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学批评主的体建构的姿态和立场问题.docx
- 文档编号:11586243
- 上传时间:2023-03-19
- 格式:DOCX
- 页数:22
- 大小:34.70KB
当代文学批评主的体建构的姿态和立场问题.docx
《当代文学批评主的体建构的姿态和立场问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代文学批评主的体建构的姿态和立场问题.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当代文学批评主的体建构的姿态和立场问题
当代文学批评主体建构的姿态和立场问题
解放军艺术学院(季刊)2012年第2期
JOURNALOFPLAACADEMYOFART
当代文学批评主体建构的姿态和立场问题
贺绍俊
摘要:
文学批评自觉的主体意识是文学批评成熟的重要标志.当代文学批评家尽管有了较厚实的理论积
淀和较敏锐的艺术感知能力,却仍然守不住批评的主体性,就在于在批评的姿态和批评的立场上出了问题.当
代文学批评应该建立在对话与交流的基础之上,这是批评姿态走向进步的表现,而建设性批评则是其必然的归
宿.批评主体的价值立场突出体现在处理好核心价值与普适价值的辩证关系上,将精神担当,政治情怀和学术
人格融为一体.
关键词:
批评的主体意识;批评的姿态和批评的立场;建设性批评
中图分类号:
Io6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
1674-5302(2012)02-0015-07
当代文学批评一直遭到垢病甚至全面否定,这也
促使人们反省文学批评的问题.我以为,文学批评的
主体意识始终不被人们所重视,这是阻碍文学批评健
康独立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合格的文学批评家不仅
应该拥有清醒,独立的主体意识,而且应该有一种进行
主体建构的自觉性,只有通过主体建构的自觉行为,才
能保证主体意识的稳定性和持久性.
通观中西文学史,可以发现,文学批评主体意识的
成熟有赖于文学发展的水平,同时也有赖于文学批评家
的精神准备.精神准备包括知识准备,理论准备,艺术
准备以及人格准备.俄罗斯着名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
说:
"批评才能是一种稀有的,因而受到崇高评价的才
能;如果说,多多少少天生有一些美学感觉,能够感受美
文学印象的人是寥寥可数的,你们,极度拥有这种美学
感觉和这种美文学感受力的人,又该是多么少呢?
"
显然,在别林斯基看来,不是随便一个人就可以成为文
学批评家的,文学批评家必须具备"稀有的"才能,这
种"稀有的"才能包括"美文学印象的感受力","用思
辨来检定事实"和"对艺术的热烈的爱,严格的多方
面的研究,才智的客观性"以及"不受外界诱引的本
领".别林斯基赋予文学批评家这么多的条件,因此在
他看来,文学批评家"担当的责任又是多么崇高".文
学批评是一项涉及到美学和科学的综合性很强的精神
活动,无疑有必要对文学批评的主体提出较高的要求.
尽管每一个人都可以对文学作品评头论足,但并不是
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合格的文学批评家.合格的文学
批评家应该拥有清醒,独立的主体意识,而主体意识的
确立需要多方面的条件.当代文学批评是指在诞生于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中国现代文学基础上而发展的
文学批评形态,已有了近百年的历史,日益走向成熟和
独立;现代思想理论日益拓宽和丰富,为文学批评提供
了最充足的弹药库,这一切说明,当代文学批评的主体
建构具备了非常有利的外部条件.因此,当代文学批
评仍然在主体性上出现迷失的现象,应该是文学批评
主体建构的内部条件出了问题,文学批评主体建构的
主观条件主要是姿态和立场这两个方面.本文想就这
两大问题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话语交流:
批评主体的姿态
文学批评最初的功能无疑是对文学作品的优劣作
出恰当的判断,从词源学来考察,希腊文中的"kit~s"
一
