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六校协作体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 文档编号:11588209
- 上传时间:2023-03-19
- 格式:DOCX
- 页数:23
- 大小:159.60KB
辽宁省六校协作体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辽宁省六校协作体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省六校协作体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辽宁省六校协作体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
辽宁省六校协作体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们常以“人治”和“法治”相对称,认为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治”的社会。
其实这个对称的说法并不很清楚。
法治的意思并不是说法律本身能维持社会秩序,而是说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是根据法律来维持的,法律还得靠权力来支持。
望文生义地来说,人治好像是指有权力的人任凭一己的好恶来规定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的意思。
我很怀疑这种“人治”是可能发生的。
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性质。
乡土社会可以说是个“无法”的社会,但“无法”并不影响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
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的社会。
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
譬如我们在旧小说里常读到杀人来祭旗,那是军礼。
礼的内容从现代看去,可能是很残酷的。
但残酷与否并非合礼与否的问题。
礼是社会公认合适的行为规范。
合于礼的就是对的,对是合适的意思。
如果单从行为规范来说,与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
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
法律是靠国家权力来推行的,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不论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没有传统。
衣食住行种种最基本的事务,我们并不要事事费心,那是因为我们托祖宗之福,有着可以遵守的成法。
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
那是因为在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
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
不但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
在这种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经验。
不必知之,只要照办,生活就能得到保障的办法,自然会随之发生一套价值。
依照着做就有福,不依照就会出毛病。
于是人们对于传统有了敬畏之感了,礼并不是靠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
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
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
颜渊问仁,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
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
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加之于个人的。
道德是社会與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
礼则有甚于道德:
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
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
礼治在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
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只是主动的服于成规罢了。
法治和礼治是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
这里所谓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但礼治和由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
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的,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法治是以法律作为维持社会秩序的力量,因而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了自行配合的依据。
B.人治是统治者仅以个人好恶作为社会公认的行为准则进行统治的治理方式。
C.礼治是按照历史积累形成
社会公认合适的行为规范来维持社会秩序的治理方式。
D.礼和法律本来没有什么区别,它们都只是一种行为规范,用来规定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两段采用先立后破的论证方法,从“‘人治’和‘法治’相对称的说法并不清楚”说起,由浅入深,引出对“礼治”的探讨。
B.第三段举了旧小说里杀人来祭旗的事例,最终是为了证明礼是社会公认合适的行为规范。
