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书院调研报告范本.docx
- 文档编号:11555911
- 上传时间:2023-03-19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2.35MB
岳麓书院调研报告范本.docx
《岳麓书院调研报告范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岳麓书院调研报告范本.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岳麓书院调研报告范本
[岳麓书院调研报告]
Top制作团队:
符蓝1201102-24
舒薇1201102-22
吴优1201102-19
蹇依玲1201102-23
盛行兵1201102-03
丁志鹏1201102-13
肖涛1201102-06
2014.10
惟楚有才,于斯为盛
惟楚有才,于斯为盛
———记岳麓书院之游
岳麓书院,位于省市湘岸,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办学的基础上,正式创立岳麓书院。
嗣后,历经宋、元、明、清各代,至清末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改为高等学堂,尔后相继改为高等师学校、工业专门学校,1926年正式定名为大学。
历经千年,弦歌不绝,故世称“千年学府”。
Top.1:
岳麓书院历史
前期:
岳麓晋以前为道士活动地,曾建有万寿宫、崇真观等。
西晋武帝泰始四年(268年)麓山寺创立,至今仍保存完好。
东晋侃曾建杉庵读书于此。
六朝建道林寺。
唐代马燧建“道林精舍”。
唐末五代智璇等二僧为“思儒者之道”,在麓山寺下,“割地建屋”,建起了“以居士类”的学舍,岳麓书院就是在智办学的基础上“因袭增拓”而诞生的。
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原僧人办学的遗址上,正式建立起了岳麓书院。
北宋大中祥符(1008-1017)年间,岳麓书院进入了北宋的鼎盛时期。
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宋真宗亲自召见山长周式,对周式兴学颇为嘉许,亲书“岳麓书院”匾额。
至今书院所存明代“岳麓书院”刻石,便是当年宋真宗的手迹。
两宋之交,岳麓书院遭战火洗劫,乾道元年(1165年)安抚使知潭州珙重建岳麓书院。
1275年元兵攻破,岳麓书院被付之一炬。
元统治者统一全国后,极力推动书院的恢复和发展,潭州学正必大主持重建岳麓书院,仅废10余年的岳麓书院又开始恢复生机。
1314年(延元年)郡别驾安仁再次主持大修。
元末战乱再起,岳麓书院又于1368年(至正十八年)毁于战火。
中期:
明初,朱元璋奉行“治国以教化为先,教化以学校为本”的政策。
重视地方官学的复
兴,而不倡导书院教育。
全国书院颓废,岳麓书院也因此沉寂了百余年。
成化(1465-1487)年间,书院开始逐渐恢复。
1432年(宣德七年),由民间集资促成岳麓书院最早的一次修复。
1469年(成化五年),知府钱澎再次兴复书院,但不久又废。
1494年(弘治七年)府通判钢终于使岳麓书院基本恢复旧貌。
1507年(正德二年),阳明心学一代宗师王守仁来岳麓讲学。
王守仁及其弟子在岳麓书院的讲学是继南宋湖湘学派之后,岳麓书院的又一次重要学派活动,导致了岳麓书院又一个学术繁荣期的到来。
1643年(崇祯十六年),献忠部队进攻,与明朝官军进行激战,书院在混战中被毁。
后期:
清初朝廷对书院采取抑制政策。
1652年(顺治九年)曾调令:
“各提官督率教官、生儒,务将平日所习经书义理,着实讲求,躬行实践。
不许别创书院,群聚徒党,及号召地方游食无行之徒,实谈废业。
”
随着统治的日益巩固,顺治末年对书院的抑制政策开始松弛,康熙、雍正年间进而实行支持和鼓励政策。
1668年(康熙七年),巡抚周召南下令重建岳麓书院,基本恢复了原有规模。
1674年(康熙十三年),吴三桂发动三藩叛乱,攻克,刚刚修好了才4年的岳麓书院即兴即毁。
1684年(康熙二十三年)巡抚丁思孔又重建岳麓,置膏火田数百亩,并两具疏章,请求御书匾额。
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春,康熙帝御书“学达性天”匾额。
1744年(乾隆九年),乾隆帝又赐御书“道南正脉”于岳麓,岳麓书院在全国的重要地位再次获得肯定。
乾隆后期至嘉庆、道光年间,书院的建设进一步发展。
Top2:
岳麓书院建筑功能
现在看到的就是岳麓书院的全景图,可以发现岳麓书院的古建筑在布局上所采用的是中轴对称、纵深多进的院落形式,主体建筑有头门、大门、二门、讲堂、御书楼,这些建筑都位于中轴线上,其中讲堂是位于中轴线的中心,也是整个书院的中心位置;在中轴线的两侧主要是斋舍和祭祀的专用实祠堂,这种布局体现我国儒家思想文化中尊卑有序、等级有别、主次鲜明的社会伦理关系。
书院的建筑主要有三个部分的功能:
讲学、藏书、祭祀,此外还有活动区和生活区
首先提到的是赫曦台。
“赫曦”的意思是:
红红的太阳升起来了。
当年,朱熹应著名的理学大师栻的邀请,千里迢迢的从省的崇安来到岳麓书院讲学,在停留了两个多月,清晨的时候,朱熹常常和栻一起登上岳麓山顶看日出,每当见到腾空,霞光万丈,山川市井,万物一切都沐浴在中的时候,便激动不已,拍手道:
赫曦!
