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及参考答案或者说马原.docx
- 文档编号:11558018
- 上传时间:2023-03-19
- 格式:DOCX
- 页数:86
- 大小:82.48KB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及参考答案或者说马原.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及参考答案或者说马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及参考答案或者说马原.docx(8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及参考答案或者说马原
满分100分,题型:
一、单项选择题:
60个小题,每个1分,共60分。
二、多项选择题:
20个小题,每个2分,共40分。
答题卡上的课程名称:
填“马原”两个字就可以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绪论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C)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A)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3、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A)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4、在19世纪三大工人运动中,集中反映工人政治要求的是(B)
A.法国里昂工人起义B.英国宪章运动
C.芝加哥工人起义D.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5、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C)
A.工业革命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D.阶级斗争
6、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B)
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
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C.工人罢工和起义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
7、马克思和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是(C)
A.辩证法B.历史观C.劳动价值论D.剩余价值论
8、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称为(A)
A.合理内核B.基本内核C.精髓D.核心
9、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成为东西方矛盾焦点和帝国主义政治体系最薄弱环节的国家是(D)
A.德国B.奥地利
C.中国D.俄国
10、“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这个论断的含义是(A)
A.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哲学的存在方式是物质
C.无产阶级的存在方式是精神
D.无产阶级掌握哲学就由自为阶级转变为自在阶级
11、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A)
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B.与时俱进
C.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D.科学性
12、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C)
A.辩证唯物主义B.历史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D.唯物主义
1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D)
A.吐故纳新B.科学严谨
C.博大精深D.与时俱进
14、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A)
A.实现共产主义B.消灭阶级、消灭国家
C.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D.实现人权
15、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是(C)
A.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
B.一切从实际出发
C.理论联系实际
D.实事求是
16、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政治立场是( C )
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B.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C.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D.实践
二、多项选择题
1、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BCD)
A.马克思主义宗教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哲学
2、作为马克思主义产生阶级基础的19世纪三大工人起义是(BCD)
A.巴黎公社
B.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
C.1838年在英国爆发的延续十余年的宪章运动
D.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工人起义
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渊源是(ABC)
A.德国古典哲学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C.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D.法国启蒙思想
4、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性人物是(BC)
A.康德B.黑格尔C.费尔巴哈D.笛卡尔
5、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是(AB)
A.亚当•斯密B.大卫•李嘉图
C.马尔萨斯D.西斯蒙
6、空想社会主义的最杰出的代表是(ABC)
A.昂利•圣西门B.沙尔•傅立叶
C.罗伯特•欧文D.托马斯•莫尔
7、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CD)
A.辩证法B.劳动价值论
C.唯物史观D.剩余价值学说
8、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是(AB)
A.阶级性B.实践性C.客观性D.人民性
9、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要分清(ABCD)
A.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B.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发展的理论判断
C.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错误的、教条式的理解
D.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世界观是(D)
A人们对世界的科学看法B人们对哲学的科学看法
C人们对整个哲学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D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2.哲学是(B)
A系统化、科学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B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C科学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科学化、理论化的方法论
D系统化、科学化的世界观,又是系统化、科学化的方法论
3.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
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关系问题
C认识和实践的关系问题D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关系问题
4.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C)
A.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B.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
C.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D.一部分哲学的基本问题
5.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如何回答(C)
A世界的运动和发展问题B世界的统一性问题
