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经济师财政税收背诵版讲义.docx
- 文档编号:11555940
- 上传时间:2023-03-19
- 格式:DOCX
- 页数:79
- 大小:84.43KB
中级经济师财政税收背诵版讲义.docx
《中级经济师财政税收背诵版讲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级经济师财政税收背诵版讲义.docx(7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级经济师财政税收背诵版讲义
中级财政与税收冲刺班课程讲义
考点一:
公共产品及其特征
特征
公共产品
私人产品
效用
不可分割性
可分割性
受益
非排他性(不影响和妨碍他人同时消费)
排他性
取得方式
非竞争性(“免费搭车者”。
竞争性
提供目的
非盈利性
盈利性
核心特征是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考点二:
公共财政存在的原因
在现代市场经济社会中,“市场失灵”是财政存在的前提,从而也决定了财政的职能范围。
财政分配的范围是以“市场失灵”为标准,以纠正和解决“市场失灵”来界定。
市场失灵表现在许多方面:
第一,公共产品;
第二,外部效应;
第三,不完全竞争
第四,收入分配不公
第五,经济波动与失衡
考点三:
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的概念、必要性,财政资源配置的方式
财政职能体现财政的本质要求,可以概括为:
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经济稳定职能。
1.财政资源配置是指政府决定提供某种公共产品并为之提供资金的职责,主体是政府。
资源配置效率和生产过程效率的统一表现为现实中的效率。
2.财政资源配置的必要性:
2个原因
①许多社会公共需要和公共产品是无法通过市场来提供和满足。
②市场配置有一定的盲目性
3.财政资源配置方式
财政资源配置方式是指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决定方式和资金供应方式。
公共产品的决定方式即公共决策(公共选择)。
决定财政分配格局的原则是效率。
在实践中它是通过政治程序决定的。
因此效率取决于政治程序的制度安排。
政府资源配置的资金提供方式也是通过政治程序完成的。
公共产品的效率由资源配置效率和生产效率组成,提高公共产品的供给效率,实质上涉及政治体制的民主化、科学化和法制化的问题。
实现公共产品资源配置效率的基本途径是完善民主、科学的财政决策体制。
实现公共产品生产效率的基本途径是完善公共部门的组织制度和激励约束制度。
财政资源配置职能的主要内容。
主要包括:
(1)调节资源在地区之间的配置。
(2)财政调节资源在产业部门之间的配置。
①调整投资结构:
②改变现有企业的生产方向,即调整资产的存量结构。
(3)调节全社会的资源在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之间的配置。
考点四:
财政收入分配职能的含义,社会公平的准则,社会不公平的原因;财政收入分配职能的主要内容
1.收入分配的目标是实现公平分配。
公平分配包括经济公平和社会公平。
2.社会公平的准则
第一,保证生存权准则
第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准则
第三,共同富裕准则
3.财政的分配职能主要是通过调节企业的利润水平和居民的个人收入水平来实现的。
(1)征收消费税剔除或减少价格的影响
(2)征收资源税、房产税、土地使用税剔除或减少由于资源、房产、土地状况的不同而形成的级差收入
(3)征收土地增值税调节土地增值收益对企业利润水平的影响等
另外,统一税制,公平税负,也是企业实现公平竞争的一个重要外部条件。
调节居民个人收入水平,主要通过:
一是通过税收进行调节
征收个人所得税、社会保障税---缩小个人收入之间的差距
征收财产税、遗产税、赠与税---调节个人财产分配
二是通过转移支付――――社会保障支出、救济支出、补贴等以维持居民最低的生活水平和福利水平
考点五:
财政经济稳定职能含义和主要内容
1.经济稳定通常指:
(1)充分就业,
(2)物价稳定,(3)国际收支平衡。
2.财政经济稳定职能的主要内容
①通过财政预算收支进行调节。
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可以通过国家预算收大于支的结余政策调节,紧缩政策
