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命科学复习资料模板.docx
- 文档编号:11586389
- 上传时间:2023-03-19
- 格式:DOCX
- 页数:45
- 大小:97.21KB
初中生命科学复习资料模板.docx
《初中生命科学复习资料模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生命科学复习资料模板.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生命科学复习资料模板
生命科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
第一节、人体是怎样构成的
结构层次:
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人体
人体是协调统一的整体
细胞是人体结构中的基本最基本单位。
细胞的形态各异,但基本的结构相同(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细胞的形态结构与功能密切相关(如:
成熟的红细胞、骨骼肌细胞、神经细胞,P5)
组织形态相似,结构、功能相同的细胞和细胞间质联合在一起形成的,这样的细胞群叫做组织。
P8-10
人体内的组织四种基本类型
组织名称
结构特点
种类
分布
功能
上皮组织
细胞排列紧密,单层或多层,细胞间质少。
单层立方上皮
单层柱状上皮
复层扁平上皮等
覆盖在体表或体内各器官的表面和管腔的内表面
保护、分泌、吸收等。
结缔组织
细胞排列疏松,细胞间质较多,细胞形态多样。
疏松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脂肪组织、骨组织和血液等。
广泛
支持、连结、保护、营养等。
肌组织
主要由肌细胞组成。
骨胳肌、平滑肌和心肌。
骨胳肌附着在骨胳上,平滑肌分布在胃肠等器官的壁里,心肌分布在心脏的壁上。
收缩和舒张。
神经组织
主要由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构成。
在脑和脊髓(神经系统)中。
神经元:
接受、整合、传递信息。
神经胶质细胞:
分布在神经元之间,对神经元起支持、营养、绝缘和保护功能。
器官是多细胞生物体内由多种不同组织联合构成的结构单位,具有一定的形态特征,能行使一定的生理功能。
P10-11
胃(器官)的组织构成。
黏膜——上皮组织(保护分泌)
(由内而外)黏膜下层——结缔组织(联系)分布神经组织
肌层——肌组织(收缩:
平滑肌,促进胃蠕动)
浆膜——上皮组织(保护)
系统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在一起构成系统。
P15
系统
主要功能
主要器官和组织
运动系统
支持躯体、保护内脏、运动
骨、骨连结、骨骼肌
呼吸系统
气体交换
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
消化系统
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排出食物残渣
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消化道
唾液腺、肝、胰(外);胃腺、肠腺(内)----消化腺
泌尿系统
代谢废物排出体外
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
血液循环系统
运输氧气和养料、代谢废物和二氧化碳
心脏、血液、血管
神经系统
神经调节
脑、脊髓,神经(12对脑神经、31对脊神经)
内分泌系统
激素调节
松果腺、脑垂体、甲状腺、胸腺、肾上腺、胰岛、卵巢、睾丸
人体
生殖系统
繁衍后代
女性:
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
男性:
睾丸、输精管、射精管、尿道
实验:
1、观察人体基本组织P7
显微镜的使用
2、知道人体器官的位置书:
P11-13
第二节、人体生命活动需要的环境条件
一、人体外环境
生存所必需的条件:
大气的温度、压力、含氧量、淡水、食物P20
二、人体内环境(又称细胞外液,是人体细胞直接生活的体内环境)P21
1、
内环境组成——血浆:
血细胞的内环境。
组织液:
其他大部分细胞的内环境。
2、
血液的组成P21会读图
血细胞:
占血液总量45%
红细胞:
举例:
贫血(血红蛋白和红细胞的量低于正常值)
1)
结构特点
血细胞中数量最多
成熟的红细胞无细胞核
红色:
含有红色的含铁蛋白质——血红蛋白
2)功能:
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功能
白细胞:
1)
结构特点:
圆球形,比红细胞大,有细胞核,但数量比红细胞少。
2)分类:
嗜中性白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
3)功能:
免疫防御举例:
伤口化脓
血小板:
1)
结构特点:
血细胞中体积较小的细胞碎片。
2)功能:
止血
血浆:
占血液总量55%,淡黄色、半透明、流动的液体
成分:
91%--92%水分
8%---9%蛋白质、非蛋白质(葡萄糖、无机盐、脂类)
功能:
运载血细胞、运输氧料和废物等。
思考与讨论:
P21
能看懂验血报告单吗?