C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D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
6.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内容的不同回答是划分(C)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标准
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D.辩证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标准
7.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过这个范围便是相对的了,这个范围是指(A)
A.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B.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统一性
C.物质和意识何者更为重要D.物质和意识何者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更密切
8.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在回答(A)
A世界是怎样存在的问题上对立的两种观点B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上对立的两种观点
C世界是怎样被认识的问题上对立的两种观点D世界是怎样被改造的问题上对立的两种观点
9.“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观点是(A)
A.前者是辩证法,后者诡辨论B.前者是形而上学,后者是辩证法
C.是相同的,只是强调的方面不同D.二者都是辩证法,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
10.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唯心主义哲学、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D)
A.坚持人的主体地位B.坚持用辩证发展的观点去认识世界
C.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D.坚持从客观的物质实践活动去理解现实世界
11.“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这种观点属于(A)
A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
C庸俗唯物主义物质观D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
12.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A)
A.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B.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界定的
C.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D.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界定的
13.物质的唯一特性是(D)
A.真实性B.客观性C.物质性D.客观实在性
14.劳动在人类意识产生过程中起了决定作用,这是因为劳动(B)
A.使自然环境发生了变化B.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
C.为人类提供了生活资料D.使人更好地适应自然
15.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意识本质的是(B)
A.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B.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C.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D.意识是人脑自生的一种形式
16.“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这种观点是(D)
A.客观唯心主义观点B.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C.唯意志主义观点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17.所谓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是指(D)
A.意识是客观精神和主观感觉的产物B.意识是沟通主、客观的桥梁
C.意识的形式是客观的、而内容是主观的D.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而内容是客观的
18.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其表现之一是指明了物质对于意识的(A)
A.独立性、根源性B.客观性、唯一性
C.实在性、唯一性D.相对性、变动性
19.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其表现之一是(A)
A.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B.坚持了直观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C.坚持了抽象的能动性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D.坚持了直观的能动性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20.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其表现之一是(D)
A.体现了唯物论和自然观的统一B.体现了唯物论和方法论的统一
C.体现了唯物论和历史观的统一D.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21.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其表现之一是(B)
A.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世界观的统一
B.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C.体现了唯物主义实践观与唯物主义世界观的统一
D.体现了唯物主义实践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22.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这是对运动的(C)
A.唯心主义理解B.直观唯物主义理解
C.辩证的唯物主义理解D.庸俗唯物主义理解
23.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是(C)
A.客观唯心论的观点B.形而上学的观点
C.一切唯心主义的观点D.主观唯心论的观点
24.运动是物质的(A)
A.根本属性B.唯一特性C.外部现象D.内部本质
25.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是(B)
A.客观唯心论的观点B.形而上学的观点C.庸俗唯物论的观点D.主观唯心论的观点
26.唯物辩证法认为运动是指(C)
A.物体在空间的位置移动和数量的增减B.从物理运动到生物运动的转化
C.宇宙间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D.客观事物的前进上升的过程
27.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B)
A.内容和形式的关系B.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C.抽象和具体的关系D.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28.“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形象地表达了动和静的辩证关系是(B)
A.静不是动,动不是静B.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C.动是必然的,静是偶然的D.动是静的原因,静是动的结果
29.时间和空间是(B)
A.物质的两种属性B.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C.整理认识材料的工具D.感觉系列调整了的体系
30.空间是指(A)
A.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B.运动着的物质的持续性
B.运动着的物质的顺序性D.运动着的物质的位置
31.空间的特性是(C)
A.一维性B.二维性C.三维性D.多维性
32.最近,由多国科学家组成的团队利用一台粒子加速器,让两束原子在一个圆环轨道上做高速运动,发现这些原子自身的时间确实比外界时间慢了。
这项实验进一步证明了作为物质运动存在形式的时间具有(C)
A.客观性B.有限性C.相对性D.一维性
33.“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B)
A.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B.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
