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docx
- 文档编号:11579473
- 上传时间:2023-03-19
- 格式:DOCX
- 页数:173
- 大小:149.20KB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docx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docx(17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
二年级数学备课目录
单元
课题
设计者
备注
一
数一数
三案
儿童乐园
三案
几块积木
三案
动物聚会
三案
二
数松果
三案
需要几个轮子
三案
可爱的小青蛙
三案
小熊请客
三案
回家路上
三案
三
看一看
三案
节日广场
三案
四
分桃子
三案
分糖果
三案
分香蕉
三案
飞行表演
三案
小熊开店
三案
运动会
三案
快乐的动物
三案
五
东南西北
三案
看望老人
三案
六
我们赢了
三案
一分能干什么
三案
作息时间表
三案
月球旅行
三案
七
有多少粘贴画
三案
一个星期有几天
三案
买球
三案
八
长颈鹿和小鸟
三案
小兔安家
三案
游乐场
三案
九
生日
三案
买书
三案
抛硬币
三案
趣味运动会
三案
《数一数》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三册第一单元《数一数》
学科
数学
授课班级
2.1
授课时数
一课时
学校
设计
时间
8.28
教材分析:
本节课“数一数”是第一单元“数一数与乘法”的起始课,为体会学习乘法的必要性,理解乘法的意义奠定基础。
学生经历从数数的问题中抽象出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的过程,体验这种相同加数的连加运算与生活的联系。
教材中有4个数数的问题,“数熊猫”和“数圆片”教材所用的方法不同,“数方格”给学生提供了应用前面 数数活动的经验、独立解决问题与交流的机会,“数苹果”的重点在于如何计算冗长的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激发学生学习乘法的好奇心和愿望。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已经有了合作交流的经验和活泼开放的课堂氛围。
这节课的学习内容与学生的已有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在上学期有着扎实的1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因此学起来并不困难。
但在学习中坚持认真、细心的计算是学生的难点。
学习目标:
1.通过数一数的活动,复习相同加数的加法,为学生学习打下基础。
2.在数一数过程中,感受乘法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3.在具体环境中,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相同加数连枷的问题,感受这种方法的局限性,体会到学习乘法的必要性,产生学习乘法的愿望。
教学策略:
自主探究,小组合作。
教学重点:
感受相同加数连加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体会学习乘法和必要性。
教学难点:
用两种方法数方阵排列物体的个数,并列出两个不同的连加算式。
教学资源:
教师:
课件。
学生:
熊猫图片、圆片、方格图、苹果图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预习案
环节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教师精讲点拨
自
学
质
疑
自主预习我能行
1.观察方阵图,让学生说说一共有多少个图形?
你是怎么列式的?
说说为什么这么列?
2.按要求数数:
一个一个数从10—50;两个两个数从2—80;五个五个数从0—100;
3.把自己书包里的书整理一遍,试着3个3个数一次。
【设计意图】通过前测,我发现学生在数物体的时候,不一定有序的按照排和列来数,同时教材中数一数的活动充分考虑了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把学生数数的经验和技巧作为乘法学习的基础,这是符合学生数学学习的年龄特征和心理规律的。
点拨:
计算精确,激发兴趣,为新知做好铺垫。
研习案
合
作
探
究
精
学
训
练
检
测
矫
正
一、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1.活动一:
数熊猫
揭示并板书课题:
数一数
2.小结
为什么一个问题我们可以用两个不同的加法算式来表示呀?
【设计意图】数熊猫活动通过学生展示不同的数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体会到在数有序排列物体时,一行行或者一列列数容易数准确,并能从不同的角度去数,可以列出不同的连加算式。
二、合作操作,交流学习
(一)活动二:
数圆片
1.课件演示二
(2)班的熊猫图
2.四人小组活动,师巡视指导。
3.学生上展台汇报。
板书算式
(课件演示排好队的)
4.引导观察
5.观察黑板上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6.噢!
这真是一个伟大的发现呀!
这是3个5相加,这个算式是8个3相加,你能像老师这样说一说你发现哪个算式是几个几相加吗?
