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台阶 省优获奖教案.docx
- 文档编号:11569273
- 上传时间:2023-03-19
- 格式:DOCX
- 页数:19
- 大小:414.51KB
6 台阶 省优获奖教案.docx
《6 台阶 省优获奖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6 台阶 省优获奖教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6台阶省优获奖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体会作者的感情。
2、把握父亲形象的特点。
能力目标
1、复述课文,整体把握文章的故事情节。
2、合作、讨论、说话训练,探究父亲的形象和文章组织材料的方法旨。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父亲,尊重父亲的感情。
2、感受父亲性格中的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培养对待人生的积极健康的心态。
教学重点
1、能结合文本内容,对父亲实践梦想的结果作出全面深刻的理解,并能宽慰父亲。
2、能联系实际畅谈自己父母心中的“台阶”,培养理解感恩父母的情怀。
教学难点
1、能结合文中有关语句,有感情地朗读并评价父亲身上体现的感人精神。
2、能结合文本内容,对父亲实践梦想的结果作出全面深刻的理解,并能宽慰父亲。
教学方法:
诵读法、品读法
教学用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背影》引读,畅谈父亲。
我们学了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感受到了一位关心、爱护儿子的“父亲”形象,那么,你能说说生活在你身边的父亲的点滴琐事吗?
同学们说得很好,下面我们再来学习李森祥的小说《台阶》,来看看中国农民“父亲”又是怎样的形象?
(板书标题)
作者简介:
李森祥(1956一):
衢州人。
1975年入伍,曾在嘉兴军分区某部工作,少校。
1991年调南京军区政治部创作室任专业作家。
1986年《烟雨楼》杂志发表处女作《半个月亮
二、诵读积累,整体感知。
1、学生快速自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出示问题,整体感知。
①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②父亲怎样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三、情节复述,体会情感。
要求改用第三人称,抓住能表现人物主要特点的情节复述。
在复述的过程中注意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
要口齿清楚,内容连贯,并富于感情。
复述之后可组织学生进行适当的评价,对遗漏的内容进行补充。
四、合作探究,研读赏析。
设置问题情景一: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
下面我们思考讨论一下,父亲这一形象是怎样塑造出来的。
课文哪些情节最能表现父亲的形象?
父亲的形象有什么特点?
♂小结归纳(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设置问题情景二:
作者为什么在老屋的三级青石板上用那么多笔墨?
设置问题情景三:
为什么新屋的主体工程写得简略,造台阶反而写得详细?
详略是由中心而定的,题目是“台阶”,所以主体工程可以略写,造台阶则要详写。
五、布置作业
课后习题1、2
第二课时
一、语言品味,把握主题。
1、语言品味:
引导学生找出最受感动和最能表现父亲形象特点的语句,读一读,议一议。
例:
“父亲坐在绿阴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
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
”这一处描写表现父亲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为什么不作心理描写?
2、把握主题:
设问:
这篇小说要告诉我们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3、体会写法:
请同学们整理收获,体验学法。
讨论归纳:
个性化的描写能突出人物的性格并突出文章的主题。
把握阅读小说的一般方法。
4、第五段中:
父亲为何一年洗一次脚?
为何洗了脚后觉得轻飘飘的,像踩在棉花上似的?
5、第13段最后一句说明了什么?
6、第21段中为什么说父亲露出尴尬的笑?
7、第26段中为什么父亲总觉得不对劲?
8、第29段中为什么说父亲若有所失的模样?
9、第30段的含义?
