的条件下,实现跨组织、高效率的网络交流和协调配合。
通过统一的信息化平台,消费者、医疗服务提供者和政府管理机构可以逐步建立起相互信赖的关系,进而降低成本,优化医疗服务资源配置。
(二)实现信息协作与多方共赢
通过信息服务平台,各卫生机构可以更加便利地进行信息共享和分工协作。
对医疗机构而言,方便了医生诊疗,有利于提高医疗质量;对科研机构而言,对医学科学专题研究等提供了有效的信息获取来源;对于卫生管理机构而言,在降低市民医疗支出的同时也减少了大型检查设备重复投资造成的浪费;对公共卫生应急保障机构,由于系统能及时监控到异常及突发病历情况,使得卫生管理机构能对类似情况进行预防与管理。
(三)减少重复投资和建设成本
可引入民间资本投资建设智慧医疗云平台。
智慧医疗的“云模式”可通过区域医疗信息共享打破了传统的条块分割,为医疗资源共享开辟一条新路。
经过授权的各医院及卫生机构可以从统一的平台提取、更新、保存信息。
这种以区域政府主导、第三方平台共享式的医疗协同模式的好处是以区域为中心,直接共享,影响范围大,减少了重复投资和建设成本,有效地整合了区域医疗信息资源。
(四)提高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
智慧医疗必将医疗机构业务流程信息化、医疗机构业务管理信息化、患者服务信息化三条线满足医疗机构业务的发展需求。
第一,提升医疗机构业务的整体形;第二,开源节流,查漏补缺,实现人、财、物规范化管理;第三,提供辅助决策支持,降低管理成本;第四,医疗行为得到规范,在加速培养高水平医务人员上起到了极大的作用;第五,使业务更加透明化,从而杜绝许多管理中的猫腻现象,减少了医疗纠纷。
(五)真正解决看病难和贵的问题
远程会诊、远程预约挂号、远程代理检验、远程查询、远程医疗咨询等可为百姓就医大大提供方便,从而缓解难的问题;对市民来说,可以对自己的健康档案进行管理与利用,为市民自我保健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可有效避免重复检查治疗,从而有效缓解贵的问题;双向转诊、信息共享给患者带来更多的便利和实惠,把医护人员更多的时间还给了病人。
5.4智慧医疗是医保资金有效使用的重要保障
随着基本医疗保险全覆盖和即时结算全面实施,医疗需求释放,就诊次数、费用大幅增加,欺诈骗保风险也随之加大。
因此,利用信息化手段增强监管能力,建立基于智慧医疗的立体监管新模式是当前医疗保险的一项重要工作。
智慧医疗可对医生处方权和医生临床路径,进行事前、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智慧 医疗 平台 设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