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一复习资料.docx
- 文档编号:1161436
- 上传时间:2022-10-18
- 格式:DOCX
- 页数:30
- 大小:107.82KB
历史必修一复习资料.docx
《历史必修一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必修一复习资料.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必修一复习资料
历史必修一复习资料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
1、了解先秦时期政权的更迭
夏:
约公元前2070年,从禅让(传贤)到世袭(传子)
商:
约公元前1600年。
甲骨文、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
王位继承:
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
西周: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都镐京。
东周: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都洛邑。
春秋:
前770年-前476年(另一说,前770年~前403年)以韩、赵魏三家分晋为标志春秋结束。
春秋五霸:
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一说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战国:
前475年-前221年(一说前403年-前221年),战国七雄:
齐、楚、燕、韩、赵、魏、秦。
周赧王时周分裂为东西两个公国,公元前256年秦灭西周公,公元前249年秦灭东周公,东周灭亡。
公元前221年秦灭齐,战国结束。
2、理解分封制、宗法制的基本内容
(1)分封制
①内容:
周王把土地、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授民授疆土)
权利:
被分封的诸侯在他们的领地,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的独立性,在封国内有世袭统治权。
义务:
诸侯必须要服从周天子的命令,为天子镇守疆土,随同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②作用:
加强周王对地方的统治,使周成为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③结果:
西周后期,分封制受到破坏,战国末年分封制无法实行。
④特点:
“分封诸侯,以藩屏周”,用分封诸侯的方法,巩固统治。
(2)宗法制
①内容:
西周政治的典型特征,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政治制度,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办法,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样的宗法等级,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最终保证王权的稳定。
(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
②核心:
嫡长子继承制
③作用:
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3、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征
⑴神权与王权的结合。
⑵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
⑶最高执政集团权力集中程度低。
二、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了解秦的统一
秦王嬴政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结束诸侯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王朝——秦朝。
史载:
秦朝“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秦朝的中央官制
三公九卿制。
三公:
秦朝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史称“三公”。
三公的职责:
丞相有左右二员,职责是协助皇帝,助理万机,受御史大夫牵制;太尉主掌军事(虚设其位),地位与丞相一样;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助手,负责监察系统,地位仅次于丞相,负责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
3、理解郡县制的推广和作用
(1)推广:
起源于春秋。
战国商鞅变法时废分封,行县制。
秦统一后,全国推行郡县制。
①“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设置,设郡守、郡尉、监御史等职官,分掌行政、兵事、监察职责。
初有36郡,后有40余郡。
②“县”隶属于“郡”,县下有“乡”、“里”两级地方基层行政机构。
——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调动任命,不得世袭。
(2)作用:
①它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权的垂直管理,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
②它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三、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了解汉朝郡国并行制
汉初,在地方上继承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侯王国,郡国二制并行。
郡设守,后成太守,王国设丞相,分别作为郡和王国的最高行政长官。
——结果:
出现了王国问题。
(“七国之乱”)
2、理解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唐代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尚书省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事无不总”,负责执行政令。
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
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3、了解宋朝分割宰相权力的举措
(1)宋初,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2)为制约宰相,后来又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4、理解元朝的行省制度
(1)概况:
元代以行中书省作为常设地方行政机构,简称行省或省,全国分为十个行省。
还有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
一是中书省作为中央行政机构并直接管理大都及周围地区称之为“腹里”(河北、山东、山西)。
二是宣政院管理西藏、四川和青海的少数民族地区。
(2)行省与中央的关系:
行省行使权力时受中央的节制。
民政事务
必须呈报中书省
军政要务
需呈报枢密院
赋税征收、调动军队
中央的诏旨
行省官员——定期觐见皇帝,向皇帝述职。
(3)影响:
它的创立,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行省的设置,便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5、理解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
(1)先秦时期:
世官制。
①标准:
血缘。
②方式:
世袭。
(2)汉朝:
察举制。
①标准:
孝廉。
②方式:
举荐、皇帝征召。
(3)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①标准:
门第。
(4)隋唐至明清:
科举制。
①标准:
考试成绩。
②方式:
考试。
——科举制的积极影响:
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同时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科举制的消极影响:
明清时期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选拔的大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的人才;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是中国近代落后于西方的重要因素。
四、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1、了解明朝废丞相、设内阁(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⑴形成:
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权分六部,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
明成祖朱棣(永乐)设立内阁制,以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
⑵性质:
内阁是皇权专制的产物,但它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和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2、了解清朝设置军机处(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雍正帝时,在宫内设置军机处,由皇帝挑亲信的满汉官员,充任军机大臣,商议军国大事。
军机大臣拟写成文,经皇帝审批后,再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去执行。
全国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
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后来相继撤销,内阁也名存实亡。
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皇帝既是最高立法者,又是最高行政长官和最高司法者,不受任何约束和监督。
3、认识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积极影响:
①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
②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
③有利于民族的融合。
④有利于社会安定和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2)消极影响:
①决策具有独断性、随意性,易出现失误;官吏唯上是从,助长因循守旧之风。
官僚机构膨胀,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
②明清时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长期落后于西方。
③思想上的控制使科学和文化的发展严重的滞后。
专题二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一、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1、了解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主要史实
2、理解《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并认识其影响
⑴1840年至1842年鸦片战争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
内容:
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通商口岸;英国商人进出口货物交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协定关税——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
影响:
它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转化为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主要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中国人民从此肩负起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的双重任务。
中国人民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⑵1856年至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迫使中国签定第二批不平等条约1858《天津条约》1860《北京条约》。
使中国丧失大片领土,主权受到更加严重的侵害;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进一步加深了。
⑶1894年至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
1895中日《马关条约》
内容:
割辽东半岛(后因俄国等干涉未能得逞)、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商品输出转变为资本输出)。
影响:
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⑷1900年6月1901年9月八国联军侵华(英德法俄美日意奥)
1901《辛丑条约》
内容:
向侵华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划定北京东郊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保护;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从此,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镇压人民的工具);拆除天津大沽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允许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
影响: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1840年至1900年间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
1、了解黄海海战
地位:
甲午中日战争中双方海军的一次决战
过程:
清军运兵朝鲜返航途中遭遇日本舰队偷袭,爱国官兵英勇奋战,邓世昌等官兵壮烈牺牲
结果:
黄海海战中日双方互有损伤,中方损失虽比日方略大,但主力尚存
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的原因:
在威海卫之战(刘公岛)中清政府及李鸿章的投降政策
2、了解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1)背景:
1895年,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战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被迫割让台湾及澎湖列岛给日本。
(2)抵抗力量:
邱逢甲、徐骧领导组成的义军和刘永福的黑旗军。
(3)评价:
①性质:
是台湾军民自发的反抗日本侵占台湾的斗争。
②精神:
显示了台湾人民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意志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侵华日军的罪行
1、了解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
(1)九一八事变:
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制造南满铁路柳条湖段爆炸事件,炮轰中国东北驻军,进攻沈阳。
不到半年占领中国东北三省。
(1932年,成立伪“满洲国”。
)
——影响:
九一八事变标志日本侵华的开始,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
(2)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
1937年7月7日,日本借口士兵失踪搜查,遭拒进攻卢沟桥和宛平。
随后,北平、天津失陷。
——影响:
七七事变标志日本全面侵华开始,全国抗日战争开始。
2、了解南京大屠杀和日本细菌战的罪行
(1)南京大屠杀:
1937年12月,南京沦陷后,日军对放下武器的中国军人和手无寸铁的中国市民进行了长达6周的杀戮,约30万人被杀害。
(2)细菌战:
日军在侵华过程中,公然违反国际公法,在中国土地上研制细菌和化学武器,并在20个省实施细菌战和毒气战。
日本侵略者还在中国东北成立专门研究细菌战的部队,称为“七三一部队”。
他们惨无人道地用中国活人作试验。
因受试验而惨遭杀害的中国人达三千以上。
四、全民族的抗日战争
1、理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及作用
(1)背景:
1935年华北事变,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过程:
①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召开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②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③1937年9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历史 必修 复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