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初中记叙文以父爱为主题的记叙文1.docx
- 文档编号:11568638
- 上传时间:2023-03-19
- 格式:DOCX
- 页数:18
- 大小:34.02KB
11初中记叙文以父爱为主题的记叙文1.docx
《11初中记叙文以父爱为主题的记叙文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1初中记叙文以父爱为主题的记叙文1.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1初中记叙文以父爱为主题的记叙文1
语文辅导讲义
讲义编号
课题
以父爱为主题的记叙文
授课日期及时段
教学目的
1、记叙文阅读之父爱篇
教学内容
第一环节文言文小训练
宣王好射
齐宣王好射,说①人之谓己能用强弓也。
其尝所用不过三石②。
以示左右,左右皆试引③之,中关④而止,皆曰:
“此不下⑤九石,非王,其⑥孰能用是?
”宣王之情,所用不过三石。
而终身以为用九石,岂不悲哉?
(《吕氏春秋》)
[注释]①说:
同“悦”。
②三石(dàn):
石,重量单位,一石为120斤。
③引:
拉。
④关(wān):
同“弯”,指拉满弓。
中关,指弓只拉了一半的弧度。
⑤不下:
不少于。
⑥其:
副词。
1.给下面句中加点的字注音并释义。
①齐宣王好射音:
义:
②宣王之情,所用不过三石义:
2.补出下面省略的句子成分。
①以()示左右②()中关而止
3.翻译句子。
①说人之谓己能用强弓也。
②其孰能用是?
③岂不悲哉?
4.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齐宣王用过的弓“不过三石”,为什么左右却说齐宣王用的弓“不下九石”?
②文段结尾说:
“岂不悲哉?
”齐宣王究竟可悲在哪里?
③本文要说明的一个道理是什么?
答案1.①hào四声,喜欢;②情:
实际情况。
2.①之(代弓);②左右(指齐宣王手下的大臣);3.①喜欢别人说自己能够使用强弓。
②还有谁能用这弓?
③难道不是很可悲的吗?
4.①左右在投齐宣王“说人之谓已能用强弓”的爱好,来讨好齐宣王。
②齐宣王的可悲之处就在他被人蒙骗,自己却终生不知道。
③告诉我们:
一个人要有自知之明,才能知彼知己,洞察秋毫。
第三环节记叙文阅读专题一:
父亲篇
亲情类记叙文是常考的内容之一,这里简单做了一下归纳,把几种常见的写父亲的文章做了分类,方便我们快速把握文章中心和主要内容。
类型1、相濡以沫型
文章背景:
父亲与子女之间能相互理解、相互体谅。
父亲的形象:
父亲大都没有华丽的语言,只有朴素的关爱,对子女的爱更多地体现在行动上。
子女的形象:
子女对父亲的爱,体现在理解父亲,心疼父亲上,成长后主动为父亲分忧,承担责任。
1、与父亲抬担子
王清铭
①很小的时候,家里生活十分艰难,我们几个半大的孩子经常被当作“全劳力”使用。
印象最深的是我与父亲抬担子。
我个儿矮,走在前,父亲个儿高,在后。
担子的绳子离父亲的肩膀很近。
我从小就肯吃苦耐劳,担子可能不很重,但因为我太小,几次下来,嫩小的肩被粗糙的扁担压出一块血红,血珠子快要淤出来。
扁担好像钢板一样硌得辣疼,我只好佝偻着,用上背部来支撑感觉越来越沉的重量。
父亲看到了,伸手将担子的绳索又往他那边一捋,我的脚步轻而快,而劳累一天的父亲却蹒跚起来。
我对父亲说,我能行。
父亲说:
“小孩子的肩嫩,压得太重,长大骨头会变弯的。
”
②不知不觉中长大了,父亲在我眼中变矮了,读书放假时给家里帮忙,我个儿高,走在后,父亲个儿矮,在前。
十多年过去了,生活的重担早压得父亲有些佝偻,父亲像我小时候一样用上背部来支撑担子的重量,看着父亲吃力的样子,我的心有点酸,但强忍着不让眼泪盈出眼眶。
父亲一生最见不得眼泪。
阳光下父亲的背影不再是挺直着的,而是“缩”成一团。
上坡时我装成漫不经心地用手往我这边捋担绳,将担子的重量尽量往自己的肩上压。
