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提高教学艺术水平.docx
- 文档编号:11559755
- 上传时间:2023-03-19
- 格式:DOCX
- 页数:27
- 大小:60.53KB
1提高教学艺术水平.docx
《1提高教学艺术水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提高教学艺术水平.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提高教学艺术水平
目 录
1提高教学艺术水平 激发学习语文兴趣…………………卢吉长
(1)
2探课改之路 悟课改真谛………………………………朱艳杰(5)
3小学数学应用题课堂教学模式……………………………刘世英(9)
4与新课程同行 与教师共成长…………………………李 莹(12)
5钻研新课程 走进新课改…………………………………尤洪启(17)
6改同行 激活新观念 探索新方法……………………邹 荣(19)
7自主合作研讨探究……………………………………王淑坤(24)
8与课改同行促教师发展………………………………陈继多(29)
9小学音乐课程改革初探………………………………申 洁(33)
10立足教师的成长………………………………………刘柏涛(36)
提高教学艺术水平 激发学习语文兴趣
小学语文教研员卢吉长
优化课堂教学,向四十分钟要质量,是我们教研工作永恒的主题。
多年的教研工作实践,我们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苦涩,更有迷茫的困惑。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课堂教学的改革,优化已经是势在必行。
想用一种教学模式,教学多种小学语文课型是不会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的。
历史上也不曾有过,用一种教学模式永久地统治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去没有,现在没有,将来也不会有,因为变是唯一的不变。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由此看来,我们应该在课堂教学的优化上下功夫,好的课堂教学应当是越讲问题越多。
那么,如何优化课堂教学,向四十分钟要质量,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再上一个新的台阶呢?
我觉得,我们应该在教学的艺术手段上下功夫,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让学生主动、自觉、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教师利用各种教学艺术手段创设学生最佳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为学好其它学科和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语文基础。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里强调的就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直接影响着学习的效果,与当今提倡的素质教育中的树立学生主动发展的教学观是相符相承的。
“给孩子一些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次机会,让他自己去体验;给孩子一点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自己去解答;给孩子一份喜悦,让他自己去体味;给孩子一种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给孩子一片天空,让他自己去翱翔。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学生只有“乐学”,才能收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置身于“乐学”的最高境界之中呢?
这就要看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如何了。
能否给学生创设一个最佳的求知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重要的是教师的教学艺术手法运用的如何。
为什么这样说呢?
就小学语文教学来说,它本身就是一种艺术。
从广义上讲,它是一种凭借教材、教具直接传授知识、训练技能、传播思想的艺术。
语文教学活动有它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成功的语文教学就是一种艺术性的创造。
学生所以对某位教师的语文课感兴趣,或对语文课不感兴趣。
原因固然很多。
但在一般情况下,往往与教师的教学艺术水平的高低有着直接关系。
既然如此,那么究竟应采取哪些艺术手段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
这自然是一个很大的范围。
诸如:
导入新课艺术、形象感染艺术、音像助学艺术、情绪感染艺术、激起争辩艺术、板书艺术、语言艺术等等。
在十几年的语文教学研究工作中印象最深的是以下几种艺术手段。
一、导入新课艺术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教师巧设一个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序幕”。
就会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开启思维的机器,全身心的沉浸到课堂教学的情境之中。
例如,在教学《海底世界》一课时,教师用赞美、向往的语调述说如下的导言:
同学们,你们见到过大海吗?
大海是那样辽阔,水天相接、波涛汹涌、绚丽无比。
一阵海风吹来,令人心旷神怡。
海面如此美丽,那么大海的深处是什么样的呢?