词就是批评(criticism)的来源,该词在古希腊时代
即为"判断者"的意思.人们在接受文学作品时会有
所感触,作一番评判.文学批评家们对待文学作品也
是这种态度,他们往往以法官或导师的身份出现,古希
腊的亚里士多德就说:
"批评就是公允地下判断."在
相当长的时期内,法官与导师的姿态统领着文学批评
的园地,大多数的文学理论教科书在解释文学批评时,
也都强调文学批评是一种分析和判断的活动.众多的
文学批评家认真履行着法官与导师的职责,但他们的
工作不见得会让作家和诗人们买账,因为文学创作是
一
种非常复杂的精神活动,文学作品是一种充满玄机
的精神产品,要对其作出准确的判断并非易事.并非
人们不接受文学批评家以法官与导师的姿态出现,问
题在于,在这种姿态下,文学批评家是否站在公正的立
场,以什么为评判的标准,却是难以统一的.今天的世
界,是一个多元化和多极化的世界,难以给文学制定一
个绝对的评判标准,人们也不再相信有一个唯一正确
的标准,可以定夺文学作品的生死了.更何况人们越
来越发现文学充满着奥秘,文学所蕴含的精神内涵难
以用清晰明确的理性文字传达出来的,文学的精神价
解放军艺术学院(季刊)2012年第2期
JOURNALOFPLAACADEMYOFART
值是多方面的,而且其正价值与负价值相互交织在一
起,不可能完全剥离开来.更重要的是,文学的精神价
值并不是由作家一次性地完成的,文学文本只是一棵
价值的胚芽,在阅读和传播的过程中才能最终实现其
价值.因此,对于文学批评来说,批评的标准不可或缺,
但标准不应该成为批评家的护身法宝和尚方宝剑.我
以为,批评的成功与否,往往不在于批评家的标准是否
明确,而在于批评家以什么姿态进入批评,如果批评家
以唯我独尊的姿态进入批评,认为只有自己才掌握了
真理,那么就不可能顾及到文学精神价值的复杂性,即
使他的标准很好,他对文本的判断却可能与事实不符,
甚至南辕北辙.如果批评家以商榷和探询的姿态进入
批评,他的标准并没有发生改变,但很有可能通过商榷
和探询一步步走近文本的内核,揭示出深藏其内的精
神价值.从这个角度看,对于文学批评来说,批评家的
姿态才是决定一切的.
讨论到公正的立场和评判的标准问题,就涉及到
文学批评家其他方面的素养.当一名文学批评家的思
想准备,知识准备以及道德准备难以让人们信服时,其
批评就难以被人们接受.托尔斯泰就讥讽批评家是"聪
明的傻瓜".有的作家则声称他们根本不读文学批评.
如果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长期处于这种对立的状态,
文学批评的后果也是不堪设想的.文学批评中的法官
和导师的姿态似乎就注定了作家与批评家之间只能处
于对立的关系.法国文学批评家蒂博代为了解决创作
与批评之间的对立关系,他干脆主张由作家自己来当
批评家.他将文学批评分为自发的批评,职业的批评
和大师的批评.所谓大师的批评,也就是指那些能够
称得上"大师"级的作家所进行的文学批评,也就是
作家自己来当批评家.蒂博代最为推崇大师的批评,
他认为,大师们既然是作家,就会努力站在作者的立场
上进行批评,他看待别人的作品时,就会有一种理解和
同情之心.说他们的批评"是一种热情的,甘苦自知的,
富于形象的,流露着天性的批评."按蒂博代的方式来
解决问题,职业的批评家都要失业,而作家从此兼上批
评家的职责,大概也就无暇顾及刨作了.蒂博代的办
法并不高明.
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批评者是作家的身份还是职业
批评家的身份,而在于采取什么样的批评姿态.文学
批评在最初的发展阶段基本上是以法官和导师的姿态
出现的,这是与人们的认知思维的历史处境相适应的,
在人类文明的创立阶段,人类主要面临的任务是对未
知世界进行认知和判断,文学作为一门人类自己创造
的精神产品,同样需要进行认知和判断,因此文学批评
首先承当起了认知和判断的功能,这就决定了文学批
探研之窗
评家最初所采取的姿态是法官和导师的姿态.但是,
随着文学观念的成熟,随着现代思想的深化,人们对文
学的多义性和复杂性有了逐渐深入的把握,意识到不
能停留于简单的认知和判断,否则会有损于文学的多
义性和复杂性.文学批评家逐渐觉悟到,法官和导师
的姿态不仅得不到作家们的广泛认同,而且也无助于
文学批评的正常开展.因此许多文学批评家在批评的
姿态上做出了调整,采取了一种对话和交流的批评姿
态,通过文学文本与作者进行平等的对话和交流,从而
达到审美的共振.
