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想政治主观题失分原因及对策.docx
- 文档编号:11562586
- 上传时间:2023-03-19
- 格式:DOCX
- 页数:5
- 大小:21.88KB
高中思想政治主观题失分原因及对策.docx
《高中思想政治主观题失分原因及对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思想政治主观题失分原因及对策.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思想政治主观题失分原因及对策
高中思想政治主观题失分原因及对策
高中思想政治主观题失分原因及对策
主观性试题一直以来都是高中思想政治考查的主要题型,特别是在高考中,虽然该题型分值所占比重保持相对稳定,但其难度却呈现出增大的趋势,尤其是通过一些精巧灵活的设问,无形中又加大了试题的难度,也加剧了考生的失分。
因此如何提高思想政治主观性试题答题的规范性和有效性,尽量多得分,少失分,是每位师生都十分关注的问题。
本文拟就高中思想政治主观题的失分原因及对策作简单分析。
综观学生答题的实际情况可以发现,高中思想政治主观性试题的失分主要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全而不对”,另一种是“对而不全”。
所谓的“全而不对”是指学生的答案写了很多,甚至密密麻麻把作答区域都写满了,但却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基本得不了分。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主要原因是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及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比较低造成的。
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是高考政治考查的几种能力之一,也是考生解答问题的入门基础能力。
很多考生下笔千言,离题万里,除了知识运用的不当,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较差,这往往会出现试卷答得满满的,却基本得不了分。
这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由于审题不清楚不准确,导致了回答问题的方向不明确,所答非所问,考生对知识的客观把握能力较差。
如设问要求运用所学的“政治生活”知识来回答,考生却用“经济生活”的知识作答,也有的用“生活与哲学”或“文化与生活”的知识作答,有的甚至答成了万花筒,四个模块的知识都有。
还比如设问要求运用所学的“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相关知识作分析解答,许多考生用的却是其它的单元、章节甚至其它模块的知识作答。
第二,考生读不出材料反映的信息,即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较差,缺乏必要的理解能力。
许多考生看不出试题设问中的“隐含题意”,错误地不能全面地理解材料中的隐含题意,只是抓住了材料中的只言片语就下结论,特别是一些图表题和漫画题,由于考生自身能力的欠缺,把握不住问题的实质与核心,往往乱答一通,应付了事。
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是高考考查的另一项重要能力,它要求学生在获取和解读相关信息的基础上运用相关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在考生的答题中,主要存在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教材基础知识掌握不牢。
构建全面系统的学科知识结构是进行规范化答题的基础,不能正确调动和运用知识,既有直接的表面原因,又有深层次的原因。
直接原因是答题技巧和文字表达能力方面的欠缺,深层次的原因是知识结构的欠缺,教材基础知识掌握不牢。
第二,张冠李戴,答非所问。
即表现为学生由于对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理解不透彻,不能明确区分和辨别相似或者相近的知识互而导致运用了错误的知识来解答问题。
第三,漫天撒网,不知所云。
这主要表现为学生由于没有对学科知识真正理解,不能准确地将学科知识与试题材料中具体事实,试题设问等一一对应起来,而只是简单地一一罗列了教材中与考查问题的所有有关知识来组织答案。
所谓的“对而不全”是指考生的答案具备了其中一些正确的要点内容,但却不够全面完整。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原因是审题不到位和答案组织不全。
在审题的过程中,许多考生在阅读试题时因粗心和匆忙,忽视了其中的有效信息而产生理解上的偏差,从而出现审题不到位。
有的学生在审题时只注意阅读试题的材料部分,而对试题的设问部分只是匆匆忙忙地浏览一下,或者只重视试题的设问部分而粗略快速地阅读试题的材料部分。
这些都容易导致审题不到位。
在答案的组织过程中,有的考生不能完全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从而导致“对而不全”。
也有的考生在答案中表述自己的观点时缺乏逻辑性、条理性和简洁性。
许多考生在表述时围绕一个知识要点做重复式绕圈答题,用不同的词语反复地表述同一个意思,看似答了很多,也没有知识性错误,但却得不了更多的分。
还有的考生在组织答案时往往只答理论或只写材料,人为地将观点和材料分离,或不能辩证地分析问题,答案过于单一片面,缺乏完整性,这些肯定也得不了高分。
那么,如何解决“全而不对”和“对而不全”的问题呢?
