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高考高中新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比较.docx
- 文档编号:11629927
- 上传时间:2023-03-29
- 格式:DOCX
- 页数:40
- 大小:192.47KB
面对高考高中新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比较.docx
《面对高考高中新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比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面对高考高中新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比较.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面对高考高中新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比较
高中新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比较
1.学习目标:
通过对数学新课程标准及教材进行分析,帮助中学数学教师了解数学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和教学要求,掌握教材的结构及基本内容。
2.内容介绍:
(1)数学新教材的编写思路。
主要分析在《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导下,介绍课程标准与大纲的异同。
以某些章节为例,说明《新课程标准》中体现的知识与能力要求。
以某些章节为例,说明教材内容、结构的安排。
按“内容与知识结构”、“数学思想方法”、“重点、难点、关键”、“对教材的理解”四个部分教材逐章进行分析。
3.考核或方案:
给出一些思考题,让教师结合教学实践,写出体会文章。
一、目前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我国中小学数学教学有着普遍重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优良传统,强调落实“双基”和培养“三个能力”,使得我国中小学生普遍具有扎实的基本功,这是国际数学教育界所公认的优势。
坚实宽厚的基本知识是良好适应能力的根基,是环境变化中迅速更新知识技能的保障。
素质教育是重基础的教育,越是科技突飞猛进,瞬息万变,越是要重视基础。
基础中所体现的思想具有根本的重要性,从中学会的方法和思想使人的具有迁移性,这为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数学教育研究与实践的丰硕成果所证明,有许多经验和成果成为制定符合时代要求的数学课程标准的宝贵财富。
1、数学教学观、教育、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滞后的情况严重
目前,虽然新的教学理论、教学思想、教学观和教学方法层出不穷,但由于受升学指挥棒的作用,这些教学观念仍然难以到位,在数学教学实践中仍自觉不自觉地沿袭诸如“大运动量”、“题海战术”的教学方法,教师的教学方式大多以讲授为主,教学方法手段单一,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学生不是在学数学而是在“听”数学。
2、在教学手段上,依然是“教师主持工作一支粉笔一张嘴”,而极少考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体念以及学习过程中作出的努力。
许多学校配备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在教师中远未形成一个正确的认识。
虽然,不少教师对这一提高教学效率的先进手段认可,但基于时间投入等因素拒绝使用或“我就用我的传统教学法,升学考试时见高低!
”。
现代教育技术在学校成了“作秀”的工具。
大多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包括“言灌”和“目灌”),学生则是“容器式”的学习方式。
启发性讲授,学生有意义地接受,本是我国传统教学的精彩之处,但不少教师将次下降为“填空式的问答”,所谓“边讲边问,小步快进”,其实“讲是为了灌输知识,问是看学生收到了没有”。
学生学习方式单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索、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特别是合作学习的机会。
(目前,数学教学新模式层出不穷,现代教育技术不断地运用于数学教学中,数学教育新观点不断出现,特别是建构主义的教育观点,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积极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等思潮不断涌现。
这一切无不影响着数学教育,要求对数学教育进行改革尤其是对数学课程进行改革)
3、由于考试指挥棒的影响,选修课变成了以应试为目标的必修课的延伸,课外活动难以展开,原本促进学生更加生动活泼、发展个性特长的想法并未实现。
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锐减,许多学生跌入了数学学习的低谷。
究其原因是这些学生由于学不懂或碰到的困难长期无法解决,这又反过来影响了他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产生兴趣与学不懂之间的恶性循环。
4、由于受升学压力的影响,目前我国中学数学缺少新的内容,难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与很多国家比,我国的数学教学内容是最老的。
在现行教学大纲的必学、必选内容中,除集合思想有所渗透外,都是传统内容(在其他国家课本里占有重要地位的概率、导数与微积分等只列为任何考试均不作要求的选学内容)。
而向量、矩阵、统计等有用的内容,连任选内容也未列入,学习的知识面窄。
就目前数学课本里的内容,就比我国1956年、1963年、1968年制定的大纲中的内容都少(比1963年大纲中少了高次方程、概率、行列式等内容),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最少的。
由于窄,就“深挖洞”,所以使狭窄的教学内容偏难、偏深,具有一定弹性的课程结构也并未落实(1990年以来要求各校实行必修、选修、活动课三大板块的课程结构)。
课堂教学应试为主,主要表现:
教学目标定位偏低——巩固知识熟练技能
教学内容肤浅狭窄——已知知识浮于浅表,局限课本固守单科
教学过程预设过多——严密周到强迫牵制被动跟随
教学方式讲授演绎——教师讲析师生问答
学生活动虚浮异化——有形无实效度不高机械练习
4)从现代教育观点看:
新时代之所以十分强调团队精神和群体意识,是因为集体对每个成员有重要的教育作用(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集体都体现了成员主体的复杂关系,因此不能认为它是个体简单的结合)。
当前的数学教学偏重书本知识和双基训练,缺少对学生学习情感、态度以及个体差异的关注,忽视研究性学习和实践活动。
在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十分明显。
有学者指出,按照知识的外在程度,新经济时代把知识分为外显部分与内隐部分,它们构成一个冰山模式,前者浮出海面,后者在下托起整个冰山。
后者就是内隐部分,即智慧、情感和态度,它深深地嵌入于实践之中。
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主要依赖于内隐部分。
只有通过在行动中学习,才能达到培养和提高的目的。
当前数学教育的现状呼唤着符合时代要求的新数学课程的诞生。
二、普通高中课程的公众满意度调研报告
(一)对高中教育的关注情况
1.关注程度及原因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在对于高中教育的关注程度上,选择非常关注和比较关注的达到85.3%,只有3.1%的人选择较少关注和基本不关注。
即使在利害关系不高的人群中(非学生家长的企事业人员和公务员),选择非常关注和比较关注的也达到了69.7%。
为什么高中会引起如此广泛的关注呢?