同学们想知道吗?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大海的怀抱,看一看海底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这种设置悬念的导入新课,为下一步的理解课文重点内容:
“海底真是一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形象感染艺术
人们看戏、看电影,会屏住呼吸沉浸在戏剧、电影的情景之中。
那主要是戏剧、电影运用了形象感染艺术,使剧本里的人物、环境、情节形象化,产生了立体感。
这种艺术手段,调动了人们观看的兴趣。
从某种意义上讲,语文教学和戏剧、电影同属文学,都是用塑造典型形象、典型环境和细节的真实去教育感染人的。
只是这种教育、感染是通过语言文字的教学来实现的。
把语言文字教得可以触摸、体会,赋予活的生命,把平面的东西教成立体的形象的。
如《狼和小羊》一课,讲读过后,让学生戴头饰、分角色表演朗读,通过学生动作、神态的摹拟,形象的体现狼的穷凶极恶,小羊的温和善良,从中悟出像狼一样的坏人,总是找借口做坏事,它们是不讲道理的寓意。
三、音像助学艺术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推陈出新,飞速发展“教师讲,学生听”的方法早已要不得,即使是教学发展到较高阶段的讨论法,研究法,合作法,探究法也已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
把科学技术的新成就用于教学的实践中,已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现实。
电化教学工具和教学技术,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亲睐。
利用音像助学,有很强的吸引力,会改变陈旧的教学模式,会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如在教学《倔强的小红军》一课时,配乐放出红军长征过草地的影象片段:
茫茫草海,到处布满吃人的泥潭,红军战士步履蹒跚,艰难的行进,随时都有可能被草海吞噬,看到这里同学们被小红军那坚强乐观、生死关头宁肯牺牲自己也不拖累别人的崇高品德所感动了。
画面感染文字分析交相呼应,达到理解全篇的目的。
四、情绪感染艺术
哲学以理服人,文学以情感人。
没有情感的语文教学是苍白无力的。
学生对语文情意的理解和受到感染的程度,往往取决于教师的影响和传递。
情感是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体验,语言是传递态度体验的媒体,在教学活动中,书中情,首先靠教师挖掘,品味,产生情感体验,出现书中情和教师情的两情共振。
然后,来感染学生,达到书中情、教师情和学生情的三情共鸣。
简言之,就是只有两情共振,才会有三情共鸣。
如教师在配乐范读《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时,首先用低沉悲哀的语调把学生带入为总理送行的行列中,再用发自肺腑的悼念之音,表达对总理的怀念之情。
欲留不能,撕心裂肺,泣不成声。
以此来感染学生,产生共鸣。
五、激起争辩艺术
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对于同一课文,同一句话,同一个词语,都会有不同的认识,教师可以很好地利用这些认识上的矛盾,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引发他们的兴趣。
抓住教材中适合学生实际水平的部分,使学生各抒己见,展开争论。
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荣誉感,同时为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就要积极开动脑筋,广泛搜集材料,形成主动、活泼的学习局面。
语言交锋,思想碰撞也给学生培养创造意识、认识自我带来机会,所以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六、板书艺术
别林斯基在《艺术的概论》一文中指出:
“艺术是对真理的直感的观察,或者说,是用形象来思维。
”好的板书就是一件精湛的“艺术品”。
是一篇文章的缩影。
是一份微型教案。
它的价值不仅具有感知,还伴随着记忆活动,而且更具有丰富的想象,思维的成分。
例如:
《荷花》一课的板书:
闻味香
要
看荷花多想开美
全
想活(的)画
这份板书,直观的提示了分段,巧妙的揭示了中心,一幅活的画,深深地印在学生的头脑中,记忆永久,甚至能终身不忘。
七、语言的艺术
教师精当的,声情并茂的讲述语,会使学生的脑海里“过镜头”般地浮现出各种各样的具体情景:
人物则须眉俱现,呼之欲出;事件则生动活脱,历历在目;环境则逼真如画,感同身受;言情则如其口出,动人心魄。
再有,教师巧妙的导语,承上启下的过渡语,回味无穷的总结语都会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去积极探索未知的世界。
诚然,小学语文教师毕竟不是导演或演员。
但是,一个有经验的语文教师,凭他那精巧的新课导入、高昂激越的情绪,巧妙的悬念设置、精湛的板书演示,妙趣横生的语言表达和颜悦色的教态,确能把语文课上得生动活泼、耐人寻味,达到点有所通、启有所发,导有所悟的教学效果。
探课改之路 悟课改真谛
小学数学教研员 朱艳杰
几年来,在各级领导的倾心指导下,我区的广大数学教师进行着一个充满探索与创造的改革实践,既饱尝了探索的艰辛,同时也领悟了课改所带来的喜悦。
我区教师于2002年开始参加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选用北师大出版社的数学教材。
结合我区的实际,坚持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为指导,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等,开拓研究渠道,设计培训计划,不断更新教师教育观念,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一、以通识性培训“导”教师观念的转变,夯实新课程实施的理论基础。
本着“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
引导教师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及相关教育理论。
2003年我们组织了一年级参加课改的教师进行通识性和学科培训。
通过培训,突出一个“新”字,教师要树立新的教育观念,吃透新的课程标准,通晓新的教材,明确新的课程要求的目标。
并在全区教师中提出了“五个一”读书计划,既每学期研读一本理论书,并写出读后感;每学期写一篇有价值的教育论文;每月写一篇五百字的读书笔记;每周写五百字教学随笔;每周写一篇教学日记。
(一)骨干培训
新课程的实施需要一批骨干教师作为带头人、先行者。
为身边的教师提供可操作性的经验带动全体教师。
我们确立了“点、线、面”相结合的工作方法,以骨干教师培养为点,以学科中心组建设为线,提高全区数学教师队伍素质为面开展工作。
教研员培训:
我们于2002年9月举办了全区的新课程教研员培训班,使教研员成为课程改革前列的人,走在教师前面的人,为新课程的实施起了很好的引领作用。
骨干教师培训:
每学期首先对学科的骨干教师培训。
以省、市、区、校级骨干教师为培训对象,培训内容有《新课程标准解读》、《三维目标解析》;培训方式为“三研一实”既研修理论,研讨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以科研意识工作,在工作中研究,努力实践。
通过培训使骨干教师明确课改方向,积极实践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并发挥示范辐射作用。
以此来带动广大数学教师对新课程的实践。
每学期初我们组织使用新教材的教师参加教材编写组组织的教材培训,对其他年级的教师有选择地进行区级培训。
从教材的整体内容、编写特点、每一章节的教学内容及教学建议等几方面进行辅导,使教师开学伊始便对新教材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为备课、上课以及课后辅导做好充分的准备。
一切围绕课改,一切服务于课改,全面实验,分层推进,重点突破,整体提高。
在全员培训时,教师对《纲要》精神,课标要求,课改理念有了系统的了解和掌握,对新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一定的感悟,但教育观念的转变不是一蹴而就,是长期的、复杂的,必须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和加深,如何把课程改革的理念与教学相结合还要经历一个过程,开学后,我们进行跟踪听课,评课交流与指导,对《纲要》精神的落实。
课程理念的把握,对新教材的认识,使用以及存在的困惑进行了平等、民主的交流。
在评价过程中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并立科研项目,以科研促教研,以教师反思为主,以课堂教学的积极评估为辅,共同探讨新理念下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开展了一系列的教研活动。
(二)教研活动:
骨干教师多人备一节课活动,就新课程标准中难把握的某一主题,或实行骨干教师多人备一课活动,研训一体,解决具体问题,突出培训的平等性,互动性,针对性,为数学教师搭建交流、切磋的平台。
促使每一位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以他人的成长经验为借鉴,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积累反思素材,自觉调整,改进教育策略与行为,达到“学以至用、学有所用、学用结合”的目的。
骨干教师观摩课活动:
2003年开始,在全区布置了骨干教师新课程观摩课活动,每个月各学校安排了骨干教师上观摩课,研讨课,上课教师首先介绍自己的教学理念及思路,并进行研讨,与其他教师共同针对一节课,一个环节,一个现象进行讨论交流,提倡在共同的智慧下解决新课程实施中遇到的难题,在一种问题情境下学习和交流,从而生成新的经验,促进教师主动构建新课程实施中的理念和认识,形成案例——反思——研讨——分析——再创造的过程。
送教下乡活动:
坚持组织骨干教师把优秀的课带到农村最基层学校,开展城镇小学和农村小学手拉手活动,实行校际交流,教师交流,通过各种活动以城镇的教育资源、教学优势带动农村教育的发展提高。
课改标兵评选活动:
从2001年开始,启动“课改标兵评选活动”,到现在为止已评选三界课改标兵共16人,每次活动教育局领导都亲自动员,做理论指导,并且给予表彰,通过此项活动,增强了广大数学教师投身课改,实践新课程的热情,巩固了我区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成果。
于2003年举办了全区数学首届规范化评优课活动,评优活动历实两年,从教师的备课,随机听课,集中上课,平时作业,学生评价,教师评价等多方面进行全方位考核,每位教师都能精心准备,汇报自己的课改成果。
教师基本功大赛活动:
通过教师理论测试、现场备课、评课、说课等环节评选出5名一等奖教师,10名二等奖教师。
为了推动工作向纵深发展,引导教师学会在研究的状态下工作学习,向全区开展了撰写优秀案例活动,以典型课例的分析来达到拉动课改的目的,同时又开展了数学学科的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挖掘具有我区特色的课程资源,拓宽知识领域,引导学生学习感受身边数学,促进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请进来,走出去。
几年来,我们请市教研室的专家、教师来我区进行学科培训、教学展示,先后选派教研人员、教师去北京、大连、兴城、江西、沈阳等地参观学习。
使教师与专家一起面对面研究、面对面探讨,使他们感到自己与专家、编辑的距离拉进了,与标准、教材的距离拉进了。
实验教师与非实验教师培训相结合。
新的课程标准的落实决不仅限于实验年级、实验教师,每一名教师都应尽快走入新课程,使新课程计划顺利推广,对非实验年级的教师进行培训。
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
开展各项教研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课堂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课改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得以展现并转化为教师自觉行为。
教师的角色和教学策略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者向平等中的首席转变;由知识的传递者向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转变;由管理者向学生知识的引导者转变;由重知识的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在教学内容呈现方面能充分利用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况,让学生在研究现实问题中做数学,体现再发现与再创造的过程。
在教学形式方面,体现“活动”这一数学的基本形式,这种形式的教学,学生不在是被动地接受现成的知识,而是通过观察、操作及独立思考等活动,通过小组讨论、交流主动获取知识,教师积极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之中,实现了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有机结合,实现了多向交流。
推动以“活动”为数学的基本形式后,着眼点不在是教师怎么讲解,而是怎样将课本中的知识点转化为学生探索的对象和怎样激励学生参与。
让学生更多的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在乐趣中学;在活动中学;在探索中学;在合作中学;在体验中学;在感悟中学……从而获得学习数学的快乐。
在人生观、价值观方面,数学教学重心是借助教育使学生在数学上得到发展,还是通过数学教学促进人的一般发展?
