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一轮复习 人教版必修3 第二章 第29讲 森林的开发与保护学案 Word版含答案 docx.docx
- 文档编号:11617639
- 上传时间:2023-03-28
- 格式:DOCX
- 页数:23
- 大小:510.73KB
届一轮复习 人教版必修3 第二章 第29讲 森林的开发与保护学案 Word版含答案 docx.docx
《届一轮复习 人教版必修3 第二章 第29讲 森林的开发与保护学案 Word版含答案 docx.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一轮复习 人教版必修3 第二章 第29讲 森林的开发与保护学案 Word版含答案 docx.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3第二章第29讲森林的开发与保护学案Word版含答案docx
第29讲 森林的开发与保护
[最新考纲]
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
[考纲解读]
1.了解森林的生态效益及原始森林的分布。
2.理解热带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及其生态脆弱性。
3.掌握热带雨林的合理开发及保护的措施。
(重点)
[思维导图]
考点一 森林的开发与保护
一、森林资源的作用、现状和分布
1.森林资源的作用
(1)图示说明如下:
知识拓展
不同地区森林(绿地)的作用分析
不同地区
森林(绿地)的主要作用
丘陵、山地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较干旱的地区
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城市
美化环境、减弱噪声、调节气候
交通道路两侧
美化环境、减弱噪声、吸烟除尘、净化空气
热带雨林
维持全球碳氧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调节大气成分、促进水循环
(2)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
①影响大气中的碳氧平衡,有“地球之肺”之称。
②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
③世界生物基因宝库。
2.森林的分布
3.现状:
世界森林面积减少的趋势仍在继续,大片热带雨林正遭到毁灭性的破坏。
二、雨林生态的脆弱性
1.雨林的生态优势
光合作用强烈、生物循环旺盛、生物生长迅速。
2.雨林生态系统脆弱性的表现
(1)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再循环旺盛,长期高温多雨的淋洗作用,使土壤非常贫瘠。
(2)雨林生长所需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地上植被很容易遭到破坏。
三、雨林破坏的原因
四、热带雨林被破坏带来的生态危害
1.影响全球水循环和水平衡,引起地表水减少,水汽蒸发、蒸腾作用减弱,空气干燥,从而引起降水减少,气候异常,全球旱涝失衡的频度和强度将加大,全球自然灾害频发。
2.使二氧化碳增多,导致气温升高,造成全球气候变暖。
3.导致雨林物种的大量灭绝,使生物多样性和生物遗传基因锐减。
五、雨林的保护措施
1.鼓励保护性的开发方式,如雨林观光、生态旅游等。
2.加强雨林管理和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
3.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
4.设立国际基金,使当地从管理和保护中获益。
5.森林选择性采伐与更新造林相结合。
6.加强雨林缓冲区的建设,减少移民与农耕进入雨林区的机会。
1.有人说雨林是“长着森林的沙漠”,这是因为( )
①在茂密的森林下,有着与沙漠地区相同的贫瘠土壤 ②雨林与沙漠都有一样脆弱的生态环境 ③雨林与沙漠都有严重的水土流失 ④雨林与沙漠地区都严重缺水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答案 A
解析 雨林是“长着森林的沙漠”主要是指其贫瘠的土壤、脆弱的生态环境与沙漠相似。
巴西和中国联合研制的地球资源遥感卫星在监测亚马孙地区森林砍伐情况上发挥了重大作用。
据此回答2~3题。
2.亚马孙雨林被破坏的根本原因是( )
A.过度的迁移农业和商业性伐木
B.人口增长和贫困导致的发展需求
C.采矿、修路和城镇建设
D.开辟大型农牧场
3.亚马孙地区大规模开发计划引起国际社会的担忧,是因为( )
A.雨林作为自然资源是人类共有的财产
B.雨林对人类生存的全球环境至关重要
C.人类会失去主要的硬木来源
D.雨林是人类医学的宝库
答案 2.B 3.B