二、走进“父亲”,互动释疑。
1、走进“父亲”:
响着时代的呼唤——亿万农民的希望在于先进的生产力,以此迅速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结束
2、互动释疑:
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与小组、班级同学共同探究解疑。
三、总结全文。
《台阶》围绕“台阶”命题立意,组织材料,使建房这个一般性的题材有了侧重点,有了特色,突出了父亲对社会地位的追求,突出父亲希望受人尊重的思想性格。
同时这篇小说,应当引起我们的深刻反思。
改革开放使中国农村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的思想也有了空前的进步。
但是,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三分之二的人口在农村,农业生产力还相对落后。
农村、农业、农民“三农”问题,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
要全面实现小康,重点是农村,难点是农业,关键是农民。
我们有责任关注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做出应有的贡献。
四、布置作业。
①完成课后“探究与练习”。
②调查农村的经济现状。
从农民家庭收入的角度,与改革开放之前比较,看有了哪些发展。
写一份500字的调查报告。
五、板书设计。
坚韧自
要强卑
节俭漠
勤劳然
物质的台阶精神的“台阶”
新课程课堂教学案例
踏歌而行觅古韵 余音袅袅仿古诗
——学习《望岳》
第一部分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路》古诗文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诗文的学习是青少年了解民族传统,接受优秀民族文化熏陶的捷径。
《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文的学习作了明确要求,要求7—9年级学生背诵80篇古今优秀诗文。
本期在进行古诗词的教学时,我进行了一些探讨,现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教学《望岳》这堂课的教学设计。
一、 关于教学目标的设计
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是:
1、体会《望岳》诗歌的意境及作品风格;
2、领略诗歌和音乐完美结合的神韵,吟唱仿写古诗词;
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是:
1、要求学生背诵一定数量的古诗词,首先要多角度激发诵读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学的情感。
让学生在开阔的意境中,受到美的熏陶。
2、确定第二个教学目标主要源于自主、合作、探究这种新的教学理念。
诗歌的广阔意境给学生留下了自主开掘的空间,课后可让学生选择自己喜闻乐见的方式重现诗歌。
3、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诗词语言大多可以配乐吟唱,因而具有极强的音乐性,让学生在吟唱中产生特定的审美心境。
柏拉图说过:
“音乐把节奏与乐调的强烈力量进入心灵的最深处。
”教古诗时应充分利用音乐盒带,通过听、唱把学生带入音乐的天地、艺术的王国,领会诗歌与音乐完美结合的神韵。
4、吟唱古诗词还有一个目的就是运用。
一是指在写作中恰当引用诗句,帮助表达内容,美化文章语言;二是在写作中创造性的使用、模仿、改写诗句。
二、 关于教学重点的确定
本堂课的教学重点是领会《望岳》一诗的意境,并谱曲自唱,尝试古诗词的的写作,古诗的格律不作过多要求。
三、 关于教学方法的选择
教学方法以吟唱、仿写为主。
针对教学的实际和学生的年龄特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拓展语文学习的渠道。
我尝试过借鉴过很多古诗词的教学方法:
如诵读法、品析法、故事导读法、以画配诗法等等,效果都不错。
我现在所教班级的学生,人才济济。
他们喜欢唱流行歌曲,喜欢模仿,喜欢尝试。
所以,我采用吟唱——仿写的方法来教《望岳》。
这种方法也便于贯彻自主、合作、探究这种学习方式。
首先吟唱,就要求学生自主地深入地领会诗歌的内容,这样才能选择感情相吻合的音乐曲目来配诗。
在演唱时,学生可以寻求合作,可以独唱,可以合唱。
仿写诗歌,既要学生自己写,更须同学互评互改,一起来锤炼字词,共同去探寻诗歌创作的奥秘。
四、 关于板书的设计
《望岳》这首诗形象很鲜明,写了泰山广、高、美的特点。
所以,我在板书时勾勒泰山的图画,不求形似,但求神似。
给人一种美感。
同时也把泰山的特点板书出来,给学生一目了然的印象。
五、 关于课后作业的设计
我想通过《望岳》一诗的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培养读古诗的能力。