重心不同表现出不同的价值取向。
我们提出,关注学生是否参与到学习过程,并获得良好体验是第一位的,最重要的,从这点出发,教学时才能既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获得,又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
针对一节课的教学,教师们能够相互交流、相互评价、取其之长,补己之短,同时,作好教学反思,写好教学后记,把教学心得,收获与反思进行认真总结,与同科教师互相交流,共同提高。
经过几年的研究与实践,广大教师更新了观念,领悟了课改的真谛,先后有12人获市级课改优秀课,一名教师获全国数学优秀实验教师称号,一名教师在省级教研活动中上观摩课,多篇论文获奖,数学作业也打破了常规,有一些数学小报,数学日记,数学故事等特色作业,教师坚持写教学随笔,精心编辑的校本教材和案例也与各位教师见面了。
教师的角色和教学策略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我们区的课改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我们还会从考试与评价,学生的差异性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等方面不断地深入下去,以进一步提高我们区的课改进程,全面提升教师的素质,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
小学数学应用题课堂教学模式
小学数学教研员 刘世英
一、模式提出
数学教学是发展人的思维,提高人的智力的有力手段,是培养与提高人的文化素质和科学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真正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素质,教师首先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树立学生主体参与意识。
这是因为“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注意开发人的智力潜能,发展学生的主体精神,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成长”,是素质教育的主要特点之一。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 诚心诚意地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启发、点拨、设疑、解惑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他们的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在参与过程中得到主动的提高。
在实践中,我们力求探究适合应用题教学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发现,尝试探究。
二、理论依据
辩证统一的教学观主张“教为主导,学为主体。
”教学活动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有机结合,教师的 主导作用只有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才能实现,而学生的主动地位只有在教师主导下才能巩固。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
教学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教师不可能在有限的课堂中,教给学生受用终身的知识。
因此,教师学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教会学生学习要比传授知识重要。
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独立地掌握系统的知识,让学生获得自学方法技巧。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
小学生思维处于无序思维向有序思维的过渡阶段。
因此,教师要积极地引导和帮助学生过渡这个阶段,训练思维的条理性。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思维是随着教学的顺序进行的,教学顺序反映了学生接受知识的思维近程,反映了一定的逻辑顺序。
有序的教学有利于学生形成清晰流畅的思路,发展学生的思维。
数学学科系统性特别强,前面知识是后面知识的基础,后面知识是前面知识的延伸和发展。
应用题教学更体现出了这一点。
三、结构程序图
教师主导
激趣 引导 提示 解惑
复习引入 比较发现 尝试探究
强化训练 归纳总结
学生主体
参与 操作 理解 掌握
四、模式特点
1、注意调动师生双方的主导与主体作用,使教师的 政治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充分发挥在主导作用上,使学生的心理品质、个性特长和社会文化方面的各种素质得到生动和谐、充分地发展。
2、具有可操作性,教师易接受,并可根据自己的特长施展教育才华,创造教学风格。
3、模式具有普遍性,适应于各种应用题的课堂教学,也适应于计算、概念等教学内容的课堂教学。
五、程序操作
1、激趣引入
主要目的是找准新旧知识之间的衔接点,拉近新旧知识的距离。
要利用数学较强的知识系统性,使前期所学知识真正促进后继知识的发展和深入。
再现与新知密切相关的题目,扫除学习新知识的障碍,做好向新知识过渡的准备,使学生及早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2、比较发现
利用准备题,理清解题思路。
由于应用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比较繁杂,过难过易的知识都有会使学生兴趣索然,思维停滞。
教学时,教师可巧设“铺垫”化难为易。
通过改变题的条件,出示例题,让学生将例题与准备题进行比较,找出异同,发现新知识点。
3、尝试探究
