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50优选.docx
- 文档编号:11605346
- 上传时间:2023-03-20
- 格式:DOCX
- 页数:36
- 大小:46.83KB
统编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50优选.docx
《统编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50优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50优选.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统编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50优选
统编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50优选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央美院研究生毕业画展中,署名“夏语冰”的多幅绘画作品引起关注。
这位创造力不遑多让的“夏语冰”就是以会写诗闻名并且已出版诗集的人工智能机器人。
写诗、演唱、绘画、设计……人工智能技术在进入文艺领域之后,凭借超强学习能力、记忆能力和迅捷高效的创作优势,正在拿出越来越多的作品成果。
“人工智能会取代人类创作吗?
”正成为一些人焦虑的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每当人们谈起人工智能时,往往想到科幻小说中的强人工智能,它们具有人类一样的情感和体验,和人类一样生活,看起来似乎会取代人类。
然而,目前我们实际拥有的是弱人工智能,它们具备人类的一些高端技能,但在情感、意识等方面与人类差别较大。
即便如此,人工智能的进入依然促使我们反观人类自身创作的特点与优长—越是面临技术冲击越要端正和坚定本体价值,同时在文艺观念和创作实践上越要有新的追求和突破。
不妨设想一下,如果一个人工智能机器人想要成为诗人徐志摩,它需要做些什么?
首先,它要拥有徐志摩的阅读量,最大限度地接近他的创作素材;其次,它要学习徐志摩同时代其他诗人的诗,因为徐志摩的诗歌特色是在与其他诗人诗歌的关系中呈现出来的,必须掌握当时其他诗人诗歌的特点,才能更好凸显徐志摩的诗歌特质。
但这样,它就能创作出徐志摩的诗了吗?
并非如此。
无论是“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还是“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无不来自诗人自身的生平际遇。
人工智能只有具备了徐志摩的人生经历,还原了他的所有体验,才有可能真正创作出有徐志摩风格的诗来。
没有人生,我们便无法理解诗和艺术。
人工智能正是在这里遭遇滑铁卢。
据研究,尽管人工智能具有令人炫目的高超技能,却很难模仿人类基本、无意识的直觉,这被称为“莫拉维克悖论”。
它可以轻易学会下棋,但一个婴儿都可以做到的感知世界,人工智能却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进行训练,甚至即便如此也未必能学会。
文艺创作就是这样一座人工智能很难翻越的山峰。
创作并非仅仅是遣词造句,它建基于生命体验之上,来自人生际遇和内在情感,基底是整个人生和人所处的整个世界。
在形式层面,人类未必会比人工智能厉害,但是将形式与生命体验密切关联在一起、创造出更优美、更有冲击力的作品,人工智能无法与人类相比。
这是人类创作的不可替代性,是人类创作的真正尊严。
正如有人所说,机器人写诗不是要代替人写诗,而是帮助人把诗写得更好。
人工智能和人类在创作上各有优劣,重要的不是孰优孰劣,而是如何发挥人工智能作用,帮助我们提升创作品质和水准,使人类创作如虎添翼。
就像以往每一次技术革新都将推动艺术创作革新一样,这一次,我们获得了一个比以往所有工具都更强大和更方便的工具。
它将重塑艺术创作格局,也将重塑我们对艺术的认识和理解。
从长远来看,这场巨变难以避免。
人工智能来了,不仅仅带着它的作品来了。
我们刚刚踏上这条道路,刚刚接触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尚未思及深层问题。