必须严格遵循解答主观性试题的流程。
第一步,严格审题,明确答题方向。
审题时首先要审知识限定,明确考察范围。
从大的方面看,政治学科有四个模块的知识,即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四个模块。
从小的方面看,每一个模块又划分为不同的单元,课、目等更小的知识单元。
通过审设问,首先弄清楚设问考查的是那一个模块,甚至是哪一个单元,哪一课,哪一个知识板块的知识,这样答题才有针对性。
其次,审题时要审主体限定,明确行为主体。
明确了设问的主体就抓住了解题的关键,就能更准确地确定知识范围,快速地检索知识要点。
其三,审题时要审客体限定,明确回答内容。
所谓客体,就是主体指向的问题情境,限定条件等。
弄清客体限定,就清楚了对问题思维的环境条件,才能确保回答不跑题。
其四,审题时要审角度限定,明确回答方向。
审设问还要找准设问的角度,即这一问题要求我们回答“是什么”,还是“为什么”还是“怎么做”等指向主体特殊的限制与要求。
“是什么”角度的问题常采用以下设问方式:
“……如何体现……”、“……如何反映……”,概括(描述)……问题,现象或特点等。
这类试题常通过图表和材料呈现出来,主要考查学生的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回答此类问题一般要分三步:
一要看成绩,二要看不足,三要看问题背后的实质及解决措施。
答案点到为止,不要求展开。
“为什么”角度的试题常采用以下设问方式:
“……的原因”,“……的依据”,“……的必要性”,“说明为什么要……”等等。
解答“为什么”角度的问题,一般要回答出必要性、重要性、意义,作用等内容。
“怎么做”角度的试题,首先要确定行为主体,然后从课本、材料、当前时政热点及党和国家重大政策中去找方法或措施。
第二步,紧扣教材,列出知识提纲。
通过审设问,明确了知识范围,设问主体,设问客体和设问角度后,接下来就要调动和运用知识库中的储备,对相关知识进行检索,并按先后有序地列出答案要点。
第三步,分析材料,提取有效信息。
根据第二步列出的知识提纲,仔细审读材料,从材料中准确找出能反映提纲观点的有效信息,将材料信息和知识提纲进行准确“卡位”,反思答案的完整性和科学性,倒推重审题,注意分值,看分作答。
第四步,组织答案,条理严谨作答。
组织答案时要正确运用高中政治专业术语,提高用词的科学性、规范性,尽量使用教材上的基本概念原理作答。
注意多角度思考问题,确保答案的完整性。
另外结合材料分析时,要做到理论或观点与材料的有机统一,切忌理论观点和材料“两张皮”现象的发生。
组织答案的基本要求是:
第一,层次分明,要点序号化。
每个要点自成一点,自成一理。
第二,表述准确,语言学科化。
要采用政治学科术语或时政精辟术语。
第三,逻辑严密,表述简洁化。
各要点之间要有一定的主次,先后,微观客观等逻辑关系。
第四,答案编写完整化。
要点的组成要坚持“原理十方法论”,“观点十材料”,“基础分十提高分”三个方面的统一(提高分是指联系最新时政精辟观点,进行创造性答题而争取加分)。
第五,字迹工整,卷面美观化。
字迹书写一定要整洁美观,要注意改卷老师的心理,以唤起阅卷老师的同情心和印象分。
找准了原因,把握了对策,如果再进行适当的实践练习训练,将会大大提高我们答题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从而减少失分。
“唯物辩证法”的复习备考策略
唯物辩证法是历年高考考重点考查的一个高频考点,其所占分值也比较高,而且近年来其难度也在加大。
因此,必须通过科学的复习方法和策略来增强对这一知识点备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从而尽量减少失分。
要增强备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首先必须清两个问题,即考什么和怎么考。
在考什么方面,本部分主要涉及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发展观、矛盾观和辩证否定观。
在怎么考方面,本知识点大多以漫画,古诗词,民间俗语,成语典故及热点材料为背景,考查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及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考查题型方面选择与主观题并重。
下面就唯物辩证法所涉及的四个主要观点内容的复习及备考作逐一分析和介绍。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通过对近几年的高考分析可以发现,对唯物辩证法联系观的考查大多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学生对联系的普遍性与多样性、客观性;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的理解和运用。
预计今年高考将以某种新出现的具体联系为背景,考查学生对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的正确认识和理解;以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重视局部发展为背景,考查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
因此,这部分内容的复习及备考应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牢记原理及方法论。
要牢牢把握联系的特征及方法论要求,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要求,系统与要素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要求。
第二,要明晰一些典型误区,如①事物联系是无条件的;②联系是客观的,人们无法改变;③世界上任何事物间都存在联系等等。
第三,掌握一些技巧和方法。
掌握一些技巧和方法能提高我们分析和解答问题的能力,如怎样区分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
联系的各个特征其侧重点,是有所不同的,联系的普遍性侧重于强调一事物总与周围事物存在联系,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联系的客观性侧重于强调事物的联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联系的多样性则侧重于强调联系的形式多种多样。
再比如怎样用关键词判断“联系”。
关于“联系”的知识,试题中有一些常见的关键词,我们把握住了这些关键词,就能比较容易地分辨出来。
“有利于……”、“会促进……”、“会带动……”、“合作”、“关系”、“影响”、“引起”、“离不开”等此类语言所含哲理是联系的观点;“全局,各地方各部门,各部分影响到国家、地区、垄断,地方保护主义,区域发展”等此类语言所含哲理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通过对近几年的高考分析可以发现,唯物辩证法发展观部分多以选择题的形式,以典故、诗句、经济社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挫折等内容设置题目考查发展的实质、状态、趋势等知识点。
预计今年会以诗句、格言、警句等形式考查学生用发展观点看问题,以“中国梦”、“航天梦”、“扶贫攻坚”、“全面小康建设”,分配制度改革,中外关系等的发展过程为背景,考查发展的趋势、状态、途径等知识点。
因此,这部分内容的复习备考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全面把握发展观。
要从发展的普遍性、实质、趋势、状态、途径、规律、动力等方面对发展观进行全面掌握。
第二,构建知识体系。
复习中,要形成关于发展观的知识框架:
①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②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要对未来充满信心,支持新事物的成长;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克服困难。