解析 第2题,亚马孙雨林被破坏的根本原因是当地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太快及贫困。
第3题,雨林大规模破坏会引起全球气候的变化,影响到全人类的生存环境。
考情速查
命题揭秘
2016·全国文综Ⅱ,37
2016·全国文综Ⅲ,36(3)
2014·全国文综Ⅰ,7~9
以小尺度区域的森林变化为背景材料,以选择题或非选择题形式考查森林的生态意义和生态问题及对策。
难度较大。
考向一 森林的生态效益
风经过森林后,速度会有所降低。
下图表示四类不同结构的森林对风速的影响。
据此回答1~2题。
1.距地面6米以内,防风效果最好的森林是( )
A.①B.②C.③D.④
2.从地域分异规律的角度考虑,在华北平原营造农田防护林,宜选择( )
A.①B.②C.③D.④
答案 1.A 2.B
解析 第1题,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读懂坐标系。
图中横坐标为风速,纵坐标为高度,①类森林使距地面6米以内的风速不到3千米/小时,故防风效果最好。
第2题,此题注意从“地域分异规律”角度来分析,影响地域分异规律的因素为水分、热量,而华北平原为温带,适合落叶阔叶林生长,故选B。
见题知本 溯源归法
常见材料形式
常见设问形式
常用解题方法
世界或我国典型区域图、森林景观图
说明森林分布规律及其生态效益
结合材料信息,根据答题模板进行分析、回答
考向二 雨林的生态环境与保护评价
3.(2016·全国文综Ⅲ)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题。
一位被热带雨林风光吸引的游客从马瑙斯出发,乘船沿内格罗河(下图)溯源而上,见两岸植被繁茂,河上很少有桥。
行至内格罗河与布朗库河交汇处,发现两条河流的河水因颜色迥异、呈一黑黄分明的界线,景色令人震撼。
船继续前行,岸边的沼泽渐渐映入眼帘……当晚他查阅资料,得知内格罗河河水因富含腐殖质,颜色乌黑,而布朗库河因含大量泥沙而呈黄色。
你是否赞同在该地区拓展旅游观光业?
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
答案 赞同。
理由:
热带雨林旅游资源独特,具有全球吸引力;旅游开发与运营成本低,经济效益好;增加当地就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等。
不赞同。
理由:
对热带雨林环境造成破坏,产生污染;给当地居民生活、文化带来冲击;来自自然的威胁(疾病、野生动物袭击等)较大。
解析 该问属于开放性试题,注意先要明确观点,理由与观点一致即可。
若赞同就要从该地拓展旅游观光业的有利条件及社会、经济意义角度回答,若不赞同就要从该地拓展旅游观光业后给当地居民及生态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角度回答。
见题知本 溯源归法
常见材料形式
常见设问形式
常用解题方法
世界或我国典型区域图
分析区域生态环境特征,说明保护森林的意义
结合材料信息,根据答题模板进行分析、回答
考向三 森林被毁的原因、影响及保护措施
4.(2016·全国文综Ⅱ)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陕西南部的秦岭地区是我国大熊猫分布的重点区域。
该地区曾经是重要的林木采伐区,20世纪70年代开始先后有多家森工企业在该区内进行采伐作业,1998年后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
下图示意1976年、1987年和2000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
(1)描述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
(2)分析导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变化的人为原因。
(3)说明协调道路建设与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的主要途径。
答案
(1)20世纪70年代(1976年),栖息地连成一片;到80年代后期(1987年),栖息地面积退缩,碎片化严重;90年代至21世纪初(2000年),栖息地面积有所增加,碎片化趋势减弱,分布范围有向北、向西扩展的趋势。
(2)大规模采伐森林(对植被破坏大),导致栖息地缩小;修建道路(国道、省道以及林区采伐道路),导致栖息地碎片化;人类干扰活动大幅减少(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108国道秦岭隧道通车等),植被得到了较快恢复,促进大熊猫栖息地的恢复与扩展。
(3)合理规划,道路选线尽量避开野生动物栖息地;在经过野生动物栖息地时,建设野生动物穿越道路的生态廊道;修建道路时尽量减少对周边植被的破坏,修复因道路施工遭破坏的植被。
解析 第
(1)题,描述大熊猫栖息地的变化应从其分布面积的变化、是否集中连片及缩小或扩展的方向等方面分析。
第