调查表明的原因主要有三个:
与学习或经有关(占44.9%)、家有高中生(占31.1%)、与工作有关(16.6%)。
2.关注途径
很多人(主要是高中教师和学生)是通过在高中学习或工作了解高中的(占41.2%),此外,相当一部分人把相关报道(占25.6%)和“听别人说”(9.9%)作为关注途径,当然,也有一部分人是通过学校提供信息(15.6%)或其他途径(6.7%)了解高中的。
可见,“学校提供信息”并没有成为社会人士了解高中的主要途径,这可能意味着学校需要加强与外界的沟通,应该主动把相关信息发布给社会。
3.关注内容
总体来说,人们对高中的关注主要集中在高中生的整体素质(48.4%)和高考升学率(39.2%)两个方面。
相对而言,对于师生生活质量(7.4%)和学校规模与硬件(5.0%)的关注程度要低得多。
首先,这一结果对于目前有些地方或学校“过于”扩大学校规模和盲目攀比硬件档次可能是敲了一次警钟;其次是社会对师生生活质量如此欠关注也给大家提了一个醒。
就前两项来说,不同身份、不同利害程度的人,他们关注的内容存在较大的差异(图1)。
无论哪一个群体,对高中生整体素质的关注程度都是比较高的。
低利害社会人士(非学生家长的公务员和企事业人员)对高中生素质的关注程度仅次于教师。
这说明高中教育转型的社会期待开始凸显,素质教育的观念开始受到普遍的认同,这是课程改革的社会基础。
如果有相关条件的支持,升学率很有可能会被逐渐淡化。
从教育工作者来看,关注整体素质的比例最高,而且大大超出关注升学率的比例,这在一定意义上说明学校并非像人们通常认为的那样只关注升学率,至少教育工作者在观念上已经能够认同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比升学率更重要。
如果有适当的外部条件支持,他们会很愿意落实素质教育。
图1 不同群体对高中教育的关注内容比较(%)
从高中生来看,一方面上大学仍然是其心目中最为重要的目标(不管是外界的影响还是自身的理想);另一方面学生也迫切希望在高中教育阶段以及以后的人生中得到全面的发展,能够具备较高的整体素质。
另外,我们可以看出,农业人员和高中生对升学率的关注超过了对整体素质的关注,很可能因为考大学与家长(农业人员全部来自学生家长)和高中生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
这也是课程改革所不能回避的重要现实问题。
(二)对高中课程实施背景因素的满意度
本次调查,对影响课程实施背景因素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国家有关高中的课程政策、地方对高中的支持、社会舆论导向、高考招生制度等方面。
1.对国家政策、地方支持和舆论导向的满意度
数据显示,社会对国家有关高中的课程政策、地方对高中的支持及舆论导向都是倾向于满意的(见表1)。
表1社会对课程实施背景因素的满意度
很满意
满意
一般
不满意
很不满意
未注意
国家政策
4.8%
31.4%
44.4%
11.2%
4.4%
3.4%
地方支持
6.0%
34.4%
41.1%
10.3%
3.7%
4.4%
舆论导向
3.8%
25.9%
45.2%
14.8%
3.4%
6.3%
高考
3.4%
20.2%
36.3%
20.9%
16.4%
2.5%
从表1中可以看出,在国家高中课程政策、当地政府对高中的支持、社会舆论的正确导向等方面(特别是前两项),满意率要远高于不满意率。
或许这正是得益于政策本身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地方付出的努力。
而舆论本身也具有一定的合理成分。
我们认为,这些都是课程实施得以成功的必要的外部环境。
通过对数据的进一步分析比较,我们发现,在“国家有关高中的课程政策”方面,高中生的不满意率要高于教育工作者和社会人士,而在“当地政府对高中的支持”和“社会舆论对高中课程的正确导向”等问题上,教育工作者的不满意率要高于高中生和社会人士(见图2)。
这一方面可能是由于三者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了解水平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另一方面可能是由于这些问题对他们的影响是不同的。
具体来说,政策在某些方面可能对高中学生的影响更直接,因而学生希望政策更加有利于他们;而地方政府和舆论导向则可能让教育工作者更深刻地感受到外来的压力。
无论是何种原因,都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图2不同群体对高中课程实施背景因素的不满意率比较(%)
2.对高考招生制度的满意度
就“高考招生制度”而言,37.2%的人选择不满意或很不满意,36.5%的人选择一般,23.6%的人选择满意或很满意。
从图2中我们可以看出,在三个群体中,高中学生对高考招生制度不满意率最高;高中生和社会人士对高考招生制度的不满意率要明显高于对其他因素的不满意率。
这说明,一方面高考仍然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另一方面,高考招生制度本身还存在许多不足。
