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学反思.docx
- 文档编号:11616651
- 上传时间:2023-03-28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35.43KB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学反思.docx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学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学反思.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学反思
数一数教学反思
本节课从生活经验出发,层层深入地逐步完成对乘法意义的体验教学过程,由于从学生喜爱的谜语为切入点,抓住了学生的心理年龄的特点及心理需求,因此从课堂一开始孩子们就产生了极大的热情和兴趣,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从而使学生对于应用的学习显得轻松自然,游刃有余,自始至终,学习的学习都处于一种兴奋的状态之中,通过认识数熊猫只数----数方格--数小狗----数苹果等。
同时还通过玩游戏中的各种形式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来解决自己所遇到的实际问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努力使学生体会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实际魅力,同时也体会到了“玩数学”带来的无限快乐。
当然本节课也还存在以下几个不足:
学生的观察不够仔细,表述上感觉也有些欠缺,其次,学生在活动中,显得有点乱,没有认真的听取老师的要求,看来对于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好习惯还有待加强。
儿童乐园课后反思:
1.突出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课程理念。
创设学生熟悉的的情境,让学生体会到用连加算式解决这类问题相对烦琐,激起学生学习乘法的愿望,进而感受学习乘法的必要性。
学生初步认识了乘法运算的意义之后,让他们再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问题可以用乘法表示,体会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把解决问题与学习乘法运算意义的过程结合起来,利用学生已有的用连加算式解决问题的经验,进一步抽象,建立乘法算式,从中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
在列乘法算式时,“4个2”中的4,“6个4”中的6和“3个3”中的第一个3是教学的关键,而对此学生往往容易疏忽。
教师请学生说说自己列式过程中的想法,特别是从哪儿找到“4”“6”和“3”的,由学生讲给学生听,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
另外,引发对“1+2+3=6(人)”为何不能用乘法算式表示的讨论,进一步强化对乘法运算意义的体验。
总之,本节课的设计,能自始至终给学生创造出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大量的生活情境中去体会、感悟和发现,真正让学生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进一步激发了他们学习数学的愿望。
有几块积木教学反思
对于乘法意义的理解,一定要结合具体的情境进行,让学生通过交流、沟通,在表达和倾听的过程中进行分析判断,在具体情境中去感悟,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动物聚会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到农场里参加小动物的聚会这一童话式的活动为主线而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由于从学生喜爱的童话故事为切入点,抓住了学生的心理年龄的特点及心理需求,因此从课堂一开始孩子们就产生了极大的热情和兴趣,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每一个环节学生都能主动的参与进来,通过自已的观察、分析、思考,最后轻松自然地获取了知识,同时还在各种形式的节目中运用自已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体现了新课标“玩中学”带来的无限快乐。
当然,本节课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学生的观察不够仔细,而且教师在问问题时,说得不够具体,孩子们表达自已的观点时有困难;尤其是在送礼物的那个环节中,许多孩子不理解是什么意思,导致后面的课堂纪律有点混乱,看来对于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好习惯还有待加强。
五环旗教学反思
自我问答:
结合教材,激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
教学中应给学生充分探究、思考、动手、动口的时间和空间,就能实现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目的。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探索知识,才能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逐渐领悟数学,促使学生与同伴的合作交流,才能开阔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
优化练习设计,进一步培养学生计算能力。
本单元教学,要求学生会口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
学生应做到能正确计算,绝大多数学生应达到每分钟做5——6题。
要达到这个目标,除了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主动探索、合作交流掌握算法,还需要组织好练习。
《分桃子》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分一分与除法”32页“分桃子”主要是通过“分桃子”的过程,使学生感受“随意分”与“平均分”的区别,体验“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中,我设计了一系列动手分一分的活动,让课堂成为提升学生数学思考的训练场。
1、教师创设问题情景,唤醒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我在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请你帮助猴妈妈分桃子——分一分”这样的情境,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数的分解,找到了新知识与旧知识的生长点,改变了传统的概念教学“复习——引入——新课——练习——巩固”的模式。