对话与交流的姿态是人类文明发展到现代以后的
认知世界的趋势.德国哲学家马丁?
布伯在20世
纪初就认为,"你一我","我一他"是两种基本的人类
关系,"你一我"关系是一种平等的交流和对话关系,
每个人都需要通过"你"而成为"我",因此人与人之
间通过对话而获得相互性的尊重与追求.胡塞尔的交
互主体性现象学也论证了个体所具有的通过自我,他
人进而在更高层次上理解普遍性实体的可能性.巴赫
金发现了对话的三个基本特征:
开放性,未完成性和语
言性.他认为,人类生活的本质是对话性的,而生活是
无限的,不可能终结的,对话总处在不断运作的过程之
中,产生了不同的意义,永远是多种声音的对话.哲学
家们意识到,对话本身就是一种哲学探索的方式,哲学
通过对话来打开一个新的视域,新的刨造便寓含在这
一
过程之中.对话和交流吻合了多极化,多样化的文
化形态,是哲学发展和创新的有效途径.
这种对话与交流的关系也同样表现在文学作品和
文学批评领域.因此,从法官和导师的姿态到对话与
交流的姿态,是文学批评家在姿态上的一种进步的表
现.对话与交流的批评姿态改变了作家与批评家之间
的关系状态.在法官与导师姿态阶段,批评家与作家
之间也存在一定程度的交流,但这是一种单向度的交
流,是批评者向批评对象施予式的交流,因为当批评家
采取法官与导师的姿态时,就预设了一个真理掌握者
的前提.而在一元解读现象破灭以后,那些以真理掌
握者自居的批评家反而遭到了人们的抵制.对话并不
是自说白话的众声喧哗,而是作者和读者之间以及读
者与读者之间面对一个具有客体化内容的文本在一定
的语言,文化共同体内进行的协商.因此,对话既包括
对多元性与差异性的追求,也表达着对宽容与共通性
的渴望,是一种交织着主动与被动,多元与一元,断裂
与联系的复合过程.如果说批评的本体价值在于建构
一
个充满意义的世界,而这个世界的建构又是以作品
意义的阐释为基础的,那么,阐释作品意义的途径对
于批评价值的实现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法国当代
文学理论家和批评家托多罗夫非常准确地概括了当代
批评所作出的调整,他说:
"批评是对话,是关系平等的
作家与批评家两种声音的汇合."
当文学批评家采取对话与交流的姿态时,批评的
功能也相应地做出了调整,批评不再侧重于是非判断,
而是进行一种建设性的探询.蒂博代明确地否决了
法官的姿态,他之所以对职业的批评颇多贬意,就在
于他反对职业批评家以法官自居的传统,但他没有找
到克服法官弊端的好办法,只好让作家来接替批评家
的工作.德国文学批评家赫尔德的办法就高明些,他
的办法就是强调交流和对话,他认为"批评家应当设
身处地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怀着作者写作时的精
神去阅读他的作品,这样做有困难,然而却是有道理
的."当他以这样一种交流和对话的姿态去进行文学
批评时,自然就会立足于建设性,因此他说:
"我喜欢我
所读的大多数作品,我总是喜欢找出和注意值得赞扬
而非值得指责的东西."当然,建设性包含着赞美和
肯定的意思,对作者所作出的努力和创新给予赞美和
肯定,但建设性并不意味着为了赞美而赞美,建设性强
调的是对文学作品中积极价值的发现与完善.也就是
说,批评家即使需要进行赞美,也是建立在积极价值基
础之上的赞美,而绝不是溢美之辞;另一方面,出于对
积极价值的完善,批评家也会对批评对象进行批评,指
出其不完善之处.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对话与交流的
批评姿态虽然不再侧重于是非判断的批评功能,但并
不是彻底放弃判断,而是通过建设性的方式来传达判
断.中国现代的文学批评家李健吾就是力倡批评的建
设性的,他对建设性的理解是:
"同时一个批评家,明白
他的使命不是摧毁,不是和人作战,而是建设,而是和
自己作战,犹如我们批评的祖师曹丕,将有良好的收获
和永久的纪念."李健吾将"摧毁"与"建设"对举,
更加突显了建设性批评的终极目的,也就是说,批评的
目的不是要把批评对象当成敌人将其摧毁,而是要把
批评对象当成有价值的东西,同时要与作者一起共同
将这个有价值的东西建设好.这就决定了批评家的温
和善良的批评态度:
即不是从恶意出发,而是从善意出
发;不是从否定和摧毁对象出发,而是从肯定和扶持对
象出发;不仅从自我出发,而且从能够兼顾他我出发.