在开放题中,答卷者认为,学了十几年,结果只以一次考试来进行评定,这不尽合理,能力、道德、修养等素质往往难以得到科学、合理的评价。
另外,许多学生还提出了高考制度运作过程中的公平、公正、公开等许多问题。
(三)对高中课程实施基本条件的满意度
本次调查,对影响课程实施条件因素的考查主要集中在教师专业水平、学校资源充足与利用程度、课程的实用性、时代性、选择性和灵活性等方面。
1.教师专业水平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对教师专业水平感到满意或很满意的人达到50.3%,认为一般的占38.9%,只有9.3%的人对此感到不满意或很不满意。
看来,高中教师的专业水平得到了社会较高的认可。
但值得注意的是,19-24岁的样本(这部分人群主要是高中刚毕业不久的大学生或其他社会人士)不满意率达到20.4%,远远高于其他年龄样本。
这暗示了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需求。
从开放题来看,部分教师也认为有必要进修,以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同时他们还认为自己所掌握的现代教育技术很有限,不利于课堂教学,在专业技术上需要培训和提高。
2.高中课程资源状况及其利用
在“学校现有资源的充足程度”这一问题上,回答不满意或很不满意的有27.0%,回答一般的占41.1%,回答满意或很满意的占29.5%。
对“现有资源的利用程度”感到不满意或很不满意的占23.3%,认为一般的占45.6%,感到满意或很满意的占25.5%。
从数据来看,总样本对高中课程资源的充足程度及利用程度的满意率要略高于不满意率,但不同群体之间有一定的差异(见表2)。
表2各群体对资源充足程度及利用程度的不满意率比较
资源的充足程度
资源的利用程度
高中生的不满意率
30.4%
26.4%
社会人士的不满率
24.7%
22.1%
教育工作者的不满意率
23.3%
18.1%
如表2所示,无论在学校资源的充足程度,还是在资源的利用程度上,资源的直接受益者——高中生的不满意率都是最高的。
这固然存在着他们对“课程资源”理解褊狭的可能性,但另一方面,资源的不足的确是许多学校存在的现实问题,而本就不足的资源又没能得到很好的利用,在客观上增加了课程实施的难度。
3.课程的实用性、时代性、选择性和灵活性
调查发现,在“高中课程的实用性”、“高中课程的时代性”、“高中课程的选择性和灵活性”等方面,选择“满意”和“不满意”的比例差别不大,而选择“很不满意”的比例要明显高于“很满意”(见表3)。
表3社会对课程实用性、时代性、选择性与灵活性的满意度
很满意
满意
一般
不满意
很不满意
未注意
实用性
3.1%
20.0%
43.1%
21.2%
9.4%
2.9%
时代性
2.8%
20.9%
42.6%
20.8%
8.6%
3.9%
选择性与灵活性
3.0%
18.4%
40.1%
24.6%
10.4%
3.0%
对数据的进一步研究还发现,不同身份的人对高中课程内容特点的态度有所差别,无论在课程的实用性、时代性,还是在选择性与灵活性方面,大学生和高中生的不满意率都要明显高于其他身份的人(见图3)。
大学生是高中刚毕业不久的群体,他们对高中课程记忆犹新,且有机会洞察高中课程对进一步学习是否会产生较大的帮助。
因此高中生是课程的真实体验者,他们对于高中课程的利与弊有着更深切的感受。
从开放题来看,许多高中学生反映,学校开的课程许多都与高考有关,仍然是“考什么、学什么”,课程难以反映现代科技和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脱离了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
上述各条件是课程实施的基础,然而调查表明,人们对这些条件不满意的多,满意的少,不满意的人主要分布在高中学生和刚离开高中的年轻一代中。
(四)对高中课程实施过程中影响因素的满意度
本次调查,对课程实施过程中影响因素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师生生活状况、高中教师的敬业精神、教学方式、对学生的考试评价方式等方面。
1.师生生活状况
有关数据表明,30.5%的人对高中生的生活状况感到不满意或很不满意,44.6%的人认为一般,22.5%的人感到满意或很满意。
大学生(43.6%)和高中生(32.8%)是不满意率最高的两个群体。
可见,相当一部分人(尤其是学生)对高中生生活状况是不满的。
这种状况可以从高中学生和家长对开放题的回答中得到印证,很多学生谈到学习负担过重,许多家长和学生都希望能够给高中生更多的机会和时间,让他们参加“有意义”的活动,去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
但人们对高中教师的生活状况则持不同的态度(见表4)。
表4各群体对高中教师生活状况的满意度比较
满意率
一般
不满意率
未满意
社会人士
34.5%
38.4%