赫曦!
,于是便将他们观日出的这个地方定名为“赫曦”,后来,栻便在此修筑发一个戏台,名为“赫曦台”以示纪念。
沿着中轴线,便是岳麓书院的大门,原先的大门在江滨牌楼路一带的,旧称“中门”,现在的大门建于明代,清代同治年间进行过翻修,采用的是南方将军门式的结构,五间硬山顶。
穿过大门,就来到了二门,在二门的门额上悬来“名山坛席”匾,这里的名山反映的是南岳衡山,因为衡山的72峰,回雁为首,岳麓为尾,“麓”为尾的意思,即南岳的最未一峰。
岳麓书院因山而得名,岳麓山也因为有了岳麓书院而更加的有灵气;“坛席”即席位,除地为坛,上设席位,以示学生对老师的尊重,两旁的对联“纳于大麓,藏之名山”说岳麓书院被浩瀚青翠的树林所掩映,藏在地大物博的岳麓山之中。
在二门的背面有一匾:
“潇湘槐市”,“槐市”为文化市场,是汉代读书人聚集的地方,“潇湘”泛指,“潇湘槐市”是说岳麓书院是文化名人、士子学者聚集的场所,引申为岳麓书院人才之盛,就有如汉代槐市之盛。
越过二门,便进入了院,在左右两边,左边是教学斋,右边为半学斋,它们都是昔日师生们居舍,相当于现在的大学集体宿舍。
古代书院的教学方式和现在的有所不同,当代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而古代,大部分时间是在寝室里自修,老师定期开讲,解答学生的问题。
讲堂是书院的核心部分,位于书院的中心位置,是书院教学重地和举行重大活动的场所,也是我们今天讲解的重点,是最能体现岳麓书院作为教学作用的地方。
讲堂又称静一堂”或“忠、孝、廉、节”堂,历史上有8次重建,30余次小规模的修缮,现存建筑为清康熙年间重建,又经过同治年间的大修后遗存下来的。
讲堂有三块匾,分别是“实事”、“学达性天”和道南正脉”。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块匾:
“实事”为民国初期工专校长宾步程撰。
1917年工专迁入岳麓书院办学,匾悬挂在此,抗日战争时期被日本飞机所炸,这是后来重新制作的。
第二块匾写有:
“学达性天”,是康熙皇帝御赐的。
“学达性天”是一种理学思想。
这里的“性”指的是人性,“天”是指天道,朱程理学认为,人的善良本性是天道所赋的,教育的目的是要恢复伯天命之性,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皇帝所赐匾,意在勉励学子扬理学,加强自身的修养,同时告诉人们在这里求学,可以获得德性修养,达到天人合一的学问的最高境界,原匾在战乱中散失,现匾为1984年根据康熙手迹重制的。
最里面的那块“道南正脉”匾是乾隆皇帝为了表彰岳麓书院在传播理学方面的功绩所赐的,其意思是岳麓书院所传播的朱湖湘学是理学向南传播后的正统。
匾为原物,这里的“道”指的就是理学,所以说岳麓书院所传播的思想是理学南传的正统。
在讲堂里有4块大字石碑,上书“忠、孝、廉、节”,为朱熹所撰,现在我们所见的是清道光年间山长欧阳厚均重刻的,每块高213厘米,宽131米,字高169米,宽122米一般像这么大的石刻汉字只有在名山的巨崖上才有,而单个字刻在碑石上的在国是极为罕见的,因而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讲堂也因此又称为“忠、孝、廉、节”堂,“忠、孝、廉、节”四字,实际上就是岳麓书院在整个封建社会里的校训。
在讲堂正面两侧壁上,还有四块碑分别是:
“整、齐、严、肃”与“忠、孝、廉、节”碑相映衬。
