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围城》里的方鸿渐人物形象浅析.docx
- 文档编号:11567076
- 上传时间:2023-03-19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38.23KB
论文《围城》里的方鸿渐人物形象浅析.docx
《论文《围城》里的方鸿渐人物形象浅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文《围城》里的方鸿渐人物形象浅析.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文《围城》里的方鸿渐人物形象浅析
《围城》里的方鸿渐人物形象浅析
分校(站、点):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完稿日期;
《围城》里的方鸿渐人物形象浅析
目录
写作提纲··························································⑵
内容提要··························································⑶
关键词····························································⑶
正文······························································⑶
一、人物性格悲剧··················································⑶
他不求进取,游游荡荡··········································⑷
他毫无主见,善于妥协··········································⑸
他缺乏勇气,爱慕虚荣··········································⑹
二、人物悲剧根源··················································⑺
三、人物与社会意义·················································⑼
参考文献··························································⑽
《围城》里的方鸿渐人物形象浅析
写作提纲
△引言
作品精彩的人物形象刻画与写作背景。
方鸿渐性格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正是那个时代的人物缩影。
一、人物性格悲剧
他不求进取,游游荡荡
1.“游学”与名不副实的留学生形象;
2.随性的船上艳遇,事业、恋爱与婚姻;
他毫无主见,善于妥协
1.遇事不慎重考虑,习惯于别人的安排;
2.自我妥协、逃避主义思想,使他一事无成;
他缺乏勇气,爱慕虚荣
1.大学里对自由恋爱的渴求与妄想的破灭;
2.与苏文纨的有意相比,他没有快刀斩乱麻的勇气;
3.一个留过洋的博士的虚荣心;
二、人物悲剧根源
1.个人懦弱的性格;
2.现实世界的虚伪丑恶与荒唐无聊;
三、人物与社会意义
△结语
《围城》里的方鸿渐人物形象浅析
张锦毅
【内容摘要】《围城》是文学泰斗钱钟书先生历时两年完成的惊世之作,也是他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文学作品之一,也代表了钱钟书先生作品的最高成就。
小说通过主人公方鸿渐的人生经历,再现了三十年代旧中国,在中西方文化冲击下的知识分子的丑陋形态和尴尬生活。
本论文从人物塑造的角度去分析主人公方鸿渐的人生悲剧,探析造成悲剧的根源及人物的社会意义。
【关键词】方鸿渐性格悲剧人性本质社会困境
一部《围城》,享誉中外,传阅万千,让几代人爱不释手,无疑是中国文学作品的一大景观。
它仿如一本拆穿文明西洋镜的书,让一群上层知识分子在作者老辣独到的笔法下,嬉笑怒骂,群相毕现。
透过《围城》,我们仿佛看到,钱先生那俯视人生百态的深邃目光能直达人性的灵魂深处,生活中的芸芸众生,在他的笔下,被刻画得那么真实细腻,入木三分,令人叹为观止!
小说描写了三十年代的旧上海,主人公方鸿渐及其周围的一些知识分子在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中遭受的人生挫折,从热闹的大都市到“战乱还休”的闭塞之地,从堂堂的国外游历到失落的国内游荡,几多辛酸,几多讽刺,揭示了可怕的围城人生:
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在作品中,方鸿渐性格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就是那个时代的人物缩影。
当时的中国正处在东西文明的剧烈碰撞中,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让这一时期的知识分子对前途、对人生都流露出无比的困惑、迷茫,在何去何从之间,我们的主人公也粉墨登场了——
一、人物性格悲剧
他不求进取,游游荡荡
在作者笔下,“他是个无用之人,学不了土木工程,在大学里从社会学系转哲学系,最后转入中国文学系毕业。
学国文的人出洋深造,听来有些滑稽”;“方鸿渐到了欧洲,既不钞敦煌卷子,又不访《永乐大典》,也不找太平天国文献,更不学蒙古文、西藏文或梵文。
四年中倒换了三个大学,伦敦、巴黎、柏林;随便听几门功课,兴趣颇广,心得全无,生活尤其懒散”。
如此,以致于不能得到任何一纸文凭,后来,在父亲及岳父的逼迫下,“才知道留学文凭的重要……”遂买个假文凭回国。
从这个人物塑造来看,钱老先生意在批评当时一些名不副实的留学生,要么不学无术,惟利是图,要么孤芳自赏,道貌岸然,国难当头却不能救国救民,甚至不能拯救自己的心灵。
基于这种人性思维,回国后的方鸿渐并未主动谋求职业,而是寄居在前丈人篱下,做了银行小职员,并且开始热衷于谈情说爱。
先是在回国的船上轻浮地接受了鲍小姐的诱惑,接着在与苏文纨拖泥带水的同时,又热烈地爱上了摩登社会里天然去雕饰的唐晓芙,最终却因为苏文纨的有意离间,阴差阳错地失去了打心眼里爱着的唐晓芙,让他的心好生撕痛!