9.0%
17.7%
高中学生
34.1%
35.2%
7.8%
22.6%
教育工作者
20.4%
38.3%
37.7%
3.0%
可见,外部人群对教师生活状况的满意率要远远高于不满意率,而教师的看法则恰恰相反。
一个极大的可能是,不同人群对高中教师生活的关注角度是不同的。
具体来说,外人看到的是社会对教师的价值认同,而教师感受到的则是他们所承受的压力、工作负担和由此引起的焦虑等。
这似乎可以从图4中得到验证,因为在图4中我们发现,中青年教师对自己生活状况的不满意率比年老教师更高。
毋庸置疑,中青年教师在学校工作中承受着更大的压力。
图4不同年龄段教育工作者对教师生活状况的不满意率比较(%)
表4中,有一组数据值得注意,即社会人士和高中学生对教师生活“未注意”的人数接近或超过了20%。
即使在总样本中,对教师生活“未注意”的也高达17.1%,相对而言,对学生生活状况“未注意”的仅有2.0%。
可见,与学生相比,教师的生活状况受关注程度要低得多。
对数据进一步研究还发现,选择“未注意”最多的三个群体分别是农业人员(23.4%)、高中学生(22.6%)和公务员(18.7%)。
2.教师的敬业精神
就高中教师的敬业精神而言,感到满意或很满意的占60.9%,认为一般的占29.0%,感到不满意或很不满意的占7.7%。
不同身份者对教师敬业精神的满意率虽有差异,但不悬殊(见表5)。
需要指出的是,在所有23道态度调查的题目中,人们对这一项的满意率是最高的(见图6)。
看来,高中教师的敬业精神得到了社会相当普遍的认可。
表5不同身份的人对教师敬业精神的满意率比较
公务员
教育工作者
企/事业人员
农业人员
大学生
高中生
满意率
67.8%
73.4%
60.0%
60.5%
52.5%
58.9%
3.教师的教学方式
调查表明,各类人群对于高中教师教学方式的满意率较高,不满意率较低(见表6)。
表6各群体对教师教学方式的满意度比较
满意率
一般
不满意率
社会人士
38.8%
42.5%
13.7%
高中学生
39.1%
45.1%
14.5%
教育工作者
40.7%
48.6%
9.9%
可见,总的来说,高中教师的教学方式是令人满意的。
但同时,在这次调查中,也有一部分高中生在开放题中表达了增加教学趣味性、引导他们发展自学能力、开展研究性学习和提高研究性学习实际效果的愿望。
4.考试评价方式
就“对学生的考试评价方式”而言,39.0%的人选择不满意或很不满意,38.5%的人选择一般,20.2%的人选择满意或很满意。
对此反映最强烈的是高中学生,有46.4%的高中生对评价方式持否定态度,远远高于肯定的比例(14.8%)。
在所调查的23个项目中,对考评方式的不满意率是最高一项(见图6)。
在开放题中,许多高中学生提到评价方式与标准的多样化、评价方法的选择性和灵活性、综合评估等。
无疑,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生活状况、教师的敬业精神、教学方式、考试评价方式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而在外部环境和基本条件一致的情况下,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对实施结果起关键作用。
从调查结果来看,人们最满意的一项和最不满意的一项同属课程实施中的影响因素。
这说明在课程实施的具体过程中,影响因素是很复杂的。
只有抓住这些“活”的因素,课程实施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五)对高中课程实施结果(高中生素质)的满意度
现代高中生的素质包括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道德水平、身心健康状况、终身学习能力、人生规划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社会责任感、个性发展等方面。
考虑到高中教育素有重视“双基”和道德教育的传统,所以本次调查对高中生素质的关注重心放在后面六项素质上。
数据表明,只有20%左右的人对高中生的身心健康状况、终身学习能力、人生规划能力、社会责任感和个性发展感到满意或很满意,15%左右的人对高中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感到满意或很满意。
在高中生的身心健康状况、终身学习能力、人生规划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教育工作者的不满意率与其他群体相比都是最高的(见图5)。
可以认为,这些现代高中生应有的素质在相当程度上不能令人满意,特别是不能令教育工作者满意。
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比如社会期望过高,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现实状况等。
如果说,高中课程对这种结果应负一定责任的话,那么究竟是课程本身存在着缺陷,还是课程实施的过程产生了问题?