在李健吾看来,以建设为宗旨的批评可能会用上赞美
和恭维,但批评不是"一意用在恭维","一个批评者应
当诚实于自己的恭维".既"用不着谩骂",也"用不
着誉扬",而必须做到"言必有物".鲁迅是一位充满
战斗精神的作家和批评家,即使如此,在鲁迅的批评观
中,同样注重建设性.鲁迅说:
"批评家的职务不但是
剪除恶草,还得灌溉佳花,——佳花的苗.譬如菊花
贺绍俊当代文学批评主体建构的姿态和立场问题I.1I.
如果是佳花,则他的原种不过是黄色的细碎的野菊,俗
名'满天星'的就是.但是,或者是文坛上真没有较
好的作品之故罢,也许是一做批评家,眼界便极高卓,
所以我只见到对于青年作家的迎头痛击,冷笑,抹杀,
却很少见诱掖奖劝的意思的批评."鲁迅的比喻非常
形象地说明了建设性的意义.如果说批评家面对的批
评对象只是"满天星"的野菊花,但它毕竟是"佳花的
苗",那么,建设性的批评就是要指出它的潜在的价值,
指出它能够培育成"菊花"来的潜在事实.建设性批
评的背后透露出文学批评家的善意.尽管不能断然说
凡是破坏性的批评都是出于文学批评家的一番恶意,
但一个批评家如果怀着恶意的姿态去进行批评的话,
他的批评肯定是不具备建设性的.因此鲁迅尽管在批
判中毫不留情,但他对恶意的批评家却是非常反感的.
他说:
"恶意的批评家在嫩苗的地上驰马,那当然是十
分快意的事;然而遭殃的是嫩苗——平常的苗和天才
的苗."鲁迅坚定地表示,对于这样的恶意批评家,"无
论打着什么旗子的批评,都可以置之不理的!
".
建设性是对话的必然归宿.在文学批评中采用对
话的姿态,就意味着批评者以平等的方式与批评对象
进行交流,批评者并不把自己的看法当成是不可更改
的结论,而是以一种商榷探讨的方式,在交流和对话
中,让双方的观点相互碰撞和渗透,通过双方的共同努
力而建设出一个新的文学形象.这就是建设性的效果.
相对来说,建设性的批评比破坏性的批评更加艰难,因
为批评家要从批评对象中发现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哪
怕这种价值还很微弱,隐藏在大量平庸的叙述之中,批
评家也很珍惜这点微弱的价值.破坏性批评以求全责
备的态度对待批评对象,往往以轻率的否定让作家煞
费苦心的努力化为泡影.破坏性的批评就像是鲁迅所
形容的那样"在嫩苗的地上驰马",这对批评家来说是
一
件十分快意的事,但更容易给作家以及文学事业造
成伤害.其实,无论是提出建设性的建议还是采取破
坏性的否决,在文学批评实践中都是合理的,有时当文
学处于僵化和停滞不前的状态中,破坏性批评反而能
带来振聋发聩的作用.关键问题还在于批评家的姿态,
也就是说,即使是进行破坏性的批评,批评家也不是怀
着恶意的姿态,而是从善意出发.当批评家怀着善意
的姿态去进行破坏性的批评时,他的目的是要通过破
坏引起作家的惊醒,他就会谨慎地使用破坏性的武器,
以免伤及无辜.鲁迅在批评实践中不乏破坏性的,战
斗性的批评,鲁迅并不反对破坏性批评,他所反对的是
批评家在批评中采取类似于"迎头痛击,冷笑,抹杀"
等各种恶意的姿态,对恶意姿态的批评,鲁迅坚定地表
示"置之不理".今天,文学在众声喧哗中只是比较微
解放军艺术学院(季刊)2012年第2期
JOURNALOFPLAACADEMYOFART
l探研之窗
弱的一种话语,尤其需要文学批评以建设性的方式给
以帮衬.当然,当下的文坛也流行着献媚的批评,溢美
的批评,说大话的批评,表扬至上的批评,但这些批评
都不能与建设性的批评划等号.前面所列的批评都不
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只要舍得丢掉面子,降低人格,
就能办到.而建设性的批评是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的,
是要真正研读文本,思考问题的.因此,建设性批评兴
旺发达起来后,那些污七八糟的批评才会偃旗息鼓.