然而,当遭遇唐晓芙哭着拒绝后,他只一味地哀叹自己命运多舛,哀叹自己那想追求却得不到的宿命,性格里的懦弱和安逸并没有让他千方百计去解释、去挽救,而是呐呐地说:
“对,我是个骗子,我不敢再辩,以后决不来讨厌了。
”
无比的情伤让他在失望之余经赵辛楣推荐,踏上了去三闾大学的路,途中阅尽了病态社会里的众生百态、美丑真假。
到三闾大学后更是亲眼目睹了各派系间的倾轧,目睹了大学教授们的追名逐利。
对此,他是既蔑视又空虚。
当然,蔑视是因为他还有一丝为人的良知,尽管那只是“一闪而过”。
在这样的稀里糊涂中,在空虚与压抑下,他和同行孙柔嘉定了亲,不得不回到上海,又靠着赵辛楣的推荐到一家报社上班。
仓促的婚姻没有基础,婚后不久,他与孙柔嘉开始矛盾不断,争吵不休,以至于他说“结婚以后,你总会发现你要的不是原来的人,换了另外一人,早知道那样,结婚以前那种真器追求、恋爱等等全都可以省掉。
谈恋爱时,双方本相收敛起来,到结婚后还没有彼此认清,倒是老式结婚干脆,索性结婚以前,谁也不认识谁”。
在不如意的婚姻里,方鸿渐首先想到的是自我解脱,自我逃避,而不是用心地去经营生活,经营夫妻间的感情。
诚然,这样毫无担当,不敢面对的懦弱心性让他根本无法处理好两房家庭的关系,以至于不得不在一次大吵后摔门而出。
走在萧瑟的风里,他“情思弥漫纷乱”,“周身疲乏,肚子饥饿”,回到家中后,太太也走了,去了他最反感的姑母家。
面对此情此景,他软弱得想哭个不停,忍饥挨饿地躺下,无力挣扎亦无所作为,在人生的围城里已濒临崩溃。
对于方鸿渐,他永远缺乏那种抛弃怯懦的勇气,于是他就只好在游移中过着那种“活,诚然不痛快,死,可也不容易”的不死不活的日子,虽生犹死,完全失掉了自我,早早地品味了人生沧桑,着实可悲可叹矣!
他毫无主见,善于妥协
在方鸿渐身上,除了对韩学愈玩弄诡计妄图制造他与刘东方之间矛盾时的冒险出击外,找不到他主动积极、有主见的地方。
最突出的本领大概便是巧言善变,为人做事不练达,却惯于逞一时的口舌之快,面对人事艰难,没有迎难而上的念头,而是每每实行自我妥协。
方鸿渐自从留学归来,在短短一年时间里经历了“从外地到上海——从上海到三闾大学——从三闾大学再到上海——再从上海去外地”,这个封闭的人生轨迹。
他每一次更换环境都不是自己主动做出的积极选择,而是因为陷入了困境,求得暂时的解脱。
他遇事不加慎重考虑,无论是周经理安排银行工作,应聘到三闾大学,还是在香港举办婚礼地点的,或是推荐到报社工作,总是依赖于别人的意见,习惯于处处听命于别人。
买假文凭时,“他想爱尔兰人无疑在捣鬼,自己买张假文凭回去哄人,岂非也成了骗子?
可是——记着,方鸿渐进过哲学系的——撒谎欺骗有时并非不道德”;“父亲和丈人希望自己是个博士,做儿子女婿的人好意思教他们失望么?
买张文凭去哄他们,好比前清时代花钱捐个官,或英国殖民地商人向帝国府库报效几万镑换个爵士头衔,光耀门楣,也是孝子贤婿应有的承欢养志”;被前岳母家安排去和买办女儿相亲时,本来“不愿跟这种俗物往来,但转念一想,自己从出洋到现在,还不是用的市侩的钱?