(2)题,森林是大熊猫的主要栖息地,导致大熊猫栖息地范围变化的人为原因主要从该地区森林的采伐与保护及道路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
第(3)题,协调道路建设与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的主要途径应从道路选址、在建设中注意预留野生动物过路通道及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恢复等方面分析。
见题知本 溯源归法
常见材料形式
常见设问形式
常用解题方法
世界或我国典型区域图
分析区域生态环境特征,说明森林分布变化、被毁原因及保护措施
结合材料信息,根据答题模板进行分析、回答
考点二 湿地的开发与保护
1.湿地概况
(1)含义:
湿地是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
(2)类型:
湿地包括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区,也包括河流、湖泊、水库、稻田等。
(3)我国湿地分布特点:
类型多样;分布广泛;东部多、西部少。
2.沼泽湿地的成因
(1)沼泽地的形成一般着重分析降水量(水位季节变化)、
蒸发量、下渗量、排泄能力、水网密度等要素。
例如三江平原地区沼泽地形成的主要原因:
气候湿润,降水较丰富;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气温低,蒸发弱;冻土发育,地表水不易下渗。
(2)青藏高原湿地成因:
海拔高,气温低,蒸发量小;冰川积雪融水较多;低洼地易积水;地下冻土层厚,地表水不易下渗。
(3)长江中下游平原湿地成因:
降水丰富;河湖较多,地表水丰富;地势低平,洪水易泛滥,排水不畅。
3.湿地资源的主要功能
4.湿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出现的问题
(1)数量在减少,由于泥沙淤塞,围湖造田,滥垦沼泽、滩涂等。
(2)质量在下降。
(3)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和效益在降低。
(4)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明显降低。
5.湿地资源问题出现的原因
(1)自然原因
气候变化,使干旱、半干旱地区湿地逐渐消失;海岸侵蚀,使滩涂湿地不断消失。
(2)人为原因(人类活动)
人口急剧增加,过度利用湿地动植物资源,大量围垦和开垦湿地,泥沙淤积严重,环境污染,水利工程建设的威胁,城市化和旅游业的发展与道路建设,填海造陆等。
6.湿地的保护措施
(1)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好现存的天然湿地。
(2)对已经围垦的湿地逐步退耕。
(3)采取工程措施,恢复已经退化的湿地。
(4)完善有利于湿地保护的法律法规。
(5)建立湿地资源信息库。
1.典型湿地保护措施
地区
具体措施
洞庭湖
长江流域实行退耕还林、封山育林、退田还湖、平垸行洪、以工代赈、移民建镇、加固干堤、疏浚河道的措施
三江平原
采取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地等措施
2.典型区域湿地保护的目的
大河中下游湖泊
主要目的是调蓄洪水,减轻洪水威胁
内陆干旱区湖泊
主要目的是调节气候,防止土地荒漠化等生态环境问题
大河上游(如我国三江源湿地)
主要目的是保护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和水源
东北三江平原湿地
主要目的是调节河湖水量,调节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
黄河三角洲湿地
净化水质,降解内陆河流污染物,提高环境质量;蓄滞洪水;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
方法技巧
1.生态环境问题的判断方法
(1)根据材料信息判断区域生态问题
材料中如果出现“干旱”“过度农垦”“放牧”等词语,则初步判断是荒漠化;材料中出现与“植被破坏”“过度樵采”有关的词语,则可能出现的生态问题是水土流失;材料中出现与“围湖造田”类似的词语,则可能出现的生态问题是湿地破坏。
(2)根据区域来判断生态问题
如果试题以区域图切入,先要进行区域定位,通过区域环境特征判断生态环境问题。
具体如下:
区域
可能的生态环境问题
我国西北地区、远离海洋的内陆地区、降水稀少地区
荒漠化
丘陵地区,季风气候下的高原地区,降水集中、植被稀疏的地区
水土流失
山地
森林破坏、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
平原耕作区
水土流失、湿地减少
干旱、半干旱草原区
土地荒漠化
(3)根据统计图表来判断生态环境问题
