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高考生物考试分题型解题技巧专题教案.docx
- 文档编号:11628751
- 上传时间:2023-03-29
- 格式:DOCX
- 页数:35
- 大小:453.80KB
高三高考生物考试分题型解题技巧专题教案.docx
《高三高考生物考试分题型解题技巧专题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高考生物考试分题型解题技巧专题教案.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高考生物考试分题型解题技巧专题教案
高考高中生物考试分题型
解题技巧专题教案
专题一选择题解题技法
专题二简答题抢分策略
专题三119道精彩思维判断
专题四考前必防5类“陷阱”和必会9种“审题技法”
专题一 审答技能案例回扣一、选择题解题技法
技法题组1 仔细审题,抓住“题眼”
1.由DNA分子蕴藏的信息所支配合成的RNA在完全水解后,得到的化学物质是( )
A.脱氧核苷酸B.核糖核苷酸
C.脱氧核糖、碱基、磷酸D.核糖、碱基、磷酸
技法导练 题眼是“完全水解”,这就表明水解产物不是核苷酸,而DNA和RNA不同点之一在于五碳糖不同。
答案 D
2.二倍体植物生活在某些环境条件下容易发生细胞分裂异常,若某二倍体植物经有性生殖产生的子一代植株具有下列变异表现:
细胞、器官比较大;抗逆性增强;高度不育等。
则这种变异产生的途径可能有( )
①亲本都在幼苗期发生有丝分裂异常,形成未减数的雌雄配子 ②父本减数分裂形成正常雄配子,母本减数分裂形成未减数的雌配子 ③父本在幼苗期有丝分裂受阻形成四倍体,母本减数分裂形成正常雌配子 ④亲本都发生减数分裂异常,形成未减数的雌、雄配子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技法导练 题眼一:
“细胞、器官比较大;抗逆性增强”暗示了该植株具有多倍体植株特点;题眼二:
“高度不育”暗示了该植株不是四倍体植株,而①④都提到了“形成未减数的雌雄配子”,由此形成的子一代应该为四倍体,因此可排除①④;再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判定:
单倍体和三倍体植株体细胞中同源染色体不是成对存在的,其高度不育是联会紊乱造成的,因此该子一代植株应为三倍体植株。
答案 B
3.将蛙的卵巢放入含有蛙脑垂体提取液的培养液中,同时检测某种激素的含量。
经过一段时间培养后,再检测培养液中该激素的含量,发现该激素含量增加,这种激素是( )
A.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B.促性腺激素
C.促甲状腺激素D.雌性激素
技法导练 题眼是“蛙脑垂体提取液”,暗示了其中已经不存在完整的脑垂体细胞,因此不会合成、分泌促性腺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而题目中根本没有涉及下丘脑,故选项A、B、C均不符合题意;这种激素只能是雌性激素,原因是垂体中原来合成的促性腺激素刺激蛙的卵巢,促进卵巢合成、分泌雌性激素。
答案 D
4.当人们参加体力劳动并大量出汗时,为了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机体必须进行多项调节,其中包括( )
①胰岛A细胞的分泌活动增强 ②胰岛B细胞的分泌活动增强 ③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④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技法导练 题眼一:
“参加体力劳动”隐含的意思是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此时葡萄糖被大量氧化分解,血糖降低,所以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题眼二:
“大量出汗”隐含的意思是体内水分减少,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促进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分。
答案 A
技法题组2 对比分析
5.某研究小组利用能检测气压变化的密闭装置来探究微生物的呼吸作用,实验设计如下。
关闭活栓后,U形管右管液面高度变化反映瓶中气体体积变化。
实验开始时将右管液面高度调至参考点,实验中定时记录右管液面高度相对于参考点的变化(忽略其他原因引起的容积变化)。
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甲组右管液面变化,表示的是微生物呼吸消耗的O2量
B.乙组右管液面变化,表示的是微生物呼吸释放的CO2量和消耗的O2量之间的差值
C.甲组右管液面升高,乙组不变,说明微生物只进行有氧呼吸
D.甲组右管液面不变,乙组下降,说明微生物进行乳酸发酵
技法导练
(1)装置对比:
⇒
(2)选项对比:
选项A、B考查的是引起液面变化的原因;选项C、D考查的是依据液面变化判断细胞呼吸类型。
乙组液面不变的原因有两种可能,一是O2的吸收量与CO2释放量相等——进行有氧呼吸,二是既不吸收O2,也不释放CO2——进行乳酸发酵。
答案 D
6.下列物质或结构中,不具有特异性识别功能的是( )
技法导练 题干关键信息为“特异性”。