这回父亲没有发觉,脚步迈得更稳健了。
我对父亲说,你太累了,歇会儿。
这回轮到父亲用手背揩拭额头沁出的汗说:
“我能行。
”说着他脸上的皱纹拉直了,露出一个表情平板的笑容。
③到达目的地后,父亲才发现担子后移了许多。
他上下打量我一会儿,只轻轻地说一句,阿铭懂事了,那一天夜里,我的肩膀肿得老高,血淤成青色,疼得睡不着觉,但我不叫痛,因为我真的懂事了。
④工作以来回家的次数少了,父子相对,没有什么话可讲,我极少谈自己的境况,怕给他再增加心头的负担,父亲除了劳动还是劳动,也没有太多的闲话。
好几年过去了,父亲的背越发佝偻。
上星期回家帮父亲打煤饼,天不热,但他很快就大汗淋漓,脱掉外衣,父亲的背再一次呈现于我的跟前。
这是怎样的一个背影啊,肩上的骨骼垂成两个弧形,背部佝偻成一个前倾后拱的弧形,而腰部又有点前拱后倾。
背部的肌肉有点松驰,原来我以为皱纹只长在人的脸上,现在才明白,老了的人,背部甚至躯体各部都会长起皱褶。
我们两人一起将袋装的煤抬到埕场,父亲在前,我在后,父子体高相差10多公分,担子的重量倾向父亲那边。
这一次我不再掩饰,用手直接将担绳捋到我这边。
父亲看在眼里,还是那句话,我能行。
但他不再推让了,毕竟是60多岁的人了。
⑤父亲稳健地走着,我心头忽然涌起许多回忆,但很快就收住思想野马的缰绳,现实的生活是实在的,就如这脚下的路,根本就无须抒情。
我跟着父亲稳健地走着……
15.阅读全文,分析加点的三句“我能行”各表现了说话人怎样的情感。
(6分)
16.第②段划线处,"我"为什么要"装成漫不经心"?
(2分)
17.第④段从哪几个方面表现出父亲已经年迈苍老?
(4分)
18.结合全文,说说文章结尾"我跟着父亲稳健地走着……"包含哪些意味。
(2分)
19.文中说“现实是实在的,无须抒情”,而有人却认为“爱需要表达”,你是怎样认识的?
请结合生活实例谈谈你的看法。
(4分)
参考答案
15.①“我”虽小,却理解父亲的辛劳,肩嫩不言痛,甘为父亲分担重负。
②父亲虽日渐衰老,却为了不让“我”担心他的身体及生活,不影响“我”的学业,年迈不言累,以此来宽慰儿子。
③父亲虽已力不从心,但多年来呵护儿子、不辍劳作已称为习惯。
(意思对即可,每点2分,共6分)
16.“装成漫不经心”这个细节表明“我”一是怕父亲发现而阻止“我”将重担往自己肩上压,二是维护父亲的自尊心而有意掩饰减轻父亲肩上重担的动作。
(意思对即可,每个要点1分,共2分)
17.直接描写:
佝偻成弧形,肌肉松弛的背影;毕竟60多岁了。
间接描写:
天不热,但很快就大汗淋漓(身体虚弱);见“我”将担绳捋到“我”这边,不再推让。
(可不答"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每点1分,共4分)
18.既指“我”跟着父亲抬着担子稳稳地走在现实的路上;也指“我”跟着父亲的脚步坚实地走在人生的道路上。
(每个要点1分,共2分)
19.观点明确1分,结合实例谈理由2分,语言通顺1分,共4分。
类型2、循循善诱型
文章背景:
子女处于青春期、考试失意、婚姻失败等人生的特殊阶段。
父亲的形象:
通常父亲不会直接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情,而是通过做一件或几件事情启发孩子,让孩子明白自己的用意,从而体现父爱。
子女的形象:
起初子女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看法上的偏颇,一味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当经历了父亲所做的那件事后,才明白了父亲的苦心,感受到了父亲无言的爱。
父亲在家等我
文/林夕
星期三下午,学校老师照例要开会、学习,学生们上了两节课就放学了。
他和班上的两位同学欢蹦着走出校门,没有回家,而是去了离家不远的森林公园。
他们一直玩到天黑,还感觉有些意犹未尽。
“嘿,想不想吸支烟?