二价值谱系:
批评主体的立场
文学批评无论是侧重于评判还是侧重于阐释,都
要涉及到价值判断,因为文学作为一种精神产品,是与
精神价值的取舍有着密切的关系的.文学批评家应该
在确立正确的世界观基础上选择自己的价值立场,他
相信自己的价值立场是与人类精神文明的正价值相吻
合的,在一个规范的价值体系中进行文学批评.人们
期待批评家的文学批评是公正的,这就需要批评家在
进行批评活动时对自己的价值立场保持清醒的认识,
坚持崇高的文学操守,从而尽最大的努力摆脱政治权
力,经济利益以及各种世俗利诱对文学批评的干扰.
文学批评家对于社会,人生和文学的自我认识和理解
决定了他的价值立场的选择,价值立场是文学批评家
对社会,文学发展的自我认识和理解,是个人言说的依
据.文学批评家在价值立场上的表现取决于他的独立
品格.越是具有独立品格的批评家,越是具有鲜明,坚
定的价值立场.
文学批评家的价值立场历来受到优秀文学批评家
的重视,在注重文学批评的判断功能的时代固然如此,
在强调对话和交流姿态的现代阶段同样如此,这是因
为文学作为精神产品,要作用于人的心灵,必然体现为
一
种精神价值.英国的理论家阿诺德就指出,文学批
评作为一种改良社会人生,思想文化道德的工具,文学
批评家所要做的工作就是"只要知道世界上已被知道
和想到的最好的东西,然后使这东西为大家所知道,从
而创造出一个纯正和新鲜的思想的潮流."丹麦的
文学批评家勃兰兑斯则更明确地认为文学批评对心灵
具有指点方向的意义,他说:
"批评是人类心灵路程上
的指路牌,批评沿路种植了树篱,点燃了火把,批评披
荆斩棘,开辟新路","批评移动了山岳,权威的偏见的,
死气沉沉的传统的山岳".文学批评家的价值立场决
定了他在文学批评活动中的价值取向,他要对文学作
品中的社会理想,道德观念,审美趣味等精神内涵进行
价值判断,体现出文学批评的评判功能.在文学史中,
为了反对文学批评以审判官的姿态粗暴地否定文学作
品,有的人主张取消文学批评的价值判断,如法国作家
莫泊桑就要求批评家"应该是一个无倾向,无偏爱,无
私见的分析者".英国文学理论家和批评家瑞恰兹是
"新批评"的开创者之一,尽管"新批评"强调的是形
式主义批评,但瑞恰兹并不因此就否定价值的重要性,
而是始终把价值问题放在一个极为重要的位置上,他
说:
"批评理论所必须依据的两大支柱便是价值的记述
和交流的记述."在他的专着((文学批评原理》中,
他还专门设了"批评家注重的价值","价值作为终极
真理","心理学价值理论"讨论价值的三章,并在这本
书的附录里专收了一篇题为论价值的短文,瑞恰
兹指出要取消价值判断的观点和做法是荒唐透顶的悖
谬言行,他认为:
"价值理论并非是文不对题,脱离了人
们想象中的的深入文学艺术本质的探索.因为如果说
一
种有根有据的价值理论是批评的必要条件,那么同
样确凿无疑,理解文学艺术中发生的一切乃是价值理
论所需要的."
文学批评家选择什么样的价值立场,其价值立场
是否明确和坚定,是与文学批评家的知识水平,性格信
仰,人生阅历等有着直接的关系.价值立场的选择也
折射出文学批评家对现实社会和文学发展态势的分
析,把握和预见.在纷繁复杂的社会面前,要坚守一种
明确的价值立场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批评家不
仅要对人类文明的正向价值有着清醒明确的判断,而
且要在世俗社会的各种利益诱惑和各种权威的威逼下
能够做到不丧失自己的价值立场.在中外文学批评史
中,不乏这样的例子,有些批评家具有卓越的才华,但
或者因为经受不住金钱等物质的利诱,或者因为屈从
于政治威权的胁迫,不得不放弃自己的理想追求,丧失
自己的价值立场,说出与自己内心的价值判断相悖的
话来.
