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27 鉴赏诗歌的语言高考全攻略之备战高考语.docx
- 文档编号:11618813
- 上传时间:2023-03-28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172.86KB
专题27 鉴赏诗歌的语言高考全攻略之备战高考语.docx
《专题27 鉴赏诗歌的语言高考全攻略之备战高考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27 鉴赏诗歌的语言高考全攻略之备战高考语.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专题27鉴赏诗歌的语言高考全攻略之备战高考语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是高考古代诗歌鉴赏部分考查的重要内容。
“语言”主要包括炼字炼词和语言风格两类。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就是要理解诗歌的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诗歌的语言美,进而做出评述。
从近几年的高考试卷来看,高考对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这一考点的考查,主要呈现以下两方面的特点:
1.考查形式。
多以主观表述题的形式考查考生对诗歌的语言的把握。
只有极个别地区采用客观题的形式进行考查。
2.考查内容。
主要包括:
(1)品味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即分析其含义和作用;
(2)品评某一字词的艺术表达效果,如2017年高考山东卷第14题的第
(1)小题;(3)理解诗歌中某一两个语句的含意,如2017年高考课标全国Ⅰ卷第15题;(4)概括诗歌的语言风格等。
考生在备考时,应联系诗歌的主旨,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和推敲,从而准确理解诗歌语言的精妙之处。
预计2018年高考对古代诗歌的语言的考查仍会加强,而考生应给予重视。
考向一炼字炼词
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最爱东山晴后雪①
【宋】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最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①本诗为《雪后晚晴,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中的一首。
请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涌”二字的妙处。
【答案】“软”字以触觉写视觉,生动地写出了夕阳余晖可感可触、柔和温暖的独特美感;“涌”字运用比拟的手法,形象地描绘出在夕阳红光映照之下,白雪覆盖的东山如银涛涌出的奇丽景象。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的能力。
考生通过分析可知,“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是触觉,“红光”是视觉,这里是“通感”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夕阳的柔和温暖。
“涌”字运用比拟的手法,写出了壮丽的景色。
考生了解了字的本义,再联系文中内容明白其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点出表达效果即可。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完成题目。
春日
【南宋】吴锡畴①
韶光大半去匆匆,几许幽情递不通。
燕未成家寒食雨,人如中酒落花风。
一窗草逆濂溪老②,五亩园私涑水翁③。
无赋招魂难独笑,且排春句答春工。
【注】①吴锡畴:
南宋末年诗人,死后第三年南宋灭亡。
②濂溪老:
周敦颐,晚年定居于庐山,世称濂溪先生。
③涑水翁:
司马光,陕州夏县(今属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
颈联中“逆”“私”二字极为精妙,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其妙处。
【答案】“逆”是“迎接”的意思,“私”是“偏爱”的意思。
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绿草田园以人的性情,写出它们对其主人的亲昵之状,曲折地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的能力。
考生在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指出字词的意思;其次,要重点分析其所运用的手法;最后,分析其所描绘的景物的特点和蕴涵的作者的感情。
答题模式:
答案=含义+手法+简析+作用。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武威①春暮闻宇文判官西使还已到晋昌②
岑参
岸雨过城头,黄鹂上戍楼。
塞花飘客泪,边柳挂乡愁。
白发悲明镜,青春换敝裘。
君从万里使,闻已到瓜州。
【注】①武威:
即凉州(边塞),诗人所在地。
②晋昌:
即瓜州。
“边柳挂乡愁”一句中哪个字用得最为传神?