”回去的路上,他突发奇想。
“好哇。
”两位好友齐声赞成。
三个人停下来,把衣兜里的钱都掏了出来,买了一包“阿诗玛”。
他们拿了香烟,跑到路边拐角处。
他把烟盒撕开,给两位同学一人一支,自己也拿起一支,叼到嘴上。
这才发现,刚才忘了买火。
他冲伙伴们耸耸肩,然后把视线投向路边,张望着。
正是日暮时分,路上不时有行人匆匆走过。
他想上前借火,又觉得有些唐突。
正在这时,他发现,在路的那一端,有一个小亮点,在夜幕中闪着微弱的光,向他这里慢慢移动。
他不禁心中一喜,仿佛已经嗅到了诱人的香烟味。
那个小亮点终于走近。
他走上前去,说:
“哥们儿,借个火!
”
那个人停下来,把手中燃着的烟递给他,他接过来,把自己的烟点着,美美地吸了一口,抬起头,把烟还给这位行人。
这时候,他才看清他的脸。
刹那间,他惊住了。
拿烟的手停在半空。
那个人缓缓地伸出手,接过他手中的烟,凝视了他一会儿,又把视线转向他旁边的两位同伴。
然后,拍了一下他的肩膀,郑重其事地说:
“”。
他说不出话来。
旁边的好友有些不解地问:
“为什么?
”
“因为,”那个人看着他一字一顿地说,“你的父亲在家等你!
”说完,转身走了。
那个人的背影已经消失在夜色中,他还直愣愣地站在那里。
两位同伴用手碰了一个他的胳膊,问:
“你怎么了?
”
他转过身来,看了看两位同伴,把手中的烟扔到地上,用脚狠狠地踩灭。
“把烟捻灭回家去!
”他语气十分坚决。
两位同伴看着他,又看看手中冒着缕缕香气的烟,不约而同地说:
“为什么?
”
“因为,我的父亲在家等我。
”
“你怎么知道?
”
他看着两位同伴,低下头来,声音有些哽咽:
“刚才那个借火给我们的人,他,就是我的父亲!
”
1、在文中横线处填写所缺的句子,恰当的一项是()(2分)
A、孩子,快回家去!
B、我的孩子,回家去吧?
C、哥们儿,吸完这支烟,就回家去吧!
D、哥们儿,你们还是孩子,怎么能吸烟呢!
2、概括叙述文章的内容。
(含标点不得超过50字)(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很少对心理活动进行直接描写,但又能让人从具体的行为、语言、神态描写中看到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
试结合上下文,分析下列句子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6分)
(1)他把烟盒撕开,给两位同伴一人一支,自己也拿起一支,叼到嘴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刹那间,他惊住了。
拿烟的手停在半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把烟捻灭回家去!
”他语气十分坚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父亲”带给“儿子”的震撼是巨大的,文章留给我们读者的思考也是多方面的。
读完此文,你有何感想?