3、人体内环境的特点:
相对稳定定性(体现在2方面)
Ø内环境(细胞外液)的理化特性,总在一定水平上稳定,不随外界环境的变动而变化。
如:
体温,pH,渗透压、氧与二氧化碳含量、其它物质浓度等
Ø这个稳定的状态不是固定不变的,它是一个动态平衡,是在微小的波动中保持相对稳定的。
如:
空腹血糖浓度:
3.9-6.1毫摩尔/升;
血液pH7.35—7.45;
血压:
安静时收缩压13.3千帕~16.0千帕(100~80毫米汞柱);
舒张压8.0~10.7千帕(60~80毫米汞柱)
三、人体如何维持内环境稳定性P25
八大系统都直接、间接参与维持内环境稳定读图P25内环境稳定的维持
1、血液循环系统如何维持内环境的稳定——运输物质和交换物质。
Ø
从消化系统吸收的营养物质通过血液带到所需要的组织中物质
Ø体内大部分代谢废物通过血液送到泌尿系统后排出体外
Ø氧气由血液从呼吸系统送到各组织器官气体
Ø肝脏和肌肉产生的热量通过血液运输到全身。
能量
组织液是组织细胞与血液进行物质交换的中介,
毛细血管是物质和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因为管壁薄,物质易扩散、渗透;
管腔窄,仅一个红细胞通过,血液流动速度慢
帮助理解:
物质交换物质交换
组织细胞组织液血液
1)
血液循环的途径:
双循环体循环向全身身输送氧气读图:
P26
肺循环从肺部吸收氧气
动脉:
将血液带离心脏并输送至身体其他部分的的血管如:
主动脉、肺动脉
静脉:
将血液从身体各部分带回心脏的血管如:
上、下腔静脉、肺静脉
动脉血:
含氧量高颜色呈鲜红色的血液,如:
肺静脉中流动的血液
静脉脉血:
含氧量低颜色呈暗红色的血液如:
肺动脉中流动的血液
2、呼吸系统如何维持内环境的稳定——维持内环境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的稳定。
组成:
呼吸道:
鼻、咽、喉、气管、支气管。
P27读图
肺:
气体交换的场所。
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
肺泡:
支气管末端。
结构特点:
由一层薄的上皮细胞组成,外面缠绕着许多毛细血管和弹性纤维;
血液从肺泡中获取氧气
3、消化系统如何维持内环境的稳定——补充内环境所消耗的各种营养物质和水分。
1)消化——食物在消化道内分解成可以被吸收利用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2)吸收——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壁(胃、肠的黏膜上皮细胞)而进入循环系统(血液和淋巴)的过程。
小分子的营养物质吸收小肠(主要)血液循环系统全身组织细胞
大分子
被消化成的小分子
主要的吸收场所
糖类
葡萄糖
小肠
蛋白质
氨基酸
小肠
脂肪
甘油、脂肪酸
小肠
水、无机盐、维生素可以不经过消化,在消化道内直接被吸收,主要吸收场所也在小肠内。
3)小肠的结构特点与吸收功能的关系读图P28
a)是消化道最长一段;
b)小肠的小肠黏膜向肠腔内形成许多环状皱襞,皱襞黏膜的表面有很多小肠绒毛,增加吸收面积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
c)小肠绒毛内分布着丰富的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壁薄),它们是营养物质被吸收后的输出管道。
4、泌尿系统如何维持内环境的稳定——通过形成尿液维持细胞外液的量和各种化学物质的浓度,及pH的相对稳定
1)区分排泄和排遗
排泄——把机体在新陈代谢中不断产生的各种代谢产物(二氧化碳、尿素、多余的水)、摄入的过多物质以及某些异物(如药物)和有害物质,经过血液循环,通过某些器官从人体内排出的过程。