(二)小练习
活动三:
数方格
1.(课件演示寝室图)
2.小结:
每一幅图,都可以写出两个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这是为什么?
【设计意图】数格子活动不仅仅是数量上的增多,已经由数实物抽象到数图形,用前面数数活动的经验、为学生提供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
(三)摆一摆,移一移,说一说。
三、联系生活,领悟运用
1.活动四:
数苹果
2.(课件演示加苹果)如果现在有同样的6盘怎样算呢?
有这样的10盘呢?
有这样的15盘呢?
有这样的100盘呢?
3.总结。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什么来计算呀?
【设计意图】“数苹果”活动,学生在列式解决5盘、15盘、100盘苹果有多少个时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算出,体现了方法的多样化,相同加数的个数我用大括号标注出来,从而更好的是加法和乘法沟通起来,也能让学生感觉到有些算式相同加数太多,写这些算式太麻烦,进而使他们联想到能否有简便的方法。
通过书上智慧老人说的话,激起学生学习乘法的愿望,感受学习乘法的必要性.
四、课堂小结
小朋友,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
听你们的回答真是我的享受!
小朋友们还想知道什么呀?
点拨:
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可能会按照自己喜欢的方法来数数,不必强调改用哪种方法,指实际的操作中让学生自己来体会和发现。
点拨:
从中发现规律,尽量让学生来概括总结,教师只是适时的点拨:
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就会列出不同的加法算式。
点拨:
第三组活动完全放手给学生,让他们独立的写出算式,认真观察算式,提示学生有没有更简单的计算方法,为下节课乘法的教学作好铺垫。
践习案
拓
展
延
伸
1.画△。
每排5个,画3排。
列式:
5+5+5=15(个)
2..画圆。
每列4个,画3列。
列式:
4+4+4=12(个)
3.算一算
6+6+6+6=3+3+3=
4+4+4+4+4+4=8+8+8+8=
点拨:
要求学生认真读题,认真审题,读懂题意,再动笔做题。
板书设计:
数一数
5+5+5=15(个) 12+12=24(个)
3+3+3+3+3=15(个)2+2+2+2+2+2+2+2+2+2+2+2=24(个)
6+6+6+6=24(个) 3+3+3+3+3=15(个)
4+4+4+4+4+4=24(个) 3+3+3+3+3+3=18(个)
8+8+8=24(个) 3+3+3+3+3+3+3+3+3+3=30(个)
3+3+3+3+3+3+3+3=24(个) 3+3+3+3+3+3+3+3+3+3+3+3+3+3+3=45(个)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注重了学生兴趣的培养。
1.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
如教学卡片、多媒体的运用以优化课堂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在课堂教学中注重了学生学习结果的反馈,并及时给予表扬与鼓励,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本节课是通过由一般的加法算式(加数不同的加法算式),过度到有相同加数的特殊的加法算式,并且是说出几个相同加数连加和是多少,在课堂上让学生列出算式之后,让学生会感觉到这样的算式太麻烦了,算式写得这么长很不方便,学生要求能不能用简单一点的算法来进行计算。
看来我的这一节课的目的已经达到了,让学生了解乘法与加法之间的关系,感受学习乘法的必要性。
由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计算可以用乘法计算。
这节课存在的差异,是课前没有充分地估计到学生在课堂上的偶发事件,合作学习效果仍然不十分明显,这是其一。
第二是在课堂上出现的关于计算错误的问题仍然十分严重,对于数学教学来说,提高学生的计算正确率,特别是小学一、二年级培养学生的数感,确实是非常重要的。
《儿童乐园》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三册《儿童乐园》教学设计
学科
数学
授课班级
2.2
授课时数
一课时
学校
设计
王华
时间
2011.9.18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数一数与乘法”的第2节课(第4页至第5页)。
继上一节课“数一数”对连加算式有了一定体验的基础上,结合“儿童乐园”的现实情境,提出并解决其中需要列连加算式进行计算的数学问题,并经历把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进一步抽象为乘法算式的过程,初步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会把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改写为乘法算式,体会学习乘法的必要性。
学情分析:
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具有了初步理解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进行相同加数连加计算的知识基础,而二年级的学生注意力持续时间较短,因此要设计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学习活动。
学生已经能够发现并提出简单数学问题,但语言还需要教师引导,进而在学习过程中得到进一步发展。
通过课前谈话了解到少部分学生知道乘法,还有的会说几句乘法口诀,但对乘法的意义却并不理解.