反正去一次无妨,结婚与否,全看自己中意不中意那女孩子,旁人勉强不来,先答应去吃晚饭再说”;在三闾大学教书受挫时,他想:
“假如混过这一年,高松年守信用,升自己为教授,暑假回上海弄几本外国书看看,下学年不相信会比不上李梅亭。
这样想着,鸿渐恢复了自尊心”;当没有接到下学年的聘约时,他没有去斥责高松年的食言,而是冲动地一走了之,逃避到孙柔嘉的温柔网里面。
就这一点上,表面上看是中规中矩,不与人争,而实际上是逃避主义思想的体现,而可笑的是,逃避也逃得心安理得,非给自己找上合适的理由!
“虽然厌恶这地方,临走时偏有以后不能再来的怅恋,人心就是这样捉摸不定的。
去年来的时候,多少同伴,现在只两个人回去,幸而有柔嘉,否则自己失了业,一个人走这条长路,真没有那勇气。
想到此地,鸿渐心理像冬夜缩成一团的身体稍觉温暖,只恨她不在身畔”。
如此如此,人物性格上的依赖与不自立瞬间昭然纸上。
当他请赵辛楣评论他时,赵辛楣非常简洁地说了句“你不讨厌,但全无用处。
”
赵辛楣的这句话直击要害,几乎一语成谶地概括了方鸿渐悲剧的性格和他的人生走势。
然而可悲的是,他从未想过要改变,只是一味地去满足于安稳的现世,习惯于被动地去接受生活,自我妥协的性格悲剧淋漓尽致。
也缘于此吧,当方鸿渐受到唐小姐的斥责之后,痛苦地站在雨里,绝望地承受苦雨的冲刷,而唐小姐透过窗户看到这一幕时,不忍心了,叫人请他回来的时候,不曾想他却像狗都毛似的把雨抖掉,迅即走开了。
这个戏剧性的情节似乎是命运在捉弄他,表面上看有点阴差阳错的偶然性,但是这个偶然现象背后却存在着必然性。
试想,假如方鸿渐有那么一股韧劲儿和恒心,他就不会轻易放弃对唐小姐的追求,也绝不会以几秒钟之差错失良机。
他缺乏勇气,爱慕虚荣
在上大学时,他“看到人家一对对谈情说爱,好不眼红”。
壮着胆子写信给家里,对之前包办的婚姻“要求解约”,信中写到:
“每揽镜自照,神寒形削,清癯非寿者相。
窃恐我躬不阅,周女士或将贻误终身。
尚望大人垂体下情,善为解铃,毋小不忍而成终天之恨。
”他父亲来信骂他:
“汝非妇人女子,何需置镜”,并以“停止寄款”,命令他“休学回家”,与弟弟同时结婚。
方鸿渐“吓矮了半截”,忙写回信解释:
“镜子是同室学生的”,“这几天吃美国鱼肝油丸,德国维他命片,身体精神好转,脸也丰满了起来”。
从此打消了自己的念头,死心踏地,开始读叔本华,再也不敢妄想了。
还自我安慰向同学们说“世间哪有恋爱,压根儿是生殖冲动。
”
而对于苏文纨小姐的有意,他明知自己与她“好比两条平行的直线,无论彼此距离怎么近,拉得怎么长,始终合不拢成为一体”,却“迫于苏小姐的恩威并施,还不得不常向苏家走动。
苏小姐只等他正式求爱,心里怪他太浮太慢。
他只等机会向她声明并不爱她,恨自己心太软,没有快刀斩乱麻的勇气”;“他每到苏家一次,出来就懊悔这次多去了,话又多说了。
他渐渐明白自己是个西洋人所谓道义上的懦夫,只怕唐小姐会看破了自己品格上的大弱点”;当“苏文纨说‘我也不让你和元朗见面,免得冲突’时,方鸿渐本想说‘其实全没关系’,可是在苏文纨抚爱的目光之下,他的话却不能出口”。
种种细节描写,惟妙惟肖地构成了方鸿渐性格里的懦弱与缺乏勇气,然而,他同时又是那样的爱慕虚荣。
比如回家乡,家人和亲友到车站迎接,本县两张地方小报的记者拍照并预约采访,闹得好不红火。
“方鸿渐虽然嫌那两位记者口口声声叫‘方博士’,刺耳得很,但看到这样郑重地把自己当作一尊人物,身心便也庞然膨胀,人格伟大了好些。
他才知道住在小地方的便宜,只恨今天没换身比较新的西装,没拿手杖,手里又挥着大折扇,满脸的汗,照相怕不会好”;再如,第一次去看望苏文纨,他是带着这样一种心态“自己答应过去看她,何妨去一次呢?