请用一两句话说出你感触最深的一点。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简要说说文章以“父亲在家等我”为题的妙处。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
2、一次,他和两位同学在回家的路上,买了一包香烟,在向行人借火时,受到父亲委婉的教育,内心深感愧疚。
3、①悠然自得②突然发现父亲那时极为尴尬的神情和恐慌的心理③悔恨不已,坚决改正错误的真实感情。
4、示例:
①好的教育无需过多的语言,就能让人认识并坚决改正错误。
②“爱心”教育是最有效的手段,胜过于严厉的批评和说教。
③偶尔犯点小错误也是可以理解的,只要能勇于改正错误。
5、此题是父爱的集中体现,也是让“他”认识并改正错误的根本原因,以此为题很有概括力,很好地突现了文章的主旨。
类型3、直抒胸臆型
文章背景:
子女直接抒发对父亲的爱
父亲的形象:
大爱无言,总是将爱藏在细节处,需要子女细心挖掘和品味。
子女的形象:
时间的积累之下,才深深体会到父爱的内敛和深沉,对父亲常常有无尽的追念。
父亲的信
文/胡智慧
①父亲来信了,内容非常简单:
"慧:
你已经离家归队多日,也没有写信说你平安到达,你妈非常担心。
每次归队后都应先写信。
父。
"
②于是,一种深深的愧疚慢慢弥散在心头。
③到远离家乡的辽北当兵,有了写家书的必要。
但现在老了点,当军官了,潜意识中总认为与做农民的父亲无话可说,而所谓家书其实只是例行公事地报平安而已。
父亲却认真得很,不但对我每次报平安的信仔细答复,隔一段时间,还会主动给我写信。
父亲的信很短,一般不超过一页纸,有时只有三五句话,无非是告诉我家中一切都好,要学会照顾自己等等。
④父亲的信是很随意和马虎的,有时写信的纸好像是随手捡来的,正面还有无关的字迹,反面才载有几句嘱托。
而且家中好像也没有一支真正能用的笔了,父亲能找到什么样的就用什么样的,所以给我的信中常常有各色笔迹。
我曾提醒父亲不要用红色笔写信,但父亲"顽固"依旧。
战友们读到家书的时候,往往都是激动异常,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而我读父亲的信却很少有这种感觉。
父亲像在无意中写了这些信,从信中我似乎读不到家的温馨,也读不出家里人是否对我有想念之意。
我总是平静地读父亲的来信,像读一些与我无关的语句,然后收起来,留意一下这是父亲的第几封信。
⑤探家的时候,我开玩笑般对母亲提起父亲的信,想让母亲告诉父亲,如果没事就不必经常写信了。
在我看来,父亲那些没有多少意义的信是不值那几角邮费的。
而母亲的回答却出乎我的预料:
"你爸写这些都成习惯了,到时候如果不给你写信,他就觉得像把你丢了一样。
"像把我丢了一样?
我不禁一怔,一种不可名状的东西在心中升起。
⑥偶然翻看父亲专用的那个抽屉,意外地发现一沓信封,每个信封都贴好了邮票,而且都写上了我的名字。
我随手把信封一字排开,形成了一条长长的线。
此时此刻,我不由泪流满面:
我已是高空中的风筝,或许永远没有回归的那一天;而父亲却在用信拉起一根长长的线,以便知道他的孩子在何处飞翔啊!
⑦到部队后,……
(50字)(选自《时文阅读》上海教育2001年2月版)
1."到部队后","我"会怎样做?
请发挥想象,用一两句叙述性语言补写在上面的方格中。
(不得超过50字)
2.本文第3节写父亲来信"认真得很",而第4节却说父亲的信"很随意和马虎",这是否矛盾?
为什么?
(请用简洁的语言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4节划线句子中的"像"字与下文哪句话相照应?
请用波浪线在文中划出。
4.本文没有惊心动魄的故事,但是很感人。
写出你最受感动的一处,并简要说明理由。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我也买了许多信封,写上父亲的名字。
②我将会经常给父亲写信,③告诉他我在部队的一切都好(或答"我也像父亲那样……)该题有三个得分点。
2、不矛盾。
写父亲"认真得很",是从父亲来信的"仔细答复"和及时、主动的角度来说的;写父亲"随意马虎",是从父亲来信的信纸和笔迹来说的。
角度不同,所以不矛盾。
3、"你爸写这些都成习惯了,到时候如果不给你写信,他就觉得像把你丢了一样?