通过分析图表所包含的地理要素来判断,如图表材料显示的是耕地面积和湖泊、河流面积变化,则可能表示的生态问题是湿地减少或破坏;如果显示的是森林和河流含沙量的关系,则可能表示的生态问题是水土流失;如果显示的是放牧数量与植被疏密关系,则可能表示的生态问题是荒漠化。
2.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分析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
(1)分析思路
原因
(2)常见生态环境问题产生原因的答题术语
思考方向
答题术语
水土流失
自然原因
土质疏松;多暴雨冲刷;地表植被覆盖较差;地面起伏大,冲刷力强
人为原因
破坏植被,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坡地开垦
荒漠化
自然原因
气候干旱,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地表多沙质沉积物;全球变暖,蒸发旺盛
人为原因
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开发,居民点和道路建设不注意生态保护
湿地萎缩
自然原因
气候变干,蒸发加强;沉积物长期积累
人为原因
土壤侵蚀,围湖造田,大量引水灌溉,环境污染,河流的截流改向
森林破坏
自然原因
气候异常,生物演化
人为原因
滥伐森林,毁林开荒,商业性伐木,森林火灾,居民烧柴等
生物多样性减少
自然原因
物种有产生、发育和消亡的过程
人为原因
乱砍滥伐,生物生存环境遭破坏;过度捕猎
(2018·湖南湘潭期中)鄱阳湖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
鄱阳湖湿地是中国首批7个国际重要湿地之一,素有“珍禽王国”“候鸟天堂”“中国第二长城”之美名。
近年来,由于湖区不合理开发,令鄱阳湖湿地面临生态失衡的严重危机。
据此完成1~2题。
1.鄱阳湖湿地是我国最重要的湿地之一,有关湿地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湿地是重要的遗传基因库,对维持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B.大力开垦湿地,有利于扩大耕地面积,缓解人地矛盾
C.降解污染物,可使有毒物质降解和转化,使当地和下游区域受益
D.调蓄洪水,减少洪涝灾害
2.“夏秋天水一色,冬春草洲无边”是对鄱阳湖壮观景色的真实写照,这种景观的形成说明( )
①太阳辐射、大气环流的季节变化显著 ②气温、降水的季节变化显著 ③人类活动、地表状况的季节变化显著 ④气旋、锋面的季节变化显著
A.①③B.①②
C.②③D.②④
答案 1.B 2.B
三江源地区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长江水量的25%、黄河水量的49%、澜沧江水量的15%都来自这一地区,被誉为“中华水塔”。
这里是中国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天然湿地和生物多样性分布区之一,是我国最主要的水源地和全国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
回答3~4题。
3.下列关于三江源地区生态问题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冰川、湖泊萎缩,水源枯竭,雪线下降
B.气候逐渐干燥,土地荒漠化,草地退化问题日益突出
C.植被减少、水土流失的面积仍在不断扩大
D.野生动物锐减、虫鼠害肆虐
4.关于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保护适宜采取的发展战略和措施,叙述正确的是( )
A.必须立即停止开发,将居民全部迁出自然保护区,切实保护环境
B.加快当地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保护生态环境
C.增加草场载畜量,大力发展畜牧业
D.要积极建设人工草场,植被恢复以植树造林为主
答案 3.A 4.B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华社消息:
我国平均每年有20个天然湖泊消亡。
统计表明,20世纪50年代湖北省共有湖泊1052个,有“千湖之省”的美誉,而今只剩下83个。
昔日“八百里洞庭”湖水面积缩小四成,由我国第一大淡水湖退居第二。
我国西部地区一批烟波浩渺的大湖相继消亡,湖水逐渐向盐湖、干盐湖方向发展,除闻名中外的罗布泊外,东、西居延海、艾丁湖已是一片荒漠。
有关专家说,湖泊环境的日益恶化,已造成水灾频发,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性因素。
材料二 百年来洞庭湖淤积情况。
年份
1825年
1949年
1985年
面积(平方千米)
6000
4350
2690
容量(亿立方米)
400
293
174
(1)结合材料二,分析洞庭湖迅速退缩的主要人为原因。
(2)我国西部地区盐湖、干盐湖逐年增多,主要原因是什么?