③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要做好量的积累,要抓住时机,促成质变。
第三,要明晰一些典型误区。
如①任何变化都是发展。
②新出现的事物就是新事物。
③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所有的质变都是发展等等。
第四,要掌握一些技巧和方法。
如怎样区分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
凡是看到“胜利在望”,“总能成功”等信息,均可判断为“前进性”;凡是看到“尚存困难”,“经历失败”等信息,均可判断为曲折性。
再比如怎样辨别事物发展的趋势与状态。
二者强调的侧重点不同。
事物发展的趋势强调虽然存在困难但依然能够成功;事物发展的状态则强调只有持续努力才能取得成功。
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矛盾观点和矛盾分析法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也是高考考查的重中之重的知识点。
通过分析近几年的高考可以发现,对本部分的考查形式非常灵活,选择题和非选择题都比较常见,在内容上则侧重于考查矛盾观的原理和方法论。
背景材料的选择上涉及多个方面,可以是漫画,可以是典故、诗句,也可结合社会热点材料进行设置。
预计今年高考将以对当前国内外经济、政治、文化双边关系形势的分析判断为背景,考查矛盾的含义,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以面对当前形势所采取的措施为背景,考查矛盾分析法。
因此,今年的复习备考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全面把握矛盾观。
复习时,要从多个方面对矛盾观的知识进行理解,包括矛盾的含义、基本属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以及二者的辩证关系;主次矛盾,矛盾的主次方面等。
第二,明晰典型误区。
①矛盾就是构成矛盾的双方相互排斥、相互斗争。
②任何事物都存在两个方面,即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③矛盾的普遍性包含特殊性,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
④事物性质主要是取得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决定的等。
第三,要掌握一些技巧和方法。
如怎样理解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首先要明确谁以谁为前提,谁寓于谁之中,切忌顺序颠倒。
其次,要明确材料中所给观点是看到了斗争性而没有看到同一性,还是只看到了同一性而没有看到斗争性。
又比如“怎样区分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及二者的辩证关系”。
辨别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时,凡是看到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等,一般可以认定为矛盾的普遍性;凡是看到各地情况不同,事情在不断变化等,一般可以认定为矛盾的特殊性。
要明确是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而不是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是矛盾的特殊性包含着矛盾的普遍性,而不是普遍性包含着特殊性,二者的关系不同于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再比如“怎样区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主要矛盾多用重点、关键、中心、主导、重中之中、第一要务、主题等词语;矛盾的主要方面多用主流、主体、性质、实质、方向、本质、多数、总的看,利弊、优、劣、大局等词语。
第四,注意归纳矛盾观在实践中的应用。
(1)“……既……又……”,“虽然……但是……”,“双赢”、“双刃剑”,“成就困难”、“机遇挑战”、“相反相成”等此类语言哲理是,矛盾是对立统一,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坚持两分法,两点论。
(2)“根据……特点……”,“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优势、特色、特征”等此类关键词的哲理是:
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试点,推广,抓好典型,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此类语言哲理是: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4)“第一(要务),重点、关键、首要(问题)中心、重心、重中之重、突破口,根本途径主题核心”,此类语言哲理是:
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中处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办事情要抓重点和关键。
(5)主流、主体、方向、大局,认清形势,大于、强于、总体上、总的、基本面等此类语言哲理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看问题分清主流和支流;性质,利大于弊,本质等此类语言哲理是:
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主要方面决定的。
辩证否定观与创新意识。
通过对近几年的高考分析可以发现,对本知识的考查大多以漫画、图表或创新材料为背景,考查辩证否定观的原理,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及方法论要求,创新的社会作用等知识。
预计今年的高考仍将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领域的创新,国内外各类创新大赛,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等为背景,考查辩证否定观,树立创新意识等。
因此今年的高考复习备考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全面把握创新的哲学依据。
树立创新意识的哲学依据,要从唯物论,辩证法和认识论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特别是从辩证法的角度,要考虑到发展的实质,辩证否定观、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第二,考查创新的方法论要求,往往结合国家科技进步,企业管理创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行考查。
第三,要明晰关于辩证否定观和创新的几个易错观点。
(1)辩证否定是事物之间的相互否定。
(2)事物经过辩证的否定实现了向自身的回归。
(3)否定就是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破坏或毁灭。
(4)发展是新事物全盘否定旧事物。
(5)扬弃就是抛弃。
(6)辩证否定就是否定一切。
(7)创新就要怀疑一切。
(8)只要创新就能推动事物向前发展。
(9)辩证否定的实质是创新。
(10)实践基础上的制度创新是以社会变革的先导。
(11)创新的灵感来源于个人的奇思妙想等等。
总之,由于本考点涉及较多的知识内容,只有弄清楚了考什么及怎么考,才能增强复习备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 思想政治 主观题 原因 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