所以设计了两个作业,一是给熟悉的诗词谱曲既可套用现成的音乐曲目,也可自创曲目。
二是把仿写的诗歌编订成册,出版一期诗歌集。
古诗词的影响是深远的,古诗词的教学方法是多样的,只要我们勇于尝试,必定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
《教学目标》
1、体会《望岳》一诗的意境及作品风格。
2、领略诗歌和音乐完美结合的神韵,吟唱仿写古诗词。
《教学媒体选择》
教具:
录音机、计算机、投影仪、磁带等。
课件:
1、课题展示。
2、《望岳》书法作品。
3、泰山风光。
3、学生作品——仿诗。
《教学结构》
这节课分两条线进行,一是学生的诵读赏析吟唱仿写;二是老师的引导、点拨。
整节课分为五大板块:
一、导课。
二、赏析《望岳》。
三、吟唱《望岳》。
四、仿写及仿诗展示
五、小结。
教师活动:
一、 复习以前所学古诗词。
二、 朗读《望岳》
三、 自主、合作、探究、赏析《望岳》。
四、 独唱、合唱、齐唱《望岳》。
五、 讨论、探究古诗词特点。
六、 仿写古诗词。
七、 学生作品展示。
八、 互评互改仿诗作品。
九、 学生背诵《望岳》
十、 抄写课后作业。
学生活动:
十一、 复习以前所学古诗词。
十二、 朗读《望岳》
十三、 自主、合作、探究、赏析《望岳》。
十四、 独唱、合唱、齐唱《望岳》。
十五、 讨论、探究古诗词特点。
十六、 仿写古诗词。
十七、 学生作品展示。
十八、 互评互改仿诗作品。
十九、 学生背诵《望岳》
二十、 抄写课后作业。
第二部分 课堂教学实录
课前放邓丽君演唱的《明月几时有》,营造课堂氛围。
让学生置身于古诗词演唱的氛围之中。
一、导课
师:
同学们,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艺术源远流长,诗词歌赋浩如烟海。
山川河流、花草树本都成为诗人歌咏的对象。
如我们学过的写树木的诗有:
生:
《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无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师:
写山的有:
生:
横看成岭侧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师:
写花的呢?
生:
:
《梅花》。
师:
同学们一起背王安石的《梅花》。
生: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师:
举不胜举,如果说古代诗歌就是那天上的星星,那么杜甫的诗就是那最闪亮最璀灿的一颗。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杜甫,去聆听诗人心灵搏动的颤音,感受诗人生命之歌的变调。
今天,我们用一种新的方法学习杜甫早期所写的诗歌《望岳》。
展示课件一:
踏歌而行觅古韵,余音袅袅仿古诗。
请同觉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生(思鸿):
唱着歌寻觅古诗的韵味,在余音袅袅中仿写古诗。
师:
对。
这堂课要求把握而两点:
一是体会《望岳》诗歌意境;二是领略诗歌和音乐完美结合的神韵,吟唱仿写古诗词。
师:
《望岳》这个“岳”指的是哪座山?
生:
齐答“泰山”。
]
师:
对,是有“五岳独尊”之称的泰山。
(老师板书“望岳”,简单画泰山轮廓)
老师画的泰山象不象?
生:
齐答“象”(笑)。
师:
这首诗比较好懂,同学们课前做了预习,请同学来介绍杜甫及这首诗有关的内容。
生(赵路遥):
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
字子美。
生(何灿云):
杜甫的诗歌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他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生(张舜):
杜甫被称为诗圣。
生:
齐答“杜甫的诗反映了当时历史,称为史诗”。
生(赵诗恒):
杜甫诗的风格主要以“沉郁顿挫”为主。
师:
同学们介绍得很清楚,全面。
同学们对诗人写作《望岳》的背景是否有所了解?
生(张胜蓝):
杜甫的《望岳》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
]生(肖奕奕):
《望岳》这首诗是杜甫二十四岁时写的。
诗人在诗篇中远望泰山,为它的大神奇秀美而心情激荡…
师:
说得非常好,肖奕奕同学课前对《望岳》一诗进行了深入地探讨。
下面我们分组讨论、学习这首诗。
第一大组讨论①、②句,第二大组讨论③、④句,第三大组讨论⑤、⑥句,第四大组讨论⑦、⑧句。
学生互相讨论三分钟,老师参与讨论并作指导。
师:
请停下。
请第一大组的同学来鉴赏①、②句。
生(李婷婷):
这两句主要写了诗人远望泰山。
师:
从哪个地方看出诗人是远望而不是登上泰山?
生(刘冠):
从“齐鲁青未了”这一句来看。
因为在泰山周围,远看一大片的绿色。
师:
这写出泰山什么特点?
生:
齐答“宽广”。
师:
很好(老师板书“广”)。
第一大组同学说①、②句写出了泰山的宽广,诗人当时是怎样的心情呢?
其他组同学帮忙想一想?