下个景点便是御书楼,而通往御书楼路藏在讲堂屏壁后面,以给人营造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观赏御书楼,有个书院风景绝佳的地——百泉轩,它因地处岳麓山清风峡谷口溪泉荟萃处而得名。
这主要是因为百泉轩前面有一个优美的园林,书院八景中,其中就有两景在园林中,分别是“碧沼观鱼”、“花墩坐月”。
穿过园林后,便来到时务轩,时务轩是为了纪念清未维新派创办的学校——时务学堂而修建的经念性建筑。
时务轩的旁边就是麓山寺碑,也称“三绝碑”。
麓山寺碑是我国现存
碑刻中影响较大的一块唐碑,高272厘米,高133厘米,记录的容为麓山寺的历史沿革,它是由著名的书法家、文学家、篆刻家邕亲自撰文、书写并且镌刻,因文、书、刻三者俱佳,因此有“三绝碑”之称,又因为要邕曾当过太守,因而这块碑又有“碑”之称,人们常称其为“三绝碑”。
岳麓书院建筑三大功能的最后一部分—祭祀部分的建筑位于中轴线的右侧。
中轴线右侧上面部分主要是祠庙建筑群,它是岳麓书院讲学、藏书、祭祀三大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祭祀的人物,一般为书院所尊奉的学派代表人物、文化名流、建设功臣、有恩于书院的地方长官、知名山长以及著名学生,通过对他们的祭祀,达到端正学统,整束学风、启发后人的目的文庙原称孔庙,是专门供奉儒家圣人孔子的地方,文庙对于岳麓书院教育有着直接的影响,历代都有严格的礼规,要求师生都要遵循圣人的言行行事,每月的初一、十五,山长要带领学生一一朝拜,每年春秋两季举行两次大的祭典活动,地方长官也得参加,场面极为壮观。
文庙的主体建筑是大成殿。
这就是大成殿,全国各地文庙的主体建筑均为大成殿。
文庙的建筑与其它建筑不同,其中最明显的就是所用的瓦片的颜色不同,文庙所采用的颜色是金黄色,与故宫的颜色是一样的,而其它的全用的是青瓦。
金黄色是古代皇家专用的,民间不得使用,而文庙却是个例外,其建筑级别也同宫殿,为最高级别的,享有皇家礼的待遇,说
明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尊师重教和国家。
Top3:
岳麓书院建筑形式及特点
一、柱梁(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的木架构形式
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特点之一是房屋多为木构架建筑。
砖石结构建筑就全国围和历史发展而言,始终未能穴量使用。
这种房屋以木构架为房屋骨架,承屋顶或瞄}层之重;墙壁是围护结构,只承担自重。
古代木构架的主要形式有三种,既梁柱式,穿逗(也称穿斗)式与密梁平顶式。
前两种是用于坡屋顶房屋的构架,其中柱梁式使用得最广,历代官式建筑均是此式,华中、华北、西北、东北也都用此式来建屋:
穿逗式流行于华东、华南、西南,但这些地区的寺观、重要建筑仍多用柱梁式。
后一种的密梁平顶式流行于、、。
而岳麓书院中的木架形式大多属于柱梁式木架构形式。
其做法是在柱子上抬起大梁,梁上承载童柱,童柱上再抬起上一层的大梁,梁上再承载童柱,如此层层叠起,所以又叫“叠梁式”(如图1.1 1.2)。
其特点是:
用材粗壮,因而建筑风格厚重雄壮,柱距较大,部空间宽阔,其缺点是耗材过多。
书院中仍有少部分建筑(大多为院门檐)使用的是穿斗式木架构形式,其做法是用较薄的枋穿过柱子,叫做“穿枋”,瓜柱(童柱)骑跨在穿枋上,叫“骑马瓜柱”。
由柱、瓜柱、穿枋构成屋架,檩子直接落在柱和瓜柱之上(如图1.3 1.4)。
其特点是:
用材较小,节省材料,建筑风格轻巧;结构整体性强,抗风抗震能力好。