请赏析。
【答案】“挂”字。
“挂”是“悬挂”之意,化无形的情感为有形的形象,突出乡愁的沉重,把乡愁与杨柳联系在一起,更显离愁。
技巧点拨
1.抓动词。
动词的使用常常能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可使诗歌中的意象化静为动,更加形象生动,具有动态美。
如第1题,用一个动词“涌”,就形象地描绘出了白雪覆盖的东山如银涛般从红光中涌出的奇丽景象。
2.抓形容词。
考生要注意形容词的重叠运用和活用。
形容词可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临其境。
如“梦魂欲渡苍茫去,怕梦轻、还被愁遮”中的“轻”,描状梦魂,化无形为有形,且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使本不可触的梦有了重量,堪称妙绝。
3.抓数量词。
诗(词)人精心提炼的数量词,往往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
如唐代诗人齐己《早梅》中的“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一枝”先于众梅,悄然“早”开,显出此梅不同寻常。
4.抓表颜色的词。
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感。
考向二炼句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
蔡伸
亭皋木叶下,原隰菊花黄。
凭高满眼秋意,时节近重阳。
追想彭门【注】往岁,千骑云屯平野,高宴古球场。
吊古论兴废,看剑引杯长。
感流年,思往事,重凄凉。
当时坐间英俊,强半已凋亡。
慨念平生豪放,自笑如今霜鬓,漂泊水云乡。
已矣功名志,此意付清觞。
【注】彭门:
徐州治所,蔡伸任徐州通判时曾率部北上,援助抗辽。
上片“看剑引杯长”一句有何用意?
【答案】表现作者建功立业的报国之志,为下片写作者感慨自己英雄不再、豪情尽失、人生垂暮、漂泊江湖,只能借酒消愁的凄凉现实做铺垫。
【解析】要分析诗歌中关键语句的作用,考生首先要对该句的内容进行分析,明确其意蕴和情感。
对于本题而言,结合全篇和注释可知,“看剑”表现作者的报国志向,“引杯”即借酒消愁,表达作者壮志难酬的悲叹。
另外,“看剑引杯长”是上片的最后一句,结构上起到联系上下文的作用。
上片“追想彭门”“千骑云屯平野”等回忆往昔戎马岁月的语句,以及注解中作者“率部北上,援助抗辽”,都体现了作者的报国之志。
下片的“感流年,思往事,重凄凉”“英俊”“凋亡”“如今霜鬓”等都体现了人生垂暮、英雄不再的感慨。
2.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问题。
【南吕】四块玉·马嵬坡
马致远
睡海棠,春将晚,恨不得明皇掌中看。
霓裳便是中原乱。
不因这玉环,引起那禄山,怎知蜀道难!
结合全曲,试分析“霓裳便是中原乱”一句在本曲的作用。
【答案】通过想象,写出杨李沉醉于轻歌曼舞,尽情寻欢作乐,仿佛生活在与世隔绝的神仙世界,毫不理会国家安危与人民疾苦,造成安史之乱,中原沦丧。
结构上,承上启下,由前面杨李的荒淫享乐的叙事,转到下面议论,总结历史教训。
过渡自然。
技巧点拨
1.把握关键字词,理解语句含意。
理解语句含意是赏析语句的基础,而理解语句中的关键字词又是理解语句含意的基础。
2.赏析表达技巧,明确表达效果。
要求考生赏析的语句大多是表达技巧较为丰富的语句,考生在理解语句含意的同时还要发现其中隐含的表达技巧,包括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句式(倒装句、反问句、设问句)、用词(叠词、量词)特点等。
3.结合题干要求,明确答题方向。
考生要吃准题干要求,若题干要求赏析某个语句,则答案应包括理解语句含意,分析表达技巧,理解思想情感三个部分;若题干只要求分析某句的表达特色,就可主要分析表达技巧和内容,不必分析情感;若题干要求分析某句的作用,则拟写答案时除了分析语句含意、情感外,还要结合上下文分析该句的表达效果或作用。
如第1题的答案“为下片写作者感慨自己英雄不再、豪情尽失、人生垂暮、漂泊江湖,只能借酒消愁的凄凉现实做铺垫”就是对语句作用的分析。
考向三诗眼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闻泉
李咸用
淅淅梦初惊,幽窗枕簟清。
更无人共听,只有月空明。
急想穿岩曲,低应过石平。
欲将琴强写,不是自然声。
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个字?