C.文章引用“颜渊问仁”的事例,是为了说明礼不是靠外在权力来推行,而是人的主动服从。
D.为了论证礼治和法治的不同,本文采用了举例、引用等多种论证方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礼治靠传统来维持社会秩序,所以即便“无法”也并不意味着无序。
B.礼因为缺乏变化,只能在乡土社会发挥作用,而在变迁很快的现代社会,其效力无从发挥。
C.如果人们在教养中养成了对礼的敬畏感,就不会出现不好、不对,不合、不成的现象。
D.生活在乡土社会中的人们,只要按照传统去做,生活就有可能过得安稳;反之就可能受挫。
【答案】1.C2.A3.B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时,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
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
A项,“法治是以法律作为维持社会秩序的力量”,说法错误;依据“法治的意思并不是说法律本身能维持社会秩序,而是说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是根据法律来维持的,法律还得靠权力来支持”,可见,法治用以维持社会秩序的力量应该是国家权力,而不是法律;且人与人的关系依据规范配合,而不是自行配合;
法治是以法律作为维持社会秩序的力量,因而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了自行配合的依据。
B项,原文有“好像”“我很怀疑”等词语,证明作者对此持否定态度;
D项,“没有区别”,说法错误;原文说的是“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论述类文本的论据论证分析能力。
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
明确文章的论述话题是什么,观点是什么,文章采取了什么论证思路,从哪些角度和层面进行分析论证的,使用了哪些论据,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然后结合选项所分析的材料进行分析。
A项,“前两段采用先立后破的论证方法”,论证方法错,应该是先破后立。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
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B项,强加因果,原文说“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
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的,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故选B。
【点睛】论述类文本题在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时,一般分为三步:
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因为该题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
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
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
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
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
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民以食为天,但现在的年轻人或许以外卖为天。
《2017年中国外卖发展研究报告》的统计显示,基于互联网的外卖平台整体月活用户超过了8000万。
外卖不仅占领了写字楼、办公楼和格子间,接下来还要占领火车和春运。
在“铁路12306”APP上,提前一小时预订高铁外卖,就不用再吃“火腿肠+方便面”了。
外卖风行,有人点赞,有人拍砖,但毫无疑问,外卖成了都市年轻人主流的饮食方式。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饮食是重中之重。
历朝历代的“大V”里面,“吃货”一点不罕见。
老子说,“治大国,若烹小鲜”;孔子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伊尹在《本味》中,列举了美食的苛刻标准,“久而不弊,熟而不烂,甘而不哝,酸而不酷,咸而不减,辛而不烈,淡而不薄,肥而不腻”。
在传统饮食文化中,“如何吃”的仪式和流程比“吃什么”还重要。
寻常百姓,至少要做到孔子说的“食不言,寝不语”,招待客人,也要严格按照地位、辈分、官位等主次有序落座。
皇室就更讲究了,清朝标准御膳有120道菜,还分为主食、点心、果品等。
吃个饭还这么累,白领们玩不起也玩不转这繁琐的美食套路。
外卖,把“怎么吃”的繁文缛节全部去掉了,直接回归到“吃什么”的本质。
从品类来说,外卖的口味相当丰富,不输堂食。
其实,有自信的店,才会用外卖宴客。
外卖解放了厨房,解救了主妇。
中国女性多年未变的标准,就是“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
做饭这件事,成了家庭主妇们强制性的角色使命,也不管主妇们是不是真爱弹奏“锅碗瓢盆交响乐”。
但专业的事儿,交给专业人士不是更好吗?
再说,从职场来看,女士的压力丝毫不比男性小。
晚上加完班回家,与其花一小时做饭,半小时洗碗,倒不如一键点个外卖,半小时内送上门,省事省力省时。
外卖还拯救了苦哈哈的单身汉。
早在2015年,中国单身人口数量就相当于俄罗斯、英国人口的总和,超过了2亿,占总人口14%。
而美团点评集团曾在去年透露,平台65%的订单来自单身用户,尤以外卖快餐最受单身汉欢迎。
当然,外卖有利也有弊。
中国饮食文化既满足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也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聚食制长期流传,是我们重视血缘亲属关系和家庭观念在饮食方式上的反映;重视食材、顺序、餐具,满足了人们的审美与礼节需求;而传统烹饪中的精华也无法在一份外卖中得到体现。
但不管如何,在追求效率的现代生活中,点外卖已渐渐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
(摘编自2018.2《光明网》)
材料二:
图表1:
2011-2018年在线外卖市场规模及增速(单位:
亿元,%)
图表2:
2011-2018年在线外卖用户规模及增速(单位:
亿人,%)
(资料来源:
前瞻产业研究院)
材料三:
从1978年到2018年,改革开放已走过四十个年头,老百姓经历了从缺吃少穿到迈向小康生活的巨变。
“半夜吃一碗热气腾腾滑溜溜的粉,外面是星光点点,人间真值得。
”现身长沙就忙着“寻味”的纪录片导演陈晓卿笑说,吃过最好吃的东西就是“饿”,“只要饿了,吃什么都好吃。
只要饿,你会有特别多的朋友,也会有突然出现的很好的厨师和美食家,不饿的话,谈不上什么吃。
”从《舌尖上的中国》到《风味人间》,陈晓卿打造了一批让吃货“欲罢不能”的作品,连蔡澜都现场夸奖他纪录片拍得好,“特别肯花时间”。
谈到改革开放四十年的饮食变化,陈晓卿直言中国人从吃饱到吃得精细、吃得健康,确实变化特别大。
但在这种变化的背后,我们吃东西的礼仪和对食物的敬畏消失了。
这也是陈晓卿做《风味人间》的初心,“不能因为走得太快,就碰碎东西,我们选的角度是那些弱小的,可能会没有的东西。
我们想给农耕时代的食物留下一个背影。
”
(摘编自2018.12“人民网”)
材料四:
《风味人间》全片共8集,历时四年精心准备。
虽然同样是讲述以美食为线索的人文故事,但与《舌尖》着眼于中国传统美食不同,《风味人间》把地域范围扩展到了全球。
在全球视野里审视中国美食的独特性,在历史演化过程中探究中国美食的流变,深度讨论中国人与食物的关系,并勾勒出恢弘的中华美食地图,从美食中折射出中国人民族个性的侧面。
这样大范围的追根溯源,意在表达人类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都是异曲同工的。
除了以往常用的航拍、延时,制作团队还和中科大的“美丽科学”团队合作,在拍摄中加入了超微摄影和显微摄影。
(摘编自2018.11“人民网”)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17年中国外卖发展研究报告》显示,外卖成了都市年轻人主流的饮食方式。
B.2013-2018年在线外卖市场增速与同时期在线外卖用户增速成正相关关系。
C.陈晓卿认为,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人们在饮食方面有很大的改善,但也有遗憾。
D.《风味人间》的制作团队没有墨守成规,能够引进先进技术拍摄高品质纪录片。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饮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孔子希望食物做得越精细越好,伊尹则强调做美食要把握好度。
B.2011-2014年在线外卖用户增速上升,购买外卖人数持续增加;2014-2018年在线外卖用户增速下降,点外卖的人逐年减少。
C.陈晓卿说,吃过最好吃的东西就是“饿”,这句话与俗语“饿时吃糠甜如蜜,饱时吃蜜蜜不甜”有异曲同工之妙。
D.《风味人间》与《舌尖》同中存异。
前者在全球视野里审视中国美食的独特性,并从中折射出中国人民族个性的侧面。
6.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外卖这种饮食方式的利与弊。
【答案】4.A5.B
6.利:
(1)为人们提供方便快捷的餐饮服务。
(2)口味丰富多样,专业化强。
(3)减轻家务负担。
弊:
(1)削弱传统饮食文化中的精神文化内涵,即淡化了血缘亲属关系和家庭观念。
(2)忽视食材、顺序、餐具,未能满足人们的审美与礼节需求。
(3)无法体现传统烹饪中的精华。
(4)导致人们对食物的敬畏逐渐消失。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主题、结构思路、观点态度、句段含义、创作意图等进行分析概括。
A项,从原文第一段看,"外卖成了都市年轻人主流的饮食方式"是作者的观点,并非《2017年中国外卖发展研究报告》的结论。
选项张冠李戴,无中生有,表述不正确。
故选A。
【5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并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题时,基本方法是排除法和比对法,就是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仔细地进行对应比较。
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
B项分析不当。
从材料二第二图看,2014—2018年在线外卖用户增速下降,但用户规模仍在增加,点外卖的人并没有逐年减少。
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定向信息的整合和对定向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根据问题从文中找相关信息,并将需要的信息进行筛选整合概括,有针对性地作答。
要结合材料,简要概括外卖这种饮食方式的利与弊,需从文中找存在的现象,从现象上找原因。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饮食是重中之重。
在传统饮食文化中,“如何吃”的仪式和流程比“吃什么”还重要。
对比看,外卖有哪些特点,为什么会成了都市年轻人主流的饮食方式,这里存在有利的一面,那伴随而来的对传统饮食文化的逐渐淡薄,还有曾经的仪式和流程的被简化,都是不利的一面。
答题时,要善于从文中摘取信息,再结合文中所给的提示性语句,如“当然,外卖有利也有弊”,从原文找结论性语句,综合分析,按利和弊两方面筛选要点,整理概括,分别分条作答即可。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猎狼
梁亚平
猎人枪口对着一只花狼,三点一线,准备扣动扳机。
忽然听到砰一声枪响,又砰砰几声。
听到枪声,花狼一下子窜进树林里去了。
猎人趴在地上一动不动,侧耳细听,听到的还是风吹树叶的沙沙声;张眼细看,看到的还是茂密的丛林与荆棘。
过了很久,确定安全了,猎人才从地上爬起来,提起猎枪,拎着刚才打的兔子,向家的方向走去。
地上躺着一个人!
猎人提高警惕,放慢脚步,双手握枪,手指扳着扳机,一步一步探着上前。
粗布衣服,衣服上满是血迹,显然受伤了——难道是野狼游击队?
猎人左手提枪,腾出右手,一探鼻息,人还没死!
怎么办?
猎人解开这人的衣服,胸口上纹着狼头!
猎人在周边找一些止血消炎的草药,放在嘴里,嚼烂,用手敷在伤口上,又在身上扯下一块破布,包扎伤口,血终于止住了。
前几天,猎人救过一人,说他是野狼游击队的,叫陈虎,胸口上就纹着狼头。
野狼游击队,在这一带活动频繁,经常在山下伏击敌人,敌人来了,就到山里,敌人多次搜索,都无功而返。
不知什么时候,这人醒了,对猎人说:
“是你救我的?