排便—人体消化系统把未被消化吸收的食物残渣等由肛门排出,也就是排除粪便的过程。
大便不是排泄
2)排泄途径:
一部分的水、少量的无机盐、尿素以汗液的形式通过皮肤排出;
二氧化碳和少量的水,以气体的形式通过呼吸系统排出;
绝大多数的水、无机盐、尿素等,以尿的形式,由泌尿系统排出。
3)肾脏是人体最主要的排泄器官
肾脏的结构:
肾单位肾小体肾小球
肾小囊
肾小管
4)尿液的形成——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读图P29
血浆(含有蛋白质、血细胞、水、无机盐、葡萄糖、尿素)
肾小球(血管球)滤过(保留大分子物质在血浆内)
肾小囊
生成原尿(水、无机盐、葡萄糖、尿素)
肾小管重吸收(吸收全部葡萄糖、大多数水分、其它少量无机盐,通过毛细血管进入血液循环)
集合管内(收集尿液)
生成终尿即尿液(无机盐、水、尿素)
思考与讨论:
尿液在形成过程中成分发生什么变化P30
三、维持内环境稳定的意义
内环境对细胞的生存与生理功能的维持十分重要。
它是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直接环境;是细胞生活与活动的场所,它必须给细胞创造一个适宜的环境,提供细胞正常生存与活动所必需的理化条件。
实验:
测量人体体温、心律、唾液的pH值。
P23
是内环境理化因子,保持相对稳定
第二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一节、神经调节
一、神经系统的组成
脑、脊髓、由它们所发出的神经
(一)组成
中枢神经系统脑读图:
P36
P37
大脑:
表面是大脑皮层,是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最高级中枢,大脑是产生意识的唯一部位。
大脑受损:
无意识,昏迷。
小脑:
调节身体随意运动;维持身体平衡。
例:
喝醉酒走路不稳
脑干:
延髓(重要生命中枢,参与调节心率、呼吸和血压,又称生命中枢)
脑桥、中脑组成。
举例:
植物人,虽有呼吸和心跳,但其他活动能力消失,脑中没有损伤的可能是脑干。
要保护脑干所在的部位。
间脑:
丘脑:
所有感觉信息(嗅觉除外)向大脑传递的最后驿站
下丘脑:
维持内环境的稳定
脊髓:
椎管内
周围神经系统脑神经发自脑部
脊神经发自于脊髓
(二)、神经元——组成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也称神经细胞。
图:
P5
1、
结构:
细胞体(内有细胞核)
突起树突
轴突
2、功能:
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传导兴奋
3、兴奋传导的方向:
树突末稍—细胞体—轴突—轴突末稍—其它神经或肌肉、腺体
通过各类神经元之间的联系,神经系统才能对人体、动物体的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
(三)、脑(详见上面的总结)
大脑,小脑,脑干,间脑
(四)脊髓P38
1、位置:
脊柱的椎管内
2、结构:
脊髓横断面
灰质:
位于脊髓的中央,位于中央,“H”
组成:
神经元细胞体(大部分运动神经元细胞体分布在灰质中,以及中间神经元细胞体)无髓鞘的神经纤维
举例:
小儿麻痹症,病毒侵蚀了灰质相应的运动神经元细胞体。
白质:
灰质的周围
组成:
神经传导束,(时有髓鞘的神经纤维组成)
作用:
在脊髓的各个部分之间以及脊髓与脑的各部分之间起联系的作用
相关定义帮助记忆,但不要求掌握:
◆轴突或长的树突,和包裹在外面的髓鞘一起——神经纤维
◆神经纤维的末端分成许多分支,——神经末稍。
分布在身体的各个部分
◆周围神经系统中,许多神经纤维集合成束,外面包裹着结缔组织形成的膜——神经。
(把神经纤维比作电线,在好几根的电线外面再包裹着一层塑料皮,这样构成的电线束就好比是神经。
结缔组织构成的膜就是总的塑料皮)