A中的tRNA只能运输的氨基酸为甲硫氨酸;D为抗体,其只针对于一种特定物质——特定的抗原;C为细胞膜,其功能特性为选择透过性;B为吞噬细胞,可以吞噬所有抗原,没有特异性。
答案 B
7.甲图表示干细胞的发育途径,乙图表示人体某细胞所经历的生长发育各个阶段示意图,其中①~⑦为不同的细胞,a~c表示细胞所进行的生理过程。
乙
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甲图和乙图中都含有细胞整个生命历程中的所有变化:
增殖、分化、衰老和凋亡
B.如果甲图中的Ⅳ细胞是乙图中的⑦细胞,则分泌物最可能是神经递质
C.如果甲图中的Ⅱ细胞是造血干细胞,则其在增殖分化成B细胞和T细胞的过程中要选择表达不同的基因
D.如果甲图和乙图表示的是发生在同一个人体内的过程,则甲图中的Ⅳ细胞和乙图中的⑤⑥⑦细胞相比,基因数目在分化过程中要减少
技法导练 对比分析甲、乙两图,乙图中因通过a过程细胞数目增加,而通过b过程细胞的形态发生改变,所以a、b分别为细胞增殖和细胞分化;因神经细胞的功能为感受刺激产生兴奋并传递兴奋,在突触中兴奋的传递是通过神经递质完成的;细胞分化的实质为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此过程中基因的数目没有改变。
答案 D
技法题组3 淘汰排除法
8.已知决定色氨酸的密码子只有一种,决定亮氨酸的密码子有六种。
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亮氨酸被利用的机会多于色氨酸
B.决定亮氨酸的基因中相关碱基序列替换一个碱基对时,编码的氨基酸不可能仍是亮氨酸
C.决定色氨酸的基因中相关碱基序列替换一个碱基对时,编码的氨基酸可能还是色氨酸
D.色氨酸和亮氨酸不可能在同一种蛋白质中出现
技法导练
(1)根据题干信息排除:
(2)根据知识性错误排除:
选项D本身存在知识性错误,且与题干信息无关,可予以排除。
答案 A
9.将记录仪(R)的两个电极(a和b)置于某一条结构和功能完好的神经纤维表面
(如图),给该神经纤维一个适宜的刺激使其产生兴奋,可在R上记录到电位变化。
下列对两电极电位高低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
①记录仪指针第一次偏转时,a点的电位高于b点 ②兴奋从a点传导到b点的方式是局部电流
③记录仪指针第二次偏转时,b点的电位高于a点 ④b点兴奋时Na+外流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②③④D.①③④
技法导练 图中刺激点受刺激传导至a点记录仪发生第一次偏转时,a点膜内外电位为外负内正,b点的膜电位为外正内负,其两电极位于膜外,则b点电位高于a点,由此可排除选项C;第二次偏转时,b点电位低于a点,故可排除B;b点兴奋时的电位变化是由Na+内流形成,故可排除A。
答案 D
10.关于下丘脑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可参与血糖平衡的调节 ②有调节躯体运动的高级中枢
③可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④垂体通过下丘脑控制性腺的生长发育
A.①②B.②③
C.②④D.①③
技法导练 调节躯体运动的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故可排除A、B、C。
答案 D
11.将一植物细胞放入KNO3溶液中,一段时间后发生了质壁分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 )
A.此细胞是活细胞
B.原生质层具有选择透过性
C.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一段时间后可自动质壁分离复原
D.原生质层两侧溶液存在浓度差,KNO3溶液浓度低于细胞液浓度
技法导练 只有活细胞的原生质层才具有选择透过性,才可能发生渗透作用而出现质壁分离,因此选项A、B正确;K+和NO
通过主动运输进入细胞,增大细胞液的浓度,使细胞吸水发生自动质壁分离复原,因此选项C也正确;发生了质壁分离时一定是因为外界的KNO3溶液浓度高于细胞液浓度。
答案 D
技法题组4 逆向思维
12.运动员在进行强度较大的训练时,腿部等处的组织有轻微类似水肿的现象,其原因是
( )
A.淋巴回流受阻
B.血浆蛋白明显降低
C.肌肉细胞产生大量水分运至组织液中
D.以上解释均不正确
技法导练 完善如下逆向思维图示:
选C项
答案 C
13.某哺乳动物一个初级精母细胞经过减数分裂产生了染色体数目全部不正常的配子,最可能的原因是( )
A.一对同源染色体没有发生分离
B.四分体时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
C.一个次级精母细胞分裂不正常
D.一条染色体的姐妹染色单体没有分开
技法导练 完善如下逆向思维图示:
选A项
答案 A
14.在完全显性的条件下,基因型为AaBbdd与aaBbDD的两个亲本杂交,其子代表现型不同于双亲的个体占全部子代的( )
A.62.5%B.37.5%
C.10.2%D.25%
技法导练 由于DD×dd→Dd,表现型为显性,所以没有和个体AaBbdd表现型相同的。
求和个体aaBbDD表现型相同的为1/2×3/4×1=3/8,则不同于双亲表现型的为1-3/8=5/8=62.5%。
答案 A