;或"偶然翻看父亲专用的那个抽屉,意外地发现一沓信封,每个信封都贴好了邮票,而且都写上了我的名字。
"多划1句扣1分,扣完为止。
4、找到自己认为最受感动的一处给1分,说明理由的给2分。
第四环节作文
(一)审题
在写作时,首先面临的就是审题的问题,审题是作文过程的第一步,这一步工作的好坏,将决定全篇内容是否符合要求,决定构思能否按正确方向展开。
审题就是为了明确题目的要求,了解出题者出题的意图,如果没有审好题,即使再优美的语言,再生动的材料,也只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考场作文命题有以下几种形式:
命题、半命题、命意(供材料作文)、话题。
审题步骤:
一、审文体形式:
命题、半命题、供材料(命意)、话题。
二、审写作内容:
审写作内容,即题目要求我们写什么。
就记叙文而言,就要弄明白文章是要求记人,还是叙事;是写景,还是状物。
如:
《记一件难忘的事》。
通过审题,我们知道这是一篇要求写事的文章。
三、审写作重点:
找准了文题所要求写的重点,也就把握住了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选材也就有了范围,选材也就有了目标。
一般说文题的重点是指文题当中揭示意义,体现中心,点明重点或表明感情色彩的词语。
这个关键词也叫“题眼”。
抓住了题眼,就是抓住了文章的写作重点。
例《一件有意义的事》《一件难忘的趣事》《童年忆趣》《记一件拨动我心弦的往事》它们的题眼分别是“有意义”“难忘”“趣”“拨动我心弦”。
四、审文题限制:
弄清文题对行文的限制。
文题对时间、空间、数量、人称、内容等提出限制,规定范围,作者必须严格的在规定的范围内作文,只有这样才能不离题,不偏题。
1、弄清时间限制以《童年趣事》这道题选材时间限定为童年,所写的事要发生在自己或他人的童年这一特定的背景。
2、弄清处所限制《街上见闻》《放学路上》与《课余生活》前两者限制了所写的人、事、物、景必须在街上或放学路上所见所闻,而后者发生在校园。
3、弄清数量限制《我最尊敬的一个人》《记一件铭刻心间的事》
《记我作文中的一件事》〈记我学作文中的二三事〉前者通过记叙一件完整的事来说明我学作文的过程,后者则是记叙二三事或二三片段来说明我学作文的过程。
4、弄清人称限制例如《老师,我要告诉你》这个题目,就限制了行文要用第一人称,从“我”的角度写自己要向老师讲述内容。
例如《我的故事》《发生在我身边的故事》如何区别?
5、弄清蕴涵的意义《落叶》《路》《泥土赞》……这类比喻型、象征型、引申型题目,我们就不能就题论题,要透过字面上的具体事物,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去揭示题目包含的象征意义,文章主题才深刻。
6.弄清难辨型命题之中的关系如〈我逐渐了解他〉容易写成〈我了解他〉这就需要我们注意“逐渐”二字。
〈告诉你一件新鲜事〉告诉指出过程,你是告诉的对象。
【审题导练】
文题一:
以“我的老师”为题
[点拨]
论文题类型,这是一篇命题作文。
我们首先要弄清“老师”指什么?
凡是能够传授知识、技术、给人启示、教育的都可以称为老师。
题目的要求:
写老师。
至于对象、体裁、人称、时空、内容等均未作要求,写作时可以“任你行”。
可以写记叙文《记我的老师××》,可以写散文《感谢你,我的老师!
》,可以写书信体《给××老师的一封信》,可以写《电脑--我的老师》,《小狗--我的老师》《书是我的良师益友》等等。
文题二:
我又想起了___________那句话(爸爸、老师、同学……)
请将题目补充完整后,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点拨]
论文题类型,这是一篇半命题作文。
根据括号里的提示,横线上所填的应是一个人。
如不明白这一点,在横线信手填写“过去”、“以前”、“再见”、“谢谢”、“书本中”、“电视里”等词语,就会因填题不慎而满盘皆输。
论文体类别,提示中虽无明确规定,但就题目本身考虑,宜写成记叙文。
论文题题眼,一个“又”字值得细细咀嚼。
“又”表明那句话不是初次听到,“又”暗示那句话不是一句普普通通的话。
文题三:
①我家的常客②我家的稀客
请从上面两个文题中任选一题作文,文体不限。
[点拨]
论文题含义,“常客”指经常到我家的客人,“稀客”指很少到我家来的客人。
二题都可以写成写人为主的文章。
当然将“客”理解为某种“物”也未尝不可。
论写作重心,“常客”,可写其方方面面;“稀客”,只宜于写一、二次特殊的印象,无论是写“常客”还是写“稀客”,都应把客人放在“我家”这个环境中来写。