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可以通过国家预算支大于收的赤字政策调节,扩张政策
②通过制度性安排,发挥财政“内在稳定器”的作用。
内在稳定器调节主要表现在财政收入和支出的两方面制度。
在收入方面,主要是实行累进所得税制。
在财政支出方面,主要体现在转移性支出(社会保障、补贴、救济和福利支出等)的安排上。
(3)财政政策和其他政策配合的调节。
第二章 财政支出理论
考点一、财政支出的各种分类方法
(1)按财政支出的经济性质分类
购买性支出――政府各部门行政管理费支出、各项事业经费支出、政府各部门投资拨款
转移性支出――补贴、债务利息、失业救济金、养老保险等方面的支出
(2)按财政支出在社会再生产中的作用分类
补偿性支出――企业挖潜改造支出。
积累性支出――基本建设支出、流动资金支出、国家物资储备支出、生产性支农支出。
消费性支出――文教科学卫生事业、抚恤和社会救济费、行政管理费、国防费等。
(3)按财政支出的目的分类
预防性支出――国防、司法、公安与政府行政部门的支出。
创造性支出――经济、文教、卫生和社会福利等项支出。
(4)按政府对财政支出的控制能力分类
可控制性支出―――政府各部门行政管理费支出、各项事业经费支出等。
不可控制性支出――国家法律已经明确规定的个人享受的最低收入保障和社会保障,如失业救济、养老金、食品补贴等等;
政府遗留义务和以前年度设置的固定支出项目,如债务利息支出、对地方政府的补贴等等。
(5)按财政支出的受益范围分类
一般利益支出――如国防支出、司法支出、行政管理支出等。
特殊利益支出――如教育支出、医疗卫生支出、企业补贴支出、债务利息支出等。
考点二:
财政支出的经济影响
项目
购买性支出
转移性支出
对流通领域的影响
社会总需求是由个人与经济组织的消费需求,个人与经济组织的投资需求和政府的消费性需求构成的
在社会总需求中,占主要地位的是个人的消费需求。
政府的转移性支出的相应部分会通过各种途径直接或间接地转化为社会消费支出和企业投资支出,从而制约社会总需求的形成。
对生产领域的影响
购买性支出的增加,往往会通过直接或间接刺激社会总需求的增加,导致社会生产的膨胀,形成经济繁荣的局面。
购买性支出的减少,往往会通过直接或间接减少社会总需求,导致社会生产的萎缩,形成经济萎缩的局面。
如果转移性支出对象是个人或家庭,如居民生活补贴,对其生产的影响就是间接的;如果转移性支出的对象是企业,如企业亏损补贴,对其生产的影响就是直接的。
对分配领域的影响
第一,财政用于购买性支出的总额不变,结构发生改变。
结果是各有关企业从政府购买性支出中所获得的利润在比例上发生变动,整个社会的收入分配状况,将因政府购买性支出结构的变动而受到影响。
第二,财政用于购买性支出在总额上发生改变,当购买性支出增加时,促进了社会生产增长,国民收入随之增加,资本的利润率和劳动力的工资率会有所提高;当购买性支出普遍减少时,社会生产萎缩,国民收入随之减少,资本的利润率和劳动力的工资率都会有所下降。
财政的转移性支出有可能改变在初次分配中形成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以个人或家庭为对象的转移性支出将使高收入阶层的一部分收入转移到低收入阶层的居民手中;以企业为对象的转移性支出,将会导致国民收入在纳税企业与居民和获得补贴的企业之间的转移。
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的经济影响比较
项目
购买性支出
转移性支出
对社会的生产和就业的影响不同
对于社会生产和就业的影响是直接的
对国民收入分配的影响是间接的。
对生产和就业的影响是间接的
对国民收入分配产生直接影响。
对政府的效益约束不同
在安排购买性支出时,政府必须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因此,通过购买性支出体现出的财政分配活动对政府形成较强的效益约束。
体现出的财政分配活动对政府的效益约束是较弱的。
对微观经济组织的预算约束不同
对微观经济主体的预算约束是硬的
对微观经济主体预算约束是软的
执行财政职能的侧重点不同
以购买性支出占较大比重的支出结构的财政活动,执行资源配置的职能较强;
以转移性支出占较大比重的支出结构的财政活动则执行国民收入分配的职能较强。
考点三,财政支出规模的衡量指标,财政支出的增长趋势;熟悉西方财政经济理论界对财政支出规模趋势的分析
1.财政支出规模的衡量指标
我国过去使用的衡量指标:
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