3、脊髓的主要功能:
反射、传导
4、脊神经:
由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构成。
分布在躯干四肢的肌肉和皮肤里。
功能:
将人体大部分器官与脊髓联系起来
二、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1、基本方式——反射。
2、反射的定义——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体内外刺激做出的有规律的反应。
实验与实践:
观察非条件反射P39
非条件反射——人生来就有的反射。
如:
排尿反射、眨眼反射、膝跳反射,吸吮反射
不需要意识的支配,即该反射不需要通过大脑就能完成反射,膝跳反射中枢在脊髓内。
大脑对脊髓的活动是能够进行调节和控制的。
(如:
有意识地控制,膝跳反射不会发生;手拿烫的物
体,为了不打翻食物,会坚持拿着,迅速找桌子才把物体放下。
)所以大脑是最高级的中枢
膝跳反射过程示意图P41
膝跳反射过程的解释P41
——木锤的叩击膝盖处,使位于肌肉内的感受器兴奋,产生神经冲动,该神经冲动沿着传入神经进入脊髓,通过中枢的整合,指令沿传出神经抵达效应器,使肌肉收缩、舒张,产生伸小腿的动作。
3、反射活动的基本结构——反射弧
感受器—传入神经(感觉神经)—中枢—传出神经(运动神经)—效应器
4、反射类型:
非条件反射——人生来就有的反射,如排尿反射、眨眼反射、膝跳反射,吸吮反射,望梅止渴
条件反射——后天生活实践中通过学习形成的。
如:
谈虎色变,小狗做算术,听到上课铃声进教室
第二节、激素调节
一、激素有什么作用
1、腺体的类别
腺体类别
有无分泌导管
分泌物输送方式
实例
内分泌腺
无
经血液循环输送
性腺、垂体等
外分泌腺
有
经分泌导管排出
汗腺、肝脏唾液腺等
2、主要的内分泌腺以及它们分泌的激素的作用读图P47知识P49重点背粗体标出的腺体
激素名称
产生部位
作用
激素分泌不当引起的病症
生长激素
垂体
促进调节人体骨的生长。
侏儒症、巨人症、肢端肥大症
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
促进生长发育,(尤其是脑和骨的发育),促进新陈代谢,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得兴奋性
甲亢、呆小症、地方性甲状腺肿即大脖子病
胰岛素
胰岛
促进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与利用(加速葡萄糖合成为糖原,储存于肝和肌肉;促进葡萄糖转变为脂肪酸,储存于脂肪组织),使血糖浓度下降
糖尿病
胰高血糖素
作用与胰岛素相反,使血糖浓度升高。
低血糖
肾上腺素
肾上腺髓质
心跳加快、心肌收缩力加强、内脏和皮肤血管收缩、骨骼肌血管舒张。
肾上腺皮质激素
肾上腺皮质
调节糖代谢和水、盐的平衡
各种促激素和生长素
垂体
促进各内分泌腺体的激素分泌
3、激素的定义——内分泌腺的腺细胞分泌的、对身体有特殊作用的物质。
(知道就好不要求死背)
4、激素的特点——激素的作用是只能加速(或抑制)某些器官和组织原有的生理活动,而不是创造出一种新的生理活
动。
一种激素只会影响某些特定的组织细胞的生理功能。
二、激素的调节是怎样控制的
1、控制内分泌腺释放激素的途径——1)下丘脑和脑垂体控制的内分泌腺。
如:
甲状腺激素
2)受血浆中特定的化学物质水平控制的内分泌腺。
如:
胰岛
3)直接受神经系统控制的内分泌腺。
如:
肾上腺髓质。
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关系——人体的生命活动主要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但也受到激素调节的影响。
2、如何预防糖尿病?