为什么?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闻”。
全诗紧扣“闻”字:
首句点题,写诗人初闻泉声的情状。
“淅淅”写初闻之声,“梦初惊”写泉声作用于梦中人的听觉过程及引起的心态反映。
接下来三、四句,描绘听泉人所处的环境。
“更无人共听”强调诗人的幽居独处。
五、六句转入正面描写,诗人凭借所闻泉声的“急”“低”,想象泉水的“穿岩曲”和“过石平”。
七、八句是诗人闻泉后的感受,诗人想用琴声来模拟泉水声音,但又感觉泉声是自然之声,琴声无法与之相媲美。
名师点睛
寻找诗眼时,应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1.关注词语词性。
(1)动词。
注重分析诗句中有多重含意的动词。
比如“羌笛何须怨杨柳”中的“怨”是诗眼,因为这个动词既是羌笛所吹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的心境,写出了边塞将士生活艰苦及对朝廷的不满。
(2)形容词。
注重分析诗句中有多重意思的形容词。
比如“一片孤城万仞山”中的“孤”是诗眼,因为这个形容词写出了环境的孤苦、人的孤苦等。
(3)词类活用现象。
比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是诗眼,属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写出了春风的重要作用,表现了诗人对春天到来的极度喜悦之情。
2.关注词句位置。
(1)题目。
题目中的某些词语往往能够涵盖诗歌主要内容,比如上述题,“闻泉”中的“闻”是诗眼,因为“闻”概括了诗歌的主要内容。
(2)词语。
一般来说,五言诗以第三字为眼,七言诗以第五字为眼,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中的诗眼是“归”和“下”。
(3)诗句。
诗歌中的抒情句、议论句或以情结景句等往往体现出诗人的情感,因此寻找诗歌的诗眼时要关注这些诗句。
比如《蜀相》的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表达了诗人的情感,是诗歌的诗眼。
考向四语言风格
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横波亭为青口帅赋①
元好问
孤亭突兀插飞流,气压元龙百尺楼②。
万里风涛接瀛海,千年豪杰壮山丘。
疏星澹月鱼龙夜,老木清霜鸿雁秋。
倚剑长歌一杯酒,浮云西北是神州。
【注】①本诗是为镇守金国青口要塞的老朋友所作,写于元灭金之前。
②元龙百尺楼:
元龙指三国时的陈登,刘备赞他有文才武略。
这里指高峻。
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的语言特色。
【答案】豪迈。
一是思想情感之豪迈,如首联和颔联作者以横波亭的孤高之势、周围山川的雄壮暗喻青口帅豪杰之豪情;尾联写倚剑高歌,慷慨豪饮,遥想浮云下的西北神州,都表现出勇往直前、收复故土的豪情壮志。
二是遣词用字不同凡响,像首联中的“插”“压”等字把横波亭下临飞流的孤高之势传神地表现出来了;颔联中的“万里”“千年”分别从空间的广阔与时间的久远上来表现景之壮观与人之英武,字里行间表现出一种磅礴的豪迈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特色。
考生在解题时,首先,可以根据诗歌的内容提炼出一个概括语言特色的词语(语言风格术语),如通过诗歌中的“插飞流”“气压元龙百尺楼”“万里风涛接瀛海”“千年豪杰”“倚剑长歌”等词句,很容易感悟到诗歌的语言风格为“豪迈”。
然后再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分析,如诗歌的豪迈语言风格体现在情感(豪情万丈)、遣词用字(“插”“压”)、意境开阔(空间的广阔与时间的久远)等方面。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三堂东湖作
韦庄
满塘秋水碧泓澄,十亩菱花晚镜清。
景动新桥横蝃
①,岸铺芳草睡②。
蟾投夜魄当湖落,岳倒秋莲入浪生。
何处最添诗客兴?