15.如图为不同培养阶段酵母菌种群数量、葡萄糖浓度和乙醇浓度的变化曲线,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在t1之前,酵母菌呼吸作用发生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B.在t1之前,酵母菌细胞质基质中既有[H]的产生,也有[H]的消耗
C.在t1~t2时段,进行无氧呼吸是酵母菌单位时间内消耗葡萄糖迅速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
D.在t2~t3时段,乙醇含量过高是酵母菌种群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
技法导练 完善如下逆向思维图示:
答案 B
技法题组5 信息转化法
16.为研究影响促甲状腺激素(TSH)分泌的因素,研究者从刚宰杀的大白鼠体内分离出新鲜的下丘脑和垂体,然后将这些结构单独或一起培养于含有或不含有甲状腺激素的培养基中,培养后测定培养基内TSH的浓度,结果如图所示。
据图分析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甲状腺激素能抑制TSH的分泌
B.TSH能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
C.下丘脑能促进垂体分泌TSH
D.A瓶为对照组,排除培养基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技法导练 本题用实验的方法分析几种内分泌腺(或激素)之间的关系。
垂体的分泌活动可以用右图表示:
将该图解与题目中的实验结果结合起来,由A瓶、C瓶、D瓶比较,可知甲状腺激素能抑制TSH的分泌;由A瓶、B瓶、E瓶比较,可知下丘脑能促进垂体分泌TSH;但是根据题图中信息得不出TSH能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的结论。
答案 B
17.气候变化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密切相关。
下表为A、B两个不同时期陆地生态系统与大气环境的碳交换情况。
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时期
碳吸收量(kgC·a-1)
碳释放量(kgC·a-1)
A
1.20×1014
1.20×1014
B
1.20×1014
1.26×1014
A.生态系统中碳的吸收主要通过光合作用实现,碳的释放主要通过生物的呼吸作用实现
B.如果碳释放量远远大于碳吸收量,会引起温室效应
C.B时期属于增长阶段,A时期属于稳定阶段
D.B时期大量植树造林可以使碳的吸收量和释放量趋于平衡
技法导练 为了便于理解表格中数据与生态系统所处的时期,可以将表格信息转化成下列图解:
从图1可以看出,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正好被细胞呼吸所分解,所以该状态下植物的干重处于相对平衡状态,整个生态系统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图2中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少于细胞呼吸分解的有机物,所以植物的干重减少,生态系统处于衰退状态。
答案 C
18.如图甲是某生物细胞的模式图,图乙是某动物细胞分泌蛋白合成和分泌的途径。
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图甲所示是高等植物细胞,细胞吸水或失水主要与9有关
B.基因表达发生的场所主要是5和7
C.用18O标记的氨基酸培养液培养图乙所示细胞,H
O的生成部位是②
D.图乙中的③④结构直接相连,所以能将分泌蛋白运出细胞
技法导练 图甲是高等植物细胞模式图,9是液泡,与渗透吸水或失水有关。
5是细胞核(转录场所),7是核糖体(翻译场所)。
可以将图乙所示过程用下图表示:
二、简答题抢分策略
抢分策略概述
1.学会寻找“题眼”和“关键词”——要注意材料、题干、设问、图表中的关键词,这些关键词就是题眼。
它包含试题要考查的内容和要求我们回答的知识。
关键词能否准确找到是能否正确解答试题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
2.能准确定位题目所要考查的“知识点”——找到关键词,准确定位知识点,就意味着取得了一半的成功。
否则就会答非所问,文不对题。
要注意的是,一道试题常常不仅仅考查一个知识点,需要进行深入的扩展和发散,学会借用教材语言答题。
3.能准确理解所要考查的知识点——即无偏差地领会题意。
如是“细胞器”还是“细胞结构”、是让填“序号”还是“结构名称”、是“细胞”还是“生物体”、是让写“基因型”还是“表现型”、是“个数”还是“种类”等。
4.提取信息要全面——要从文字、附图、附表、曲线甚至是几个小题之间的关系、答题的要求中获取信息。
另外,还要特别注意括号中的词语或语句、图表的标题部分和小字注解部分等。
5.巧借题目上下文之间的“提示”来解题——解决问题的知识点就隐藏于题目信息中,审题时必须将这些信息挖掘出来。
技能强化训练
1.在正常情况下,动物和人体内环境是能够相对稳定的,这种稳态是细胞进行正常生命活动所不可缺少的。
回答下列问题:
(1)血浆的pH之所以能保持相对稳定是因为其中含有________。
肺气肿患者由于呼吸不畅,血液的pH将略有____,这是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降低,会引起内环境中哪一部分的液体增多?
