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备考黄金易错点专题13 种群和群落易错起源.docx
- 文档编号:11624578
- 上传时间:2023-03-29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239.18KB
高考生物备考黄金易错点专题13 种群和群落易错起源.docx
《高考生物备考黄金易错点专题13 种群和群落易错起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生物备考黄金易错点专题13 种群和群落易错起源.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生物备考黄金易错点专题13种群和群落易错起源
2018高考生物备考黄金易错点专题13种群和群落(易错起源)
1.(2017年新课标Ⅲ卷,5)某陆生植物种群的个体数量减少,若用样方法调查其密度,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
A.将样方内的个体进行标记后再计数
B.进行随机取样,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
C.采用等距取样法,适当减少样方数量
D.采用五点取样法,适当缩小样方的面积
【答案】B
2.(2017年新课标Ⅰ卷,5)假设某草原上散养的某种家畜种群呈S型增长,该种群的增长率随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
若要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种家禽,则应在种群数量合适时开始捕获,下列四个种群数量中合适的是( )
A.甲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B.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C.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D.丁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答案】D
【解析】要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种家畜,则需要让该种家畜种群数量保持在K/2水平,这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由图可知,甲、乙、丙数量没有达到K/2,丁超过K/2,选择丁点可以使每次捕获后,家畜种群数量降低到K/2,保持最大增长速率,故选D。
3.(2017年海南卷,19)加强管理后,某自然保护区中过去难觅踪迹的大型食肉、食草野生动物种群得到了恢复。
数年后,出现了保护区中的某种大型食草动物经常到保护区外的农田中采食的现象。
针对该现象,下列叙述最为合理的是( )
A.该现象说明野生动物是人类的忠实朋友
B.该现象说明人与野生动物形成了和谐相处的关系
C.该现象说明野生动物正在积极地寻求人类的帮助
D.该现象说明该种动物的种群数量增大,种内竞争增强
【答案】D
4.(2017年海南卷,18)在某一农田生态系统中,大面积单一种植某种农作物(甲)可导致害虫A的爆发,改成条带状合理地间作当地另一种农作物(乙)后,乙生长良好,害虫A的爆发也受到了抑制。
对此,不合理的解释是( )
A.新的种间关系不利于害虫A
B.新的群落空间结构不利于害虫A
C.乙的出现使害虫A的环境容纳量下降
D.乙和害虫A存在互相抑制的竞争关系
【答案】D
【解析】由题目所给信息“间作当地另一种农作物(乙)后,乙生长良好,害虫A的爆发也受到了抑制”可以直接推出新的种间关系和群落空间结构对害虫A是不利的且乙的出现使害虫A的环境容纳量下降,ABC正确。
由题目所给信息“乙生长良好,害虫A的爆发受到了抑制”可判断出乙和害虫A之间不存在互相抑制的关系,D错误。
5.(2017年江苏卷,5)某小组开展酵母菌培养实验,下图是摇瓶培养中酵母种群变化曲线。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培养初期,酵母因种内竞争强而生长缓慢
B.转速150r/min时,预测种群增长曲线呈“S”型
C.该实验中酵母计数应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
D.培养后期,酵母的呼吸场所由胞外转为胞内
【答案】B
6.(2017年北京卷,3)酸雨指pH小于5.6的大气降水。
在实验室中模拟酸雨喷淋樟树和楝树的树苗。
结果发现,楝树的高度比对照组低约40%,而樟树的高度没有明显差异。
结合生态学知识所作的合理推测是( )
A.酸雨对楝树种群中个体的株高影响较明显
B.酸雨对樟树种群密度的影响比对楝树的大
C.森林生态系统物种丰(富)度不受酸雨影响
D.楝树生长的群落中,其他树种都不耐酸雨
【答案】A
【解析】根据题目信息“在实验室中模拟酸雨喷淋樟树和楝树的树苗。
结果发现,楝树的高度比对照组低约40%,而樟树的高度没有明显差异”,可直接推出酸雨对楝树生长的影响明显大于樟树,A符合题意,B不符合题意;楝树的生长受酸雨的影响,则一些其他生物的生长也会受酸雨的影响,故酸雨能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的物种丰富度,C不符合题意;楝树的生长受酸雨的影响,不能说明群落中其他树种都受酸雨的影响,D不符合题意。