黄昏烟雨乱蛙声。
【注】①蝃
:
彩虹。
②:
池鹭。
请简要赏析这首诗的语言特色。
【答案】①用明白晓畅的语言遣词造句,写眼中所见和心中所感,用真切的情意打动读者。
诗歌开篇直接入题,然后以湖面为中心,将湖上、岸边、天上、四周的自然景物组织在一起,营造活泼、优美、迷人、宁静的氛围。
②用词生动准确。
如动词“动”“横”“铺”“投”“落”“倒”“入”“生”等,使本来静的景物有了动态,也使本来各不相干的景物相互融合,起到了纽带的作用。
再如形容词“乱”,用来形容蛙声,惟妙惟肖。
还有名词“蝃
”“”“黄昏”“烟雨”等,读来流畅自然,声韵和谐,增加了语言的音乐美。
名师点睛
概括语言特色,也就是对诗歌语言的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进行综合赏析,不是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技巧,而是要品味整首诗歌表现出来的语言特色(风格)。
鉴赏时的难点就在于用一个词语从总体上准确概括出诗歌的语言特色。
1.提问方式:
这首诗(词)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2.答题术语:
淡雅高远、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明白如话、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笔调婉约、现实、浪漫、雄浑、旷达、俊爽、悲慨、清新、明丽、豪迈、奔放、刚劲、低沉、幽怨、哀伤、凄凉、缠绵、清新飘逸、雄健高昂、悲壮苍凉、严谨细腻等。
3.答题模板:
明特色(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如第1题中的“豪迈”风格)+列例证(用诗歌中有关词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如第1题颔联中的“万里”“千年”分别从空间的广阔与时间的久远来表现景之壮观与人之英武)+析感情(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如第1题中,表现出作者勇往直前、收复故土的豪情壮志)。
1.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
鹧鸪天送廓之秋试①
【宋】辛弃疾
白苎②新袍入嫩凉。
春蚕食叶响回廊。
禹门③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
又携书剑路茫茫。
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注】①秋试:
科举时代秋季举行的考试。
②白苎(zhù):
用白色苎麻织成的布。
③禹门:
龙门,古时以“鱼跃龙门”喻指考试得中。
“白苎新袍入嫩凉”句中的“嫩”字带给你怎样的感觉?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夜到渔家
张籍
渔家在江口,潮水入柴扉。
行客欲投宿,主人犹未归。
竹深村路远,月出钓船稀。
遥见寻沙岸,春风动草衣。
这首诗的最后一句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效果?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南海旅次
曹松
忆归休上越王台,归思临高不易裁。
为客正当无雁处,故园谁道有书来。
城头早角吹霜尽,郭里残潮荡月回。
心似百花开未得,年年争发被春催。
尾联哪个字用得好?
请说明理由。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澄迈驿通潮阁二首(其一)
苏轼
倦客愁闻归路遥,眼明飞阁俯长桥。
贪看白鹭横秋浦,不觉青林没晚潮。
诗人写白鹭,不用“飞”“翔”之类的动词,却选用一“横”字,可谓匠心独运。
试选一个角度,用简洁的语言赏析其妙处。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眼儿媚
阮阅
楼上黄昏杏花寒,斜月小栏干。
一双燕子,两行征雁,画角声残。
绮窗人在东风里,无语对春闲。
也应似旧,盈盈秋水,淡淡春山。
结合全词,简要分析“一双燕子,两行征雁”中数量词运用的妙处。
6.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水仙子·西湖废圃
张可久
夕阳芳草废歌台,老树寒鸦静御街,神仙环珮【注】今何在?
荒基生暮霭,叹英雄白骨苍苔。
花已飘零去,山曾富贵来,俯仰伤怀。
【注】神仙环珮:
泛指西湖繁盛时的迷人风物。
请对曲中“夕阳芳草废歌台,老树寒鸦静御街”两句作简要赏析。
7.阅读下面这首敦煌曲子词,回答问题。
菩萨蛮
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①且待青山烂。
水面上秤锤浮,直待黄河彻底枯。
白日参辰②现,北斗回南面。
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见日头。
【注】①休:
罢休,双方断绝关系。
②参辰:
星宿名。
试就该词的语言特点加以鉴赏。
一、【2017年高考课标全国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2.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二、【2017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早上五盘岭①
岑参
平旦驱驷马,旷然出五盘②。
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
苍翠烟景曙,森沉云树寒。
松疏露孤驿,花密藏回滩。
栈道溪雨滑,畬田原草干。
此行为知己,不觉蜀道难。
【注】①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春,岑参作为僚属随剑南西川节度使杜鸿渐入蜀平乱,途径五盘岭时作。
五盘岭:
秦蜀交界处峻岭、其山道曲折盘旋,故名。
②出五盘:
攀越五盘山道登上山巅。
1.“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中的“斗”“攒”两字,生动传神,所写景物特征鲜明,请作简要分析。
2.蜀道历来以艰险著称,为什么诗人却说“不觉蜀道难”?