我国目前使用的衡量指标:
财政支出占国民收入的比重。
指标分母:
我国采用国民收入,而现代市场经济国家大都选用国民生产总值(GNP)或国内生产总值。
2.财政支出的增长趋势
财政支出无论是从绝对量上还是从相对量上来看,在世界各国都呈现出上升的趋势。
西方财政经济理论界对财政支出增长现象的解释有以下几种:
(1)瓦格纳―――――――――“政府活动扩张法则”;
(2)皮考克和魏斯曼―――――“公共收入增长导致论”;
公民所容忍的税收水平决定了公共收入水平,从而构成了政府扩大财政支出的约束条件。
(3)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经济发展阶段论”;
初期阶段:
基础设施等政府投资比重较大。
中期阶段:
政府投资比重有所下降。
成熟阶段:
环境、交通、教育、通讯等政府投资比重加大。
(4)鲍莫尔―――――――――“非均衡增长模型”。
从公共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偏低入手的。
3.中国财政支出规模的分析
1978年以来,我国财政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以及中央财政支出占全国财政支出总额的比重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
原因有政策性调整;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管理体制上的原因;统计原因。
考点四:
财政支出效益的概念特点、衡量方法和适用领域
1.财政支出必须讲求效益,其根本原因在于社会经济资源的有限性。
2.财政支出效益分析的特点
政府财政支出效益分析与微观经济组织生产经营支出效益分析的差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计算所费与所得的范围不同。
政府在分析财政支出的效益时,所得大于所费的范围较微观经济组织宽得多。
②.衡量效益的标准不同。
财政支出效益分析必须确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重的效益标准。
③择优的标准不同。
财政分配所追求的是整个社会的最大效益。
3.财政支出的效益分析的方法
方法
适用范围
备注
“成本—效益”分析法
适用于那些有直接经济效益的支出项目,有关投资性支出项目。
如基本建设投资支出。
在成本—效益分析中,需考虑以下几方面的成本、效益状况:
(1)实际成本、效益与金融成本、效益;
(2)直接成本、效益与间接成本、效益;(3)有形成本、效益与无形成本、效益;(4)内部成本、效益与外部成本、效益;(5)中间成本、效益与最终成本、效益等因素。
最低费用选择法。
对于那些只有社会效益、且其产品不能进入市场的支出项目(如国防支出、军事、政治、文化、卫生等支出项目)。
源于美国。
是对“成本-效益”分析法的补充。
“公共劳务”收费法
既有社会效益,又有经济效益,但其经济效益难以直接衡量,而其产品可以全部或部分进入市场的支出项目(如交通、教育等支出)
(1)它与其他两种方法的区别在于它是通过制定合理的价格与收费标准,来达到对“公共劳务”有效地节约地使用,而不是对财政支出备选方案的选择。
(2)对“公共劳务”的定价,一般有四种情况,即免费(如强制进行义务教育、强制注射疫苗);低价(如公路、公园、铁路、医疗等);平价和高价。
(3)只适用于可以买卖的、适于采用定价收费方法管理的公共服务部门。
第三章财政支出的内容
考点一:
社会消费性支出
购买性支出包括社会消费性支出和财政投资性支出。
社会消费性支出包括:
行政管理费、国防费;文教、科学、卫生事业费以及工交商农等部门的事业费。
从世界各国的一般发展趋势来看,社会消费性支出的绝对规模总的是呈现一种扩张趋势,在一定发展阶段也是扩张趋势,达到一定规模则相对停滞。
(一)行政管理费支出:
内容:
包括行政支出、公安支出、国家安全支出、司法检查支出和外交支出。
行政管理费按费用要素分为:
人员经费:
工资、福利费、离退休人员费用及其他。
公用经费:
公务费、修缮费、设备购置费和业务费。
(2)世界各国一般都是行政管理支出的绝对数是增长的,但它在财政支出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应是下降趋势。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行政管理支出一度出现了上升的趋势。
(二)国防费支出