7.(2017年新课标Ⅱ卷,31)林场中的林木常遭到某种山鼠的危害。
通常,对于鼠害较为严重的林场,仅在林场的局部区域(苗圃)进行药物灭鼠,对鼠害的控制很难持久有效。
回答下列问题:
(1)在资源不受限制的理想条件下,山鼠种群的增长曲线呈___________型。
(2)在苗圃进行了药物灭鼠后,如果出现种群数量下降,除了考虑药物引起的死亡率升高这一因素外,还应考虑的因素是___________。
(3)理论上,除药物灭鼠外还可以采用生物防治的方法控制鼠害,如引入天地。
天敌和山鼠之间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
(4)通常,种群具有个体所没有的特征,如种群密度、年龄结构等。
那么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_________。
【答案】
(1)J
(2)苗圃中山鼠种群中个体的迁出
(3)捕食
(4)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
8.(2017年天津卷,7)大兴安岭某林区发生中度火烧后,植被演替过程见下图。
据图回答:
(1)该火烧迹地上发生的是_____演替。
与①相比,③中群落对光的利用更充分,因其具有更复杂的_____结构。
(2)火烧15年后,草本、灌木丰富度的变化趋势均为________,主要原因是它们与乔木竞争时获得的_______________。
(3)针叶林凋落物的氮磷分解速率较慢。
火烧后若补栽乔木树种,最好种植______,以加快氮磷循环。
(4)用样方法调查群落前,需通过逐步扩大面积统计物种数绘制“种-面积”曲线,作为选取样方面积的依据。
下图是该林区草本、灌木、乔木的相应曲线。
据图分析,调查乔木应选取的最小样方面积是________。
【答案】
(1)次生垂直
(2)下降后保持相对稳定光逐渐减少
(3)阔叶树
(4)S3
9.某果园发生了虫害,该虫害是由害虫A引起的。
害虫招来了一种小蜂和一种小鸟,小蜂把卵产入害
虫A体内,孵出的小蜂幼虫吃空虫体后羽化飞出,再攻击害虫A的其他个体。
小鸟特别喜食害虫A,也捕食小蜂。
在体内有小蜂幼虫的害虫A中,有些个体常疯狂地摇摆身体,因而容易被小鸟发现而被捕食。
回答下列问题:
(1)小鸟和小蜂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
(2)小鸟捕食疯狂摇摆的害虫A,对A种群的生存__________(填“有利”、“不利”或“无影响”),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体内有小蜂幼虫的害虫A摇摆身体为小鸟提供了一定的信息。
在生态系统中,信息对种间关系就有__________作用,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解析】
(1)根据题干可知,小蜂吃害虫,小鸟捕食害虫A和小蜂,因此小鸟和小蜂的种间关系是捕食和竞争。
(2)捕食者吃掉的大多数是被捕食者中年老、病弱和年幼的个体,客观上促进了种群的发展。
(3)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具有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作用。
【答案】
(1)捕食和竞争
(2)有利 通过捕食,使不适应环境的个体死亡,客观上促进了害虫A种群的发展,有利于害虫A种群的生存 (3)调节
10.图1为种群数量特征的概念图。
在调查某林场松鼠的种群数量时,计算当年种群数量与一年前种群
数量的比值(λ),并得到如图2所示的曲线。
请回答相关问题:
图1
图2
(1)图1中a表示__________。
图1中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的主要依据是__________(填“a”、“b”或“c”)。
(2)分析图2,前4年该林场松鼠种群数量__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基本不变”)。
第__________年松鼠的种群密度最低。
第16~20年松鼠种群数量最可能呈__________型曲线增长。
(3)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是样方法,取样的关键是__________;计数时,需要计样方内以及__________的个体数。
【答案】
(1)性别比例 b
(2)基本不变 9或10 “J”
(3)随机取样 相邻两边上
易错起源1、种群的特征及数量变化
例1.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
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
下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组的个体数)。
关于该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种群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
B.天敌的迁入可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
C.