我借助多媒体向学生讲述分桃子的故事,引出只有分的“同样多”(平均分)两个猴宝宝才满意,适时渗透数学文化思想,使学生数学思考从这里“开始”。
2、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在合作交流中提升数学思考——平均分。
建构主义教学论认为,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不是教师传授和输出的结果,而是学生通过亲身经历,通过与学习情景间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
如果说以往的概念教学,教师侧重于直观演示,通过举例证明理解概念的含义,那么在新课程的实施中,课堂教学要有“质”的变化。
课本是知识的载体,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媒介”,它对教学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
教学中,学生对“平均分”的理解是一个难点。
我大胆放手让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怎样分桃子、分鱼、分智慧星……还设计了变式练习,辨析“平均分”和不是“平均分”的练习,在小组练习“分智慧星”的活动中,引出了有余数除法,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数学思考——由“分一分”——平均分——有余数除法。
3、在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过程中,让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
数学概念是生活现象的“数学化”,是由具体到抽象的“升华”。
针对低年级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我在教学中没有把现成的除法意义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在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以后,及时设计了一些操作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引导学生“想一想、说一说、试一试、摆一摆、分一分”,在亲身体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除法的含义,体验“平均分”。
让学生在做中学,抓住不同物体的“平均分”,既培养了数感,又强化了对除法意义的初步理解。
与传统教学相比,整个课堂教学看似淡化了“除法的概念”教学,实际上却在“核心”处加以“引导”,在关键处加以“点拨”,教师真正成了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借助课堂教学这个提升学生数学思考的“运动场”,使学生的思维由“无序”到“有序”,真正体验到学习成功的愉悦。
我在本节课教学中,力求营造一个充满“灵性”的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帮助学生“平均分”,理解除法的意义。
从引导开始起“跑”(分一分)——有目标的进行跑(平均分)————最后水到渠成(解决问题,提升学生的数学思考),真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做家务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在课堂教学中某些地方的处理临时发生了变化,可能是因为时间关系怕完整的教学结构无法展示给听课的领导,以学生发展为本思想被淡化,关注学生的地方自然少了些,相当多的孩子在学乘法口诀的时候,并不是一张白纸.所以我在设计课的时候考虑到了学生的学习起点。
也想给学生一个机会展示自己,教育学生学习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知道光会背乘法口诀而不知道其意义和来源是不行的,应该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在5的口诀教学中是从算式入手来编制口诀,在这里想打破前一课时的教学顺序让孩子觉得新颖,或者是想让听课的老师也感觉有点新意吧,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按照顺序并全部板书在黑板上,原本打算在学生全部列出乘法算式后,对照算式和口诀有什么关系的时候,会恍然大悟,口诀原来于此处编制的。
对于这种教学思路我还是比较满意的,但是遗憾的是在引导观察两者之间的关系时,只问了一句你知道这些算式和口诀的关系吗?
当学生还在愕然中便如蜻蜓点水般草草收场,此环节的教学在我的拉拽下学生一句一句的找到了口诀所对应的算式,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不算轻松而且也没有出现我想要的“大悟”。
李老师说的没有错:
知道自己要达到一种什么目的,思考透了,课堂上才会收放自如。
在这一环节上虽然知道自己想达到什么目的但是根本没有想清楚通过怎么样做怎样引导才能达到这种目的,人们常说细节决定成败,事实上在一节课上关键地方的成功与否也是如此。
如果真正的关注学生的心理和感受的话,在此时完全可以多花费一点时间,引导学生发现口诀和其对应的算式的相同与不同,比如算式只是比口诀多了一个乘号,算式是由数字和符号组成的,口诀是中文大写,如果把算式中的乘号盖住的话就能得到其对应的乘法口诀,那么口诀的来源也显而易见了。
想要学生的“恍然大悟”也由不得学生“不悟”了。
在这节课中顾及过多,想展示的也过多,反而顾此失彼,一些传统教学中的优点也给忽略了。
需要几个轮子教学反思
这节课学生掌得不错,记忆方法也能掌握。
口诀大部分同学能在课堂上背出来。
应用方面还有欠缺。
通过本次教学,让我从中收获了不少。
对此谈谈自己的想法。
课开始创设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关联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通过设问,激活学生思维与探索的欲望。
通过“画一画”的活动,让学生建立三轮车与轮子的图形表象,通过“数一数”、“说一说”进一步感受“三轮车有几辆”与“轮子有几个”之间的对应关系,发展学生的数感。
用表格表示数值的对应关系,具有直观性,进一步引导学生发现数值对应的变化规律,有助于培养数感。
强调利用知识内在联系加强记忆的方法,也是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
练习的形式丰富多彩,把枯燥的计算练习变得生动有趣,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数学故事”不仅增添了数学学习内容的趣味性,而且打破了学科本位,加强了数学与语文学科的联系与综合;把做人的道理寓于数学故事的情节之中,是实现新课程多元目标的一项举措。
可爱的小青蛙教学反思
1.从生活引入,密切联系实际。
本节课能够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不是为了教学而教学,而是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识规律,留意身边的事,使学生觉得数学就在身边,懂得学好数学就能解决很多生活中的问题。
2.鼓励求异思维,激发创新潜能。
在教学过程中,尽量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看了这幅图,你有什么要问,有什么不同的问题呢?