____________。
其结果将会引起组织________。
(3)对人体来说,体温恒定也是内环境稳态的一项重要内容,这对于细胞的生命活动来说必不可少,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缓冲物质(缓冲对) 降低 氧气不足,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同时CO2排出不畅
(2)组织液 水肿 (3)各种酶的催化需要适宜的温度
解析 血浆中有缓冲物质,使血浆的pH保持相对稳定。
肺气肿患者由于呼吸不畅,血液的pH将略有降低,原因是氧气不足,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同时CO2排出不畅。
若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降低,组织液增多,引起组织水肿。
体温恒定有利于酶的催化。
方法模板 首先,要注重语言的规范性。
用生物学的专业术语、概念、原理、结论、模型等表述问题是答题的基本要求,是一种技巧和原则。
其次,要注重表达形式与题干形式的一致性。
如“能够与‘G’互补配对的碱基为____。
”在解答此题时,由于题干中“G”是字母,故答案应为“C”(不要答成“胞嘧啶”),这样就保证了答案与题干表述的一致性。
再次,要注重语言表述的科学性、逻辑性、完整性和条理性。
保证答案的科学性是答题准确性的前提。
在科学性的基础上保证答题的逻辑性、完整性和条理性,是获得高分的前提。
最后,要细心、减少笔误。
细心、减少笔误是保证答题准确性的最基本的素质要求,是获得高分的基本保障。
如考生很容易将“液泡”写成“液胞”,将“光合作用”写成“光和作用”等等。
为此,在平时的学习和练习时应予以重视。
总之,对此类题的答题要求较严,最好做到“规范、达意、通顺”。
“规范”即用教材原句答题,特别是一些专用名词,绝不可妄加更改。
“达意”即填入的内容必须符合整个句子或段落的意思,要能很好地表达命题者的意图及答题者的思路。
同时这也是在“规范”达不到时的一种变通,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失分。
“通顺”是指填入的语句要使得整个句子通顺,段落意思明了,并符合语法规则。
2.某野外调查小组在我国东部地区对东部群落进行深入调查,获得了下面有关信息资料,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调查获得了树林中物种数与样方面积的关系图(如图1),该野外调查小组采用的研究方法是________。
图1显示,调查该地区物种数的样方面积最好是________。
(2)调查小组对该地区的树种进行了辨认和挂牌(如图2),并进行生物多样性研究:
树木A与树木B之间的差异属于________多样性,主要是由______和____________引起的。
树木A与树木D、E、G之间的差异属于________多样性。
(3)调查小组对一块荒地的几种植物的种群密度进行了连续五年的调查,调查的结果如下表所示(单位:
株/m2)。
年份
植物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A
10.0
9.2
8
6.8
5.5
B
3.0
2.1
1.1
0.3
0.1
C
0.3
0.6
1.1
1.5
2.3
D
3.0
2.0
0.4
0
0
如果4种植物中有一种属于入侵物种,则该入侵物种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入侵物种往往会对本土物种造成危害,其主要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图3是调查小组从当地主管部门获得的某物种种群数量的变化图,据此分析该种群在30年中种群数量最少的是第________年,第20~30年间种群的增长率为____________。
答案
(1)样方法 S0
(2)基因 突变 基因重组 物种
(3)C 新环境中缺少天敌或其他限制因素,因此繁殖很快,抢占空间、食物等资源 (4)20 0
解析 本题属于图表分析型题。
解题的关键是信息转换:
本题涉及的信息转换形式有“图→文”“表→文”“图→表”等多种。
解题的方法就是根据不同信息载体的特点分析相关图形、表格信息,确定有用的解题信息,并逐一突破,如可以利用“识标、明点和析线”突破曲线图。
调查植物和活动能力弱的小动物的种群密度一般用样方法,根据纵坐标是物种数,横坐标是样方面积及两者的关系就能确定S0是调查该地区物种数的最佳样方面积。
使用同样的方法可以分析图3,并从中获取有用信息:
从第10年开始λ<1,可知从第10年开始该种群是负增长(种群数量减少),第15年之后增长率虽然开始上升,但λ还是小于1,种群数量依然在减少;直到第20年λ=1时,种群数量停止减少,故第20年时种群数量最少。