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着季节更替而变化
D.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该种群的密度
【变式探究】现有一未受人类干扰的自然湖泊,某研究小组考察了该湖泊中处于食物链最高营养级的某鱼种群的年龄组成,结果如下表:
年龄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个体数
92
187
121
70
69
62
63
72
64
55
42
39
264
注:
表中“1+”表示鱼的年龄大于等于1、小于2,其他以此类推。
回答下列问题:
(1)通常,种群的年龄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______________。
研究表明:
该鱼在3+时达到性成熟(进入成年),9+时丧失繁殖能力(进入老年)。
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幼年、成年和老年3个年龄组个体数的比例为________,由此可推测该鱼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
(2)如果要调查这一湖泊中该鱼的种群密度,常用的调查方法是标志重捕法。
标志重捕法常用于调查_________________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
(3)在该湖泊中,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时,所具有的两个特点是________。
【解析】
(1)种群的年龄结构包括增长型、衰退型和稳定型三种类型。
从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幼年个体数为92+187+121=400,成年个体数为70+69+62+63+72+64=400,老年个体数为55+42+39+264=400,所以三个年龄段的个体数比例为1∶1∶1,则该种群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该鱼种群数量将保持相对稳定。
(2)标志重捕法常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
(3)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和逐级递减的特点。
【答案】
(1)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1∶1∶1 保持稳定
(2)活动能力 (3)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名师点睛】
1.明确种群的数量特征及其关系
2.辨析种群增长的2类曲线
(1)曲线分析
项目
“J”型曲线
“S”型曲线
前提条件
理想状态:
资源无限、空间无限、不受其他生物制约
现实状态:
资源有限、空间有限、受其他生物制约
增长模型
增长率和增长速率
曲线形成原因
无种内斗争,缺少天敌
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多
K值
无K值
有K值
(2)种群增长“S”型曲线中K/2的应用
①资源开发与利用:
维持被开发和利用资源的种群数量在K/2处,既有较大收获量,又可保持种群高速增长,不影响种群再生。
②有害生物防治:
及时控制种群数量,严防达到K/2处(若达到K/2处,可导致该有害生物成灾)。
【锦囊妙计,战胜自我】
1.一片草地上的所有灰喜鹊是一个灰喜鹊种群。
(√)
2.某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时,其增长速率逐渐降低。
(×)
【提示】 在种群的“S”型曲线中,种群的增长速率在K/2前逐步增大,之后又逐步降低。
3.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1∶1,则出生率越高。
(√)
4.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
(×)
【提示】 理想条件下为“J”型增长,无环境容纳量。
5.某小组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选择植物生长茂盛处取样。
(×)
【提示】 样方法的取样原则随机取样。
6.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大黄鱼种群密度时,若标记个体更易于被捕食,则种群密度的估计值将偏高。
(√)
易错起源2、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例2.下列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相同
B.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
C.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
D.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
【变式探究】某种植物病毒V是通过稻飞虱吸食水稻汁液在水稻间传播的。
稻田中青蛙数量的增加可减少该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
B.水稻与青蛙是竞争关系
C.病毒Ⅴ与青蛙是寄生关系
D.水稻和病毒V是互利共生关系
【答案】A 【解析】由题干信息可知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A项正确、B项错误;植物病毒V是可寄生在水稻细胞内的病毒,因此病毒V与青蛙不是寄生关系,水稻和病毒V是寄生关系,C、D项错误。
【名师点睛】
1.熟记群落的种间关系和空间结构类型
(1)四种种间关系
写出A、B、C、D四图a与b的种间关系:
A.互利共生,B.寄生,C.竞争,D.捕食。
(2)两种结构
垂直结构
水平结构
现象
分层现象
常呈镶嵌分布
决定
因素
植物:
阳光
动物:
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环境因素:
地形变化、土壤湿度、盐碱度的差异及光照强度不同
生物因素:
生物自身生长特点不同,以及人和动物的影响
意义
有利于提高生物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
2.辨析群落演替类型
类型内容
初生演替
次生演替