生(林翠娜):
从这一问一答的句中,看出诗人非常喜爱这泰山。
生:
齐说“一种喜悦的心情。
”
学生看到林翠娜夸张的手势,都笑了。
师:
是啊,在写景的时候表达自己的情感,正应了这句话“一切景语皆情语。
”
第二组的同学说说③、④句。
生(张婧娜):
③、④句描写了泰山景色秀美。
师:
从哪里看出来?
生:
(李笑也):
“造化钟神秀”就是说大自然把神奇秀丽都聚集在泰山身上。
师:
对,这个“钟”解释得好。
生(孙睿):
“阴阳割昏晓”说明泰山的南北暗、亮不同,说明泰山很高大。
师:
这里哪个字用得好?
生(王丹雪)“割”字很形象,就象人用刀割开一样。
师:
这个字找得好,这两句写出了泰山的特点:
高大(师板书“高”)其他组同学对③、④句还有没有问题?
生(刘华):
还写了泰山的秀美。
生:
齐说“已经说了”。
师:
噢,第二组已经说到了。
很好。
(师板书“美”)。
第三大组说说⑤、⑥句。
生(洪满川):
从这两句看出诗人心胸很坦荡。
师:
心胸坦荡。
诗中“荡”字是什么意思?
生(洪满川):
激荡。
诗人的胸怀随着泰山之云雾缭绕而激荡。
师:
对,同学们看看语文书封面,这是一幅怎样的图景?
生:
齐说“有山,有云”。
师:
对,山与云连成一片。
第四大组说说⑦、⑧句。
生(吴芮):
就是写诗人登上泰山的时候。
师:
登上泰山了吗?
生:
齐说“没有,是说一定要登上去”。
师:
诗人为什么想要登上去呢?
一二三大组同学刚才说了什么?
生(吴芮):
因为泰山很高、很美,诗人想一定要登上去。
这两句说,登上泰山顶就会觉得其它山都小了。
因为泰山是很高、很大、很广。
这样写,就衬托了泰山的高大。
师:
觉得其他山都小了。
古代一位智者也曾登上泰山,发出同样的感慨。
同学们知道是谁吗?
生(陈金龙):
是孔子。
他说“登上泰山而小天下。
”
师:
登上泰山。
觉得天下都小了,这里用了什么手法?
生:
齐答“夸张”。
师:
这是夸张。
杜甫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诗人还没登上泰山,就说“一览众山小”,诗人这里是一种怎样的思维方式?
生:
齐说“想象”。
师:
对。
写诗就要展开想象。
想象是诗歌的生命。
当时诗人才二十四岁,正值胸怀远大抱负的时候。
同学们想象一下:
假如青春年少的你登上泰山会有何感想呢?
生(赵诗恒):
有一种被征服的快感。
学生笑。
生(赵诗恒):
是一种征服泰山的快感。
生(张逸飞):
祖国的山河真是美。
生(李聪):
就因为泰山很高,自己上去了,身边有众山围着,自己就象神仙一样。
师:
说得好。
李白就曾来到泰山,也写了泰山,那就是神仙一般的感觉,同学们课后读一读。
生(吴海燕):
我觉得是希望在明天,我登上泰山,想到我可以在这个世界创一番事业。
师:
很好,有抱负,有凌云壮志。
读这首诗,我们感觉到的不仅是对泰山美景的赞扬,更是一种泰山精神,一种民族精神的体现。
时过境迁,千百年过去了,《望岳》以及诗歌体现的精神与泰山同垂不朽。
《望岳》被喻为写泰山诗歌的绝唱。
以后很多人来过泰山、写过泰山,但无人能比。
明代有位诗人写到:
齐鲁至今青未了,题诗谁比杜陵人。
杜陵人是谁?
生:
齐答“杜甫”。
师:
同学们理解了诗歌内容、领悟了诗人的情感,下面再来读一遍。
生:
齐读《望岳》。
师:
读得很有气势。
我们说《望岳》是一曲民族精神和杜甫个人抱负的颂歌。
杜甫在颂,我们想怎么样呢?
生:
齐答“歌”。
师:
那好,我们讨论一下,选自己熟悉的曲子来唱,可合作可独唱。
学生讨论、准备、练唱三分钟。
生(肖奕奕、颜碧文)齐唱《望岳》。
全班同学鼓掌、笑。
师:
歌声悠扬。
请问选的是什么曲?