我国国防费全部纳入国家预算安排,实行财政拨款制度,按照《预算法》实施管理,国防费预决算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批,由国家和军队的审计机构实施严格的审计和监督。
(三)文教科学卫生等事业支出
1.义务教育是纯公共产品,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属于混合产品。
2.我国教育经费来源构成的基本特征,仍是政府投入为主。
3.发展中国家当前教育支出体制改革的关键,在于加大初等教育的投资,提高初等教育经营在教育经费中的比重。
4.用于外部效应较强的科学研究活动(主要是基础科学)的经费应由政府承担。
可以通过市场交换来充分弥补成本的科学研究(主要是应用性研究),可由微观主体来承担。
我国财政用于科学研究支出及其占财政支出和GDP比重基本上是逐年有所提高。
5.公共卫生领域包括安全饮用水、传染病与寄生虫的防范和病菌传播媒介的控制;公共卫生支出还包括提供卫生防疫类的活动。
这些均属于公共产品,应由政府提供。
6、加强管理,提高文教科学卫生支出的效益
(1)逐步规范财政资金供应范围
(2)改革和完善文教科学卫生事业单位的财务制度
事业单位财务制度体系由三个层次组成,即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行业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和事业单位内部财务管理具体规定。
其中事业单位财务规则是整个事业财务制度体系中最基本、最高层次的法规。
(3)改革事业单位管理
(4)推行定额管理,改进资金分配办法
新的分配办法是在定额管理的基础上,实行“零基预算法”。
(5)多种形式发展事业,多渠道筹集资金,实行收支统一管理。
考点二:
财政投资性支出的意义、内容
1.一般而言,财政投资即为政府投资,财政投资包括生产性投资和非生产性投资。
2.政府投资和非政府部门投资,有各自的特点—见教材42页。
3.我国政府投资在社会总投资中比重下降和财政支出占GDP比重的下降一致。
4.政府投资的决策标准:
政府投资决策标准取决于政府在不同时期所要实现的政策目标。
(1)资本-产出比率最小化标准(又称稀缺要素标准)
(2)资本-劳动力最大化标准:
强调政府应投资于资本密集型项目。
(3)就业创造标准:
这种标准要求政府不仅要在一定程度上扩大财政投资规模,而且还要优先选择劳动力密集型的项目。
5.基础设施建设具有初始投资大、建设周期长、投资回收慢的特征。
6.政府投资并不意味着完全的无偿拨款,财政投融资是发挥政府在基础产业部门投融资中作用的最佳途径。
财政投融资的基本特征:
①财政投融资是一种政府投入资本金的政策性融资
②财政投融资的目的性很强,范围有严格限制
主要目的是为具有提供“公共产品”特征的基础产业部门融资。
主要范围是向那些需要政府给与扶持或保护的产品或直接由政府控制定价的基础性产业融资。
③计划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
④财政投融资由国家设立的专门机构:
政策性金融机构负责统筹管理和经营
⑤财政投融资的预算管理比较灵活:
财政投融资预算在一定范围内的追加,无需主管部门的审批。
7.农业基础设施投资主要由国家财政承担。
主要投资于以水利为核心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推广、农村教育和培训等方面。
改造传统农业的关键在于引进的农业生产要素。
考点三:
掌握社会保障支出的内容
1.社会保障制度最早产生于19世纪80年代的德国。
2.在我国社会保障包括:
社会保险、社会补助、社会福利中的一部分、社会优抚
其中社会保险是现代社会保障的核心内容。
3.世界各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大致分为:
社会保险型、社会救济型、普遍津贴型、节俭基金型
类型
特点
社会保险型
政府按照“风险分担、互助互济”的保险原则举办的社会保险计划。
要
求受保人和雇主缴纳保险费,而当受保人发生受保事故时,只要按规定
缴纳了保险费,就可以享受政府提供的保险金。
社会救济型
受保人不用缴纳任何费用,保障资金完全由政府从一般政府预算中筹资;
受保人享受保障计划的津贴需要经过家庭收入及财产调查,只有经济条
件符合受保人的资格才享受政府的津贴。
目前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的公共
养老金计划,是采取社会救济的模式。
普遍津贴型
是政府按“人人有份”的福利原则举办的一种社会保障计划。
