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一轮江苏历史 第6单元 第12讲 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docx
- 文档编号:11634825
- 上传时间:2023-03-29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104.53KB
高考一轮江苏历史 第6单元 第12讲 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docx
《高考一轮江苏历史 第6单元 第12讲 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一轮江苏历史 第6单元 第12讲 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一轮江苏历史第6单元第12讲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
宏观把握·历史主线
[通史坐标]
[线索特征]
中国古代文明是典型的农耕文明,以精耕细作的农业为基础,手工业和商业依附于农业,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农耕文明的典型特点。
(1)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经历了由刀耕火种向铁犁牛耕的演变。
秦汉时期,基本奠定了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以精耕细作为特点的封建小农经济模式,成为我国长期占统治地位的经济模式。
(2)中国古代手工业主要有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尤以冶金、制瓷、纺织三个领域成就最为突出。
(3)春秋战国时期至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在城市经济、货币流通、对外贸易及商业政策等层面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4)中国古代封建土地所有制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战国时期商鞅首倡的“重农抑商”政策,历朝历代一直沿用;明清时期推行“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第12讲 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
[考纲要求]
(1)农业:
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技术成就;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手工业:
官营手工业与民间手工业的经营方式;纺织、冶金和制瓷方面手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就;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考点1
发达的古代农业
NO.1识记——主干梳理·知识自查
1.耕作方式
(1)刀耕火种:
原始社会的人们用石刀、石斧砍倒树木,晒干并焚烧,用石犁翻土播种。
(2)石器锄耕:
商周时出现青铜农具,但很少使用,农业生产的主要工具仍是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
(3)铁犁牛耕
①春秋战国时期:
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逐渐推广。
②西汉:
赵过推广耦犁,后来又出现犁壁;发明了播种工具耧车。
③东汉:
使用耦犁的牛耕方法已推广到珠江流域。
④隋唐:
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
至此,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为后世沿用。
2.农耕技术
(1)耕作技术
①商周时期:
人们已经懂得了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沤制肥料,治虫灭害等技术。
②春秋战国:
已经使用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法——垄作法。
③汉代:
西汉时期出现了二人一牛犁耕法和赵过推行的代田法。
④魏晋:
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术形成,南方水田也采用这一技术。
(2)耕作制度:
两汉的耕作制度以一年一熟为主;宋代以后经济重心转移到江浙地区,江南形成了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
(3)水利灌溉
①水利工程:
战国时期的都江堰,汉朝的漕渠、白渠、龙首渠等。
②灌溉工具:
曹魏时的翻车,唐朝创制了筒车,宋朝出现高转筒车,明清出现风力水车。
3.小农经济
(1)条件
①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经历了从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的变化。
②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③封建土地私有制的逐渐确立。
(2)特点
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
②精耕细作。
③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④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
[易错警示] 正确认识“自给自足”
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是“自给自足”,其中“足”并非富足,而是指只能满足自家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但是很少进行商品交换。
事实上,封建制度下的农民生活非常艰苦。
(3)评价
①小农经济下的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为农业的精耕细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②小农经济十分脆弱,加之封建剥削沉重及灾荒瘟疫,小农经济经常破产。
[精巧点拨] “一、二、三、四”理解小农经济
(1)一个地位:
封建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2)两个评价:
为精耕细作做出了重要贡献;十分脆弱。
(3)三个条件:
铁犁牛耕的出现和普及;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个体农耕。
(4)四个特点: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精耕细作。
4.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历史地位:
中国是独立发展、自成体系的世界农业起源中心之一。
(2)生产组织形式:
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形态的基础,也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3)土地制度:
地主土地所有制是古代中国土地所有制的主要形式。
(4)农业生产结构:
种植业和家畜饲养业相结合,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5)农耕技术的发展:
借用牛力耕田,不断改良生产工具,重视水利的兴修,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NO.2理解——学会读史·学会用史
核心问题1 精耕细作的农耕技术
[要点归纳]
精耕细作在古代农业发展中的表现
(1)耕作方式发展:
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出现于春秋战国,后世得到完善而为后世所沿用。
(2)耕作技术进步:
耕作方法、田间管理系统完整,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土地利用率,是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总目标。
(3)改变农业环境:
重视农田灌溉,改善土壤环境,使农业收成不再完全取决于天气的好坏。
[史料印证]
精耕细作的农耕技术的进步
史料一 夫范、中行氏……将耕于齐,①宗庙之牲为畎亩之勤。
——《国语·晋语》
史料二 战国时《吕氏春秋》总结了②利用土地的十大问题,内容涉及整地、用地、改土、耕作、保墒、除草、通风、生长、健壮、高产等方面……形成较为深刻的技术认识。
——《农业科技史》
史料三 ③铁器逐步推广到各个生产领域,特别是农业生产领域大量铁制农具的使用引来了农业生产技术的一场革命。
——《国史概要》
[解读] 以上三则史料主要描述了农耕技术的进步,具体解读如下:
(1)史料信息①说明牛耕技术的出现。
(2)史料信息②说明了农业精耕细作技术的发展。
(3)史料信息③表明农具有了质的改进,推动了耕作技术的发展。
核心问题2 小农经济
[史料探究]
小农经济的特点、评价
史料一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百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孟子·梁惠王上》
(1)史料一中画线部分主要论证了什么现象?