但毫无疑问,在不久的未来,人工智能的艺术创作会给我们的观念和实践带来越来越多的挑战。
正视挑战,在挑战中发掘价值、抓住机遇,必将带来文艺创作的新变化新收获。
——(摘编自卢文超《正视人工智能带来的艺术挑战》)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工智能技术进入文艺领域促使人类反观自身创作的特点与优长。
B.人工智能缺乏生命体验,终究无法创作出优美的、有冲击力的文艺作品。
C.根据莫拉维克悖论,人工智能虽然技能高超,但在感知世界方面甚至不如一个婴儿。
D.技术革新必将推动艺术创作革新,人工智能技术一定会重塑艺术的创作格局。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采用层进式结构,先提出问题,再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
B.文章第三段通过假设论证,证明了情感、意志对于人工智能创作的重要性。
C.文章第四段运用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说明了人类创作的不可替代性。
D.文章最后两段阐明中心,指出人类要正视人工智能带来的艺术挑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了解了强、弱人工智能的区别,就可以消除人们因人工智能技术冲击带来的焦虑感。
B.人工智能如果具备了艺术家的人生经历和体验,就能创作出与他们风格一致的作品。
C.面对挑战,人类要有坚定的本体价值自信,也要在观念和创作实践上求新、求突破。
D.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弥补人类创作形式层面的劣势,就能提升人类创作的品质和水准。
【答案】
(1)B
(2)B
(3)C
【解析】【分析】
(1)B项,“终究无法创作出优美的、有冲击力的文艺作品”曲解文意。
原文“但是将形式与生命体验密切关联在一起、创造出更优美、更有冲击力的作品,人工智能无法与人类相比。
”故选B。
(2)B项,“证明了情感、意志对于人工智能创作的重要性”分析错误,第三段论证的是人工智能创作的局限性。
故选B。
(3)A项,“就可以消除”错,只能说“有助于缓解”。
B项,“就能创作出”错,根据原文应是“才可能创作出”。
D项,“人类创作形式层面的劣势”错,原文是说“在形式层面,人类未必会比人工智能厉害”,并非说人类在创作形式层面是劣势。
故选C。
故答案为:
⑴B;⑵B;⑶C;
【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
此类题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能快速找出题目各选项在文章中的对应句子并进行比对,得出正确结论。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
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3)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先要对作品有整体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
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解作品内容,把握作者观点。
解答本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照,确定答案。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中国武侠电影是一种以武侠文学为原型,融舞蹈化的武术技击表演与戏剧化、模式化的叙事情节为一体的类型影片。
中国武术自其诞生之日起,就带着舞蹈艺术的神韵,中国武侠电影在汲取武术的外在形态和神韵的过程中,形成了武打动作的舞蹈化风格,生龙活虎的武术技击在银幕上便演变为一种优美动人武术之舞。
由于武术打斗在电影中是高度艺术化和表演化的动作奇观,所以,我们把它称之为银幕上的“武舞”,即武术之舞。
②由于中国武侠电影的武打技巧是一种高度程式化的动作表演,追求的不是单纯的打斗、单纯的视觉奇观,而是武打与剧情、与情景、与人物性格的相互交融,所以,中国武术进入电影之后,已演变为一种以艺术表演为主、击打对方为辅的武术之舞。