受保人及
其雇主并不需要缴纳任何费用,当受保人发生受保事故时,无论其当时
的经济条件如何,都可以享受政府的保障津贴,保障资金政府从一般政
府预算中筹资;与社会救济型不同的是受保人在享受津贴时不需要进行
家庭生计调查。
新西兰的公共养老金计划是属于普遍津贴型。
节俭基金型
是政府按照个人账户的方式举办的社会保障计划。
雇主和雇员都必须依法按照职工工资的一定比例向雇员的个人账户缴费,个人账户中缴费和投资收益形成的资产归职工个人所有,但这部分资产要由政府负责管理。
一旦个人发生受保事故,政府要从其个人账户提取资金支付保障津贴;当职工不幸去世时,个人账户中的资产家属可以继承。
与社会保险计划相比,其最大的特点是受保人之间不能进行任何形式的收入再分配,因而不具有互助互济的保险功能。
这种保障计划具有强制储蓄的功能,实际上是政府举办的一种强制储蓄计划。
5.我国基本社会保障制度-----详细内容见教材
(1)养老保险
项目
具体内容
保险费用的筹集
养老保险主要由企业和职工个人缴费负担,财政负责弥补养老保险计划
的赤字。
企业缴纳的比例一般不得超过企业工资总额的20%,确需超过
20%的,须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审批;个人缴纳的比例最
终达到本人缴费工资的8%。
运行模式
养老保险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运行方式。
各地要按照职工个人缴费工资的11%的数额为职工建立基本养老保险
的个人账户,个人缴费全部计入个人账户,其余部分从企业缴费中划入。
企业缴费除去划入个人账户的部分外,其余部分进入社会统筹基金,用
于向已退休的职工发放各种退休费。
个人账户的存储额每年参考同期银
行存款利率计算利息。
这部分存储额只能用于职工养老,不能提前支
取。
职工调动时,个人账户的存储额全部随同转移,职工或退休人员死
亡,个人账户中的缴费部分可以继承。
养老金待遇
基本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两部分组成。
退休后基础养老金的月标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或地(市)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20%;个人账户养老金的月标准按本人退休时个人账户储存额除以120的方法确定。
个人缴费的年限不满15年的,退休后不能享受基础养老金,其个人账户中的存储额一次性的支付给本人。
养老基金的管理
养老保险基金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即养老保险计划的缴费收入要纳入
财政专户储存;支出要专款专用,并要经过严格的审批手续,养老保险
基金的结余除预留相当于两个月的养老金开支外,其余全部要购买国
家债券和存入专户,不能用于其他盈利性投资。
(2)失业保险
项目
具体内容
保险费用的筹集
城镇企业、事业单位要按照单位工资总额的2%缴纳失业保险费;职工
个人要按照本人工资的1%缴纳失业保险费,但城镇企业,事业单位招
用的农民合同制工人本人不缴纳失业保险费。
失业保险金的发放
按照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高于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水平发
放。
①按规定,失业人员失业前所在单位和本人累计缴费时间不足1年,不能领取失业保险金;
②累计缴费满1年不满5年的,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最长期限为12个月;
③累计缴费时间满5年不足10年的,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最长为18个月;
④累计缴费时间达10年以上的,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最长期限为24个月。
⑤单位招用农民合同制工人连续工作满1年而且本单位已经为其缴纳失业保险费的,劳动合同期满未续订或提前解除劳动合同的,由社会保险机构根据工龄的长短一次性支付生活补助。
(3)医疗保险
项目
具体内容
保险费用的筹集
基本医疗保险费由用人单位和职工共同缴纳,用人单位的缴费率应控制在职工工资总额的6%左右,职工个人的缴费率一般为本人工资收入的2%。
运行模式