(3)湖泊退缩、消亡对环境的影响重大,试根据所学知识对此作出简要叙述。
答案
(1)上游地区森林的滥砍乱伐和毁林开荒,使水土流失加重,含沙量增大;大规模的围湖造田导致湖泊面积缩小。
(2)全球变暖,蒸发加剧;人口增加,生产、生活用水增多;荒漠化程度加剧,涵养水源减少,下渗量增大。
(3)湖泊退缩、消亡削弱了径流的调蓄功能,加大了旱涝灾害的发生频率;对气候的调节能力下降;农业生态遭到破坏。
考情速查
命题揭秘
2015·天津文综,8~9
2015·广东文综,41
(1)~(3)
2015·安徽文综,35
(2)
2014·新课标全国文综Ⅱ,36
(1)
2013·海南地理,13~14
以区域图为主要信息载体,辅以文字说明,考查湿地的形成条件、生态效益、存在问题及整治措施。
难度中等,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均常见
考向一 湿地的形成原因
1.(2015·安徽文综)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题。
下图为巴音布鲁克地区示意图。
巴音布鲁克湿地发育于天山山脉中部大、小尤尔都斯盆地中。
盆地内河流蜿蜒,流向区外。
冬季严寒,年平均气温-4.7℃。
简析巴音布鲁克湿地的形成条件。
答案 该地区有较多的冰雪融水、大气降水和地下水补给,河流众多;盆地内地势平坦,排水不畅;气温低,蒸发弱;地下冻土层发育,阻滞水分下渗。
解析 从水分的盈亏分析湿地形成的原因。
该地四周高、中间低,有利于地表水汇集,河流众多。
河流补给类型有高山冰雪融水、大气降水和地下水,水源丰富。
该地地势高,冬季严寒,年平均气温低于0℃,地下有冻土分布,不利于地表水下渗,使地表常年处于过湿状态;气温较低,蒸发微弱,易形成湿地。
见题知本 溯源归法
常见材料形式
常见设问形式
常用解题方法
世界或我国典型区域图;代表性河流、湖泊或湿地分布图
说明湿地分布特点,分析湿地的形成原因
结合图示和区域信息,根据答题模板回答
考向二 湿地的开发与治理
(2015·天津文综)艾比湖是准噶尔盆地最大的咸水湖,湖水较浅。
湖中有鱼类、芦苇等动植物资源,芦苇对湖水有净化作用。
近几十年,艾比湖流域新增了大量耕地、灌渠,湖面缩小了1/2,芦苇大量枯萎。
读材料回答2~3题。
2.结合材料信息推测,艾比湖面积的缩小会使( )
A.湖水的含盐量减小B.湖中鱼类密度增大
C.湖泊自净能力减弱D.湖水蒸发总量增大
3.为防止艾比湖继续萎缩,在该湖流域应采取的措施是( )
A.修建水库 调节径流B.退耕还草 保护水源
C.退耕还湖 水产养殖D.种植芦苇 改善水质
答案 2.C 3.B
解析 第2题,艾比湖流域新增了大量耕地和灌渠,引河水灌溉使注入艾比湖的河水减少,湖水含盐量增加;湖中鱼类密度减小;湖泊面积和水量减少,使湖水蒸发总量减少;芦苇大量枯萎,对湖水净化作用减弱,造成湖水自净能力减弱,C项正确。
第3题,修建水库会使注入艾比湖的水量减少,造成艾比湖萎缩;退耕还草有利于涵养水源,同时减少种植业用水量,防止艾比湖继续萎缩,B项正确;水产养殖容易引起水体富营养化,使湖水自净能力减弱,湖泊面积减小;湖泊的生态系统是长时间形成的一种动态平衡,若水质恶化,种植芦苇会改变生态系统的种群结构,难以达到改善水质的作用。
4.(2015·广东文综)山东省南部的南四湖,由微山湖、昭阳湖、独山湖、南阳湖组成,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重要通道,沿湖地区工业以煤炭、电力、造纸为主。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
(1)~(3)题。
材料一 南四湖地理位置示意图(下图)。
材料二 南四湖及周边地区1982年与2012年各景观类型面积统计图(下图)。
(1)南四湖湖盆狭长,总体呈________走向。
部分入湖河流不定期出现断流现象。
主要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南四湖及周边地区各景观类型中,1982年面积最大的是________;1982~2012年间,面积增加最多的景观类型是________。
(3)分析1982~2012年南四湖及周边地区沼泽面积大幅度减少的主要人为原因。
答案
(1)西北—东南 降水量季节分配不均,沿途用水过度
(2)湖泊 台田鱼塘 (3)台田鱼塘的建设、稻田面积的扩大、建筑用地的增加。
解析 第
(1)题,根据图示即可得出该湖泊的走向;断流的原因主要从人为原因和自然原因两大方面入手分析。
第
(2)题,从柱状图的内容对比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第(3)题,湿地减少的人为原因主要从过度垦殖、不合理的建设等角度分析。