C.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D.旧唯物主义是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法
34.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A)
A.物质性B.客观性C.现实性D.可知性
35.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是(C)
A.认识世界多样性的统一B.认识物质对意识的根源性
C.一切从实际出发D.反对一切形式的二元论
36.世界的统一性问题说的是,世界万物(A)
A.是否有一个共同的本原B.是否普遍联系C.是否运动发展D.是否有共同的规律
37.全部社会生活(D)
A.在本质上是真实的B.在本质上是客观的
C.在本质上是物质的D.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38.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C)
A.量变和质变的观点B.辨证否定的观点
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D.对立统一的观点
39.辩证联系的含义是(B)
A.概念之间的相互判断、推理等逻辑关系
B.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互相影响和互相制约
C.事物发展过程中直接的本质的必然的关系
D.事物或现象之间界限的不确定性
40.一切依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是(D)
A.把外因作为事物变化根据的形而上学观点B.否认主观能动性的机械决定论观点
C.右倾机会主义的“唯条件论"观点D.关于联系条件性的唯物辩证法观点
41.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C)
A.事物数量的增加或减少B.事物的简单重复和循环
C.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D.物体的位置移动和场所的变化
42.唯物辩证法认为,新旧事物区别的根本标志在于(C)
A.它们出现时间的先后B.它们在形式上是否新颖
C.它们是否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D.人们是否认可它们
43.真象和假象的区别在于(A)
A.真象从正面表现本质,假象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
B.真象深藏于事物内部,假象外露于事物外部
C.真象表现本质,假象不表现本质
D.真象是真实的,假象是虚假的
44.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A)
A.对立统一规律B.质量互变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D.联系和发展的规律
45.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C)
A.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B.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
C.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D.事物发展的全部内容
46.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是(C)
A.观察实验方法B.逻辑推理方法C.矛盾分析法D.归纳演绎方法
47.辩证矛盾的含义是(A)
A.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B.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交叉关系
C.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冲突关系
D.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依赖关系
48.辩证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指(C)
A.矛盾范畴内容的客观性与形式的主观性
B.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平衡性
C.矛盾的同一性与矛盾的斗争性
D.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
49.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D)
A.相互离异、相互排斥B.相互反对、相互否定
C.相互分离、相互转化D.相互依存、相互渗透
50.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B)
A.相互依存、相互联系B.相互离异、相互排斥
C.相互渗透、相互转化D.相互吸引、相互贯通
51.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的关系是(C)
A.本原和派生的关系B.主要和次要的关系
C.绝对和相对的关系D.根据和条件的关系
52.矛盾的斗争性和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A)
A.相互结合共同起作用的B.各自分别起作用的
C.同一性先起作用D.斗争性先起作用
53.从哲学上讲,和谐包含着(D)
A.矛盾双方的绝对同一B.对矛盾的否定或排斥
C.在排除矛盾中实现同一D.包容万物的“和而不同”
54.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指(A)
A.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
B.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的关系
C.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关系
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关系
55.列宁指出:
“如果要开一张包治百病的丹方,或者拟定一个适用于一切情况的一般准则那是很荒谬的。
”其荒谬在于违背了(B)
A.任何事物都包含矛盾的原理B.不同的矛盾只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的原则
C.矛盾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的原理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原理
56.质变是指(C)
A.事物数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B.事物的运动.变化
C.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D.事物在度的范围内发生的变化
57.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B)
A.源泉.动力和实质内容B.状态和形式
C.基本方向和道路D.客观性和条件性
58.在生活和工作中,凡事都要掌握分寸,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和“不及”。
这在哲学上符合(B)
A.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的原理B.量和质相统一的原理
C.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原理D.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原理
59.区别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是(B)
A.事物变化持续时间的长短B.事物量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
C.事物的质变是否引起了新的量变D.事物的变化是否顺利和显著
60.有一则箴言:
“在溪水和岩石的斗争中,胜利的总是溪水,不是因为力量,而是因为坚持。
”“坚持就是胜利”的哲理在于(C)
A.必然性通过偶然性开辟道路B.肯定中包含着否定的因素
C.量变必然引起质变D.有其因必有其果
61.我国数学家华罗庚在一次报告中以“一支粉笔多长为好”为例来讲解他所倡导的选法,对此,他解释道:
“每支粉笔都要丢掉一段一定长的粉笔头,但就这一点来说愈长愈好。
但太长了,使用起来很不方便,而且容易折断。
每断一次,必然多浪费一个粉笔头,反而不合适。
因为就出现了粉笔多长最合适的问题——这就是一个优选问题,所谓优选问题,从辩证法的角度看,就是要(C)
A.注重量的积累B.保持物质的稳定性
C.坚持适度原则D.全面考虑事物属性的多样性
62.唯物辩证法讲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是(D)
A.事物中正确的方面和错误的方面B.事物中存在的方面和将要存在的方面
C.事物中落后的方面和进步的方面D.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和促使其灭亡的方面
63.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传统文化必须批判地继承。
这种态度依据的哲学道理是(A)
A.辩证的否定的原理B.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原理
C.世界是过程集合体的原理D.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的原理
64.有这样一道数学题:
“90%×90%×90%×90%×90%=?