世界文化的格局逐步从一元化走向多元化,这带
来思想文化的自由与活跃,但也使得价值判断笼罩在
相对主义的迷雾之下,在这样的文化语境中文学批评
家如何坚守自己的价值立场也就显得更为艰难.任何
一
个时代的文学批评家都离不开时代的特殊语境,离
不开时代精神的约束.每一个时代,每一种社会形态
下,都会有相应的核心价值.一个优秀的文学批评家
首先要抓住时代的核心价值,这样他就能够站在时代
精神的高度去审视文学批评对象.另一方面,文学作
品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具有多重价值指向,既包
含着道德价值,也包含着知识和思想价值,更包含着审
美价值,完全以一个时代的核心价值来衡量文学作品,
就难以充分全面地地彰显作品的内在价值.无论是道
德价值,还是审美价值,应该还有另一个价值判断的尺
度,这就是人类文明积淀的普适价值.普适价值是所
有人类都认同的价值观念,体现了人类生存和文明存
续的普遍需要,是人类文明进步中逐步积累的积极成
果,它具有内在的合理性,更具有普遍的适用性.但是
在认识普适价值时也要避免绝对主义的,本质主义的
思维方式,因为普适价值也具有历史相对性,在不同的
历史条件下,在不同的文化体系内,普适价值会有不同
的呈现方式.一个时代的核心价值如果顺应了时代的
发展,那么它就会与普适价值相契合;同样,普适价值
在任何时代都会要顽强地表现自己,因此,核心价值与
普适价值具有辩证的关系.文学批评家要在文化多元
的时代坚定自己的批评信念,坚守自己的价值立场,就
特别需要处理好核心价值与普适价值的辩证关系.当
代中国的核心价值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之上
的.马克思主义并不与普适价值相冲突,马克思主义
的创始者从一开始就重视从人类文明的普适价值中吸
取营养,并使之适应现实的变化.马克思主义可以说
是人类普适价值在人类进入到工业文明时代之后的呈
现方式和发展.当然,在特定的时期,比方说在阶级斗
争激烈的革命时代,资本主义将普适价值变为一种空
洞,伪善的口号,马克思主义面对这一形势,必须反对
那种超历史的,一成不变的,书本主义的普适价值观,
提出无产阶级革命的核心价值观,从而唤醒工人阶级
的阶级觉悟.在与资产阶级的斗争中,马克思主义承
续了以往的文明成果,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重新勾
画了人类普适价值的蓝图.过去人们在把握马克思主
义的时候往往只看到了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性,却忽视
了马克思主义的普适性.事实上,马克思主义的现实
性与普适性是融合在一起的.比方说,在((共产党宣言》
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
规律,强调要以阶级斗争的方式推翻资本主义.这是
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性.同样在这部宣言中,马克思和
恩格斯还提出了"自由人联合体"的概念,明确宣布,
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马克
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观就在于,要认识到人类社会发展
的历史就是人类探索和争取自由的历史,"自由人联合
体"正是体现人类普适价值的人文理想.这正是马克
思主义的普适性.马克思指出:
"整个历史无非是人类
本性不断改变而已."这句话深刻概括了人类普适价
值与社会核心价值的辩证关系,直接服务于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充分体现出对人类普适价
值的认同和推广.以人为本,和谐社会,这些提法蕴含
着人类普适价值的丰富性.今天,处在一个全球化时
代,文学批评家更应该通过彰显其核心价值体系中所
蕴含的普适价值,以这样的价值立场去评价文艺作品,
贺绍俊当代文学批评主体建构的姿态和立场问题
去倡导文艺创作的价值追求.
文学批评家具有鲜明的价值立场,就会在文学批
评中体现出一种崇高的精神担当.一个具有精神担当
的文学批评家就不会沉湎于现实,徘徊于眼前,他的内
心一定充满着理想主义精神,他的文学批评实践是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当代文学 批评 建构 姿态 立场 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