学习目标:
1.通过具体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感知“倍”的含义,体验平均分与除法之间的关系。
2.在理解“倍”含义的基础上,会用图示法或除法求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
3.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感知,发展观察分析和解决除法问题的能力。
教学策略:
设计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活动,吸引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注重过程体验,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加法与乘法的联系,了解乘法的意义。
教学重点:
了解乘法的含义,学会用乘法算式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乘法与加法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资源:
课件教师:
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预习案
环节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教师精讲点拨
自
学
质
疑
自主预习我能行
看图写算式,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
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了解有多少学生有乘法的概念。
研习案
合
作
探
究
精
学
训
练
检
测
矫
正
一、激趣引入
1.质疑。
幻灯片出示果子图,问5盘果子你会算吗?
学生口答出示加法算式。
10盘呢?
15盘呢?
让学生在列加法算式的过程中感到麻烦,引出今天我们要学习用乘法计算。
2.激趣。
教师由“星期天儿童乐园里的小朋友真多”这一话题引入情境,然后出示主题图中的各部分内容。
二、探究新知
1.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看谁的问题说得最完整!
在小组内交流。
预设:
坐火车的一共有几人?
坐飞机的一共有几人?
坐椅子的一共有几人?
划船的一共有几人?
2.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初步体会乘法的意义,知道乘法算式各部分名称。
(1)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问题,独立思考并解决。
指名回答。
师板书:
4+4+4+4+4+4=24(人)
2+2+2+2=8(人)
3+2+1=6(人)
3+3+3=9(人)
【设计意图】:
借助学生熟悉的“儿童乐园”这一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知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在学生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加法可以分为两类:
一般的加法和加数相同的加法。
为理解乘法的意义打下基础。
【修改】:
(2)同桌商量:
在2+2+2+2=8(人)中,“2、4、8”各表示什么?
并板书
让学生跟老师读算式
【添加】:
学生说说该算式的含义。
让学生看书第4页智慧老人的介绍,自学乘法算式各部分名称。
组织进行快速抢答游戏,来记忆各部分名称。
2×4=8(人)
┋┋┋┋
乘数乘号乘数积
3.让学生独立思考,把其余的算式改写为乘法算式并在组内说一说。
组织全班交流:
4.3+2+1=6(人)能改写成乘法算式吗?
为什么?
通过讨论,引导学生小结:
只有加数相同的连加算式才能改写成乘法算式,乘法是求几个几相加。
5.进一步体会乘法的意义。
出示情境图
让学生独立思考并解决。
全班交流。
指名说:
你是怎么想的?
指名说乘法算式中每个数字的意义。
点拨:
通过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学生知道只有加数相同的连加算式才能改写为乘法算式并能正确改写,通过说算式中各数的具体含义来体会乘法的意义。
点拨:
当学生列出连加算式后,教师并不急于将连加算式进行分类,而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乘法意义后,放手让学生去改写其余的算式,在改写过程中,学生会自觉发现3+2+1=6的不同,从而通过讨论得出什么样的连加才能改写为乘法,进一步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践习案
拓
展
延
伸
三、反馈练习,巩固新知。
1.填一填。
(1)一共有几只鸟?
(2)一共有多少个小矮人?
2.你能把下面的加法算式改为乘法算式吗?
3.摆一摆、说一说。
2×3表示2个3或3个2
4×3表示4个3或3个4
5×1表示5个1或1个5
4.做个小小邮递员。
这些信该送到哪个房子里?
5.你知道图中有多少颗星吗?
【设计意图】:
把枯燥的练习融入生动有趣的各种场景中,促使学生始终以饱满的热情参与学习。
学生在活动中练习,在练习中巩固,在巩固中启迪。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大家上得开心吗?