其缺点是屋架中柱间跨度不大,柱网较密,部空间受到限制(所以在书院中一版只有过门处使用穿斗式木架构形式)。
抬梁式木架构
岳麓书院中连廊
穿斗式木架构
岳麓书院大门
二、结构特点——构架柱与墙壁分离出现“铁壁虎”
架构住与墙壁完全分离,墙壁靠在柱子外边。
在这种墙壁离开柱子完全独立的情况下,墙壁的稳定性不好,需要用特殊的铁构件把墙壁和柱子连接起来。
这种铁构件使用一根铁杆穿过墙体和柱子,两头固定,将墙壁和柱子拉结在一起。
因为墙体那边的固定需要尽可能扩大受力面积,于是做成了长条形的形状,紧贴在外墙上,民间也称之为“铁壁虎”。
如图是御书楼对面连廊旁的墙上制成竹枝花式的铁壁虎。
铁壁虎
岳麓书院中的应用三、斗拱技术的运用
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上特有的构件,是由方形的斗、升、拱、翘、昂组成。
斗
拱是中华古代建筑中特有的形制,是较大建筑物的柱与屋顶间之过渡部份。
其功用在於承受上都支出的屋檐,将其重量或直接集中到柱上,或间接的先纳至额枋上再转到柱上。
一般上,凡是非常重要或带纪念性的建筑物,才有斗拱的安置。
抖拱使人产生一种神秘莫测的奇妙感觉。
在美学和结构上它也拥有一种独特的风格。
无论从艺术或技术的 图1.7 斗拱 角度来看,斗拱都足以象徵和代表中华古典的建筑精神和气质。
斗拱中间伸出部仍叫做耍头。
雕著一个立双式的青色龙头。
其两旁的垫拱板雕半立体火焰珠一粒,象徵吉祥如意。
斗拱
Top4:
岳麓书院建筑意匠
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有别于官学和私学的一种教育机构,源起于唐,雏形于晚唐、五代,鼎盛于宋元,普及于明清,至今已有千年历史。
书院是一种综合性的多功能的文化教育组织,一般包括讲学、藏书和祭祀的三大功能。
书院受儒、释、道思想的影响,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其建造深受我国传统园林文化熏,注重书院环境和空间意境的营造,形成了特殊的园林形式。
依山旁水、远离尘嚣、风景优美、“负阴抱阳”。
书院园林空间布局,秉承儒家“礼乐相承”的核心社会价值观:
采用中轴对称的纵深多进院落形成来诠释“礼”的秩序;通过园林建筑群体的模式、相互穿插交替的院落空间、分合互补的功能分区演绎“乐”的和谐。
部空间的处理运用多种传统园林的理景手法,扩大和丰富了书院园林空间:
因地制宜——依山就势叠置各个建筑和庭院,增加了空间层次;巧于因借——借麓山之韵与之融为一体,扩大了空间围;对比有致——庭院与建筑的虚实对比、庭院与天井的大小对比,增添了空间趣味。
书院景观的营造以寓教于乐的设计目标,结合传统诗画艺术思想,表现出朴素、淡雅的格调:
园林环境取山水之胜、诗画之境;园林植物配置,不仅注重季相变化,还强调“君子比德”思想;园林装饰追求清新、淡雅之致,体现出文人淡泊名利的人生哲学和高雅的审美情趣。
岳麓书院传承千年,经历了历史沧桑巨变,是中国书院的一个缩影。
本文以其为研究对象,探究其书院园林建造的模式以及深层的设计思想,一方面填补我国书院园林研究的不足,另一方面对现代景观设计中对于特色文化景观设计给予一些启示。
岳麓书院的三大主体建筑中的讲堂为了显示出建筑本身的结构与材料,极少施以彩绘,使其简洁明快,最多只在终点出加以些许的点缀,或者在大面积的青灰色瓦片上点缀几件琉璃构件,装饰不多,却起到以少胜多的作用,以显示出质朴无华的民间建筑特色。
大面积的粉白墙面,配以黑色大门,栗色窗格。