观众在欣赏一场技艺精湛的动作搏击时,实际上看到的是一场在“影像舞台”上展开的武舞表演。
③中国武侠电影在它极具表演性的武术对打和曲折委婉的故事情节中,隐含一种根深蒂固的、中国式的文化伦理,它是支撑整个武侠王国的精神构架。
包括武侠电影中的人物所皈依的不同武术门派,所采用的各种剑术、拳法,其实都带有特定的伦理色彩,都会与武侠道义和社会道德相联系。
作为武侠电影的“主题道具”,刀剑的选择与使用同样具有艺术的表述功能与文化意义。
④中国武侠电影在人物性格的创作上,严格依循着善恶分明、忠奸立判的美学原则,并通过善与恶的尖锐对立,美与丑的鲜明映照来建立影片的叙事体系与价值体系。
由此,中国的武侠电影划分为两个最基本的人物谱系:
即以英雄义士为主体的善的形象和以奸臣贼子为主体的恶的形象。
同时武侠电影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报主”与“尽孝”的叙事母题、“家族为本”的武林道义、“义非侠不立”的精神取向和“善恶有报”的世俗伦理等。
⑤中国武侠电影是一种注重武德的电影作品,英雄用掺杂着各类正面因素(如友情、亲情、爱国主义)的暴力行为对反面人物进行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消灭,最终完成对正义的救赎和对暴力的消解。
中国武侠电影特别是在对暴力的表现方面提供了一系列成功的经验:
其中包括暴力的神圣化、暴力的喜剧化、暴力的舞蹈化、暴力的诗意化等消解暴力的有效策略。
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武侠动作片的“国际化”正在改变世界电影中暴力影像的存在方式。
⑥武侠电影所蕴藏的商业潜力,已经成为电影未来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
中国的武侠电影因其无可比拟的武艺和神韵,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世界电影界的青睐,从而使中国武侠动作电影的国际化进程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拓展。
(摘编自贾磊磊《武舞神话:
中国武侠电影及其文化精神》)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武侠电影以武侠文学为原型,其武术打斗具有高度艺术化、表演化的特征,被称为“武舞”。
B. 中国武侠电影的武打技巧将武打与剧情、情景和人物性格相互交融,以艺术表演为主。
C. 中国武侠电影的武打和情节中,隐含着文化伦理,它是支撑整个武侠王国的精神构架。
D. 中国武侠电影划分为两个最基本的人物谱系,从而也影响了武侠电影的叙事和价值体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主要论述了中国武侠电影的“武舞”和文化精神两方面内容。
B. 文章①②段先介绍了中国武侠电影的概念,后着重对“武舞”进行了阐述。
C. 文章③~⑥段从四个角度对中国武侠电影蕴含的文化精神进行了论述,层次清晰。
D. 文中第②段运用因果论证,着重阐述中国武侠电影中的武打其实就是武舞表演。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武侠电影中的武术打斗和现实中的武术打斗都是高度艺术化和表演化的优美的动作奇观。
B. 中国武侠电影中的武术门派设定、剑术、拳法,甚至“主题道具”等等都有特定的文化含义。
C. 中国武侠电影对暴力的表现取得了成功,中国武侠电影的“国际化”改变了世界电影的存在方式。
D. 中国武侠电影的武打及情节等渗透着深刻的文化意义,而且特别注重对世俗伦理观念的阐释。
【答案】
(1)D
(2)C
(3)B
【解析】【分析】
(1)D项,“中国武侠电影划分为两个最基本的人物谱系,从而也影响了武侠电影的叙事和价值体系”颠倒因果关系,原文第四段中说“由此,中国的武侠电影划分为两个最基本的人物谱系”,可见是武侠电影的“叙事体系和价值体系”导致“中国武侠电影划分为两个最基本的人物谱系”。
故选D。
(2)C项,“文章③~⑥段从四个角度对中国武侠电影蕴含的文化精神进行了论述”错误。
梳理文章内容发现,文章最后一段说的是“武侠电影所蕴藏的商业潜力”,不是对文化精神的论述。
故选C。
(3)A项,“中国武侠电影中的武术打斗和现实中的武术打斗都是高度艺术化和表演化的优美的动作奇观”错误。