咱们认识了乘法,学会了用乘法解决一些问题,还跟乘法交上了好朋友。
好了,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小朋友,再见!
板书设计:
儿童乐园
2×4=8(人)
┋┋┋┋
乘数乘号乘数积
教学反思:
本课结合运用加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引入乘法算式,使学生体会乘法的意义。
整节课从情景图的出示到乘法的引入再到练习的进行,一切都按部就班,没有出现多大问题,但我心里却总是不能释怀。
关于理解乘法意义这个重要的教学目标,总觉得学生处于浅尝辄止的阶段。
教师用书第9页的右上方有一段关于学生理解乘法意义的说明。
我也是据此来组织自己的课堂教学活动。
在进行情景图的教学活动之后,我加入了“说故事”的环节,一是调动学习兴趣,二是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目光去审视身边的事情。
一开始首先由老师来做示范讲故事,讲故事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捕捉并记录数学信息,待故事讲完之后,请几名学生到黑板上写出乘法算式,此时再回头将这些算式抛给同学们,请他们猜一猜每个算式都能解决什么问题,用大量的时间来说一说算式中每个数所表示的意义。
接着请一些程度较好的学生来讲故事;接着在小组中讲故事,力求每个人都要说;最后请同学们尝试把自己的故事写下。
《有几块积木》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三册第一单元《有几块积木》教学设计
学科
数学
授课班级
2.3
授课时数
一课时
学校
设计
周粉鸽
时间
9.27
教材分析:
教材通过创设5个开放性的情境:
数积木、数参加课外活动的同学、数瓶子、小狗送信、数玩积木的同学等,引导学生通过交流、讨论,利用自身已有的经验解决数学问题,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体会不同的解题方法,获得数学知识,拓展思维。
把生活经验数学化,建立乘法与生活的联系。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初步体验了乘法算式的意义和乘法算式的两种不同写法的道理。
本节教学是在学生积累了一定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经验解决数学问题。
教师在教学时,要让学生说清思考过程,并及时给予恰当的评价。
学习目标:
1.通过计算积木的块数,初步体验用乘法解决简单问题,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2.初步会用两种不同的方法(一排一排或一列一列)数排列的物体的个数,列出乘法算式。
3.在数出得数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加法与乘法的关系。
教学策略:
为了有效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特点,借助丰富的远程教育资源和网络资源,下载相关素材,自制多媒体课件。
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复习题,增加练习量,通过精美的情境图,营造愉悦的的课堂气氛,使学生的注意力相对集中,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重点:
两种不同的方法数排列的物体的个数,列出乘法算式。
教学难点:
进一步体会用乘法解决简单的问题,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解释乘法列式的理由。
两种不同的方法数排列的物体的个数,列出乘法算式。
教学资源:
教师:
积木,课件学生:
积木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预习案
环节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教师精讲点拨
自
学
质
疑
自主预习我能行
1.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9+9+9+9=()×()
4+4+4=()×()
5+5+5+5=()×()
8+8+8=()×()
10+10+10+10+10=()×()
2.写出乘法算式,再读一读。
6个8相加:
9个2相加:
3个5相加:
【设计意图】通过预习使学生理解加法与乘法的关系,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点拨:
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复习题,形式多样的练习设计,营造愉悦的的课堂气氛,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研习案
合
作
探
究
精
学
训
练
检
测
矫
正
一、创设情境,自主探究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帮助小刺猬解决一个积木问题,你们愿意吗?
(课件出示主题情境图:
有几块积木)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学生仔细观察积木图。
2.图中有多少积木,你是怎样算的?
同桌互相讨论。
3.汇报讨论结果,集体反馈。
(课件演示分析过程)
(1)横着看,每排有7块积木,有5排,就是有几个几?
(5个7)
谁会读出这个算式?
(7×5=35读作7乘5等于35,5×7=35读作5乘7等于35)
算式中,“7”表示什么?
(7表示每排有7块积木)
“5”表示什么?
(5表示有5排)
“35”表示什么?