生(肖奕奕):
《大中华》。
师:
为什么要选这首曲来唱?
生(颜碧文):
觉得感情比较相近。
生(肖奕奕):
节奏也很接近。
生(刘恺华):
唱《望岳》(用《小城故事》曲)
全体同学笑。
师:
为什么选这首曲?
生(刘恺华):
觉得它很美。
生(刘广锐):
唱《望岳》(用《三国》曲)
全班同学热烈鼓掌。
师:
多么浑厚的歌声。
为什么选这首曲?
生(刘广锐):
觉得它气势雄壮,跟《望岳》很相配。
师:
还有理由吗?
生(刘广锐):
还有一首。
全班同学笑。
师:
我问你还有什么选曲的理由?
生(刘广锐):
内容也很相近。
师:
几个同学告诉我们选曲时,要选内容相近、感情相近、节奏差不多的曲子来唱。
刚才刘广锐天机泄露,说还有一首想唱,让我们洗耳恭听。
生(刘广锐):
唱《望岳》。
(用《蒙古人》曲)
全班同学热烈鼓掌。
师:
男女同学的演唱各具特色。
女声甜美清脆,有一种阴柔之美;男声高亢浑厚,有一种:
生:
齐答“阳刚之美”。
(笑)
师:
如果一起唱不是刚柔相济吗?
生:
齐说“一起唱”。
师:
好。
我们男女生一起唱,跟刘广锐选曲的标准一样,张胜蓝、贾明、谭达聪为我们推荐了《中国功夫》这支曲。
我觉得非常好。
全体起立,我们一起唱,颂扬中华民族瑰宝,展示我五班男儿志气。
师放伴奏磁带。
学生齐唱《望岳》。
师:
同学们都谱了曲。
由于时间关系,不能一一来唱,但你们没唱我也能感受到那种趣味。
虽未成曲调却先有情。
这《望岳》既适合读又适合唱,同学们想想这是为什么?
生:
写得好,节奏感强。
师:
是呀,与其羡慕诗人写得好,不如自己也露一手。
同学们写作之前,先结合这首诗了解一下古诗词特点。
学生讨论三分钟,探讨古诗词特点。
生(赵路遥):
这首诗共八句,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其中颔联、颈联要用对仗。
师:
赵路遥给我们介绍了丰富的知识。
你能说说这首诗中的对仗吗?
生(赵路遥):
诗中“荡胸生曾云”与“决眦入归鸟”是对仗的。
句式很工整。
生(叶奕诗):
这首诗是五言律诗,共八句,每句五个字。
师:
严格说起来,这首诗是属于古体诗,不象有些律诗要求那么严。
生(汤洋):
这首诗押韵。
师:
对。
韵脚是那些?
生:
齐答“了、晓、鸟、小”。
师;写诗除了注意这些特点之外,还要善于想象。
生:
(陈旭乔):
写诗要先描写景物再抒发感情。
师:
对,观山观景充满一种情感,写诗要充满感情。
下面请同学们互相切磋。
练习写诗。
可以单个写,也可以一个小组集体创作。
学生写诗练习五分钟。
师(巡视、指导):
有的同学写了《望莲》、《望地王》、《望莲花山》、《望珠峰》。
师:
何灿云的《望莲》,“朵朵水中莲,片片荷叶护”。
哪个同学来点评一下。
生(李笑也):
写出莲、荷叶的形状。
师:
写好了交上来,我们展示一下。
师:
展示吴芮的《望月》。
生:
齐读《望月》。
学生笑。
师:
展示颜碧文的《望冬》
生:
齐读《望冬》。
师:
读到颜碧文诗中“白雪如春归”。
我就想到了毛泽东的诗句。
生:
齐答“飞雪迎春到”。
师:
诗句中“如”怎么改会好些?
生(刘志轩):
改为“送”好一些。
师:
很好。
杜甫写诗是“语不惊人死不休”。
师:
展示汤洋的《江湖——武林》。
生:
齐读《江湖——武林》。
师:
同学们读懂了汤洋诗歌的内容吗?