论文题类型,这是一道选题作文,只能二中选一,不可两个都写。
文题四:
阅读下面的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
据报载,美国有个富翁规定还在读小学五年级的儿子,每周必须谋生一次。
每当那天早晨,富翁亲自驾车几十公里,把儿子送到闹市区,赶儿子下车,令其自想办法谋生,傍晚他再驾车接回儿子。
尽管往返所耗油费远远超过儿子一天的生活费,但富翁却乐此不疲。
[点拨]
题目中有关文体的要求是“文体不限”,但只要认真审读上述材料,就会发现其实“文体有限”,此题较适于写记叙文或议论文,绝不可能写成说明文。
无论写记叙文还是议论文,都应认真读懂材料,充分利用材料。
若写记叙文,就应以材料提供的内容为骨架,补充具体的时间、地点、次要人物,进行合情合理的想象,写成一个有头有尾、有声有色、可触可感的故事。
若写成议论文,则可从不同角度提炼出不同的论点。
文题五有人说:
“世界上有两种东西失去后才知可贵,一是时间,一是青春。
”其实,失去后才知道可贵的何止这些,请以“失去后才知道可贵”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题目自拟,文体不限。
这是一篇话题作文,此题也有一段文字材料。
但这段文字材料与上面文题中的材料的作用是不同的,它只是帮助我们打开思路的一段导语。
“失去”后才知道可贵是写作话题,也是本次作文中心,但不是本次作文的题目。
本次作文的题目是自拟的,就可根据写作的内容拟出自然恰切、别致新颖的标题。
本次作文的文体不宜写成说明文,可灵活选用其它各种文体。
文题六:
你小时候一定读过许多童话故事。
你是否为曲折神奇的故事所打动?
你是否同情、喜爱或厌恶童话中的人物?
你是否为童话中寓含的道理所折服?
你是否也希望将读过的故事改编成一则有新意、有时代气息的童话?
……试结合现实,写一篇与童话有关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
[点拨]这是一道话题作文题,审题时应细细咀嚼提示语。
一是根据提示选择话题。
文题提示由一个判断句、四个疑问句、外加一个省略号构成。
由判断句可知,整个话题范围是跟“童话”有关,只要作文涉及到童话就可以;疑问句告诉我们话题的范围有童话的故事情节、童话人物、童话主题、改编童话等;省略号则提示还可以有别的角度、别的与童话有关联的话题。
二是根据提示选择文体。
提示语中的“文体不限”意味着你熟悉哪种文体,喜欢哪种文体就可以选择。
作业:
走过阴霾
谭里和
①只要悲痛不是一个接着一个,生活便都是可以好好珍惜的。
②两岁那年。
刚刚蹒珊学步的时候,我就患了小儿麻痹症。
医生说,我的病,永远也治不好。
妈妈却从不把我当作没有希望的孩子。
在医院里度过我的童年后,母亲把我送到了学校,在许多人甚至父亲看来,母亲送我读书只不过是为了满足一个孩子对课堂向往的心愿,为了我成长得不孤单。
③我是个没有将来的孩子,或者说,我的将来早就已经被人预料到了。
④12岁,我开始了初中的寄宿生活。
村里几乎所有的孩子,读完初中就不再有机会上学。
⑤中考前两个月,一所著名的省重点中学第一次来到我们这个闭塞的初中选拔学生,在预选考试中,我脱颖而出。
5月,我收到省重点中学复试通知。
母亲花了一个月的时间,瞒着父亲从拮据的生活开支中省下20块钱,在报名期限的最后一天把钱送到我的手上。
让我交了考试报名费,我终于在学校的安排下前往重点中学参加考试。
⑥躁动来临之前总是没有预兆的。
⑦在乡政府代表的大事公布栏上,有一天赫然出现了我的名字,下面是乡长的署名。
在省重点中学录取名单上,我是两个当中的一个。
那一天,赶集的人出乎意料地早早回来,消息很快传遍了整个村子。
⑧通知书传到我手里的时候,父亲的心情是非常矛盾的,按父亲早设定好的计划,我初中毕业就去镇上的一家维修店学习修理钟表和器嚣,师傅早就找好了。
而今,省重点中学的录取通知书不期而至,完全打乱了父亲的计划。
第二天,我听母亲说,乡里的大户想让自己的儿子去上学,找到父亲说用2000块钱来买我的录取通知书。
父亲最终拒绝了他。
⑨在前往学校的车上,我的心沉重了起采。
这次启程,完全是把整个家庭的命运悲欢扛在自己脆弱肩膀上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11 初中 记叙文 父爱 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