提示:
主要论证了古代小农经济具有自给自足的特点,反映了小农经济的脆弱性(勿夺农时)。
史料二 农夫蚤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叔粟,此其分事也。
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纴,多治麻丝葛绪,纟困布纟参,此其分事也。
——《墨子·非乐上》
史料三 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
为了保证赋税、徭役的供应,封建国家历来关注这一阶层的存在。
“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一个新王朝建立时,对此尤为关注。
他们总是采取鼓励垦荒等政策,积极培植自耕农。
诚然,自耕农这一阶层是很不稳定的,经常分化。
——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
(2)如何理解史料二中“此其分事也”的本质含义?
史料三对小农经济是如何评价的?
提示:
本质含义:
中国古代小农经济是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和基本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的生产模式。
评价:
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赋税的主要来源,农民又是封建国家的主要兵源,小农经济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国家的安危,封建统治者都实行扶植小农经济的政策。
[史论拓展]
小农经济的特点、影响其发展的因素及评价
(1)特点
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属于一家一户的个体生产,具有分散性。
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封闭性。
③注重精耕细作,使用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具有落后性。
④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特别是王朝政策的影响,具有脆弱性。
(2)影响因素
①有利因素:
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使用,如铁器、牛耕的普及。
农民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积极性提高;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②不利因素:
小农经济规模小和条件简陋,受到沉重的封建剥削,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
历代封建王朝的后期,随着统治的腐败,每遇灾荒瘟疫,小农经济都面临破产的危险。
(3)评价
①小农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在整个中国古代社会,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是封建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②其发展状况关系到社会经济的繁荣和古代政权的安危;但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NO.3探究——感悟真题·捕捉动向
(1)主干知识:
耕作方式的变化、生产工具的进步、耕作技术的发展、水利工程等。
(2)史观角度:
从文明史观的角度认识古代中国农业文明的成就及农业文明对社会发展的基础作用;从社会史观的角度考查文学和艺术作品折射出的小农经济的特点。
(3)社会热点:
从民生、三农,特别是农村土地制度的变化和城镇化建设等角度考查古代农耕经济。
(2016·江苏高考)《无锡道中赋水车》咏颂:
“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天公不念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
”这里“水车”的使用( )
A.开启农具自动化的先河
B.提高了农田抗旱的能力
C.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
D.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
[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古代灌溉工具,意在考查学生正确评述相关史实的能力。
[解题流程]
一定时空——无锡
二抓关键——“天公不念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
三析选项
选项
理由
结论
A
材料描述的是翻车,使用的是人力,没有开启农具自动化的先河
错误
B
翻车属于灌溉工具,能提高农田抗旱的能力
正确
C
翻车属于简易灌溉工具,标志着灌溉技术成熟的是筒车
错误
D
农业生产始终不能摆脱自然的束缚
错误
NO.4应用——对点训练·落实强化
1.(2017·苏州调研)“其车之制,除压栏木及列槛椿外,车身用板作槽,长可二丈,阔则不等,或四寸至七寸;高约一尺。
槽中架行道板一条,随槽阔狭,比槽板两头俱短一尺,用置大、小轮轴。
同行道板上下通周,以龙骨板系其在上。
大轴两边各带拐木四茎,置于岸上木架之间,人凭架上踏动拐木,则龙骨板随转,循环行板刮水上岸……”材料所述工具( )
A.两汉时期已经广泛使用
B.标志着古代水利设施的完善
C.开启了农具自动化的先河
D.是农业灌溉机械的重大改进