第20~30年间λ无变化,所以种群数量增长率为0。
对于图2的分析要结合“我国东部地区”的气候条件与图中植物特征来获取信息,并结合多样性的相关知识进行判断:
树木A和树木B是同一物种的两棵植物,两者的区别在于遗传物质不同,属于基因多样性,同一物种的多样性是由突变和基因重组导致的;树木A与树木D、E、G是不同物种的几棵植物,属于物种的多样性。
对于第(3)小题表格的分析,主要是对表格中的信息进行横向、纵向等不同角度的比较、联系,从而得出相同或不同的生物知识的相关性,最后与已有的生物学知识相比较,作出正确的判断:
表格中四个物种,只有C的数量逐渐上升,因此C最有可能是外来物种。
方法模板 第一步:
应注意“文→图表”“图→表”“表→图”“图→文”“表→文”等有关信息的查阅、提取和转换。
第二步:
应针对不同的题型采取相应的策略。
如图像题重在解决图示中的内涵和外延;坐标曲线题重在找出曲线的变量;表格题重在解决数据信息的转换问题;实验题重在解决知识的综合应用等。
只有明确了各种类型题的侧重点和相关特点,才能“对症下药”。
第三步:
结合相关知识进行综合判断,利用恰当的生物学语言答题。
3.细胞内受损的线粒体释放的信号蛋白,会引发细胞非正常死亡。
如图表示细胞通过“自噬作用”及时清除受损线粒体及其释放的信号蛋白的过程,请据图回答:
(1)吞噬泡的吞噬过程体现了生物膜在结构上具有________的特点。
图中自噬体由________层磷脂分子构成(不考虑自噬体内的线粒体)。
(2)受损线粒体的功能逐渐退化,会直接影响有氧呼吸的第________阶段。
细胞及时清除受损的线粒体及信号蛋白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研究发现人体细胞溶酶体内的pH在5左右,而细胞质基质的pH在7左右,由此可知细胞质基质中的H+进入溶酶体的运输方式是________。
(4)图中水解酶的合成场所是________。
自噬体内的物质被水解后,其产物的去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此推测,当细胞养分不足时,细胞“自噬作用”会________(增强/减弱/不变)。
答案
(1)流动性 4
(2)二、三 避免细胞非正常死亡(维持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 (3)主动运输 (4)核糖体 排出细胞外或被细胞利用 增强
解析
(1)由图可知,吞噬泡的吞噬过程利用了生物膜具有流动性的特点,图中的自噬体是双层膜,因此由4层磷脂分子构成。
(2)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第二、三阶段的发生场所,因此受损线粒体的功能逐渐退化,会直接影响这两个阶段的进行;受损的线粒体释放的信号蛋白,会引发细胞非正常死亡,故细胞及时清除受损的线粒体及信号蛋白可避免细胞非正常死亡。
(3)溶酶体内的pH小于细胞质基质的pH,因此当细胞质基质中的H+进入溶酶体是逆浓度梯度的运输,属于主动运输。
(4)水解酶的本质是蛋白质,因此合成场所是核糖体;自噬体内的物质被水解后,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被水解成氨基酸等小分子物质,这些物质有的被细胞利用,有的则被排到细胞外,因此当细胞养分不足时,可以利用细胞“自噬作用”产生的这些物质补充养分,故此时细胞的“自噬作用”会增强。
方法技巧 识图:
考生对教材中出现的图形、表格要认真分析,并找出与教材知识及有关数据之间的关系。
如细胞的亚显微结构图(或变形图)与细胞质中各细胞器功能的关系;细胞分裂各时期的图形与同源染色体、染色单体、DNA等的数量关系。
译图:
要能比较熟练地把图像信息转化为文字或数据信息,或把数据、文字信息转化为图像信息,从而得出正确结论。
注意挖掘图表中的隐含条件。
考生往往容易忽视这些隐含条件,从而造成了解题的失误。
只有正确捕捉相关信息,才能处理信息,从而运用正确的信息解决实际问题。
4.某生物兴趣小组利用某种绿藻进行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多项研究。
图1表示在两种CO2浓度条件下,绿藻光照强度与光合速率的关系;图2表示将绿藻细胞悬浮液放入密闭的容器中,在保持一定的pH和温度的情况下,给予不同条件时细胞悬浮液中溶解氧浓度的变化;表格中的数据是在不同温度下对绿藻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测量的结果,请分析回答:
温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三高 生物 考试 题型 解题 技巧 专题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