明知也许从此多事,可是实在生活得无聊,现成的女朋友太缺乏了!
好比睡不着的人,顾不得安眠药片的害处,先要图眼前的舒服”。
由此,或许我们倒是可以想象,原本在方鸿渐的心目中,便认为一个堂堂的留过洋的博士,身边自然应是莺歌燕舞蜂拥蝶簇,否则岂不是有失体面有失身份了?
所以他才会频频地去并不喜欢的苏小姐家赶那些个后来让他无比纠结与心痛的浑水呢!
其实,这些病态的虚荣与人格的虚弱也正是当时一些所谓高级知识分子无聊生活的真实写照。
二、人物悲剧根源
任何悲剧冲突,都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现实社会矛盾的反映。
我们从方鸿渐半生坎坷来探析,不难看出,此等悲剧不但是由他玩世不恭、不学无术、懦弱无能的内在性格造成的,现实世界的虚伪丑恶与荒唐无聊更是导致他悲剧的重要原因。
他出生在乡绅家庭,地方上有名望有资产,这类家庭里的大少爷惯有的秉性使他习惯了懒散的生活,懒散的惰性又让他几乎斗志全无,自身性格中的迷茫,让他迷失了自我追求的同时也丧失了人本身所固有的存在价值。
可以说,在自己的人生路上,他从未思考过任何问题,因为留学的费用有岳父周经理买账,结婚的费用有乡绅父母来支撑,这种顺顺利利的不劳而获般的生活使他在被现实逆境所困时便将无法生存。
这些,都为他后面的事业、生活、情感都或轻或重地埋下了祸根。
而当时的生存环境,则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的社会、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中国正处于新旧文化的交替阶段,社会大环境的迷茫赋予了知识分子追求的迷茫。
受西方现代文化尊重个性,重视人的价值,鼓励个人发展的影响,方鸿渐留学西洋有了追求自由生活的理想和愿望。
但在强大的中国传统文化专制的束缚下,他的理想和愿望却难以达成。
新旧文化,东西文化的矛盾冲突不仅体现在方鸿渐生活的外部环境,悲剧人生的客观因素中,更积淀和内化于他的心灵深处,直接构筑着他的“精神围城”。
在中西文化冲突中,他始终无法找到适合自己的人生坐标,以致于自己的思想和言行,都处在无所适从的境地,两种价值取向完全不同的文化夹击,自然而然地便形成了方鸿渐对立的人格——认真而又玩世,正直而又脆弱。
所以,对于一纸博士文凭,他明明形容只是“仿佛有夏娃,亚当下身那片树叶的作用,可以遮羞包丑;小小一方纸能把一个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掩盖起来,自己没文凭,好像精神上赤条条的,没有包裹”,却同时又在无法摆脱崇洋风气的左右下,不得不买张假文凭向家里交待,同时,为了掩饰内心的虚弱,还特地在家信中“千叮万嘱”,“生平最恨‘博士’之称,此番未能免俗,不足为外人道”。
在回国的船上,他和已有未婚夫的鲍小姐寻欢作乐,荒唐苟且,既责怪鲍小姐的行为太不检点,又对于鲍小姐的勾引感觉十分需要十分兴奋。
因此,“他们俩的交情,像热带植物一样迅速生长”,不爱她,却和她发生了说不清的关系,而当鲍小姐把他玩弄后又不理睬他时,他心头直冒火,“失望,遭欺骗的情欲,被损伤的骄傲,都不肯平伏,像不到翁,按下去又竖起来,反而摇摆的更厉害”。
他明明是被玩弄了,怒气满身,却阿Q似地安慰自己“并没有吃亏”,还“占了便宜”。
无怪乎苏文纨说他“买假文凭是自己的滑稽玩世,认干亲戚是自己的和同随俗。
你在大地方已经玩世不恭,倒向小节上认真,矛盾得太可笑了”;孙柔嘉的姑妈说他是“本事不大,脾气不小”。
而方鸿渐呢,也承认自己是个“道义上的懦夫”,惭愧时还自称“饭桶”,“我太没用”,真真正正是百无一用为书生。
可以说,在这点上,方鸿渐有的只是欲望本身,没有的恰恰是把欲望化为实践的真正动力,他只能在顺境中驰骋自己的想象,而不能在逆境中改变自己的命运。
何况,这一时期的知识分子本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近代文明结合下的混血儿。
他们的身上残留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又机械地吸收了的西方的先进思想,本身就存在着一种无可奈何的矛盾。