D [材料描述的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灌溉工具——翻车,该工具是由东汉末年的毕岚发明并由曹魏的马钧予以改进的,A项明显不符合历史事实;中国古代的水利设施总是在不断完善的和进步的,翻车的发明也不可能使这一过程达到完善和终结,故B项错误;翻车使用的仍然是人力,并没有实现自动化,故C项错误;翻车是对西周以来的灌溉工具的重大调整和改善,故D项正确。
]
2.(2016·扬州一模)商王朝的重大政治事务都通过占卜进行决策。
通常用龟的腹甲或牛的胛骨卜吉凶,其中牛骨使用最多,龟甲用得较少。
对这一现象的合理解释是( )
A.生产活动中普遍使用牛,牛骨充足
B.作为书写材料,使用牛骨较龟甲便利
C.商王朝并不重视农业,大量宰杀耕牛
D.游牧和畜牧是重要的生产方式,牛骨头数量多
D [春秋战国时期才开始逐渐普及牛耕,故A项错误;牛骨比龟甲更加沉重,而不是便利,故B项错误;农业是国民经济的根本,故C项错误;商朝时期青铜农具很少使用,铁农具还没有出现,农业生产主要使用石质、木质、骨质工具,生产力低下,人们生活对游牧和畜牧依赖较多,故D项正确。
]
3.(2016·苏锡常镇四市二模)南宋陆游曾作诗云:
“野人无历日,鸟啼知四时。
二月闻子规,春耕不可迟。
三月闻黄鹂,幼妇悯蚕饥。
四月鸣布谷,家家蚕上簇。
五月鸣鸦舅,苗稚忧草茂。
”上述诗句主要反映出中国古代农民( )
A.重视历法指导B.关注生态环境
C.讲求精耕细作D.注重农事时令
D [古代重视历法指导农事是通过二十四节气,材料没有提及节气,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关注生态环境,故B项错误;农业上的精耕细作是指在同一土地面积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材料没有涉及精耕细作,故C项错误;材料“二月闻子规,春耕不可迟。
三月闻黄鹂,幼妇悯蚕饥。
四月鸣布谷,家家蚕上簇。
五月鸣鸦舅,苗稚忧草茂”表明农业注重农时,故D项正确。
]
4.(2016·泰州一模)下列表格数据反映的经济现象会导致哪一结果( )
时间
人口(人)
人均土地(亩/人)
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
27355462
32.54
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
102750000
6.89
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
208095796
3.56
A.自然经济逐渐走向瓦解
B.精耕细作农业进一步发展
C.资本主义萌芽迅速发展
D.铁犁牛耕在江南开始推广
B [自然经济逐渐走向瓦解是在鸦片战争之后,不符合时间限制,故A项错误;表格中的数据反映出当时人均土地减少,人地之争矛盾突出,需要提高单位面积粮食产量来满足社会需求,于是精耕细作农业进一步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资本主义雇佣关系,故C项错误;D项出现在汉代,不符合时间限制。
]
5.(2015·江苏高考)唐人写淮北多有“稻垄泻泉声”之类的诗句,北宋仍有“水阔人间熟稻天”的描写。
但1678年,河道总督的奏疏已是“田地皆成沙土,止产粟米”,两年后就有人感叹是“沟洫之制,水陆失宜”。
淮北农耕变化表明古代农业( )
A.注重作物品种选择B.需要政府合理作为
C.重视农田生态保护D.全凭兴修水利工程
B [唐宋时期,淮北是重要的农业生产地,但明清以来,淮北自然生态与农业生产条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些变化,自然有人为因素,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政府合理作为,故B项正确。
A项与题干表达的淮北农业生产环境恶化的主题不符,排除。
C项与题干材料意思相反。
古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借助多种条件,D项说法过于绝对。
]
6.(2013·江苏高考)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
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镬、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
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
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
B.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
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
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
B [题干材料叙述了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因此A项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的表述错误;也不能由此断定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C项材料无法体现。
河南辉县出土了一些铁农具,但不能因此断定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排除D项。
铁农具的出现,有利于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故答案为B项。
]
考点2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NO.1识记——主干梳理·知识自查