”
猎人倒了一杯水,递过去。
这人接过水,说:
“谢谢。
”
“都是中国人,客气什么?
”
沉默一会儿,猎人问:
“你是野狼游击队?
“是呀,你也知道野狼游击队?
”
“你们野狼游击队在这一带打鬼子,谁人不知。
”猎人说,“我还认识你们队里一个叫陈虎的呢。
”
“他是我们队长,人称头狼——你怎么认识我们队长?
”
猎人说:
“前几天,我在打猎,听到枪声,发现一个人被鬼子追赶,还受了伤,我开枪引开鬼子,带鬼子在山林里捉迷藏,甩开了,再来救这个人,后来才知道,他是野狼游击队的陈虎。
”猎人咬着牙说:
“两年前,孩子他娘遭鬼子杀害,我就自制了一把猎枪杀了两个鬼子,为孩子娘报了仇,就带着孩子躲到山里来了。
”
“鬼子太可恶了。
”
“如果不是孩子还小,要人照顾,我还想跟你们野狼游击队打鬼子呢。
”
谈话中,猎人了解到,这人在野狼游击队里,人称刀狼,猎人说:
“子弹要赶快取出来,否则伤口会发炎。
”
刀狼说:
“你来吧!
我忍得住。
”
猎人取来一把小刀,把刀放到灶火上烘烧,又到门外找来消炎止血草药,放到碗里搞烂,再给刀狼一块毛巾,说:
“咬住它。
”
子弹取出来了,猎人把草药敷在伤口上,包扎好,说:
“安心在这里养伤。
”
刀狼在茅屋里住了下来。
一天,刀狼说:
“我伤口没事了,我要回去找队伍。
”
二天,刀狼又说:
“我方向感差,虽然整天在大山里跑,还是认不得去石镇的路。
”
三天,猎人也不挽留,拿出一件上衣,说:
“你的衣服穿了几个洞,你换上我这件吧,虽然破旧了,可已经补好。
”
四天,猎人又说:
“这是你们队长的衣服,我给他补好了,你带回给他吧。
”
五天,猎人还包了几个准备做午餐的煎饼,说:
“带上路上吃。
”
六天,猎人叫来10岁的儿子,说:
“你带叔叔去石镇。
”
儿子在山林里生活了两年,大山就像自己家里一样熟悉。
“后会有期。
”刀狼一抱拳,跟着孩子走了。
山高林密,孩子带着刀狼,在没有路的山上左拐右拐,上山,下山,就来到一个小山坡上,孩子指着前面的大山说:
“沿着山脚一直走,走出大山,就到石镇。
”说完就转身回家。
突然一声枪响,刀狼应声而倒。
猎人提着枪口还冒烟的猎枪走来,孩子问:
“爹,干吗打死野狼游击队叔叔?
”
猎人说:
“他不是游击队叔叔,他是鬼子。
”
“鬼子?
你怎么知道他是鬼子。
”
“刚才他想杀你。
”
孩子一看,刀狼手上果然握着一把爹帮他取子弹的小刀。
“爹,他胸口不是也纹着狼头吗?
”
“狼头谁都可以纹上去的,你还记得前些天我救的那位叔叔吗?
他的衣服破了,把我的给他穿,他不要,他说共产党的队伍,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这个刀狼,他说大山里的路不熟悉,我就怀疑他不是野狼游击队。
野狼游击队,就是依靠大山,与鬼子周旋,怎么可能认不得山路?