你能解决吗?
你怎样列式?
”学生受到激励和鼓舞,每个人都争着说出自己的想法。
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将枯燥的计算与解决问题相结合,融入到有趣的数学活动之中,使智慧的火花越燃越旺。
小熊请客教学反思
情景的有趣能较好的吸引学生的兴趣,学生能较好地完成4的乘法口诀的编制,但记忆口诀时学生容易出错的口诀是四七二十八、四八三十二和四九三十六,这三句口诀特别要让学生多读、多背和多练。
《回家路上》教学反思
这一课的教学设计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观念:
1.创设学习情境,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已有知识设计生动有趣的。
直观形象的数学学习活动。
因此,在教学伊始设计成观察主题图、听录音故事、想数学问题等活动,积极创设学生熟悉的、喜爱的生活情境,使学生从生活情境中主动地感受数学、理解数学和应用数学。
2.剖析学生情况,灵活调节学习重点。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地思考,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反思。
”是课程标准的要求。
针对平时学生从练习与作业中反映出来的不善于用完整数学语言整理信息的现象,设计有价值的思维活动,积极促进学生进行有效学习,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动笔在练习本上写出想提出的问题这一环节,就是培养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后,能用通顺、简洁的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既充分培养初步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意识,又整合了语文学科与数学学科的知识联系点。
3.优化合作环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教师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而且,合作精神是时代对人的基本要求,真实生活中的任何一件事情、任何一项任务,都必须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合作才能得以完成,得以实现。
所以,在教学活动中,着力优化合作交流的环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是尤为重要的。
(1)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营造合作氛围,提供合作机会。
如:
在听故事后,首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想提出什么问题,而后再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并且让学生之间互相提问、互相评价,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们在愉悦、民主、平等的氛围中,缩短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和共振,激发起合作的欲望,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合作活动中去。
(2)拓展合作时空,注重应用实践,提升数学素养。
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本人在教学设计时特别注意体现这一理念,努力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参与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认真听讲、课堂练习的同时,有更多的机会去亲自探索,去与他人交流和分析探索的结果,更好地理解数学的基本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掌握数学方法。
如:
教学训练安排学生和父母或好朋友观察家中物品或上学路上的景物,寻找数学信息,试着提出并记录5个数学问题,进行相互提问并解答的游戏。
充分贯彻联系生活和数学应用的思想,让学生具有实践活动的机会,有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机会,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现实生活,结合生活实际学习数学、应用数学。
看一看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表内乘法、整十数与一位数想乘的基础上教学的。
它的计算方法、竖式书写类似于不进位乘,学生已有了竖式书写和计算方法的经验,但由于增添了估算,计算中产生了进位,计算难度比不进位乘有所提高,错误率也会相应增加。
教学时,我是本着“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建立在学生浓厚兴趣的基础上”这一新课程理念实施的。
向学生提供充分的学习素材,提供足够的活动机会,引导他们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基础上,习得数学知识,领会数学思想,掌握数学方法。
我在教学中把教学内容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根据情境对36*2的结果进行估计,旨在培养学生先估后算的习惯。
我重点指导了以下的估计方法:
36在哪两个整十数之间?
把它看成30,两盒一共有几枝?