(35表示一共有35块积木)
在这个乘法算式中,“7”叫什么数?
(7叫乘数)
“5”叫什么数?
(5也叫乘数)
“35”叫什么数?
(35叫积)
(2)竖着看:
每列5块,有7列,就是有几个几?
(7个5)
谁会读出这个算式?
(5×7=35读作5乘7等于35,7×5=35读作7乘5等于35)
算式中,“5”、“7”、“35”分别表示什么?
(5表示每列有5块积木,7表示有7列,35表示一共有35块积木)
在这个乘法算式中,“5”叫什么数?
(5叫乘数)
“7”叫什么数?
(7也叫乘数)
“35”叫什么数?
(35叫积)
(3)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列什么算式?
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自己在练习本上独立列算式,然后反馈交流。
)
4.小结: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列加法或乘法算式,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设计意图】通过数积木,引导学生看一看、想一想,然后交流、讨论,利用自己已有的经验解决问题,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体会不同的解题方法,获得数学知识,拓展思维。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第6页的第1题。
该题是让学生根据图写出乘法算式。
(1)第1题的第1小题。
先让学生仔细观察图,同桌学生互相说图意。
学生独立练习。
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2)第1题的第2小题。
学生独立练习。
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出图意。
点拨:
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主题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学生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然后课件演示分析过程,深化几个几的印象,进一步体会加法和乘法之间的联系。
重点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有规律排列物体的个数可以横着数也可以数着数。
点拨:
利用多媒体课件精心设计练习,设计合理的训练梯度,扩大课堂容量,提高练习的效率,拓展了学生思维,教师的教学密度也随之增大。
践习案
拓
展
延
伸
1.完成课本第7页的第2题。
该题是根据加法算式写出乘法算式。
学生独立练习。
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每题各是几个几相加。
2.完成课本第7页的第3题。
小狗送信。
3.完成课本第7页的第4题。
让学生独立练习。
集体订正时,同桌学生互相说图意。
4.练习四:
找朋友
3×26×4
4+4+46+6+6+6
5+5+5+54×5
5个44乘6
5×43+3
2×34×6
4+4+4+4+4
4+4+4+4+4+4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的表现怎么样?
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建立乘法与生活的联系。
五、课外拓展
乘法符号,1631年,英国数学家奥特雷得(WilliamOughtred,1574~1660年)提出用符号“×”表示乘法.以后虽然有人不赞成这个符号,认为它太像拉丁字母x,但一直到现在仍在使用着.
点拨:
让学生在大量的生活情境中去体会、感悟、发现,真正让学生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进一步激发了他们学习数学的愿望。
板书设计:
有几块积木
每排7块,有5排,一共35块。
每列5块,有7列,一共35块。
(5)个(7)(7)个(5)
5×7=35(块)或7×5=35(块)
教学反思:
本课主要是培养孩子对具体情境提取数学信息,进行推理概括的能力。
同时还要让学生感受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时直接用乘法算式表示比较简便。
但是教学时还有的学生对图的理解不够好,比如:
每排有7块积木,有5排,但是有的学生说每排有7块积木,有5列,这是对图形的理解表达不够好,因此有些同学对具体情境提取数学信息、进行概括的能力还有点弱,心里知道,就是说不出来或不能用流利的语言来描述,所以教师要加强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
《动物聚会》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三册第一单元《动物聚会》教学设计
学科
数学
授课班级
2.6
授课时数
一课时
学校
设计
董琳娜
时间
9.8
教材分析:
《动物聚会》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数一数与乘法”的第4节。
教材在编写上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实际生活,强调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抽象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从中获得对乘法意义的感悟,体会乘法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培养学生提出并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中的主题图以学生喜爱的童话形式出现,目的是使学生感到生动有趣,让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提出问题,列出乘法算式,体会乘法的简单应用。
学情分析:
【修改】:
二年级学生已经有了熟悉学校环境、生活环境的经验,具备了一定的数学知识。
前3课时乘法的初步认识已经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知识基础。
根据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中可采用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尝试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北师大 小学 数学 年级 上册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