生:
齐答“笑傲江湖”。
学生大笑。
师:
我们看着汤洋诗歌有没有要改动的地方。
学生讨论。
生:
没有押韵。
师:
我们帮他改一改。
同学们有改的吗?
没改出来,那好,我们课后改一改。
汤洋这首诗也成为写武林的绝唱。
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不能把同学们的诗一一展示。
课后交上来,我们编订一本诗集。
再传阅。
同学们刚才又读了、又唱了、又写了,其实老师也想唱。
生:
老师唱一首。
师:
对不起,老师唱不好。
我写了一首,献丑了。
师:
展示《感怀》一诗。
师:
我解说一下“感怀”,今天讲这堂课老师感触很多。
“杨柳枝,桃李词”都代指古诗词。
“踏歌不尽心头语”老师看到同学们又唱又写,我很高兴,说不完心中的话。
“前路再和千首诗”在以后,同学们还可以写千首、万首诗歌。
生:
学生笑,齐读《感怀》。
师:
老师唱不好,但老师也选了一首曲来唱这首诗。
同学们帮老师唱一唱。
生:
齐唱《感怀》。
(用《中华民谣》曲)
师:
谢谢。
熟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同学们今天又读了、又唱了、又写了,我们再来背一背。
生:
齐背《望岳》。
老师展示课件五、“课后练习”。
显示屏故障耽误一分钟(学生背诵《望岳》)。
师:
请同学们把作业题抄好,课后完成。
学生抄作业题。
师:
同学们,今天我们尝试了一种新的方法来学习诗歌,我们对诗歌有了更深的认识。
她不仅仅是形的和谐与庄重,不仅仅是声的柔婉与浑厚,不仅仅是境的幽幻与峻奇她是一汪永不枯竭的泉,一段永不腿色的梦,
一条永不迷失的路。
诗歌,就象一曲生命之歌,荡然于天地之间,令人魂牵梦绕。
同学们,我们随着优美的乐曲,充分与诗歌、与缪斯接触,用婉转的歌喉吟唱出她的神韵,用纯洁的心灵去感受她的灵秀。
师:
下课,同学们再见。
生:
谢谢老师,老师再见。
第三部分 教学反思
在多年班主任兼语文教师的工作中,每一届学生毕业,我都让他们给我录下一盒古诗词朗诵磁带作为纪念,有个学生录下了邓丽君演唱的《明月几时有》,那如痴如醉的歌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也因此萌发了用吟唱的方法教古诗词的想法。
古诗词很好的体现了汉语的音乐美,有双重叠韵,有平仄相对,通过演唱,学生可以深切地感受汉语的那种节奏感、韵律感,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
诗歌诗歌,诗与歌是密不可分的。
诗歌从产生到现在,一直与音乐有不解之缘。
从原始人在劳动中发出有节奏的呼声,到两汉时期的汉乐府,再到唐宋时期宫廷教坊和乐而歌的诗词,都说明诗与歌有着很深的渊源
今年暑假我参加新课程的培训学习,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这一基本理念对我触动很大,学生学习古诗词除了品析语言就是反反复复的诵读,从三岁开始一直背到高三,学习已经倦怠了,再美的诗句也成了顺口溜式的打油诗。
如果古诗词的教学仅仅停留在咬文嚼字上,把完整的诗句弄得肢离破碎,那还有什么美感可言呢?
能否找到一种新的方法唤起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和热情?
能否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学习古诗词?
基于以上认识,我在本期开学之初,研究新教材新教法之时,我确定了古诗词的教学目的:
1、领略诗歌和音乐完美结合的神韵,体悟纯文学艺术和流行文化互相融合的精妙,增强对诗歌艺术的亲和力。
2、通过古诗词的教学,学生做到:
读一读,感受美;唱一唱,鉴赏美;看一看,理解美;写一写,创造美。
3、提高艺术鉴赏水平,积累古今诗词。
教学方法:
吟诵——翻唱——仿写。
教学程序:
①、发动学生共同搜集由古今诗词谱曲的流行歌曲资料;
②、根据诗词内容选择合适的曲谱并练习演唱;
③、把诗词原文和鉴赏点评编成资料;
④、根据古诗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台阶 省优获奖教案 省优 获奖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