实际的枝数比60怎样?
把它看成40,两盒一共有几枝?
实际的枝数比80怎样?
从而很显然地得出“36*2的积在60和80之间”的结果。
而后又出了两道题进行巩固。
第二层次是探索出进位乘的笔算方法。
我先让学生借助小棒摆一摆,直观理解个位想乘后的进位情况,然后用竖式进行计算。
这一环节我打破了教材的安排,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新的知识领域。
让他们自己去探索、比较、验证,体验成功的欢乐。
本堂课的估计对学生来说其实也是一个难点,个别学生的正确率不高,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
因此,有必要再利用一点时间进行巩固,达到熟练的程度。
节日广场教学反思
在实际的教学中也出现了很多值得探讨和改进的地方,比如学生看图时,应注意指导学生看图的方法,教师的语言应该简洁。
分桃子教学反思
我在本节课教学中,力求营造一个充满“灵性”的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帮助学生“平均分”,理解除法的意义。
从引导开始起“跑”(分一分)——有目标的进行跑(平均分)————最后水到渠成(解决问题,提升学生的数学思考),真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分苹果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组织数学活动,目的是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使学生体验除法的平均分,通过操作,使学生发现生活中有很多平均分的现象。
知道学习除法的必要性,了解除法分的含义;通过自主探索,理解除法含义。
分糖果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对自己的教学,做了一些回顾与思考,反思如下;
1运用身边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的意识。
课堂教学开始时,我让学生猜给他们带来了什么礼物,引起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从而引出分糖果的课题。
在具体的生活中,使数学生活化。
2.创设情境,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体会平均分的意义,感受“分法的不同策略”。
课堂中我创设了“分糖果”的情境,通过两次“分一分”的活动,让学生体会到虽然分的方法是多样的,但是分的结果是相同的。
3 让学生体验用表格记录平均分的过程,对二年级的孩子来说有些难,他们会说,但不一定会填,这时,我在示范后又设计了同桌合作,看看别人的记录表,你知道他是怎么分的吗?
学生通过合作既学会了记录,又体验了分法的多样性。
4在解决分50块糖果的问题时,在活动前我有意识地提醒学生明确分工,在活动时又有针对性地参与到各组的活动中,让学生体会到:
在分较大数目的物品时,一次分不完,可以分步分,可以用表格记录分的过程;每次不必一块一块地分,边分边根据剩下的数量来确定下次分多少更合适。
在课堂中注重让学生自己感受有效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
5.重视估计意识的培养。
本节课,我结合教学内容,在每次动手分糖果时都设计了一个较好的小环节“观察估计糖果的块数”。
特别是第二次估计一大包糖果有多少块时,引导学生把它与20块糖果进行对比,培养学生有依据地进行估计活动,创设了一次提高估计意识、增强数感的机会。
上完课后,我感觉到对大数目物品进行平均分的策略,学生感知得还是不够,特别是每次分多少,可以怎么分。
也许是时间的关系,最后有些匆忙。
在分50块糖果时,我是否可以这样提问:
“请小朋友先估计一下,每人大约可以分到多少块?