其答案是约59%。
90分看似一个非常不错的成绩,然而,在一项环环相扣的连续不断的工作中,如果每个环节都打点折扣,最终得出的成绩就是不及格。
这里蕴含的辩证法道理是(B)
A肯定中包含否定B量变引起事变
C必然性通过偶然性开辟道路D可能和现实是相互转化的
65.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事物发展的辩证形式是(C)
A.事物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过程B.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过程
C.事物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D.事物不断周而复始循环的过程
66.割裂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会导致(C)
A.激变论和庸俗进化论的错误B.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
C.循环论和直线论的错误D.机械决定论和唯心主义非决定论的错误
67.“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吾不能,是诚不能也。
为长者折枝,语人曰吾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孟子》中的这段语启示我们,做事情时要区分可能性和不可能性,二者的区别在于(C)
A.人的主观努力程度B.对人是否有利
C.现实中有无根据和条件D.现实中的根据和条件是否充分
68.下列观点中反映规律的根本特点的是(A)
A.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B.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
C.不废江河万古流D.人定胜天
69.马克思说:
人在“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
这段话说明意识活动具有(C)
A.创造性B.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C.目的性和计划性D.导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70.列宁说:
“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
”这说明意识活动具有(B)
A.创造性B.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C.目的性和计划性D.导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71.意识既有对当前的反映,又有对过去的追溯和对未来的预测,可以超越特定时空的限制。
这表明意识活动具有(A)
A.创造性B.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C.目的性和计划性D.导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72.在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问题上,下列观点中正确的是(D)
A.规律是死的,人是活的B.规律是客观的,人是无奈的
C.规律是可以改变的D.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是可以改变的
73.“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说明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应当(C)
A.按客观规律办事B.通过实践这一基本途径
C.依赖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D.具有更多的创造性
74.有一副对联,上联是"桔子洲,洲旁舟,舟行洲不行",下联是"天心阁,阁中鸽,鸽飞阁不飞。
"这形象地说明了运动和静止是相互联系的。
静止是(C)
A.运动的普遍状态B.运动的内在原因
C.运动的衡量尺度D.运动的存在方式
75.一位机械工程专家讲过这样一件事:
"文革"中,他在某地劳动,有一天公社派他去割羊草。
他没养过羊,怎么认得羊草呢?
但终于一个办法出来了。
他把羊牵出去,看羊吃什么就割什么。
不到半天就割回了羊草。
这位专家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认识到,"羊吃草"与"割羊草"两者之间存在着(A)
A.因果联系B.必然联系
C.主观联系D.本质联系
76.俄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普列汉诺夫说,绝不会有人去组织一个"月食党以促进或阻止月食的到来,但要进行社会革命就必须组织革命党。
这是因为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有所不同,它是(C)
A.不具有重复性的客观规律
B.由多数人的意志决定的
C.通过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
D.比自然规律更易于认识的规律
77.《百喻经》中有一则寓言:
有一个愚人到别人家去做客,他嫌菜没有味道,主人就给他加了点盐,菜里加盐以后,味道好极了。
愚人就想:
"菜之所以鲜美,是因为有了盐。
加一点点就如此鲜美,如果加更多的盐,岂不更加好吃?
"回家之后,他把一把盐放进嘴里,结果又苦又咸。
这则寓言给我们的启示是(B)
A.持续的量变会引起事物发生质的变化
B.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
C.不可能通过一些现象而去认识某个事物的本质
D.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要时时注意事物的自我否定
78.有一种观点认为:
"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自由'倒过来就是'由自',因此'自由'等于'由自','由自'即是随心所欲"。
这两种关于自由的观点(A)
A.前者是唯物辩证的观点,后者是唯意志论的观点
B.前者是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后者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C.前者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后者是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D.前者是历史唯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马克思主义 基本原理 概论 练习题 参考答案 或者 说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