我们没有做进一步的调查,因此无法给出确切的回答。
还有一点也值得提及,有关社会人士在开放题中指出,应培养高中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应鼓励他们勇于表现自己,并形成一定的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基础。
高中生素质是高中课程实施结果的集中表现。
从调查结果来看,人们对高中生素质的满意度普遍不高。
因此,只有把高中生的发展和对各种素质的培养作为课程实施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才能获得较满意的结果。
图5各群体对高中生素质的不满意率比较(%)
三、思考与建议
(一)增加高考招生制度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高考招生制度虽然历经改革,但仍然不够理想。
在这次调查中,人们对高考的评价已不是停留在简单的批评水平上,而是理性地提出了许多参考建议,如高考要考虑学生平时表现、高考录取分数要与专业要求相适应、高考各项程序要更加科学、增加高考与录取的公平、公正与公开性。
一方面,高考招生制度的改革对于高中课程改革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改革势在必行,并且要加大力度。
另一方面,高考关系到千万人的利益,因此对高考的改革又要遵循民主与科学的原则。
高考改革要特别强调两个方面,一是要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二是要增加高考的选择性与针对性,从而使高考在选拔人才的同时能够引导学生的发展。
(二)课程实施要以培养和提高高中生的综合素质为重点
调查表明,人们对高中生的素质满意的少,不满意的多。
因此,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要始终考虑学生的素质发展。
通过高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应获得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有一定的职业意识和人生规划能力,初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高中作为基础教育最后一个环节,有责任致力于培养有个性的全面发展的人。
(三)对课程内容的选择要注重学生的需要并联系实际
人们对课程内容的实用性、时代性、选择性和灵活性等方面表现出较高的不满意倾向,认为课程内容脱离了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教师教得很累,学生学得也很累。
应该说,这是目前高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
我们认为,对现行课程内容的调整是课程改革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在对课程内容进行选择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他们的心理发展水平,同时还要考虑到与社会发展的联系,不能脱离社会生活和科技进步。
同时对学生的要求不能过于统一,在保证学生获得共同基础的前提下,要使课程内容变得丰富多彩,要把统一性与多样性和选择性相结合。
(四)考试评价方式应灵活多样
调查数据表明,社会对高中考试评价方式的满意度普遍不高。
在现实中,考试评价方式对课程实施会发生显著的影响。
目前的评价只注重考试分数,以致许多学生付出的努力得不到应有的认同。
而评价方式也集中在纸笔测试上。
在这次调研中,学生对这样的评价方式深表不满,迫切希望得到改善。
评价是为了促进发展,因此评价标准要多元、方式要多样,标准化测验、客观测验、论文式测验、真实性评价、绩效评价、档案袋评价等都是有效的评价方式和评价手段,学校可以尝试并有选择地使用。
在评价主体上,教师、学生和家长要共同参与评价,尤其要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
在评价中还要注重对过程的评价,要能够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与进步。
(五)充分挖掘课程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人们应对学校课程资源的充足程度和利用程度的不满意率引起重视。
许多学校,尤其是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学校中,课程资源不足的问题比较严重,有的学校甚至连基本的硬件设施都不具备。
国家和地方政府在对高中进行资金投入时,可以优先考虑这些学校。
另一方面,各学校,包括上述学校可以充分挖掘本地和本校的课程资源,考虑和其他学校实现资源共享。
学校应特别重视对素材性课程资源的建设。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还要充分重视对网络课程资源的利用。
一所学校即使课程资源很有限,但若能开阔思路,做到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面对 高考 高中 新课程 标准 教学大纲 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