——应节制饮食、加强锻炼。
3、激素公害
第三节、基因与人体性状
一、人体的性状和遗传现象
性状——生物体所有特征的总和。
如:
形态结构特征、行为方式、生理特征等。
有些性状是可见的,有些性状是难以观察到的。
相对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如:
双、单眼皮、有无耳垂、有无酒窝,能、不能卷舌
遗传——生物体的各种性状由亲代传给子代的现象。
(即后代跟前代相似的现象。
)
在生物界普遍存在:
植物: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动物: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会打洞
注:
生物的性状受遗传物质(DNA)的控制,但也会受生活环境的影响。
如:
天生皮肤黑与肤色被晒黑
二、染色体与基因
1、染色体——化学组成:
DNA、蛋白质。
2、每种生物的细胞里,染色体都有一定的数目和特有的结构。
人体细胞内有23对(46条)染色体女性22对常染色体+1对性染色体即(22AA+XX)
男性22对常染色体+1对性染色体即(22AA+XY)
生殖细胞内有:
23条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
女性:
卵细胞=22条常染色体+1条性染色体(22A+X)
男性:
精子=22条常染色体+1条性染色体(22A+X)或(22A+Y)
3、男女性别的决定P59
男性女性
亲代22AA+XY22AA+XX
减数分裂
生殖细胞22A+X22A+Y22A+X
受精卵22AA+XX22AA+XY
有丝分裂
22AA+XX22AA+XY
子代女性50%男性50%
1:
1
4、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
1)转基因技术
基因是控制、决定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
2)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染色体上有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P60
DNA上具有许多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叫做基因,
每一个片断(基因)决定生物的不同性状
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
每一条染色体上有许多基因,呈线性排列。
5、基因的传递
A.人体性状遗传的实质——亲代通过生殖过程,把基因传递给了子代。
父母的基因是分别通过精子和卵细胞传给子代的
B.细胞核内的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基因也是成对的。
C.遗传和优生:
遗传病——由于人体内基因或染色体发生异常变化而引起的疾病。
优生——减少致病基因组合,增加有利基因的组合。
提高人口质量
实现优生的措施:
禁止近亲结婚——有共同祖先的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之间的婚配
婚前检查;提倡女子适龄生育;进行遗传咨询;开展产前诊断
三、生物的变异
1、变异的定义——同种生物不同个体间性状上的差异。
(生物亲代与子代之间:
父亲有耳垂,儿子无耳垂;以及子代的个体之间,如姐姐双眼皮,妹妹单眼皮;一棵树上的叶子形状并不相同;同一品种乳牛的泌乳量,各个个体之间不完全相同)
2、变异的种类
遗传的变异:
生殖细胞基因发生变化,遗传给后代的变异。
如:
色盲、血友病、白化病
不遗传的变异:
——由外界环境引起的,遗传物质没有发生变化,因而不遗传给后代的变异。
如:
晒黑的肤色
3、变异的原因:
遗传物质的原因,导致遗传变异;外界环境的影响,导致不遗传得变异
以下知识知道就好
4、变异的意义——生物的可遗传、有利的变异,会产生新的生物类型,使它们适应变化的环境,使生物能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的不断进化。
5、变异的应用——在农作物、家禽、家畜中,人们不断选育对人有用的变异。
如:
在牛群中可能出现肉质较佳或产奶较多的牛,人们利用这些变异的牛进行大量繁殖,并经过不断的选育,就能获得肉质好、产奶多的新品种。
第三章、健康与疾病
第一节、认识健康
1、健康标准:
身体健康、心理健康、良好的社会适应性
2、青春期心理健康:
Ø生理变化:
1)形态:
身高、体重迅速增长
2)功能发育:
肌肉:
肌力突增;心肺:
心脏的收缩能力大为提高;肺活量增大;脑:
体积增加,单不多,内部结构和功能不断分化、发展,调节能力大大增强,更加准确、协调。
青少年要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增加营养
Ø心理变化
心理特点:
有童年期的痕迹,又有成年人成熟心理的萌芽。
表现:
情绪不稳定、好兴奋、易激动。
此时期是学知识、长才干、树立远大理想的关键时期,要努力学习,积极参加社会活动。
同学间要互相帮助、师生间,父母与子女间,要互相沟通。
3、生命自我管理——对自己的生理、心理进行合理的、科学的综合计划和管理
重要观念——我是健康生活的主人
实验与实践:
制定健康计划P76
第二节、常见病及其预防
一、常见传染病及其预防
1、传染病的定义——具有传染性的疾病,由各种病原体引起,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互相传染。