”因为学生具有100以内加、减法的知识,应该能够说出“至少10块”。
真希望听过此节课的同仁们,给我一些意见。
分香蕉教学探讨与反思
1.让学生从“分一分”的活动人手,引出除法算式与等分活动之间的联系,便于学生对除法含义的理解,从而使学生明白,“除”就相当于把某物体或某个数进行分割,可以是等分,也可以是不等分,不等分就产生剩余数。
2.通过具体的情景设置,鼓励学生进行除法算式的探讨活动,与学生互动,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
飞行表演教学反思
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主要存在以下的问题:
一、教材的处理问题
飞行表演是在分桃子、分苹果、分糖果和分香蕉4节课之后的一节课。
根据教材的体系、内容安排和教学参考书中的描述本节课的重点是用除法算是表示平均分,但我在参看了数学课堂作业本和多个飞行表演的教学设计之后,我对教材做了如下的处理:
1.将本节课的重点处理成乘除法的联系和有余数除法
2.将本节课的难点处理成理解“余数一定比除数小”的道理
上课后,反思这节课的内容其实还是处理成2个课时更加的合理。
在乘除法的联系部分充实进更多实际应用的内容采用多种感官参与的策略,以促进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这样处理在有余数除法的内容中将会有更多的时间来探索和理解有余数除法。
二、教学实施中的问题
本节课的教学基础是学生在进行了大量的分一分和充分认识了除法算式的基础上开展教学的,就除法的意义而言学生还是能够理解的,但是问题在于:
1.在教学乘除法联系时,只停留在了算式的层面上。
学生已经说出了乘法里的积在除法里面就是被除数,乘数在除法里变成了除数和商,但我并没有再次进行处理与引导。
在此处其实即可引导学生得出:
求其中一个乘数可以用积除以另一个乘数、求除数可以用被除数除以商、求被除数可以用商乘除数。
此外,课程强调将数学与生活联系,将知识与生活联系,同时学习计算也是为了应用。
而我在处理时只停留在了计算的层面,应该进行更高层次的挖掘。
比如根据算式编简单的文题和简单的应用题。
2.教学有余数除法时,学生虽然有了分一分有剩余的情况的经验,但是将分一分的过程及结果用算式表示出来是一个难点。
这一点是我课前没有预想到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这样的情况。
在讲完后第一次后的第一次尝试中有将近30%的同学能够准确的列出算式,而另外将近70%的同学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不知道哪个数应该写在哪个位置。
在第二次的尝试过程中也只有70%左右的同学完完全全地写对。
课后反思这个问题与在写算式前没有进行清楚的指导有密切的关系。
此外在教学中还有两个问题:
(1)没有教会学生有余数算式正确的读法,
(2)没有让学生深刻地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实际意义。
由于时间和组织的原因并没有将教学设计中提出的教学难点“余数一定比除数小的道理”落实。
3.教学组织过程中的语言组织问题。
这是我在开始工作以来就遭遇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如何让自己的语言更加具有科学性
(2)如何使自己的语言组织得更加的简洁(3)如何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想法和问题表述得更加的完整和清楚,以发展他们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在撰写教学实录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在上课的过程中所讲的话远比学生多,导致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两个,其中之一是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另外一个就是对学生的话重复得比较的多。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的评价和反馈问题同样值得深思。
如在课上有一个学生就提出“老师,你为什么没有把算式里面的单位读进去”,而我并没有对其进行反馈。
所以今后上课的过程中教材的处理、语言的组织、教学的评价与反馈和数学整体知识体系的建立等将是我进后一段时间内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
“路漫漫起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的这句词一直是我的座右铭。
我时刻用这句话来告诫自己戒骄戒躁,告诫自己教育是一条长路并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艰苦卓绝的探索与努力。
“教育是事业其意义在于奉献,教育是科学其意义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其意义在于创新”借助这句话道出自己的追求,相信在未来经过各位老师的悉心指导与自身的不懈努力定能取得成功!
小熊开店教学反思
通过创设“小熊开店”这一有趣情景,老师以学生在动物王国“玩耍”贯穿全课,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从新课的开始,学生就会跃跃欲试,主动参与到情景中来,真正成为课堂小主人。
“小熊开店”与我们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就像同学们到超市去购买东西一样,在玩中学,做中得。
为学生创设了解决问题的情景,也让学生了解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当情景引入后,学生能够独立理解题意,列出相应的算式,并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尝试解答。
《运动会》教学反思
新课标提倡:
数学课要能够给学生创设一个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能激发学生参与的具体情境,让学生在这个具体的情境中去发现问题,然后能通过独立思考和集体合作解决问题,在本课的设计中,我充分考虑到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了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学校运动会”,让学生在这个充满童趣的情境中去发现问题,在帮助他人的氛围中去思考问题。
在课的开始,我设计了一个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学校运动会”,以“学校运动会”这个具体情境来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一个较复杂的情形中去发现数学问题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条件,然后利用这些条件去解决具体的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同时,让学生感到学习并不困难。
快乐的动物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抽象的概念课“倍”的认识。
本节课我的设计意图是利用课堂的生成性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展示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及时调整预设的内容,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多种资源获取知识,形成能力。
从课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北师大 小学 数学 年级 上册 教学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