这些设计都是在大面积的平淡中点缀出丝丝精致之美,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这都是在明清时期地区民间建筑所大量采用的形式。
御书楼的重檐歇山顶上装饰有黄绿相间的琉璃镂空雕花屋脊,飞檐翘角上镶有黄色琉璃边角,这些形制都是体现尊贵的技法。
加上高大的圆柱,厚实的基座,与周围树木相互辉映,厚重与灵动并存,给人赏心悦目的美丽。
体现另一重要地位的祭祀建筑,如文庙里的大成殿,虽然采用比较鲜艳的红黄色粉刷墙面,屋顶用黄色琉璃瓦铺设并设有黄色琉璃镂空雕花屋脊,以及重檐歇山顶来渲染它在独特地位,相较之下显得富丽堂皇。
但是这是受了官学建筑的影响,为岳麓书院添上一笔绚烂色彩,却也不显得突兀,与书院整体的质朴完美结合。
岳麓书院的园林建筑多为亭,风格各不相同,多种多样,各具形态。
自卑亭为单檐歇山顶,粉墙黛瓦,山墙低矮,门窗较小,给人一种默默低头的谦卑姿态;风雩亭亭顶为圆攒尖,台基由花岗岩制成,灰色圆柱支撑着茅草亭顶,周围低矮的白色石栏与旁边的桥栏连为一体,给人一种朴实无华,憨态可掬的自然情趣;吹香亭为八角形单檐攒尖亭,飞檐翘角,青灰色瓦片配有绿色亭脊,与周围树木相互辉映,花岗石基高达厚实,石柱、石栏与石拱桥相连并通;汲泉亭与拟兰亭为重檐攒尖、飞檐翘角的形制,两亭都为黛瓦朱脊,红梁黑柱,与御书楼形成统一风格;麓山寺碑亭为八角重檐歇山顶,黄色墙面配以褐色圆柱,绿脊青瓦的飞檐与周围景色相互呼应;爱晚亭为重檐方攒尖的形制,翠绿的琉璃瓦,饰以精美彩绘的栋梁,朱红的圆柱,花岗石的柱基,都具有极强的装饰效果。
园林建筑除了亭还有轩廊。
百泉轩位于讲堂的右边,置文泉花木,形成一个独立的小院落,外接碑廊,可纵观书院景色。
曾因为冬酷寒夏酷暑的恶劣极端天气被封建时期定为流放之地,也是一个外来民族迁居的地区,有着多种民族相融合的特征。
所以就有“没有哪一个人可以完全听得懂所有的方言”的说辞。
而岳麓书院种类丰富的亭的建筑风格与此不谋而合,很好的体现了文化的多元化特征,将湖湘的人文特色巧妙的融入自己的每一个角落。
还有值得一提的是岳麓书院类型丰富的封火墙。
其中有高于两山墙屋面、形似马头的徽派建筑典型的马头墙的建造,这体现出曾经朱熹的徽派学术带来的建筑交流对岳麓书院建筑形式的影响。
也有赫曦台采用的更富有装饰性的弓形封火墙的建造,此为明清时期一带的典型封火墙形式,线条起伏错落,柔美多变,因其形而得名。
还有文庙独特的人字形山墙,其实是将原始硬山建筑的两侧山墙简单的加高,将座头制成形似喜鹊尾巴的造型,从垛头处飞逸而出,微微翘起,借喻“喜鹊登科”之意。
岳麓书院的马头墙从墙脊的线形上看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水平的直线,另一种则向下微凹。
其中中间微凹的马头墙也是受了地区弓形封火墙的审美影响,中间微凹,座头微翘,体现出南方文化的精致一面。
马头墙从阶数上分,有两阶、三阶、四阶之分,座头一般采用的都是“朝笋式”,暗喻“读书做官,步步高升”的理想追求。
岳麓书院虽然封火墙的形式多样,但是除了平行马头墙是明清时期徽派建筑风格的直接表现外,其他融入特色的封火墙的却是书院封火墙的主要造型特色,可见湖湘文化在书院随处可见。
岳麓书院是湖湘文化与物质建筑相结合的产物,是具有“湖湘特定文化所固有的建筑和装修形式”的融合多种建筑的乡土建筑形式,是多功能的文化建筑形式。
岳麓书院是历史留给我们的文化瑰宝,具有极高的参考研究和借鉴价值,其中还有更多的容值得我们去研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书院 调研 报告 范本