起点
原先从没有过植被的环境或曾经有过但被彻底消灭了的环境
虽失去了原有植被,但仍保留了原有土壤条件及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
时间
经历的时间长
经历的时间短
速率
缓慢
较快
影响因素
自然因素
人类活动较为关键
实例
裸岩上的演替
弃耕农田上的演替
【锦囊妙计,战胜自我】
1.一块农田中有豌豆、杂草、田鼠和土壤微生物等生物,其中豌豆和水草属于竞争关系。
(√)
2.某池塘中,某种成年鱼生活在底层,取食多种底栖动物,而该种鱼的幼体生活在水体上层,滤食浮游动物和浮游藻类。
该种成年鱼及其幼体在水中的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
(×)
【提示】 该种成年鱼及其幼体是同一物种不同发育阶段,在水中的分布属于种群的分布。
3.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树林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
(×)
【提示】 草坪中的动物也具有分层现象。
4.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
5.在寒温带地区,一场大火使某地的森林大面积烧毁,在以后漫长时间中,在原林地依次形成了杂草地、白桦为主的阔叶林、云杉为主的针叶林,这种现象称为群落的演替。
(√)
6.海岛旅游可能使岛上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进行。
(√)
7.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变化。
(√)
易错起源3、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例3.(2016·全国甲卷)如果采用样方法调查某地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 )
A.计数甲地内蒲公英的总数,再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B.计数所有样方内蒲公英总数,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C.计算出每个样方中蒲公英的密度,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D.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的总数,除以所有样方的面积之和,再乘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变式探究】某农场面积约140hm2,农场丰富的植物资源为黑线姬鼠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鼠大量繁殖吸引鹰来捕食。
某研究小组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了100只,标记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了280只,发现其中有2只带有标记。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影响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
B.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约为100只/hm2
C.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下降说明该农场群落的丰富度下降
D.植物→鼠→鹰这条食物链中,第三营养级含能量最少
【名师点睛】
1.牢记种群密度的两种调查方法
项目
样方法
标志重捕法
适用
范围
植物或活动能力较弱的动物
活动能力强和范围大的动物,如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和昆虫等
方法
步骤
(1)随机取样;
(2)计数每个样方的个体数;
(3)求解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即该种群的种群密度
(1)在被调查范围内捕获一些个体并标记后放回;
(2)一段时间后重捕;
(3)按如下公式计算:
=
2.理清调查数据统计中的“误差”
(1)标志重捕法误差归纳
①标志物易脱落:
可导致重捕个体中带标记的个体数据偏小,据计算公式N总=初捕数×再捕数/再捕中标记数,推知,再捕中标记数若减小则N总会比真实值偏大。
②被捕一次后,难以被再次捕获:
此可导致再次捕获的个体中标记数偏小,最终统计结果偏差应与①相同即相对真实值偏大。
③标记物影响了动物活动,导致易被捕捉:
此可导致再次捕获的个体中标记数偏大,依据公式可推知,计算所得结果比真实值应偏小。
④调查期间有较多个体出生、死亡或迁入、迁出。
(2)样方法误差归纳
①未做到“随机”取样。
②未找到“分布比较均匀”的地块,导致数量“过密”或“过稀”。
③未对“多个”样方取平均值。
④样方边线上的个体未做到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而是全部统计。
【锦囊妙计,战胜自我】
1.在调查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的种群时,可以逐个计数。
(√)
2.样方法调查估算种群密度时,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而且应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种群密度估计值。
(√)
3.草地上跳蝻的种群密度一般采用标志重捕法。
(×)
【提示】 跳蝻活动能力较弱,一般采用样方法。
4.利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时,样方线上的个体不能都被统计在内。
(√)
5.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时,某些田鼠因曾被捕变得狡猾而不易被重捕,所得数值与实际值相比会偏大。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生物备考黄金易错点专题13 种群和群落易错起源 高考 生物 备考 黄金 易错点 专题 13 种群 群落 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