见题知本 溯源归法
常见材料形式
常见设问形式
常用解题方法
世界或我国典型区域图;代表性河流、湖泊或湿地分布图
说明湿地当前存在的问题、形成原因、造成的影响及治理措施
结合图示和区域信息,根据答题模板回答
课时作业
亚马孙热带雨林是地球上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比较完整的一片原始雨林。
最新数据显示巴西亚马孙雨林2015年流失面积比2014年多出16%。
据此回答1~3题。
1.结合上图和所学知识,分析亚马孙地区热带雨林分布面积广阔的原因包括( )
①地势西高东低,有利于东南风的深入 ②受巴西暖流的影响 ③受秘鲁寒流的影响 ④平原面积广阔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导致亚马孙雨林不断遭到严重破坏的原因可能包括( )
①为了脱贫而实施过度的迁移农业 ②为了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而开辟大型农牧场 ③为了偿还债务而进行商业性伐木 ④为了满足人口增长对土地的需求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3.下列保护雨林的措施中,能够较好地协调环境与发展关系的是( )
A.设立国际基金,使当地从管理和保护中受益
B.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
C.加强雨林缓冲区的建设
D.加强雨林管理和保护
答案 1.B 2.D 3.A
解析 第1题,亚马孙雨林分布广与大气环流、地形、暖流等因素有关。
第2题,过度的迁移农业是为了解决人口增长带来的粮食短缺问题,仅依靠迁移农业是无法脱贫的。
第3题,设立国际基金,既保护了森林资源,又使当地受益,解决了当地的贫困问题,较好地协调了环境与发展的关系。
4.(2018·合肥调研)下面图示区域西部山区是我国重要的林果业基地,也是重要生态保护区。
图示区域西部森林的环境效益是( )
①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②防风固沙,减轻东部地区的风沙危害 ③净化空气,吸烟除尘 ④调节气候,减轻东部地区寒潮影响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答案 A
解析 该区域的西部是山地地形,森林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同时该区域位于京津地区冬季风的上风向,具有防风固沙的作用,有利于减轻东部地区的风沙危害。
该区域西部主要为山地,工业不发达,空气较好,森林吸烟除尘作用小;该山地海拔较低,森林对减弱寒潮强度的作用较小。
(2018·哈尔滨三中调研)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雄安新区。
下图为“雄安新区核心范围位置示意图”。
据此完成5~6题。
5.白洋淀在新区经济发展中可发挥的主要功能为( )
①提供水资源 ②净化水质 ③保护生物多样性 ④调节气候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6.白洋淀未来开发利用中,最适宜建( )
A.生态保护区B.水运中转区
C.湖景住宅区D.产业承接区
答案 5.B 6.A
解析 第5题,白洋淀为天然湖泊湿地,可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水资源、净化水质以及调节区域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是湿地的生态效益,与经济区发展关系不大。
第6题,白洋淀作为湖泊湿地可以适当发展生态旅游,但需做好生态保护工作。
白洋淀水域面积小,服务范围小,不适宜作为水运中转区。
发展湖景住宅、承接产业转入都会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
下图示意1990~2010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届一轮复习 人教版必修3 第二章 第29讲 森林的开发与保护 学案 Word版含答案 docx 一轮 复习 人教版 必修 第二 29 森林 开发 保护 Word 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bdocx.com/doc/116176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