1.官营手工业
(1)发展历程
①夏、商、周时期以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由官府垄断。
②春秋战国时继续发展。
③西汉时,最有利可图的行业都收归官办。
(2)特点
①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
②凭借国家权力,征调优秀工匠,使用上等原料。
③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
(3)表现
部门
时期
成就
冶
铸
业
冶铜
原始社会晚期
已掌握冶铜技术
商周
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
冶铁与
炼钢
西周晚期
中国已有铁器
东汉
杜诗发明水力鼓风冶铁工具水排
南北朝
灌钢法
制瓷业
商周
商朝时已烧制出原始瓷器
秦汉
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
魏晋
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
隋唐
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
宋元
宋代瓷窑遍布各地,出现了五大名窑
明清
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
丝织业
商周
商朝时已有织机;西周时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秦汉
在长安的东西织室有数千工人
隋唐
吸收波斯织法和图案风格
宋元
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
明清
在苏杭等地设织造局;清朝的缎成为丝织品的代表
[易错警示] 官营手工业素称发达≠一直领先
在明代前期以前,官营手工业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它代表着当时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明朝中后期,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开始占据主导地位,并孕育出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为特征的雇佣关系。
2.民间手工业
(1)特点
①家庭手工业:
是农户的副业,产品用于缴纳赋税和家庭消费,剩余一小部分作为商品出卖。
②民营手工业:
民间私人经营,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
(2)历程
①早期状况:
经历春秋战国和秦汉的发展后,魏晋南北朝时遭受摧残。
②隋唐时期:
朝廷赋税户调的布、绢、锦等,多出自农夫织妇之手。
③宋元时期:
民间日常用品主要出自民营手工业;元代黄道婆推广棉纺织技术,产量增多。
④明清时期:
民营手工业占据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
在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中开始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3.手工业的外传及影响
(1)西汉:
中国丝绸通过海陆“丝绸之路”远销亚洲、欧洲,为中国获得“丝国”称誉。
(2)唐朝:
中国瓷器大量输出国外,远达欧洲、非洲。
(3)明清:
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瓷器对外销量更大,西方称中国为“瓷器大国”。
4.古代中国手工业经济发展的特征
(1)建立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之上。
(2)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济形态并存。
(3)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加,劳动分工越来越细。
(4)生产技术不断进步,长期领先于世界。
(5)生产规模扩大,在明清时期出现手工工场。
[精巧点拨] 古代手工业发展可归纳为“一、二、三、三、四”
(1)一个新因素:
资本主义萌芽。
(2)两大象征:
丝绸、瓷器。
(3)三种经营形态:
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
(4)三大行业:
冶金业、制瓷业、纺织业。
(5)四大特征:
规模大,分工细密;技术先进,工艺精湛;素称发达,世界领先;历史悠久,影响深远。
NO.2理解——学会读史·学会用史
核心问题 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经营模式及特点
[史料探究] 国家对手工业的管理及民营手工业的特点
史料一 论百工,审时事,辨功苦,尚完利,便备用,使雕琢、文采不敢专造于家,工师之事也。
——荀子《荀子·王制》
(1)史料一反映出当时国家对手工业采取怎样的政策?
提示:
反映出当时手工业生产采取了“工商食官”的政策。
史料二 凡执技以事上者:
祝、史、射、御、医、卜及百官。
凡执技以上市者:
不贰事,不移官,出乡不与士齿。
——《礼记·王制》
史料三 鲁人善织屦(麻、葛等制成的单鞋底),妻善织缟,而欲徙于越。
或谓之曰:
“子必穷矣。
”鲁人曰:
“何也?
”曰:
“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赤脚)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
”
——韩非子《韩非子·说林上》
(2)史料二中对手工业者有什么样的规定?
说明了手工业者的地位如何?
史料三说明了民营手工业具有怎样的特点?