人类生存的客观世界在不断地给人制造困境。
人性中本能的欲望又使人在困境中不断地超越阻碍,追求自己心中的东西。
或真或假,或对或错,人的生命就是在这种矛盾的追寻中消耗,不可改变的困境中磨损。
三、人物与社会意义
众所周知,《围城》之所以称“围城”,目的便是揭示“婚姻像一座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这样一个事实。
然而,余私下则以为,它的寓意不仅仅指爱情。
小说幽默俏皮的语言,精准且警示味十足的议论,都带着那么强烈的讽刺性,让人在掩卷之余不由沉思。
它向我们展示的不是战火硝烟的世界,而是旧社会中上层知识分子的生活状态,更有着划时代的社会意义。
正如钱老先生在《围城》作品的“序”里所言:
“在这本书里,我想写现代中国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
写这类人,我没忘记他们是人类,只是人类,具有无毛两足动物的基本根性。
”
诚然,方鸿渐并不是那个时代先进的知识分子,但比起那些思想极端、灵魂无比卑鄙的“两足动物”来说,他到底还不失为一个正直善良、有爱国心有进取心的青年,而且还有点儿民族自尊心及爱国思想。
比如,他鄙薄过“西方文明”;他拒绝过官僚小姐苏文纨的庸俗爱情;因为爱国,他宁可失业而愤然离开被敌伪收买了的“新闻社”;他不当资本家走狗,弄得到处碰壁,在社会上无法立足,在家庭中亦难以存身。
作品中,方鸿渐是失败者的一分子,求学失败,事业失败,理所当然地,恋爱也没有成功。
方鸿渐在不断的失败中陷入了不可自拔的围城里,始终不断地从这一个“围城”走进另一座“围城”,永不安分,永不满足,因而也永远苦恼,他总想摆脱困难,然而处处有困境。
因此,方鸿渐这个人物最根本的意义,是预示着我们现代教育的一种失败,现代某种文化的一种失败。
中国许许多多的文化人,他们时至今日也正被某种名利所驱使,远离了学问,在做一些和学术无关的东西,而用之以标价自己。
我想,我们今天看《围城》,它一方面使我们可以还原历史重新回溯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知道那一段人的生活,那一段社会的真实面目,同时我们也可以重新来反省一下我们当下的知识界和读书界的情况。
我们会很真切地感觉到中国文人的劣根性,它的存在,它是有它的一段历史的,它是有自己的源头的,有自己的流脉的。
因而,它便具有着很深刻的文化标本的社会意义,值以警示后人。
钱钟书先生的《围城》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着极深远的影响。
作品不仅向我们真实展现了抗战初期中国知识分子的灰色人生,更重要的是揭示了当时文人在生存困境下的人性弱点。
他的“围城人生”给大家带来了很深刻的思考,特别是对主人公方鸿渐的教育、爱情、事业、婚姻悲剧的描写,入木三分地分析出了当时混乱的社会背景、腐朽的封建思想、虚伪的人性和自身性格缺陷对他人生之路的困扰,使他在“围城”中一次次迷失自我,走出来又绕进去,在进进出出之中消耗着自己的生命,揭示了当时人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
钱钟书先生通过塑造方鸿渐这个典型人物体现了他关注社会,关注个体,关注生命的思想。
【参考文献】
1、钱钟书:
《围城》,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2、王晓君:
《论方鸿渐生存的“被动”》(科教文汇)-2009
3、邱玉敏:
《在尴尬的东西方文化夹缝中——方鸿渐生存悲剧成因探析》
(济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4
4、周伯军:
《无可遁逃的人生困境》——试析《围城》(中文自修)——1996;
5、曾建华:
论《围城》的讽刺艺术[J].(安徽文学)——2009;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围城 论文 方鸿渐 人物形象 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