根据原文“由于武术打斗在电影中是高度艺术化和表演化的动作奇观”可知,“都是”判断错误。
C项,“改变了世界电影的存在方式”分析错误,文章第五段说的是“正在改变世界电影中暴力影像的存在方式”。
D项,“特别注重对世俗伦理现念的阐释”于文无据。
故选B。
故答案为:
⑴D;⑵C;⑶B
【点评】⑴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和把握文章主旨的能力。
考生解答此类题需要注意:
在把握每段的主要内容和文章的主旨的基础上,逐项去原文找对应句或对应段;对比选项时既要扣住准确的词意,尤其注意限定词和关联词,又要注意把握整体的语意;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合理分析。
⑵此题考查考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概括文章要点的能力。
首先整体把握全文,逐段概括段意,对文章形成整体印象;第二步,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根据题干要求在文中找到相关答题区域,仔细阅读,提炼出关键句进行信息整合。
本试题是分段分析各段论证的思路,因而要整体把握全文,整体感知论证中心,然后理清论证思路,概括各段中心,和选项比较即可得出答案。
⑶此题考查筛选整合文本信息,准确把握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答此题需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将文章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分清哪些内容是观点,哪些内容是材料,观点和材料是怎样的关系。
概括时,要始终关注上下文,弄清上下文内容之间的关系,切不可断章取义。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眼下,各高校录取通知书已陆续发出,很多经历完高考的学子纷纷开启了“秀通知书模式”。
比如,有的大学通知书,是一座手工拼插的微型3D校门,经过了激光雕刻裁剪、拼插、组装等多个步骤纯手工制作而成有的大学通知书启用了活版印刷这门古老工艺;有的大学通知书更像是一个大礼包,套装包括了录取通知书、入学指南、种子袋(信封)、种子本(便笺)等四个部分还有的大学在每一份录取通知书中入了基于AR技术的虚拟校园平台。
收到通知书的新生,只需下载特定App,扫描通知书正反面,就能畅快查看校情校史介绍、学科特色展示等主题内容……
这些通知书,从设计到工艺制作,从外形到内在意蕴,可谓用心十足,拼颜值、拼创意、拼情怀,各有各的亮点。
这也使得每年此时,各家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比拼,成了一个关注度颇高的热点话题。
无论是之于大学还是新生,录取通知书都是一个具有仪式感的东西。
大学在这方面倾注心力,或借此展现大学文化、办学理念,或凸显大学价值与精神追求,抑或传递对新生的希冀,都是在仪式感上做加法。
既能够体现对新生的欢迎和期许,也是大学形象的一种自我营销和构建。
当人们在感叹如今大学的“千篇一律”时,林林总总、风格各异的大学录取通知书,也成为大学个性展示的一道缩影。
比如工科类大学,往往主打技术、创意牌,而文科类大学则意在凸显文化积淀与情怀作为给新生准备的第一份见面礼,它最能反映出一所大学的自我定位与认同,亦为外界窥视大学精神提供了一个不错的窗口更为重要的是,在讲究创新和个性的时代,大学能够突破成规,在细节上下功夫,本身也是一种开放文化的表达与实践。
当然,大学精神和气质的展示,也不能全依赖于一份录取通知书。
当人们为精美的录取通知书献上掌声的同时,也未尝不是在希望,由录取通知书设计这个细节上所表达的大学文化底蕴、创新活力、自由风格等,也能够在日常性的大学管理、文化氛围层面有更多的体现。
换言之,大学录取通知书所营造出的“好感”应该只是一种开始,或者说它应是大学内部人文生态的真实反映。
比如,较之于大学录取通知书所传递的视觉冲击,们评价一所大学的人文精神和价值追求,或更看重一些更具体而务实的东西就最近的热点问题来看,大学的学生会是否能够摆脱行政化的案白,不是高校行政框架的延伸,而是真正的学生组织?
大学鼓励创新和个性,能否对多元文化有更多的包容?