提示:
规定:
周代的手工业劳动者受到官府的严格控制,他们既不可兼作他事,也不能改变行业。
地位:
说明手工业劳动者的地位低下,世代为官府服务。
特点:
民营手工业者可以自由流动,到外地谋生,体现了民营手工业主要特点是民间商人经营,产品投放市场。
[史论拓展]
中国古代手工业经营形态的特点及民营手工业经营艰难的原因
(1)手工业经营形态的特点
形态
特点
官营手工业
政府经营、集中大作坊生产;满足封建贵族需要;明朝前期占主导地位
家庭手工业
农户的副业;供自己消费和缴纳赋税;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民营手工业
民间私人经营;民间消费、出售;明朝中期后居主导地位
(2)民营手工业经营艰难的原因
①市场因素: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具有封闭性,对市场商品的需求量小。
②官营压制:
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加之规模大、技术精,冲击了民营手工业。
③政策限制:
手工业者地位低下,封建政府课以重税。
④社会环境:
民间手工业力量弱小,封建社会的动荡往往对其冲击很大。
NO.3探究——感悟真题·捕捉动向
(1)主干知识:
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三种经营形态及其特点;冶金、纺织和制瓷业的成就。
(2)史观角度:
从文明史观角度考查中国古代手工业文明的成就及地位;从社会史观角度分析古代手工业成就与社会生活的特点。
(3)综合角度:
将中国古代手工业生产的三种模式与农业、商业相结合进行综合考查,认识小农经济和商品经济发展特点。
(2012·江苏高考)《周礼·考工记》载:
“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抟埴之工二。
”材料所反映的当时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显著特点是( )
A.技术先进,生产标准化B.产品丰富,生产多样化
C.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D.产量庞大,生产规模化
[命题立意] 本题运用古籍记载的言论,考查对古代官营手工业特点的认识,主要考查解读信息、分析归纳历史现象的能力。
[解题流程]
一定时空——西周时期
二抓关键——“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抟埴之工二”
三析选项
选项
理由
结论
A
题干材料无法体现
错误
B
题干材料无法体现
错误
C
题干“攻木”“攻金”“攻皮”“设色”“刮摩”“抟埴”等信息,说明了官营手工业的细致分工,反映了当时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显著特点是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
正确
D
题干材料无法体现
错误
NO.4应用——对点训练·落实强化
1.(2016·南通一模)唐末徐夤有诗云:
“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贡吾君。
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
”该诗句中描述的瓷器( )
A.质地纯净,官府垄断B.色泽光亮,晶莹如雪
C.造型优美,釉色粉彩D.技术精良,面向市场
A [“融青瑞色新”说明瓷器质地纯净,“先得贡吾君”说明此种瓷器被官府垄断,故A项正确;“融青”“盛绿”等信息与选项“晶莹如雪”不符,故B项错误;粉彩瓷器出现在清朝,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面向市场的相关信息,故D项错误。
]
2.(2016·南京、盐城二模)《吕氏春秋·孟冬》记载:
“是月也,工师校功。
陈祭器,按度程,毋或作为淫巧以荡上心,必功致为上。
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穷其情。
”这反映了当时( )
A.民营手工业注重质量和信誉
B.官营作坊主要生产祭器
C.器物制作不得过于奇巧
D.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
C [材料中“工师校功……工有不当,必行其罪”表明是官营手工业而不是民营手工业,故A项错误;中国的官营手工业素称发达,在冶金、制瓷、丝织等诸多行业中,一直在世界上保持领先地位,不是“主要生产祭器”,故B项错误;当时器物制作未追求过于奇巧与材料中“毋或作为淫巧以荡上心”相符,故C项正确;商周时代,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与题干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
3.(2017·苏州中学模拟)先秦典籍《周礼·考工记》中记载:
“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发明)也。
烁金以为刃,凝土以为器,作车以行陆,作舟行水,此皆圣人之所作也。
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
”这反映出中国古代手工业( )
A.有独特的工艺造物文化
B.推崇行业间的分工协作
C.工匠有崇高的社会地位
D.注重对生产工具的改进
A [A项与材料中“先秦典籍《周礼·考工记》”“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相符,故此项正确;材料中“烁金以为刃,凝土以为器,作车以行陆,作舟行水”不能体现行业间的协作,故B项错误;夏、商、西周时期的手工业由官府垄断,工匠地位低,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生产工具的改进,故D项错误。
]
4.(2010·江苏高考)东汉南阳太守杜诗“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水排”主要应用于( )
A.灌溉B.制瓷
C.耕种D.冶铁
D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杜诗”“造作水排,铸为农器”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水排是我国古代一种冶铁用的水力鼓风装置,故选D项。
]
5.唐初官营手工作坊中的劳动者,主要是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一轮江苏历史 第6单元 第12讲 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 高考 一轮 江苏 历史 单元 12 发达 古代 农业 手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