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由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两部分构成。
职工个人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全部计入个人账户;用人单位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一部分用于建立统筹基金,一部分划入个人账户,划入个人账户的比例一般为用人单位缴费的30%左右。
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分别有各自的支付范围,并分别核算。
统筹基金的起付标准原则上应控制在当地职工年平均工资的10%左右,最高支付限额应控制在职工年均工资的4倍左右。
起付标准以下的医疗费用从个人账户中支付或由职工个人负担,起付标准以上,最高支付限额以下的医疗费用则主要从统筹基金中支付,同时个人也要支付一定的比例。
6.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进一步改革
目前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筹资模式,基本属于现收现付式。
从2001年7月开始,国家在辽宁省进行改革试点,
具体做法是;
①企业不再为职工向个人账户缴费,企业缴费全部进入统筹基金,用于支付当期的养老金。
②职工个人要按工资总额的8%向个人账户缴费,个人账户总的缴费率将从过去的11%降低到8%。
③个人账户中的缴费额不再为当期支付的养老金融资,个人账户将部分的“实账”运行,个人账户中的存储额将用于国债投资或存入银行。
④改革前的职工个人账户中的“空账”将不被填实,这部分空账构成对职工的隐性负债。
⑤由于个人账户缴费率从11%下降到8%,职工个人账户的存储额也会相应减少,为了不影响今后退休职工的养老水平,基础养老金的支付标准将相应提高。
考点四:
财政补贴支出的内容
1. 财政补贴主体:
国家
补贴对象:
企业和居民
补贴性质:
通过财政资金的无偿补助而进行的一种社会财富的再分配。
2.财政补贴的分类
(1)按照财政补贴的项目和形式分类:
价格补贴、企业亏损补贴、财政贴息、减免税收、房租补贴、职工生活补贴、外贸补贴。
企业亏损补贴与价格补贴都是与产品价格有关,但两者又有明显的区别:
第一,价格补贴直接与市场零售商品有关,而企业亏损补贴主要与工业生产资料有关。
第二,价格补贴的直接受益人是居民,企业亏损补贴的直接受益人是相关企业。
第三,价格补贴是在流通环节上的补贴,企业亏损补贴是在生产环节上的补贴。
第四,价格补贴的对象是商品,而企业亏损补贴的对象是企业。
1986年以后,价格补贴改为在支出中列支。
企业亏损补贴作为冲减收入处理。
(2)按补贴的环节分类:
可以分为生产环节的补贴、流通环节补贴、分配环节补贴和消费环节的补贴。
掌握各环节的举例。
(3)按补贴的经济性质分类:
可以分为生产补贴和生活补贴。
(4)按补贴内容分类:
可以分为现金补贴(一般称为明补)和实物补贴(一般称为暗补)
在我国现实生活中,现金补贴主要有职工副食品补贴等。
实物补贴主要体现在农副产品价格补贴、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补贴。
考点五:
税收支出的概念、分类、形式
1.税收支出是政府的一种间接性支出,属于财政补贴性支出。
2.从税收支出所发挥的作用来看,它分为照顾性税收支出和刺激性税收支出
3.税收支出的形式61
(1)税收豁免
(2)纳税扣除(3)税收抵免(4)优惠税率
(5)延期纳税(6)盈亏相抵(7)加速折旧(8)退税--出口退税\再投资退
中级财税冲刺班第四章 税收理论
考点一:
税收的概念、职能
1、行使税收征收权的主体是国家
税收表现了国家与纳税人在征税、纳税和利益分配上的一种特殊关系。
①税收的主体是国家②客体是社会产品
③税收是国家、社会、集团、社会成员之间形成的特定分配关系
④税收的目的是为实现国家职能服务
⑤税收分配关系是社会整个生产关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2、税收的三项基本职能分别为:
财政职能,经济职能,监督职能。
(1)财政职能亦称收入职能,财政职能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级 经济师 财政 税收 背诵 讲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