新知识点发现后,让学生自觉地、能动地在数量关系中寻找必要的关系,提出中间问题并解答,使学生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解题思路。
要想使全体学生都能主动地得到发展,就必须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探究新知识的过程中,为学生创造一个独立思考的空间。
具体注意以下几点:
⑴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能让学生独立完成的,就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独立完成;能独立完成一部分的,就让学生完成一点点。
在独立探究过程中,附之教师的 点拨、讲评,学生之间的议论,交流。
⑵重视学生个体的有效参与,必须最大限度地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探究新知识活动中,让学生人人动手操作,人人动脑思考问题,课堂不留死角。
⑶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
加强直观教学,把操作和思考结合起来。
指导学生讲题说理,把语言思维结合起来,教给学生说的方法,培养说的习惯。
另外,质疑问难是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
建议将质疑问难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不一定专门安排一个时间进行质疑,以避免流于形式不解决实际问题。
4、强化训练
数学课堂强化训练是学生形成理性认识的实践活动,这是一个重要的数学过程。
通过课堂练习,能促使学生将刚理解的知识加以应用,并在应用中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从而巩固新知识,形成技能。
另外,通过强化训练也能暴露出学生理解、应用新知识的矛盾和差异,使教师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减少失误,提高课堂效益。
小学数学课程表准对技能的要求是“会—比较熟练—熟练。
”要完成目的,必须有计划,分层次地进行强化训练,才能把所学的基本解题思路初步内化为基本解题技能。
⑴基本训练。
它是新授后的集中训练,是引导学生把知识首先应用于实践 一个模仿性练习,是例题的再现性练习,此种训练一般是教材中做一做就可以了,其目的在于巩固理论,深化理解,规范解答,强化认识。
⑵对比训练。
对于易混淆的知识,可以设计一些对比练习。
使学生认识其本质结构。
一般从条件上,结构上,解法上进行对比,可以题组形式出现(只列式不计算)。
⑶变式训练。
它是知识本质不变而形式多变的练习。
通过改变知识的非本质形式而突出显现基本忏悔,防止负迁移,促进正迁移。
⑷综合训练。
要求综合运用知识,目的在于使新旧知识融为一体,把新知识纳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⑸提高训练。
把所学的知识置于更广阔的背景关系中,实现迁移水平的练习,目的在于提高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智能,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此项训练应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
5、归纳总结
完整的知识体系或知识结构能促进学习,便于记忆,利于应用,教师指导学生对本课学的知识进行整理归纳,以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和掌握学习方法的能力。
与新课程同行 与教师共成长
小学英语教研员 李 莹
小学英语实施新课程改革已有三年多的时间了,回顾这三年多的课改实践工作,我也许比别人体会的更多:
正是这一轮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给我带来了机遇与挑战,使我由一名普通教师成长为小学英语学科的教研员。
三年多来,我实践课改、推行课改,理解把握新课程的精神实质,改变教学方法,落实课程改革的各项目标。
以教师为主体,以学校为主阵地,通过有计划、系统的研究活动,解决课程中的多层次问题,促进教师的成长,促进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学生学习兴趣的发展和学习的进步。
以下就几年的课改工作情况作一下总结。
一、教学观念的转变
长期以来,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我们比较注重的是教师如何教学;在论及教学方法时,主要是在说教师教的方法,甚至是教师教知识、教教科书的方法;组织教学观摩,也多是留意教师在怎样教,准备了哪些教具,用了什么方法;即使是搞一些教学实验,也难免从教师工作的角度出发,把学生作为被试,来探寻教师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总之,习惯使我们从教育者的角度去观察教学的实际问题,把教师看作是教学这个舞台上的主角。
课程改革以来,我们组织教师学习新课程理念、新课标及课程标准解读,听专题讲座等活动。
全区教师通过一系列的学习和实践逐步体会和理解到了在教育方式上,要体现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即: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知识的奴隶。
帮助学生掌握终生学习的能力,唤起学生成长的渴望;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实际意义,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
教师要善于捕捉和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以及学习的灵感,发现、挖掘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提高 教学 艺术 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