病毒(无细胞结构,如流感病毒、疱疹病毒、轮状病毒、艾滋病病毒、T4噬菌体病毒)、
病原体细菌(无细胞核,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淋病双球菌、伤寒细菌、喉痛细菌)、
真菌(有细胞核,如引起体癣的真菌)、
寄生虫(蛔虫、虱子、猪肉绦虫)等
举例:
乙肝——病原体:
乙肝病毒;传播途径:
血液、日常生活密切接触、母婴。
根本预防措施:
接种乙肝疫苗
艾滋病——病原体:
人免疫缺陷病毒;传播途径:
性接触、血液、母婴传播;预防措施:
从切断传播途径入手。
肺结核——病原体:
结核杆菌;传播途径:
空气、飞沫传染;主要预防措施:
不随地吐痰等。
2、传染病流行过程:
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传播和终止的过程。
3、传染病的3个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4、传染病的预防:
传染源管理:
对传染源病人的管理、对接触传染者的管理、检疫
切断传播途径:
水环境监测、食物监测、消毒和垃圾无害化处理
保护易感人群:
预防接种、传染病监测和预测预报、健康教育
5、个人预防传染病措施
养成良好卫生习惯、不随地吐痰、饭前便后勤洗手
经常打扫卫生
按时预防、接种,发现情况早报告
积极锻炼身体、注意营养平衡,增强体质。
二、人体的免疫功能
1、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皮肤和黏膜。
以下帮助记忆:
避免感染最简单的方式就是阻挡病原微生物进入人体内。
物理屏障——皮肤和粘膜(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表面的)。
化学屏障——皮肤和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表面粘膜分泌物的杀菌作用。
如:
皮肤分泌物的功能:
汗液中的乳酸和皮脂腺分泌的不饱和脂肪酸具一定的杀菌作用;
鼻腔粘膜中腺细胞分泌液功能:
抗细菌和病毒;粘住细菌、随着呼出的气体带出体外或随粘液排出(鼻涕);
2、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血液中的巨噬细胞等以及炎症介质组成。
举例:
手割破后不消毒结果会怎样?
1)体液有溶菌酶等多种杀菌物质,能将细菌杀灭、溶解。
2)体液中的吞噬细胞(通常存在于血液、淋巴液、组织液中,如单核细胞、嗜中性白细胞、巨噬细胞)
发现(体内衰老、死亡、突变细胞)—吞入—溶解—清除。
3、非特异性免疫——第一、第二道防线是人生来就有的,不针对某一种特定的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因此叫非特异性免疫(又称先天性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第一道防线:
皮肤和粘膜
第二道防线:
巨噬细胞和炎症介质
当先天性的免疫不能清除入侵的微生物时,第三道防线即特异性免疫开始起作用。
4、保卫人体的第三道防线——免疫反应的开启
a)组成:
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脏、淋巴结)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
b)抗体——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了淋巴细胞(B细胞),淋巴细胞就会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
c)抗原——引起人体(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的物质(如病原体等异物)。
不同的抗体与不同的抗原结合,促进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将抗原清除或使其失活。
有的抗原被清除后,产生相应抗体的淋巴细胞寿命较长,当同样的抗原再次侵入人体时,这些淋巴细胞会立刻产生抗体,使你不再生病。
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是人体在出生以后逐渐建立起来的后天防御功能。
当人体和环境中的某种病原生物接触后,会产生对该病原生物的特殊免疫力(抵抗力),把专门对某一种病原生物有识别和杀灭作用的免疫功能,称作特异性免疫。
又称获得性免疫
比较非特异性免疫:
先天就有的天然的免疫功能;对病原生物无针对性和特殊性。
人体第一、第二道防线
特异性免疫:
出生后产生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
人体第三道防线
三、生活方式与常见非传染病
人们的生活方式与健康密切相关。
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不是传染病,而是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恶性肿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中 生命科学 复习资料 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