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
三、【2016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登裴秀才迪小台
【唐】王维
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
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
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
(选自《全唐诗》)
1.“满目望云山”句中“望”字一作“空”,你认为这两个字用哪个更好?
请说明理由。
2.请结合诗句说明颔联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3.你如何理解诗中的“闲”字?
四、【2015年高考广东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过大通驿①
查慎行
夙雾才醒后,朝阳未吐间。
翠烟遥辨市,红树忽移湾。
风软一江水,云轻九子山。
画家浓淡意,斟酌在荆关②。
【注】①大通驿:
在安徽铜陵,大通河由此入长江,作者乘船途经此地。
②荆关:
五代后梁画家荆浩、关仝,二人擅长山水画。
1.第三联的“软”字在艺术表现上很有特色,请作赏析。
2.诗题的“过”字在诗中是如何体现的?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五、【2015年高考四川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
骆宾王
返照下层岑,物外狎招寻。
兰径薰幽珮,槐庭落暗金。
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
一遣樊笼累,唯馀松桂心。
1.请简要赏析“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向?
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闯关检测
1.轻微、新鲜、清爽等。
【解析】作答本题,首先要读懂该字所在句,然后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揣摩“嫩”字的含义。
这句是说穿着白色麻袍,走在“嫩凉”之中,这“嫩”显然给人以轻微、新鲜、清爽等的感觉。
2.这首诗语言浅切流畅,活泼圆转。
最后一句“春风动草衣”尤为传神。
正焦急等待主人归来的诗人远远看见一叶扁舟向岸边行来,渔人正寻找沙岸泊船,他身上的蓑衣在春风中飘动,好像是诗人等待已久的主人回来了,诗人喜悦的心情油然而生。
这一句形象生动,语调轻快,神采飞扬,极富神韵,给人以特别深刻的印象,凝聚了诗人对渔民的深情厚谊。
向岸边行来,渔人正寻沙岸泊船,他身上的蓑衣在春风中飘动,好像是屋子的主人回来了,诗人喜悦的心情陡然而生。
结尾一句,形象生动,语调轻快,神采飞扬,极富神韵,给人以特别深刻的印象,也凝聚了诗人对渔民的深情厚谊。
3.“催”字用得好。
“催”为催促,这里是“春风催促花儿开放”的意思。
诗人以含苞待放的百花比喻处于抑制状态的归心,进而表现出每到春天他的心都受到刺激,归思泛滥,就像被春风催的百花,不由自主地竞相怒放,比喻生动贴切。
【解析】本题考查炼字。
首先,找出用得好的那个字;其次,点出该字的意思以及尾联的含意;最后,联系诗人感情。
4.
(1)用“横”字,能带出一股雄健之气,如同一团浓墨重重地泼在画面上,其气势、力度是“飞”或“翔”不可比的。
(2)用“横”字,描绘出诗人久久凭栏远眺的神情,诗人“贪看”一行白鹭在秋浦上飞翔,视线追随白鹭移动,有“横”的感觉;若用“飞”或“翔”,则看不出诗人久眺的身影,点染不出诗人的主观情感。
(3)用“横”字,化动为静,暗示秋浦水天一色,空寥清旷,是诗人心境之静的外现。
【解析】本题考查炼字。
解答时要指出“飞”“翔”和“横”放在语句中的表达效果,然后点出优劣。
5.“一双”“两行”分别写燕子成双、征雁成队,借此反衬作者的孤独,抒发了作者形单影只、无限孤寂的情感。
【解析】本题考查炼字。
先调动知识储备,联想使用数量词的好处;然后再结合具体的内容阐述表达效果。
注意要联系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6.