解决好这些问题,大学录取通知书才能在“好看”的基础上增添更多的厚重感。
除此之外,大学录取通知书设计追求个性化无可非议,但也得警惕过度和不必要创新”。
一方面,不管如何创新、如何注重设计,录取通知书的原始功能依然没有改变。
而纵观一些学校的录取通知书,过多的“技”,过度的展示,往往有过犹不及和喧宾夺主之嫌。
另一方面,越是在看“颜值”、注重“秀”的时代,肩负社会精神高地担当的大学,越能够坚持本色守得住孤独和沉静,也未尝不是一种更显稀缺和珍贵的个性。
摘编自朱昌俊《展现大学精神气质,通知书只是个开始》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学录取通知书的设计比拼,实际体现了高校在自身形象自我营销和构建上的较量。
B. 因为大学录取通知书具有仪式感,所以能展现大学形象和大学对新生的欢迎和期许
C. 录取通知书能反映一所大学的自我定位,外界也可以通过这个窗口,领略大学精神。
D. 相比于录取通知书给人的视觉冲击,人们更看重的是其背后所反映的大学的厚重感。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列举了许多大学通知书的样式,意在说明大学通知书正在成为具有仪式感的东西。
B. 借当前“秀通知书”的话题,作者提出了“大学通知书能反映大学精神气质”的观点。
C. 作者运用辩证法,既肯定了大学在通知书设计上创新的可贵,又提醒人们不要喧宾夺主。
D. 作者通过讲道理指出,人是务实的,比起设计漂亮的通知书,坚持本色的通知书更珍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当前“秀通知书”模式的出现,折射出大家对传统大学“千篇一律”风格的不赞同。
B. 通知书的变脸,是大学突破常规、追求创新和个性表达的体现,反映了大学的开放精神。
C. 作者认为录取通知书“只是开始”,是因为它还不是大学内部人文生态的真实反映。
D. 个性总是相对的,当社会大多数人追求某个极端时,与它相对的就可能变为个性化的东西。
【答案】
(1)B
(2)C
(3)C
【解析】【分析】
(1)B项,“因为大学录取通知书具有仪式感,所以……”错误,因果关系不存在,原文第四段“无论是之于大学还是新生,录取通知书都是一个具有仪式感的东西。
大学在这方面倾注心力,或借此展现大学文化、办学理念,或凸显大学价值与精神追求,抑或传递对新生的希冀,都是在仪式感上做加法。
既能够体现对新生的欢迎和期许,也是大学形象的一种自我营销和构建”,两者不存在因果关系。
故选B。
(2)A项,“意在说明大学通知书正在成为具有仪式感的东西”错误,应该是“意在说明大学通知书各有各的亮点”。
B项,“大学通知书能反映大学精神气质”错误,这不是文章的观点。
D项,“比起设计漂亮的通知书,坚持本色的通知书更珍贵”错误,根据原文,作者意思是当全社会都在比拼通知书外观设计创新时,坚持本色“也未尝不是一种更显稀缺和珍贵的个性”。
故选C。
(3)C项,“是因为它还不是大学内部人文生态的真实反映”错误,原文第六段是“大学录取通知书所营造出的‘好感’应该只是一种开始,或者说它应是大学内部人文生态的真实反映”。
故选C。
故答案为:
⑴B;⑵C;⑶C;
【点评】
(1)此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和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
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
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
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3)此题考查学生运用文本知识进行推断的能力。
此类题这实际上是运用原文所提供的知识、结论,在原文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实践进行运用,推出原文没有直接表述的观点,或者得出原文所没有必要直接得出的结论,或者提出新的看法。
4.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横渠四句
冯友兰
①张载①的四句话,我称之为“横渠四句”。
②“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话,简明地说出了人的特点,人之所以为人,即“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
这四句中的那四个“为”字的主词,可能是张载本人,也可能是哲学家,也可能是哲学。
无论如何,从一般人的观点看,第一句“为天地立心”很费解。
其实,并不费解。
宋朝有一个无名诗人,在客店的墙上题了两句诗:
“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
”这是以孔子为人类的代表。
他应当说:
“天若不生人,万古长如夜。
”在一个没有人的世界中,如月球,虽然也有山河大地,但没有人了解,没有人赏识,这就是“长如夜”。