我给衣服,是试探他,他穿了,我让他带衣服给队长,也是试探他,他也接了,他连队长穿什么衣服都不知道,就更加可疑了。
我给他煎饼,他也拿了,这更加证实我的判断。
我让你带路,我远远跟着,如果他是鬼子,一定在认得路之后,对你下手,果然,你一转身,他就拔刀。
”
猎人踹一脚鬼子的尸体,狠狠地说:
“真是一点人性都没有的狼,老子救了你,你还要杀我孩子。
”
(选自《小小说大世界》2019年第1期,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猎狼”为题,一语双关:
既指在大山里与敌周旋的野狼游击队,又喻猎人猎杀像狼一样“一点人性都没有的”恩将仇报的鬼子。
B.小说开头描写突如其来的枪声,渲染了一种紧张危险的气氛,巧妙地设置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也为下文的情节发展做了铺垫。
C.小说从“一天”写到“六天”,并独立成段,看似繁琐实则巧妙:
不但线索清晰,形式整饬,而且自然展现了时间的推移、情节的推进。
D.小说中野狼游击队队长陈虎虽没有正面出场,但透过猎人之口,读者仍可以看到一个纪律严明、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革命军人生动形象。
8.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小说中猎人的形象特点。
9.画线的文字有何作用?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案】7.A8.①警惕性高:
听到枪声后趴在地上一动不动,确定安全后才离开;救人时提高警惕,保持戒备状态。
(答“小心谨慎”也可)
②勇敢机智:
先开枪引开鬼子,带鬼子在山林里捉迷藏以甩开鬼子,然后再来救陈虎;多次试探并正确识别最后成功除掉鬼子假冒的游击队员。
③爱憎分明:
热爱妻子、孩子和游击队员,冒死营救游击队员;对鬼子充满仇恨,毫不留情。
④富有生活智慧:
会用草药止血消炎疗伤,能取出身体内的子弹。
9.这段话是猎人给孩子讲述辨别并除掉假冒游击队员的鬼子的整个过程。
作用:
①结构上:
照应前文相关内容,使小说情节前后呼应,结构严密;②人物上:
借助语言描写,突出猎人的机智、精细,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③主旨上:
揭示共产党的队伍与鬼子的区别,表达了对共产党队伍的赞颂之情,拓展和深化了小说主题。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
学生首先应对文本的整体内容有所把握;然后结合题目回到文中对具体语句进行具体分析。
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A项,“猎狼”在小说中,应该指猎人在大山里既猎杀狼,又喻猎人猎杀像狼一样“一点人性都没有的”恩将仇报的鬼子。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概括能力。
概括人物形象,首先应总体把握文本内容,根据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描写来揣摩人物性格;其次,找出文中作者的议论句,或者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人物评价的语句,来评判人物性格;第三,通过事件综合起来总结人物的性格特点。
《猎狼》这篇小说通过猎人救鬼子、杀鬼子,表现了猎人警惕性高、勇敢机智、爱憎分明、富有生活智慧等特点。
小说中,听到枪声,“猎人趴在地上一动不动,侧耳细听”“张眼细看”“过了很久,确定安全了,猎人才从地上爬起来”,这一系列的动作描写充分表现了猎人小心谨慎、警惕性高的性格特点。
小说中,通过猎人的回忆,“发现一个人被鬼子追赶,还受了伤,我开枪引开鬼子,带鬼子在山林里捉迷藏,甩开了,再来救这个人”,以及后文中猎人多次试探并正确识别最后成功除掉鬼子假冒的游击队员,表明他的机智勇敢。
《猎狼》中的猎人不但会用草药止血消炎疗伤,能取出身体内的子弹,表现出他的生活智慧,更难能可贵的是,这样一个生活在深山里的人,爱憎分明、嫉恶如仇,他热爱妻子、孩子和游击队员,冒死营救游击队员,对鬼子充满仇恨,毫不留情,小说最后,猎人杀了鬼子,并“踹一脚鬼子的尸体”,更能表现出他嫉恶如仇的特点。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中段落的作用。
做题时,首先概括段落所写的内容,其次回答结构上的作用。
因为是小说阅读,还要回答出对人物、对主旨的作用。
首先概括画线句子的内容大意:
这段话是猎人给孩子讲述辨别并除掉假冒游击队员的鬼子的整个过程。
然后回答作用:
第一,从结构上,照应前文相关内容,如小说中前面说,“我方向感差,虽然整天在大山里跑,还是认不得去石镇的路”“你的衣服穿了几个洞,你换上我这件吧”“带上路上吃”“你带叔叔去石镇”,这些句子从鬼子的角度、猎人的角度在前文已经做了伏笔,通过猎人对儿子的解释使小说情节前后呼应,结构严密;第二,对人物塑造的作用,能够借助语言描写,突出猎人的机智、心细的特点;第三,对小说主旨的作用,揭示共产党的队伍与鬼子的区别,如,队长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等,这些都表达了对共产党队伍的赞颂之情,拓展和深化了小说主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
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
及智伯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灭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
赵襄子最怨智伯,漆其头以为饮器。
豫让遁逃山中,曰:
“嗟乎!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
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
”乃变名姓为刑人,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辽宁省 协作 学年 高二上 学期 期中 语文试题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