(1)连用名词,组成意象群,勾勒了一幅死寂、萧疏的图景。
(2)对仗工整,使全曲具有整散结合的特点。
(3)景中寓情,“废”“静”二字意蕴深厚,奠定了全曲感伤的基调。
【解析】本题考查炼句。
炼句题要考虑的方面较炼字题多,要从语句含意、所用手法、感情倾向等方面进行阐述。
7.率真、直白。
以一连串不可实现之事——青山烂、秤锤浮、黄河枯、白日现参辰、北斗星回南面等,表现女子对爱情的忠贞不渝,热烈、大胆、泼辣,感人至深。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语言风格。
先抓住关键句概括出诗歌的总体风格,最好选用四字词语;再联系词句进行阐述;最后点出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高考链接
一
1.BE
2.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解析】“下笔春蚕食叶声”先点出其修辞手法,比喻:
把考生们在纸上答题写字的声音比喻成春蚕嚼食桑叶的声音。
再表述其作用、效果:
描写了考场上考生们紧张严肃答题的场景,也显示出考生才华横溢,答题速度快。
借此强化作者的喜悦之情。
二
1.①“斗”字,描写了两岸崖石耸峙欲错,犹如两兽相斗,凸显了江崖陡峭、峥嵘之势。
②“攒”字,描写群峰相连,层次莫辨,仿佛聚在一起,刻画了峰峦密集、重叠之态。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炼字能力。
炼字题首先要解释字在诗句中的含义,如果有修辞手法,要指出该字运用的修辞。
然后把字放到诗句中,描述诗句所写内容,最后指出诗句运用该字的表达效果,或者表达的情感。
“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中的“斗”和“攒”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斗”字将江流两岸的崖石人格化,两岸崖石耸峙对错,犹如两兽相斗,写出了江崖陡峭、峥嵘之势态。
而“攒”字山峰相连,好像攒集在一起,写出了山峰的密集、重叠。
2.①诗人入蜀是为报知己,为平蜀乱,虽然途中山峦重叠、险滩暗藏,但不觉艰险。
②诗人登上山顶后,心旷神怡,因此所观之景虽奇险但他感觉富有情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炼句的能力。
“此行为知己,不觉蜀道难”,前半句已经说明了一个原因,自己此行的目的是为看望知己好友,所以不觉得“蜀道难”;再看诗歌的前部分内容,首联写自己一大早驱车进入五盘岭,然后写自己看到的景色:
江水回旋在耸峙欲错,犹如两兽相斗的崖石间,太阳还没有出来,峰峦密集好像攒集在一起;烟霭中的山色一片苍翠,高耸的树木下,阴沉幽暗,在松树稀疏的地方露出了一座孤单的驿站,江边的回滩上长满了密密的鲜花。
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诗人对所观之景的喜爱之情,虽然看到的景奇险,但是觉得富有情趣,所以就不觉得道路艰难了。
三
1.示例一“望”:
照应题目中的“登台”,引出后面描写的景物。
示例二“空”:
①营造空旷的意境;②流露出超然的心态。
【解析】这是一道“炼字”的题目,考生作答时应注意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和结构说明理由。
重点注意从炼结构、炼意和炼境的角度回答。
2.①动静结合。
落日与鸟,是动态描写;秋日原野,是静态描写。
②寓情于景。
通过描写秋原的空阔,表现出诗人闲适的心境。
3.一个“闲”字,点出闲景、闲人、闲心,写出了闲境之美、闲适之情。
【解析】这是一道理解诗中词语并表明情感的题目,首先答出表层的含义,然后分析暗含的情感。
四
1.运用通感的手法描写江水在轻风吹拂下的状态,表达作者轻松舒适的感受。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语言的能力。
先交代运用了什么手法,然后再结合内容展开阐述。
2.首先写晨雾初散和朝阳将出未出的景色,接着写船临近集市和经过港湾的情景,再写风吹江水和云飘九子山的景色,全诗通过地点转移和景色变化写出“过”的行程。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内容的能力。
解答本题要联系诗歌内容,首联写晨雾初散,朝阳将出未出,眼前一片迷蒙。
颔联写江雾散去,远处的市镇依稀可辨,转眼移过了水湾。
颈联写江风拂过水面,云朵飘浮在九子山间,写出了行舟之快。
尾联则将眼前所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专题27 鉴赏诗歌的语言高考全攻略之备战高考语 专题 27 鉴赏 诗歌 语言 高考 攻略 备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