自从人类登上月球,它的山河大地方被了解,被赏识。
万古的月球,好像开了一盏明灯,这就不是“长如夜”了。
地球和其他星球的情况,也是如此。
地球上的山河大地是自然的产物,历史文化则是人的创造。
人在创造历史文化的时候,他就为天地“立心”了。
人所立之“心”,是宇宙“的”(所有格)心,不是宇宙“的”(形容词)心。
③第二句是“为生民立命”。
“立命”二字,在儒家经典中,初见于《孟子》。
孟子说:
“夭寿不二,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尽心上》)儒家所谓“命”,是指人在宇宙间所遭遇的幸或不幸,认为这是人所不能自主的。
信宗教的人,于不能自主之中,要求一个“主”。
信基督教的人遇见不能自决的事,就祷告“上帝”,求他的“主”帮助他决定。
祈祷以后,他自己再作决定。
即使这个决定还是以前的决定,他也认为这是他的“主”替他作的决定。
儒家指出,不需要这个“主”。
人在宇宙间所遇到的幸或不幸,是个人的力量所不能控制的。
既然个人不能控制,那就顺其自然,而只做个人所应该做的事。
这就是“天寿不二,修身以俟之”。
人的精神境界达到这样的高度,宗教对于他就失去作用了。
蔡元培提倡以美育代宗教,其实,真能代替宗教的是哲学。
④第三、四句都是“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的事。
对于禽兽,只有现在,没有过去,也没有将来,也无所谓“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⑤最合于“人之所以为人”的标准的人,儒家称为“圣人”。
儒家认为,圣人最宜于做社会最高统治者,因为他是廓然大公。
柏拉图认为,在他的理想社会中,最合适的统治者是哲学家,即把哲学与政治实践结合起来的所谓“哲学王”。
儒家也认为,有圣人之德者,才宜于居最高统治者之位,这就是所谓“圣王'。
《庄子·天下》认为,最高的学问是“内圣外王之道”,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哲学。
⑥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封建统治者利用这个传统的说法欺骗人民。
照他们的解释,不是圣人最宜于为王,而是为王者必定是圣人。
所以在中国封建社会中,有关统治者的事都称为“圣”。
皇帝的名字称为“圣讳”,皇帝的命令称为“圣旨”,甚至于皇帝的身体也称为“圣躬”。
⑦欺骗终究是欺骗,没有人信以为真。
在中国哲学史中,从孟子起,就把政治分为两种:
一种名为“王”,一种名为“霸”。
王者“以德服人”,霸者“以力服人”。
中国的历代王朝都是用武力征服来建立和维持其统治的,这些都是霸。
至于以德服人的,则还没有。
宋明以来,道学和反道学的“王霸之辨”,其根本的分歧就在于此。
⑧照我的了解,圣人之所以为圣,全在于他的最高精神境界。
⑨中国哲学的传统认为最宜于为王的人是圣人,因为有圣人之德的人是大公无私的。
程颢说:
“天地之常,以其心普万物而无心;圣人之常,以其情顺万事而无情。
”(《答横渠张子厚先生书》,《程氏文集》卷二)大公无私,只有最高精神境界的人才能如此。
所以,只有圣人才最宜于为王。
这就是“内圣外王”之道的真正意义。
【注】①张载(1020—1077),北宋哲学家。
字子厚。
凤翔郿县(属今陕西眉县)横渠镇人,世称横渠先生。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冯友兰认为“横渠四句”,体现了人的特点,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之所在,这四句应该是哲学家或哲学的神圣的使命和任务。
B. 冯友兰认为当遇事不能决的时候,基督教徒要求上帝做主,由“主”来决定;儒家认为不需要这个“主”,应该顺应自然,只做该做的事。
C. 从本文来看,中国古代修身的最高理想就是,为王者必定是圣人。
有关统治者的事都称为“圣”。
D. “王霸之辩”,其中“王”指王道,孟子认为施行仁政,以德服人者为“王”道。
凭借武力假行仁义以征服别人是“霸”道。
到宋代,王霸之辩更演为社会历史观的争论。
(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这句话突出了人类之于大自然的意义,没有人类的大自然。
在漫长的历史中会黑暗如夜。
B. “人所立之‘心’,是宇宙“的”(所有格)心,不是宇宙‘的’(形容词)心”,这句话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应认识到在自然中的角色和作用。
C. 孟子认为,一个人不管其是寿是夭、处逆处顺,都应当修持自己的身心以面对人生各种结果,这就是所谓的“立命”。
D. 冯友兰认为“为往圣继绝学”,就是要弘扬一般意义的中国学统。
张载素有济世之志,而他“为万世开太平”,则集中体现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统编 高考 语文 论述 文本 阅读 专题 练习 答案 50 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